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時才大二,因緣際會下,我得知了有此片的存在,幫派電影從來就很吸引人,我也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要來拜看此片。但我馬上發現此片是改編自馬力歐普佐(Mario Puzo)的原著小說,所以我決定先看完小說再來看電影。記得當時看完後只覺得整個人茫然若有所失,此片的沉重完全超出了一個廿歲的年輕人可以承受的範圍。後來才過了一年左右,又在課堂上看了一遍。現在,又過了五年多,我打算看第三次了,我又把書櫃中的小說拿出來看了一遍,一頁翻過一頁,讓人停不下手,那份感慨仍然存在。每個人真的都有屬於自己而又不可違逆的命運嗎?唉!

1969年,好萊塢電影工業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低潮,失業率超過了四成。當時還只是好萊塢第九大片廠的派拉蒙相中了馬力歐(Mario Puzo)的《教父》(the godfather)這本書而向他購買拍攝版權;很扯的是,當時他只寫了廿頁,還因經濟困窘而向出版社預支稿費咧!

而派拉蒙高層勞勃伊凡斯(Robert Evans)在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等知名導演紛紛拒絕後聘用了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為此片的導演,導演決定後就開始選角了。下面是一些選角花絮。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和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都曾想演維多,而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和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等人也都曾是維多的人選,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很堅持要由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來演,他還說服馬龍(Marlon Brando)前來試鏡並且拿較低的片酬。另外,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都曾是麥可的人選,但他們都拒絕了;馬丁辛(Martin Sheen)和狄恩史塔克威(Dean Stockwell)也曾試鏡要演麥可;而洛史泰格(Rod Steiger)也曾極力爭取這角色,儘管他的年紀已超過這角色太多了;之後勞勃(Robert Evans)又提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和亞蘭德倫(Alain Delon)等人,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卻認為他們都不適合,他堅持要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而當時艾爾(Al Pacino)本來已經簽約要演另一部片,在柯導(Francis Coppola)力邀之下而改變主意,不然麥可就讓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演了。而老伯(Robert De Niro)也曾試鏡要演桑尼或麥可,甚至是卡羅和波里等小角色,但在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建議下,他去接了艾爾(Al Pacino)本來要演的那部片,後來才在【教父2】(the godfater: part II)接演了年輕的維多一角。老史(Sylvester Stallone)曾試鏡要演波里,但沒能如願。法蘭克普格利亞(Frank Puglia)原本要演博納塞拉,但因身體微恙而不得不放棄。

幾經波折,好不容易人選都確定之後,此片在1971年的3月底正式開拍(但馬龍(Marlon Brando)因為要完成【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的工作而晚了兩星期報到)。一開始,派拉蒙為了節省預算而想將故事背景改成1970年代,而不是小說中的40、50年代,馬力歐(Mario Puzo)也寫好劇本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拒絕,他堅持要忠於原著。

當時,勞勃(Robert Evans)跟柯導(Francis Coppola)常常意見不合,稍微提一下他們兩人之間的一些瑣事。勞勃(Robert Evans)曾想用伊力卡山(Eila Kazan)來換掉柯導(Francis Coppola),但因馬龍(Marlon Brando)說沒柯導(Francis Coppola)就沒他而做罷。再來,勞勃(Robert Evans)覺得打鬥鏡頭太少而想要另外聘請一位專門拍打鬥鏡頭的導演,柯導(Francis Coppola)就拍了康妮跟里齊打架的橋段,勞勃(Robert Evans)也覺得不錯而取消原本的念頭。而柯導(Francis Coppola)原本拍出來的版本是一百廿六分鐘,但勞勃(Robert Evans)不接受,他要求多拍一些柯里昂家族的鏡頭,因此最後上映的版本又多了五十分鐘左右。

另外,其實當時除了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以外,其他主要演員像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約翰卡塞爾(John Cazale)、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妹妹塔莉雅雪爾(Talia Shire)和黛安基頓(Diane Keaton)等人都還不是很有名氣,而馬龍(Marlon Brando)也被認為早已過了全盛期,加上稍嫌年輕的柯導(Francis Coppola),怎麼看都不符合好萊塢賣座片的模式。

但事情有時就是會有變化。1971年,【教父】(the godfather)仍在拍攝中,馬力歐(Mario Puzo)的小說熱賣了三百萬本,成了全美國最暢銷的小說,紐約時報也評其為"殘暴卻動人的美國編年史"。派拉蒙真是賭對了,書的暢銷當然對電影的票房有拉抬的作用。

上映前,柯導(Francis Coppola)堅持海報上一定要有馬力歐(Mario Puzo)的名字,而也曾給予柯導(Francis Coppola)幫助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則是堅持不具名。1972年3月,【教父】(the godfather)上映了。如猛虎出柙般,連續廿三週的票房超過兩百萬美金,並一直放映到12月才下檔,國內票房超過了八千萬美金,是當年度的最高紀錄。最後,全美票房將近一億四千萬美金,國外票房也超過了一億一千萬,合計將近兩億五千萬的票房曾是影史最高紀錄(但三年後就被【大白鯊】(jaws)給破了)。這樣的票房簡直讓派拉蒙賺翻了,一部只花了六、七百萬美金製作的片子竟然帶來這麼大的票房收益,讓片廠整個資產額暴增五成之多,簡直令人不敢置信!

另外,此片在票房上連連告捷,在奧斯卡獎的提名上也不遑多讓,總共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三個最佳男配角等多項提名。在隔年的頒獎典禮上,此片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馬龍(Marlon Brando)也獲得了最佳男主角(但他因抗議美國政府歧視印第安人而拒領)。

兩年後,1974年,續集上映了,依然佳評如潮,儘管在票房上跟此片不能相提並論,但卻成為至今唯一一部蟬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又過了十六年,1990年,第三集也上映了,為柯里昂家族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尾,雖然仍屬佳作,但整體的品質難以跟前兩集匹敵。

廢話了這麼多,也來說說自己看此片的感想吧。對於這樣的一部片,不寫一點感想也說不過去,我還是擠一點出來吧!stO

整部片銜接得非常好,一開始輕描淡寫地向觀眾敘述維多到底有什麼能耐,其中最經典的當屬電影大亨的馬頭那段;後來隨著維多遭到狙擊,整條情節線變得緊繃起來,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儘管有些橋段或許略顯沉悶,但也瀰漫著一股詭譎氛圍。另外要特別提出來說的就是最後肅清叛徒跟敵人那段,柯導(Francis Coppola)以蒙太奇的手法來呈現真是讓人讚嘆啊!片尾門關起來那幕也是震撼人心,一道門從此隔開了麥可和凱,也將麥可的人生作了分界,個人覺得這暗喻非常棒。我想,此片唯一能讓人挑剔的就是片時太長了,將近三小時stO;但我想瑕不掩瑜,不用我多說,此片是不得不看之鉅作。

另外,一定要提的就是尼諾羅塔(Nino Rota)的配樂,主題曲「the godfather waltz」真是滄桑,其旋律彷彿也隨著柯里昂家族的興衰而縈繞我心。本來也已經被提名了奧斯卡最佳配樂,並且很有機會獲獎;但後來影藝學院發現他已經在其他電影當中用過這首曲子,所以他的提名被取消了,真是可惜。另外,「the godfather(love theme)」也是很好聽,隨後填上了詞,歌名叫「speak softly love」,主唱的是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

還有,片中很多台詞都已變成經典名句,其中當屬『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我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最為人所熟知。

講一些拍攝時的花絮。據說此片還沒拍完時就有拍續集的打算了。馬龍(Marlon Brando)為了要讓維多看起來像隻鬥牛犬,所以他試鏡時在兩頰塞棉花,真正開拍時則戴了牙套;另外,他很會忘詞,所以劇組常要舉提示板。勞勃(Robert Duvall)對自己的演出只有一句評論:希望劇組能為海根準備一頂好一點的假髮。詹姆斯(James Caan)和阿貝維戈達(Abe Vigoda)是猶太裔美國人,在片中飾演義大利人;而艾力克斯拉柯(Alex Rocco)是義大利人,在片中卻演猶太裔美國人。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演那個受喜的嬰兒時才剛出生三週。喬史畢諾(Joe Spinell)的螢幕處女秀。一開場維多抱的那隻貓其實是劇組在片場撿到的流浪貓。演魯卡布拉西的藍尼蒙泰納(Lenny Montana)對於要跟馬龍(Marlon Brando)對戲顯得很緊張,第一回他就忘詞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喜歡這種自然不做作的緊張,他直接採用這段,所以你可以看到那段不太流暢。而魯卡在花園內練習台詞那段是後來加的。麥可和凱去看的電影是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聖瑪莉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艾爾(Al Pacino)說馬龍(Marlon Brando)在醫院那段是真是流眼淚。家族決定由麥可去殺掉索洛佐和警長那幕,詹姆斯(James Caan)拿的那根柺杖其實是艾爾(Al Pacino)的,他就是在拍殺掉索洛佐和警長後逃出餐廳時那段扭傷腳的。桑尼痛毆卡羅那段拍了四天,動用了超過七百名臨演;背景放了卡車跟木箱是為了遮住不合時代背景的標地物;而詹姆斯(James Caan)故意踢傷吉亞尼魯索(Gianni Russo)的肋骨和手肘,他們倆在片場處得並不好。五大家族開會的地點其實是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會議室,所以你可以在牆上看到火車圖案。維多死在番茄園那幕本來不在劇本上,派拉蒙認為只要拍葬禮就夠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放了三架攝影機,而且讓馬龍(Marlon Brando)自由發揮。麥可的殺妻仇人後來被他親手殺掉,這段有拍,但後來拿掉了。只要有柳橙出現就表示接下來將有死亡或暗殺:後來預謀背叛麥可的泰西歐在康妮的婚禮上玩柳橙、電影大亨的桌上有柳橙,後來他的愛馬被砍頭、維多被暗殺前在水果攤買柳橙、麥可說他想去暗殺警長時在吃柳橙、桑尼被暗殺前開車經過一個柳橙廣告看板、五大家族開會時,塔塔格里亞和巴西尼的桌上都有柳橙、維多在番茄園含飴弄孫時也在吃柳橙;但美術指導卻說那些柳橙只是用來調和整個畫面的色彩stO。總共死了十七人,外加一匹馬;而那馬頭是真的,由一家狗食工廠取得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646/
2008/07/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