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jpg 

由姜大衛、狄龍、李菁和谷峰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張徹,當年收穫超過一百萬港幣,年度排名第七。

劇本由倪匡操刀,在傳統的框架內揮灑著率性的色彩,乍看之下是講押鏢劫鏢,不過細看之後就知道是講兒女情長。兩男皆鍾情於一女,而她很明顯心向駱逸,只是礙於與向定的婚約而表現得曖昧猶豫,總是特別強調江湖道義而刻意忽視男歡女愛的張導這回算是反其道而行。狄龍這回演出氣量狹小又故作瀟灑的向定,而姜大衛演出心胸開闊卻難掩消沉的駱逸,光看如此角色配置就很明顯是主捧姜而狄僅是陪襯,李菁飾演的雲飄飄則串連了兩位男角的愛戀與嫉妒。

飛虎寨的設定亦頗有質感,寨主焦洪有毛彪與啞巴兩大得力助手與一眾寨徒,做為反派可謂來勢洶洶。這回受託押鏢的無敵莊主殷可風武功盡失而只能看戲,所以阻擋劫鏢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外來的向與駱身上。駱逸因為迷戀雲飄飄而決定當免費勞工,最後被殺得渾身是血卻還想裝酷而落得悽慘下場,真可說是英雄氣短,而向定則是被駱逸的干雲豪氣所折服而自覺羞愧。如此結局不出意料(連駱逸自己都想像得到了stO),而且警示意味甚濃:人絕不可做這種單為他人作嫁的傻事啊!@@"

https://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07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4067/
2024/03/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50.jpg  

由卡萊葛倫(Cary Grant)和伊娃瑪莉森(Eva Marie Saint)主演,導演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製作成本超過三百萬美元,北美票房則達到五百七十多萬美元,年度排名第九。先於1995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中,後又於1998年、2001年與2008年陸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時至今日已被視為經典之作。

從頭到尾不管是氛圍的營造(在滿滿的疑竇中仍留著一抹詼諧)、情節的轉折(被陷害者變成救人者)或結尾的驚險(男女主角被迫自總統山往下爬)等方面都像是教學示範般精準到位,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功力柔順到讓觀眾毫無察覺地接受了那些比較荒唐的部分(例如外交官被暗殺與飛機追殺羅傑等橋段),麥高芬顯得虛無縹緲(凱普蘭先生),而紅鯡魚則最後才出現(藏在雕塑裡的機密底片),兩者有也幾乎等於沒有,他這回可謂單刀直入而毫不拐彎抹角。

英俊瀟灑的卡萊(Cary Grant)西裝筆挺,冷豔慧黠的伊娃(Eva Marie Saint)洋裝優雅,雖然整整相差二十歲的兩人對戲調情令人稍感彆扭,不過由於他們是帥哥美女,所以觀眾也就不再計較了。而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所操刀的配樂著實優異,其旋律貼合著情境,讓人對那些經典場景(例如飛機追殺橋段與總統山逃亡橋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宣傳海報真是笑死我了,不過若是好萊塢影壇也打算刻一座導演山的話,那麼希導(Alfred Hitchcock)大概也可以被列入考慮名單中吧(?)。

一個事業成功的廣告人意外地被匪徒誤認為CIA探員而命在旦夕,他僥倖脫逃後講出遭遇卻無人相信(甚至連他母親也不相信,暗示他是一個有點夸夸其談的人,畢竟是做廣告的嘛!^^),於是他決定自行調查而再度落入危險中。浮誇的飛機追殺儘管不合理卻製造出滿滿的戲劇性(那個空曠無人的之處的確是極佳的謀殺選擇,不過匪徒直接派出殺手大概會比較簡便吧。),露骨的火車過山洞即使充滿性暗示卻不讓人覺得低級,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運鏡總是這般嚴肅又顯詼諧而令人印象深刻。

伊芙在臥底的過程中愛上了羅傑,即使過得提心吊膽卻還是偷偷地對他伸出援手,如此賢慧的心意惹人憐愛(標準的人帥真好stO)。羅傑手無寸鐵卻滿懷鬥志,他從無辜的受害者一躍轉為果斷的拯救者,儘管自身難保卻仍然勇敢地涉險營救她,這樣的騎士精神則令人讚賞(沒辦法,她實在太美了!@@)。總歸來說,在如此滿布謎霧且暗藏殺機的故事中摻入浪漫元素一向是很迷人的,而男女主角情投意合並為對方犧牲奉獻的情節也細膩地描繪出觀眾內心深處的盼望……

先來講一些關於選角、製作與拍攝的軼事。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厄尼斯特列曼(Ernest Lehman)寫劇本時給了他三個點子:認錯人、聯合國大廈和拉莫什山總統雕像上追逐。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拍【迷魂記】(vertigo)時常常跟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講述此片的情節而讓他很想主演羅傑,不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其實想要用卡萊(Cary Grant),可是又擔心他會很失望而刻意推遲了拍攝行程,等到他簽約去演【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時才向他提出邀請,這樣他就只能拒絕了。米高梅曾想要用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來主演,但希導(Alfred Hitchcock)覺得他表情太過僵硬而拒絕;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和狄恩馬丁(Dean Martin)也都曾是羅傑的考慮人選。金露華(Kim Novak)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伊芙首選,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也曾是他的口袋人選。薇吉妮亞麥肯納(Virginia McKenna)和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也都曾是伊芙的考慮人選。希導(Alfred Hitchcock)曾想要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來主演,不過她當時已經貴為王妃而自影壇退休了。米高梅想要用賽德查理斯(Cyd Charisse)來演伊芙,不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堅持要用伊娃(Eva Marie Saint)。卡萊(Cary Grant)想要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來和他搭檔,可惜她婉拒了。希導(Alfred Hitchcock)和厄尼斯特(Ernest Lehman)曾想要用尤伯連納(Yul Brynner)來演菲利普。庫德尤爾根斯(Curd Jürgens)是菲利普最有力的競爭人選。希導(Alfred Hitchcock)退掉所有伊迪絲海德(Edith Head)設計的服裝,他去紐約時親自到波道夫古德曼百貨採購。聯合國大廈與拉莫什山國家紀念公園都不允許劇組入內拍攝,所以這兩個橋段都是在片場內搭景拍的。伊芙掛在懸崖邊的鏡頭是錯覺,其實她只是趴在傾斜45度的懸崖模型上。卡萊(Cary Grant)曾考慮到自己年紀太老而猶豫要不要接演,他曾於拍攝期間曾向希導(Alfred Hitchcock)抱怨他搞不懂此片在演啥,而希導(Alfred Hitchcock)覺得這樣正好,因為羅傑也不知道發生啥事;卡萊(Cary Grant)認為票房會垮,結果票房很好。米高梅覺得伊芙槍擊羅傑後兩人在樹林裡會面的橋段很多餘且在片場栽種一百株北美黃松也耗費不貲而一直逼迫希導(Alfred Hitchcock)將其刪掉,不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看法完全相反而絲毫不為所動。在拉許莫山拍攝時,伊娃(Eva Marie Saint)發現卡萊(Cary Grant)向粉絲收取15分的簽名費。米高梅想把片時刪到兩小時以內,不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拒絕了。

最後則是花絮。希導(Alfred Hitchcock)出現在哪裡呢?片頭沒趕上公車的人。唐娜道格拉斯(Donna Douglas)的大銀幕出道作:一開始越過羅傑與其秘書的路人。拍攝時的片名取為【in a Northwestly direction】。將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頭像疊加在總統山上的是亞柏特惠特洛克(Albert Whitlock)。被認為是最早使用動力排版的新奇開頭介紹由索爾貝斯(Saul Bass)所設計。其實沒有片名這個方位。卡萊(Cary Grant)的片酬高達四十五萬美元,另外再加上1%的票房紅利以及米高梅讓他多滯留九週的卅一萬五千美元違約罰金(一天五千美元),也讓原本就逐漸疊高的製作費最終超支將近一百萬美元。殺青後,卡萊(Cary Grant)買下了羅傑酒醉時開的那輛賓士。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米高梅唯一的作品,當時米高梅曾試圖說服他使用超全景格式來拍攝,不過他堅持要用全景寬螢幕格式,使此片和【上流社會】(high society)成為米高梅最早使用該格式的作品。李奧卡洛爾(Leo G. Carroll)最後一次出演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作品,而他總共出演六部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作品也贏過了其他任何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7502322/
2024/03/24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9.jpg  

改編自東野圭吾自2008年開始連載將近兩年的同名小說(我在三天前看完了),由木村拓哉與長澤雅美聯合主演,導演則是鈴木雅之,票房超過了四十六億日圓,年度排名可以擠進前廿

五星級飯店的氣派裝潢與高貴氛圍著實令人嘆為觀止(我差點以為這是觀光宣傳影片stO),書名的意涵亦顯而易見:每個人都是戴著面具入住飯店,沒人知道這些賓客在想些什麼,以此暗指人心深沉難測。可謂是去無存菁的改編,將原作中一些旁枝末節予以刪掉或簡化,以此來讓觀眾聚焦在警察與飯店聯手緝兇的主題上,絕對可以算是兼具推理趣味與職業省思的故事。木村與長澤的對手戲相當精彩,兩人身分的不同與思考的差異營造出不同凡響的戲劇張力且強調了盡忠職守的職人精神。

真兇是誰令人驚訝不已(這個伏筆堪稱巧妙),此人就在觀眾幾乎已經忘了她的時候突然出現並露出獠牙,其故布疑陣的功力實在高明,警方的注意力被轉移了(只有新田察覺到事有蹊蹺),飯店的警戒心也消失了(山岸渾然不知自己已被盯上),極為巧妙地為自己營造出相對安全的行兇環境,如此工於心計又善於喬裝的兇手由松隆子來飾演實在是很適合,歌舞伎世家出身的她一出場就立刻進入狀態,短短幾分鐘就收畫龍點睛之效。

結局出人意表,兇手的殺意像是閃現寒光的利刃,而新田的行動則有如及時救命的解藥,他於千鈞一髮之際成功拯救她的橋段為全片最高潮,甚至可以說長達兩個小時的鋪陳就是為了這一幕而已。

花絮:富士電視台曾於2020年初與2021年底播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7502322/
2024/03/2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8.jpg  

改編自麥斯威爾安德森(Maxwell Anderson)於1939年發表的同名舞台劇本,由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艾德華羅賓森(Edward G. Robinson)、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萊昂納巴利摩(Lionel Barrymore)與克萊兒崔佛(Claire Travo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製作成本大約是一百八十萬美元,北美票房是三百廿幾萬美元(年度排名可以擠進前廿),海外票房則是一百一十幾萬美元,所以全球票房就是四百多萬美元。

算是黑色犯罪電影,因為是改編自舞台劇,所以場景顯得很侷限,大多數時候就是在佛羅里達州南端的拉戈島上一間度假旅館裡(外景少之又少,不過暴風雨場景著實令人瞠目結舌。),如此題材的戲劇張力往往來自演員的競合與情節的起伏,始終在低檔徘徊的節奏在結尾突然高速狂飆令人感到酣暢淋漓,而休導(John Huston)樸實無華的說故事功力則堪稱收放自如。一個與外界斷絕聯繫的地方被匪徒占據而英雄碰巧來訪,就像是上天派使者來拯救無辜落難者,而這種斬妖除魔的戲碼始終深受觀眾喜愛。

常飾演英雄的亨佛萊(Humphrey Bogart)和常飾演壞蛋的艾德華(Edward G. Robinson)這兩個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超級明星所碰撞出來的火花可謂格外耀眼,而洛琳(Lauren Bacall)與克萊兒(Claire Travor)兩人所詮釋的角色意義──女性並非花瓶──亦屬關鍵(剛中帶柔的前者適時地鼓舞男主角,力圖振作的後者則實質地幫助男主角。),萊昂內(Lionel Barrymore)也稱職地扮演了嫉惡如仇的旅館老闆,眾家演員都有出色的發揮,為這個略顯單薄的劇本塗上了鮮明的色彩。

暴風雨中的度假旅館被強尼洛可所帶領的黑幫占據了,而二戰退伍軍官法蘭克麥克勞此時湊巧前來拜訪過世戰友的家人,正邪彷彿注定要一較高下(當然大家都知道結局就是邪不勝正@@)。法蘭克在被脅持的過程中能屈能伸地應對進退,在被迫駕船出海的過程中藝高膽大地發起突襲,真可說是智勇雙全的男子漢。結尾雨過天青,暴風雨過後陽光普照,為非作歹的匪徒惡有惡報,替天行道的法蘭克歷劫歸來,收到喜訊的諾拉則喜出望外,這個混濁的世界又變得更清明了一些……

花絮:舞台劇於1939年底是在以萊昂納(Lionel Barrymore)妹妹命名的埃塞爾巴利摩戲院首秀,總共演出一百零五場。時代、情節和角色都與原作相差甚遠。休導(John Huston)原本想用查爾斯波伊(Charles Boyer)飾演強尼洛可,不過傑克華納(Jack Warner)覺得他是票房毒藥而反對。幾乎全是棚拍,只有開頭場景是去到佛州取鏡。颶風畫面直接取自【night onto night】。在拍攝那時真的有兩個颶風襲擊佛州。休導(John Huston)直到拍攝當天才向克萊兒(Claire Travor)說她必須清唱,果然讓她很緊張,他也取得了想要的效果。萊昂納(Lionel Barrymore)當時深受關節炎所苦而被迫坐在輪椅上。強尼的原型是艾爾卡彭(Al Capone);蓋兒的原型是蓋兒歐洛瓦(Gay Orlova)──查爾斯盧西安諾(Charles Luciano)的女友。蓋兒唱的是1930年代初期頗紅的「moanin’ low」。結局船上的槍戰為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所建議。亨佛萊(Humphrey Bogart)與艾德華(Edward G. Robinson)五次合作中的最後一次;亨佛萊(Humphrey Bogart)與洛琳(Lauren Bacall)四次合作中的最後一次。總共死了八個人。於1949年底被改編成一小時廣播劇,艾德華(Edward G. Robinson)再度為強尼獻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506/
2024/03/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7.jpg  

由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自製自編(與凡妮莎泰勒(Vanessa Taylor)合寫)自導,獨挑大樑則是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製作成本將近兩千萬美元,在北美收入六千多萬美元,在海外則掃進一億三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差一點就達到兩億美元,年度排名第四十九。當年隨即在威尼斯影展摘下金棕櫚,隔年也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等十三項提名且最終強勢地抱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個大獎以及最佳原創音樂與最佳美術設計兩個技術獎,真可謂是風光無限。

在【黑湖妖潭】(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裡愛著女主角的魚人因為模樣醜怪而無緣一親芳澤,耿耿於懷的戴導(Guillermo del Toro)後來半開玩笑地決定要幫牠圓夢而拍出了此片。像是一篇寓意深沉且藝術性濃厚的黑暗童話,昏黃暗沉的色調散發出無法掩藏的憂鬱,繚繞盤旋的老歌則流洩出難以言喻的感傷,在氛圍的掌握上可謂細膩精緻。故事發生在1962年巴爾的摩一個政府高度設防的實驗室裡,當時正值古巴飛彈危機(國外)與民權運動熱潮(國內),美蘇冷戰諜對諜也瀰漫著肅殺氣息,社會對立的衝突情況也日趨嚴重,戴導(Guillermo del Toro)精準地捕捉到那個時代躁動的狂亂面貌,也以此紀念這段畸形的禁忌戀情。

一個是被殘忍實驗的類人兩棲生物,一個是被輕蔑對待的瘖啞女清潔工,弱勢者往往無力反抗而只能默默承受,也正是因為如此,兩人對彼此呴溼濡沫的情意就愈加令人動容。在那麼嚴密拘束的環境裡,兩顆孤單受傷的心也就自然而然地依偎在一起,無論遇到什麼羞辱或欺凌都可以淡然看待,因為知道還有另一個處境相似的人也正掛念著自己,如此心靈支柱似乎能讓原本軟弱的人突然變得堅強,三個弱勢者(瘖啞人、同性戀者與黑人)合作將牠帶出實驗室也多少可視為他們在爭取權利或反抗體制(不過當然蘇聯間諜會從旁協助是有著不同於他們的動機)。

莎莉(Sally Hawkins)幾乎沒有台詞(唯一的例外在伊莉莎幻想的共舞時開口唱歌,卻在一片幸福中透出了一抹落寞。),她以精湛的演技詮釋出卑微卻堅毅的伊莉莎,光靠著表情與動作就可以準確地表現出瘖啞人的神態著實令人讚嘆;理查簡金斯(Richard Jenkins)和奧塔薇亞史賓賽(Octavia Spencer)也稱職地扮演了襯托紅花的綠葉;而麥可夏儂(Michael Shannon)則傳神地揣摩出衣冠禽獸史崔克蘭,他自大妄為的心態令人不齒,他蠻橫殘暴的行為則讓人畏懼,他才是怪物,而類人兩棲生物不是。

雖然情節古怪荒謬(人類和類人兩棲生物相戀),不過意涵卻高尚超凡(弱勢者真心相助),瀕亡的伊莉莎被牠的魔力所治癒,結局也留下了寬廣的想像空間。片名極富詩意,水可以是任何形狀,而表達愛的方式也是,以水喻愛的意境著實優美動人,而此時百感交集的觀眾絕對同樣盼望平凡的自己也能找到心愛的對象並相知相惜地共度一生……QQ

花絮:戴導(Guillermo de Toro)自2011年就開始籌畫了,他還自費雇用一個團隊來設計類人兩棲生物和實驗室。戴導(Guillermo de Toro)曾向環球提出重拍【黑湖妖潭】(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的計畫遭到拒絕。戴導(Guillermo de Toro)原本想要拍成黑白片。戴導(Guillermo de Toro)首次和女性合寫劇本。戴導(Guillermo de Toro)寫了主要角色的背景故事給主要演員們,不過他沒有強迫他們一定要閱讀或運用。賈爾斯原本是要寫給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演的。類人兩棲生物的樣貌取自【黑湖妖潭】(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地獄怪客》(Hell Boy)的亞伯夏普恩以及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兩幅畫作──《跳蚤的幽靈》(the ghost of a flea)與《偉大的紅龍與日光蔽體的女人》(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woman clothed with the sun)。九成以上的部分是棚拍,有些外景用了人造雨。道格瓊斯(Doug Jones)每天要花三小時去穿上類人兩棲生物服裝。電腦特效由遺產所製作。戴導(Guillermo de Toro)是因為看了【指匠情挑】(fingersmith)而決定邀請莎莉(Sally Howkins)來主演。女主角的姓氏(『Esposito』)在義大利語中是『暴露』的意思。伊莉莎住家樓下的電影院名稱(『Orpheum』)取自希臘神話裡的奧菲斯。伊莉莎幻想中的共舞致敬了【follow the fleet】。宣傳海報由台裔的詹姆斯簡(James Jean)手繪完成。首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科幻片。不少人指出此片涉嫌抄襲,例如保羅津德爾(Paul Zinedl)的兒子控告戴導(Guillermo de Toro)抄襲他父親寫的【let me hear you whisper】,不過戴導(Guillermo de Toro)鄭重表示從未看過該片,而法院隨後也駁回了告訴。

http://www.imdb.com/title/tt5580390/
2024/03/1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6.jpg  

改編自傑克芬利(Jack Finney)於1954年發表的《the body snatchers》,由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與丹娜溫特(Dana Wynt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唐席格(Don Siegel),製作成本僅僅四十幾萬美元,當時是和【timeslip】合映,北美票房則超過兩百五十萬美元。曾多次被重拍,並於1994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足見其歷久彌新的巨大影響力。

片時僅僅八十分鐘,採用倒敘法,自一開始就挑起了觀眾的好奇心,丹尼爾曼沃林(Daniel Mainwaring)的劇本、席導(Don Siegel)的運鏡、凱文(Kevin McCarthy)的演技與卡門崔根(Carmen Dragon)的配樂等完美地建構出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詭異故事。類型可歸為科幻恐怖,風格則接近黑色電影,設定極富想像力而被後輩不斷地致敬模仿(那個複製人體的豆莢著實令人不寒而慄),寓意似乎也呼之欲出,對照美國當時的社會氛圍來看的話,大概是在影射1950年代掀起紅色恐慌的麥卡錫主義。

或許是礙於預算限制或邏輯困難,故事完全沒有解釋外星物種怎麼來到地球以及牠們如何趁人們睡著後入侵並進一步操控人們思想與情感的過程,而是開門見山地告訴觀眾情形就是這樣了,觀眾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就迫接受了這個緊急狀況,如此不由分說的強硬態度也讓人不禁冷汗直流且寒毛直豎。雖然情節隱晦地批判了共產主義所引起的紛擾恐慌,但是或許也連帶地嘲諷了人性的冷漠自私,因為在一個毫無情感交流的集體化社會中,惜情重義的人往往會被孤立而感到絕望。

最先發覺事有蹊蹺的邁爾斯後來發現事態已經嚴重到幾乎不可收拾的地步(一旦睡著即遭入侵並被取代),豈料友人夫妻不知何時已慘遭毒手,相偕逃跑的女友後來也難逃魔掌(兩人被一群鎮民追捕的橋段真的令人心驚膽跳啊@@),所有人都變成行屍走肉,整個小鎮只剩下他還清醒而幸免。幸運脫逃的他向精神科醫生敘述所見所聞,不過想當然沒人願意相信他所說的話,直到他們發現真有其事後才急忙對外通報。結尾在一連串奚落後送上了一句褒揚,算是亡羊補牢而為時未晚,好在另外還是有人頭腦清楚而著手進行防範……stO

先來提一些關於製作與拍攝的瑣事。因為事涉敏感,原作者傑克(Jack Finney)、席導(Don Siegel)及男主角凱文(Kevin McCarthy)等人都否認原作影射麥卡錫主義而認為只是驚悚小說。迪克鮑威爾(Dick Powell)和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等人都曾是邁爾斯的考慮人選。安班克羅夫特(Anne Bancroft)、唐娜李德(Donna Reed)、金杭特(Kim Hunter)與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都曾是貝琪的考慮人選。製作人渥特汪格(Walter Wanger)原本想要在片頭引用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話語並由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來唸,可惜他拒絕了。特效預算僅有一萬五千美元。美術指導泰德海沃斯(Ted Haworth)只花了三萬美元就製作出那些豆莢人:請演員們穿著貼身乳膠衣躺在模子裡。總共在卅八個地點外拍,棚拍只有少少四天。總共大概拍廿天左右,大家一週只休週日一天。階梯和坑洞橋段在著名的布朗森峽谷所拍攝。高速公路橋段其實是在某段使用量很少的橋上所拍攝。席導(Don Siegel)當時的女友曾住在丹娜(Dana Wynter)家隔壁,他某次故意在她的家門前放了一個豆莢模型, 她看到後變得有點歇斯底里。席導(Don Siegel)想要的結局是邁爾斯不斷地警告眾人情況危急卻徒勞無功。首批被洛杉磯市政府管制空氣、煙霧與火的電影之一,但凡要拍攝火災場面都必須先取得允許。

最後則是花絮。碧翠絲茂德(Beatrice Maude)的大銀幕出道作。山姆畢金柏(Sam Peckinpah)客串演出了抄錶員,他後來曾宣稱自己有潤飾過劇本,不料此言卻引起編劇丹尼爾(Daniel Mainwaring)的抗議,最終他是噤聲了,不過當他過世時很多媒體還是提到他曾潤飾了此片劇本。每個女人都是短髮。原作結局是外星物種放棄統治地球而返回原住星球。凱文(Kevin McCarthy)和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是好友,前者在拍小成本的此片時後者正在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er)合拍米高梅大成本的【Raintree County】,不過最終該片被人遺忘而此片成為經典。片名原本要直接取自原作,不過這樣和1945年上映的【the body snatcher】太像了,幾度更改之後決定用現在的片名。聯藝首部以超廣度格式拍攝的作品,不過首部上映的此格式作品卻是【return of Jack Slade】。席導(Don Siegel)、製作人渥特(Walter Wanger)、編劇丹尼爾(Daniel Mainwaring)和幾位主角都覺得應該在這樣的恐怖片裡適度給予幽默感,席導(Don Siegel)等人還去試映會錄音以向聯藝高層證明反應良好,不過聯藝老闆史蒂夫布羅伊迪(Steve Broidy)並不認同,他非常生氣地將這些幽默的部分都刪掉了。上映時有些電影院大廳放展示了男女主角逃離的人形看板與紙製的豆莢。『豆莢人』(pod people)成為流行語。後來經過修復的彩色版本片時多了五分鐘。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9366/
2024/03/0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5.jpg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60年中開始在《讀賣新聞》上連載將近一年的同名小說,導演是野村芳太郎,由丹波哲郎、加藤剛和森田健作等人主演,松竹的獲益高達七億日圓,在當年的國片裡可以排在第三名,總排名亦高居第六。

《砂之器》(砂の器)絕對是松本的經典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他最好的作品@@b),也是我開始閱讀推理小說的啟蒙,是我大學時在圖書館裡偶然看見的,想不到就此讓我迷上了推理小說,儘管已經是超過廿年的事情了^^",不過我到現在仍舊清晰地記得初次拜見時心中所感受到的震撼,松本力透紙背的文筆與高潮迭起的情節在在都令人難忘。

眾所周知,松本是打破日本推理小說界本格派獨霸局面的關鍵人物,他開創了所謂的社會派,內容強調殺人動機而非雕琢行兇詭計,情節不再聚焦於解謎益智而著墨於事件省思,故事也因此而更加具有社會批判意識(此作即尖銳地檢討了舊時社會大眾對痲瘋病的偏見與歧視)。警探今西為了找出被害人是誰而遠赴各地調查並一步一步追蹤到真兇的過程相當引人入勝(發現地方口音的差異堪稱學術性的精妙,而驚覺真兇身分的瞬間則可謂神助似地巧合。),這種旅情風格的寫法為作品增添了娛樂性,並藉此凸顯出搜查的艱辛(沒有神探出神入化的推理,只有凡人腳踏實地的查訪。)。

劇本由曾跟黑澤明聯手寫出多部傑作的橋本忍與野導當時的助手山田洋次所共同撰寫,儘管稍有潤飾(例如完全刪去了關川重雄一角),不過程度算是恰到好處而令人讚嘆不已。此片也不是野導第一次翻拍松本的作品(最早是1958年的【埋伏】(張込み),這次是第四次了吧。),不過卻有如集大成般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苦練多年的運鏡功夫,他多次由近鏡拉到遠鏡或由遠鏡拉到近鏡,嫻熟地利用周遭的地貌與當下的晴雨來營造當時的情境(例如以廣闊的空間與炎熱的天氣來表達搜查過程困難重重或以特寫來顯示重點),使觀眾的情緒也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

丹波四平八穩的演技鎮住了全場,加藤內斂深沉地詮釋了亟欲掩飾卑微出身的音樂新星,稍嫌青澀稚嫩的森田則稱職地從旁襯托,而加藤嘉和春田和秀更是在完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精湛地揣摩了父子流浪各地的淒慘模樣(當年才七歲的春田傳神地描摹出那個倔強堅毅的男孩著實令人激賞)。另外,主題曲「宿命」由菅野光亮譜寫並由芥川也寸志協助完成,彷彿畫龍點睛般地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寫實鮮活,那激越震盪的旋律想必不斷地縈繞在觀眾的心裡。

最後的蒙太奇表現手法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一邊是今西在搜查會議上不疾不徐又感同身受地闡述自己的搜查成果(感性的他因為查出父子倆悲慘的遭遇而講到哽咽),一邊是假冒成和賀英良的本浦秀夫在發表會上慷慨激昂又五味雜陳地彈奏自己的創作心血(冷漠的他因為想起自己坎坷的童年而彈到流汗),滿座的發表會時是嚴肅的搜查會議,熱烈的掌聲後是法律的審判,如此鮮明的對比實在高竿。

本浦想要拋棄宿命而開創新生,不料最後還是被宿命所束縛,三木謙一無疑是他們父子倆的救命恩人,可是他卻因為害怕失去已有的名利而狠心將其殺害。音樂事業正蒸蒸日上,又即將迎娶大臣的女兒,這個光鮮亮麗的生活絕對不能被破壞,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萬萬不能被揭穿,於是他恩將仇報地鑄下了大錯,如此惡行簡直天理不容。末了,本浦嘔心瀝血的交響曲獲得滿堂喝采,不過胸有成竹的今西與吉村也來到後台等著逮捕他,他所精心構築的世界就像沙子做成的器皿一樣稍碰即垮,戛然而止的結局飄散出濃厚的勸世意味……

花絮:橋本的劇本曾先後被松竹、東寶、東映與大映拒絕過,所以他後來就決定自組橋本製片公司來製作此片。當時松竹的社長城戶四郎起初拒絕拍攝此片,因為此片的花費大概不會太低,而且他不太喜歡偵探片;後來東寶的執行製作人藤本真澄嘗試牽線,野導也表示即使離開松竹也想要拍出此片,不過城戶並不想將野導借給東寶,於是他決定就找橋本製片公司來跟松竹合作──雙方各出資一半。黑澤明很不滿意劇本,他曾把橋本叫到家裡來並請其將他的建議轉告給野導,不過野導完全忽視了他的建議。遠赴各地取鏡的安排與過程相當耗費心力。劇組只到龜嵩站拍站名看板而已,其他部分都是在出雲八代站與八川站所拍攝。本浦父子流浪橋段由橋本和十多位橋本製片公司員工所拍攝完成,而且由於種種困難因素,橋本將對話全數刪除了,後來野導曾努力試著將對話錄進去,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從1973年冬拍到1974年秋。橋本曾想將片名取為【宿命】。當時電影音樂製作費通常是一百萬日圓,不過「宿命」花費高達三百萬日圓。日本痲瘋病協會不認同片末對痲瘋病防治現況的描述,因為當時仍然有很多人遭到歧視排擠。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2604/
2024/03/0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4.jpg  

由奧瑞歐保羅(Oriol Paulo)自編(與拉拉山迪姆(Lara Sendim)合寫)自導,領銜主演的是馬力歐卡薩斯(Mario Casas)、芭芭拉蘭妮(Bárbara Lennie)、何賽科羅納多(José Coronado)和安娜瓦格納(Ana Wagener)等人,製作成本是四百萬歐元,當年在西班牙囊括了三百六十多萬歐元,而全球票房大約是三千一百萬美元。

峰迴路轉的劇本相當優秀,雖然多重翻轉的故事架構難免會出現不穩固的情況(最為美中不足之處大概在於如果亞德里安的委託律師菲力克斯發現自己推薦的女律師其實還沒去找他不就整個計畫都露餡了嗎@@),不過仍然可算是瑕不掩瑜。當中最令人讚嘆的絕對是對白的雕琢,亞德里安一直謊話連篇以規避其罪行,而女律師則要努力地套出其自白,兩人鬥智的過程堪稱精彩。

最後一個反轉(女律師的真實身分)可謂畫龍點睛,其實眼尖的觀眾多少可以察覺出蹊蹺,因為保導(Oriol Paulo)已經給了很多次提示。女律師在與亞德里安對談的過程中不斷地戳破他的謊言並刺探他的內心,卑劣無良的他就在她巧妙的引導下幾乎全盤托出而絲毫沒有察覺自己已經掉入圈套,也由此呼應了片名。整體而言,有點像是觀眾只能跟著情節走而不太能自己嘗試推理的敘述性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情節的鋪陳與伏筆的埋設都相當高明。

花絮:被許多國家翻拍。

http://www.imdb.com/title/tt4857264/
2024/02/2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3.jpg  

由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則是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與艾瑪史東(Emma Stone),製作成本是三千萬美元,北美票房為一億五千萬美元,海外票房也逼近三億美元,全球票房將近四億五千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十七。稍後更獲得奧斯卡獎十四項提名,追平了歷來最高紀錄,最後也捧回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音樂與最佳原創歌曲等六項。總之,此片當年在專業影評和商業票房兩方面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可謂是大豐收。

美麗動人的畫面,惆悵感傷的氛圍,婉轉動聽的音樂,輕盈俐落的舞步,非常著迷歌舞片的查導(Damien Chazelle)在雜揉各家後以寫實卻也虛幻的表現手法描繪出一個追逐夢想的故事。萊恩(Ryan Gosling)與艾瑪(Emma Stone)真的很登對,俊男俏女就是令人賞心悅目(她的服裝樣式與用色著實令人驚豔@@),對戲共舞都散發出溫暖又心酸的感覺,而以如今略顯小眾的爵士樂為主題與布景或服裝的風格也讓整個故事氛圍顯得懷舊。

迷人的夜景,憂鬱的心情,失意的兩人在微亮的夜空下就著音樂翩然起舞,那畫面夢幻得令人神往,可是現實卻殘酷得令人心累。主題曲「city of stars」款款地傾訴衷情,也細膩地比喻了兩位主角的心境,滿天的繁星對照著脆弱的心靈,城市的喧囂襯托出人們的落寞,懷著對夢想的憧憬,也揣著對未來的疑惑,嚐過戀愛的甜蜜,也吞下爭吵的苦澀,奮鬥的動力在多次失敗後由強變弱,真摯的感情在長期分隔後由濃轉淡,兩人所遭遇的困境在在令人心有戚戚焉。QQ

戛然而止的結局在令人感到難過之餘也感到欣慰,因為兩人都如願完成了自己的夢想,雖然那段相濡以沫的戀情被犧牲了,可是兩個性格迥異且各有夢想的人似乎注定總有一天會勞燕分飛,或許只要在一起時真心相待也就不算辜負了對方。人生在世往往難以圓滿如意,起初兩人工作不順卻擁有著彼此,後來兩人事業有成卻失去了彼此,追逐夢想就是要付出這麼昂貴的代價,夢想成真就是會導致這麼現實的結果,令人亦不禁感慨世事多變而物是人非……

花絮:查導(Damien Chazelle)在大學時就構思出劇本了(他表示是從【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與【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中偷師,尤其是最後者。),只是一直找不到金主,這情況直到他拍出【進擊的鼓手】(whiplash)之後才改變,布倫屋曾有意願,而最後出資的則是頂峰。查導(Damien Chazelle)和男女主角曾去拜訪金凱利(Gene Kelly)的遺孀。原本場景設定在波士頓。原始劇本是讓賽巴斯欽成為優秀的爵士音樂家,不過萊恩(Ryan Gosling)建議讓他開一家店。查導(Damien Chazelle)每個星期五晚上都會在片場請整個劇組觀賞經典的歌舞電影。片名是洛杉磯的暱稱之一。原本的男女主角人選是邁爾斯泰勒(Miles Teller)和艾瑪華森(Emma Watson),前者是因為製作人偏愛萊恩(Ryan Gosling)而被換掉,後者是因為已經簽了【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約而被迫退出。查導(Damien Chazelle)的女友和妹妹都有客串演出。艾蜜莉李文斯頓(Emilie Livingston)是艾瑪(Emma Stone)的舞蹈替身。原本的鋼琴由藍迪克柏(Randy Kerber)捉刀,不過萊恩(Ryan Gosling)後來苦練到不用在他的手部使用電腦特效。拍攝片頭橋段時氣溫高達攝氏43度。租用葛里菲斯天文台一天的租金是一萬美元(不包括天象儀)。蜜亞創作的獨腳戲女主角名字取自【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蜜雅從未叫過賽巴斯欽的名字。結局和【北非諜影】(Casablanca)的故事設定有點相像──女主角帶著丈夫來到前男友開的餐廳。查導(Damien Chazelle)是2010年代十年裡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美國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3783958/
2024/02/2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42.jpg  

由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擔綱演出,配角則有茱蒂康默(Jodie Comer)和喬奇瑞(Joe Keery)等人,導演則是薛恩李維(Shawn Levy),製作成本高達一億兩千萬美元,在北美也差不多就是收穫了一億兩千萬美元,而在海外則是強勢地掃進超過兩億美元,超過三億三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在當年可以排進前十五名。

頗富創意的劇本兼具了娛樂性質與省思意涵,雖然情節鋪陳過於天馬行空而讓人頭腦有點迷糊(電腦特效著實逼真啊),不過故事寓意倒是清晰淺顯到令人內心相當感動(再怎麼卑微的人也要盡量堅持自我)。如果將這個世界比喻成一個遊戲的話,那麼很多人真的就像是遊戲裡的非玩家角色(NPC)一樣過著單調重複且甚至任人擺布的生活,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人才更要努力試著掙脫身上的束縛並跨過面前的阻礙而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雖然現實往往不能盡如人意,但是總是要嘗試過後才知道結果(試了就稍有機會,沒試就毫無可能。)。

當然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令人失望沮喪了,但越是這樣就越要不屈不撓地向前邁進且以寬闊圓融的心態去待人處事,一味地嗟怨無濟於事,積極地振作方能成事。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價值觀(但不能夠離經叛道),有自己的思考力(但不故意標新立異),在獨有的空間裡做自己的主人,至少也要練到心境豁達自在@@(就像片名的意思)。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以優美高亢的嗓音唱出夢幻甜蜜的「fantasy」,好似將整個故事都濃縮在這首歌裡了,令人的心情也不禁跟著雀躍起來!^^y

花絮:劇本靈感取自丹尼爾法蘭西斯蓋洛伊(Daniel Francis Galouye)於1964年發表的《simulacron-3》。名列2016年黑名單上。李導(Shawn Levy)曾在2016年婉拒執導。起初是在二十世紀福斯納的拍攝計畫內,不過該公司後來被迪士尼買走並改名為二十世紀。李導(Shawn Levy)的四個女兒中有三個客串演出。萊恩(Ryan Reynolds)親自跟瑪麗亞(Mariah Carey)洽談使用「fantasy」的事宜。私人儲物空間的設計模仿了耶魯大學的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致敬了許多電影和網路遊戲。以2.39:1格式拍成。起初預定在2020年7月初上映,後來又延宕了兩次,最終在2021年8月中上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6264654/
2024/02/1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