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1996年的真實事件,掌鏡的是冰島籍的巴塔薩科馬庫(Baltasar Kormákur),製作成本是五千五百萬美元,但北美票房尚不足以回本,好在海外囊括將近一億六千萬美元,使得全球票房剛好突破兩億美元。
屬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聖母峰是地球最高峰,海拔高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在圖博人和尼泊爾人的心目中是不可褻瀆的聖山,也是登山者深表敬畏的終極目標。百年來不斷有人試圖攻頂,但隨之而來的意外當然也就跟著變多了,1996年這一次有多達十五人不幸罹難,是當時最慘烈的紀錄。
此片推出後獲得廣泛的讚譽,鏡頭所呈現出來的魅力著實非凡,令人彷彿身歷其境般體會到攻頂過程中的痛楚折磨。在那麼高的地方,氣溫已經低到非常人所能忍耐的程度,又常常有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惡劣的天氣狀況嚴重摧殘著人的身體機能,但越是困難就越是有人想要挑戰。挑戰體能極限當然是令人佩服,但如果因此賠上了性命卻又令人惋惜。結局令人五味雜陳,人們在那麼艱困難得的情境中往往無法保持平常心,榮譽感常常會激發人們的潛能,但過於逞強有時卻會留下遺憾,甚至拖累他人。個人在最近幾年有感於年紀漸長而開始藉著慢跑來維持體能,也都帶著堅毅的態度去面對每一次慢跑,或許稍稍可以體會這些人的心情,但是說到底還是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啊!
花絮:西方人通常稱聖母峰為埃佛勒斯峰,用以紀念負責測量喜瑪拉雅山脈的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Because it's there.』(因為它就在那裡)是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的名言,他和安德魯厄文(Andrew Irvine)於1924年在登頂過程中失蹤,他的遺體於1999年在海拔八千一百九十米的位置被發現,而他們倆是否曾成功登頂則成了無解之謎。勞勃哈爾(Robert Hall)是第一個不用雪巴人帶路就能成功登頂五次的人,他的遺孀珍阿諾(Jan Arnold)則是第二個成功登頂的紐西蘭女性。IMAX團隊當時就在附近拍攝紀錄片,事發後也暫停拍攝而隨即投入了救援工作,而紀錄片內容也成了科導(Baltasar Kormákur)的參考素材。瓊克拉庫爾(Jon Krakauer)事後發表了《into thin air: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Mt. Everest disaster》並大力抨擊另一團的安納托利鮑克里夫(Anatoli Boukreev)不只沒有將氧氣瓶充滿而導致慘劇擴大,甚至還棄自己的客戶於不顧,這番言論讓雙方鬧上法庭,安納托利(Anatoli Boukreev)後來也發表了《the climb: tragic ambitions on Everest》為自己大聲辯駁。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曾是勞勃的人選,科導(Baltasar Kormákur)在他婉拒之後決定平均分配各個角色的戲分。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和傑克吉倫霍(Jake Gyllenhaal)爬了聖莫尼卡山當作練習。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的戲分只花六天就拍好了。科導(Baltasar Kormákur)十三歲的兒子客串演了貝克的兒子。當時倖存的盧凱西斯克(Lou Kasischke)擔任了此片的顧問。2014年4月,拍攝工作因為雪崩而被迫停擺,有十六人在這次意外中不幸罹難,打破了1996年的紀錄,也讓2015年成為繼1974年之後再度沒人成功登頂的一年。上映日期從2015年2月推遲至9月。科導(Baltasar Kormákur)在宣傳受訪時表示故事取材自倖存者貝克維德斯(Beck Weathers)的《left for dead: my journey home from Everest》,並聲明並沒有參考同為倖存者的瓊(Jon Krakauer)的著作。瓊(Jon Krakauer)認為此片汙衊了他,痛斥他拒絕參與救援的橋段根本純屬虛構,並澄清當時天氣惡劣到連雪巴人都不敢外出。
http://www.imdb.com/title/tt2719848/
2017/01/20
- Jan 20 Fri 2017 00:40
Everest (聖母峰) 2015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