目前分類:1940~1949 (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856.jpg  

改編自夏綠蒂柏朗特(Charlotte Brontë)於1847年以假名庫勒貝爾(Currer Bell)所發表的同名小說(我花了十幾天才看完stO),由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與瓊芳鄧(Joan Fontaine)主演,導演則是勞勃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製作成本是一百七十萬美元左右。

史導(Robert Stevenson)以黑色電影的運鏡風格與哥德小說的表現手法來營造詭異又陰森的氛圍,也如實地將原著中那些像是古典詩歌般晦澀矯揉的文字直接變成台詞而使情節略帶浪漫主義,要將一本篇幅不小的經典名著改編成電影的難度頗高,而此片竟然只有九十幾分鐘,因此可以想見其中做了極多的刪減(將對於階級、性別、道德與宗教等嚴肅議題的探討都省略而聚焦在男女主角的愛情),劇本仍可算是忠於原著且精煉紮實,可惜於結尾實在太倉促了,若是能將片時拉長到兩個小時以做更完整的總結肯定是會更好的。

男女主角的搭配為哥德小說中常見的『命運悲慘且相貌平凡的女性遇上神秘又粗獷的拜倫式英雄』,故事的戲劇張力亦在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間拉扯著。男主角算是選得很合適,歐森(Orson Welles)粗壯的外表完全符合原著中對羅徹斯特先生樣貌的描述;只是女主角就差得遠了,因為瓊(Joan Fontaine)美豔動人而簡愛其貌不揚。必須特別提出來講的就是飾演年幼的簡的佩琪安嘉納(Peggy Ann Garner),儘管她只有短短十分鐘左右的戲分,不過她無疑將小時候倔強又堅毅的簡給詮釋得相當貼切。

簡愛悲慘的命運令人感傷,不過她頑強的性格卻令人欽佩,儘管自幼失去父母而被迫寄人籬下地遭到冷落或欺凌,但是她始終不以出身低微或處境難堪為侮而屢屢奮起捍衛自己的權利與尊嚴,再怎麼窮困也沒有失去骨氣,獨立自主而不依賴他人,遭逢逆境亦不減鬥志(摯友海倫病逝彷彿象徵了人生無常),遭到蔑視亦不改初心(英葛蘭小姐算是簡愛的對照組),謹守分際(在知道他仍有妻子時毅然決然離去)又不離不棄(在知道他失明且妻子自殺後回到他身邊照顧他),簡愛無疑是原作者心目中理想中的新時代女性形象。

花絮: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曾邀請費雯麗(Vivien Leigh)與其女兒蘇珊法林頓(Suzanne Farrington)來主演簡愛,可惜她婉拒了,而她的前夫也不希望女兒跟她一樣當演員。大衛(David O. Selznick)後來將整個計畫賣給達瑞札努克(Darryl F. Zanuck)和二十世紀福斯。劇本最初由大衛(David O. Selznick)帶進團隊的約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所撰寫,後來亞爾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史導(Robert Stevenson)進行潤飾。史導(Robert Stevenson)的妻子安娜李(Anna Lee)曾是布蘭琪英葛蘭的考慮人選。海倫由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飾演;而飾演柏莎的則不知何人。歐森(Orson Welles)和瓊(Joan Fontaine)兩人只差兩歲(1915年與1917年),不過羅徹斯特和簡其實差了廿歲。歐森(Orson Welles)從未騎上馬,那些鏡頭都是替身。羅徹斯特於1839年的年收入八千英鎊將近今日的廿四萬英鎊,而簡的年俸卅英鎊則相當於現在的九百英鎊。於1943年底在英國上映;於1944年2月初才在美國上映。於1944年6月被改編成一小時廣播劇,歐森(Orson Welles)再度為羅徹斯特獻聲。史導(Robert Stevenson)是柏朗特協會會員。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969/
2024/04/1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8.jpg  

改編自麥斯威爾安德森(Maxwell Anderson)於1939年發表的同名舞台劇本,由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艾德華羅賓森(Edward G. Robinson)、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萊昂納巴利摩(Lionel Barrymore)與克萊兒崔佛(Claire Travo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製作成本大約是一百八十萬美元,北美票房是三百廿幾萬美元(年度排名可以擠進前廿),海外票房則是一百一十幾萬美元,所以全球票房就是四百多萬美元。

算是黑色犯罪電影,因為是改編自舞台劇,所以場景顯得很侷限,大多數時候就是在佛羅里達州南端的拉戈島上一間度假旅館裡(外景少之又少,不過暴風雨場景著實令人瞠目結舌。),如此題材的戲劇張力往往來自演員的競合與情節的起伏,始終在低檔徘徊的節奏在結尾突然高速狂飆令人感到酣暢淋漓,而休導(John Huston)樸實無華的說故事功力則堪稱收放自如。一個與外界斷絕聯繫的地方被匪徒占據而英雄碰巧來訪,就像是上天派使者來拯救無辜落難者,而這種斬妖除魔的戲碼始終深受觀眾喜愛。

常飾演英雄的亨佛萊(Humphrey Bogart)和常飾演壞蛋的艾德華(Edward G. Robinson)這兩個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超級明星所碰撞出來的火花可謂格外耀眼,而洛琳(Lauren Bacall)與克萊兒(Claire Travor)兩人所詮釋的角色意義──女性並非花瓶──亦屬關鍵(剛中帶柔的前者適時地鼓舞男主角,力圖振作的後者則實質地幫助男主角。),萊昂內(Lionel Barrymore)也稱職地扮演了嫉惡如仇的旅館老闆,眾家演員都有出色的發揮,為這個略顯單薄的劇本塗上了鮮明的色彩。

暴風雨中的度假旅館被強尼洛可所帶領的黑幫占據了,而二戰退伍軍官法蘭克麥克勞此時湊巧前來拜訪過世戰友的家人,正邪彷彿注定要一較高下(當然大家都知道結局就是邪不勝正@@)。法蘭克在被脅持的過程中能屈能伸地應對進退,在被迫駕船出海的過程中藝高膽大地發起突襲,真可說是智勇雙全的男子漢。結尾雨過天青,暴風雨過後陽光普照,為非作歹的匪徒惡有惡報,替天行道的法蘭克歷劫歸來,收到喜訊的諾拉則喜出望外,這個混濁的世界又變得更清明了一些……

花絮:舞台劇於1939年底是在以萊昂納(Lionel Barrymore)妹妹命名的埃塞爾巴利摩戲院首秀,總共演出一百零五場。時代、情節和角色都與原作相差甚遠。休導(John Huston)原本想用查爾斯波伊(Charles Boyer)飾演強尼洛可,不過傑克華納(Jack Warner)覺得他是票房毒藥而反對。幾乎全是棚拍,只有開頭場景是去到佛州取鏡。颶風畫面直接取自【night onto night】。在拍攝那時真的有兩個颶風襲擊佛州。休導(John Huston)直到拍攝當天才向克萊兒(Claire Travor)說她必須清唱,果然讓她很緊張,他也取得了想要的效果。萊昂納(Lionel Barrymore)當時深受關節炎所苦而被迫坐在輪椅上。強尼的原型是艾爾卡彭(Al Capone);蓋兒的原型是蓋兒歐洛瓦(Gay Orlova)──查爾斯盧西安諾(Charles Luciano)的女友。蓋兒唱的是1930年代初期頗紅的「moanin’ low」。結局船上的槍戰為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所建議。亨佛萊(Humphrey Bogart)與艾德華(Edward G. Robinson)五次合作中的最後一次;亨佛萊(Humphrey Bogart)與洛琳(Lauren Bacall)四次合作中的最後一次。總共死了八個人。於1949年底被改編成一小時廣播劇,艾德華(Edward G. Robinson)再度為強尼獻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506/
2024/03/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21.jpg  

由於【姿三四郎】(姿三四郎)的票房不錯,所以東寶要求黑澤明繼續拍攝續集。

黑導唯一的續集(其實他沒有意願,不過當時的他沒辦法說不。@@),片時僅僅八十二分鐘,雖然意涵仍舊值得深思,不過娛樂性更遜前作,所以顯得說教意味更濃而觀影樂趣更少,實為美中不足(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所看過最差的黑導作品stO)。此次故事加進了一點民族意識,並且比較了不同武術之間的差別,由於時值二戰末期,日本舉國上下皆已身心疲憊,如此情節想必令日本人內心五味雜陳。總歸來說,初出茅廬的黑導仍在摸索著如何詮釋武士道精神,而人們將可以在往後不斷地讚嘆其多部大師手筆。

姿三四郎原本謹慎地遵守著道場規則而不與其他武術較量,不過時代一直在改變,推廣柔道或弘揚武學的做法也要與時俱進,所以他最後還是忠於內心的勝負鬥志而分別與美國的拳擊手與空手道過招,縱使違背了道場規則,但是他堅持了武術精神。

美國拳擊手想以蠻力取勝,擅長空手道的檜垣鐵心想以氣勢贏戰,但是他們倆都被三四郎借力使力地一招擊倒。這兩個搏鬥橋段都是短短幾幕就結束了,不過倒是頗有差別,擂台上的橋段略顯草率而殊為可惜,雪地裡的橋段則充滿肅殺氣氛而顯得精彩。結局的鏡頭語言亦淺顯易懂:修練武術必須兼顧身心,身體要鍛鍊,心靈也要修養,三四郎在人格與武術兩方面都明顯贏過檜垣兄弟,闡釋了『仁者無敵』的崇高道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8268/
2023/11/3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18.jpg  

改編自法蘭西斯伊利斯(Francis Iles)於1932年發表的《before the fact》,由卡萊葛倫(Cary Grant)和瓊芳鄧(Joan Fontaine)主演,導演則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製作成本是一百一十萬美元,當年收穫了一百八十萬美元,年度排名差一點就擠進前十了。

劇本極為出色,啟人疑竇的情境氤氳出令人疑懼的懸疑性,行雲流水的節奏則流洩出令人惶恐的驚悚感,當年能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電影絕非僥倖。氛圍自輕快愉悅慢慢地轉為沉重憂愁,而女主角對男主角的看法也由一見鍾情漸漸地變成提防懷疑,故事以女性為主視角,近視的莉娜多次戴上眼鏡想要把報紙或信函上的文字看個清楚實為巧妙的嘲諷──平時沒有戴眼鏡的她眼前想必是一片模糊而導致她看不清真相。

其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尤為成功,卡萊(Cary Grant)改變了自己的銀幕形象──由英俊瀟灑的紳士變成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揮霍無度又毫無擔當的行為著實令人搖頭,而氣質優雅的瓊(Joan Fontaine)則貢獻了一次精采絕倫的演出(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她將無時無刻不為了丈夫的荒唐行徑憂心忡忡的內心戲詮釋得維妙維肖,原本相愛的兩人漸漸變成勾心鬥角的敵對狀態,而究竟是她被害妄想或是他包藏禍心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功力深厚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各方面的調度都可說是獨出機杼,他以高超的說故事功力與精湛的運鏡功夫不著痕跡地將觀眾的想法導向強尼試圖謀財害命(那杯牛奶彷彿就是由他歹毒的心思所沖泡而成的啊),縱使結局在某種程度上令人覺得蒼白無力,不過也正是如此微妙的心理操控加深了最後轉折所帶來的強烈意外感受……stO

花絮:RKO原本要將此片拍成B級片,不過預算在希導(Alfred Hitchcock)進入團隊後就提高了,男女主角一度預定為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與法蘭西絲笛(Francs Dee)。卡萊(Cary Grant)的片酬為十一萬兩千五百美元,瓊(Joan Fontaine)則是六萬九千七百五十美元,而當時希導(Alfred Hitchcock)還在領週薪,所以他很不服氣這兩位明星可以領這麼多。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裡呢?去郵局寄信的人。據說卡萊(Cary Grant)在片場易怒又善妒,不只對希導(Alfred Hitchcock)偏愛瓊(Joan Fontaine)而損害他的角色很吃味,也對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是男主角首選感到沮喪,他還氣到發誓不再跟希導(Alfred Hitchcock)合作,不過大家都知道後來他們又合作了三次,因為他認知到跟希導(Alfred Hitchcock)合作有助於改變他此前大多演喜劇的銀幕形象。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設定結局是強尼謀殺了莉娜,不過RKO堅持要保持卡萊(Cary Grant)溫文儒雅的銀幕形象而要求他改變結局並刪掉有其語帶威脅的鏡頭。那隻西里漢姆㹴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寵物。瓊(Joan Fontaine)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作品中唯一獲得奧斯卡表演獎項的人。在1940年代間多次被改編成廣播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4248/
2023/11/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1.jpg  

改編自富田常雄於1942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黑澤明自編自導,領銜主演的是藤田進,配角則有大河內傳次郎、月形龍之介、志村喬與轟夕起子等人,算是國策宣傳電影,所以當時受到大眾支持而頗為賣座,續集【續姿三四郎】則於1945年上映。

黑導的導演初作,武士世家出身的他十分積極地想要以此片來當作自己在影壇的出道作,當時才卅三歲的他已經展現出過人的掌鏡才華,雖然娛樂性不高,不過其蘊藏的意涵倒是值得深思。柔道的中心思想即是道家所主張的『以柔克剛』,如何在敵壯己弱或敵眾己寡的不利情勢下安然脫身或甚至求勝,就是這項武術之奧秘所在。

而學習武術的心態也是關鍵的一環,柔道大師矢野正五郎將原本桀驁不馴的姿三四郎栽培成謙恭有禮的武術家,以被丟棄的木屐表達時光流逝實為巧妙的一筆,而三四郎於滿月下在汙濁的池裡看見那朵綻放的蓮花而頓悟的橋段也真的是美極了啊^^!其道理亦淺顯易懂:有實力也要表現優雅而不是有實力就行為粗野,心浮氣躁往往成不了事而遭人批評,唯有平心靜氣才能處世圓融而受人尊敬。

武術家的實力與人格同等重要,逞凶鬥狠或虛偽狡詐會受到鄙視,而坦蕩磊落與修養氣度則會得到推崇,此片即以門馬三郎與村井半助做為鮮明對比。前者心高氣傲且陰險狡詐,他本人與其門徒都是這副德性,甚至他的女兒也是心胸狹隘而試圖暗殺三四郎(雖然她父親因此喪命很可憐,不過畢竟是正式的比試,所以其實不能完全歸咎三四郎。)。後者就展現出君子風度而甘拜下風,落敗的他並不怪罪三四郎而反倒給予稱讚,他的女兒也是極為明理而並不因此討厭三四郎。

結尾則是揭露了一開始就埋下的伏筆,姿三四郎和檜垣源之助終須一戰,比試場地從道館的榻榻米變成荒涼的大草原,為這場最終決戰增添了一抹蒼涼無奈的宿命感。勝負很快即見分曉,理智與開闊戰勝了狂暴與淺陋,再度揭示了習武其實意在修身養性而非恃強凌弱。

花絮:大映跟松竹也都曾拜訪富田以求改編《姿三四郎 》,最後是其妻子看好黑導而決定將翻拍版權交給東寶。小津安二郎曾讚嘆道:「如果滿分是一百分,此片可以拿一百二十分。」。於1943年首度上映時片時是九十七分鐘,不過隔年上映時因為受到戰時電力節約的規定而被強行刪剪(片時被限制在八十分鐘以內),東寶事先並不知情,那些被剪掉的底片也不知去向,戰後則被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以違反民主主義為由而禁映,直到禁令解除後才於1952年再度上映,片時變為七十九分鐘,東寶還在片頭加上字幕以說明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而當時發行的錄影帶或LD也就是這個版本。後來蘇聯解體,消失近半世紀的底片竟重見天日@@,原來那些底片原為滿州電影協會所保存,於二戰結束時被蘇聯據為己有;後來發行的DVD將這個被刪剪的十二分鐘片段補上,片時總計是九十一分鐘左右。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400/
2023/09/1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96.jpg  

改編自薇拉卡斯佩瑞(Vera Caspary)於1943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姬恩蒂爾尼(Gene Tierney)、達納安德魯斯(Dana Andrews)、克里夫頓韋柏(Clifton Webb)與文森普萊斯(Vincent Price)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奧圖普里明傑(Otto Preminger),製作成本是一百萬美元左右,而北美票房大約是兩百萬美元。當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改編劇本等五項提名,最後是抱回了最佳黑白電影攝影。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99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中,而美國電影學會則先後於2001年與2008年將其列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之一。

黑色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普導(Otto Preminger)以嫻熟獨特的運鏡技巧與俐落清晰的敘事手法將原著中的文字化為銀幕上的影像,儘管場景簡單且人物偏少,不過節奏非常緊湊(片時僅僅八十八分鐘),從頭到尾都瀰漫不散的懸疑感相當引人入勝,大衛拉克辛(David Raksin)譜寫的悠揚配樂也可謂精湛動人。蘿拉與兩個男人(專欄作家瓦道與未婚夫薛比)之間的關係糾葛難解,兩人皆迷戀蘿拉(其實有三人,因為後來警探馬克也愛上了她!),而這正是引發命案的原因,急著想知道真兇到底是誰的觀眾也跟著馬克的腳步慢慢地踏入案情之中並在最後看到了真相。

知名廣告工作者蘿拉在家門前不幸遭到謀殺,而奉命調查的馬克隨即忙著造訪相關人士以釐清案情。蘿拉的過去自提攜她的瓦道口中娓娓道出,予人一種不勝唏噓的落寞感;不過情節在發現蘿拉沒死之後出現重大的轉折,讓人猶如在迷惑中突然又感到暈眩一般。觀眾自此知道兇手是殺錯了人,而蘿拉身邊的友人也都具有嫌疑,觀眾想必會在心中暗自猜測兇手是誰,但是代誌絕對毋是戇人所想的遐爾簡單(好吧,我必須坦承自己再度被耍了。stO)。

馬克在查案的過程中與蘿拉逐漸互生情愫,而之前錯殺無辜的真兇也終於按捺不住而再度心生殺意,他的動機真的再自然不過了──嫉妒,他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最後鏡頭停留在那個他送給她的立鐘上,彷彿象徵著所有的愛與恨都靜止在這一刻,他的遺言(『Goodbye, Laura. Goodbye, my love.』)亦令人感傷,不過這一切皆是他咎由自取啊!

花絮:福斯主席達瑞札努克(Darryl F. Zaunck)當時和普導(Otto Preminger)的關係很差且不可能給他在福斯執導的機會,不過執行經理威廉葛茲(William Goetz)卻在他從軍期間允許普導(Otto Preminger)執導,他在回歸後將威廉(William Goetz)的行為視為背叛並再度重申只要自己掌權時就絕不可能再讓普導(Otto Preminger)在福斯執導。珍妮佛瓊斯(Jennifer Jones)、海蒂拉瑪(Hedy Hamarr)和蘿莎琳羅素(Rosalind Russell)都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可惜她們都婉拒了。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曾有興趣主演。渥特朗(Walter Lang)與路易斯麥爾史東(Lewis Milestone)都覺得劇本不夠好而婉拒執導。達瑞(Darryl F. Zaunck)因為克里夫頓(Clifton Webb)的同性戀傾向而不願意聘用他,不過普導(Otto Preminger)力保他。姬恩(Gene Tierney)是迫於合約才答應演出。蒙蒂伍利(Monty Woolley)原本已簽約要飾演瓦道。原本導演是魯本馬莫連(Rouben Mamoulian)而攝影師是盧西安巴拉(Lucien Ballard),但是當普導(Otto Preminger)擔任導演兼製作人之後,他決定找約瑟夫拉雪爾(Joseph LaShelle)來當攝影師。魯本(Rouben Mamoulian)的老婆原本有畫了蘿拉的肖像,不過後來被普導(Otto Preminger)摒棄了。瓦道的原型是亞力山德伍柯特(Alexander Woollcott)。姬恩(Gene Tierney)曾說普導(Otto Preminger)的要求很嚴格且攝影師喬瑟夫拉薛爾(Joseph LaShelle)對燈光很講究,所以大家常常要枯等他們弄到滿意才行。亞佛列德紐曼(Alfred Newman)沒有時間操刀配樂,柏納德赫曼(Bernard Herrmann)則是婉拒。普導(Otto Preminger)原本想要用其他主題曲,可惜後來都因為無法取得版權而作罷,而原本不在考慮之內的大衛(David Raksin)的作品卻成為永恆的旋律。大衛(Darryl F. Zaunck)很不喜歡普導(Otto Preminger)原本的結局而要求他要稍微修改一下。瓦道每字0.5美元的稿酬相當於今日6.5美元。曾於1945年、1950年與1954年被改編成廣播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7008/
2023/08/1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90.jpg  

改編自艾瑞克奈特(Eric Knight)於194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佛雷德威爾考克斯(Fred M. Wilcox)的大銀幕導演初作,由柯利犬帕爾(Pal)主演萊西,配角則有羅迪麥道沃爾(Roddy McDowall)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等人,製作成本大約是六十六萬美元,不過在北美強勢地收入超過兩百六十萬美元(年度排名可以擠進前十五),在海外則再掃回一百九十萬美元,全球票房達到四百五十萬美元,米高梅的獲益將近兩百三十萬美元。由於票房開得相當好,米高梅後來在1945年至1949年的五年間就推出了五部續集。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93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中,美國電影學會也於2003年將萊西列入百年五十大英雄之一。

故事發生在英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公路電影(@@?),萊西跋山又涉水,縱使路途迢迢又險阻重重,但是牠仍然歸心似箭,其忠誠與毅力無疑都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楷模,富含教育意義的情節極為振奮人心,也為因戰爭而感到迷惘焦慮的人們帶來了一股真摯溫暖的氣氛,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動物電影的經典傑作。

當時帕爾(Pal)才一歲多,男扮女裝演出萊西的牠相當具有靈性,精湛的演出也讓牠一夕爆紅成為家喻戶曉的狗明星(後來牠也再多次出演萊西)。另外,兩個童星也都有值得稱讚的表現,羅迪(Roddy McDowall)細膩地詮釋了傷心但堅強的男孩,伊莉莎白(Elizabeth Taylor)則貼切地揣摩出優雅端莊的大小姐。

山姆夫妻倆因為家計蕭條而決定賣掉兒子喬最心愛的狗──萊西,如此悲慘的生活境況似乎也暗指當時蕭條的社會景象,而人們也的確常常會迫於現實而放棄所愛。萊西千里返家的遭遇頗具戲劇性(那壯闊的山海與原野景致令人印象深刻),遭到獵人狙擊,受到善人照顧,遇到惡人搶劫,時好時壞的運道就像是人生的寫照,啟示人們應該心存警惕感激並且勇往直前。

結局有如在一叢荊棘中飄出一股芬芳,一切在苦盡甘來後譜出了圓滿的旋律。公爵與其孫女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假裝不認得逃跑返家的萊西並提供山姆訓犬的工作;而萊西儘管全身累累傷痕仍是滿心熱烈期待地前往學校等待小主人放學,狗與人的情感羈絆竟然可以如此緊密,著實令人嘖嘖稱奇並感動不已……

花絮:劇組主要是在華盛頓州與加州(蒙特瑞、聖華金河、野樹地區公園與大熊湖等地)拍攝。原本大小姐由瑪莉亞佛林(Maria Flynn)飾演,而她退出的原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說她怕狗,有人說她長得比羅迪(Roddy McDowall)還高,也有人說燈光造成她眼睛不適;總之,拍攝停擺了,後來製作人山繆爾馬克斯(Samuel Marx)遇見想讓女兒進演藝圈的泰勒夫婦(Francis & Sara Taylor)後才解決了這個難題。萊西設定為母狗,但飾演萊西的都是公狗──帕爾(Pal)與其兒子。起初飾演萊西的母狗因為不太敢下水而遭到撤換。萊西的主人兼訓練員是路德威德魏克斯(Rudd Weatherwax),牠當時的片酬是週薪兩百五十美元,而伊莉莎白(Elizabeth Taylor)則是週薪一百美元。原作者艾瑞克(Eric Knight)曾到片場拜訪過。帶動美國1940年代末的柯利犬育種數量從三千增長到一萬八千四百。於1957年4月中開始陸續在各大城市的電視上播映,不過畫面是黑白的(當時電視播映只有少數節目是彩色的)。不少人誤以為片名是【Lassie, come hom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098/
2023/07/2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78.jpg  

由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愛麗達維利(Alida Valli)與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卡洛李德(Carol Reed),當年在英國囊括廿七萬多英鎊,風光坐上年度冠軍寶座。英國電影協會也於半世紀後的1999年將其譽為英國百大電影之首,而美國電影學會則先後於1998年、2001年與2008年將其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

毫無疑問是黑色電影的曠世鉅作,黑色電影大師李導(Carol Reed)明顯帶有表現主義風格的斜角取鏡手法與氣氛營造方式讓人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渺小的身形居然可以投射出那麼巨大的黑影,鮮明的光影對比也凝結出沉重壓抑的氛圍。),葛拉罕格林(Graham Greene)的劇本則建構出一個豐富飽滿的故事,安東卡拉斯(Anton Karas)也以其擅長的齊特琴靈動地演奏出入情入景的雋永旋律。霧氣迷濛的黑夜,危機四伏的街道,百折不撓的偵探,捉摸不透的美人,各有所求的小人物在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下因緣際會,黑色電影專有的畫面風格、故事設定與人物特色皆於焉成形,完美地塑造出一個詭譎多變且善惡模糊的懸疑情境。

當時仍未滿卅歲的愛麗達(Alida Valli)展現出柔媚又堅韌的精湛演技而聲名鵲起,那美麗又倔強的身影著實令人難忘;而英俊挺拔的約瑟夫(Joseph Cotten)則是一如以往地挑起大樑,雖不算巨星但可撐大局;而儘管歐森(Orson Welles)的戲分總共只有五分鐘,但是每一次出場都深深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總是給人文藝氣息濃厚的印象,但是如此古典優雅的城市在二戰剛結束那幾年也不免要三聲無奈地顯露出頹廢破敗的一面,當時美英法蘇等四國共同占領了維也納,兩種迥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在一個百廢待舉的城市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而人們一直遵守並推崇的道德原則與善惡價值也在這樣複雜險惡的情勢下一點一滴地流失了,各國為了自身利益而在談判桌上勾心鬥角,人們也趁亂在黑市裡攫取財富,兩者在本質上似乎並沒有什麼差別,哈瑞在摩天輪上對霍利發表的那番高談闊論已經以最市儈的角度為整個時勢做了頗犀利的剖析(聽起來是鏗鏘有力啦,但是細想起來卻發現根本似是而非。)。

前半段因為處於鋪墊狀態而使得節奏略顯緩慢,而後半段則毫無遲疑地進入揭曉階段而導致節奏異常緊湊,前後輕重快慢有別的安排真是恰到好處。整個情節走向從哈瑞在霍利面前現身時開始急轉直下(這個橋段真的是太令人震驚了,原來他沒死喔!那個霍利一直想查明的第三個人竟然就是他!@@),到哈瑞在摩天輪上威脅霍利(昔日的友情已蕩然無存了),到霍利為安娜安排離境但是她卻不領情(想要的愛情也毫無指望了QQ),到哈瑞在下水道四處逃竄(隱喻他做事見不得光,最後他試圖將水溝蓋抬起而在發現無望時把手指伸出路面的鏡頭還真是具有一鏡萬語般的震撼力啊!@@),每一個段落都環環相扣並高潮迭起。

結局更是令人感慨萬千,霍利特地下車想要再跟安娜講幾句話,她卻看都沒看他一眼就逕直走了過去,一個簡單的固定鏡頭卻散發出濃厚的哀愁意味,事已至此,夫復何言?回過頭來看,霍利高興地來到維也納,卻失落地離開,真摯的情誼(包括友情及愛情)與正直的理想(為朋友離奇慘死而四處奔走,最後卻發現他不但沒死且還一直幹著傷天害理的不法勾當。)都在此一併破碎。他為維護正義而從旁協助警察,她則因受到幫助而一味袒護罪犯,不同方向的思維在釐清之後終究不會再有交集,人生其實就是如此,很多事情往往都不能如己所願……

接著先來提一些製作和開拍時的瑣事。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原本想用卡萊葛倫(Cary Grant)、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與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等巨星來主演,不過後來因為成本考量而決定直接從自己旗下找人就好。大衛(David O. Selznick)反對李導(Carol Reed)想用歐森(Orson Welles)的想法,因為覺得他已淪為票房毒藥。歐森(Orson Welles)拒絕到下水道拍攝,所以劇組必須造一個下水道布景,而他的工作只用一週就拍完了。歐森(Orson Welles)可以選擇直接領片酬或拿票房紅利,他選了前者,但結果讓他非常後悔。李導(Carol Reed)領有三個工組──日組、夜組和下水道組,親力親為的他一天工作近廿小時。哈瑞手伸出地面的點子出自歐森(Orson Welles),不過其實那雙手是李導(Carol Reed)的,因為他當時人不在維也納。李導(Carol Reed)是出了名地慢工出細活,片廠一直祈禱不要下雪,不過當時正值嚴冬,所以樹葉早就掉光了,而落葉其實是工作人員用手丟的。大衛(David O. Selznick)希望能讓愛麗達豔麗一點,不過李導(Carol Reed)和亞歷山大寇達(Alexander Korda)卻打算讓她看起來很樸素。飾演警官的崔佛霍華(Trevor Howard)曾在下班後穿著警官戲服去到酒吧,結果被警察逮捕,使得劇組必須動用人脈才能將他保出來。要用什麼結局引發了激烈的討論,葛拉姆(Graham Greene)想要兩人歡喜擁抱,但是大衛(David O. Selznick)和李導(Carol Reed)想要她無視他。兩個製作人(大衛(David O. Selznick)和亞歷山大(Alexander Korda))原本想要開啟一連串的合作,孰料這第一次就爭吵不斷,所以兩人也就不曾再合作了。大衛(David O. Selznick)曾建議以【night time in Vienna】為片名。

最後則是花絮。哈瑞的原型取自葛拉姆(Graham Greene)在軍情六處任職時的上司金菲比(Kim Philby)。哈瑞萊姆的姓名取自葛拉姆(Graham Greene)自己,哈瑞近似亨利,萊姆色近似綠色。那座建於1897年的摩天輪如今仍是維也納的著名地標。兩項英國電影第一:大規模實地拍攝以及嘗試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風格。於1951年初被改編成小時廣播劇,約瑟夫再度為男主角獻聲。美國上映的版本僅有九十三分鐘,主要是少了開頭的旁白部分。在奧地利的票房並沒有很好。此片讓安東名利雙收,他後來在維也拿開了一家名為『第三人』的夜總會。因為版權擁有者沒有更新版權而使得此片變成公共版權,市面上因此充斥了劣質的盜版品。約翰麥提南(John McTiernan)曾想重拍,由連恩尼森(Liam Neeson)與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聯合主演。有旅行社安排了哈瑞逃亡路線的行程。麥可肯恩(Michael Caine)的最愛。黑澤明的最愛之一。也是大粉絲的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還以此片為主題寫了畢業論文。羅傑艾柏特(Roger Ebert)極度推崇,甚至將其譽為史上最佳電影。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1959/
2023/06/1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71.jpg  

改編自萊斯利布希費克特(Leslie Bush-Fekete)於1934年發表的舞台劇本《birthday》,由姬恩蒂爾尼(Gene Tierney)和唐艾米契(Don Ameche)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鼎鼎大名的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製作成本是一百一十幾萬美元,北美票房是兩百五十多萬美元,當時也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與最佳導演的提名。

極富想像力的寓言,奇幻的設定搭配現實的情節,台詞精煉巧妙,氛圍浪漫溫柔,布景華美精緻,在通俗的表面上鋪有娛樂效果和省思意味而堪稱雅俗共賞。劉導(Ernst Lubitsch)洗鍊地拍出幕幕相連的諷刺喜劇(後人將其頗具個人風格的情境模式稱為『劉別謙式觸動』),他以幽默又諷刺的口吻描述了男人從小到老的德性,年輕時直率隨興且自以為是,中年時老成持重但不安於室,老年時力不從心卻不肯罷休,相信有許多男人會彷彿看見了自己一般而啞然失笑。

其中也認真地反映了時代變遷(故事從1872年至1942年,人們的觀念不斷地改變。),並隱晦地凸顯出地區差異(紐約人的傭僕是法國人,堪薩斯人的傭僕則是黑人。stO),更嚴肅地探討著婚姻經營(夫妻兩人要如何相處實在是一門大學問啊@@),可謂是以廣闊的視角去看待世間百態而著實發人深省。就像亨利在閻王面前自白人生過往一樣,許多人也常常想起自己人生旅途上所遭遇的人與事,並猛然發現那些看似消失的過往其實只是以記憶的形式永存在心中。

花絮:因為派拉蒙遲遲不肯製作劉導(Ernst Lubitsch)的某些作品,所以他轉而投靠福斯,但後來福斯堅持要用唐(Don Ameche)當男主角也讓劉導(Ernst Lubitsch)有點失望。姬恩(Gene Tierney)在拍攝時發現自己懷孕了。劉導(Ernst Lubitsch)唯一以特藝七彩技術拍成的作品。上映兩個月後即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唐(Don Ameche)再度為男主角獻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979/
2023/05/1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8.jpg  

由泰瑞莎萊特(Teresa Wright)和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北美票房大約落在一百廿萬美元左右,儘管當時並不算是賣座,不過影評大多給予讚賞,如今更已被視為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傑作之一,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於1991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裡。

戈登麥克唐納(Gordon McDonell)(大衛賽茲尼克(David Z. Selznick)的劇本部門主管瑪格麗特(Margaret McDonell)的老公)的故事真的太優異了(獲得奧斯卡最佳故事提名即為明證),雖然情節相當簡單,但是身為說故事高手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將懸疑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也不可以忘記其中的幽默感啊,最好笑的大概就是喬和鄰居休比熱衷於討論謀殺的部分了吧。),他不著痕跡地將查莉對舅舅查理由憧憬到厭惡與期待到失落的情緒轉變傳達給觀眾,氣氛也由歡快轉為陰沉,晴空忽地遠去而烏雲逐漸籠罩(載著查理來到聖塔羅莎的蒸汽火車所噴出的黑煙象徵了邪惡),這次不是轉移焦點的紅鯡魚了,而是足以致命的大白鯊。

不知情的紐頓家歡喜地迎接這位睽違已久的親戚(尤其是身為姐姐的艾美和身為外甥女的查莉),純樸的小鎮也對這位遠來的外人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人們常對內在神秘或外表好看的人事物表現出好奇或崇尚,不過這樣稍嫌粗淺的看法有時會錯得離譜。懸疑的陰影從一開始就存在了,查理到底做了什麼而遭到追緝呢?原來是涉嫌勒殺有錢寡婦,查莉看到報導的那一瞬間,觀眾也跟著恍然大悟。殺人犯竟然在小鎮上受到景仰,真是荒謬透頂!

由查理對整個社會的評論就可看出他的價值觀已經完全扭曲了,明明是自私妄為,他卻還可以毫不羞慚地表現得彷彿豁達地看破世事,真可謂喪心病狂。查莉驚訝地發現了舅舅亟欲掩蓋的醜陋秘密,但是她礙於母親的心情與自家的名譽而隱忍不說,她希望他能夠盡快離開鎮上,才不會讓心思細膩的母親因為他被逮捕而精神崩潰。不過察覺事跡敗露的他已決定要殺人滅口,他先是破壞樓梯導致她摔倒,又將她引入有汽車正發出廢氣的倉庫而後卡住木門,最後更試圖將她從快速行進中的火車推下去,如此兇狠的殺意令人膽戰心驚。查莉原本很崇拜的舅舅竟然想殺死她!其意涵清晰明白,她的粉紅泡泡破滅了,她被迫在痛苦的領悟中學習成長,而這也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事情。

結尾戛然而止,聖塔羅莎小鎮竟然還在哀悼一個卑劣可惡的殺人犯,只有查莉和警探明白其中真相(兩人之間純真的情意令人欣羨)。時值二戰,所以其寓意亦淺顯易懂:人往往不滿意現況而生在福中不知福,其實單純平凡的生活即是珍貴美好的。(相對於歐洲或亞洲許多國家正慘遭戰火的蹂躪,多數美國人的生活並未受到重大的影響。)

接著先來提一些跟製作與拍攝有關的瑣事。查理的原型是厄爾奈爾森(Earle Nelson)──1920年代美國的連續殺人犯。希導(Alfred Hitchcock)想要威廉鮑威爾(William Powell)來飾演查理,無奈米高梅不想出借他,據說卡萊葛倫(Cary Grant)也曾被列入考慮中;而他屬意的女主角人選是瓊芳鄧(Joan Fontaine)和奧莉維亞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可惜她們也都沒有空檔。飾演安的愛德娜梅沃納科特(Edna May Wonacott)與飾演羅傑的查爾斯貝茲(Charles Bates)都是聖塔羅莎當地人,據說前者甚至是製作人傑克史基爾波(Jack H. Skirball)在她等公車時相中的,而兩人如今也都仍在世。環球雇用了米高梅最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亞德里安(Adrian)來幫泰瑞莎(Teresa Wright)設計服裝。警探和查莉在車庫互訴心事的橋段由飾演艾美的派翠西亞柯林吉(Patricia Collinge)所寫。希導(Alfred Hitchcock)將自身背景放進故事哩,他的中間名是約瑟夫,他的母親叫艾瑪,他是家裡三個小孩中最小的,他小時候騎腳踏車曾受傷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一向比較喜歡掌控度較高的棚內拍攝,不過戰時生產局所頒布的建材限制規定(五千美元)卻逼得他必須外出取鏡,最後整個布景只花了不到三千美元。紐頓家屋主在把房子租給劇組時興奮地將裡裡外外全面翻新,使得劇組必須再費一番工夫讓它看起來稍微舊一點。

最後則是花絮。片頭那座橋是位於紐澤西州跨越哈肯薩克河連結澤西和紐華克的普拉斯基高架公路。那首華爾滋是1905年在維也納首演的輕歌劇【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的配樂。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兒呢?片頭火車上那個拿到黑桃一條龍的乘客。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和希導(Alfred Hitchcock)四次合作中的第一次。情節完全沒提到二戰,不過若你眼尖一點就會在查莉於圖書館查閱報紙時看到有關東條英機的報導。休比提到的法國偵探就是鼎鼎大名的赫丘勒白羅,很多人都誤以為他是法國人,不過其實他是比利時人。片中出現一堆二:舅舅和外甥女同名、兩次火車站場景、兩個嫌犯在逃、兩個警探追查以及酒吧的名字等等。多次被改成廣播劇。泰瑞莎(Teresa Wright)掛了頭牌,她能壓過前輩約瑟夫(Joseph Cotten)大概是因為她的演藝生涯前三部作品皆獲得影藝學院青睞(第一作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第二作獲得最佳女配角,第三作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不過從此第四作之後就完全和小金人絕緣了。休姆克洛寧(Hume Cronyn)的出道作;法蘭西絲卡森(Frances Carson)的息影作。希導(Alfred Hitchcock)常說這此片是他最愛的作品。有許多人將此片視為吸血鬼電影。紐頓家和車站如今都還在,不過圖書館和某些建築物分別在1960年代的兩次地震中毀壞,而且大部分地區在幾十年後當然都已經是嶄新的風貌了。1943年的四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六十多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342/
2022/11/2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5.jpg  

改編自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於193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中文書名被臉譜取為《馬爾他之鷹》,我在昨晚拜讀完畢。),由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自編自導,獨挑大樑的是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搭配的女主角則是瑪莉亞斯特(Mary Astor),製作成本是卅七萬五千美元,在北美掃入近百萬美元,在海外撈進八十萬美元,全球票房達到一百七十幾萬美元。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89年指定將廿五部電影收入國家圖書館中保存,這些是首批進入保存名單的電影,而此片正列於其中,美國電影學會則先後於1998年、2001年與2008年將此片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這種種榮耀即已證明此片有多麼優異。

黑色電影的經典之作(被奧斯卡提名為最佳影片),甚至被認為是該類型的濫觴,與其原著在推理小說史上的崇高地位遙相輝映,我一直認為將冷硬派偵探小說拍成黑色電影真的再適合不過了,因為書裡那種處處充滿死亡威脅的可怖氛圍在螢幕前變得更容易感受到。孤僻謹慎的偵探、故作天真的美人、虛張聲勢的掮客、城府深沉的商賈與暴戾狂妄的保鑣等等,由這些角色構築出一個灰暗現實的故事,真相在撲朔迷離中漸漸清晰明朗,過程令人膽戰心驚,結局則令人心有餘悸。有些黑色電影會有節奏跳躍過快且出場人物過多而導致觀眾理解困難的情況,不過此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不只節奏流暢明快,人物也不多並各具特色,情節更是幾乎忠於原著(被奧斯卡提名為最佳改編劇本)。

當年才卅五歲的休導(John Huston)首次執導演筒就表現得相當出色,更別說他還寫了劇本,其中甚至將段落或場景安排得很詳細,如此才華著實令人嘆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已經是很大的肯定了;亨佛萊(Humphrey Bogart)無疑是當時的超級明星,而黑色電影正是他賴以成名的類型,他先後飾演了山姆史貝德和菲利普馬羅這兩個在冷硬派偵探小說裡最為崇高的角色,也為他的演藝生涯寫下了重要的一章;瑪莉(Mary Astor)戲分不多,不過她卻將那個聰慧狡黠又故作單純的神祕女郎詮釋得恰到好處。

馬爾他之鷹隱喻著誘人的龐大利益,各路人馬都想要得到它,所以它的周邊布滿了致命的危險,史貝德因為接受了布麗姬歐香奈西的委託而被捲入其中,他費了一番工夫弄清了整個情勢,然後且看且走。私家偵探就是在槍口下討生活,想要溫飽甚至生存就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且沉著地應對,所以他時時刻刻都表現得冷酷強悍,就算心裡有點害怕也依然故作鎮定。冷硬派偵探是男人無腦的浪漫,每個男人或多或少都幻想著自己就是那個硬漢,不過喔,想像一下是可以啦,親身體會就免了吧。stO

眾所周知,黑色電影的風格相當鮮明,不管在畫面呈現或故事敘述等方面都是如此,不斷出現的陰影畫面自然而然地營造出懸疑感覺與絕望意味,而情節則偏向虛無主義,看著角色們在對抗爭奪的過程中喪命且最終一無所獲,觀眾總會不自覺地感到鬱悶或惆悵。世界持續運作,時間不斷流轉,人們始終就像螻蟻般汲汲營營,想想也令人感到五味雜陳。

結局令人無言,幾個人追逐著一隻價值連城的老鷹雕像,終於好不容易地弄到手了(它現身的那一刻還真是有戲劇力啊)。什麼?假的!真是令人洩氣,既然這裡沒搞頭了,那大家就解散吧。房間裡只剩下史貝德和布麗姬了,他沒有逞英雄,也沒有被美色沖昏頭,他理智地將她交給了警方(她那絕望的眼神還真是哀怨啊QQ),想要在爾虞我詐的江湖中走跳,必須抱持這種防衛思維才能明哲保身。他跳出了這個是非漩渦,退回了以前的生活,繼續當他的私家偵探,遊走於法律邊緣和暗巷裡,因為他明白,太過感情用事很可能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

先來講一些前製與拍攝時的瑣事。希尼格林史崔(Sydney Greenstreet)重達三百五十七磅,他穿的服裝和坐的椅子都是特別訂做的。休導(John Huston)在拍攝布麗姬表現緊張的橋段前都會要瑪莉(Mary Astor)在片場附近先跑動一下。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很討厭看到別人抽菸,而亨佛萊(Humphrey Bogart)和彼得羅瑞(Peter Lorre)偏偏就故意要抽更多來唱反調,兩人甚至慫恿瑪莉(Mary Astor)和希尼(Sydney Greenstreet)一起抽,此舉讓傑克(Jack L. Warner)氣到把休導(John Huston)叫到辦公室並威脅他如果不能制止演員亂搞的話就要炒掉他,不過他後來以抽菸可以氤氳出緊張氣氛來說服了這個火冒三丈的大老闆。渥特休斯頓(Walter Huston)故意踉蹌得很笨拙,所以他的導演兒子必須不斷地喊卡重拍。瑪莉(Mary Astor)於拍攝當時和休導(John Huston)打得火熱,而她的放蕩形象在業界相當出名。馬爾他之鷹雕像道具由佛列德塞克森頓(Fred Sexton)所刻,模樣是取自克尼普豪森之鷹,總共做了八隻,兩隻鉛的,六隻塑膠的,現仍存三隻,據說拍賣價值會超過一百萬美元,其中一隻現在在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手上。華納原本想將片名取為【the gent from Frisco】,因為1931年已經拍了一部【the Maltese falcon】,不過休導(John Huston)很堅持要用【the Maltese falcon】,所以華納也就不再強求。

最後則是花絮。原作者達許(Dashiell Hammett)曾在平克頓偵探事務所任職過,他以自身經驗描寫情節並塑造角色,例如布麗姬就是取自他的秘書佩姬歐圖(Peggy O'Toole)和一個曾雇用他去辭掉管家的女人。葛蕾蒂絲喬治(Gladys George)的掛名排在第三位,但是她的戲分卻少得可憐。舞台劇出身的希尼(Sydney Greenstreet)在好萊塢的初登場,也是他唯一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出。被美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年百大台詞的『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由夢想編織而成)其實是取材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暴風雨》(the tempest)。於1943年至1950年間三度被改編成廣播劇。於1956年才首次在電視上播映。由於票房很棒,所以華納想拍續集(片名取為【three strangers】),不過達許(Dashiell Hammett)提醒華納他們買了翻拍版權並不代表他們擁有那些角色,華納只好將該片的角色都改掉。此片最後一位辭世的演員就是飾演威瑪的小艾力夏庫克(Elisha Cook Jr.),他在1995年走完了他九十一歲的人生。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3870/
2022/11/0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2.jpg  

改編自希拉蕊聖喬治桑德斯(Hilary Saint George Saunders)與約翰帕瑪(John Palmer)於1927年發表的《the house of Dr. Edwardes》,由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與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聯合主演,導演則是鼎鼎大名的亞佛列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製作成本大約是一百七十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囊括將近五百萬美元,年度排名第三。

相當傑出的心理驚悚片,運鏡明顯帶有黑色電影的風格,以解離性失憶症為主題(是首批談論心理分析的電影之一),對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深入的探討,其中對夢境的解析著實令人咋舌(當然是有點誇大潛意識分析的療效了,不過在任何情況下似乎只要提到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都會讓人覺得很有學問。@@),由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繪製的超現實夢境增添了奇異的藝術性,讓米克洛斯羅札(Miklós Rózsa)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配樂則營造出緊張的氛圍,此兩者適切地輔助了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運鏡,不只暈開了情節的懸疑,也加深了故事的內涵。

男主角到底是誰呢?他到底有沒有殺死愛德華醫生呢?如果他沒有,那麼真兇又到底是誰呢?這些疑問都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醫生與警察都亟欲查出真相,醫生想探求心病原由,警察則是想找到實際證據,雖然方法不同,但是目的一樣,可謂殊途同歸。女主角愛上了男主角,所以她相信他沒有殺人,於是她帶著他挖掘回憶,希望能找出潛藏於他內心中的病因,過程堪稱曲折離奇。英俊的葛雷哥萊(Gregory Peck)演起軟弱困惑的失憶症者毫不含糊,而健美的英格麗(Ingrid Bergman)演起睿智堅定的心理醫生也很有說服力,反正俊男美女不管怎麼演,大家都覺得好看。^^"

真兇是誰令人瞠目結舌,觀眾直到最後才明白,其實動機就只是最原始的利害關係罷了,簡單的事實被濃厚的迷霧所掩蓋,所以人們才會看不清真相。結尾激發出勇氣,藝高膽大的康絲坦當面質問真兇,並且分析現實狀況與心理邏輯來震懾住他,迫使他把槍口轉向了自己(也瞄準了觀眾,希導(Alfred Hitchcock)真的很敢挖苦觀眾啊!stO),然後就出現了這部黑白片中唯一的彩色(紅),這個運鏡還真是創意十足啊!

花絮:希導(Alfred Hitchcock)出現在哪呢?帝國大廈的電梯裡第一個走出來的人。希導(Alfred Hitchcock)力勸製作人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買下原著的翻拍版權,成交價為四萬美元。希導(Alfred Hitchcock)很仰慕薩爾瓦多(Salvador Dalí),也覺得此片應該使用他的作品,但大衛(David O. Selznick)原先並不同意這個做法。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男主角首選是卡萊葛倫(Cary Grant),第二人選則是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大衛(David O. Selznick)則是希望由約瑟夫(Joseph Cotten)與桃樂絲麥奎爾(Dorothy McGuire)來搭檔主演。開頭所引用的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句子取自《凱薩大帝》(Julius Caesar)。希導(Alfred Hitchcock)對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做不出他要的表情變化感到失望。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希望約瑟夫馮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來拍攝夢境橋段,最後他決定自己操刀,總共拍了廿分鐘,不過大衛(David O. Selznick)在看過毛片後又找了威廉柯麥隆曼澤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來重拍,並且將長度劇減至兩分鐘。葛雷哥萊(Gregory Peck)相當喜愛米克洛斯(Miklós Rózsa)的配樂。割眼睛明顯致敬了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的【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建議片名取為【hidden impulse】。當時打破了倫敦的票房紀錄。當年奧斯卡五部最佳影片中兩個唯一:被提名最佳特效以及沒有男女主角被提名。麥可契科夫(Michael Chekhov)唯一的奧斯卡提名。希導(Alfred Hitchcock)後來於1948年與1951年導了兩次此片的一小時廣播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8109/
2022/07/3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73.jpg  

改編自派屈克漢彌爾頓(Patrick Hamilton)於1929年發表的舞台劇本(靈感來自發生於1924年的真實事件),由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約翰多爾(John Dall)和法利格蘭傑(Farley Grang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製作成本大約是一百五十萬美元(光詹姆斯(James Stewart)的片酬就占了兩成),北美收進兩百萬美元,海外則再添上七十二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兩百七十幾萬美元。

非常與眾不同的作品,因為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拍攝上採用了相當前衛創新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性做法:將十個長鏡頭拼接得好像一鏡到底(以假亂真的手法迷惑了不少人),而把場景侷限在一個特定空間裡也讓整個情境就像舞台劇般更加具有臨場感(懸疑驚悚的氣氛令人坐立難安),觀眾彷彿親眼見證了一樁謀殺案及其被發現的經過,片時僅僅八十分鐘,從頭到尾毫無冷場,對節奏的掌握極為到位,每一個鏡頭都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

而且不只拍攝手法令人讚嘆,故事內容也發人深省。其中簡要地探討深奧的哲學邏輯(諸如人性善惡與道德是非)並提及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著作與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學說,而且還大膽地觸碰當時就顯得驚世駭俗的優存劣汰思維(毫不掩飾地將矛頭指向喪心病狂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當時二戰結束才剛過三年而已,整個世界都對此記憶猶新。),至於敏感的同性戀議題則是礙於當時的電影尺度而略過不表(不過某些人仍然根據舞台劇本原來的設定而一併予以批判stO)。

恣意妄為的布蘭登慫恿怯懦畏縮的菲利普跟他一起謀殺了大衛,毫無道德感的他自恃聰明而輕蔑世人,他甚至以這個謀殺案來愚弄被害者的親友們並樂在其中,這種將謀殺案當成惡作劇的做法著實病態且令人唾棄。觀眾自一開始即洞悉了真相,所以懸疑感並非建立在兇手是誰而是聚焦於兩個兇手反常的行為與躁動的心理以及魯柏特心生疑竇的過程,希導(Alfred Hitchcock)以高超的運鏡技巧引導著觀眾的情緒,而演員們專業傑出的表現也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戛然而止的結局釋放出蓄積已久的能量,承受不了壓力的菲利普終於崩潰了(那自亂陣腳的軟弱模樣實在幹不了大事啊),自以為可以決定他人生死的布蘭登也只能無奈地看著事跡敗露(若是他自己犯案還真的有可能不會被發現啊),而發現真相的魯柏特則是愕然不敢置信(他那段痛心疾首的肺腑之言還真是鏗鏘有力啊)。唉!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這麼荒謬而令人無言啊!stO

花絮:原名【rope】的舞台劇於1929年在紐約上演時改為【rope's end】。最初的布蘭登人選是卡萊葛倫(Cary Grant),第二人選則是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約翰(John Dall)、法利(Farley Granger)和編劇亞瑟勞倫茲(Arthur Laurents)等人都是同性戀,後兩者甚至交往過。原本的劇本開頭並未寫明有謀殺,故事聚焦在兩個主角是否犯下謀殺案以及箱子裡是否有屍體。當時的35毫米底片一卷只能拍攝將近十分鐘,鏡頭在更換底片時就對著演員的背影或牆角,而演員們的走位和攝影機的移動也都相當耗費心思。從頭到尾都是在棚內拍攝,窗外的景色其實是布幕。希導(Alfred Hitchcock)和詹姆斯(James Stewart)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後者後來坦承並不喜歡此片,甚至還認為自己不適合此角。瓊恩錢德勒(Joan Chandler)與迪克霍根(Dick Hogan)最後的大銀幕演出。預告片演出大衛在去見布蘭登和菲利普前跟珍娜坐在公園裡談話,他出現的時間比在正片中還要長。希導(Alfred Hitchcock)出現在哪裡呢?開頭在路上拿著報紙的行人。許多人以為情節歷時跟片時相同,不過其實情節歷時一百分鐘。頗具爭議性的情節當時讓許多電影院決定不予上映。希導(Alfred Hitchcock)後來將發行權買回去當作給女兒的遺產的五部作品之一,另四部是【迷魂記】(vertigo)、【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與【後窗】(rear window),這五作直到1984年才重新出現在公眾面前;派翠西亞希區考克(Patricia Hitchcock)在她父親死後將此片賣給環球,此片也就成為希導(Alfred Hitchcock)於1950年以前所拍的作品中唯一版權不在華納手裡的特例。卡司中最後過世的是道格拉斯迪克(Douglas Dick)(2015年底)。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746/
2022/03/3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63.jpg  

改編自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於193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我在拜讀完原著後接著欣賞了此片),由亨利方達(Henry Fonda)領銜主演,導演則是約翰福特(John Ford),製作成本是八十萬美元,當時在北美收穫了將近一百六十萬美元。

原著先後於1940年與1962年囊括了普立茲獎和諾貝爾獎,而此片先於1989年成為最先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列入保存名單的廿五部作品之一後又接連於2006年與2007年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勵志電影與百年百大電影,儘管兩者的情節大有不同(要將幾百頁的小說改編成兩小時的電影實在很不容易啊),但是深刻動人的意涵卻毫無二致,可說是各自以文字與影像的形式為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與黑色風暴等時期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記(還有很多攝影師也拍了很多相關的照片,為這些受苦受難的身軀獻上了一絲慰問。)。福導(John Ford)憑藉著此片再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敢碰觸如此敏感的議題已經算是勇氣可嘉,不過我覺得他沒有特別解釋片名為何而來有點美中不足啊!stO

娛樂性偏低,帶著一點公路電影的味道,觀眾可以看到那時美國66號公路沿途的景致。裘德一家因為情勢所逼而打算前往加州展開新生活,可是兩位老人家卻因為承受不住路途勞累而過世了,原本緊密相連的一家人自此開始分崩離析。懷抱希望的他們去到加州後才發現那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跟他們一樣窘迫落魄的人竟然多不勝數,許多人都在困境中苟延殘喘。不停轉動的時代巨輪從來不曾在意到底輾過多少泥沙或揚起多少塵土,有苦難言的人們只能將淚水往肚裡吞。

這些離鄉背井的窮人應該團結在一起對抗資本家才對,因為獨自面對最終都只是一起遭到剝削,不過資本家當然會極力阻止這樣的情形發生,而這也是湯姆後來被捲進凱西命案的原因。故事充滿了憐憫,結局則頗為勵志,縱使狼狽不堪,但是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的心靈上受到了磨練,就會在意志上變得更堅強。雖然一貧如洗,可是終究會有撥雲見日的時候吧,那一天似乎遙遙無期,自己大概看不到了,可是那一天遲早還是會到來的吧!QQ

花絮:製作人達瑞札努克(Darryl F. Zanuck)花了十萬美元買下拍攝版權,這在當時算是一筆大錢了;他亦曾派人潛入胡佛村去調查原著情節是否有誇大渲染,結果發現已經有點輕描淡寫了。琵拉邦迪(Beulah Bondi)很失望沒能獲得演出裘德媽媽一角。裘德一家開的車是哈德遜超級六。福導(John Ford)在片場對朵莉絲鮑登(Dorris Bowdon)不是很友善。大部分的內容是在福斯的片場所拍的,外景部分則由副導演奧托布洛爾(Otto Brower)帶著一批工作人員和替身去完成的。拍攝時的假片名取為【highway 66】。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不准此片在蘇聯上映。書中寫到了職業公會還使得約翰(John Steinbeck)和福導(John Ford)在1950年代美國陷入紅色恐慌時遭到國會調查他們是否具有共產思維。亨利(Henry Fonda)後來將他在片中戴的那頂帽子送給了他還沒演電影前曾一起合演舞台劇的童星珍維德斯(Jane Withers)。約翰(John Steinbeck)相當喜歡此片而且特別讚賞亨利(Henry Fonda)的演出,兩人甚至因此變成朋友,後者還在前者的葬禮上唸悼詞。飾演溫菲爾的達瑞希克曼(Darryl Hickman)是片中至今唯一尚在世的演員。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2551/
2022/02/1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31.jpg  

改編自派屈克漢彌爾頓(Patrick Hamilton)於1938年發表的同名舞台劇本,由查爾斯鮑伊爾(Charles Boyer)、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與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名聲卓著的喬治庫克(George Cukor),製作成本是兩百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和海外都進帳了兩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就收在四百六十幾萬美元,而米高梅的獲益是九十四萬美元左右。美國電影學會於2001年將其列為百年百大驚悚片之一,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於2019年將其納入保存名單中,足證此片在幾十年後仍備受讚譽並已被奉為經典。

拍攝風格稍像黑色電影,而情節模式則近似哥德小說,懸疑氣息緩緩釋放,驚悚意味亦時時浮現,對白寫得極為精緻,寫實地刻畫了強勢主導與弱勢畏怯兩種性格的人相處的情況,過程實在吊人胃口,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與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也算是一分肯定了。忽明忽暗的煤氣燈象徵著整起事件的離奇古怪,搖曳的火焰則比喻了寶拉脆弱的精神狀態,其意境之描繪頗富藝術性,而這個意象表達手法後來一直被模仿,在心理學研究上還發展出『煤氣燈效應』這個專有名詞,涵義是操縱他人的心理使其對現實認知感到困惑並進而產生自我懷疑。

全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絕對是英格麗(Ingrid Bergman)那收放自如的精湛演技,她將精神耗弱又神經兮兮的可憐模樣詮釋得入木三分,影藝學院也滿心讚佩地為她送上了一座小金人;查爾斯(Charles Boyer)則將工於心計的冷酷氣質演得維妙維肖,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相較之下,戲分不多的約瑟夫(Joseph Cotten)就真的顯得有點暗淡了。而由保羅赫德斯欽斯基(Paul Huldschinsky)所主導的布景與道具也都布置得很精巧,拿下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即為證明。另外,那幢豪宅的確令人感到不舒服,倫敦時常瀰漫不散的濃霧也在夜裡氤氳著一抹詭異陰冷的氣氛,而這些都應該歸功於庫導(George Cukor)高明的運鏡功力。

故事大約發生在1874年,維多莉亞(Victoria)女王時代的舊日風光重現在觀眾眼前,而淺薄的真相被深沉的詭計所遮掩,一時也瞞過了觀眾。心懷不軌的葛雷哥萊虛情假意地對心理有創傷的寶拉求愛,因為他想進到她阿姨留給她的豪宅內找出他夢寐以求的稀世珠寶。城府極深的他自從住進豪宅後就以細膩的手段誘導並操控著她,他不只常以言語暗示她好像有點健忘,而且還不時嘲諷她對周遭異狀的質疑純屬幻覺,甚至刻意讓女傭覺得她久病乖僻,終於成功地讓她也開始懷疑自己的精神狀態不太正常。

謎底在發現事有蹊蹺的警探鍥而不捨地調查下揭曉了,最後在閣樓上的橋段可謂有著畫龍點睛之妙,寶拉將此前鬱積在心裡的壓力完全宣洩了出來,她俯視著被綁在椅子上的葛雷哥萊並對著他大聲嚷嚷且故意嘲諷,很多古典戲劇裡最後都有這種正義痛擊邪惡的橋段,其中無疑帶有道德教化與罪惡警惕的意涵。結尾戛然而止,不過或許寶拉終於遇到會真心待她的如意郎君了吧!^^"

先來提一些跟選角與拍攝有關的傳聞或瑣事。率先買到電影翻拍版權的哥倫比亞打算讓旗下的艾琳鄧恩(Irene Dunne)和查爾斯(Charles Boyer)再次演對手戲,可惜後來他們將翻拍版權賣給了米高梅,而這時海蒂拉瑪(Hedy Lamarr)一度成為女主角的考慮人選,但最終接演的是米高梅從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那裡借來的英格麗(Ingrid Bergman)。大衛(David O. Selznick)聽到前來商借英格麗(Ingrid Bergman)的米高梅要讓查爾斯(Charles Boyer)掛頭牌時表達出強烈的不滿,他甚至不想出借她了,是她堅定地請求他讓她接演,而庫導(George Cukor)也建議採用此前【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用過並獲得成功的三明治掛名的方式(女主角的名字列在兩位男主角之間),這才讓他改變了主意;另外,據說當時業界有傳聞葛莉兒嘉森(Greer Garson)是米高梅借不到英格麗(Ingrid Bergman)時的替代人選。情節鋪陳與角色設定都跟原作有不少差異。編劇之一約翰范德魯坦(John Van Druten)建議庫導(George Cukor)找莫伊娜麥吉爾(Moyna MacGill)的女兒來試鏡,因為他們一家在二戰中成了難民而不是很好過,後來他們選了此前毫無演出經驗的安潔拉蘭斯柏里(Angela Lansbury),沒想到她這大銀幕處女秀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英格麗(Ingrid Bergman)曾親自進到精神病院去學習如何揣摩角色,性格強韌的她起初也很擔心演不好個性怯懦的寶拉,但她後來對自己的表演感到相當滿意。查爾斯(Charles Boyer)與英格麗(Ingrid Bergman)兩人在片場第一天見面時就拍了月台上那段深情的吻戲,這讓她覺得很不自在;因為兩人差不多一樣高,所以劇組用了一些方法讓他看起來比她高。查爾斯(Charles Boyer)盼望已久的兒子在拍攝期間出生,劇組人員還開香檳為他慶祝了一番。安潔拉(Angela Lansbury)在剛開拍時還未滿十八歲而不能拍抽菸戲,劇組在她滿十八歲那天為她開了個小派對,然後大家就去拍那場抽菸戲了。

最後是一些花絮。寶拉讀的是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Villette》。由於這個舞台劇本於1940年就被翻拍成電影過了,所以米高梅推出此片後很積極地想銷毀該片,可惜最終沒能成功(據說很多漏網之魚是因為貼的片名標籤是在百老匯演出時的劇名【Angel Street】),不過該片至今也真的沒啥知名度了;當時在英國上映時,片商為了不讓觀眾以為又是重拍而將片名改成【the murder in Thornton Square】。當年唯一同時獲得奧斯卡男女主角提名的電影。英格麗(Ingrid Bergman)是第一個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就擊敗其他此前都已被提名過的眾家對手的人,而且算是有點爆冷,當年比較熱門的是芭芭拉史丹威(Barbara Stanwyck),不過後來她很親切地表示自己也是英格麗(Ingrid Bergman)的粉絲。於1946年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查爾斯(Charles Boyer)與英格麗(Ingrid Bergman)聯袂獻聲;於1947年再度被改編成半小時的廣播劇,查爾斯(Charles Boyer)也再次為男主角獻聲。米高梅曾起訴在自己的節目上嘲諷此片的傑克班尼(Jack Benny),但後來覺得勝算不高就撤回了訴狀。首次在電視上播放要等到1957年10月中在洛杉磯地區。飾演廚師的梅維提(May Whitty)是第一個被英國王室封為爵士的演員(1918年),將近百年後,飾演傭人的安潔拉(Angela Lansbury)也受封為爵士(2014年)。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855/
2021/09/1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28.jpg  

由三船敏郎、志村喬和淡路惠子等人主演,是黑澤明在當時新成立的新東寶旗下所推出的唯一作品。1973年,首度被重拍;2013年,朝日電視台為紀念開台五十五週年而翻拍成連續劇。

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當時日本因為嚴重缺乏物資而導致黑市交易猖獗,黑導一開始就用一連串的鏡頭描繪出東京當時黯淡淒慘的景象(那隻苟延殘喘的野狗即比喻日本),並以刑警配槍被偷的遭遇暗指日本戰後的社會治安逐漸敗壞。算是日本刑警辦案電影的開拓者,故事充滿了懸疑感,不管是運鏡技巧或故事模式都略帶黑色電影風格,縱使節奏稍顯緩慢,但是情節的延展性極佳。黑導和菊島隆三合寫的劇本真的是品質保證,其中所探討的層面甚為廣泛,切入的角度亦極其犀利,他藉著刑警追查兇嫌的過程帶著觀眾旁觀了底層人民流離困頓的生活,頗有針砭時勢的大無畏勇氣,並且還隱含抨擊軍國主義的戰後派思維。

國家一旦衰敗傾頹,人民就跟著受苦受難,少數人犯錯常常牽連多數人跟著遭殃,而罪惡也總是無盡蔓延而傷及無辜。蕭條殘破的環境讓人彷彿變成了路邊的野狗那般潦倒落魄,但在這樣的處境下,有人仍舊潔身自愛並發憤圖強,也有人變得自甘墮落並怨天尤人,而這就是片名所欲闡示的道理,前者為良犬而受人讚揚,後者則為瘋狗而令人唾棄。

將自身的過錯完全歸咎於環境的逼迫是極不負責的想法,與其怨懟社會,不如自立自強,人可以像落地番茄那樣慢慢地腐爛,也可以像辦案刑警那樣不斷地努力,端看自己如何選擇罷了。戰敗投降已經是事實,民生凋敝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避免,但在批判始作俑者的同時,也必須打起精神來收拾殘局才行,黑導以這樣巧妙的角色對比來鼓勵當時的日本同胞要堅毅面對並懷抱希望,大家都是日本人,這時更應該團結度過難關,而不是恣意侵害他人。

志村當時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鳥了,演起老練的刑警自然是駕輕就熟;當時年近而立的三船還算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但他俊俏的臉龐與精湛的演技無論如何都隱藏不了,無疑已顯露出巨星風采;而當年才十六歲的淡路此前是松竹歌劇團的舞者,但毫無演戲經驗的她卻細膩地揣摩出心虛憤懣卻又故作強悍的模樣(不過那個跪倒在母親膝前的哀號聲是後製配音的,因為她哭不出來。@@)。

性格不同的老少刑警聯手辦案的角色設定多不勝數,但兩人價值觀的差異卻是特別值得關注的重點。對於這個搶劫殺人案與兇嫌遊佐這個人,老鳥佐藤辦事不疾不徐且對兇嫌抱有嫉惡如仇的心態,菜鳥村上行事焦急迫切且對兇嫌抱有同病相憐的心態,兩個世代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有顯著的不同,這或多或少是戰爭所導致的,也明白地指出殘酷的戰爭可以澈底地改變一個人。另外,遊佐的女友春美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她一開始是敵視刑警並且包庇遊佐,但最後決定大義滅親而前往醫院告知村上遊佐剛剛打電話約她出去。

故事藉由一樁竊案揭露了民間疾苦,若用繪畫來比喻的話,尋槍過程只是局部的線條,社會面貌才是整體的輪廓,塗抹上去的色彩僅是骨肉,顯現出來的神韻才是靈魂。而黑導在氣氛的營造上可謂是煞費苦心,不只運用天氣好壞來表現(這個手法可說是他的正字標記了,幾乎每部作品都會出現。),還以情境反差來凸顯。原本天氣一直都很燠熱(似乎也暗喻人民的生活艱苦),但後來佐藤追蹤到遊佐的藏匿處時卻偏偏下起了傾盆大雨(象徵事情的進展一波三折,也呼應了村上不好的預感。);而最後村上追捕遊佐時,屋裡的女人彈起了鋼琴而路上的小孩則唱起了童謠,這個聲音與影像矛盾對位的反襯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結尾在蓄積許久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村上終於學會冷靜思考而順利地找出哪個人才是遊佐,遊佐發現自己被盯上後開始竄逃,村上當然追了上去,一路從火車站追到野草叢,遊佐不堪逼迫而回身舉槍嚇阻,但村上仍然勇敢地迎上前去,展現出誓死不退的決心與勇氣(這才是人面對挫敗時該有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疏忽所引起的紛擾,村上堅定地擔負了責任並成功地逮捕了嫌犯,受傷的佐藤也逐漸康復,苦盡甘來的結局令人欣慰不已。

花絮:情節靈感來自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的小說。菊島的編劇出道作,他也在此後十多年間和黑導再合寫了八作。淡路和千秋實的大銀幕出道作。借用了松竹三個人以及兩個劇團(俳優座和第一協團)許多人。那場棒球賽是讀賣巨人在後樂園球場迎戰南海鷹。那支被偷的手槍是柯特M1908袖珍背心型手槍。黑導後來曾表示非常享受當初拍攝時大家徹夜工作的感覺。當時美國愛護動物協會某個女會員指控黑導將狂犬病毒注射進健康的狗體內,讓黑導無奈地說出『戰敗真是悲哀啊』之類的話語。副導演本多豬四郎與其助手山田一夫為了拍到黑導想要的鏡頭而屢屢深入危險的貧民窟、黑市與黑道地盤偷拍,很多村上腰部以下走在黑市裡的鏡頭其實是本多充當了三船的替身,黑導在自傳《蛤蟆的油》(蝦蟇の油 自伝のようなもの)裡特別感謝了本多的貢獻。黑導也在自傳裡提及淡路當時有點叛逆而讓人傷腦筋。黑導對此片的評價並不算高,他認為技術多過內涵。【大搜查線:全面動員】(踊る大捜査線 the movie 3 ヤツらを解放せよ!)有許多致敬此片的地方。長島茂雄在就讀立教大學時有次要觀賞此片前被學弟詢問片名是什麼,他竟然回答『ノヨシケン』(笑死我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1699/
2021/09/0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26.jpg  

改編自勞勃納森(Robert Nathan)於1940年所發表的同名小說,由珍妮佛瓊斯(Jennifer Jones)與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威廉迪亞特爾(William Dieterle),製作成本高達四百萬美元,可惜北美票房只開出一百五十萬美元。雖然當時並沒有特別賣座,不過評價卻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步提升,美國電影學會於2002年圈選百年百大愛情電影以及2008年勾選十大類型(奇幻)十大佳片時都曾被拿出來討論。

多少可以算是好萊塢人鬼戀故事的濫觴,儘管情節缺乏邏輯合理性,不過情感渲染力倒是相當充沛。主角是潦倒落魄的畫家艾本與身世不幸的女人珍妮,兩人會在對方感到無助或傷心時適時地給予鼓勵與安慰,他們超越了時空的阻隔而漸漸地愛上了彼此,那分真誠的情意著實令人感動。無奈他們是不同時空的人,再怎麼眷戀不捨,終究也無法在一起,早就注定是悲劇的結局帶著一抹宿命的意味。或許,他們可以在另一個時空裡相知相守,而就算這些都只是幻想也沒關係,因為這些幻想也都已鐫刻在兩人的記憶中而無法抹滅了。

影視特效相當逼真(當然是以那時的技術來看stO),月光暈染與夜色朦朧的場景頗有韻味,阿希爾克勞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管弦樂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旋律也顯得寧謐清淨,神秘唯美的意境描繪實在太迷人了,彷彿輕煙繚繞,有如耳語呢喃,恰似一首雋永謳歌,又宛若一幅妙肖畫作。珍妮唱的歌詞『Where I come from nobody knows and where I am going everything goes. The wind blows, the sea flows, nobody knows. And where I am going, nobody knows.』(我來自何方,無人知曉,我去向何處,萬物歸宿。風吹著,海流著,沒有人知道我將往哪裡去。)有種說不出的哀傷,而那幅珍妮的畫像也真的很美,庸俗的我講不出到底是哪裡美,但我就是覺得好美,可能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扣人心弦吧!QQ

另外,故事明顯還帶有另一層寓意。因為1934年正值經濟大蕭條,很多原本日子就不好過的人這下子更是難以求得溫飽,更遑論大多數常常三餐不繼的畫家了。在這個艱困的世道下,人們必須保有希望與信心,要相信陰霾一定會過去,而陽光遲早會出現。窮困的艾本隱喻辛苦的人們,憂鬱又開朗的珍妮則隱喻渺小卻鮮明的希望,當人們打從心底懷抱著信念,希望就在前方不遠處了。

花絮:此片算是製作人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為他當時的女友珍妮佛(Jennifer Jones)所量身訂做的作品。大衛(David O. Selznick)曾找了一個女孩來演年輕的珍妮,無奈拍攝延宕太久,那個女孩已經長大了,據說後來他想用剛簽來的秀蘭鄧波(Shirley Temple)來演,但最終他直接讓珍妮佛(Jennifer Jones)從年輕演到老。攝影師約瑟夫奧古斯特(Joseph H. August)的遺作,他在拍攝期間不幸死於心臟病,後續工作則由李賈梅斯(Lee Garmes)接手,兩人聯手完成的工作後來獲得奧斯卡黑白片最佳攝影提名。原本配樂師是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但他後來因為要趕赴其他工作而提前離開,而接替配樂工作的是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總之,整個拍攝過程都讓大衛(David O. Selznick)感到心煩意亂(還有拍攝延宕與劇本改寫等波折,他甚至氣到開除了多年好友剪輯師哈爾科恩(Hal Kern)。),最後竟然花得比【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還多。片頭珍妮唱的那首曲子出自柏納(Bernard Herrmann)之手;而片末用阿希爾克勞德(Achille-Claude Debussy)的曲子則是大衛(David O. Selznick)的堅持。那幅珍妮的畫像是勞勃布瑞克曼(Robert Brackman)所繪,後來一直掛在大衛(David O. Selznick)的家裡直到他去世。珍妮死於1924年10月5日。片末那三個賞畫的少女其中一個是安妮法蘭西斯(Anne Francis)。洛杉磯首映在1948年耶誕節,可惜票房並不怎麼亮眼,還連帶讓紐約的電影院將首映推遲到隔年3月,大衛(David O. Selznick)曾於1950年將片名改成【tidal wave】重新上映,希望能吸引到不同的客群,無奈還是未能如願,一般認為此片在商業上的挫敗意謂著大衛(David O. Selznick)王牌製作人的光環已消失殆盡。瓊芳鄧(Joan Fontaine)早在1946年底就演出過原著的廣播劇;曾於1949年10月底被改編成一小時廣播劇,男女主角分別是約瑟夫(Joseph Cotten)和安妮巴克斯特(Anne Baxter),隔年3月上旬再度被改編成半小時廣播劇,約瑟夫(Joseph Cotten)也再度獻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705/
2021/08/2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9.jpg  

改編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於1940年發表的《再見,吾愛》(farewell, my lovely),由迪克鮑威爾(Dick Powell)獨挑大樑,搭配的女主角是克萊兒崔佛(Claire Trevor)和安雪莉(Anne Shirley),導演則是艾德華狄米崔克(Edward Dmytryk),製作成本大約是四十萬美元,而雷電華的獲利將近六十萬美元。2001年,美國電影學會在圈選百年百大驚悚電影時曾將此片放到提名名單上。

我在昨晚拜見了原著而在今晚看了此片,兩者的情節設定差異不小,角色之間的關係也跟著有所變動,我個人覺得(!?)原著比較優秀,但以下就純粹寫出此片的觀後感。

典型的黑色電影故事風格,腐敗勢利的社會、獨來獨往的偵探、怪異離奇的委託、危機四伏的行動、蛇蠍心腸的美人、撲朔迷離的真相,然後再以光影對比鮮明的運鏡來營造懸疑詭譎的氣氛,而有著娓娓道來口氣的第一人稱敘事法也讓觀眾如臨其境般地跟著主角四處查探(他做惡夢時那迷幻詭異的超現實鏡頭則格外令人印象深刻)。黑色電影的確有其獨特迷人的味道,但時至今日看來也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點:情節銜接太快且過於複雜而讓很多人看得一頭霧水(有臉盲症的人就更慘了@@),此片也沒有例外,要是沒有看過原著,我也不敢說自己能夠完全看懂。stO

私家偵探菲利普馬羅答應替麋鹿馬洛伊尋找失聯的女友,接著又跟馬里歐特一起去交付贖款,陰錯陽差地涉入謀殺案中的他到處查探卻又挨揍且被囚,但他是鐵錚錚的男子漢,即使傷痕累累也堅守原則而絕不退縮,最後他發現了令人訝異不已的真相。情節串連得相當流暢,觀眾不到最後一刻就不知道其實所有的事都是幕後真兇所一手策畫並牽扯在一起的,這樣的收尾頗具力道,最毒婦人心啊,馬羅竟然能拒絕她的誘惑,該稱讚他很有定力嗎?Orz

結局在荒唐中略顯逗趣(這在黑色電影裡可謂是異端@@),馬羅沒有說出真相而保全了安的父親的名聲,互相意愛的兩人最後在計程車內也不禁甜蜜地擁吻。啊!案子查著查著就莫名其妙地結束了(死了好幾個人,而且真兇也不是馬羅解決的。),馬羅還抱得了美人歸,演主角就是這麼爽啊!^^y

最後稍微閒聊一下。迪克(Dick Powell)是最先在大銀幕上扮演馬羅的人,但現在大多數的人提到馬羅最先聯想到的卻是亨佛瑞鮑嘉(Humphrey Bogart),想想也真是造化弄人,他明明是第一名,但名氣卻被第二名完全輾壓了,這或許跟兩人的演技好壞與牌子大小以及各自的角色性格與銀幕形象有所關聯,也可能是人們無法從演歌舞片出身的迪克(Dick Powell)身上感受到馬羅的冷酷帥勁。而儘管此片票房頗佳,也與【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和【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等經典名片共同享有黑色電影先驅的崇高歷史地位,但後來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及另外三片,會造成這樣的落差想必和此片主角略帶詼諧的性格有點關係吧(不過原著中馬羅講話就是像這樣時常帶著嘲諷的口吻),因為這樣給人的感覺就不是那麼冷硬啦!

花絮:儘管原著已被改編成【the Falcon takes over】了,但雷電華還是花了兩千美元買下電影翻拍版權,因為他們想說還沒有片廠以馬羅來當主角。當時瀕臨破產的雷電華想簽迪克(Dick Powell)來演他擅長的歌舞片,但當時急著想改變戲路的他開出了讓他先演一部劇情片的附帶條件,雷電華老闆查爾斯寇爾納(Charles Koerner)答應了,隨後就讓他去演馬羅,據說狄導(Edward Dmytryk)起初對此感到震驚,好在此片票房開出紅盤,查爾斯(Charles Koerner)也就繼續讓他演冷硬派偵探了。安佛謝克(Ann Dvorak)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兩個女主角曾試圖說服雷電華讓她們倆互換角色。克萊兒(Claire Trevor)到開拍第一天時都還在縫自己的戲服,而且她還必須自己化妝。總共拍了四十四天。雷電華為了不讓此片被誤以為是迪克(Dick Powell)的歌舞片而更改了片名。迪克(Dick Powell)對馬羅的詮釋獲得了雷蒙(Raymond Chandler)的肯定。飾演麋鹿馬洛伊的麥克馬哲奇(Mike Mazurki)只比迪克(Dick Powell)高兩吋半,他們倆的對手戲讓狄導(Edward Dmytryk)有點傷腦筋,因為馬洛伊看起來應該要更高大兇猛。羅伊韋伯(Roy Webb)將他為【stranger on the third floor】所作的主題樂又拿來此片用。安(Anne Shirley)在演完此片後就引退了,童星出身的她當時只有廿六歲。隔年隨即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迪克和克萊兒(Claire Trevor)都重演了他們在此片的角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7101/
2021/02/1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65.jpg  

改編自菊田一夫於1947年發表的戲曲劇本《堕胎医》,是當年還未滿四十歲的黑澤明在第三次東寶爭議事件發生時轉投其他片廠麾下的初作,所起用的男女主角也相當年輕,三船敏郎、三條美紀和千石規子等人都才廿多歲而已。

開頭用一個簡單的橋段就呈現了日本窘迫艱難的戰況,大雨滂沱的夜晚,簡陋搭建的棚寮,一次原本平凡無奇的醫療過程卻釀成了一樁悲劇。雖然片時僅九十五分鐘,但其實節奏仍然顯得緩慢,由於題材比較嚴肅,所以娛樂性著實不高,有些鏡頭稍長,因此演員的功力就更形重要,而雪和雨所代表的意涵也是淺顯易懂(這也是黑導相當擅長的心情表現手法)。

軍醫藤崎不慎被傷兵中田傳染了梅毒,這不僅讓他必須承受別人的異樣眼光,還得眼睜睜地看著未婚妻改嫁給別人,他的心情有多麼煎熬實在難以想像,只有親身體會過才能知曉箇中滋味。藤崎壓抑著內心的痛苦與欲望並繼續努力地行醫救人,其堅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與犧牲自我以成全別人的良善性情在在都令人讚佩景仰。

而中田則明顯是藤崎的對照組,身為梅毒帶原者的他對此毫不在意而危害了他人的健康,他不只對藤崎沒有半點歉意,甚至還大言不慚地指責藤崎編造故事與多管閒事,簡直讓人氣得牙癢癢的,根本就是那種在八點檔連續劇裡人人喊打的卑劣角色。因為他,藤崎斷送了自己的幸福,美佐緒也在不明所以的悲痛中黯然改嫁他人,他的老婆甚至懷上了畸形兒而必須墮胎。道德低下的他直到看見死胎後才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但他輕率的行為所造成的罪愆已遠遠超過可恥的他所能彌補的範圍了。

三船展現出高超絕倫的演技(尤其是在得知心上人即將嫁給別人後突然將心情宣洩出來的那段宛如暴風雨般的演出),將藤崎有苦難言的壓抑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而千石也不遑多讓,她貼切地飾演了從滿心失望到懷抱希望的護士;植村也是功不可沒,他傳神地揣摩出品格低劣的梅毒帶原者;而三條雖然戲分偏少,但那愁苦憂傷的模樣還真是我見猶憐啊!另外,這幾個主要角色的對手戲都相當精采,不同的組合就有不同的情緒釋放,值得細細品味並反覆咀嚼。

黑導細膩醞釀的氣氛相當孤絕,他將道德心與意志力拉至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藉以凸顯出醫生超凡入聖的崇高形象,儼然一幅聖者踽踽獨行於深山小路的水墨畫般散發出寧靜致遠的芬芳。片名的意境亦極為雋永精妙,藤崎靜靜地跟梅毒決鬥著,旁人無從明瞭他的辛苦與悲哀,但也正因為如此而更加烘托出他的人格有多麼偉大。

花絮:黑導和大映的初次合作。黑導和配樂大師伊福部昭唯一的合作。原本的結局是藤崎發瘋了,但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告知黑導必須修改劇本,因為他們擔心這個蒼涼的結尾會造成社會恐慌。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1870/
2020/12/0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46.jpg  

改編自廣津和郎於1939年發表的《父と娘》,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之一,由原節子和笠智眾等人主演。當年被《電影旬報》評為年度最佳電影,在國外也獲得不少讚譽,被普遍地認為是日本電影的經典傑作。

大學教授曾宮周吉和獨生女紀子一起在鐮倉生活著,父親忙碌於工作,女兒照顧著父親,父女倆過得頗為愜意。眼看著紀子已經廿七歲卻依然待字閨中,曾宮教授也不禁開始憂慮起她的婚事了,無奈她不想嫁人,她想和父親一起生活並照顧他,但教授還是希望女兒能得到幸福,於是他謊稱自己要續絃以勸導她安心地出嫁(這個謊話無疑蘊含了父親對女兒滿滿的愛)。末了,紀子出嫁了,一個人回到家的教授坐在客廳裡削著蘋果時卻突然莫名地感到了一絲惆悵……

沒有什麼情節,就只是平實地演出了曾宮父女倆的相處情況,就像一首悠揚動人的樂曲,也似一幅寫實怡人的風景畫,其中對情感的描繪相當細膩,父親對女兒的舐犢愛切與女兒對父親的孺慕情深散發出淡淡的溫馨氣息。新郎從頭到尾都沒有亮相算是一個巧妙的象徵,因為主題是父女倆對彼此的眷戀與依賴,而新郎在此主題下就變得突兀了,所以小導為了更加凸顯鰥夫與孤女的角色而不去拍攝任何和相親或婚禮有關的橋段。

笠的演出比較生硬,但日本的父親也差不多就是這種威嚴與慈愛兼有但卻不會輕易表現出來的內斂作風,他在面對女兒出嫁的心情拿捏上相當出色(尤其結局那段更是令人讚賞)。而原的表現就更不用說了,她維妙維肖地詮釋了一個眷戀父親的女兒,她的表情就代表了情節的氣氛(這個表現手法還真是有創意),前半部的她總是笑臉盈盈,但後半部卻開始愁眉苦臉且甚至掩面哭泣,笑開懷與鬧彆扭的反差令人莞爾,而新嫁娘扮相之典雅也令人驚豔。

小導的運鏡有著他一貫的獨特風格,低位定格的仰角鏡頭與飽滿豐富的勻稱畫面時時可見,並輔以將角色情緒具象化的畫面表現語法,縱使節奏稍顯緩慢而讓人略感沉悶(不過角色的台詞與互動有時還頗為幽默啦),但這就是小導的作品獨到的清淡品味啊!另外,當時戰敗的日本處於盟軍的管理下,小導隱晦地消除掉此時沉重苦悶的嚴肅氛圍而盡力地呈現出以前清澄素淨的傳統氣息(能劇的魅力和鐮倉的風貌等等),但大眾對此的看法產生了分歧,一方希望日本能以這樣的樂觀態度盡快地恢復元氣,另一方則覺得這根本是逃避現實。

片名很有韻味,春天比喻幸福,而紀子遲來的愛情幸福卻也強迫她要告別原有的親情幸福,雖然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其間的情感得失也實在令人揪心。而日本人守舊的觀念似乎也隨著社會型態的西化而慢慢地改變了,紀子原本認為小野寺先生再娶很不得體,但在見過他的新妻子之後就改觀了,所以她也決定要成全父親(但其實父親是騙她的)。

老父親獨自坐在客廳削蘋果的結局畫面堪稱經典,女兒未嫁時擔心她嫁不出去,但她嫁出去了卻又捨不得,這也是許多父親摻雜了擔憂煩惱與欣慰不捨的矛盾情緒吧。曾宮教授內心裡如浪潮澎湃的千言萬語彷彿化為習習春風,為甫出嫁的女兒送上了遙遠的祝福,而父女倆對彼此的牽掛想必也隨著她的出嫁而加深了。

花絮: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曾對片中幾句台詞有點意見(主要是關於女主角的健康狀態與東京的情況),小導也因此被迫修改。小導請教能樂師傅第二十二代金春惣右衛門該用哪一段能劇演出,後者提議用【杜若】。原本的結局是教授削完蘋果後忍不住痛哭出聲,但笠不想這樣演,而小導也就順著他,倒是笠於多年後受訪時表示自己當時或許應該遵從小導的意思而嘗試演看看才對。黑澤明相當推崇此片。原在後來推出的【麥秋】(麦秋)和【東京物語】(東京物語)中飾演的角色也都叫做紀子,此三作因此被合稱為『紀子三部曲』。小導在此片上映幾年後帶著母親搬到鎌倉並就此度過晚年且葬在那裡,而據說原後來也移居那裡。

http://www.imdb.com/title/tt00041154/
2020/09/2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