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58.jpg  

女主角是瑞典國寶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搭配的男主角是美籍的梅爾文道格拉斯(Melvyn Douglas),導演則是德籍的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米高梅當時投資了一百卅幾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和海外都囊括超過百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逼近了兩百卅萬美元。此片有多經典已無須贅述,上映當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劇本等四項主要大獎,後來在1990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列入保存名單,接著還入選了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愛情電影和喜劇。這是我第一次欣賞嘉嬤(Greta Garbo)的演出,當時卅幾歲的她渾然天成的高雅氣質著實令人著迷,這會兒冷若冰霜,那會兒卻又柔情似水,亦莊亦諧的表現也讓她再度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當時蘇聯的統治者是決心和良心都像鋼鐵般堅硬的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他一連串剷除異己、肅清政敵的恐怖行徑(一般稱為『大清洗』)令人聞之色變,幾個強調重工業而壓榨農業的五年計畫也讓人民的生活貧乏困苦。蘇共總是喊著鏗鏘有力的口號,要人民以國家意志為優先,將個人情感拋在腦後,我想現在很多人應該都難以想像當時蘇聯體系下的人民過著怎樣的日子。

三個蘇聯官員來到巴黎兜售十月革命後被政府充公的寶物,孰料他們竟然就此耽溺於紙醉金迷的享樂中,而趕來督促他們的女同志原本還一板一眼,隨後卻也跟著沉浸在甜蜜浪漫的愛情裡。故事平庸無奇,但所蘊藏的意涵重大。呼吸到自由空氣的他們徹底改變了思維,開始嚮往自由自在的歡笑生活,處處是妙趣橫生,幾個丑角稱職地扮演著綠葉,有幾個橋段和台詞的確令人發噱。而他們回到蘇聯後又重新過著愁雲慘霧的死板生活,那種壓抑沉悶的社會氛圍實在令人灰心喪氣,連私人信件都要經過政府審查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好萊塢當然是站在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突然崛起的共產大國,而西方國家對於共產主義一直是相當排斥恐懼的,所以會拍出此片也不算是太令人意外。劉導(Ernst Lubitsch)以幽默逗趣的口吻狠狠嘲諷了共產主義的禁錮封閉,並朗聲歌頌著資本主義的自由開放,這樣的觀點或許稍嫌狹隘偏頗了,但也的確發人深省。其實資本主義並不完美,有時也會讓某些人覺得失望;而光譜另一端的共產主義儘管立意良善,但執行起來卻也讓人感到無奈。兩者或許各有優缺點,但發展到極致時其實都同樣戕害著人性,只是方式不同罷了。制度是死的,但人性是活的,決定人們過得幸福或痛苦的應該不是制度,而是人性。

花絮:喬治庫克(George Cukor)因為決定投入【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而婉拒掌鏡。劉導(Ernst Lubitsch)答應執導的條件是米高梅必須再讓他拍【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他摒棄了原來的劇本,找了查爾斯布雷凱(Charles Brackett)、渥特瑞許(Walter Reisch)和比利懷德(Billy Wilder)三人重新撰寫劇本。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卡萊葛倫(Cary Grant)和威廉鮑爾(William Powell)都曾是男主角的考慮人選。由於嘉嬤(Greta Garbo)此前大多扮演嚴肅角色,所以演出這部喜劇帶著不小的噱頭,宣傳海報上大大地寫著『Garbo laughs』(嘉寶笑了),這句平凡無奇的標語現在看來卻帶著傳奇色彩;據說她對於演出喜劇感到擔憂,並且對於表演輕佻的酒醉樣貌感到緊張。嘉嬤(Greta Garbo)在扮演嚴肅官員時為了塑造冷酷的感覺而以素顏入鏡。嘉嬤(Greta Garbo)從影以來首次出席試映,據說她在長堤場還故意跟著觀眾一起排隊買票,十五分鐘後才有人認出了她。此片上映當時,歐洲早就烽火連天,波蘭已經被納粹和蘇共瓜分了。此片毫無疑問地被蘇聯禁演。當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確定接演【魔鬼紅星】(red heat)後,導演渥特希爾(Walter Hill)建議他看此片來揣摩角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1725/
2016/12/0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Ninotchka 俄宮豔使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