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429 b.jpg  

很有想像力的情節,搭上當時這類年齡轉換喜劇的風潮(諸如【像兒子像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小爸爸大兒子】(vice versa)和【重返十八】(18 again!)等片都是),但此片可以算是這類題材的經典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這類題材的片子,每一次都能給我很多的啟發。

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希望能趕快長大,想要自己做主,不想再讓父母和老師管了;但很諷刺地,等到真的長大了,卻又那麼希望時間能夠倒流,希望自己能回到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快快樂樂地和死黨一起玩耍。嗯,人就是這樣,總是會將沒經歷過的事情想得美好,而將正在經歷的事情想得痛苦,但其實那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從小孩變成大人,而且變成大人之後就再也不能變回小孩了。我們可以發現賈許後來慢慢地習慣了成年的生活,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小孩,這樣的生活其實對他來說是不適當的,仍舊保有童稚之心的他後來還是選擇了自己原本該過的生活。片末他和蘇珊分離那段雖然是不合邏輯的超現實,但還真是令人感傷啊!

湯姆漢克斯(Tom Hanks)的演技令人激賞,完美地演繹出十三歲小男孩該有的神態;而蓋瑞羅斯(Gary Ross)和安史匹柏(Anne Spielberg)合寫的劇本也是功不可沒。奧斯卡也頗具慧眼地送來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最後卻將這兩個大獎都頒給了氣勢如虹的【雨人】(rain man)。

音樂也是很棒啊!很高興又多認識了幾首好歌。主題曲是名聞遐邇的「chopsticks」,在片中不時出現;賈許開始工作後第一次打電話回家唱的那曲是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the way we were」;賈許和比利在房間看電視那曲是比利艾鐸(Billy Idol)的「rebel yell」;他們倆租公寓那曲是休伊路易斯(Huey Lewis)的「workin' for a livin'」;賈許和蘇珊搭車回家那曲是比利(Billy Idol)的「hot in the city」;兩人進到公寓那曲是佩翠絲羅軒(Patrice Rushen)的「forget me nots」。

製作成本是一千八百萬美元,但光北美就橫掃了一億一千多萬美元,當年度排名第四,也使潘妮馬歇爾(Penny Marshall)成為第一位拍出破億美元票房的女導演;全球票房在加上海外的三千多萬美元後是年度排名第八的一億五千萬美元,真是賺翻了!

花絮:漢伯(Tom Hanks)本來就是賈許的第一人選,但卻因拍攝【警網】(dragnet)和【頭條笑料】(punchline)而無法接演,片廠隨即找上老狄(Robert De Niro),但因為他所要求的片酬(六百萬美元)太高而作罷,後來漢伯(Tom Hanks)以兩百萬美元的片酬順利接演。而據說福伯(Harrison Ford)和亞伯特布魯克斯(Albert Brooks)也都曾經婉拒演出賈許。而大衛莫斯科(David Moscow)本來是是要演小比利的,因為他長得不像老狄(Robert De Niro),但在漢伯(Tom Hanks)接演後,他就接演賈許了,也戴上了隱形眼鏡來配合漢伯(Tom Hanks)的眼珠顏色。而漢伯(Tom Hanks)也就是模仿大衛(David Moscow)的動作來揣摩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該有的舉止。玩具公司老闆的形象也就是以玩具王國的執行長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為形象塑造而成的。賈許和比利去看的那場球賽是紐約洋基在主場迎戰堪薩斯皇家,時間是1987年7月。本來蘇珊是要讓黛博拉溫格(Debra Winger)來演,但她當時懷孕了,片廠於是就去找她推薦的伊莉莎白柏金斯(Elizabeth Perkins)。飾演小比利的吉拉洛許頓(Jared Rushton)有染髮,他原本是金髮的。本來知名的踩鋼琴橋段是要用替身來做的,但勞勃洛吉亞(Robert Loggia)和漢伯(Tom Hanks)硬是親自完成了。蘇珊在賈許家睡覺穿的球衣是紐約噴射機的99號,當時是馬克賈斯汀諾(Mark Gastineau)的背號。1996年4月底被改編成音樂劇。

後記:我在客廳看到後半段時突然就不能看了,搞了一下子還是不能看,我覺得可能是DVD播放器壞了。真是太掃興了,後來我就拿到電腦去看了,這還是第一次遇到呢!難道這台用了將近三年的DVD播放器要壽終正寢了嗎?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4737/
2010/08/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