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主因厭煩每日固定又煩悶的行程,而在半夜偷溜出去,巧遇了正在當地做採訪而急需稿子的記者-喬,兩人一起在羅馬城玩了一天……

1953年的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由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和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主演。在此之前,奧黛莉(Audrey Hepburn)只是個小有名氣的舞台劇演員,因獨特的氣質讓派拉蒙相中而有機會主演電影,儘管她在片中的演出略顯生澀,但卻演活了初見世面的安公主,讓她第一次獨挑大樑就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實屬不易,當時她才廿四歲。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在當時已經是個大明星了,雖然這角色似乎像是陪襯的,儘管如此,他英俊挺拔的外表還是讓人很難忽視,加上為了愛情犧牲麵包的表現,最後步出長廊那一幕也顯得昂首闊步(擁有公主的初吻也夠得意了吧^^"),他的螢幕形象始終是如此地正直。

導演則是鼎鼎大名的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他是入圍最多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導演。講一些瑣事吧!此片原本是要給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導的,他屬意由卡萊葛倫(Cary Grant)跟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主演,不料他的公司出現財務危機而做罷。而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是第二人選,但他也拒絕了。於是片廠找上了惠導(William Wyler)。他在這之前的兩部片是劇情比較緊繃的【千金小姐】(the heiress)和【大偵探故事】(dective story),正想轉換心情來拍拍久未嘗試的輕鬆喜劇,儘管因他屬意的珍西蒙絲(Jean Simmons)因檔期衝突而未能加入,這個計畫險些胎死腹中,他還是欣然答應了。而且他也急於到國外拍片,因為可以節稅。但拍片期間,他卻因為自由主義立場受到一些干擾而顯得很焦慮。而當時派拉蒙有一些資產被凍結在義大利,種種因素造就了這第一部在義大利拍成的美國電影。

我想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聽過此片,看過的人也都曾陶醉在其中,讓人想到羅馬去玩一趟,感受感受男女主角遊城的樂趣,羅馬也因此增添了一點浪漫氣息(雖然完全不是如此@@)。而我三年前在實習時就看過了,但今天再複習一次還是覺得很好看,那股感動令人難以忘懷。其中,我要特別提出來講的是那偉士牌的摩托車,在當時似乎是羅馬街上最拉風的交通工具。我家以前也有一台,是我媽媽娘家給我爸爸的嫁妝,小時候的我常常站在前座,像小飛俠一樣,唉!都已經是廿年前的事了,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而由於我前陣子才看了【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總覺得兩片劇情走向有點類似: 都是記者想挖新聞,最後卻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

花絮:羅馬的夏天非常熱,而當地居民又常常把片場周圍擠得水洩不通,加上當時有選舉活動正在進行,其實整個拍片過程並不順利。另外,由於是黑白片,所以羅馬的古蹟才沒有喧賓奪主。預算是一百五十萬美金,但美國票房就五百萬美金了,全球票房更突破千萬美金。而此片取得成功也多少要歸功於當時英國的瑪格麗特公主(Princess Margaret)紛紛擾擾的新聞。這故事原本是達爾頓川柏(Dalton Trumbo)想出來的,但因當時著名的黑名單事件而無法掛名(即使此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當時掛名編劇的是他的朋友-伊安麥克拉倫杭特(Ian McLellan Hunter),直到1993年才由他的老婆代為受獎,但他早已在1976年過世了。還衍生出一段小插曲,因為伊安(Ian McLellan Hunter)的兒子不願放棄這座獎,所以1953年的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有兩個人拿。另外,片子拍成後,派拉蒙把整部片的戲服都送給奧黛莉(Audrey Hepburn)當結婚禮物,然而過沒多久,奧黛莉(Audrey Hepburn)就取消了她和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本來喬這角色是為卡萊(Cary Grant)設計的,但他認為自己比奧黛莉(Audrey Hepburn)年長太多,不適合片中角色而拒絕了;好笑的是,十年後他們合作了【謎中謎】(charade),卡萊(Cary Grant)也很讚許奧黛莉(Audrey Hepburn)。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一開始不太想演這個有點像配角的男主角,但之後他改變主意了;而當他來到義大利時,由於和老婆的婚姻亮起了紅燈而顯得心情低落,但想不到的是,他也在此認識了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老婆-薇洛妮帕賽尼(Veronique Passani),兩人就一直相守到2003年他過世。而他的手被真理之口咬掉這點子是他自己想到的,奧黛莉(Audrey Hepburn)也覺得很驚訝,這一幕只拍了一次就完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啊)。還有拍最後兩人在車內準備要分離那幕時,奧黛莉(Audrey Hepburn)擠不出眼淚,連惠導(William Wyler)都開始抱怨了,最後奧黛莉(Audrey Hepburn)適時的真情流露,這一幕也拍得很成功。而兩人在爭論詩是誰寫的那段,答案是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不是濟慈(John Keats)。片子拍完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跟製片說奧黛莉(Audrey Hepburn)會贏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請製片將她的名字放大一點,製片照做了,而她也真的得獎了。那些大使館員都是由義大利真正的貴族擔任臨演,他們也把片酬捐給慈善機構;而片尾那些記者也都是真的。最後,特別要講的是,報社主管的台詞有提到蔣介石夫人喔!仔細聽吧!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6250/
2008/02/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