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960~1969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580.jpg  

前言:我在四年前看過原著(由志文出版,書名為《少女復仇記》。),但當時寫的心得卻因為電腦中了勒索病毒而消失於無形,於是感到無奈的我後來就開始將閱讀心得放到網路上以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stO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59年至1960年間在女性雜誌《婦人公論》上連載的同名小說(原著首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後來又於1977年再度被搬上了大銀幕,由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這對賢伉儷領銜主演。),由當時廿多歲的倍賞千惠子擔綱演出,導演則是山田洋次。我算是松本的超級粉絲,儘管原著和他的其他名作相比並不算突出,但正巧有機緣取得了此片,我也就順勢一睹風采了。

原著像是為女性出一口怨氣般(當時也有評論家認為其中隱含了其他地方對東京的厭惡與憧憬),而橋本忍的劇本幾乎忠於原著。開場以景喻情(悠悠流洩的配樂營造出愁苦意境),貼切地表現了柳田桐子千里迢迢地從熊本至東京求助大律師大塚欽三時煎熬的心情,她在遭到拒絕後所說的『原來窮人不能對法律有任何期待』不管何時何地都或多或少適用,法律也是有價格的,台語裡也有『有錢判生,無錢判死。』這句嘲諷法律是為有錢人服務的話語,原本應該主持正義的法律卻變成為人利用的工具,故事氛圍在蒼涼中透出一抹憤懣。

大塚後來親身體會到了客戶有求於他時那種焦急無助的心情,事不關己時都可以冷靜以對,但切身之痛可就忍受不了啦。心機深沉且性格剛毅的桐子抓住了向大塚復仇的機會,她一步一步誘使他掉入萬劫不復的陷阱中,這股恨意著實令人不寒而慄,她就像霧般籠罩著大塚而令他迷茫失足(她的名字『桐』和『霧』在日語中都唸きり,真是巧妙的雙關啊!)。說到底,桐子的哥哥很冤枉,但大塚也相當委屈(最無辜的或許是河野徑子吧),在這個炎涼的世道下,總是會有人遭逢苦難卻無處話淒涼,命運就是如此無常且半點不由人(這時可不會再分富貴或貧賤了)。

懸疑感始終瀰漫不散,如墜五里霧中的觀眾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案件竟然產生了令人驚訝的交集,原來兩樁命案的兇手是同一個人,但這些對桐子來說或許都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她的哥哥早就帶著冤屈死去,而大塚也已身敗名裂了(徑子算是陪葬)。桐子將關鍵證物打火機丟入深不見底的大海中,她打算將這個秘密深藏在海底,永遠都不讓別人知道。

情節實在是令人五味雜陳,而這個滿含怨怒的復仇故事主要是以桐子的角度來看待整件事情,所以在情感方面就顯得頗為煽情露骨。相依為命的哥哥被冤枉殺人而病死獄中,她將哥哥的死歸咎於大塚不肯幫忙,這個想法簡直可說是理盲又濫情,但作者不想指責桐子,也不願怪罪大塚,兩人或多或少都令人同情,那麼應該控訴誰呢?我想可能是冰冷的法律(說得更嚴重一點,是壓迫人民的國家制度。)與現實的人性吧!

花絮:東寶也有打算要拍,但最後捷足先登的是松竹。

http://www.imdb.com/title/tt1363113/
2021/02/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4.jpg  

改編自理查史塔克(Richard Stark)於1962年發表的《the hunter》,由李馬文(Lee Marvin)擔綱演出,導演則是約翰鮑爾曼(John Boorman),以三百萬美元左右拍成,北美票房大約是九百萬美元。在2001年曾被美國電影學會放到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的提名名單上,在2016年則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

略帶新黑色電影風格,鮑導(John Boorman)嫻熟地以幾個眩暈恍惚的剪接鏡頭來表現主角沃克極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而飄忽迷亂的配樂則稱職地輔助了這個表現手法,片時僅僅一個半小時出頭,整體的節奏還算流暢明快,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冷場。沃克就像一匹孤獨的餓狼,自惡魔島脫逃的他急著想報仇並拿到自己應得的錢,那股執著的意志充滿了男子氣概,性格強悍的李(Lee Marvin)冷酷剛毅地詮釋了一個獨自對抗幫派的孤膽硬漢。

動作戲充滿了令人血脈賁張的冷硬暴戾氣息,遭到好友背叛的氣憤與失去愛妻的痛苦在他的心頭縈繞並化為滿腔的怒火,那持續很久的腳步聲似乎代表了他的復仇心切。假裝要試車而將車行老闆弄到鼻青臉腫,去俱樂部也和對手在舞台後方激烈地搏鬥(這段真的令人印象深刻,黑人歌手亂吼亂叫的歌聲和脫衣舞孃害怕的尖叫聲不停地折磨著觀眾的耳朵,實在是越聽越惱人,甚至讓人莫名地感到不悅。),他毫不退縮,就是一定要把鬱積在胸中的怨氣全部發洩出來才肯罷休。

孤寂的意境相當迷人,可惜情節過於簡單而沒有精彩的轉折,而故事架構較鬆散且強調氛圍感受與畫面意涵的電影往往必須耐著性子才能欣賞出其可看之處。最後揭曉的組織首腦身分令人驚訝,躲在暗處的沃克這時才發覺自己從頭到尾都被利用了,不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讓他不爽的人都死了,而他貿然出去拿那筆錢也很危險,於是他不發一語地離開了,這樣的結局透著一抹徒勞空虛的挫敗感,但或許他可以投向克莉絲的懷抱去尋求慰藉吧!

花絮: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主演的【危險人物】(payback)也是改編自《the hunter》。曾是聯邦監獄的惡魔島在1963年關閉後首次成為電影拍攝場地,米高梅以日租兩千美元向政府租用這個場地。米高梅允許李(Lee Marvin)有定奪劇本和選角的權力。李(Lee Marvin)和安潔狄金森(Angie Dickinson)在拍【殺人者】(the killers)發生過爭執,據說他曾將她吊在窗戶上,所以她對他毫無好感,也讓片場有一點緊張。沃克拿的是史密斯威森M29,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飾演的哈利卡拉漢也是拿這一把槍。當時的九萬三千美元大約是現今的七十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138/
2021/01/2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68.jpg  

【座頭市】(座頭市)系列的初作,改編自子母澤寬於1948年在雜誌上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勝新太郎領銜主演,配角則有天知茂和萬里昌代等人,導演則是擅長拍攝時代劇的三隅研次。由於票房開得不錯,在此後的廿多年間陸續拍了廿五部續集(其實都集中在1962年到1973年,在這十二年間高速地產出了多達廿四部續集,而最後一作則在1989年。),也曾改編成舞台劇和電視劇,而近來也有一些重拍之作。

節奏偏慢,但氣氛醞釀的過程就像好酒一樣越陳越香,三導展現了優異的敘事功力,以一些小事件(賭博和釣魚等等)分層別次地形塑了座頭市這位盲劍客角色,即使他完全都還沒施展身手,但觀眾彷彿已經能感受到他豁達的氣度與卓越的劍藝了(嗯,對主角有這種期待應該是很正常的吧!@@),而這樣的暗示往往會帶來不錯的戲劇效果。武戲很少且演了將近快一個小時才出現,對打動作的雕琢也不是很紮實,倒是文戲綿密又內斂,人物形象的刻畫相當鮮明。

第二男主角是罹患肺癆而身體微恙的平手造酒,他和座頭市在河邊釣魚時初次相遇,兩人皆具有高尚的武德與超群的武藝,絕不像那些幫派分子那般品行低下且功夫拙劣。他們倆最後在木橋上的對決氛圍顯得蒼涼,命運安排惺惺相惜的兩人拔刀相見,殺氣騰騰的兩三招之間就分出輸贏了,由座頭市俐落勝出,而平手也算是得償宿願。勝和天知兩人年紀相仿(當時都是卅歲出頭),前者不惜犧牲形象去演出看似外貌不揚而實則身手不凡的座頭市(講到他就是想到座頭市,這絕對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了。),而後者則精湛入魂地詮釋了豪邁不羈卻病相懨懨的平手,兩人的對手戲不多,但每段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意涵。

而拿來和兩位劍客對照的就是那些幫派分子(尤其是指飯岡與其手下),他們都是會多方算計並處處利用他人的卑鄙小人,性格自私勢利又刻薄奸詐,有求於人時就和善相待,不遂其願時就辱言相向,別人的死活全然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他們只在乎自己最後獲得了多少利益而已。座頭市非常瞧不起他們,可是他卻也在迫於無奈下間接地助了他們一臂之力,而這或許也加深了他的罪惡感。世風敗壞而道德淪喪,平民百姓亦無辜受害,互相爭鬥的兩幫地痞流氓都不值得支持,一旦涉入其中就像是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汙泥般令人氣惱。

另外,在一派剛強中用來點綴一抹溫柔的女主角則是因哥哥和前男友都是品行不良的幫派分子而為座頭市的凜然正氣所折服的阿種,雖然美女愛上盲人有違常理,但這樣的設定或許多少也能讓人感受到紛亂的時代下女人的無奈吧。結局雖顯老套卻也瀟灑乾脆,座頭市為了躲避在橋上等待的阿種而刻意穿越樹林離去,四處漂泊的他實在不好意思拖累她,也就只好辜負她的一片真心了,兩人情投意合卻因為現實阻礙而無法相守相伴,這分可憐的情意徒留可嘆的遺憾,令人也不禁心生惆悵。

花絮:座頭是江戶時期盲人的最低階級。座頭市和平手的劍法屬於居合術。把牙齒塗黑是亞洲很多國家的傳統習俗,通常是美麗與成熟的象徵。系列廿六作中,只有此片和第二作是黑白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714/
2020/12/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48.jpg  

『文夏流浪記』系列第十作(也是唯一留存下來的系列作),由文夏自編自演,配角有小王和文香等人,導演則是許峰鐘。

台語電影在1960年代曾蔚為流行,但後來因為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畫而逐漸式微,所以此片可以算是黑白台語片的瑰寶之一,也是我至今所看過年代最久的台語片。若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那麼此片真可謂是慘不忍睹(情節粗糙浮誇,演技生硬做作,開頭還有很多令人不明所以的長鏡頭@@。);但若將年代因素考慮進去,那麼就令人不忍苛責了(畢竟台灣當時拍電影的技術還在草創期)。

片頭先簡單地介紹了『文夏流浪記』系列前九作(在此九片現已全都亡佚的情況下更顯珍貴),進入正片後,半世紀前的台北樣貌也稍微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此片也因此有了一點紀實的歷史價值),令人也不禁湧起一絲懷古之幽情。因為刻意安排了許多要逗笑觀眾的荒謬橋段(互丟泥巴的部分還真的是胡鬧到令人哭笑不得啊@@),所以情節極度違背常理(請觀眾就別計較了stO),其中以孫女阿美真身的反轉最讓人吃驚(但其實也是抝得頗硬),結尾是預料中的歡喜大團圓,而阿文哥和小王則是繼續他們的流浪走唱生涯(所以兩人到底有沒有拿到五十萬賞金啊?)。

花絮:此片上映當時,文夏還會帶著文夏四姊妹在全國各地的電影院登台演唱,每每造成萬人空巷的景象。

http://www.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1482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6816718/
2020/10/0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47.jpg  

改編自佛萊德里克諾特(Federick Knott)於1966年發表的舞台劇本,擔綱演出的是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配角有亞倫阿金(Alan Arkin)和理查克雷納(Richard Crenna)等人,導演則是泰倫斯楊(Terence Young),製作成本是三百萬美元,但北美票房開出漂亮的七百卅五萬美元。2001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此片列入百年百大驚悚電影之一。

三個歹徒來到盲女蘇茜的家中找她老公替人保管的洋娃娃,他們偽裝身分並編造了一套故事來取信於她以便取回那個裡頭藏有海洛因的洋娃娃,她原先全信以為真,但後來慢慢地感覺到不太對勁了,於是她在鄰居女孩葛蘿莉亞(這個角色很關鍵,她先是擅自拿走洋娃娃讓情況變得混亂,但後來也勇敢地向外求援而適時地拯救了蘇茜。)的幫助下將計就計,最後艱辛地擊退了歹徒。

奧黛莉(Audrey Hepburn)從影十多年以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演出驚悚片,是她為了改變自己的螢幕形象所做的大膽嘗試,當時將近四十歲的她那纖瘦的身材為這個角色又增添了幾分柔弱,她的演出在浮誇中帶有平穩,將驚慌無助卻自立自強的盲女詮釋得恰如其分,影藝學院為此送上了她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最佳女主角提名。

既然是改編自舞台劇,那格局就不會太大(全片的場景幾乎都在一個地下住宅裡),角色也不會太多,倒是情節的鋪陳頗具層次,氣氛的營造亦相當成功(亨利曼奇尼(Henry Mancini)的配樂也該記上一筆),雖然故事很老套,邏輯也漏洞百出(最大的瑕疵大概是她為何不鎖門而任由那些人來去自如呢?@@a),但或許仍稍有可觀之處。

全片最大的高潮就是片尾蘇茜和歹徒的對抗,看不見的她將燈泡全部打破以扭轉劣勢(但還是留下一盞燈讓觀眾看清楚兩人在演什麼stO),全黑的畫面令人也不禁屏住了氣息(電影院在播映時也真的將燈光全部關掉以讓觀眾處在全然的黑暗中),而她在黑暗中劃亮火柴的鏡頭也頗有情緒渲染力(黑暗中的微弱亮光似乎也象徵她的處境如風中殘燭般危急),後來他藉著冰箱的燈光來照明讓優勢回到自己身上(這個點子實在頗為巧妙啊),到這裡看來編劇也沒招了,只能讓她拿刀扎了他。雖然這樣的結局很粗糙,但柔弱勝剛強的戲碼還是隱含著勇敢突破困境的積極寓意。

花絮:楊導(Terence Young)和奧黛莉(Audrey Hepburn)兩人早在二戰期間就有過交集了,當時才十六歲的她在荷蘭的醫院擔任志願護士,而他就是她曾照顧過的傷兵。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曾考慮用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和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來飾演羅特和塔曼。據說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曾是羅特的考慮人選。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曾是蘇茜的考慮人選。飾演葛蘿莉亞的茱莉哈羅(Julie Herrod)是唯一參與了舞台劇和此片的演員,而這也是她唯一的大螢幕演出。楊導(Terence Young)和奧黛莉(Audrey Hepburn)曾拜訪一所盲人學校去觀摩盲人的不便,她甚至還學習使用盲人點字法。奧黛莉(Audrey Hepburn)親自挑選了盲女角色的服裝。梅爾法拉(Mel Ferrer)希望藉著製作此片來挽回他和奧黛莉(Audrey Hepburn)的婚姻,可惜未能如願,他們在隔年就離婚了。奧黛莉(Audrey Hepburn)原本想到歐洲去拍,但後來被說服留在美國就好。奧黛莉(Audrey Hepburn)在拍完此片後以照顧小孩為由宣布息影,後來直到1976年才復出。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非常推崇亞倫(Alan Arkin)在此片的演出。舞台劇自1966年在百老匯開演後總共演了三百多場才下檔,後來在1998年又再演了將近一百場。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467/
2020/10/0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42.jpg  

由尚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則是亞蘭德倫(Alain Delon),當年在法國收穫了幾百萬法郎。

算是帶有新浪潮電影特色(敘事的突兀跳躍、場景的快速切換、人物心理的描繪與環境細節的捕捉等等)的新黑色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之一的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以極為巧妙的手法將剛烈的警匪動作片拍成冷冽的殺手藝術片(連中文片名都跟著帶有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意味@@),還真的是有夠厲害。從頭到尾都籠罩著凝滯寂寥的疏離氛圍,法蘭索瓦德魯貝瓦(François de Roubaix)冷峻的配樂加深了這種感覺,情節稍嫌單調沉悶,但意涵堪稱簡潔雋永,幾十年來不斷有後輩仿作與致敬即已證明其崇高之地位。

帥到無以復加的亞蘭(Alain Delon)精湛入魂地詮釋了孤僻的職業殺手傑夫,深沉內斂的演出頗受讚賞,紳士筒帽與西裝加大衣的紳士打扮顯得優雅瀟灑,不苟言笑的冷酷態度令人印象深刻,舉手投足間盡是翩翩風采(男人想當他,女人想要他。),每次出門前一定要先照照鏡子,那個右手滑過帽沿的動作真的是帥呆啦!(我也認真地試著在鏡子前模仿他,動作是很像啦,但臉完全不像。stO)

《武士道之書》寫著:『沒有誰比武士更孤獨了,或許只有叢林裡的老虎例外。』開場的鏡頭充滿了韻味,房裡的光線灰暗地落下,籠裡的鳥兒啁啾地鳴叫,街上的人車喧囂地來去,床上的男人安靜地抽菸,有聲的外在環境反襯出無聲的內在孤寂。傑夫是拿錢辦事的職業殺手,人是順利殺掉了,但卻被人瞧見了,也引發了後來的諸多紛擾。獨來獨往的他沒有朋友,但他有一個知心女友(她甚至願意為他作偽證,即使遭到警方的威脅也未曾動搖。),或許,在他全然冰冷的靈魂中仍有著一絲溫熱的情感。他使命必達且有仇必報,雖然行事相當謹慎,但性格卻也很固執,即使遭到警方的嚴密監視也一定要幹掉暗算他的人,這種孤狼性格的雕塑充滿著暴力美感。

結局散發出憂鬱感傷的詩意,猛爆而出的槍聲了結了傑夫孤獨而終的一生,當初決定走上這條沾滿血腥的道路時,他就擺脫不掉因果報應的宿命了。他的新任務是殺掉目擊前一起兇案的鋼琴家,但她對他有恩,所以他決定以命回報,他以沒有子彈的槍指著她來誘使警方對他開槍,一向冷酷無情的他儼然是慷慨赴死,如此具有江湖道義的行為著實呼應了片名,也為此片畫下了戛然而止的句點……

花絮:片頭那句引述自《武士道之書》的話其實是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自己杜撰的。原本的結局是亞蘭(Alain Delon)臨死時面帶笑容,但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發現他在其他作品已經有這樣的表演之後隨即做了改變。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的工作室後來發生火災,那隻雌性的紅腹灰雀是唯一的受害者。亞蘭(Alain Delon)和飾演女友的老婆娜塔莉卡諾瓦斯(Nathalie Canovas)在此片殺青不久後就離婚了。吳宇森和杜琪峰最愛的電影。渥特希爾(Walter Hill)的【虎口拔牙】(the driver)、吳宇森的【喋血雙雄】、杜琪峰的【復仇】、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的【完美狙擊】(the American)與尼可拉斯溫丁海芬(Nicolas Winding Refn)的【落日車神】(drive)等片明顯有受到此片的影響。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229/
2020/09/1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97.jpg  

改編自詹姆斯李歐赫勒希(James Leo Herlihy)在196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強沃特(Jon Voight)兩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製作成本僅僅三百六十萬美元,但上映後竟然在北美囊括了四千四百多萬美元,全年只輸給【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而屈居亞軍。另外,此片不只在商業市場上開出紅盤,在專業影評領域也是斬獲頗豐(影藝學院激賞萬分地獻上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三項大獎),之後於1994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接著又於1998年和2007年兩度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這麼多榮耀已足以證明其經典地位了。

在美國,像喬這樣的人太多了,離鄉背井的他們來到了繁華的紐約大都會,熱切地期盼自己能在這裡闖出一片天,有人如願了,其奮鬥經歷可能很激勵人心,但也有人失望了,其悲慘遭遇多少也令人感慨。兩尾魯蛇卑微地蜷縮在紐約大蘋果的髒亂角落裡,娛樂性不高,但稍嫌平淡的故事卻頗富同情意味,而其情節的深沉哲學性(透過荒謬的情節讓人省思人生意義)與畫面的獨特藝術性(演出主角內心所想的呈現手法有點意識流)也令人讚嘆不已。

一開始的鏡頭就頗具魅力,搭配著哈利尼爾森(Harry Nilsson)演唱的「everybody's talkin'」那積極樂觀的歌詞,儘管往事令人惆悵,但是未來值得期待。在家鄉德州接連失去親情與愛情的喬想去紐約打拚看看,但他竟然異想天開地想當牛郎賺錢,這個荒唐的念頭讓他一到那裡就鬧出笑話並連連碰壁,先是被一個假貴婦糊弄了,後來又被瘸子瑞可擺了一道,殘酷的現實永遠不曾對人手下留情過,而興盛華麗的大都市其實也有其委靡破敗的一面。

很快就花光盤纏的喬只能和瑞可一起窩在即將被拆除的廢棄大樓裡,兩人磕磕絆絆地過著三餐不繼的生活(當然少不了招搖撞騙stO),就像涸轍裡相濡以沫的兩條魚一樣,令人感動卻也哀傷。腦筋不太靈光的喬在紐約是不可能有什麼發展的,他想當貴婦的小白臉,卻總是招來性格古怪的同性戀,後來好不容易總算做成了一門生意(只有廿美元stO),但這時瑞可卻病倒了。舉目無親的喬已將瑞可視為摯友,為了完成這位患難之交想去邁阿密的心願,他洗劫了一個同性戀嫖客,愁雲慘霧的兩人坐上了公車,前往風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州。

但兩人還沒到邁阿密,瑞可已經死在車上了,這趟遙遠的旅程就像是一場被忽視的葬禮,面對同車乘客的好奇眼光,困窘的喬緊緊環抱著瑞可死去的身體,無聲的結局釋放出了喧囂的心酸。達斯汀(Dustin Hoffman)和強(Jon Voight)將瑞可和喬這對難兄難弟詮釋得相當傳神而雙雙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兩人萍水相逢的友情就像是一首悲傷的歌曲,是注定譜不出輕快旋律的,美好的人生只存在於幻想裡(用快速剪輯所營造出來的迷亂意境真的很棒),是那麼遙不可及……

先來講一些有關製作或拍攝的瑣事。麥可薩拉辛(Michael Sarrazin)因為和聯美談不攏片酬而無緣出演喬。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曾試鏡爭取出演喬。據說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和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也都很想演喬。捧紅達斯汀(Dustin Hoffman)的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曾勸他不要接演此片。因為英籍的製作人約瑟夫傑尼(Joseph Janni)想把故事場景搬到倫敦,所以史導(John Schlesinger)改而和傑羅姆海爾曼(Jerome Hellman)合作,聯美一度對製作情節下流的此片感到猶豫,但在兩人提出削減片酬而改為票房分紅後決定開出綠燈。史導(John Schlesinger)聘請了攝影師麥可柴德斯(Michael Childers)來當他的助手,兩人後來展開了長期合作。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y)將自己的兒時好友亞當霍蘭德(Adam Holender)推薦給了史導(John Schlesinger),而這也是他首次擔任攝影指導。史導(John Schlesinger)表示南斯拉夫電影【kad budem mrtav i beo】是此片的靈感來源,而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挑釁的人】(my hustler)則啟發了視覺風格。強(Jon Voight)因為很想演喬而答應只拿當時演員工會所訂的最低片酬,據說他差點因為講不好德州口音而失去演出機會。達斯汀(Dustin Hoffman)花了很多時間在紐約街頭觀察流浪漢和行人的姿態,拍攝時他會在鞋子裡放小石頭以確保走每一步都跛腳。達斯汀(Dustin Hoffman)和強(Jon Voight)兩人在片場不斷較勁以激發演技。雖然原始劇本似乎有寫到瑞可假裝被計程車撞傷,但兩人差點被撞到的片段據說是意外,因為劇組沒有取得封街允許,所以他們只能照著紅綠燈號誌在人潮車流中勉強拍攝,而那輛計程車當時是闖了紅燈,也因此造就了那句經典台詞。拍攝下雪橋段時是7月,所以那其實是假雪,而由於製雪機聲音太大而造成劇組收音困難,所以兩位主角必須另外再錄製台詞。艾爾史戴森(Al Stetson)其實是此片的電工,他是在臨演沒趕上拍攝的情況下臨時被叫去客串了開往佛州的公車司機。哈利(Harry Nilsson)特別為此片寫了「I guess the Lord must be New York City」,但最後沒被採用,而藍迪紐曼(Randy Newman)的「cowboy」與巴布狄倫(Bob Dylan)的「lay lady lay」也都曾被考慮過,據說後者是因為沒及時完成而被割捨。

最後是花絮。據說史導(John Schlesinger)曾想著自己是不是拍出了一部下流的作品。被認為是最早使用『scuzzy』(髒亂或討人厭的意思,由『scummy』與『fuzzy』兩個字合成。)這個字的電影。『I'm walking here! I'm walking here!』(我正走在這裡耶!)在2005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台詞之一。達斯汀(Dustin Hoffman)因為擔心此片會傷害他的螢幕形象而隨即接演了浪漫的【John and Mary】。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一開始被審查為X級而無法廣為宣傳,後來在無任何刪剪的情況下於1971年被改為R級,一般認為是奧斯卡得獎效應。愛爾蘭審查單位當年認為此片和原著的情節都太過粗鄙下流而決定禁映與禁售,直到幾年後才雙雙解禁。此片在柏林影展上空手而回讓聯美相當不爽而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都沒再推作品去參展。達斯汀(Dustin Hoffman)於1994年參加此片上映廿五週年活動受訪時表示當時來看試映的觀眾在看到電影院男男親熱片段時紛紛開始離場。因情節涉及同性戀而長期遭到台灣政府禁映,一直到去年的台北電影節才初次登上大螢幕。此片於1971年重映時是和【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聯名共映。於1980年底首次在英國電視上播出。約翰韋恩(John Wayne)對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頗有微詞。德州奧斯汀曾有一家違法經營的酒吧就叫『midnight cowboy』。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4665/
2020/03/2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74.jpg  

改編自約翰麥唐納(John D. MacDonald)發表於1957年的《恐怖角》(the executioners),由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和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兩人領銜主演,導演則是約翰李湯普森(J. Lee Thompson),製作成本是三百萬美元,但票房不佳,還連帶拖垮了葛雷哥萊(Gregory Peck)的製片公司。順帶一提,此片在台灣似乎還另有一個片名──【海角驚魂】。

雖然上映當時反應不佳,但此片後來就好像經過了時光考驗般地挽回了顏面,契機可能是在1995年被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重拍了,接著就是在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年百大驚悚片裡。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和勞勃(Robert Mitchum)也都演出了他們在螢幕上常見的形象,前者正義凜然,後者邪惡刁蠻(2003年甚至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惡棍之一)。

算是新黑色電影,身為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粉絲的湯導(J. Lee Thompson)很刻意地模仿了偶像的運鏡風格,像是燈光明暗的調度或特寫鏡頭的使用都有其影子,雖然火候還不夠,但是意思到了;而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的配樂也絕對是傑出的一手,總能適時地營造出適當的氣氛。戲劇張力自一開始就繃緊了,出獄後的凱迪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作證的包登而意圖報復,他來到了包登居住的小鎮,開始有意無意地威脅包登與其妻女,他那熾烈的恨意和小鎮悠閒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

驚悚感鋪陳得頗有層次,從一開始的輕描淡寫到最後的濃墨重彩,觀眾彷彿可以直接感受到凱迪渾身的暴戾氣息,而包登一家人那種如坐針氈的心理壓力若非親身經歷恐怕也難以體會。正邪的對抗著實精彩,雙方都用盡心計,最後近身肉搏。結局當然是邪不勝正,但並沒有完全訴諸感性而試圖尋求理性,算是否定了以暴制暴的行為而提醒了法律的存在。結尾的鏡頭雲淡風輕,包登一家人坐著遊艇離開了,那凱迪呢?想必又要回到牢裡了吧!

花絮:在原作中,凱迪是因為強暴虐待了十四歲少女而被軍事法庭審判有罪,但因為這樣的人物設定過不了審查而改掉了。亞佛列德(Alfred Hitchcock)原本都預定要掌鏡了,不料他卻在和製片公司吵了一架之後拂袖而去。身為製作人的葛雷哥萊(Gregory Peck)不喜歡原作書名而決定取新片名,他覺得以地名為片名應該不錯,最後挑中了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洛史泰格(Rod Steiger)很想演凱迪,但當他聽說片廠考慮的是勞勃(Robert Mitchum)後就識趣地放棄了。飾演私家偵探的泰利賽佛拉斯(Telly Savalas)也曾試鏡要演凱迪。厄尼斯特鮑寧(Ernest Borgnine)曾是凱迪的考慮人選;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原本是要演凱迪。據說原本勞勃(Robert Mitchum)並不是很想接演,但湯導(J. Lee Thompson)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很有誠意地送了一箱波旁威士忌到他家,於是他說『Okay, I've drunk your bourbon. I'm drunk, I'll do it.』(好吧,我喝了你們的波旁。我醉了,那就拍吧!),但其實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後來曾表示自己給了他一筆優渥的片酬。約翰韋恩(John Wayne)和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等人都曾是包登的考慮人選。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曾是包登的預定人選,但後來他未能接演,於是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就決定自己上陣了。湯導(J. Lee Thompson)想要海莉米爾斯(Hayley Mills)來演南茜,無奈她已經和迪士尼簽約了。勞勃(Robert Mitchum)在青少年時期還真的曾在喬治亞州薩凡納被以流浪罪逮捕過。據說波莉柏根(Polly Bergen)對勞勃(Robert Mitchum)捏破雞蛋的反應是真實的,因為那是湯導(J. Lee Thompson)在拍攝當天才想到的點子。仔細看,警方的執勤名單姓名是取自《87分局》(87th precinct)。凱迪毆打女人的那間旅館在【驚魂記】(psycho)也出現過。湯導(J. Lee Thompson)當時曾抱怨英國的審查員約翰崔維連(John Trevelyan)東刪西剪根本就完全毀了此片,但後者表示只刪了六分鐘左右,而且後來發行錄影帶時就是原版呈現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824/
2020/01/0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55.jpg  

個人在部落格寫電影心得以來所看的第五十部1960年代的電影,改編自中里介山於1913年開始連載近卅年的同名時代小說的前三卷,由仲代達矢主演,導演則是岡本喜八,當時是和【続・社長行状記】一同上映。

我一直覺得日本的武士片和美國的西部片都是非常獨特的電影類型,兩者外在形式不同但內在蘊涵相近,也都各自擁有相當程度的地域專屬性。《大菩薩峠》自1935年之後就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而追隨前人腳步的此片應該就是其中的顛峰之作,自此之後,再也無人將這個故事搬上大螢幕了(當然或許多少也是因為流行趨勢改變了)。橋本忍的劇本簡直無懈可擊,而岡導的運鏡亦可謂入木三分,藝術性之高已是筆墨難以形容,日本幕末時代的樣貌彷彿躍然紙上般寫實生動,令人得以一窺堂奧,雖然節奏稍嫌緩慢而顯得有點沉悶,但那細膩醞釀的殺戮氣氛無疑堪稱一絕。

1860年代初期,德川幕府已長達兩百多年的平穩統治終於遇到了嚴厲挑戰,日本也再度迎來了一個暗潮洶湧的亂世。倒幕勢力開始暗中集結,擁幕陣營也積極查緝,想法毫無交集的雙方對陣廝殺已是在所難免了,時勢也因此變得劍拔弩張。在幕末這樣一個腥風血雨的劇變時代裡,每個人的命運似乎都因為政局紛擾而流離坎坷。

機龍之助擁有超群不凡的武藝,但性格卻有點兇殘,在路上走著走著竟然就殺死了遇到的陌生老人。若在承平治世,他應該是仕途平順,但無奈他生於板蕩亂世,這也讓他原本就很陰沉的心智變得更扭曲了。他原本一直堅持著武士榮耀與劍道精神而對各種小人步數與情感勒索感到不屑,但環境的改變侵蝕了他的價值觀,因此被迫離鄉求生存的他頭也不回地遁入魔道,對勝利的極度渴望似乎喚醒了他心靈深處豐沛的殺意。劍是武士的靈魂,邪惡的思想就會練就出邪惡的劍術,他開始視人命為螻蟻,劍下亡魂多不勝數,或許殺手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因為他終於可以縱性盡情地殺人。仲代展現了精湛入魂的演技,完美地詮釋了生不逢時的龍之助,那空洞斜吊的眼神令人畏懼閃避,那瘋癲狂妄的性格則令人不寒而慄。

多場武打對決的呈現都相當出色,開場沒多久的埋伏、中段的雪地行刺(戲分不多的三船敏郎僅憑著這一場戲就足以讓人看出他的氣場有多麼強大)與結尾的圍殺,轉眼間已屍橫遍地,震撼力十足!靜滯凝結的肅殺氛圍令人屏息而不敢稍喘,隨之而來的悽慘呼號則令人膽寒而不忍卒聞,那瀰漫於空氣中的血腥味道好像會透過電視螢幕飄散出來一樣。

全片焦點集中在龍之助,但其他旁襯的角色也不容忽視。阿濱為了夫婿宇津木文之丞的前途而去向龍之助求情並不惜委身於他(以磨坊水車木樁隱喻做愛真是巧妙啊),可惜仍事與願違而被迫與他逃離家鄉,感到不幸福的她最後命喪龍之助的刀下,或許是整個故事裡最悲慘的角色;阿松則是因為失去祖父而被迫寄人籬下,還好一直都有七兵衛在旁觀照,後來也遇到心上人,命運似乎如倒吃甘蔗般地漸入佳境;宇津木兵馬的出場時間不多,拜島田虎之助為師的他為兄復仇的決心熾烈,儘管七兵衛表示願以手槍助他一臂之力,但他仍堅持要與龍之助以刀決鬥,可謂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龍之助自認殺遍天下無敵手,直到他在雪地裡看到虎之助大開殺戒,他在剎那間明白了自己還不是天下第一而茫然地呆站在原地,這也讓他一向驕傲的內心產生了動搖。最後,原本龍之助已經和兵馬約定好要在清晨決鬥,但卻在決鬥前夕被捲入新選組剛組成時的內鬥而遭到圍殺。稍嫌突兀的結局呼應原作而呈現開放性,身負重傷的龍之助到底能否殺出重圍交由觀眾自行判斷,但手刃多人的他樹敵不少,就算逃過了這一劫可能也躲不過下一劫了。

龍之助只是大時代下的一個小人物,他選擇的殺手工作最終讓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以悲劇收場,過往的劍下亡魂彷彿鬼魅般縈繞在他腦海裡(他的精神狀況在被圍殺前就已經很不穩定了,那發狂亂砍的舉動簡直有如走火入魔!),善惡果報彷彿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而武士階級後來在時代的變遷中慢慢地淡出了歷史舞台,過往慘烈殘酷的廝殺決鬥也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277/
2019/10/0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32.jpg  

改編自艾德麥克班恩(Ed McBain)於1959年發表的《King's ransom》,導演是黑澤明,可以算是群戲,但三船敏郎和仲代達矢的戲分明顯較多較重,東寶當年的獲益是四億六千多萬日圓。

多人合撰的劇本之優秀著實令人讚嘆,而黑導無疑地也展現了高超的說故事能力,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目光,不管是氛圍的凝聚、節奏的掌握還是場面的調度都可謂是一氣呵成,所以儘管片時長達一百四十多分鐘,但並不會讓人感到不耐。而眾家演員們當然也是功不可沒,三船演出陷入天人交戰的實業家,仲代演出沉著冷靜且指揮若定的警探,香川京子演出心地善良的實業家妻子,三橋達也演出見風轉舵的牆頭草,佐田豐演出焦慮又愧疚的司機,山崎努演出憤世嫉俗的實習醫生,眾人生動精湛的演技令人渾然忘我地融入了電影情境裡。

由於是改編自警探小說(『87分局系列』堪稱是警探小說的濫觴),所以描述警探辦案過程之鉅細靡遺實在令人大開眼界,警探們鍥而不捨地追查探訪以及努力拼湊一些模糊不清的線索,整個過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難以想像的。我非常喜歡看推理小說,帥氣瀟灑的名偵探令人崇拜,但平凡樸實的辛苦警探也令人欽佩,那種四處碰壁之後才偶然找到了突破口的苦盡甘來的感覺每每令我感動不已。

情節相當扣人心弦,懸疑氣氛瀰漫不散,令人亟欲探知兇手的身分,精采處在於一開始刻意誤導觀眾綁架案可能是由那些與權藤對立的董事們所策畫的,案情在細膩的鋪陳之後才慢慢地水落石出。而有一點絕對必須特別提出來講,就是在這部黑白片裡竟然有一個部分是彩色的──從煙囪冒出來的粉紅色煙霧(我想很多人當下都沒有察覺到吧),警探們也憑著這個關鍵線索找到了嫌犯,這個拍攝手法真是獨具匠心啊!

而除了娛樂性質之外,此片也極具省思意涵,不只描繪了日本當時的社會樣貌(日本在1960年代經濟開始復甦了,但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是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社會底層的人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著;因為美國的政策指示與軍隊駐紮,所以日本的民風開始西化而且變得開放,由西式建築與爵士舞廳即可窺知一二。),也刻畫了人生百態,探討的範疇亦相當廣泛,但主要是著墨於良心利益矛盾與貧富階級衝突等面向。

第一個主題是良心利益矛盾,這個部分的闡述算是淺白易懂,黑導毫不保留地褒揚了高尚的人道關懷主義。權藤在事業野望和道德良心之間猶豫不決,但最後選擇了優先救人,能有如此寬大的胸襟實在令人動容,儘管他因此而事業受挫且家財散盡,但還是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大眾亦普遍給予同情與讚賞;反觀嗜血的公司董事們雖然成功掌握了公司經營權,但也落得了一身罵名。良好的聲譽其實比巨大的財富更加可貴,聲譽會長久流傳,而財富乃身外之物,只是很多人無法參透這個道理。另外,此片在歌頌警探的同時也間接地稱讚了媒體,警媒合作緝凶,這種情況在今日似乎已經變得相當稀奇了。

第二個主題則是貧富階級衝突,這個部分的探討就顯得隱晦模糊,但黑導以極其犀利的筆鋒直指這個殘酷的社會現象,片名即頗富寓意,權藤涼爽舒適的豪華別墅象徵天國,而竹內(他首次出現的鏡頭也非常特別──骯髒溝水裡的倒影,而這所隱喻的意涵也不言自明。)悶熱難受的狹小房間則象徵地獄,如此天差地遠的境況儼然是兩個世界。出身貧困的竹內心中不斷燃燒著仇富怒火,他犯案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想看到權藤淒慘落魄,這種仇恨心態令他盲目失控而鑄下大錯,他後來甚至還殘殺了許多無辜的人,所作所為著實令人毛骨悚然。最後兩人在牢獄中見面的橋段有如畫龍點睛,一臉桀敖不馴的竹內洋洋得意地看著權藤,他努力裝出倔強的外表,但脆弱的內心早就崩潰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邪不勝正』吧!

花絮:結局和原著差異頗大。拍攝地點在橫濱,室內景就在片場拍,室外景則大多實地拍,只有少數例外(例如權藤在街上遇到竹內的橋段,因為當時實在太冷了。)。嫌犯首次露臉時,響起了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鱒魚」,這算是一個隱喻。從行進中的火車上丟下贖款算是致敬了內川清一郎在1955年拍的【悪魔の囁き】,而這個犯罪手法在後來竟然引起了諸多仿效。此片上映後不久,東京就發生了誘拐殺人案件,而隨後又陸續發生了多起誘拐案件,也促使國會在隔年就修法加重了綁架誘拐的刑責;當時也有人威脅要綁架黑導的女兒和子,她後來表示父親曾告訴她拍攝此片是想勸誡有意犯罪者要懸崖勒馬,不料卻適得其反,也讓自己飽受批判。此片在美國上映當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在達拉斯被暗殺身亡。【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中知名的搖擺舞靈感即是得自此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曾於1999年表示想重拍此片,但至今仍未成真。朝日電視台曾在2007年將此片重拍成電視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7565/
2019/06/3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19.jpg  

改編自理查康登(Richard Condon)在195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和勞倫斯哈維(Laurence Harvey)等人主演,導演則是當時僅卅二歲的約翰法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聯美花了兩百廿萬美元,上映時正值古巴飛彈危機,最終在北美取得七百七十萬美元的佳績,年度排名擠進前廿。先在1994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接著又於1998年與2001年陸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與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足見其經典地位。2004年,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重拍了此片。

相當有時代感的情節,將冷戰時期美國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表露無遺,也嚴肅地提醒社會大眾與政界人士對於共產世界的任何宣傳與誘惑要提高警覺,而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儘管美蘇從未真正交戰過,但二戰後不管在檯面上(代理人戰爭與外交角力等等)還是檯面下(情報滲透與陰謀破壞等等)的較量可是從來沒停過。此片所探討的就是在檯面下的爭鬥,共產世界的老大哥蘇聯在情報刺探與謀略攻防方面有多擅長已無須多言,以美人計誘惑、以利益收買或幫助獲得權位等等是普遍常見的手法,但是用催眠洗腦這種直接控制人的心理狀態的方式實在讓人越想就越感到頭皮發麻。

班和雷蒙他們的部隊於韓戰期間一次任務中遭到俘虜,之後全隊被送到中國滿州進行洗腦催眠,蘇聯打算用他們來執行顛覆美國政權的計畫。班和很多同袍都做著相同的惡夢,軍方透過與他們晤談而慢慢了解到有一樁陰謀正在進行著,後來察覺到雷蒙就是要執行任務的棋子。軍方於是決定派班去接近雷蒙,試圖從他身上找出線索以阻止陰謀,他們從發現蹊蹺到逐步反制,觀眾也從毫無頭緒到漸漸明瞭。而法導(John Frankenheimer)對班和雷蒙的人物描述可算是層次分明,讓觀眾能感同身受地體會他們的心情與處境(尤其是雷蒙)。

班雖然是主角,但角色形象有點平面單調(那段浪漫邂逅實在太刻意了),雖然他後來主導了調查行動,但好像要一直到他瀟灑地破解雷蒙的催眠那時才讓人猛然覺得他也是主角。stO

相對來說,另一個主角雷蒙的角色形象就顯得比較立體豐富。他的母親霸道蠻橫,曾硬生生拆散他和女友的感情,繼父則企圖在政壇往上爬而到處聲稱美國軍方被共產黨滲透來博得媒體版面,他痛恨他們倆,退伍後就決定獨自在紐約討生活。蘇聯方面時常透過催眠來控制他去執行任務,他就在無知覺狀態下先殺了報社老闆,接著又殺了參議員岳父和深愛的妻子。在班破解了他的催眠之後,他赫然發現母親為了要讓繼父坐上總統大位而勾結了蘇聯,也頓時明白了殺死同袍、報社老闆、岳父和妻子的人就是自己,所以他沒有照預定計畫聯絡班,他決定自行了結這樁陰謀。他的內心想必是劇烈地拉扯著,最後把瞄準鏡從總統候選人轉向了繼父和母親,蘇聯的陰謀失敗了,而他的人生也早就毀了,於是他萬念俱灰地飲彈自盡了,脖子上還掛著那面從來就不屬於他的勳章。這段反轉的情緒感染力很強,也讓人不禁要對雷蒙悽慘的遭遇掬一把同情淚。

節奏雖然稍嫌緩慢,但懸疑氣氛醞釀成形的過程倒是頗為高明,其中有一些橋段的拍攝手法獲得了廣泛的讚賞,例如他們被洗腦的部分,過去和現實交錯出現的剪接鏡頭順利地迷惑了觀眾,而班破解洗腦的部分則堪稱神來一筆,以班為視角的鏡頭完美地詮釋了雷蒙那種恍惚無神的精神狀態;法導(John Frankenheimer)還刻意頻繁地使用手持式攝影機來拍攝,搖晃的鏡頭也成功地製造出迷失錯亂和失去平衡的詭異感覺。結尾的急迫令人坐立難安,驚悚氣息也瀰漫不散,最後,這齣悲劇在一片嘆息聲中戛然而止……

接著先提一些拍攝前後的瑣事。聯美當時的老闆亞瑟克林姆(Arthur Krim)是民主黨員,他對於要不要拍攝此片一直猶豫不決,時任總統的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還特地透過好友法蘭克(Frank Sinatra)轉告他不必在意。法導(John Frankenheimer)在翻拍《Revolutionary Road》的計畫告吹後接下了此片。製作成本兩百廿萬美元中,法蘭克(Frank Sinatra)的片酬就高達一百萬美元,勞倫斯(Laurence Harvey)則拿走廿萬美元,所以其實拍片的花費是一百萬美元左右。編劇喬治艾克索羅(George Axelrod)也掛名製作人,但因為他忙著撰寫劇本,所以其實製作人的工作多半是霍華寇奇(Howard Koch)在做。此片是聯美和法蘭克(Frank Sinatra)的製片公司所簽的四作合約之一,他則在四作中主演了兩作。法蘭克(Frank Sinatra)建議讓露西兒鮑爾(Lucille Ball)來飾演雷蒙的母親,但法導(John Frankenheimer)堅持要用他之前合作過的安潔拉蘭斯柏里(Angela Lansbury)。大牌的法蘭克(Frank Sinatra)提出很多要求,首先是他的戲分要在十五天內拍完,再來是每天下工前他都要將他所拍的部分全部看一遍,而且拍攝工作要從每天的中午十一點才開始,因為習慣當夜貓子的他常常在接近天亮才上床睡覺,劇組克服萬難地配合了他的要求,最後花了卅九天完成全部的拍攝工作。法蘭克(Frank Sinatra)在拍攝那段打鬥戲時不慎傷到了右手小指,可是礙於拍戲進度緊湊而沒有適時地進行包紮治療,也讓他往後都承受了小指沒有完全痊癒的疼痛。1962年2月12日,劇組在拍攝勞倫斯(Laurence Harvey)跳進中央公園湖泊的橋段前動用了推土機來敲破一呎厚的冰層,據說那天是卅年來最冷的一天。催眠橋段中本來拍了涉及種族歧視的鏡頭,後來當然就剪掉了。珍娜李(Janet Leigh)就是在拍攝當時向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提出了離婚要求。在原作中,雷蒙和母親有不正常的亂倫關係,法導(John Frankenheimer)想要保留這個設定,但為了通過審查,只暗示性地點到為止(母親在親吻雷蒙時用手稍微擋著)。雷蒙繼父那架飛機是法蘭克(Frank Sinatra)的。

最後是花絮。總共死了八個人。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提名的五部作品中唯一沒獲得最佳影片提名。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等鐵幕後的國家理所當然地禁演了,甚至連在具有中立色彩的瑞典和芬蘭也不能上映,這些國家大多直到蘇聯解體後的1993年才有機會觀賞此片。約翰(John Kennedy)在1963年被暗殺,很多美國人似乎都直覺地認為此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聯想而被冷凍,但事實上此片自1965年至1975年的十年間就在電視上播放了四次,1988年甚至還重新上映。雷蒙的母親名列美國電影學會所排的百年百大反派第廿一位。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218/
2019/05/0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79.jpg  

【大鏢客】(用心棒)讓東寶海撈了三億五千萬日圓,於是他們催促黑澤明拍攝續集,後來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這部改編自山本周五郎的《日日平安》的作品,當時獲益四億五千萬日圓,成績超越前作,是當年國片的票房冠軍,黑導也再度刷新自身的票房紀錄。

一群人正在商議大事並慶幸獲得大目付菊井的支持,不料隱身於黑暗中的浪人走進門來告訴他們菊井才是幕後黑手,隨後的事態發展完全證實了他的說法。以此開宗明義地指出浪人是智勇雙全的強者,而城代家臣只是平庸之輩,這個設定也暗諷了官僚體系的顢頇無能,總之,主角威能自一開始就開到最大了。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日本各地理應是河清海晏,但仍會有不肖之徒覬覦地方政府的權力與資源。在地方政府的公權力被竊取而中央政府又未能立即知悉之際,椿三十郎就代表著為民除害的仁義俠客,他不圖私利益也不畏惡勢力,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雖然浪人外表粗獷又言詞粗野,但是內心卻深思熟慮又謹慎沉著,可謂膽大心細,絕對是值得信賴的夥伴。演技精湛的三船敏郎詮釋豪邁不羈的落魄武士絕對是駕輕就熟,角色的形象塑造十分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而配角群也是功不可沒,其中當然以仲代達史最為亮眼。整體說來,鏡頭的調度、氣氛的營造以及節奏的掌握完全就是教科書般的高水準,情節在懸疑驚懼中亦隱含著詼諧逗趣。明明情勢危急,但三十郎有一些話還真是幽默感十足啊,城代家臣像無頭蒼蠅般胡衝亂闖的滑稽模樣也是讓人發噱,而被俘虜的武士幾次從紙門後跑出來發表看法也是同樣令人捧腹。

雙方鬥智的過程真是太精彩了,三十郎對情勢的審度實在精闢入裡,全然將敵方玩弄於股掌之間。原本想要大鬧一場的他在城代夫人的勸誡下決定手下留情,暗號從放火燒屋變成將山茶花放入小河裡,這個轉變的寓意頗深。而他失策被逮後依然能夠用計使暗號成功傳送出去,這一段簡直妙趣橫生,賊黨忙亂地將山茶花撒進小河裡,想不到卻引來了城代家臣,這個自掘墳墓般的愚蠢行為也為整個營救計畫畫下微妙的句點。話說回來,浪人化名為椿三十郎,而椿就是山茶花,這樣的連結也真是令人莞爾的巧思。

而結尾的劍客對決更無疑是經典鏡頭,原本令人屏息以待的沉默對峙轉瞬即變成令人瞠目結舌的鮮血噴濺,短短幾秒的鏡頭卻迸射出震撼人心的爆發力。無奈拔劍應戰且立即斬殺對手的三十郎隨後說出口的話也蘊含著他所領悟到的人生道理,以前的他像是一把沒有劍鞘的劍一般鋒芒畢露,隨時都能取人性命,但經過此事之後,他明白了韜光養晦才是處世之道,自己應該把劍收進劍鞘裡才是。或許,這都要歸功於深諳世故又生性善良的城代夫人吧!

花絮:黑導原本在拍【大鏢客】(用心棒)之前就想改編山本的《日日平安》了,但無奈因故擱置,後來東寶請他拍攝【大鏢客】(用心棒)的續集,於是他大幅修改了《日日平安》的角色安排與情節架構。三船是真的打了那幾個年輕人巴掌。山茶花其實都是人造花,而山茶樹葉則是以楊桐樹葉替代,因為山茶樹葉太容易枯萎了。結尾那噴濺的鮮血其實是摻水的巧克力漿。總共死了廿七人,全部都是被三十郎所斬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443/
2018/12/1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70.jpg  

黑澤明中後期的代表作,製作費用落在九千萬日圓左右,由三船敏郎領銜主演,當年獲益高達三億五千萬日圓,在國片中排名第四,也是黑導當時最高的票房紀錄。由於票房開出紅盤,原班人馬緊接著在隔年元旦就推出了續集【椿三十郎】(椿三十郎),豐收的票房讓東寶是再度大笑開懷,而黑導也再度刷新自己最高的票房紀錄。

拿著一把武士刀,一臉的豪邁不羈,當時已年過四旬的三船可謂演活了落魄武士三十郎,舉手投足間盡是瀟灑,精湛的演出也為他抱回了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而配角群的表現也相當出色,東野英志郎飾演的酒館老闆總是一臉愁苦憤懣,仲代達矢飾演的新田卯之助渾身充滿張狂暴虐的邪氣,加東大介飾演的新田亥之吉處處顯露憨呆愚蠢的一面,山田五十鈴飾演的清兵衛老婆則是潑辣又狠毒,當然,其他人也都稱職地扮演著綠葉。

而黑導的運鏡也每每令人讚嘆不已,惡劣天氣一直都是他用來營造苦悶氣氛的拿手絕活,短暫出現的下雨增添了不適感,而貫穿全片的颳風則表示村落裡處於紊亂狀態,每個鏡頭的人物配置與光線調度都相當精巧細緻,每一幅構圖都充滿著魅力且飽含著能量。另外,佐藤勝入情入景的配樂也絕對該記上一筆才是。

一個落魄武士隨意地遊蕩在路上,連要往哪裡走都沒個主意。故事背景設定在何時尚未可知,但從後來卯之助拿出史密斯威森手槍來炫耀則可以推測大約是1850年代末至1860年代初,當時建置已兩百多年的江戶幕府的統治開始出現動搖了,日本即將再度陷入內戰紛亂中。武士進到村子裡的情境一時還令人摸不著頭緒,但隨即驚見一隻狗叼著一隻人的手臂,原來是有兩個敵對陣營正在這裡爭鬥而搞得民不聊生,什麼店都沒辦法好好做生意了,只有棺材店生意興隆。黑導把這個悲哀的情境變得有點可笑,配樂一下滑稽、一下嚴肅,那緩緩流洩的旋律彷彿喃喃地訴說著人生的無奈。開頭的懸疑氣氛就這麼做足了,於是,重點來了,武士在想什麼呢?

乍看之下吊兒啷噹的他其實是懷著仁義之心的英勇劍客,捨不得這個村落變得蕭條的他開始遊走於兩個陣營之間,想方設法挑撥雙方開戰。一直對峙著的雙方為了利益不惜決裂,但遇到要決鬥時就露出了膽小本性,那畏畏縮縮的模樣實在是令人噴飯啊!另外,雙方爭相拉攏武士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那些逢迎阿諛的勢利嘴臉無疑是人性低劣面的展示。

對整個村子來說,武士的偶然到來就像是上天的巧妙安排,這是一個很貼切時勢的隱喻,這個村子其實就暗指當時的日本,維新派和幕府派之間的廝殺正是如火如荼,而人民也跟著受苦受難。在這樣的亂世中,需要有人跳出來終結人民的苦難,而武士就代表那個為了國家前途奮戰的天選者。

原本對峙的局面在武士的挑撥下慢慢失控,緊張態勢一觸即發,原本就互不信任的雙方在交換人質的過程中徹底撕破了臉,終於開戰了,整個村子頓時變得腥風血雨,丑寅陣營在一陣殺戮之後拿下了勝利,清兵衛一家則慘遭滅門。期間,拯救賭徒妻子的小插曲凸顯了武士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的慈悲心腸,但他也因此被抓了。陷入困境的主角如何脫身一直都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整個過程相當精彩,讓人也不禁要為他捏把冷汗。

最後的對決橋段堪稱經典,殘屋敗瓦,屍橫遍地,漫天飛揚的黃沙颯颯地颳來肅殺氣息。為了搭救對自己有恩的酒館老闆,武士必須獨自一人對抗丑寅陣營,縱使勢單力薄,他仍毫不畏懼地迎上前去,不疾亦不徐,那股捨我其誰的氣勢真的是帥翻了!手起刀落,勝負在轉瞬間即見分曉,武士俐落地斬殺了丑寅一黨,也為村子帶來了久違的和平,而他則毫不留戀地轉身離去……

花絮:片名在日語中就是保鏢的意思。飾演丑寅保鏢的羅生門綱五郎外表神似巨人馬場,曾是相撲選手的他其實是台灣人,本名卓詒約。三船在拍攝時的某一天早上因為遲到而遭到黑導責備,此後他每天都早上六點就到片場化好妝且穿好戲服。小林正樹推遲了【人間の條件】第五、六部的拍攝工作,讓仲代得以撥空來拍攝此片,他當時因為沙子和假血而吃足了苦頭,也因此罹患了蕁麻疹。佐藤表示譜寫配樂的靈感來自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黑導告訴三船要將三十郎演得像狼或狗,另外則告訴仲代要將卯之助演得像蛇。被認為取材自冷硬派推理小說開山祖師爺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於1929年發表的出道作《紅色收穫》(red harvest)。黑導承認此片的靈感是來自黑色電影【the glass key】以及【日正當中】(high noon)與【原野奇俠】(Shane)等西部片。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於1964年推出的【荒野大鏢客】(per un pugno di dollari)就是模仿了此片,黑導曾表示他在訴訟上獲得的賠償比此片的片酬還要高;而塞吉奧寇布奇(Sergio Corbucci)於1966年推出的【迪亞戈】(Django)和渥特希爾(Walter Hill)於1996年推出的【終極悍將】(last man standing)也都算是此片的仿作。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630/
2017/12/1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52.jpg  

改編自艾里希克斯特納(Erich Kästner)在1949年發表的《Lottie and Lisa》,由當時迪士尼當家童星海莉米爾斯(Hayley Mills)一人分飾兩角,而男女配角則分別是布萊恩基斯(Brian Keith)和瑪琳奧哈拉(Maureen O'Hara),掌鏡的是大衛史威夫特(David Swift),當年橫掃了兩千五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五。此片自推出後即廣受讚譽,在1968年重映過一次,多年來人氣始終不墜,迪士尼也在1980年代中後期接連推出了三部續集──都是電視電影,甚至在1998年又重拍了此片,小女主角是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

很有創意的題材,兩個從小分開的雙胞胎在夏令營意外見到了彼此,她們決定互換身分並希望離婚的父母能重新在一起。當時正值荳蔻年華的海莉(Hayley Mills)實在是甜美可愛,她活潑俏皮地詮釋了性格迥然不同的雙胞胎,而陪襯的布萊恩(Brian Keith)和瑪琳(Maureen O'Hara)兩人也是完美地演繹了一對歡喜冤家。片頭以卡通方式呈現,搭配節奏輕快的同名主題曲,令人也覺心情愉悅。處處妙趣橫生,逗鬧中不失溫馨,無疑是一部經典喜劇!

花絮:原本片名取為【for now for always】,後來又一度改成【petticoats and blue jeans】。史導(David Swift)原本想將舞會騷亂中蛋糕掉到夏令營長臉上這個鏡頭刪掉,但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覺得這個鏡頭是這場戲裡最爆笑的部分而認為應該保留,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擔任海莉(Hayley Mills)替身的是蘇珊海寧(Susan Henning),迪士尼在和她簽約時特別註明了她將不能掛名。原本劇組打算盡量讓替身上陣,剪輯特效其實用得不多,但華特(Walt Disney)在看了剪輯特效之後覺得效果很好而決定改變拍攝方針。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277/
2017/10/0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3.jpg  

由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和麥可肯恩(Michael Caine)主演,導演則是朗諾尼姆(Ronald Neame),當年在北美收穫了兩百五十萬美元左右,隨後並獲得了奧斯卡三個技術獎項提名。2012年,重拍版【冤家偷很大】(gambit)上映。

前半個小時就讓我笑翻了,整段都散發出一種令人忍俊不住的古怪感覺,而且那竟然只是哈利想像中的理想狀況,後來的現實狀況完全沒有照著他的預想來發展。最讓我發噱的就是妮可在他的想像中是沉靜不語的冰山美人,但實際上卻是聒噪嘮叨的大嬸型阿花,這刻意形塑的反差真的很逗。我必須說,麥可(Michael Caine)也許可以稱得上是冷面笑匠了,但莎莉(Shirley MacLaine)的喜感根本渾然天成啊!

哈利自以為能掌握全局,但後來發現還是需要妮可的幫助才能成功。整個偷竊過程緊湊迫人,不斷有突發狀況來干擾哈利,但最後還是讓他得手了。結局頗富新意,顛覆了一般人對偷寶電影的看法。原來哈利的最終目的不是偷竊真品,而是製造失竊新聞來混淆大眾,這樣他就能在黑市上賣贗品囉!瞧!他還在妮可面前演了一齣戲呢,只能說『人帥真好』,不僅可以撈得大財,又可以抱得美人歸啊!

花絮:片名是西洋棋的一個戰術:為了獲得優勢而犧牲一些棋子,算是隱喻了情節。最初劇本由布萊恩富比士(Bryan Forbes)在1960年寫成,當時是打算讓卡萊葛倫(Cary Grant)主演,但後來計畫胎死腹中;劇本幾經修改之後確定由莎莉(Shirley MacLaine)主演,而她在看了【機密檔案】(Ipcress file)之後向環球建議由麥可(Michael Caine)來和自己搭檔。五位【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卡司參演了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445/
2017/06/0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95.jpg  

前言:接近結束時不巧遭人打斷,無奈之餘也只好先擱著,直至夜深人靜,我才又默默地下樓將此片看完。

在拍完【大醉俠】之後,感覺綁手綁腳的胡金銓毅然決然地結束了和邵氏的合約,於是他來到台灣籌組了聯邦,此片就是他赴台初作。當年在台灣囊括了四百四十多萬新台幣,榮膺年度票房冠軍,亦帶起台灣拍攝武俠片的風潮;隔年揮軍香港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地斬獲了年度最高的兩百卅幾萬港幣。台港年度雙料冠軍讓胡導風光不已,他一吐當初受限於人的怨氣,也繼續在台灣揮灑雄心壯志。徐克後來在1992年重拍了此片,票房同樣開出紅盤。

雖然是奸佞殘害忠良的老套劇本,但胡導卻能不落窠臼地鋪排情節,氣氛的塑造尤其成功,一開始就相當吸引人。而觀眾雖然都已經猜想得到結局將會如何,但還是滿懷期待地欣賞這種邪不勝正的戲碼。群馬踏蹄奔騰,揚起黃沙滾滾,東廠爪牙預先埋伏在客棧,忠良之後已是命在旦夕。然而,在群魔亂舞的舞台上也還是會有忠肝義膽的角色,耿介俠士勢必挺身而出,和歹毒佞臣拚個你死我活。

前半段的場景都在龍門客棧裡,各路人馬為了不同的目的而陸續到來,忠良奸佞齊聚一堂,刀光劍影已不可免,詭異懸疑的對峙局面,節奏鮮明的鑼鼓配樂,小小的空間裡凝聚出令人屏息以待的緊繃氛圍。而肅殺氣氛在後半段由內斂變成外放,主角一行人倉皇逃離了龍門客棧,但東廠爪牙沿途窮追不捨,雙方在你追我逃之間又多次交手。最後,主角們挺身對抗大魔頭,在奮力鏖戰之後成功擊殺了他。戛然而止的結局其實平淡無味,但所蘊含的良善意涵卻濃郁芬芳。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9036&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635/
2017/04/04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41.jpg  

想不到我竟然相隔八年之久才再度拜見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此片是他從影生涯中唯一執導演筒的作品,當時初次掌鏡的他顯得手忙腳亂,據說用掉了比正常分量多出五倍的膠片,總共拍了將近兩年,製作花費高達六百萬美元。最終北美票房是四百多萬美元,其實相當不錯了,但賠錢生意還是令人氣餒。

劇組在美國加州和墨西哥索諾拉州等地取鏡,非常努力地呈現出美墨邊境在1880年時的自然人文景致,也頗為忠實地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氛圍。加利福尼亞灣的浪濤澎湃,死亡谷國家公園的飛沙呼嘯,在在都令人嘆為觀止;鋌而走險的亡命之徒,白人和印地安人之間的階級差異,每每也令人感慨萬千。可惜節奏有點拖泥帶水,片時竟然超過了一百四十分鐘,時高時低的氣氛讓觀眾的情緒無法連貫;情節鋪陳也稍嫌老套,特別是兒女情長的部分。

性格真實面往往會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展露無遺,泰德比較自私,而李奧比較講義氣,兩人的性格也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李奧出獄後找到了泰德,他願意和老友重拾友誼。但已經變成警長的泰德處處提防著久違的李奧,他明白只有李奧知道自己的荒唐過往,李奧的存在對他來說有如芒刺在背,為了保有自己現在的聲望,他覺得將李奧除去是最乾脆的方法。兩人之間的衝突就在泰德這種公報私仇的心態下越演越烈,最後以悲劇收尾是必然的安排,結局或許是闡釋了正直和邪曲的差別,也比較符合一般世俗價值觀。

花絮:片名是指撲克牌裡只露出側臉單眼的黑桃J和紅心J。編劇換了好幾次,前後共有四個人參與其中;原本預定掌鏡的是史坦利庫柏利克(Stanley Kubrick);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和亨利芳達(Henry Fonda)都曾是泰德的考慮人選。老馬(Marlon Brando)原本設定的結局是露薏莎被泰德誤殺,但派拉蒙強勢地改成了比較不悲傷的結局。投資失利的老馬(Marlon Brando)為了彌補虧損而和環球簽了五部電影的合約,但諷刺的是這五部作品的票房也都不怎麼亮眼,曾貴為奧斯卡影帝的他就此淪為票房毒藥,直到1972年才靠著【教父】(the godfather)東山再起。入選今年坎城影展的經典單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257/
2016/10/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80.jpg 

當年度的票房冠軍,主角是王羽、羅烈和鄭佩佩等人,執導演筒的則是張徹。

布景和取鏡的確都堪稱精彩,但可惜情節有點散亂拖沓,讓人稍稍感到不耐。另外,片名雖然是金燕子,但主角其實是嫉惡如仇、殺惡無赦的蕭鵬,愛恨分明的性格與當代第一的劍術讓他的主角威能衝上滿點。

命運乖舛的蕭鵬自兒時就單戀著師姐謝如燕,為了她,他願意犧牲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可是金燕子似乎也對救命恩人韓滔懷著淡淡情愫,夾在兩位俠士之間的她顯得左右為難,似乎也注定了這齣悲劇。在血腥肅殺的險惡江湖上當然也有著纏綿悱惻的兒女情長,兩人都愛著金燕子,一場死鬥是在所難免。貴為當代第一劍俠的蕭鵬似乎難逃厄運糾纏而身受重傷,他最後以一擋百的豪情令人動容,可惜還是留給金燕子和梅娘無盡的哀傷。到頭來,每個人都失望了。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483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3105/
2016/04/2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5.jpg  

改編自亨利艾倫(Henry Allen)的同名小說,掌鏡的是約翰李湯普森(John Lee Thompson),由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和甫辭世半年多的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等人主演。北美票房超過了三百萬美元,算是相當亮眼的成績,但哥倫比亞卻笑不出來,因為他們砸下了七百萬美元。

美國自從1840年代末進入淘金熱時期後,許多發著淘金夢的人們絡繹不絕地湧進西部,其中也包括了1860年代初廣泛流傳的『失落的亞當斯』傳說: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山脈峽谷中擁有豐富的金礦。這種尋寶題材一向都兼有娛樂效果和省思意涵,加上我又很著迷西部片,所以當然不願意錯過此片。

美國西南部壯闊無垠的原始風貌簡直令人嘆為觀止,那些天造地設的沙漠黃土和峽谷巨岩著實為此片增色不少。而湯導(John Lee Thompson)優秀的掌鏡技巧也是功不可沒,幾個以人物為主視角的取鏡精采地呈現了當時場面的危急驚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還有,由昆西瓊斯 (Quincy Jones)所譜寫的配樂和主題曲「old turkey buzzard」也是相當具有舊西部荒野風情,可謂是入情入景,令人不禁也醉心於其探險氛圍。

主題是人性的貪婪,人往往可以為了錢財而做出任何背棄仁義道德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例子已是不可勝數。主角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前往傳說中埋藏著黃金的峽谷,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盤算,在經歷了一連串的爾虞我詐和困難險阻之後,僅有少數幾個人到達了目的地。果然整個山壁都是金礦,耀眼的金黃色在豔陽下閃閃發光。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人越是汲汲營營,所希求的東西就越是遙不可及。彷彿天意般突如其來的山崩地裂,再度埋藏了整個傳說,許多財迷心竅的人因為貪求傳說中的黃金而喪失了性命,似乎也印證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至理名言。結局令人玩味,雖然對於善惡報應的論述稍嫌淺薄了點,但仍具有濃厚的警世意味。

花絮: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是主角的首選,但他選擇拍【吊人索】(hang 'em high)。據說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還在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求學時就想拍這個題材了,而他也真的為此片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議。編劇卡爾佛曼(Carl Foreman)其實也參考了其他同樣以該傳說為題材的小說,例如法蘭克道比(Frank Dobie)在1939年所發表的《Apache gold》和《Yaqui silver》。雖然場景是設定在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山脈,但其實劇組主要是在猶他州的葛蘭峽谷和亞歷桑納州的謝伊峽谷(特別是名聞遐邇的蜘蛛岩)取鏡。播著主題曲的片頭則是在位於上述兩州邊界的紀念谷碑附近所拍攝的;那隻禿鷲其實是黑頭美洲鷲,而不是歌名上所提到的紅頭美洲鷲。原本片時長達三小時。本來茱莉紐瑪(Julie Newmar)在湖中游泳的橋段是有圍上腰布的,但她在最後一刻決定全裸上陣,她表示當時完全沒有人提出異議,在場的男性也都順從她的意思(廢話stO);而當時在電視劇【蝙蝠俠】(Batman)中飾演貓女的她也因為拍攝此片而被迫放棄了第三季的演出。那個湖是人造的。此片隨後在1973年的莫斯科影展上亮相,隔年在全國上映,最終累積的觀影人次據說多達六千三百萬,占據了蘇聯影史第四高的紀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4615/
2016/02/1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6.jpg  

1959年初,【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的失利讓迪士尼陷入了長考,甚至有人覺得應該要裁撤動畫部門,轉而專心經營真人電影、電視和主題樂園才是長久之計。雖然高層最後並沒有真的收掉動畫部門,但對於這項可能賠錢的投資變得非常謹慎。為了降低製作成本,他們首次使用了複製印刷技術,也讓畫面變得有些潦草,輪廓線條也稍嫌生硬,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雖然對於這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粗糙品質非常厭惡,但在財務壓力的逼迫下也只能妥協,最後總共是花了四百萬美元。

迪士尼第十七部動畫長片,當年在紐約市的無線電城音樂廳首映,隨後開出了紅盤,成功地改善了前一部作品所造成的財政赤字,在北美最終是囊括了一千四百萬美元,可以排進年度票房前十名,當時是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長片,原本籠罩著迪士尼動畫部門的絕望陰霾當然也完全散去了。往後的卅年間曾四次重映,最後一次(1991年)更是開出年度票房第廿名的紅盤。1996年,迪士尼將此片改編成真人電影。

改編自杜迪史密斯(Dodie Smith)在1956年出版的同名童書,是迪士尼繼1955年的【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之後再度推出以狗為主角的作品。很適合闔家觀賞的溫馨情節,有十五個小孩被壞人綁架了,父母歷經艱難後終於找回了他們,歡喜團圓大結局,壞人哭哭,呵呵!

花絮:原作者認為負責編劇的比爾皮特(Bill Peet)將她原本的故事改得更好了,而她和老公養的大麥町真的生了十五隻小狗,但他們只留下一隻,其他全賣掉了。白佩蒂的聲音原本是來自麗莎丹尼爾斯(Lisa Daniels),但她才配了三分之一就結婚並搬到紐約去了,後續工作由凱特鮑爾(Cate Bauer)接替完成。彭哥的聲音出自洛泰勒(Rod Taylor),比爾李(Bill Lee)貢獻了羅傑的歌聲,而以塔露拉班克海(Tallulah Bankhead)為形象塑造而成的庫伊拉的聲音則是出自於貝蒂羅葛森(Betty Lou Gerson),這臭婆娘被美國電影學會封為百年百大反派之一。犬吠聲出自唐老鴨的配音者克雷倫斯奈許(Clarence Nash)。配樂只有兩首歌,在迪士尼這些動畫長片中算是很少的。此前的迪士尼作品都由個別的頂尖繪圖師來負責單一主要角色,但此片卻改變了以往的做法而由好幾個人來共同形塑一個角色,唯一的例外是由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一手包辦的庫伊拉,而這也是他的封筆之作,他後來轉到主題樂園部門任職,專門負責研發樂園內的遊樂設施。儘管肯安德森(Ken Anderson)想出了一套因應複製印刷這項新技術的背景構圖設計方法,為迪士尼往後廿年的背景構圖定下了基調,但據說老迪(Walter Disney)對他所做出來的成果相當失望,甚至到死都沒有原諒他。用掉了八百加侖的繪圖顏料。庫伊拉的車子應該是勞斯萊斯幻影。這十五隻小狗中只有六隻被叫出了名字。【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裡的狗也出現在此片中。當惡棍打電話給庫伊拉時,我們可以從報紙頭條是亨瑞克柯特卡森(Henrik Kurt Carlsen)來得知此片故事發生在1952年初,這位仁兄當時在一艘沉沒的貨輪裡活了十三天後奇蹟似地被救了起來。小狗們在城堡裡看的卡通其實是【springtime】,而不是一般大眾所認為的【flowers and trees】。兩個惡棍在城堡裡看的電視節目【what's my crime】其實就是在暗指英國當時正在播出的【what's my line】。當時對於乳牛餵奶給小狗喝這一橋段到底適不適合小孩子觀賞引起了爭論。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254/
2015/11/28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