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72.jpg  

由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自製自編自導自演,製作成本高達一百五十萬美元,被認為是最後一部美國主流默片而於影史上占據其獨特地位,當時有聲電影已經變得越來越熱門了,他也一度考慮要將此片拍成有聲電影了,但最後還是折衷地只加進了音效與音樂。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1989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錄,隨後也被美國電影學會列入百年百大電影與百年百大喜劇。坎城影展亦於2003年重映了此片,一張鎂光燈照耀著的空椅子表達了後人對卓導(Charles Chaplin)無上的尊崇。

卓導(Charles Chaplin)最廣為人知的大螢幕形象流浪漢的告別作,誇大逗趣的肢體動作依然散發出令人無法忽略的獨特魅力,他的作品一向貼近真實人生,在喜劇氛圍中表現悲觀心情,但也在困苦遭遇裡傳達樂觀精神。最後主角在餐廳獻唱的橋段具有重大意義,卓導(Charles Chaplin)讓流浪漢首次在鏡頭前開口說話(其實是唱歌),彷彿打算以此來向自己最熱愛的默片告別一般,歡樂的氣氛中卻隱藏著一絲感傷,大時代的演變有時就是這麼冷酷無情而毫不留戀,默片終究在有聲電影的進逼之下逐漸走向沒落。

卓導(Charles Chaplin)以滑稽幽默的表現方式來詮釋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底層所面臨的悽慘處境,越高度的工業化就越摧殘人性,勞工就像待宰小牛般魚貫進到工廠裡,不停運轉的輸送帶令人片刻不得閒,想不到這還不夠,連自動吃飯機器都發明了,資本家為了提升工作效率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對勞工更是極盡剝削壓榨之能事。

主角因為密集緊繃的工作而精神失常,他被捲進齒輪裡的橋段已成了經典,但在一片歡笑的背後卻是令人苦笑的悲傷,社會底層的辛酸無奈是無處訴說的,為了糊一口飯吃也只能咬牙苦撐。身心逐漸康癒的他終於可以離開精神病院了,但也隨即面臨失業窘境,屋漏又偏逢連夜雨,他竟被誤認是共產分子而被捕入獄。想不到他在獄中吃好睡好,典獄長後來決定提前釋放他,可是他卻不願意走了,因為他不想再過從前那種飢寒交迫的生活,對他來說,吃飽比自由更重要,只要能吃飽,他寧願犧牲自由。除了自由之外,社會底層的生活比囚犯還不如,這實在是太諷刺了。

女主角的遭遇也是令人同情,因為家貧挨餓而淪為小偷的她在偶然間認識了男主角,處境相似的兩人在悲慘的境況中遇見了彼此,那難能可貴的相濡以沫令人動容。他們幻想有一間能遮風避雨的房子,吃一頓熱騰騰的晚餐,但這樣的奢望只能在夜晚打烊的百貨公司裡實現。而河邊那傾頹欲倒的破房子雖然只是聊勝於無,但對他們倆來說,那裡就像是天堂般美好。

男女主角兩人在艱難的環境中苦苦掙扎著,每每情況看似要好轉了,但最終都會再度變壞,三餐溫飽和一個溫暖的家仍然遙不可及。結局在百般無奈中隱含著渺茫的希望,女主角垂頭喪氣,但男主角鼓勵她要打起精神,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他們也只能這樣想了,不是嗎stO?最後一幕令人茫然,兩人並肩走著,背對著鏡頭,面向著未卜的前途……

先來提一些製作中的瑣事。有些情節取自卓導(Charles Chaplin)早期的一些短片,拍攝時的片名取為【the masses】,從1934年10月中拍到1935年8月底,耗時十個多月對他來說算是相當快速了,因為據說他當時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女主角波麗高達(Paulette Goddard)當時和卓導(Charles Chaplin)是一對情人,但兩人的關係在拍攝期間變得有點緊繃,而拍攝此片的同時,她也在高德溫片廠底下當著週薪不到一百美元的馬戲團女郎。葛蘿莉亞迪哈芬(Gloria DeHaven)的大螢幕處女秀,當時她年僅十一歲。工廠老闆的形象取自亨利福特(Henry Ford),卓導(Charles Chaplin)當時曾到過他的工廠裡觀摩過。自動吃飯機器橋段總共拍了七天;盲眼溜冰橋段總共拍了八天,卓導(Charles Chaplin)在鏡頭前放了一面早就塗有縮小的樓下模型的鏡子來塑造恐怖的高度感。百貨公司橋段裡本來有一段是流浪漢讓淪為竊賊的前同事將銀製餐具一掃而空,但卓導(Charles Chaplin)後來覺得這樣流浪漢好像就真的變成了罪犯而決定捨棄。原本結局是流浪漢再度精神崩潰,由變成護士的女主角照顧他,但卓導(Charles Chaplin)後來覺得這個結局太悲慘了而決定捨棄。拍攝主角被捲進齒輪裡的經典橋段讓卓導(Charles Chaplin)感到很不舒服,所以他打定主意一次就要拍好。卓導(Charles Chaplin)真的是絞盡腦汁在譜寫配樂,但他那龜毛難搞又自以為是的行事作風澈底惹惱了聯美的配樂師亞佛列德紐曼(Alfred Newman),所以後來的配樂工作是由當時年僅廿三歲的大衛雷克辛(David Raksin)接手完成,其中流浪漢在餐廳獻唱的那首曲子後來在1954年被加上了歌詞──納京高(Nat King Cole)的「smile」。用了一些【à nous la liberté】的配樂而挨告,直到二戰後才在庭外和解,執導該片的勒內克萊爾(René Clair)非常崇拜卓導(Charles Chaplin),他一直對卓導(Charles Chaplin)挨告這件事感到很抱歉。

接著是上映前後的一些花絮。流浪漢手持紅旗的橋段具有相當敏感的政治意涵,當時毫無意外地被納粹德國禁映了,有傳言說納粹討厭卓導(Charles Chaplin)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可能具有猶太血統;而這個敏感橋段在奧地利上映時被剪掉了;另外,雖然得以在義大利上映,但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其實很討厭此片;這個橋段也是後來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認定卓導(Charles Chaplin)是共產分子的理由之一。在此片上映前三個月,美國共產黨翻譯了蘇聯電影工業總局長鮑里斯舒米亞茨基(Boris Shumiatski)發表於真理報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表示卓導(Charles Chaplin)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將此片改得更具有反資本主義傾向,紐約時報後來披露了這件事,許多電影院老闆於是打算抵制此片,此片的票房也因此不如預期理想。

http://www.imdb.com/title/tt0027977/
2017/12/2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modern times 摩登時代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