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9 apits.jpg  

真是一齣無奈悲劇,但其實本來可以是溫馨喜劇的;看完後不禁讓人心有千千結,但卻不知該寫些什麼。嗯,虛榮的誘惑真的能讓一個人改變初衷,本來喬治伊斯曼可以算是一個有為青年,很認分地在工廠裡工作,也交了一個能和他共患難的女友,沒想到他卻始亂終棄地轉而和富家千金交往,就這樣,一切都變了調。唉!娶富家千金的確可以讓自己少奮鬥卅年,這或許是很多年輕人嚮往的事,但試想,有個願意跟著自己一起吃苦的老婆,不也是一種得來不易的幸福嗎?同甘的伴侶容易找,但共苦的可不,糟糠之妻不下堂啊!

改編自希歐多德雷瑟(Theodore Dreiser)的《an American tragedy》(而其實他也是從契斯特吉列特(Chester Gillette)謀殺自己懷孕的老婆一案得來的靈感),主角是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雪莉溫特斯(Shelley Winters)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導演則是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聊一下囉!我是第二次拜見史導(George Stevens)的作品了(第一次是前年5月初看的【小姑獨處】(woman of the year)),而手邊也還有一些他掌鏡的作品,希望可以有時間可以繼續朝聖;老克(Montgomery Clift)的確演活了一心想攀龍附鳳的年輕人,划船載著艾莉絲進到人煙稀少的湖中那段天人交戰表現得真是不賴,而最後真誠告白的懺悔也算是演得恰如其分;而對於溫嬤(Shelley Winters),我倒是沒什麼特別感覺;另外,當時還不滿廿歲的泰勒嬤(Elizabeth Taylor)則難掩清秀,但演技方面倒是很明顯地稍嫌生澀。

早在1949年就拍成了,但派拉蒙為了避免再一部大作去和【日落大道】(Sunset Blvd.)競爭奧斯卡獎,所以將此片上映的時間延到1951年,而其實史導(George Stevens)也樂得有更多的時間來剪輯。製作成本是兩百多萬美元,而北美總共是賺進三百五十萬美元。另外,影藝學院也極表讚賞地送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溫嬤(Shelley Winters)、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攝影(黑白)、最佳剪接(黑白)和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等九項大獎,最後也勢如破竹地囊括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原創配樂等六項大獎。

花絮:由於約瑟夫馮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在1931年拍的【美國的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票房不太好,使得派拉蒙對此片興趣缺缺,但因為後來史導(George Stevens)採取法律途徑而開工,之後也以一百美元的獎金公開徵求片名,最後史導(George Stevens)的朋友伊凡摩菲(Ivan Moffat)想出了a place in the sun,但卻從沒拿到他應得的一百美元。史導(George Stevens)親自致電給葛蘿莉亞葛拉罕(Gloria Grahame),希望她能來演艾莉絲,但無奈她在雷電華的老闆──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不肯放人。後來派拉蒙相中奧黛莉托特(Audrey Totter),但可惜米高梅還是不肯外借。而溫嬤(Shelley Winters)則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演艾莉絲,還為了扭轉長期以來的性感形象而特地去染了棕髮,也買了幾件就像工廠女工般的寒酸衣服;試鏡當天她提早到了,一聲不響地坐在角落,史導(George Stevens)竟然還真的直到要離開時才發現她就是溫嬤(Shelley Winters)。飾演喬治媽媽的安妮瑞佛(Anne Revere)其實是美國獨立革命英雄──保羅瑞佛(Paul Revere)的後代,但很諷刺地,她後來卻因為自由主義立場而成為麥卡錫主義的受害者之一,直到1970年才再度出現在大螢幕前。老克(Montgomery Clift)為了能更完美地詮釋角色而將自己關在聖昆汀監獄的死囚房一晚。當喬治和安琪拉在快艇上玩耍那段,史導(George Stevens)希望可以讓快艇的引擎聲聽起來更不祥,所以用了德製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引擎聲。艾莉絲在車站打電話給喬治要求他立刻來接她,你可以在喬治身後的牆上發現奧菲莉亞的畫像,這暗示了艾莉絲溺死的悲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924/
2011/03/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