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970~1979 (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845.jpg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60年中開始在《讀賣新聞》上連載將近一年的同名小說,導演是野村芳太郎,由丹波哲郎、加藤剛和森田健作等人主演,松竹的獲益高達七億日圓,在當年的國片裡可以排在第三名,總排名亦高居第六。

《砂之器》(砂の器)絕對是松本的經典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他最好的作品@@b),也是我開始閱讀推理小說的啟蒙,是我大學時在圖書館裡偶然看見的,想不到就此讓我迷上了推理小說,儘管已經是超過廿年的事情了^^",不過我到現在仍舊清晰地記得初次拜見時心中所感受到的震撼,松本力透紙背的文筆與高潮迭起的情節在在都令人難忘。

眾所周知,松本是打破日本推理小說界本格派獨霸局面的關鍵人物,他開創了所謂的社會派,內容強調殺人動機而非雕琢行兇詭計,情節著墨於事件省思而不再聚焦於解謎益智,故事也因此而更加具有社會批判意識(此作即尖銳地檢討了舊時社會大眾對痲瘋病的偏見與歧視)。警探今西為了找出被害人是誰而遠赴各地調查並一步一步追蹤到真兇的過程相當引人入勝(發現地方口音的差異堪稱學術性的精妙,而驚覺真兇身分的瞬間則可謂神助似地巧合。),這種旅情風格的寫法為作品增添了娛樂性,並藉此凸顯出搜查的艱辛(沒有神探出神入化的推理,只有凡人腳踏實地的查訪。)。

劇本由曾跟黑澤明聯手寫出多部傑作的橋本忍與野導當時的助手山田洋次所共同改編,儘管稍有潤飾(例如完全刪去了關川重雄一角),不過程度算是恰到好處而令人激賞。此片也不是野導第一次翻拍松本的作品(最早是1958年的【埋伏】(張込み),這次是第四次了吧。),不過卻有如集大成般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苦練多年的運鏡功夫,他多次由近鏡拉到遠鏡或由遠鏡拉到近鏡,嫻熟地利用周遭的地貌與當下的晴雨來營造當時的情境(例如以廣闊的空間與炎熱的天氣來表達搜查過程困難重重或以特寫來顯示重點),使觀眾的情緒也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

丹波四平八穩的演技鎮住了全場,加藤內斂深沉地詮釋了亟欲掩飾卑微出身的音樂新星,稍嫌青澀稚嫩的森田則稱職地從旁襯托,而加藤嘉和春田和秀更是在完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精湛地揣摩了父子流浪各地的淒慘模樣(當年才七歲的春田傳神地描摹出那個倔強堅毅的男孩著實令人激賞)。另外,主題曲「宿命」由菅野光亮譜寫並由芥川也寸志協助完成,彷彿畫龍點睛般地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寫實鮮活,那激越震盪的旋律想必不斷地縈繞在觀眾的心裡。

最後的蒙太奇表現手法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一邊是今西在搜查會議上不疾不徐又感同身受地闡述自己的搜查成果(感性的他因為查出父子倆悲慘的遭遇而講到哽咽),一邊是假冒成和賀英良的本浦秀夫在發表會上慷慨激昂又五味雜陳地彈奏自己的創作心血(冷漠的他因為想起自己坎坷的童年而彈到流汗),滿座的發表會時是嚴肅的搜查會議,熱烈的掌聲後是法律的審判,如此鮮明的對比實在高竿。

本浦想要拋棄宿命而開創新生,不料最後還是被宿命所束縛,三木謙一無疑是他們父子倆的救命恩人,可是他卻因為害怕失去已有的名利而狠心將其殺害。音樂事業正蒸蒸日上,又即將迎娶大臣的女兒,這個光鮮亮麗的生活絕對不能被破壞,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萬萬不能被揭穿,於是他恩將仇報地鑄下了大錯,如此惡行簡直天理不容。末了,本浦嘔心瀝血的交響曲獲得滿堂喝采,不過胸有成竹的今西與吉村也來到後台等著逮捕他,他所精心構築的世界就像沙子做成的器皿一樣稍碰即垮,戛然而止的結局飄散出濃厚的勸世意味……

花絮:橋本的劇本曾先後被松竹、東寶、東映與大映拒絕過,所以他後來就決定自組橋本製片公司來製作此片。當時松竹的社長城戶四郎起初拒絕拍攝此片,因為此片的花費大概不會太低,而且他不太喜歡偵探片;後來東寶的執行製作人藤本真澄嘗試牽線,野導也表示即使離開松竹也想要拍出此片,不過城戶並不想將野導借給東寶,於是他決定就找橋本製片公司來跟松竹合作──雙方各出資一半。黑澤明很不滿意劇本,他曾把橋本叫到家裡來並請其將他的建議轉告給野導,不過野導完全忽視了他的建議。遠赴各地取鏡的安排與過程相當耗費心力。劇組只到龜嵩站拍站名看板而已,其他部分都是在出雲八代站與八川站所拍攝。本浦父子流浪橋段由橋本和十多位橋本製片公司員工所拍攝完成,而且由於種種困難因素,橋本將對話全數刪除了,後來野導曾努力試著將對話錄進去,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從1973年冬拍到1974年秋。橋本曾想將片名取為【宿命】。當時電影音樂製作費通常是一百萬日圓,不過「宿命」花費高達三百萬日圓。日本痲瘋病協會不認同片末對痲瘋病防治現況的描述,因為當時仍然有很多人遭到歧視排擠。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2604/
2024/03/0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1.jpg  

改編自小池一夫寫作而由上村一夫作畫的同名漫畫,由梶芽衣子擔綱演出,導演則是藤田敏八,而續集【修羅雪姫 怨み恋歌】則是在半年後就上映了。

故事發生在明治年間,歹毒之人利用窮苦百姓對兵役政策的誤解而做出謀財害命的勾當,時代的變遷卻間接造成無辜的人受害,每每令人感傷。整個意境相當淒美動人,父母悲慘的命運沉重地壓在雪姬的肩上,她不能置之於度外而必須視之為使命,不只要每日砥礪心志,而且終其一生都要將這分血海深仇放在心上並永無休止地追殺不共戴天的仇人。

梶的扮相實在是太經典了,蒼白的面容,纖細的身材,冷酷的內心,典雅的和服,樸素的紙傘,極其傳神地描繪出為復仇而生的雪姬,那哀怨又倔強的眼神凝視出痛苦又堅定的意志(從傘柄中抽出刀的畫面具體展現了雪姬復仇的決心)。由她所親自演唱的主題曲「修羅の花」蕩漾出悲痛無奈的愁苦意味,雪姬的身世簡直無處話淒涼。

說到底,能寬慰被害者家屬內心的方法並不是自己原諒放下而是仇人血債血償,對窮凶極惡之徒講什麼寬容與仁慈都顯得太鄉愿了,唯有報仇雪恨才是終極的正義,饒恕泯滅良心的人其實愧對了天地。殷紅的鮮血染紅了洶湧的浪濤與潔白的雪地,即使自己同樣遭到仇人女兒的刺殺亦無怨無悔,倒在雪地上的她一息尚存,她不會就這樣死去。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個疑問頗富哲理,不過答案或許也很簡單:從惡人做出傷天害理之事那時開始就不會了了!

花絮:據說原作者小池希望由小川知子來主演。

http://www.imdb.com/title/tt0158714/
2024/02/1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36.jpg  

由於【犬神家一族】(犬神家の一族)榮登國片年度票房亞軍寶座,所以原班人馬打鐵趁熱地在半年內就拍出了此片,儘管東寶的獲益下滑至僅剩初作的一半──七億五千五百多萬日圓,不過能在國片中排名第十已經很棒了,而總排名亦能擠進前廿。

我是在2015年底拜見過原作,細節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過重點絕對沒有忘記,當時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得不說橫溝正史真的很會寫這種發生於偏遠農村的連環殺人事件,其中最為人讚賞的當屬時空的設定、氣氛的營造與詭計的雕琢,而事件背後的真相亦往往令人感慨萬千。這次市導依舊功力不減地將這個驚悚的故事搬到大銀幕前,其運鏡方式明顯與前作差不多,畢竟前作那麼成功,所以就不會再去做什麼改變。

石坂浩二依舊忠實地演著金田一耕助,飾演磯川警部的若山富三郎也是稱職地扮演了最大的綠葉,不過撐起全片的無疑是岸惠子,她收放自如地詮釋了心懷怨恨的青池莉香,光是最後那懺悔的號泣即足以證明她的演技不差。另外,村井邦彥所操刀的主題曲「哀しみのバラード」也在輕快的旋律中流洩出略顯哀怨的情緒,人世間的愛恨情仇簡直是永無休止!

片時和前作一樣長達一百四十幾分鐘,情節也大致忠於原著(對照歌謠殺人的設定略顯老套),雖然殺人過程較為粗糙稍嫌美中不足,不過情境的布置與屍體的呈現著實恐怖駭人(臉部被燒毀的恩田、被平放在瀑布下的泰子(隱喻物為升與漏斗)、被浸泡在酒桶裡的文子(隱喻物為秤與錢幣)以及被打破頭的里子(隱喻物為鎖與鑰匙)等等)。而兇手是誰亦令人訝異,她這二十多年來都懷著憤懣的心情度日,後來在千惠子返鄉時爆發了殺意,最終誤殺自己的女兒可謂是被心中的仇恨所反噬(女兒自願犧牲可以看作是以己命來為母親贖罪QQ)。

金田一一舉破解了現時的連續殺人案與廿年前的舊案,而真相令所有人震驚愁苦。磯川警部和金田一在辦案中培養出真摯的友情,惺惺相惜的兩人五味雜陳地在車站分別,蒸汽火車所冒出的濃煙自樹林間竄上天空逐漸消失,而籠罩在鬼首村上空二十多年的陰霾應該也會就此消散了吧!stO

花絮:岸當時住在巴黎,市導是直接打國際電話邀請她返國。拍攝地點在山梨縣的甲斐市,不過當時首相田中角榮的日本列島改造論政策使得各地逐漸現代化,所以劇組花了一點心思才讓當地恢復到昭和20年代的面貌。兇手的形象塑造參考了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的風格。【摩洛哥】(Morocco)就是在日本上映的首部有聲電影。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650/
2024/01/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33.jpg  

由布雷福德迪爾曼(Bradford Dillman)與海瑟孟齊斯(Heather Menzies)搭檔主演,掌鏡的則是喬丹特(Joe Dante),製作成本僅僅六十萬美元,不過卻在北美囊括了兩百九十萬美元,可謂是小兵立大功。由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續集【災難水世界2】(piranha II: the spawning)在1982年上映,可惜票房奇慘無比,後來又先後於1995年與2010年被重拍過。

【大白鯊】(jaws)大賣座後所掀起的動物災難片風潮其中一作,由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Roger Corman)所監製,標準的B級片,演員全都沒啥名氣,情節鋪陳也粗糙又隨興,不過故事寓意倒是深刻又沉重。人性的貪婪與愚蠢往往導致許多無辜者死傷的慘痛悲劇(災難發生時那驚慌失措的人群總是無處哭訴求償),就算讓始作俑者自食惡果也無法再挽回什麼(明知有潛在危險還刻意隱瞞的行為真的很令人厭惡)。

血腥畫面算是點到為止(食人魚撕咬人體的畫面剪輯頗有質感,以水染紅來表示大量失血令人膽寒。),而角色配置則是套用公式(各個人物的性格塑造相當寫實,惡棍令人恨得牙癢癢的,而內向畏怯的蘇西在危險發生時勇敢果斷地划著橡皮艇前去拯救媽媽則令人感動不已。)。原本懶散鬱悶的保羅積極地奔走救援,不慎放走食人魚的瑪姬也努力地亡羊補牢,那麼人類要如何面對如此兇狠的物種呢?他冒險下水打開廢水開關,而她則依約開船將他拉上來。兩人千辛萬苦地降低死傷人數,而當初負責研發變種食人魚的女博士竟然昧著良心在鏡頭前謊話連篇,如此鮮明又嘲諷的對比清晰地映照出令人無奈又氣憤的現實。

花絮:約翰塞耶斯(John Sayles)的劇本初作。彼得芳達(Peter Fonda)婉拒主演邀約。食人魚在水下的聲音來自牙鑽。臨演一天的工資是五美元及一盒午餐。電腦特效花費了五萬美元;配樂花費一萬美元。同時間推出【大白鯊2─神出鬼沒】(jaws 2)環球原本有意要阻擋此片上映,不過他們在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盛讚此片後就打消了此意。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8087/
2024/01/1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29.jpg  

由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自製自編自導,創作靈感得自【春光乍現】(blow-up),擔綱演出的則是金哈克曼(Gene Hackman),製作成本是一百六十萬美元,在北美上映後囊括了四百四十萬美元。當時先是在坎城摘下金棕櫚,隨後並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音效等三項提名,更於1995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裡。

本來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都找不到願意投資此片的金主,不過他在1972年拍出【教父】(the godfather)後聲名鵲起,而剛剛大豐收的派拉蒙在他確定要拍【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後也就同意出資了。1974年是他再攀巔峰的一年,因為【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在197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再度勇奪最佳電影與最佳改編劇本,而且他也終於如願收下了最佳導演,自此他已在影壇建立了卓越的聲譽而再也不需要證明什麼了,令人驚訝的是這時他才剛滿卅六歲而已。@@

雖然此片因為夾在讓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揚名立萬的【教父】(the godfather)與【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之間而相形失色,加上節奏稍嫌緩慢而令人略感沉悶,不過整體來說也已夠格稱為傑作,而完成於1960年代中期的劇本也巧合地連結了上映當時鬧得沸沸湯湯的水門案。如果說【春光乍現】(blow-up)的意境是虛幻玄妙且涉及到深奧的哲學思考範疇,那麼此片的氛圍就是懸疑驚悚並探討了複雜的道德兩難困境,另外,前者是在底片裡看到疑點(視覺),而後者是在錄音帶裡聽到隱情(聽覺),兩者在表現手法上也明顯有所差異。

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多次讓畫面與聲音分離(講話的人不在畫面裡)以營造出費人猜疑的困惑意味,而重複播放的對話則釋放出令人忐忑的不適感受,現實與夢境交錯呈現也暗示著主角脆弱的精神狀態。故事意涵也相當值得省思,科技進步對人們來說如水能載舟覆舟,儘管它便利了生活,不過也侵犯了隱私,而這會使人與人之間變得無法互信且在最終造成孤獨與疏離。大衛雪爾(David Shire)的配樂則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不俗的質感,時急時緩的鋼琴彷彿能流洩至人們的內心深處,而不疾不徐的薩克斯風則好像要描繪出一個寂寥蒼涼的空間。

科爾意外地竊聽到疑似關於謀殺的對話,曾在紐約引發慘劇而一直很內疚的他很擔心那對年輕男女會有生命危險。結尾的反轉令人瞠目結舌,原來科爾誤解了對話內容,他以為年輕男女會遭遇不測,但實際上卻是他們倆在策畫謀殺,而且他也赫然發現自己遭到他們的竊聽與威脅,於是他瘋狂焦躁地在家裡搜尋竊聽器藏在哪裡,可惜在整個房間被他拆得殘破不堪後卻還是徒勞無功(他終於也體會到被竊聽者的痛苦了,而拆開耶穌像也沒有發現竊聽器似乎象徵了信仰的崩潰。@@)。最後他坐在像廢墟般的房間裡吹著薩克斯風以表達無言的抗議,他孤單無助的身影著實令人悲傷,而竊聽器到底藏在哪裡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大概就藏在他唯一沒有拆的薩克斯風裡吧stO)……

花絮:由彼得波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與威廉佛萊金(William Friedkin)合組的導演所製作,不過此片讓後兩者的關係變得緊張,因為最後者覺得是抄襲【春光乍現】(blow-up)。金(Gene Hackman)是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的男主角首選。提摩西凱利(Timothy Carey)原本是柏尼的考慮人選,不過當他被告知後製錄音工作並不會額外給予薪資後就堅持他的合約中有註明製作人佛雷德魯斯(Fred Roos)要支付他這筆薪資,然後他就被開除了。原本攝影師是哈斯科魏克斯勒(Haskell Wexler),不過他因為和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在想法上有所差異而被辭退。科爾的原型是馬丁凱瑟(Martin Kaiser),他也擔任此片的技術顧問。沃特莫奇(Walter Murch)幫助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將作品拍得像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風格。原本看起來健康年輕的金(Gene Hackman)刻意讓自己的樣貌變得孤僻頹廢。金(Gene Hackman)的哥哥理查(Richard Hackman)與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的兒子強卡羅(Gian-Carlo)都有客串演出:接受告解的牧師與警衛以及教堂那個小孩。在聯合廣場上那個默劇演員是勞勃薛爾茲(Robert Shields),他曾和羅倫亞奈爾(Lorene Yarnell)搭檔十多年,甚至一起曾做過電視節目。配樂在開拍前就譜好了,也在拍攝前放給演員們聽以讓他們醞釀情緒。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在拍攝【教父】(the godfather)時曾抱怨旅行車太爛了,於是派拉蒙就承諾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只要【教父】(the godfather)獲益達到某個程度就送他一部新車──片尾年輕女人坐的賓士豪華轎車。原本剪出來的片時長達四個半小時。當時在金球獎與美國導演工會獎等其他許多獎都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但是奧斯卡獎卻沒有,因為當時奧斯卡獎不允許導演在同一年被提名兩個以上的相同獎項。柯導(Francis Ford Coppola)和金(Gene Hackman)都表示此片是他們最喜歡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360/
2023/12/3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4.jpg  

改編自保羅葛利科(Paul Gallico)於196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標準的明星群戲,導演則是朗諾尼姆(Ronald Neame),製作成本是五百萬美元,當年在北美橫掃了四千兩百萬美元,全年排名僅輸給【教父】(the godfather)而屈居亞軍,而在海外也又囊括了七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超過一億兩千萬美元。續集【海神號救難記】(beyond the Poseidon adventure)於1979年上映,可惜商業票房和專業評價都崩盤了,明顯淪為狗尾續貂。後於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再於2006年被重拍,足見其不朽的魅力。

1970年代的明星群戲災難片潮流中一波洶湧的長浪,集合了五位奧斯卡得主的卡司極其華麗,場面壯觀且氣勢磅礡,其中稍微探討了道德價值與宗教內涵(牧師傳道的意旨令人印象深刻,一切都是事在人為啊,『佛度有緣人』與『天助自助者』等雋語真的是相當有道理的。),對人性也有頗為細膩的刻畫,而該遠洋郵輪以掌管大海、風暴與地震的海神波賽頓來命名更賦予了整個故事禍福難料的神祕氣質。人們在如此緊急壓抑的情境中被迫要趕快做出選擇,選擇錯誤的結果大概就是死亡,而決定生或死的到底是性格還是運氣突然間也令我感到有點疑惑(答案或許是都有吧@@?)。

一行人在逃生的過程中面臨了種種阻礙,性格不盡相同的每個人都在各個難關貢獻出自己的能力,縱使仍然有所爭執,但是他們那種互助合作的行為與絕地求生的意志絕對值得讚揚。大自然的危害是無從預知且難以避免的,而人們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堅定勇敢的心態,牧師以其不畏現實的人生觀帶領著大家逃出生天的過程揭示了『人定勝天』的真義(其捨己為人的精神實在令人動容QQ)。結尾可謂撥雲見日,一直在昏暗破敗的環境中逃生的一行人終於在結尾重見光明開闊的天空,歷劫生還的遭遇想必令他們永生難忘!

花絮:福斯當時對這樣一部大製作災難片有點猶豫,於是製作人厄文艾倫(Irvin Allen)表示自己願意負責募集一半的資金。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婉拒出演牧師,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也曾是此角的考慮人選。福斯屬意由金懷德(Gene Wilder)來飾演詹姆斯,可惜他另有工作而無法接演。莎莉凱勒曼(Sally Kellerman)曾被邀演琳達。佩圖拉克拉克(Petula Clark)曾是娜妮的考慮人選。先是游泳選手而後改當演員的艾絲瑟威廉斯(Esther Williams)曾被邀演貝兒,她很想接演,可惜她當時的老公強烈反對,而她後來覺得自己當時應該堅持己見才對。厄文(Irvin Allen)的老婆客串演出了護士。那個在水中的屍體由特技指導保羅史泰德(Paul Stader)所飾演。每個主要演員都努力地演出自己的動作鏡頭,而替身演員也很盡責。雪莉溫特斯(Shelley Winters)刻意增重卅五磅以演出貝兒,後來她曾抱怨怎麼樣都瘦不下去了。原始劇本是寫貝兒潛水受困而牧師游去救她,提議將兩個角色立場互換的是金(Gene Hackman)。保羅(Paul Gallico)是在1937年搭乘瑪麗皇后號時萌生了創作靈感,而劇組也就是在該艘船的模型上拍攝大部分橋段,現在這模型展示在洛杉磯海事博物館,而瑪莉皇后號停泊在幾哩遠外的長灘。那艘海神號模型其實也有廿五呎。牧師的宗教哲學包含了基督教、佛教與新時代靈學。雪莉(Shelley Winters)很喜歡玩金羅美牌,而傑克亞柏森(Jack Albertson)也願意陪她玩,厄尼斯特鮑寧(Ernest Borgnine)說他最後贏了廿六萬美元,不過她從未清償這筆賭債。美國廣播公司以破當時紀錄的一百萬美元買下電視播映版權。金(Gene Hackman)表示自己曾被邀演續集,他對此表示困惑,不過製作人表示他們會設法想出合理解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9113/
2023/09/2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0.jpg  

我在部落格寫心得以來所看的第一千八百部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開山之作,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自編自導,主角則是馬克漢米爾(Mark Hamill)、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嘉莉費雪(Carrie Fisher)和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s)等人,製作成本是一千一百萬美元,當年北美票房是驚人的兩億兩千萬美元,風光無限地戴上年度桂冠,在海外也再囊括了一億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也就順勢跨越了四億美元。前傳後兩作先後於1980年與1983年上映,票房依舊長紅。於1989年成為首批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內的廿五部作品之一。美國電影學會亦先後於1998年、2001年、2007年與2008年將其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科幻)十大佳片。

熠熠生輝的太空歌劇史詩電影,故事構想取自黑澤明的【戰國英豪】(隠し砦の三悪人),盧導(George Lucas)以二戰的英德空戰為模型(戰爭意識強烈),並融入希臘神話的概念(藝術成分濃厚),再採用美國西部片與日本武士片的風格(充滿男子氣概),雖然整個情節框架略顯鬆垮,而且打鬥過程也稍嫌搞笑(敵人怎麼開槍都不會打中主角群實在很扯,光劍的對決也令人噴飯。stO),不過盧導(George Lucas)的說故事功夫極為了得,而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氣勢磅礡的主題曲也為此片增色不少(於2005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廿五大配樂),其波瀾壯闊的氛圍意涵與饒富興味的戲劇魅力著實令人讚嘆不已

龐大的故事格局預先為續集留下了寬廣的揮灑空間,銀河帝國與共和國光復同盟的武力對抗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與往來都令人好奇不已,以浩瀚無垠的太空為底圖(軍容壯盛的銀河帝國步步進逼,力量微弱的反抗軍同盟大膽突襲。),以華麗神秘的設定為顏料(藏有銀河帝國武裝太空站死星藍圖的機器人、前衛炫目的光劍與系列核心概念原力等等),以立體鮮明的角色為畫筆(兩個嘰喳不停的機器人、冷靜沉著的黑武士、勇敢無畏的路克天行者、藝高膽大的韓索羅、兇悍強壯的丘巴卡、意志堅定的莉亞公主與功力深厚的歐比王等等),一個想像力十足而令人著迷的太空情境於焉成形


先來提一些關於角色挑選、劇本創作、庶務作業與片場拍攝的瑣事。盧導(George Lucas)原本是想改編自己小時候就很著迷的《飛俠哥頓》(Flash Gordon),可惜他無法取得翻拍版權,所以決定創作自己的故事。盧導(George Lucas)表示《魔戒》(lord of the Rings)、《亞瑟王傳奇》(legend of King Arthur) 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是其靈感來源。盧導(George Lucas)曾商請他兩個電影學校的朋友威拉休伊克(Willard Huyck)和葛蘿莉亞凱茲(Gloria Katz)來修改劇本,不過福斯堅持盧導(George Lucas)應該自己付他們倆的薪水。盧導(George Lucas)原本想將塔圖因設定為叢林星球。盧導(George Lucas)最先將劇本送給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和彼得波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在派拉蒙旗下成立的導演們,不過由於預算九百萬美元已經超過派拉蒙允許他們的權限──五百五十萬美元,所以他另外又找上環球、聯美和迪士尼,不過仍都被拒絕了。盧導(George Lucas)認為福斯拍過【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而或許比較能夠理解他的想法。達斯維達是盧導(George Lucas)第一個想出來的角色。『Jedi』(絕地)一詞來自日語裡的『じだいげき』(時代劇)。福斯希望能將預算壓在一千萬美元以下,但是盧導(George Lucas)後來還是花到他原本想要的一千三百萬美元。盧導(George Lucas)的攝影師首選是喬佛瑞翁斯沃斯(Geoffrey Unsworth),可惜他已經和【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簽約了。盧導(George Lucas)常跟攝影師吉爾柏特泰勒(Gilberet Taylor)爭執。盧導(George Lucas)原本想要理查邱(Richard Chew)來負責剪輯,可惜因為預算不夠而作罷,沒想到約翰吉姆普森(John Jympson)剪輯得一蹋糊塗,盧導(George Lucas)只好透過他當時的老婆瑪西亞(Marcia Lucas)去找理查(Richard Chew)和保羅赫許(Paul Hirsch)來幫忙彌補(他們三人後來贏得奧斯卡最佳剪輯)。在突尼西亞的拍攝工作困難重重,除了沙塵暴會摧毀布景外,沙漠裡也又冷又雨,還遭遇道具故障和電力不足等情況。許多女星都曾是莉亞公主的考慮人選。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因為另有片約而婉拒演出莉亞公主。路克原本設定為女孩。盧導(George Lucas)原本將韓索羅設定為綠皮膚怪物,後來則改成黑人,甚至已經選定由葛林楚門(Glynn Truman)來飾演,不過他後來又將其改白人,然後也考慮或徵詢過許多人,據傳柏特雷諾斯(Burt Reynolds)、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和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都曾婉拒過。路克的形象也改變很多,原本是女人,也曾是矮人或六十歲老男人。盧導(George Lucas)曾考慮以三船敏郎來飾演歐比王。丘巴卡以盧導(George Lucas)的狗為原型,其名即來自俄語裡的狗──『cobaka』,其年紀大約為兩百歲,其聲音主要是取自熊,大衛普勞斯(David Prowse)曾是其考慮人選。劇組工作的兒女也都有客串演出。哈里森(Hsrrison Ford)的片酬是週薪是一千美元。羅傑克里斯蒂安(Roger Christian)表示整個道具布景最難的部分是千年鷹。黑武士裝模仿了貝都因人的長袍,由拉爾夫麥奎里(Ralph McQuarrie)所設計。盧導(George Lucas)在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介紹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給他之前是想用古典音樂來當配樂。主題曲旋律取自【kings row】主題曲,「dune sea of Tatooine」旋律取自【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的配樂。光影魔幻工業的開張大作。盧導(George Lucas)想在片頭放上『episode IV: a new hope』字樣,可是福斯不允許,因為他們怕觀眾會感到困惑。

最後則是花絮。飾演黑武士的大衛普勞斯(David Prowse)直到廿年後還是對自己的聲音被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取代很不高興。肯尼貝克(Kenny Baker)打趣說整個劇組吃午餐時常常忘了他還在R2-DS的裝備裡。於2005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台詞的『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願原力與你同在)其實就取自天主教格言『May peace be with you』(盼您平安),5月4日也因為諧音而被封為星戰日。塔圖因很像【沙丘】(dune)裡的阿拉吉斯。盧導(George Lucas)曾讓他的一群導演朋友先看過,幾乎每個人都覺得票房會垮,只有史蒂芬(Steven Spielberg)不這麼認為。唯一沒有響起黑武士主題曲「the imperial march」的系列作,因為當時還沒寫成。首部在電影院使用杜比音效的電影。當時只有卅七家電影院願意播映此片,福斯於是威脅若不播映此片的話也就不給熱門片【午夜情挑】(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結果最後該片的票房還不到此片的一成。原本在1976年耶誕節就要上映,但是因為後製問題而延宕了五個月。盧導(George Lucas)放棄領取編劇與導演薪酬而只領十七萬五千美元加上40%的商品銷售權,後來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亞歷(Alec Guinness)是少數看好票房的演員,他的契約中有一條註明他可以領取盧導(George Lucas)權利金獲益的0.45%。亞歷(Alec Guinness)起初對拿2%紅利感到為難,後來盧導(George Lucas)又多給了他0.25%,這0.25%後來價值將近兩百萬美元。盧導(George Lucas)以較低的片酬換取行銷版權曾被認為是愚蠢的決定,因為玩具一向不是電影賺錢的主要管道,誰料此片竟一舉打破了常態。原本完全沒信心的福斯高層在觀賞試映後表示相當滿意。剛上映時其實還沒有繪製出宣傳海報。首部北美票房突破三億美元的電影;首部全球票房突破五億美元的電影。福斯此前最受益最高是三千七百萬美元,不過在1977年因為此片暴增到七千九百萬美元。在北美賣出超過一億七千八百萬張票(票價總額高達十四億八千萬美元),歷來只輸給【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超過兩億張票。曾在【帝國大反擊】(the empire strikes back)與【絕地大反攻】(return of the Jedi)試映時重映,系列三作還曾在1985年初同時重映。於1981年被列為系列第四部曲並取了新片名──【曙光乍現】(a new hope),而原片名則變成了整個系列的通稱。韓索羅和歐比王於2003年一起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英雄,是唯一有兩個英雄角色上榜的電影;黑武士亦同時被選為百年五十大反派。把此片寫成小說的其實是艾倫狄恩佛斯特(Alan Dean Foster)。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759/
2023/09/0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84.jpg  

李小龍返港發展後的第三作,而最大反派則由查克羅禮士(Chuck Norris)飾演,當年在香港海撈了五百三十萬港幣,再次刷新由他自己所保持的影史紀錄。

由於前兩作大賣,所以鄒文懷願意讓李小龍盡情發揮,於是他連編劇和導演都一手包辦了。看點當然還是他的拳腳功夫(那不斷小跳躍的動作完美詮釋了何謂『動如脫兔』),而主軸也照舊是宣揚民族志氣(港人在羅馬經營餐廳卻遭到當地黑道騷擾,而主角則正氣凜然地前去為朋友解決難題。),可惜人物關係(起初主角會被看輕,然後他會透過實力獲得眾人認可。)與情節模式(壞人會持續前來找碴,而主角則會一次次將其擊退。)都明顯過於老套,好在結尾稍微彌補了不足。

大反派柯特的出場頗有氣勢,身為美國空手道冠軍的他腿上功夫相當了得,最後他和唐龍像角鬥士般在羅馬競技場單挑的橋段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意境呈現上可謂雄渾壯闊,在動作對抗上則有如以命相搏,縱使兩人處於敵對的陣營,但是都表現出武術家惺惺相惜的一面。最終那個不斷找碴的黑道老大被繩之以法,不過唐龍的朋友也已死傷慘重,他在祭拜完死者並與生者道別後隨即瀟灑地轉身離去,如此收尾在悲壯的氛圍中帶著堅毅的意志……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366&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935/
2023/07/0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68.jpg  

改編自瓊恩琳西(Joan Lindsey)於1967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我在兩天前拜讀了stO),算是群戲,導演則是彼得威爾(Peter Weir),製作成本是四十四萬多澳幣,在澳洲收穫了超過五百萬澳幣。

澳洲電影的經典傑作,為澳洲新浪潮電影鋪出了一條通往國際的康莊大道,其中不只巧妙地隱喻了當時英國殖民澳洲的歷史背景(殖民體制改變而引發民心動盪),還露骨地將澳洲社會的階級差距濃縮在一所女校裡(女孩們的家庭背景貧富懸殊),可謂是以小況大的表現手法。威導(Peter Weir)相當忠實地呈現了原作,安靜的文字被化為生動的影像,其運鏡風格頗為獨到(低位仰拍的鏡頭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寫實地描繪出南澳的風土民情,懸岩雄偉壯觀的特殊景致散布著一片詭異氣氛,而不時響起的笛聲則繚繞出一股神祕氣息。

開頭摘錄了艾德嘉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詩作《夢中之夢》(a dream within a dream)裡的『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我們所見與好像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夢中之夢),彷彿就此為此片定下了深奧朦朧的基調,全部都似真又像假,以現實的情境去詮釋超現實的概念。遠離塵世的孤絕荒野,同時停擺的手錶,空間與時間好像在剎那間定格了,整個故事的意境有如抽象派畫作般充滿了玄妙縹緲的藝術感。

故事時空設定在1900年的澳洲維多利亞州,原本運作正常的蘋園女校因為一起失蹤案而遭遇經營困難且最終倒閉似乎象徵了傳統禮教的崩毀,而探險欲望或許暗指著性意識解放,長期遭受壓抑的女孩們在極度嚮往自由的心態驅使下不斷地往高處爬去(封閉的女校與曠闊的荒野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這種冒險的舉動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後果,女孩們似乎受到了大自然的催眠而在光天化日下失去了蹤影。

正值錦瑟年華的米蘭達回眸一笑後就此和兩個同學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暗示了青春的消逝,而性格古板的教師麥克勞也跟著失蹤則意味著性情的解放,自一開始就瀰漫開來的迷霧直到最後也沒有消散,警方付出了許多努力,媒體也帶來了許多關注,可惜整起事件的真相終究是撲朔迷離,難以名狀的懸疑感最後也變成了令人膽寒的驚悚感。結局呈現開放性(沒有答案的問題往往令人感到如鯁在喉),無人知曉那些女孩到底去了哪裡,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今日仍舊是一樁懸案……QQ

花絮:製作人派翠西亞拉佛爾(Patricia Lovell)在1973年只花了一百美元就買下了翻拍版權,坦承自己很害怕懸岩的她後來只在1985年再去過一次且很快就離開了。由於原作者瓊恩(Joan Lindsey)有導演決定權,所以威導(Peter Weir)曾去她的農場拜訪她,他問了她故事是真的嗎或她認為那些女孩到底去哪裡了等許多問題,但她都沒有給出明確回答。原本預定撰寫劇本的是大衛威廉森(David Williamson),但他因為抽不開身而向製作人推薦了克里夫格林(Cliff Green)。原本預定要演校長的是薇薇安墨堅特(Vivien Merchant),不過她後來因為家庭原因而被迫退出。原本預定要主演米蘭達的是英格麗梅森(Ingrid Mason),但後來威導(Peter Weir)決定回頭找安露易絲蘭柏特(Anne-Louise Lambert),而她則被說服去演小角色蘿莎蒙。蘋園女校的拍攝地點為馬丁戴爾大宅。製作人發現東部州的女孩大多太過世故且時髦而不適合演出1900年的古人,後來他們發現南澳洲的女孩比較適合。故事是發生在維多利亞州,不過劇組主要是在南澳洲進行拍攝工作,總共耗時六週。瓊恩(Joan Lindsey)對於人們一直詢問真相到底為何感到不耐,因為她當時其實有在最後一章寫出真相,不過出版社要求她將其刪掉,於是她在過世前將這分十二頁的內容交給經紀人約翰泰勒(John Taylor)並要他在她死後將其出版,《the secret of Hanging Rock》在她死後七年問世了,真相是她們穿越到不同的時空了(難怪出版社當時會勸她刪掉這一部分,因為整個神秘浪漫的氛圍都被破壞啦!stO)。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3540/
2023/04/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66.jpg  

改編自艾德蒙諾頓(Edmund Naughton)於1959年發表的《McCabe》,由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與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主演,導演則是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在北美起初反映不怎麼好,但是後來在海外漸獲好評而紅回北美,最終收穫了四百萬美元左右。在上映幾十年後漸漸累積了讚譽,先於200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十大類型(西部片)十大佳片,再於2010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內。

標準的修正主義西部片,有如一首憂傷的輓歌或一則警世的寓言,主角給人的印象前後反差極大,讓想看瀟灑帥氣神槍手的觀眾相當錯愕,不過這也正是此類作品亟欲強調的重點:過往西部片裡的主角各個都百步穿楊且豪氣干雲,不過那是被過度美化吹捧了,那些人可能很多是槍法平庸又卑劣野蠻,而這或許才是更為貼近現實的描繪。

一開始有點沉悶,氣氛醞釀得很緩慢,不過越往後倒是越有味道;不斷飄落片片雪花的雪地景致營造出冷冽的意境,不只讓人身體感到寒冷,就連心靈也感到淒苦。阿導(Robert Altman)技藝嫻熟地展現出超凡的運鏡功夫與說故事能力,在反英雄主義中帶有拓荒精神,讚賞個體自主而批判企業壟斷,撇除掉浪漫主義而闡述著現實主義,李歐納柯漢(Leonard Cohen)演唱的那些民謠也為整個故事定下哀愁的基調。

故事發生在1902年的華盛頓州,據說麥凱柏先生從前是彈無虛發的神槍手,而現在則是經營有道的商人,他在自己僱工開拓的小鎮上經營著餐館、賭場和妓院,因而頗富聲望。有一天,來了兩個人說要買下他在當地的產業,其實對價格感到滿意的他虛張聲勢地拒絕了,因為他希望能賣得更高,不過卻弄巧成拙了,因為對方不想再跟他洽談了,他們決定要動粗。麥凱柏先生頓時慌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別人想像中那麼神勇,害怕的他開始尋求協助,可是卻求助無門。故事從這裡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彎,不只明示蠻橫霸道的大企業軟硬兼施地試圖併吞勢單力薄的自營者,亦暗指國家法律失能而無力保護循規蹈矩的人民。

結尾所呈現的鮮明對比堪稱畫龍點睛,小鎮上所有人都忙著救火(教堂著火似乎隱喻著宗教的虛幻無力),而孤立無援的麥凱柏卻要獨自面對三個來勢洶洶的殺手(人們在遭遇困難時能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不過他並不是光明正大地與三個殺手對決,他四處躲藏並伺機偷襲,甚至還裝死來誘騙對方。他最後艱辛地解決了三個殺手,其奮鬥意志令人讚賞,不過現實是殘酷的,他也身負重傷而倒臥在冰冷的雪地裡漸漸死去,同一時間,米勒夫人則安逸地窩在溫暖的屋子裡若有所思。兩人有萌生真情嗎?抑或只是利益結合呢?不知道,反正結局一點都不浪漫就是了……

花絮:阿導(Robert Altman)原本想邀請艾略特高德(Elliott Gould)來演男主角,但華納不答應,而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也曾是考慮人選;而他也一度想要讓派翠西亞昆恩(Patricia Quinn)來演女主角,不過最後拿到角色的是華倫(Warren Beatty)當時的女友茱莉(Julie Christie)。故事背景設定在1902年,不過律師事務所掛著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總統的肖像,而他的任期是1897年至1901年。拍攝地點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時間則是1970年秋冬。阿導(Robert Altman)煞費苦心才找到他認為適合此片的音樂──李歐納(Leonard Cohen)那些旋律低沉的歌曲,但是剪輯師盧隆巴多(Lou Lombardo)卻相當不喜歡。片名原本要取為【the Presbyterian church wager】,但因為受到長老教會的抗議而被迫放棄。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茱莉(Julie Christie)的戲分總共只有廿五分鐘。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7411/
2023/04/2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64.jpg  

改編自尼克寇恩(Nik Cohn)於1976年發表在《紐約》上的文章《tribal rites of the new Saturday night》,由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和凱倫琳戈尼(Karen Lynn Gorney)主演,導演則是約翰貝德漢(John Badham),製作成本僅僅三百萬美元,沒想到竟然在北美海撈了九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四),而且在海外又橫掃了一億四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兩億三千多萬美元。續集【龍飛鳳舞】(staying alive)在1983年上映,毋過票房直接斷節賰一半。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則於2010年將其列入保存名單中。

情節相當具有時代意識,忠實呈現出美國自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所掀起的迪斯可舞廳風潮(此時越戰正是如火如荼啊@@),更順勢帶動了一波舞蹈片熱潮,無疑已在1970年代的影史石牆上鐫刻下難以磨滅的記號。當時眾多年輕男女一到晚上就去舞廳跳舞來紓解白天的煩惱愁悶,強勁的節奏,閃爍的燈光,激烈的舞蹈,盡情地釋放身體的能量,忘我地感受周遭的氣氛。

約翰(John Travolta)的成名作,當年才二十出頭的他流暢協調地扭動著身體,讓我這種跳舞像復健的人看了都覺得很有魅力@@,而他在宣傳海報上擺的那個略顯做作的姿勢也早已成為流行圖騰。當然,音樂才是重中之重,比吉斯(Bee Gees)那幾首名曲(「stayin' alive」甚至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歌曲第九名)實在讓人越聽越有活力也越有感觸(而其他的迪斯可舞曲也是相當帶勁啦)QQ,其中產生了許多著名橋段,例如開頭東尼提著油漆回店裡時(搭了「stayin' alive」)以及東尼在舞池中獨舞(搭了「you should be dancing」)等等。

而在精彩的勁歌熱舞之外,稍微鬆垮的故事架構也呈現出沉重的社會現象並描繪著徬徨的青春歲月。有些家庭充滿了負能量,父母對小孩要求過高且吝於給予讚美,導致小孩感到被遺棄且缺乏自信心;也有許多年輕人藉著裝瘋賣傻來逃避現實,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是無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總歸就是一事無成且茫無頭緒。東尼曾經覺得自己很有主見且很有能力,不過到頭來才驚覺原來身邊都只有酒肉朋友,在看到最軟弱的朋友巴比自殺後,他決定揮別過去的荒唐而在城裡展開新生活,或許在比較世故的史黛芬妮的陪伴與開導下,他也會慢慢地有所成長吧……

花絮:原本導演是約翰艾維森(John G. Avildsen),但他後來因為跟製作人勞勃史提格伍(Robert Stigwood)意見相左而被開除。約翰(John Travolta)的母親和姊姊也都有客串演出(前者唯一的大銀幕演出)。跳舞橋段是比較晚拍的,因為希望能讓卡司有更多時間練習。有些人質疑約翰(John Travolta)的某些跳舞鏡頭是替身,但他後來曾表示全部都是他親自上陣。曾考慮拍另一個結局:安妮特想要跳橋自殺而東尼救了她。韋拉札諾海峽大橋封了好幾個晚上而讓駕駛們怨聲載道。在街頭拍攝時常被迫中斷,因為約翰(John Travolta)的迷妹太熱情了;另外也有一次中斷:約翰(John Travolta)請假去女友黛安娜海蘭(Diana Hyland)的喪禮。原本片名是要取為【Saturday night】,但因為負責操刀原聲帶的比吉斯(Bee Gees)寫了一首「night fever」,所以後來片名就順勢改變了。演員們在拍攝時其實是搭史蒂夫汪達(Stevie Wonder)和柏茲史蓋斯(Boz Scaggs)等人的歌來跳舞,而比吉斯(Bee Gees)的歌是後製加上去的。原版被審為R級,但派拉蒙希望能拓展商業價值而刪掉了幾分鐘,後來成功地被審為PG級而於1979年重新上映。第一部台詞有『blow job』的好萊塢主流電影。原聲帶熱賣兩千多萬張,曾是電影原聲帶銷量的最高紀錄,後來在1992年被【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所超越。一開始的評價不怎麼高,派拉蒙高層也認為此片只是一部彆扭平庸的作品而已,所以他們後來對其在商業票房與專業評價上都獲得讚譽感到相當驚訝。史坦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曾在電話中向貝導(John Badham)表達對此片的讚賞。新加坡因為怕國內青少年會想要耍帥而去模仿跳橋而禁映。約翰(John Travolta)於2018年中以一身東尼裝扮回到藍尼披薩店領取終身成就獎,不過該店已於今年初因為老闆年邁而停止營業了。有些人常常搞混片名和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666/
2023/04/1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54.jpg  

由克雷文利托(Cleavon Little)與金懷德(Gene Wild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製作成本大概是兩百六十萬美元,不過北美票房衝到兩千六百多萬美元,此後幾年間曾多次重映,北美票房最後是將近一億兩千萬美元。美國電影學會於2000年將其選為百年百大喜劇,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則於2006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裡。

標準的無厘頭喜劇,布導(Mel Brooks)無疑是這類型的大師級人物,他以粗俗的言語與戲謔的舉止大開地圖砲,不只尖銳地諷刺了政商權貴為富不仁,更毫不扭捏地講著敏感的種族玩笑(派黑人去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小鎮當警長?連蝦子也看得出那其中所夾帶的滿滿惡意,而且『nigger』連發也真的太勇了吧!),尺度之大著實令人咋舌,有些的確相當逗趣(例如時空背景亂搭而營造出來的荒謬感),不過也有些稍顯尷尬(例如某些歌舞橋段)。總歸來說,混亂中有秩序,瘋癲裡有正經,粗糙中有細膩。

花絮:故事靈感來自安德魯柏格曼(Andrew Bergman),編劇陣容原本有五個人,後來陸續離去,最後就剩下安德魯(Andrew Bergman)與布導(Mel Brooks)而已。曾有亞倫阿金(Alan Arkin)執導而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主演的計畫。布導(Mel Brooks)原本想用理查普萊爾(Richard Pryor)來主演巴特,但華納覺得有酒癮和藥癮的他不可靠而否定了,後來則聘他為編劇。布導(Mel Brooks)最先是找了約翰韋恩(John Wayne)與強尼卡森(Johnny Carson)來飾演維科小子;接演維科小子的吉格楊(Gig Young)在拍了一幕之後就因為酒精戒斷症狀而被辭退了,他也隨即控告華納違約。蒙戈是由理查(Richard Pryor)想出來的角色。布導(Mel Brooks)客串演出了州長與蘇族酋長。許多角色的姓名都取自名人。飾演蒙戈的艾力克斯卡瑞斯(Alex Karras)曾是底特律雄獅的防守組員。瑪德琳卡恩(Madeline Kahn)的表演模仿了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包括那段歌舞)。市長在發自打桌球拍給幕僚時唸的名字出自1930年代很知名的「Frankie & Johnny」與佩希凱利(Patsy Kelly)。霍華強森開的冰淇淋店只有一種口味,這很明顯是取自當時最大的餐飲連鎖店──旗下擁有上千家分店且有廿八種冰淇淋口味的豪生酒店(最後一家餐廳於去年關閉了)。此片開場的位置幾乎就是【狂沙十萬里】(once up a time in the west)結尾的地方。片名最先取為【Tex-X】,再來是【Black Bart】與【the purple sage】,最後是定為布導(Mel Brooks)在沖澡時想到的【blazing saddles】。布導(Mel Brooks)不敢跟法蘭奇蘭恩(Frankie Laine)說這是一部瞎鬧喜劇,因為擔心他知道以後就不願意唱主題曲了。『nigger』(黑鬼)一詞總共講了十三次。華納想要布導(Mel Brooks)剪掉一些不適當的鏡頭,但他依據合約握有決定權而幾乎沒做什麼刪減。布導(Mel Brooks)首部以2.35:1全景格式拍成的作品。華納有些業務主管看完後一度覺得寧願賠錢也不想上映,布導(Mel Brooks)就放映給員工欣賞,而這些人爆笑如雷,於是總裁約翰凱利(John Calley)決定在紐約、洛杉磯與芝加哥舉辦試映,在大致收到好評後就不再猶豫了。首映辦在柏本克一家汽車電影院,有兩百多人與會。海蒂拉瑪(Hedy Lamarr)覺得華納侵犯了她的隱私權而提告求償十萬美元,最後雙方是在庭外和解了──華納付了一些錢並且道歉。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因為看了片中牛仔衝進劇院的橋段而邀請布導(Mel Brooks)共進午餐。後來發行的BD收錄了許多被刪掉的片段。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230/
2023/03/0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46.jpg  

改編自厄尼斯特泰迪曼(Ernest Tidyman)於197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理查朗崔(Richard Roundtree)領銜主演,導演則是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製作成本僅僅幾十萬美元,而北美票房高達一千兩百萬美元,也稍微挽救了瀕臨破產的米高梅。續集【Shaft's big score!】隨即於隔年上映,不過票房已稍有下滑。而有鑑於其非凡的歷史定位──黑人剝削電影的濫觴之一,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2000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中。

種族隔閡在美國一直是相當敏感的議題(而且直到如今都還難以消除),黑人民權運動自1950年代中如火如荼地擴展開來並於1960年代末浩浩蕩蕩地達到鼎盛,始終飽受白人歧視欺凌的黑人終於敢大聲地說出他們的心聲(不過當然有些白人仍舊不以為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黑人剝削電影自然而然(或許該說是必然)地出現了。在當時好萊塢出品的絕大多數電影中,黑人大多飾演丑角或反派,現在黑人終於有機會扮演主角或英雄,黑人兄弟姊妹當然會比較願意給予支持(諷刺的是黑人剝削電影的製作其實是由白人所主導)。

黑人私家偵探雪夫遊走於哈林區陰暗的巷弄裡,觀眾也透過他的視線看見大城市紐約混亂的一面,他不只豪邁地應對白人警探(可由兩人對白『What you got?』(你有什麼發現?)『I got laid.』(我剛剛才做愛啦!)看出他的回應非常粗俗),還在白人黑手黨與黑人幫派爭奪地盤的糾紛間殺進殺出。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物,而且還飄撇到隨時都會有女人投懷送抱^^",完全滿足了黑人兄弟們心中的盼望。

風格偏於冷硬,雖然情節有點粗淺荒誕,但是意境卻很深刻寫實,艾薩克海斯(Issac Hayes)所譜寫的主題曲不只在當時為他贏得奧斯卡與葛萊美,還在卅多年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歌曲之一,旋律在緊迫懸疑中帶著從容篤定,可說是為此片下了確切明瞭的注解。結局頗為戲謔,雪夫完成了任務──救出被綁架的女孩,而哈林區也即將上演一場腥風血雨的火拚,所以警察可有得忙囉,哈哈!

花絮:因為擔心南方的觀眾不想看黑人當主角,米高梅曾考慮以白人麥克墨菲(Michael Murphy)來主演,不過他婉拒了。艾薩克(Issac Hayes)曾試鏡爭取主演雪夫,不過製作人已決定起用理查(Richard Roundtree),所以他們轉而邀他來譜寫配樂,他也很爭氣地成為第一個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的黑人。黑人幫派老大的原型是瘤子強森(Bumpy Johnson)。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7741/
2023/01/3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45.jpg  

改編自橫溝正史於195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石坂浩二主演金田一耕助,導演則是市川崑,當年是與【岸壁の母】合映,東寶獲益超過十五億日圓,在國片中僅以些微差距敗給【続・人間革命】,而總排名亦高居第四,只再輸給【大白鯊】(jaws)和殘酷紀錄片【ultime grida dalla savana】。

無疑是橫溝的名作之一(我認為排得進他全部著作的前五名內),我在2013年底拜見過原著(一晃眼也快要十年了stO),雖然已不復記憶整個故事的細節,不過大致上的重點倒是都還記得很清楚。被譽為『色彩魔術師』的市導以大膽的實驗性運鏡與獨特的變化性構圖傳神地營造出華麗的恐怖氛圍(圖片剪輯以及畫面的定格、重疊、浮雕、變色與模糊等表現手法都頗富創意,而眼眸的特寫更是神來一筆啊!),不只提升推理電影的嶄新藝術境界,也開啟日本電影的混合商業模式,當時甚至有媒體將其譽為『日本電影的金字塔』。

當年卅多歲的石坂貼切如實地詮釋出金田一的性格形象(習慣戴草帽、搔鳥窩頭會掉頭皮屑以及激動時會口吃等等。^^"),島田陽子的美貌則令人驚豔不已,而戲分較重的高峰三枝子更是展現出細膩沉穩的精湛演技(她後來拿下了藍絲帶最佳女配角)。另外,由大野雄二譜寫的主題曲「愛のバラード」亦令人讚嘆不已,那淒苦哀怨的旋律(那緩緩流洩的箏聲還真是悲啊QQ)如泣如訴般繚繞出犬神家癲狂荒唐的氣質。

儘管片時長達一百四十六分鐘,但是從頭到尾可謂毫無冷場,其驚悚懸疑情境著實令人坐立難安(帶著橡皮面套的佐清一出場就立刻將可怕的感受拉升至最高點),從遺囑宣布前的寧靜,到遺囑宣布後的謀殺,豪門內的利益鬥爭何其殘酷。三樣傳家寶物(斧、琴與菊)被當成了謀殺的隱喻,而且場景皆被雕琢得相當懾人──頭被砍下放在菊人偶上、被勒斃並棄置在屋頂上與被砍死並倒插在湖面上(這絕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了),每每令人瞠目結舌且毛骨悚然。

兇手到底是誰呢?這絕對是觀眾最想知道的了,我至今都還記得觀看原著當時心中一直湧現的困惑感,真的很難看清被重重迷霧遮掩住的真相。謎底揭曉了,原來是真兇痛下殺手而另外有人隨後處理屍體,線索因此糾纏在一起而使真相顯得撲朔迷離。正當眾人一籌莫展時,金田一卻豁然開朗了,真不愧是名偵探,其洞悉人性而揭曉謎底的智慧與婉拒送行而匆忙落跑的靦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為這起聳人聽聞的事件畫下了令人慨嘆的句點……(是刪節號吧@@?)

花絮:角川的開張大作,角川春樹本來是要和松竹合作翻拍《八墓村》(八つ墓村),不過松竹後來想要自行製作,於是他就轉而找東寶來翻拍此片了。角川對長田紀生的劇本不太滿意,於是他找上了市導,而後來市導是和日高真也一同改寫了劇本。松子的候補人選是森光子。橫溝客串演出了那須旅社的老闆。劇組在長野縣內各地拍攝。市導首次將推理小說搬上大銀幕,並在往後三年裡又陸續翻拍了橫溝的四部作品,且在卅年後又重拍了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691/
2023/01/2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32.jpg  

改編自理查胡克(Richard Hooker)於1968年發表的《MASH: a novel about three army doctors》,導演是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由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湯姆史凱瑞(Tom Skerritt)與艾略特高德(Elliott Gould)等人主演,製作成本僅僅三百萬美元出頭,不過當年卻強勢地在北美灌進三千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三),後來更是衝破八千萬美元。當時在票房上贏過【巴頓將軍】(Patton)而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落居下風,不過在歐陸收穫金棕櫚後又立即成為熱門話題,隨後於1972年被改編成電視劇(總共拍了十一季,至1983年才停播。),又於1996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中,再於1998年與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與百年百大喜劇,如此殊榮或許可以做為其不同凡響的註記。

片名是『陸軍機動外科醫院』(mobile army surgical hospital)的首字母縮寫,標準的黑色喜劇,情境幽默,對白逗趣,故事背景設定在韓戰,阿導(Robert Altman)以一群軍醫在戰地荒唐隨便的行為嘲弄了美國政府一直試圖要塑造的嚴肅威武的軍隊形象(不過台灣很多男人都當過兵,所以都相當清楚裡面大概是什麼情況。^^y),他藉此來挖苦當時仍在進行中的越戰,這種以古諷今的表現手法頗為高明,寓意亦簡潔明瞭:戰爭何其荒謬。

當一群人都在胡鬧瞎搞時,一板一眼的人就變成不合群的怪胎,在這樣的環境下,瘋癲戲謔才是正常,正經八百則是反常,而少數想改變多數往往是很困難的。情節略顯鬆散(不過對白倒是頗為幽默),但是主軸相當清晰,全片完全沒有戰爭畫面,卻更加凸顯出戰爭的虛偽無理,隱約曖昧的嘲諷勝過了義正詞嚴的指責。(但是話說回來,眾人對護理長的騷擾霸凌行為著實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我也是極不認同這種將卑劣放肆形容成自然率真的作為,甚至認為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阿導(Robert Altman)的作品大多為群戲,整個故事有如一幅眾生相,軍營的種種儼然是社會的縮影。故事意涵很符合老莊豁達無為的處世哲學,滄浪之水清濁與否並非一般人所能決定,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汙的界線亦顯得模糊,端看自己如何去看待罷了!『That man is a prisoner of war, Doctor.』(那個人是戰俘,醫生。)『 So are you, sweetheart, but you don't know it.』(妳也是啊,甜心,只是妳不知道而已。)這段對話聽起來很好笑,想一下卻覺得很悲哀啊!

花絮:有十四個導演婉拒掌鏡,其中包括喬治羅伊希爾(George Roy Hill)、薛尼盧梅(Sidney Lumet)、巴德尤金(Bud Yorkin)、威廉佛萊金(William Friedkin)、史坦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與麥克尼克斯(Mike Nichols)等人。柏特雷諾斯(Burt Reynolds)和詹姆斯坎恩(James Caan)都婉拒出演約翰,而阿導(Robert Altman)也考慮過詹姆斯寇本(James Coburn);阿導(Robert Altman)曾考慮找詹姆斯賈納(James Garner)來飾演鷹眼。奧斯汀潘德頓(Austin Pendleton)婉拒出演雷達,事後他感到很後悔。馬拉奇麥柯特(Malachy McCourt)說自己是神父的首選,因為阿導(Robert Altman)想找一個真正的愛爾蘭教士,無奈製作人不同意。阿導(Robert Altman)原本希望艾略特(Elliott Gould)飾演公爵,可是他堅持要演約翰。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是當時片中唯一稱得上走紅的演員,而且也是所有演員中唯一得過奧斯卡的。佛列德威廉森(Fred Williamson)的大銀幕出道作。片頭曲「suicide is painless」的詞由阿導(Robert Altman)十四歲的兒子麥克(Mike Altman)所填。無痛的死亡儀式明顯致敬了《最後的晚餐》(il cenacolo)。有許多台詞是即興發揮而與小林恩拉德納(Ring Lardner Jr.)的劇本差異甚大。唐納(Donald Sutherland)與艾略特(Elliott Gould)很不滿阿導(Robert Altman)給配角太多鏡頭而甚至曾鼓動福斯換掉他,不過多年後後者自承錯誤而又演出了多部阿導(Robert Altman)的作品,而前者就明顯被阿導(Robert Altman)列為拒絕往來戶了。美式足球賽由安迪希達里斯(Andy Sidaris)掌鏡。片頭特別標註故事背景是韓戰是福斯的主意,他們希望觀眾盡量不要聯想到當時正如火如荼的越戰。福斯高層原本很不滿意此片,還列出一長串要阿導(Robert Altman)修改的要點,但試映的反應出奇地好,所以他們就當作沒這回事了。阿導(Robert Altman)的片酬是七萬五千美元,而福斯始終沒有付給他原本說好的票房紅利百分之一,反倒是他兒子因為擁有片頭曲的詞版權而在往後的五十年間陸續賺進兩百萬美元。原作者理查(Richard Hooker)很厭惡改編自其作品的此片和電視劇,而阿導(Robert Altman)則是厭惡原作與改編自此片的電視劇。莎莉凱勒曼(Sally Kellerman)唯一的奧斯卡提名演出。福斯曾於1971年聯映此片與【巴頓將軍】(Patton)。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與【巴頓將軍】(Patton)一同成為最早發行VHS的電影。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承認自己曾在片中擔任臨演。原始底片已遺失。飾演雷達的蓋瑞柏格霍夫(Gary Burghoff)是唯一有再參與電視劇的演員。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6026/
2022/12/1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99.jpg  

李小龍返回香港發展後所拍的第二部作品,同樣由羅維執導,劇本也仍舊由其跟倪匡合寫,狂掃四百四十幾萬港幣,再度打破香港影史紀錄。

李小龍於1970年代初一再刷新香港票房紀錄,而他在這兩年多裡所完整拍攝的四部作品中又以此片最為知名,歸根究柢來講,就是因為故事凝聚出中華民族鬱積已久而渴望揚眉吐氣的奮發情緒。雖然這樣的操作手法難免帶有剝削電影的味道,但是撇開這點不談的話,情節還真是令人義憤填膺又血脈賁張,而李小龍的拳腳功夫也氣勢萬鈞又行雲流水,可謂兼具了力與美。

故事背景設定在1920年代時淪為日本租界的上海,那時孱弱的中國面對兇悍的列強總是顯得勢單力薄,日本人在此耀武揚威並處處羞辱中國人,而且其他國家的態度也是如出一轍(例如『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種針對性標示),如此憋屈窩囊的處境正是中國清末至二戰這段期間的寫照(對於漢奸噁心嘴臉的描繪還真是栩栩如生啊),羅導即以此為引信,點燃了中國人滿腔的怒火,觀眾都很期待看到主角挺身而出痛擊惡霸,彷彿也為自己出了一口怨氣一樣。

被設定為霍元甲徒弟的陳真是倪匡為李小龍量身打造的角色,面對蠻橫無理的日本人,他勇敢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其武藝膽識與精神意志都足為國民表率,如今已被中國人視為抗日英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這句經典台詞著實鏗鏘有力啊!此外,情節也鋪陳得頗為迂迴曲折,陳真前去虹口道場踢館後就被通緝了,後來他又碰巧聽見師父其實是被毒死的,於是他獨自暗中偵查,過程懸疑詭譎而引人入勝。最後陳真為了不連累師兄弟而一肩擔起所有責任,書讀得不多的他犧牲了兒女私情而保全了團體大義,其捨己為人的悲壯胸懷實在令人讚佩。

整個故事也清楚明白地告訴觀眾,面對野蠻霸道的強權時,一味地吞忍退讓只會使其更加得寸進尺而已,適時適當地予以回應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一百年前的中國面對大日本帝國是這樣,現在的台灣面對中共也是這樣,殷鑑不遠啊!

花絮:據說李因為此片的民族意識型態過於敏感而決定不再和羅導合作。李首次在電影中使用雙截棍。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299&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767/
2022/07/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78.jpg  

由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和費唐娜薇(Faye Dunaway)領銜主演,導演則是鼎鼎大名的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製作成本是六百萬美元,北美票房則為兩千九百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十五。影藝學院也隨即送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等十一項提名(可惜最後只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於1991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裡,於往後的十幾年間又陸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這滿滿的榮耀已足以說明此片非凡的歷史地位。

一個黑暗悲傷的冷硬派偵探故事,故事背景設定於1910年代開始並爭執幾十年之久的加州水資源戰爭時期(對立的雙方是洛杉磯市政府和當地農民),勞勃湯恩(Robert Towne)撰寫的劇本有多麼優異已無須多言(甚至已被當成寫作教材),曲折離奇的情節帶出了引人入勝的戲劇性,波導(Roman Polanski)明顯帶有新黑色電影風格的運鏡縹緲迷離地氤氳出懸疑陰暗的氛圍,而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滄桑憂鬱的配樂也稱職地從旁輔助(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配樂,那薩克斯風還真是令人惆悵啊。),人物性格的塑造與對白的雕琢也都可謂精緻細膩,真無愧為經典之作。

私家偵探傑克因為遭到誆騙而感到丟臉,於是他決定要積極地去挖出其中的隱情,他越深入調查就越納悶,越接近真相就越氣憤,而真相也的確令人瞠目結舌。政治腐敗的臭味四處瀰漫,權勢壓迫的力道磅礡震盪,惡勢力實在太過強大了,最後他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幫助艾芙琳逃離她父親的魔掌,小蝦米終究是敵不過大鯨魚的。人性的醜陋卑劣根本沒有極限,再怎麼殘忍狠毒的行為還是有人做得很順手,1937年發生在洛杉磯唐人街的這些事情其實也只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縮時攝影而已。

傑克(Jack Nicholson)飾演強悍且固執的傑克,費(Faye Dunaway)飾演愁悶卻堅毅的艾芙琳,兩人的扮相都非常令人難忘(一個是鼻子被劃傷而包著紗布的落難硬漢,一個是頂著波浪捲髮且頭罩黑網紗而顯得神秘的優雅貴婦,後來雙雙入圍了奧斯卡。),精彩的對手戲激盪出耀眼的火花而令人著迷不已;名導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飾演的魔頭則是一切罪惡的幕後黑手(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反派),雖然戲分不多,但是卻相當重要。另外,宣傳海報也設計得頗具藝術性,煙霧繚繞彷彿象徵著魔鬼橫行。

看似複雜難解的情節實則簡單易懂,恣意妄為的邪惡在朦朧迷茫的夜色中毫不留情地殘害他人,觀眾好像就跟隨著傑克跌撞踉蹌的腳步逐漸地走進人世間最骯髒污穢的地帶並目睹了最傷天害理的行徑。片名是隱喻一個沒有法律規範與道德涵養的化外之地,就像著名台詞『As little as possible.』(盡量少做)與『Forget it, Jack, it's Chinatown.』(算了吧,傑克,這裡是唐人街矣。)所講的,很多事情當作沒看到就好了,幹嘛沒事找事呢?其寓意著實深刻懾人;在唐人街當過警察的傑克因為看不慣同事的所作所為而憤然離職,可是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往卻有如鬼魅般糾纏著他,暗指正義被邪惡所摧殘折磨。

全片最震撼人心的橋段無非是艾芙琳對傑克說『她是我的女兒』而挨了巴掌後又接著說『她是我的妹妹』,觀眾正感到困惑時會突然驚訝地發現這兩句話都是對的,也就是說,她被父親強暴後產下了一個女孩@@,而這樣的衣冠禽獸會為了一己之錢權欲望而殺死所有阻礙他的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結局飄散出濃厚的哀愁意味且釋放出強勁的後座力,壞人不但沒有受到制裁,反倒更加肆無忌憚地欺負好人,而好人則求助無門,只能忍氣吞聲地被壞人蹂躪,世間事有時就是如此殘酷,令人亦不禁無言以對且茫然若失……

接下來先講一些關於選角與拍攝的瑣事。約翰(John Huston)、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與彼得博格達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都曾婉拒執導。本來女主角已預定是製作人勞勃伊凡斯(Robert Evans)的老婆艾麗麥格洛(Ali MacGraw),但後來他們倆離婚了,所以她就出局了。珍芳達(Jane Fonda)婉拒出演女主角,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也曾是考慮人選,不過據說波導(Roman Polanski)堅持要用費(Faye Dunaway),因為他覺得她和他母親的神韻相似。拉爾夫貝勒米(Ralph Bellamy)婉拒出演諾亞。當時(Robert Towne)有【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劇本邀約,酬勞高達十七萬五千美元,因為他沒啥自信能做好改編,所以他選擇撰寫自己的故事(此片),不過酬勞縮水至兩萬五千美元。劇本原稿超過一百八十頁,勞勃(Robert Towne)當時秘密聘請了大學朋友艾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來幫自己撰寫劇本,不過他完全沒有獲得掛名,這件事直到四十幾年後的2020年才被揭露出來。勞勃(Robert Towne)和波導(Roman Polanski)常常因為劇本而爭吵,例如前者想要快樂結局,但後者堅持要悲劇收場,前者後來於1999年承認自己當時是錯的。波導(Roman Polanski)原本想要找曾合作拍出【失嬰記】(Rosemary's baby)的威廉佛雷克(William A. Fraker)來擔任攝影師,不過勞勃(Robert Evans)不准,因為怕他們倆會聯合起來對抗自己。攝影師史坦利寇蒂茲(Stanley Cortez)在開拍沒幾天後就被炒魷魚了,因為他擅長的古典風格和波導(Roman Polanski)想要的自然風格不太搭。男女主角拍攝打巴掌戲時一直無法做好,於是費(Faye Dunaway)就叫傑克(Jack Nicholson)真的直接打她,儘管是她主動提議的,他還是對此感到內疚。傑克(Jack Nicholson)曾當時正和約翰(John Huston)的女兒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交往,所以他們倆在演諾亞問傑克是否和他的女兒睡過的橋段時就有點尷尬。波導(Roman Polanski)和傑克(Jack Nicholson)曾在片場大吵,因為傑克(Jack Nicholson)時常因為想看洛杉磯湖人的比賽而延誤拍攝工作,而波導(Roman Polanski)就用拖把打壞了他那台手提電視。波導(Roman Polanski)和費(Faye Dunaway)也常常吵架,當時媒體也大幅渲染她在片場行為嬌縱。原本被聘來譜寫配樂的是菲利普蘭布洛(Phillip Lambro),不過勞勃(Robert Evans)覺得他的作品不能用而立即求助於傑瑞(Jerry Goldsmith),由於時間緊迫,預告片還是用了菲利普(Phillip Lambro)的作品,而傑瑞(Jerry Goldsmith)只有十天的時間就要交出成果。

最後則是花絮。洛杉磯原本的唐人街在1936年就因為要興建聯合車站而拆掉了,而新的唐人街則是蓋於1938年,所以1937年其實是沒有唐人街存在的。艾芙琳的虹膜有缺陷以及最後眼睛中彈等設定或情節取自《伊底帕斯》(Oedipus)的典故。原本的劇本含有傑克的旁白。劃傷傑克鼻子的惡棍由波導(Roman Polanski)親自客串演出。波導(Roman Polanski)曾未經派拉蒙允許而秘密地讓記者湯姆柏克(Tom Burke)觀看還未經過剪輯的毛片,後者雖然尿急卻還是直接看到完。此片上映後不久,傑克(Jack Nicholson)被記者告知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他一直以為是姊姊的人其實是母親,而他一直以為是父母的人則是外祖父母。波導(Roman Polanski)在美國的最後一部作品,他因為和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而被判刑,所以於1978年初起就常居法國至今,他也因為怕會被引渡回美國受刑,所以也不太敢到其他國家去。據說原本要拍成三部曲(題材分別是水資源、石油和土地),第二作【重返唐人街】(the two Jacks)遲至1990年才拍,而第三作則從未問世,不過勞勃(Robert Evans)表示情節構想早就被拿去拍【威探闖通關】(who framed Roger Rabbit)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315/
2022/04/2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68.jpg  

由歌蒂韓(Goldie Hawn)和吉維蔡斯(Chevy Chase)擔綱演出,以編劇起家的柯林希金斯(Colin Higgins)迎來了自己的導演初作,製作成本是五百萬美元,在北美卻掃入將近四千五百萬美元,差一點就可以擠進年度前十名。

希導(Colin Higgins)均勻地融合了驚悚懸疑和詼諧逗趣這兩項互相牴觸的風格(多少被認為是向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致敬,由於故事發生在舊金山,所以會令人聯想起【迷魂記】(vertigo),此片配樂似乎還真有點模仿該片的感覺,而片頭由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所唱的主題曲「ready to take a chance again」也搭得頗有味道。),雖然格式明顯老套(沒人要相信女主角所講的話),但是過程可謂妙趣橫生(最好笑的絕對是那個樂隊指揮),可惜結尾有一點尷尬啊!

一切紛擾都是由那卷底片所引起的,可是那個東西後來卻不再是重點,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麥高芬例子。另外,歌蒂(Goldie Hawn)肯定牢牢地吸引住觀眾的目光(因為她接連穿好幾套服裝都明顯激凸了@@),當時卅幾歲的她已漸漸建立起後來廣為人知的傻甜白妞銀幕形象,天真善良的性格和自然清純的笑容都讓人覺得好可愛啊^^"!至於男主角嘛,嗯,我沒特別注意是誰矣stO!

花絮:原本女主角已預定是法拉佛西(Farrah Fawcett)來主演,可惜當時她仍有合約在身,派拉蒙怕雇用她會挨告而作罷,不過她好像有在酒吧橋段客串演出了一下。希導(Colin Higgins)後來曾表示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是他想要的男主角首選,不過後者選擇去拍【星際大戰】(star wars);而史蒂夫馬丁(Steve Martin)似乎也曾是被考慮的人選。希導(Colin Higgins)為提姆康威(Tim Conway)量身訂做了史坦利一角,可是他卻婉拒了。杜德利摩爾(Dudley Moore)在美國的出道作。女主角的姓名其實是取自拉丁語的悼詞。那部歌劇名為【the makido】。此片上映當年間罕見地有三位教宗在位:保祿六世(Paul VI)、若望保祿一世(John Paul I)和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獲得金球獎七項提名卻全數落空在當時追平了【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所保持的最高紀錄,後來【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也迎頭趕了上來。曾有片廠想要用歌蒂(Goldie Hawn)的女兒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為女主角來重拍此片。原本安排於1981年在電視上首播,但後來因為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在5月時險遭暗殺而推遲。曾於1981年衍生出一部電視劇,總共拍了十集,不料收視率很慘,最後只播了五集就慘遭下檔。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7578/
2022/03/0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66.jpg  

由席維斯史特龍(Silvester Stallone)自編自演,搭配的女主角是塔莉亞雪爾(Talia Shire),導演則是約翰艾維德森(John G. Avildsen),製作成本僅僅九十六萬美元,沒想到竟然在北美和海外都席捲超過一億美元,全球票房衝到兩億兩千多萬美元,瀟灑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隨後更獲得了九項奧斯卡提名(最後是一舉抱回最大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無疑是當年最風光的電影了。由於票房開得實在太好了,續集也自然而然地誕生,到2006年的卅年間總共產出了五部續集。而且在這段期間內,美國電影學會也接連將其選進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片、百年百大勵志電影與十大類型(運動)十大佳片裡,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將其列入保存名單裡,這麼多的榮耀說明了一件事:此片如今已被奉為經典之作。

相當激勵人心的故事,絕對是席維斯(Silvester Stallone)的成名作兼代表作(洛基巴波亞也和後來的約翰藍波一起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兩個角色),跑了多年龍套的他展現出原本不為人知的創作才華,他為長相粗獷的自己量身打造了洛基這個鬱鬱不得志卻肯埋頭苦練的角色(後來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英雄),讓他本人就像洛基一夕成名那般瞬間從無名配角變成知名主角,簡直就是『天助自助者』的絕佳範例。當時年近而立的他以還不算成熟的演技傳神自況地詮釋了洛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已相當讓他喜出望外了,他往後就常常照著這個自己適應的方式去演,倒也頗有屬於他的獨特氣質。

故事在平淡中表現出真實,人活著就是會遇到挑戰,而且有時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些人常常在這個時候就放棄了,因為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的話,或許不管情勢多麼困難,人都應該堅持到底地去挑戰自己的極限才是,可以失敗,但是不可以退縮。許多觀眾(當然特別是男性)都深深受到洛基奮戰不懈且打死不退的堅毅精神所鼓舞並期盼自己也能透過努力而有所成就(明顯帶有『美國夢』的寓意),淺白的道理中蘊含著深刻的啟示(愛情的力量,小卒仔有時也會變英雄。^^")。

儘管情節鋪陳有點彆扭,角色塑造也稍嫌古怪,不過氣氛醞釀倒是相當細膩而讓人在看完後驚訝地發覺餘韻無窮,其中隱含的意涵也令人心有戚戚焉。很多人都過得很平凡,也都很想出人頭地,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大多數人都會遭逢挫折而怨嘆沮喪,所以看到角色也陷入那樣的處境中往往會發自內心地獻上同情。而故事也在一派血氣陽剛中點綴了一絲體貼溫柔,洛基和安德莉亞內斂又真摯的感情相當令人動容,相濡以沫一直都是值得人們歌頌的。

洛基晨跑的橋段在「gonna fly now」(由比爾孔蒂(Bill Conti)所譜寫,後來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歌曲之一。)壯闊昂揚的旋律加持下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因為會使人聯想起過往自己努力去完成某個目標的經驗,那種努力過後看到進步或獲得成功的感覺美妙得令人難以忘懷。而最後洛基在比賽結束後急著找安德莉亞的橋段也是相當有感染力,男人在突破困境後最先想到的常常是自己心愛的女人(或家人^^"),因為急著想要跟她分享自己的喜悅心情,也希望能聽到她對自己講出溫柔的安慰話語。這兩個橋段讓我的感觸格外深刻,因為其對意志鍛鍊與情感撫慰的意境描繪實在是太優美了!QQ

接著先來提一些開拍前後的瑣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和恰克維普納(Chuck Wepner)在1975年3月底的對決應該是劇本的靈感來源,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後來還為此被後者提告。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製作人艾文溫克勒(Irwin Winkler)和勞勃查托夫(Robert Chartoff)對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的劇本很感興趣而開出卅五萬美元高價打算向他購買,但當時窮到快被鬼抓走的他仍舊堅持要讓他主演才肯賣,他們答應了,不過後來聯美只願意給一百萬美元的預算,所以他們還抵押房子去籌了十萬美元。聯美的洛杉磯負責人麥克梅達沃(Mike Medavoy)為了說服老闆亞瑟克林姆(Arthur Krim)製作此片而寄了【the lords of Flatbush】給他看,不料他誤以為派瑞金(Perry King)就是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而拍板開拍,好幾個月後,他才發現自己搞錯人了。約翰鮑爾曼(John Boorman)婉拒執導。艾導(John G. Avildsen)因為對拳擊不感興趣而曾婉拒執導,後來則是被劇本所吸引而改變了主意,由於礙於預算,他的片酬降至三萬美元左右,並且少拿百分之一的票房獲利。凱莉史諾德格雷斯(Carrie Snodgress)曾被選為女主角,可惜後來因為片酬談不攏而離去;雪兒(Cher)也曾被列入女主角的考慮中;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don)也曾試鏡過,但被認為太有女人味而無緣接演。塔莉亞(Talia Shire)急著脫離哥哥的羽翼而非常想演出安德莉亞,即使片酬只有七千五百美元。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原本希望由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來演保利。拳擊手肯尼諾頓(Kenny Norton)曾是阿波羅的考慮人選,但後來製作人覺得他實在太過強壯而放棄了這個想法。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的父親和弟弟都有客串演出。最早使用攝影機穩定器的電影之一,其發明者蓋瑞特布朗(Garrett Brown)出身自費城,他在推銷自己的發明時曾拍了他女友跑上費城藝術博物館台階的片段,後來這個片段被艾導(John G. Avildsen)看到並想要採用,所以他聘了蓋瑞特(Garrett Brown)來操作。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在開拍前跟著吉米甘比納(Jimmy Gambina)訓練了好幾個月。溜冰橋段原本要用三百個臨演,但最後因為預算不夠而作罷。製作人向許多重量級冠軍發出邀請帖,但最後只有費城當地出身的喬佛雷澤(Joe Frazier)到場。原本的結局是洛基跑到後台去找安德莉亞而後兩人手牽手一起走向休息室(就是宣傳海報囉),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後來覺得很不滿意而決定重拍。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和艾導(John G. Avildsen)常常意見不同,但最後也常常是對拍攝比較外行的前者認輸。

最後則是花絮。洛基的綽號取自洛基瑪西安諾(Rocky Marciano),其實他的本名則是勞勃。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的姓氏在義大利語裡就是『種馬』的意思。因為預算有限,很多服裝和物品都是演員自己的。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台階現在被叫做洛基台階。洛基對左利者被稱為『南方爪』的典故解釋其實是錯誤的,正確來說是因為以前棒球場都是東西向且本壘都在西邊,所以左投手投球的左手就會從南邊揮動過來。總共拍了廿八天。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曾邀請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帶著此片拷貝帶來拜訪自己,他人沒去,但有寄拷貝帶去,而艾維斯(Elvis Presley)則是和朋友一起欣賞了。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將此片獻給他還未成名時的經紀人珍奧利佛(Jane Oliver),她於此片上映前不幸因病過世。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出演的電影中唯一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運動電影。兩個系列唯一:片尾名單沒有經過特殊視覺處理以及獲得奧斯卡獎。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和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是唯二自編自演並且都獲得奧斯卡提名的人。從洛基家到費城藝術博物館大概要八公里半。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因為演出洛基而被舉薦進入國際拳擊名人堂。那隻狗真的是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養的,他曾經窮到以五十美元賣掉了牠,過了一週,他賣了此片的劇本後才又再去將牠買回來;而他到現在都還養著那兩隻烏龜。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148/
2022/03/0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14.jpg  

前言:我的老舊電腦再度送修,所以必須暫時用手機來寫電影心得stO,實在也是應該要買一台新電腦了。

李小龍返回香港發展所主演的第一部作品,網羅到他的是剛成立不久的嘉禾,原本導演是吳家驤,後來換成製作人何亮華的老公羅維,當年以秋風掃落葉之姿在香港席捲了近三百廿萬港幣,是第一部票房突破三百萬港幣的電影,風光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嘉禾初試啼聲便突破邵氏的壟斷並逐漸站穩腳步,而李也因此迅速竄起,名聲甚至遠播至東南亞。附帶一提,最初上映時是配華語(但我看演員的嘴形好像是華語和粵語都有人講),後來嘉禾重新發行時才加配了粵語,我幾經思考後決定看粵語版,因為這樣似乎比較貼合故事情境。

李的拳腳功夫真是了得,拳拳到肉且腳腳帶勁,那紮實俐落的身手一看就知道是練家子,當時的青少年瘋狂地模仿他(其中就包括周星馳),而後來許多電影也常常向其致敬。若要探究此片為何會引起那麼大的迴響,那就絕對不能忽視時代背景的因素,因為當時香港的武打電影很多是緩慢彆扭到稍嫌虛假的套招動作,所以橫空出世的李帶給觀眾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官刺激,有如看慣了傳統武術的人頭一遭看到現代格鬥般不禁驚呼連連。雖然他的某些動作有點做作,嘶吼亂叫也略顯滑稽,但是這些都已成為他的經典形象並隨著他的猝逝而留下歷史印記。他的人生際遇一定有人比我更了解,所以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但若撇開李的個人魅力不說的話,其實整個故事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而已(羅導的劇本通常都有這樣的毛病),情節鋪陳粗糙鬆散,角色塑造單調平板,演員表現也不突出,倒是其中所欲傳達的人生意涵令我印象深刻。不願同流合污卻引來殺身之禍,想明哲保身卻事與願違,江湖之險惡難以預料,人們必須時時刻刻自我警惕才行,此片在這方面的描述可謂深入淺出。

住在南方的中國人常常迫於生計而離鄉背井,在異鄉打拚的辛酸往往也是自不待言,同鄉情誼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就會建立起來,大夥互相扶持並彼此照應,散發出濃郁芬芳的人情味(開設製冰廠的華僑老闆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狠心殺害不少同鄉則是極為鮮明的反襯)。而資方管理勞工則有其一套不外乎籠絡、利誘、分化或威脅等標準方法,在見不得光的勾當被發現之後就予以拉攏收買(不從的話便有可能遭到滅口),面對詢問質疑時就虛與委蛇(反正拖到後來就不了了之了吧),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有如一顆遲早要爆炸的不定時炸彈。

正所謂『官逼民反』,有情有義的英雄仗義勇為無疑能激勵人心,而欺人太甚的惡霸最後遭到迎頭痛擊更是觀眾最期待的橋段。鄭潮安孤身一人殲滅了整個犯罪集團,但以暴制暴卻也必須接受法律制裁,怒火在狂烈燃燒之後終歸平息,也流露出一抹惆悵無奈的意味,可惜這樣的結局仍多少落入了窠臼而不見新意。

花絮:羅導和李兩人常常意見不合,時時有賴鄒文懷居中協調。片名的意思大概是『祖國來的大哥』。嘉禾後來發行的版本取用了前衛搖滾大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經典名曲「time」前奏來當配樂。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265&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7824/
2021/07/0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