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柴田鍊三郎於1961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梅一枝》,三隅研次『劍三部曲』之初作,由大映當時的台柱市川雷藏擔綱演出,跟【黒の試走車】同場放映。
片時僅七十一分鐘,故事主軸是主角高倉信吾淒涼又孤獨的人生遭遇,強調悲慘宿命的摧殘與淒美意境的營造,以彌補明顯薄弱的情節。三導的運鏡可為獨具匠心,許多橫移的長鏡頭與某些視角都呈現得相當精采,那些荒涼的野外與悠閒的和室等景致也交替帶動著觀眾的情緒;而當時卅歲的市川外貌正值俊美,他敏捷的動作與剛柔兼有的表情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倉有著令人同情的身世與遭遇,他想和親人和樂地過著生活,但命運總是毫不留情地粉碎他的盼望。他身邊的人都相繼殞命,有的是因為政治肅殺(他的母親、田所佐代和松平大人),有的是因為情感嫉妒(他的養父與妹妹)。結局算是傳統的時代劇慣有的模式,因為江湖紛擾和小人謀害所造成的一連串死亡讓他對人生充滿了無力感,最後他只能無奈地趴伏在死去的松平大人身上,腦中突然又想起了今生無緣的苦命母親……
花絮:古龍在《三少爺的劍》裡致敬了主角拿梅花枝與殺手對決的點子。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144/
2024/10/06
目前分類:1960~1969 (83)
- Oct 06 Sun 2024 22:05
斬る (斬) 1962
- Sep 28 Sat 2024 00:45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黃昏三鏢客) 1966
『鏢客三部曲』第三作,依舊由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執導而由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主演(兩人的最後一次合作),合演的還有李范克里夫(Lee Van Cleef)和伊萊瓦列克(Eli Wallach)等人,製作成本拉高至一百廿萬美元,不過票房也是創下系列最佳,不只再度刷新義大利影史紀錄:將近四十億里拉(六百卅萬美元)與一百八十多萬觀影人次,在北美也囊括了兩千五百萬美元,全球票房高達三千百八百多萬美元(最賣座的歐製電影)。另外,雖然剛推出時評價偏低,不過如今已被奉為經典,也被普遍認為是系列三作最佳。
時空背景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特指在新墨西哥州發生的葛羅里耶塔山口戰役),劇本格局比前兩作都更大,李導(Sergio Leone)以略顯幽默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極為殘酷的故事,儘管片時將近三個小時(節奏真的有點慢stO),不過高潮迭起的情節相當精彩(扣人心弦啊),所以並不會令人感到不耐,反倒是會令人急於想知道結局到底如何。另外,艾尼歐莫利康尼(Ennio Morricone)所譜寫的主題曲早已傳誦幾十年,那磅礡豪邁的旋律每每都讓人感到莫名興奮啊!@@
一開始就先用三個段落來介紹三個主角,雖然三人本質上算是同類人(不過李導(Sergio Leone)還是分別給予三人不同的形象,圖科是小人,天使眼是壞人,金髮仔則是好人。),但是在性格上還是有所差異,小人眼界狹隘但善於審度情勢(惡大於善),壞人為達目的而不惜濫殺無辜(全然是惡),好人則凡事都留下轉圜餘地(亦善亦惡),克林(Clint Eastwood)、李(Lee Van Cleef)和伊萊(Eli Wallach)三人都獻出精湛的演技,為這部經典增添了風采。
當時整個國家都以槍砲取代法律來論斷勝敗是非了,而一般人在亂世中想要生存也必須耍弄一點心機,因為正直坦蕩只會落得被人出賣的下場,藉著時勢變化來捏塑人性的表現手法著實高竿。由於從頭到尾都沒有女角,因此整個故事到處充滿陽剛意味而不見一絲陰柔觸感。故事轉捩點在好人於垂死之際幸運地得知金幣藏匿處的最關鍵訊息,他後來就巧妙地運用這個優勢保全了性命,並且在最終反敗為勝,其處世智慧無疑能給人帶來省思(不過必須輔以高超的槍法才行stO)。
結尾氣勢磅礡,三人分站一角準備展開決鬥,不過這個緊繃肅殺的情勢在轉瞬間就結束了,最後壞人直接躺進了墓坑裡,小人則被迫脖子套著繩索往下看著金幣(這一幕真的太諷刺了),而好人則騎著馬帶著金幣揚塵遠去,這樣的結局多少也闡釋了善惡因果報應,能在如此混濁的時世中仍然保有一絲善念,或許這樣就足以被稱作好人了吧。
先來提一些關於選角、製作與拍攝的瑣事。李導原本將這個劇本稱為《the magnificent rogues》或《the two magnificent tramps》。亨利芳達(Henry Fonda)和李馬文(Lee Marvin)都曾是天使眼的考慮人選。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婉拒出演圖科和天使眼。吉安馬力亞沃隆特(Gian Maria Volontè)婉拒出演圖科。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曾勸李導不要拍攝此片,因為南北戰爭題材是票房毒藥。開拍日期稍微延遲了,直到李導同意付給克林廿五萬美元片酬及一輛法拉利後才順利開拍。當時在義大利拍電影不會現場收音,因為片場裡的隔音太差了,而且演員們通常都是講自己的母語(此片只有三位主角是講英語,其他人都不是。),所以也增加了對戲的難度。由於李導不太會講英語而伊萊不太會講義語,所以兩人是以法語溝通。克林其實完全不抽菸。克林深受高溫所苦。在西班牙沙漠裡拍攝時用了一千五百個軍人充當臨演。
最後則是花絮。艾尼歐(Ennio Morricone)最暢銷的電影原聲帶。雖然掛頭牌的是克林,但是出場時間最多的是伊萊。金髮仔用的槍是柯特和溫徹斯特,圖科用的是柯特,天使眼用的是雷明頓。克林至今仍持有那件斗篷。金髮仔和圖科平分的廿萬美元金幣重達六百六十磅(將近三百公斤),其實馬大概是載不動的,換算成現今價值則超過三百廿萬美元,兩人各得一百六十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196/
2024/09/28
- Aug 23 Fri 2024 23:40
how to steal a million (偷龍轉鳳) 1966
改編自喬治布雷蕭(George Bradshaw)於1962年發表的《practise to deceive》,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和彼得奧圖(Peter O'toole)主演,導演則是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製作成本大概是六百萬美元,可惜北美票房只開出四百四十萬美元,福斯簡直賠死了。
算是犯罪喜劇,看點是奧黛麗(Audrey Hepburn)的紀梵希服裝展示、花都巴黎的旖旎風光以及藝術偵探和千金小姐的浪漫戀曲,情節簡單明瞭,氛圍輕鬆愉悅,無奈節奏過於緩慢,超過兩小時的片時不時令人感到不耐@@。另外,宣傳海報也設計得很糟,奧黛麗(Audrey Hepburn)明明穿了那麼多套高貴優雅的服裝,可是卻偏偏畫了一套令人無言搖頭的,而且她根本也沒穿過這套。stO
男主角竊取雕像的方法在荒謬中略帶新意(在閉館時躲進工具室,以磁鐵吸取鑰匙來開門,用迴力鏢觸發警報器,預測警衛們會不堪其擾而關掉警報器。),警衛發現雕像遭竊後的慌亂反應也令人發噱(那個愛偷喝酒的實在太有喜感了,尤其是當他在雕像底座上發現自己的酒瓶時那個表情真是笑死我了!^^"),而女主角也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偽裝成清潔婦以掩人耳目地帶走雕像)。對男主角來說,偷雕像只是藉口,抱得美人歸才是重點;對女主角來說,偷雕像本是重點,不料卻順勢談了戀愛。
花絮:前製時片名是取為【Venus rising】。惠導(William Wyler)本來想將此片拍成【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的續集而打算找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來主演。渥特馬修(Walter Matthau)是藝術品收藏家李蘭的首選,不過製作人認為其所開出的廿萬美元片酬過高而決定改找片酬較低的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他也在開拍前頻繁來到片場,誰知開拍當天他卻午餐後才出現,惠導(William Wyler)決定開除他,因為有彼得(Peter O’Toole)和休葛里菲斯(Hugh Griffith)兩個酒鬼已經夠煩而無法再忍受第三個,據說奧黛莉(Audrey Hepburn)聽到他被開除時很難過。休(Hugh Griffith)因為行為古怪(例如裸體在飯店走廊上拿著『do not disturb』(別打擾)的牌子到處晃)而遭到解雇。奧黛莉(Audrey Hepburn)是唯一有台詞的女角。父女倆互叫『papa』和『Nicole』成為雷諾汽車流行一時的廣告詞。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522/
2024/08/23
- Jul 20 Sat 2024 23:40
Bonnie and Clyde (我倆沒有明天) 1967
改編自真人真事,由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和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主演克萊德巴洛(Clyde Barrow)和邦妮帕克(Bonnie Parker),導演則是亞瑟潘(Arthur Penn),製作成本僅僅兩百五十萬美元,不過卻在北美狂掃兩千二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三。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等九項提名(最終抱回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攝影兩項),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92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內,後來美國電影學會也陸續將其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百年百大愛情電影與十大類型(黑幫犯罪)十大佳片,時至今日已被奉為經典傑作。
鴛鴦大盜克萊德(Clyde Barrow)和邦妮(Bonnie Parker)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和其他同夥於美國中西南部各州到處搶劫,兩人奇特的行徑和後來被發現的一些照片瞬間就吸引了各界的關注,聯邦調查局將他們列為公敵,媒體對他們的事蹟大肆渲染(其實他們根本很少搶劫銀行而大多只是洗劫一些雜貨店和加油站),而民眾也對他們投以熱切的好奇心。1934年5月23日,他們倆在路易斯安納州吉布斯蘭小鎮的偏僻道路上遭到埋伏的警方掃射而當場斃命,結束了他們短短兩三年亡命天涯的日子,他們臭名昭著的短暫人生也就此畫下了句點(兩人都僅為廿多歲)。電影裡並沒有提到的是,警方在擊斃他們後留在原地等待驗屍官前來,不料消息卻走漏而引來群眾圍觀,而且幾天後分別為兩人所舉行的葬禮也引來數以萬計的人潮,再次證明人們骨子裡的確有著愛看熱鬧的天性。
在事發卅多年後上映的此片重新喚起了大眾對他們的記憶,也讓他們成為美國史上最知名的鴛鴦大盜,當時因為對他們的事蹟賦予浪漫的色彩而引起不小的爭議(成功地讓人們對他們心生同情),不過潘導(Arthur Penn)以新黑色雜揉新浪潮的電影風格描繪出純粹粗率的暴力亦不失為巧妙的一手(獨特的表現手法不斷被後輩致敬模仿),有人批評此片根本是譁眾取寵且滑稽可笑,也有人讚賞此片開啟了美國新浪潮且寫下了暴力美學的新篇章。
絕對是華倫(Warren Beatty)和費(Faye Dunaway)的成名作(當然也是潘導(Arthur Penn)最著名的作品),前者戴著紳士帽且穿西裝又打領帶,後者則穿著長禮服(不過她另一個戴著貝雷帽且穿著短袖毛衣搭配過膝窄裙的扮相絕對更為人所熟知且甚至已成為流行圖騰),扮相與行為所帶來的鮮明反差著實令人印象深刻(『We rob banks』(我們是搶銀行的)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台詞還真是言簡意賅啊),看起來文質彬彬及高貴優雅的兩人拿著衝鋒槍掃射的畫面也早已成為影史上難以抹滅的印記(兩人也一同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五十大惡棍)。
兩人在令人絕望的慘淡年代裡犯下令人恐慌的兇殘搶案(高高在上的銀行欺負一貧如洗的農民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所以搶銀行的行為似乎也就多了那麼一點荒謬的正當性。),大環境失去秩序,他們也就趁亂打劫。兩人反抗時代或體制的行為成了人們宣洩壓力與排解鬱悶的情緒出口,而這樣的叛逆精神在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浪潮中尤其能得到共鳴,可惜不得不說的是,人們的確投射過多的幻想在這兩個茫然又瘋狂的年輕人身上了。
結尾由快速剪輯和慢動作組成的鏡頭語言有如暗夜裡的閃光令人目眩神迷,兩人在臨死前那相視的訣別眼神彷彿含著來不及說的千言萬語般悲哀淒涼。一百多聲槍響過後,兩人和那輛福特都被打成了蜂窩(那場景還真是震撼人心啊@@),警方緩緩地圍攏上前查看,確認兩人當場死亡,戛然而止的畫面留下了無聲的嘆息。一張接一張的照片將開頭弄得像是紀錄片一樣,而結局則充滿了警世意味,或許情節扭曲了事實過程和人物形象,不過其所帶來的戲劇效果毫無疑問是精采絕倫!
先來講一些關於克萊德(Clyde Barrow)、邦妮(Bonnie Parker)及其他人的事實。兩人其實是在達拉斯共同的朋友家裡偶然相識。兩人的身高都偏矮,他只有五呎七吋;她只有四呎十吋。克萊德(Clyde Barrow)精通各種槍械的操作。她其實不抽雪茄,那張她抽雪茄的照片僅是出於趣味。兩人的家人都知道他們的電話被監聽了,所以他們都使用暗語來談論關於兩人的事情。福特於1932年推出的V8引擎很快就獲得克萊德(Clyde Barrow)的青睞,因為它的高超性能能讓他們在飛車追逐中更有機會擺脫警察。年輕男女被綁架的情節取自發生於1933年4月27日下午迪拉達比(H.D. Darby)與朋友蘇菲亞史東(Sophia Stone)被巴洛幫綁架的真實事件,他說邦妮(Bonnie Parker)在得知他是殯葬業者後曾諷刺地表示要他承辦她的後事,一年後此事成真。法蘭克海默(Frank Hamer)絕不像片中演得那麼笨拙,他是非常傑出的警探,而且是應德州州長的請託從半退休狀態中接下追捕兩人的重任,而且他在策畫埋伏狙殺兩人之前從未與他們碰過面;他的家人很氣憤他被華納描述成駑鈍之人而將華納告上法院並獲得賠償金。據說他本來是打算攔下兩人請他們投降,不過比較沒經驗的普蘭提斯歐克利(Prentiss Oakley)當時突然就開槍直接擊斃了克萊德(Clyde Barrow),而其餘四人見狀也跟著開火,於是邦妮(Bonnie Parker)隨後也在尖叫中喪了命,警方事後在他們的車上發現大批彈藥,據說她嘴裡還嚼著三明治。布蘭琪巴洛(Blanche Barrow)也因為華納貶低她的形象而向法院提出訴訟。威廉瓊斯(W.D. Jones)於1968年接受訪問時曾明確表示他不懂怎麼會有克萊德(Clyde Barrow)是同性戀者的傳言。
再來提一些關於選角的傳聞。安瑪格麗特(Ann-Margret)、朵絲黛維爾德(Tuesday Weld)、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都婉拒主演女主角,原因不一,最前者是片酬談不攏,第二者是懷孕了,最後者是不想和每天見面的精神分析師分開。華倫(Warren Beatty)在接下製作人後曾想要讓他姊姊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來演女主角,不過等他決定自己演出男主角後就放棄這個想法;他也曾想用自己的女友娜塔莉華(Natalie Wood)或萊絲莉卡隆(Leslie Caron)來演女主角。理查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想要用他老婆珍西蒙斯(Jean Simmons)來飾演女主角,不過華倫覺得她年紀太大而沒有答應。雪兒(Cher)曾試鏡爭取演出女主角,她老公桑尼波諾(Sonny Bono)在得知此事後對華倫(Warren Beatty)讓她試鏡這麼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感到憤怒。珍芳達(Jane Fonda)曾試鏡爭取演出女主角,而且過了幾十年還是很氣自己輸給了費(Faye Dunaway)。華倫(Warren Beatty)會決定就由費(Faye Dunaway)來當女主角是因為他看了柯蒂斯韓森(Curtis Hanson)為她所拍的模特兒照片,而她後來被告知要減掉廿五磅才行。喬登克里斯多福(Jordan Christopher)和丹尼斯哈柏(Dennis Hopper)都曾是摩斯的考慮人選。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曾是兩個男配角的考慮人選。飾演女主角母親的瑪波凱維特(Mabel Cavitt)是劇組從圍觀群眾裡相中的。
接著說一些關於製作、拍攝與上映的瑣事。導演首選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原本很有興趣掌鏡,不過他後來因為要執導他夢寐以求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而不得不退出,據說在他退出以後,華納曾邀請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來掌鏡。在潘導(Arthur Penn)、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和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等人都婉拒執導邀約後,華倫(Warren Beatty)又再度徵詢最前者,他接受的條件是有權針對劇本做某些修改(例如將男主角從雙性戀改成陽痿),而且他也獲得10%的票房利潤。編劇之一的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是從曾去過兩人葬禮的父親那裡得到一些劇本靈感。編劇勞勃(Robert Benton)與大衛紐曼(David Newman)本來將男主角寫成雙性戀,不過這點後來被潘導(Arthur Penn)改掉了。勞勃湯尼(Robert Towne)其實有參與編寫劇本。華倫(Warren Beatty)為了避免審查問題而在開拍前就將劇本寄到法典執行局,不過還是有很多比較敏感的內容被迫要刪除,而美國天主教電影辦公室也對開頭隱隱約約的裸露橋段提出抨擊。艾絲黛拉帕森斯(Estelle Parsons)曾提議要去拜訪布蘭琪巴洛(Blanche Barrow),本來華倫(Warren Beatty)拒絕這個提議,不過後來他卻親自去拜訪她。編輯師戴德艾倫(Dede Allen)表示最後的掃射橋段靈感取自亞伯拉罕札普魯德(Abraham Zapruder)所拍攝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影片。華倫(Warren Beatty)想要拍成黑白片,不過被華納否決了。攝影師柏納特戈菲(Burnett Guffey)與華倫(Warren Beatty)常常因為看法不同而跟潘導(Arthur Penn)爭執,前者還曾被開除後又聘回,諷刺的是最後他甚至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費(Faye Dunaway)原本的片酬是六萬美元,但是她為了掛頭牌而歸還了兩萬五千美元。華納對此片很沒信心,所以他們以票房利潤的40%代替要給華倫(Warren Beatty)的片酬,而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也非常厭惡此片,連看試映都相當不耐,他後來將自己的股份賣給七藝(製片公司),而七藝主導下的華納也沒有改變對此片的看法──以B級片模式來上映(送到汽車電影院或二輪電影院),後來是發現口碑慢慢變好且在華倫(Warren Beatty)的力促下才開始擴大宣傳並增加放映電影院數。
最後則是花絮。漂亮男孩佛洛伊德(Pretty Boy Floyd)在搶劫銀行時真的曾經允許農夫保留自己的錢。約翰赫柏特迪林傑(John Herbert Dillinger)對兩人的評價很低,甚至覺得他們破壞了銀行搶犯的名聲(?)。摩斯把車停得很難脫困的軼事其實發生在1933年6月10日迪林傑幫遇到的事情而不是巴洛幫。1933年的四十美元超過今日的九百美元。金懷德(Gene Wilder)的出道作。唯一被審為M級(等同於PG級)的電影,不過這個級別於1973年被剔除了,所以後來此片都被標示為無審級。一開始壞評連連,情況因為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發表褒論而開始改變。1973年9月在電視上首映。兩人那輛被打成蜂窩的福特自2012年開始放在內華達州普里姆威士忌皮特賭場酒店。2017年是此片上映五十週年,影藝學院特地邀請華倫(Warren Beatty)和費(Faye Dunaway)來頒發奧斯卡最佳影片,不料卻發生搞錯對象的烏龍。被黑澤明列入最喜歡的一百部片中。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418/
2024/07/20
- Jun 22 Sat 2024 23:30
the wild bunch (日落黃沙) 1969
由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和厄尼斯特鮑寧(Ernest Borgnine)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山姆畢京柏(Sam Peckinpah),製作成本大概是六百廿幾萬美元,當年大約收回一千零五十萬美元左右。於1998年、2001年與2008年先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西部片)十大佳片,也於1999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選入保存名單中,如今已被奉為影史經典。
故事背景設定在1910年代墨西哥革命時期,勾勒暴力鮮明而不含糊,描繪情慾粗俗而不掩飾,呈現情節直接而不拐彎,表達意涵寫實而不浪漫,可謂完全遵循著修正主義西部片的概念,其真實不造作的暴力美學在西部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不只營造出血腥殘暴的情境,也氤氳出灰暗混濁的氛圍。開頭幾個彷彿老照片般的定格鏡頭給人回顧過往的感覺,隨後一些槍戰場面的快速剪接鏡頭也令人血脈賁張,而由傑瑞費爾丁(Jerry Fielding)所操刀的配樂也入情入景地從旁襯托,儘管超過一百四十分鐘的片時有點過長,但是整體來說無疑有其可觀之處。
故事的起承轉合段落分明,搶劫失風後逃往墨西哥為起,接受墨西哥軍閥的條件再搶一票為承,良心發現去解救同伴為轉,與軍閥同歸於盡為合,不時就出現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場面,而曠闊無邊的荒漠景致亦增添了命運未卜而令人無奈的滄桑意味。如果照著一般戲劇邏輯的話,大概是美國警察在後窮追不捨且最終擊殺他們,不過修正主義西部片的故事設定常常是混亂失控的局勢或法治薄弱的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善惡的界線往往也變得模糊而令人分辨不清。
此片即明顯著墨於此而帶出了令人訝異的戲劇性,違法亂紀的劫匪竟然還有著同伴情義,相較之下,擁兵自重的軍閥就顯得更為無法無天,前者從不殘害民眾,而後者卻劫掠百姓(美國鐵路局官員也完全不在乎民眾生命),劫匪好像變成草莽英雄而軍閥才是真正反派,讓觀眾自然而然地就開始支持劫匪去對抗軍閥,如此潛移默化的心理引導著實令人莫名其妙,而威廉(William Holden)和厄尼斯特(Ernest Borgnine)兩人正直的銀幕形象或許也發揮了影響力吧。
結尾以寡擊眾的橋段強力地為整個故事畫下一個氣勢磅礡的句點,他們本可以拿著金幣去安享晚年,但是他們卻決定冒險去拯救同伴,區區四個人要對抗整個軍隊,一看就覺得是以卵擊石,不過他們好像完全不以為意而只想要救回幾乎被折磨至死的同伴。他們擊斃將軍後整個軍隊突然呆若木雞堪稱全片最經典的瞬間,因為這一大群人都不敢相信他們只有四個人竟然敢這麼做,緊接著的駁火場面和他們命喪該處都是意料中事,他們喪失了性命卻保留了骨氣,隨後到來的桑頓見此情狀也不禁對他們的勇氣與義氣心懷讚佩……
先來提一些選角時的傳聞。李馬文(Lee Marvin)、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和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等人都曾是荷蘭佬的考慮人選,最前者甚至已經答應接演,但他後來因為接到更高的報酬(【長征萬寶山】(paint your wagon))而退出。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和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都曾是荷蘭老的考慮人選。亨利方達(Henry Fonda)和格蘭福特(Glenn Ford)等人都曾是桑頓的考慮人選。勞勃布雷克(Robert Blake)是安吉的首選,不過因為他要求過高的片酬而無法談成。馬力歐亞多夫(Mario Adorf)是將軍的首選,不過他因為將軍會割掉安吉的喉嚨而決定婉拒演出邀約,但是他後來看過此片後就感到後悔。勞勃萊恩(Robert Ryan)因為接演桑頓而退掉原本已答應的【狂沙十萬里】(once up a time in the West)警長一角。
最後則是花絮。卡米利歐荷賽賽拉(Camilio José Cela)於1942年發表的《la familia de Pascual Duarte》是故事主要靈感來源。故事出自羅伊希克納(Roy N. Sickner)之手,然後渥隆格林(Walon Green)撰寫劇本,最後畢導(Sam Peckinpah)進行潤飾。渥隆(Walon Green)首次掛名編劇,他此前也曾參與過劇本撰寫但都未獲掛名。畢導(Sam Peckinpah)和威廉(William Holden)一開始就意見不合,前者堅持帕克要有鬍子而後者並不認同。蠍子被螞蟻噬咬的橋段由艾米利歐費南德茲(Emilio Fernández)所提出。班強森(Ben Johnson)說跟他和沃倫歐茲(Warren Oates)嬉鬧的是附近的妓女。畢導(Sam Peckinpah)的兒子馬修(Matthew Peckinpah)客串演出了開頭搶劫橋段時兩個抱在一起的小孩之一。馬帕契將軍的部隊由真的墨西哥軍人客串演出。在科阿韋拉州帕拉斯拍攝,劇組去到當地時那裡正好要開始接電,於是製作人贊助當地政府一筆費用換取他們延遲半年再接電。勞勃(Robert Ryan)不斷向畢導(Sam Peckinpah)抱怨自己沒有獲得掛名讓他很惱怒,於是他故意在鏡頭定格於馬屁股時放出其名。羅伊(Roy N. Sickner)當時因酗酒又鬧事而被墨西哥政府驅逐出境。畢導(Sam Peckinpah)脾氣差是眾人知的,所以他和很多演員都處得不好。以寬螢幕變形鏡頭格式拍成,總共拍了卅三萬英呎的膠卷。總共死了一百四十五人,其中有廿二人在開頭而一百一十二人在結尾。本來預算是三百五十萬美元且預定在七十天內拍完,結果花到六百萬美元且八十一天才拍完。最初剪出來的片時是一百九十分鐘。當時仍未展露頭角的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rosese)在看完試映後極為讚揚此片。片廠後來曾剪出一個一百五十一分的版本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首映,結果因為太過血腥讓許多人感到不適而使片廠決定再度進行刪剪,於是他們請製作人菲爾費德曼(Phil Feldman)再修掉十分鐘左右(讓沒有被知會的畢導(Sam Peckinpah)覺得自己被菲爾(Phil Feldman)背叛了),而全面上映也就因此延後了一個多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5214/
2024/06/22
- Mar 28 Thu 2024 22:30
保鏢 1969
由姜大衛、狄龍、李菁和谷峰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張徹,當年收穫超過一百萬港幣,年度排名第七。
劇本由倪匡操刀,在傳統的框架內揮灑著率性的色彩,乍看之下是講押鏢劫鏢,不過細看之後就知道是講兒女情長。兩男皆鍾情於一女,而她很明顯心向駱逸,只是礙於與向定的婚約而表現得曖昧猶豫,總是特別強調江湖道義而刻意忽視男歡女愛的張導這回算是反其道而行。這次狄龍演出氣量狹小又故作瀟灑的向定,而姜大衛演出心胸開闊卻難掩消沉的駱逸,光看如此角色配置就很明顯是主捧姜而狄僅是陪襯,李菁飾演的雲飄飄則串連了兩位男角的愛戀與嫉妒。
飛虎寨的設定亦頗有質感,寨主焦洪有毛彪與啞巴兩大得力助手與一眾寨徒,做為反派可謂來勢洶洶。這回受託押鏢的無敵莊主殷可風武功盡失而只能看戲,所以阻擋劫鏢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外來的向與駱身上。駱逸因為迷戀雲飄飄而決定當免費勞工,最後被殺得渾身是血卻還想裝酷而落得悽慘下場,真可說是英雄氣短,而向定則是被駱逸的干雲豪氣所折服而自覺羞愧。如此結局不難預料(連駱逸自己都想像得到了stO),而且警示意味甚濃:人絕不可做這種單為他人作嫁的傻事啊!@@"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07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4067/
2024/03/28
- Oct 31 Tue 2023 22:10
Coogan's bluff (黑街喋血) 1968
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與唐席格(Don Siegal)五次合作中的第一次,製作成本是一百五十萬美元,當年在北美則收穫了三百一十萬美元。
故事主軸是亞歷桑納州鄉下的副警長庫根前往紐約大都會要將嫌犯引渡回去,克林(Clint Eastwood)似乎以此宣示著自己的銀幕形象將從牛仔轉變成警探(因為西部片開始式微了),因為具備了【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系列的雛型而被戲稱為其前傳^^",片名算是雙關語,既指鄉巴佬庫根在大都市裡虛張聲勢,又指曼哈頓的一處地標──庫根的陡崖。
一開始即簡單明瞭地向觀眾介紹了庫根是怎麼樣的人,外型粗獷而性格草莽的他辦事不循常規且敏捷強悍,這樣的人從黃沙滾滾的荒漠來到人潮洶湧的都市想必會引起地域與習性上的激烈碰撞,果不其然,他那魯莽的行事作風與紐約警察扞格不入,而他那明顯的鄉巴佬氣質也屢屢受到都市人的鄙視(被計程車司機敲竹槓還故作大方以及總是被叫做德州佬等等)。
情節粗糙草率,氛圍血性陽剛,片時僅僅九十幾分鐘,而且花了很大的篇幅讓庫根裝帥或與女人調情(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所以動作場面其實少之又少,不過林格曼和同夥將庫根打得腦震盪並奪槍逃逸(他太過自信而導致遭到設計)、庫根在撞球館裡一個打十個(即使處於劣勢而被打得鼻青臉腫,他也毫不畏懼,最後甚至將那個在機場敲他後腦的傢伙活活打死。@@)以及庫根與林格曼展開飛車追逐(競速一向令人感到血脈賁張啊)這三個乾脆俐落的動作場面就已概括了整個警匪對抗的過程。
結局可謂酣暢淋漓,屢屢吃鱉的庫根無論如何也要把林格曼押回去受審,明明不具警察身分卻宣稱自己是在執行市民逮捕權已明白表示了他的頑固執著,而這種不顧一切的勇氣與毅力也得到了當地警長的讚嘆與保釋官的欣賞,嗯,果然還是『人帥真好』啊!stO
花絮:原本的導演人選是艾力克斯賽格(Alex Segal)。克林(Clint Eastwood)的片酬是一百萬美元,大約是他之前的兩倍。片尾那個停機坪曾在此片上映日時停用而後來又於1973年再度啟用,不過後來因為發生死亡意外而永久停用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824/
2023/10/31
- Aug 09 Wed 2023 22:30
Barbarella (上空英雌) 1968
改編自尚克勞佛瑞斯特(Jean-Claude Forest)於1962年發表的同名漫畫,由羅傑華汀(Roger Vadim)執導,女主角芭芭莉娜由他當時的妻子珍芳達(Jane Fonda)飾演,製作成本大約是九百萬美元,可惜北美票房僅開出五百多萬美元。
故事相當奧妙(也可以說是瞎搞),像在一齣無厘頭色情鬧劇裡添入科幻元素假裝有質感(當時毫無意外地遭到許多衛道人士的抨擊),情節天馬行空而通篇不知所云(其實也多少帶有一些警世的寓意啦),不過也有值得稱讚之處──反烏托邦的詭異氛圍、充滿未來感的道具與布景以及形象鮮明的角色等等。華導(Roger Vadim)的代表作之一,他掌鏡的最大特色是在畫面上追求華麗炫目以呈現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道具樣式、場景布置與服裝設計等等都是),而獨特的配樂也為其錦上添花。
開頭芭芭莉娜在無重力狀態下寬衣解帶的橋段真是太經典了(將當年才卅歲的珍(Jane Fonda)妖豔又甜美的氣質展露無遺,那曼妙的身材與姣好的臉蛋簡直令人目不轉睛。),她天真無邪的個性也惹人憐愛。另外,其他角色的形象塑造也是堪稱一絕,俊俏的盲眼天使、具有同性戀傾向的黑皇后(『大暴君』這名字讓我以為是男性@@)與妄想統治宇宙的科學家杜蘭杜蘭等等,在令人傻眼之餘也不禁發出讚嘆。
情節是糊里糊塗,不過畫面倒是耀眼奪目,其中有好幾幕都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恐怖娃娃咬人、迷宮裡懾人的景象、派嘉抱著芭芭莉娜飛翔、鳥啄人與革命部隊總是故障的裝置等等。)。最後芭芭莉娜以無底洞似的性慾將杜蘭杜蘭的殺人機器燒壞象徵了女性意識的解放,也隱晦地傳達出順從自然的單純之善能戰勝喪心病狂的邪妄之惡的道理。而沒有記憶的天使派嘉最後拯救了虐待自己的黑皇后揭示了以善良化解仇恨的高尚意涵,也含蓄地稱讚了不記恨的寬廣心胸。
花絮: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與拉蔻兒薇芝(Raquel Welch)都婉拒主演,前者是因為不想再演性感角色,中者是因為懷孕,後者則是因為想拍其他片。當薇娜莉西(Virna Lisi)被要求主演時,她立刻中止了跟聯美的合約並返回義大利。泰瑞桑德恩(Terry Southern)寫了劇本初版,後續又有好幾個人潤飾過(其中有一些人並沒有掛名),最後則由維導(Roger Vadim)總結。在奇尼奇塔片場拍攝。珍(Jane Fonda)唯一的科幻作品,她其實很猶豫,不過導演老公表示科幻片是大勢所趨而說服了她。儘管此前也裸露過了,但是珍(Jane Fonda)對於開頭的裸露戲還是有點緊張。開頭的無重力狀態橋段其實是鏡頭由上往下拍珍(Jane Fonda)躺在大片安全玻璃上面而下面有一張太空船內部圖。『索戈』名稱來自聖經裡的兩個城市──『所多瑪』和『娥摩拉』。雖然片名設計掛了阿卡迪的名,不過其實是由莫里斯賓德(Maurice Binder)所設計的。芭芭莉娜換了七套衣服。迪達諾原本由安東尼奧薩巴托(Antonio Sabato)飾演,後由大衛海明斯(David Hammings)取代。珍(Jane Fonda)親自配了法語。於1977年搭著【星際大戰】(star wars)賣座的順風車而加上『queen of the galaxy』副標題大規模重映。金酸莓成立者約翰威爾森(John Wilson)將其列為百大最有趣的爛電影之一。多年來的重拍或重啟計畫都不了了之,直到2022年索尼才正式宣告重拍。杜蘭杜蘭(Duran Duran)的團名即取自那個瘋狂科學家。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711/
2023/08/09
- Jul 13 Thu 2023 23:55
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 (黃昏雙鏢客) 1965
『鏢客三部曲』第二作,仍由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執導而由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主演,合演的還有李范克里夫(Lee Van Cleef)和吉安馬力亞沃隆特(Gian Maria Volonté)等人,製作成本僅僅六十萬美元,票房則更勝前作,曾創下義大利影史紀錄:三十一億里拉(五百萬美元)與一百四十五萬觀影人次,隔年在西班牙也同樣刷新影史紀錄:兩億七千多萬比塞塔(四百五十萬美元),後又於1967年在美國收穫了一千五百萬美元。
雖然前作【荒野大鏢客】(per un pugno di dollari)也很夠水準,可惜情節抄襲了【大鏢客】(用心棒),不過此片就不同了,因為劇本完全是原創的,所以在創意方面就顯得更有價值。黃沙滾滾,馬蹄達達,漫天煙塵,荒涼小鎮,遊俠般的賞金獵人,惡魔似的強盜集團,氛圍營造、場景配置和角色塑造都屬上乘。故事發生在1872年德州、新墨西哥州與墨西哥邊界地帶,在無法律狀態的艾爾帕索小鎮上,拳頭大的人就擁有話語權。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女角而充滿了陽剛意味,克林(Clint Eastwood)一如以往地豪邁不羈,李(Lee Van Cleef)更是藉此由黑翻紅,而吉安(Gian Maria Volonté)則傳神地詮釋了殘暴的印蒂歐。
李導(Sergio Leone)再度以其嫻熟的運鏡講述了一個英雄對抗歹徒的西部故事,靜態的鏡頭不斷地凝聚著即將發生衝突的拉扯張力,動態的鏡頭則猛烈地爆發出令人血脈賁張的暴戾氣息,艾尼歐莫利康尼(Ennio Morricone)恢弘壯闊的配樂則強勢地從旁襯托了整個情境。無名氏和上校同為賞金獵人,兩人因為利益考量而亦敵亦友(不過他們在利益面前也很講道義),互射帽子那個橋段在幼稚中顯現出帥氣,強者惺惺相惜的情誼表露無遺。而強盜集團則是他們倆的目標,這群為非作歹且目無法紀的惡徒令人畏懼,也只有強者才能與之對抗並撥亂反正。
後半段多處轉折而充滿了戲劇性,結尾更是揭曉了一個自始至終都不為人知的伏筆。無名氏和上校都想獨賺賞金而亟欲排除對方,兩人鬥勇鬥智卻總是互相協助掩護;印蒂歐則陰險地唆使手下去圍捕無名氏和上校以求雙方兩敗俱傷,這樣一來,他就可以獨吞贓款,如此自私自利的性格著實令人驚訝。無名氏和上校最終合力消滅了整個強盜集團,而印蒂歐過往所射殺的情人竟然是上校的妹妹,所以上校不是貪圖錢財而是亟欲報仇,而無名氏則載著滿車的賞金和贓款揚長而去,正義的強者得償所願,而邪惡的歹徒則遭到報應……
花絮:李導(Sergio Leone)當時和喬利鬧翻而改與他人合作,喬利因此提告宣稱擁有喬的角色版權,不過後來敗訴了;據說片名就是李導(Sergio Leone)對該製片公司的嘲諷。李導(Sergio Leone)曾先後邀請亨利方達(Henry Fonda)、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與李馬文(Lee Marvin)來飾演上校,可惜都被婉拒了,最後他找上已經淡出大銀幕的李(Lee Van Cleef)。拍攝時是不收音的,對白跟音效都是後製加上去的。克林(Clint Eastwood)的片酬是五萬美元,李(Lee Van Cleef)則是一萬七千美元。盧西安諾文森佐尼(Luciano Vincenzoni)只花了九天就完成劇本,可是李導(Sergio Leone)不太滿意某些對白而又聘請塞吉奧多納提(Sergio Donati)來潤飾。艾爾帕索銀行經理由布景設計師卡羅西米(Carlo Simi)客串演出,他在阿美利亞所搭建的艾爾帕索鎮是李導(Sergio Leone)所用過最大的造景,直到現在都還佇立著。李導(Sergio Leone)覺得吉安(Gian Maria Volonté)有時演得太浮誇而常常重拍來讓他疲累,導致他一度在片場發飆並發誓不再出演西部片。1872年艾爾帕索小鎮僅有四百多人。蒙哥拿的是著名的柯特單動式陸軍轉輪手槍,和前作裡的喬一樣。上校穿的是當時頗流行的印威內斯外套。當時的物價至今膨脹了廿倍以上,兩千美元的賞金約等於今日的兩萬一千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9578/
2023/07/13
- Jun 20 Tue 2023 22:25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秋水伊人) 1964
由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與尼諾卡斯泰諾沃(Nino Castelnuovo)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雅克德米(Jacques Demy),在法國的進場人次達一百二十七萬,更在坎城影展收穫了金棕櫚,隨後也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最佳原創劇本等五項提名。
不愧是音樂電影的經典名作(連我這種不怎麼喜愛這個類型的人都覺得很好看^^"),表演形式頗像歌劇和舞台劇,其空間配置、布景擺設、構圖用色與服裝款式等方面都有如童話般繽紛多彩,德導(Jacques Demy)的運鏡亦極富創意(開頭那個俯瞰的鏡頭令人印象極為深刻,行人來來去去就像是在畫紙上塗抹顏色一樣。),而且連台詞都是用唱的,音調時而輕盈令人雀躍、時而沉重令人憂鬱,氣氛甜中帶酸,畫面呈現大致上可說是夢幻到甜蜜可愛,不過情節走向可就寫實得悲慘愁苦了。
故事結構算是套用了三幕劇公式(第一幕是觸發階段,主要在鋪陳情節與介紹人物;第二幕是衝突階段,主要在製造矛盾或形塑絕望;第三幕是解決階段,主要在扭轉情況與交代結局。),不過情節一點也不矯情浮誇,有如在童話的情境裡描摹出了現實的殘酷,以天氣景致(例如下雨或下雪)來襯托情感變化的象徵手法亦堪稱一絕。當年才廿歲的凱薩琳(Catherine Deneuve)真是漂亮極了,這無疑是她的成名作;而將近卅歲的尼諾(Nino Castelnuovo)也還算俊俏,蓋伊也絕對是他最為人所知的角色。
第一幕的主題是『別離』,蓋伊和吉妮心心相印,卻無奈地被環境所拆散,火車站離別橋段那個隨著火車遠去的鏡頭真是太有感染力了QQ。第二幕的主題是『缺席』,從軍後的蓋伊少有音訊,而吉妮在發現自己懷孕後越發感到孤單無助,她幾經猶豫後決定嫁給對自己一見傾心的珠寶商羅蘭並搬離了瑟堡。第三幕的主題是『歸來』,戰爭終於結束,回到故鄉的蓋伊卻驚覺吉妮和母親都搬走了,失落消沉的他決定和瑪德琳在一起;幾年後,兩人的生活逐漸美滿幸福,不過在下雪的耶誕夜裡,多年未見的蓋伊與吉妮再次相遇了……
曾經相愛的兩人不幸錯過彼此而各自嫁娶,當初離別時承諾非君不嫁且非卿不娶,孰料多年後再見時已是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昔日的濃情蜜意終究在命運的捉弄下隨風而逝了。結局可謂畫龍點睛,不斷飄落的雪花宛若比喻了兩人相見如冰的陌生感,吉妮駕車離去則彷彿暗示著兩人從此田無溝、水無流,他也自始至終都不知道那個女孩就是兩人愛的結晶@@。唉,要是沒有戰爭,兩人應該會相知相守一輩子吧,可惜世事往往就像這樣無法盡如人意而令人無言以對啊……QQ
花絮:德導(Jacques Demy)的『浪漫三部曲』中章,首章是【蘿拉】(Lola),終章則是【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飾演吉妮女兒的蘿莎莉瓦達(Rosalie Varda)為德導(Jacques Demy)妻子與前夫所生;而蓋伊和瑪德琳的兒子則由作曲家麥可拉格蘭(Michel Legrand)的兒子所飾演。仔細看,一開始駛進修車廠那輛黑車就是羅蘭的。由於演員們都沒有受過歌唱訓練,所以大家其實都是對嘴而已,發聲的另有其人。於1979年被改編成百老匯舞台劇。【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最愛的電影。那家傘店至今仍在,還有一塊牌匾以示紀念。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450/
2023/06/20
- May 23 Tue 2023 22:25
the nutty professor (神經教授) 1963
改編自勞勃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於1886年發表的《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由傑瑞路易斯(Jerry Lewis)自編自導自演,搭配的女主角則是史黛拉史蒂文斯(Stella Stevens)。美國電影學會於2000年將其列入百年百大喜劇,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則於2004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裡。於1996年首次重拍──【隨身變】(the nutty professor),主角是艾迪墨菲(Eddie Murphy)。
算是科幻喜劇,整體風格很像卡通,從頭到尾簡直笑料百出,可以看作是嚴肅原作的搞笑版本,被普遍地認為是路導(Jerry Lewis)最優秀的作品,他一人分飾兩角(性格描摹堪稱一絕),一個憨傻笨拙又內向畏縮(如此惱人的性格在他之前的表演中就出現過了,算是他刻意營造的銀幕形象。),一個自命不凡又外向豪邁(似乎是影射和他搭檔多年而後卻形同陌路的狄恩馬丁(Dean Martin),不過他當然是否認了。),兩個角色迥然不同,但是後來粉絲常常歪樓在討論到底哪一個比較令人討厭。stO
服裝相當有型(當時已六十幾歲的艾蒂絲海德(Edith Head)仍舊是寶刀未老啊),朱利斯一副窩囊樣,巴蒂十足的花花公子氣質,而史黛拉則是像芭比娃娃一般;布景也很精緻,場面顯得華麗熱鬧。儘管情節有點迴圈,最後的當眾表白也有點矯情,不過在娛樂效果外仍有著省思意涵,人的確應該要肯定自我並努力不懈,只是喔,人們想要讓別人羨慕崇拜的虛榮心也是不會變的啦!^^
花絮:路導(Jerry Lewis)獨自寫了七版劇本,另外又跟比爾瑞奇蒙(Bill Richmond)合寫了兩版。【辛普森家族】(the Simpsons)的弗林克教授也是巴蒂的參考形象之一。劇組主要是在亞歷桑納州立大學內拍攝。男女主角兩人因戲結緣而交往了兩年左右。在法國相當受歡迎,而這多少要歸功於配音的雅各戴蘭(Jacques Dynam)。於2012年被改編成音樂劇。那杯亂調的酒現在被某些雞尾酒網站列為品項。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7372/
2023/05/23
- Mar 25 Sat 2023 23:05
Bullitt (警網鐵金剛) 1968
改編自勞勃費許(Robert L. Fish)在1963年發表的《mute witness》,由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領銜主演,導演則是彼得葉慈(Peter Yates),製作成本為五百五十萬美元,之後在北美收進了一千九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四。美國電影學會於2001年將其列入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則於2007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中。
算是新黑色驚悚動作片,艾倫崔茲曼(Alan R. Trustman)和哈利克蘭納(Harry Kleiner)合寫的劇本極為優秀(獲得愛倫坡獎最佳電影劇本),沒有花俏眩目的鋪陳而只有真實查案的過程(匪徒心狠手辣,政客爭功諉過。)。舊金山警探法蘭克布利奉命保護污點證人強尼羅斯,不料他很快就慘遭滅口,而交付該任務的政客沃特查莫斯也立即將責任都推給法蘭克,這種職場上的殘酷現實讓整個故事顯得相當寫實,而男主角必須在阻礙壓迫中試著完成任務則是戲劇張力之所在。
葉導(Peter Yates)的第一部好萊塢作品,其運鏡風格對後來的警匪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手持式阿萊攝影機所製造出來的晃動增添了危急緊迫的感覺),其中長達十分鐘的飛車追逐橋段絕對夠格稱為經典(警匪突然間就主客易位,舊金山落差頗大的地形也讓這場戲變得更有看頭,而轟隆作響的引擎聲簡直令人血脈賁張。),整段剪接真的可謂教科書等級(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即為明證),而拉羅西夫林(Lalo Schifrin)帶著爵士風格的配樂也頗受好評。
豪邁不羈的史蒂夫(Steve McQueen)開著酷炫拉風的野馬,銀幕魅力已然爆棚,陽剛氣息也充塞其中。法蘭克著實堪稱智勇雙全,臨危不亂且急中生智,當機立斷又藝高膽大,葉導(Peter Yates)在雕塑其人物性格時特別細心,讓他在一派冷漠中仍帶有一絲溫厚,也讓整個故事在顯而易見的疏離暴戾中點綴著若有似無的親密柔和。
結尾的急轉直下令人驚訝不已,原來早先那個被暗殺的污點證人不是強尼羅斯@@,那他到底在哪裡呢?由此衍生出了最終的機場追逐橋段。法蘭克強勢回嗆了卑劣的政客並果斷擊斃了拒捕的證人,完成任務的他隨後回到了家,女友正在床上安睡,他走進浴室洗了把臉後表情漠然地看著鏡中人。唉!在與人鉤心鬥角時武裝起自己,好像還真的會變得有點冷酷無情啊!
花絮:史蒂夫(Steve McQueen)原本不太想演法蘭克,因為他年少時常出入警局而對警察反感,最後是他老婆說服了他。勞勃范恩(Robert Vaughn)原本不想演政客沃特,不過在片廠獻上令他滿意的片酬後就點頭了。凱薩琳羅斯(Katherine Ross)婉拒出演戲分過少的凱茜。葉導(Peter Yates)因為拍了【robbery】而被史蒂夫(Steve McQueen)延攬來執導。劇本原本設定故事發生在洛杉磯,但是製作人菲利普迪安東尼(Philip D'Antoni)在幾經思考之後決定移往舊金山,而且還在劇本中加進飛車追逐橋段以增加刺激感。史蒂夫(Steve McQueen)創建的太陽系所製作的首部作品。史蒂夫(Steve McQueen)以後來偵辦黃道十二宮連環兇殺案而出名的舊金山兇案組警探戴夫托斯奇(Dave Toschi)為形象來揣摩角色。原本葉導(Peter Yates)想再飛車追逐橋段加上歌曲,反倒是拉羅(Lalo Schifrin)覺得配樂即已足夠了。絕大多數場面都是實地拍攝而非搭景。片廠買了兩輛野馬,一輛在拍攝時撞壞了,另一輛在稍微修復後於1974年以六千美元賣出去了,後又於2020年初以三百七十萬美元拍賣出去;匪徒原本是要開福特提供的兩輛銀河,但是製作人覺得車身太重會不利於跳躍而改成道奇突襲者。史蒂夫(Steve McQueen)常常不慎撞到路旁的汽車,因此劇組再度聘請了曾經在【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中當他替身的巴德艾金斯(Bud Ekins)。總共死了六個人。飾演凱茜的賈桂琳畢塞(Jacqueline Bisset)當時正逐漸走紅,所以預告片剪得好像她的戲分很多一樣。首批講出『bullshit』的好萊塢主流電影之一。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將要執導以布利為主角的新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765/
2023/03/25
- Mar 14 Tue 2023 22:40
危險的青春 1969
由石英、鄭小芬與高幸枝等人主演,導演則是辛奇。
的確是相當另類的台語電影,口味辛辣且風格前衛,沒有以往常見的單純與樸實而充滿了虛榮與荒唐,並以狂飆的機車象徵了危險的青春,運鏡方式及表現手法明顯模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不過當然整個技巧是遠遠不及的)。情節走向很容易預料,結尾也轉得很牽強,不過其所欲傳達的意涵倒是令人感慨萬千。愛情與麵包哪個比較重要?這個選擇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每個人的選擇不盡相同,而且也不必去勉強別人認同自己的看法,只要努力地付出真心去找到願意跟自己相知相守的伴侶,那就稱得上是幸福了。
雖然以現在的標準去看幾十年前的台語片都會覺得很粗糙,不過這些作品的珍貴之處在於保存了當時台灣的社會樣貌,每每令我心生懷古之幽情。以此片為例,台灣當時受到美國的援助而開始進步,在物質條件逐漸改善的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也跟著改變了。時至今日,台灣社會已經變得富裕了,不過人心也跟著變得複雜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之道,要怎麼走全由自己決定,好壞也理當由自己承擔才是。
http://www.imdb.com/title/tt15410980/
2023/03/14
- Dec 18 Sun 2022 03:15
blow-up (春光乍現) 1966
改編自阿根廷作家胡立歐科塔薩爾(Julio Cortázar)於195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las babas del diablo》,由大衛海明斯(David Hemmings)領銜主演,導演則是義大利現代主義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僅僅花費一百八十萬美元即製作完成,全球票房則高達兩千萬美元。當年被影藝學院提名為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稍後更收穫了金棕櫚,並且在多年後啟發了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與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先後拍出【對話】(the conversation)與【兇線】(blow out)。
當時已享譽歐洲的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卡羅龐蒂(Carlo Ponti)的牽線下所拍攝的首部英語電影,片名是『照片放大』的意思,情節著實艱澀難懂,角色間的互動與反應非常奇怪,從頭到尾都瀰漫著一抹難以言喻的荒謬感。擅長刻畫社會階級意識與人性疏離意味的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這回依舊不疾不徐地展現其獨特卓越的鏡頭語言(不過焦點並不像以往那般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場景的構圖與配色都極其講究,雖然讓人越看越摸不著頭緒,但是仍然可以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他想要表達的意涵(真的嗎stO)。
主角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時尚攝影師,給人的感覺很輕浮傲慢,殊不知在這個空泛虛妄的俗世裡,他已經稱得上是正常人了(?),因為周遭有許多人事物都比他更加乖張脫序。奇模怪樣狂奔的群眾與擺著彆扭姿勢的模特兒描摹出空虛的意境,想要出名的無腦少女與為了追回偷情相片而甘願獻身的少婦則代表了墮落的人性,被破壞的電吉他與被風吹走的政治標語看板則象徵著變動的價值,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巧妙地塞入許多隱晦曖昧的意象,不過所細膩構築的核心卻簡潔清晰:個人與現實之間的聯結。
明明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可是大家卻都表現出冷漠的態度,由此傳達出一個隱喻:似乎只有多數人在意或知曉的人事物才算是存在或有意義,反過來說,多數人不關心或不清楚的人事物就幾乎等於不存在或無意義,有人覺得非常重要或深信不移的事情,也有人可能毫不在意或不以為然,當人們以為自己好像看清了什麼而最後卻全無所獲時往往就會不自覺地陷入了深沉的茫然之中,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也藉此點出了人與人之間常常會因為溝通困難而產生隔閡。
謎團確實存在,但是謎底卻沒有清楚揭曉,人生就是如此充滿了疑惑與不確定性。戛然而止的結尾可謂畫龍點睛,當主角撿起他認為根本不存在的網球時(的確就是不存在啊),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而觀眾想必也已開始納悶,真實或虛假到底該怎麼定義呢?嗯……
花絮: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婉拒了主演邀約,因為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不肯讓他先看劇本。原本要主演的泰倫斯史丹普(Terence Stamp)在開拍前幾週辭演。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最先相中的珍的人選是伊娃布莉史川伯格(Evabritt Strandberg),她從瑞典來到倫敦試鏡,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也表示相當滿意,無奈米高梅高層覺得她的外貌不夠出色。許多當時頗知名的攝影師、畫家與時尚模特兒都有客串演出,而且他們的作品也都有出現。凡妮莎蕾德葛瑞芙(Vanessa Redgrave)當時非常忙碌,她白天要拍電影,每週還有兩個晚上要去演舞台劇【春風不化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主角的姓名,不過劇本中有寫出他叫湯瑪斯,而他的形象則是取自搖擺倫敦時期知名的攝影師大衛貝利(David Bailey)、泰倫斯唐納文(Terence Donovan)與約翰科萬(John Cowan)。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和攝影指導卡羅狄帕瑪(Carlo Di Palma)常常在構想上有所衝突而爭執。照片中的流浪漢其實就是胡立歐(Julio Cortázar)。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最初想找的搖滾樂團是何許人(the who),因為彼得湯森(Peter Townsend)的砸吉他表演很有名,不過雛鳥(the yardbirds)的經紀人也很想讓他們在片中亮相,於是他告訴何許人(the who)的經紀人可以開價五千英鎊,而這樣的高價很可能會讓雙方談不攏,結果也真的遂其所願;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其實也考慮過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無奈他們無法取得工作許可。那個搖滾樂團就是鼎鼎大名的雛鳥(the yardbirds),不過吉米佩吉(Jimmy Page)和傑夫貝克(Jeff Beck)同時在團的時間其實很短。赫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初次為電影譜寫配樂。湯瑪斯拿的相機是當時最新潮的尼康F。那輛載著很多模仿演員的吉普車是大衛(David Hemmings)的;而湯瑪斯開的勞斯萊斯銀雲三代則是吉米薩維爾(Jimmy Savile)的,而且原本是白色。想要保留所有裸露鏡頭的米高梅為了躲過海斯法典的審查而創建了一間假公司來發行此片,其好評與賣座也間接導致海斯法典在兩年後被電影分級制度所取代。艾尼歐迪康奇尼(Ennio De Concini)建議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義大利上映時也不需要翻譯或更改片名。在英國是與【doctor, you've got to be kidding!】聯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176/
2022/12/18
- Nov 28 Mon 2022 23:15
the producers (製片人) 1967
由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自編自導,主角是齊洛莫斯托(Zero Mostel)和金懷德(Gene Wilder)等人,製作成本是九十四萬多美元,全球票房落在一百六十萬美元左右。上映時因為題材牽涉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而引發爭議,不過評價隨著時光荏苒逐漸攀升(主要是1970年代十六毫米影盤在大學生間帶起了一波流行),先於1996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裡,後於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喜劇。
布導(Mel Brooks)還真是有才,首次自編自導就榮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能亂中有序地將這麼胡鬧的故事呈現得這麼詼諧也是滿不簡單的。主題是人生的荒謬無奈(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情節就像兩位主角所製作的那齣舞台劇一樣不知所云,到處都瀰漫著令人忍俊不住的插科打諢(不過有些部分其實令人感到尷尬stO),角色的性格也都塑造得很爆笑(兩位主角、崇拜納粹的編劇、男同性戀導演與助手以及自我陶醉地引吭高歌的演員)。片時僅僅八十八分鐘,節奏輕盈明快,絲毫不拖泥帶水,雖然配方太過傳統,不過口味倒是甜而不膩。^^"
花絮:布導(Mel Brooks)早在1963年就拿劇本給金(Gene Wilder)看過了。布導(Mel Brooks)原本想用彼得賽勒斯(Peter Sellers)來演李奧,可惜被他婉拒了,後來他表示相當後悔。在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轉而去拍【畢業生】(the graduate)之後,金(Gene Wilder)補上了空缺,而這也是他唯一獲得的奧斯卡提名。布導(Mel Brooks)將自己的片酬降到三分之一以取得編導自由。齊洛(Zero Mostel)的合約中有下午五點半後不工作的但書,因為他的腳有傷,雖然也破過一次例,不過據說他老兄可是大肆抱怨。大使館的老闆約瑟夫列文(Joseph E. Levine)在看過一些毛片後一度想炒掉金(Gene Wilder),不過布導(Mel Brooks)拍胸脯保證他會表現得很好。布導(Mel Brooks)和齊洛(Zero Mostel)在片場處得不怎麼好,他們自此再也沒合作過。麥克斯物色爛劇本時明顯提到了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變形記】(die verwandlung)。胖子的姓氏『Bialystock』取自波蘭城市,也是布導(Mel Brooks)祖先的家鄉。布導(Mel Brooks)真的曾寫過兩次失敗的舞台劇本。約瑟夫(Joseph E. Levine)因為覺得此片口味太嗆辣而不打算讓其上映,後來是彼得(Peter Sellers)的強力推薦改變了他的主意,不過他堅持片名【springtime for Hitler】必須改掉。在西德被禁映,因為當時法律規定不能公開展示納粹圖騰。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3462/
2022/11/28
- Oct 24 Mon 2022 23:00
breakfast at Tiffany's (第凡內早餐) 1961
改編自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在1958年發表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擔綱演出,搭配的男主角是喬治佩柏(George Peppard),導演則是布雷克艾德華茲(Blake Edwards),製作成本是兩百五十萬美元,全球票房則大約是一千四百萬美元。美國電影學會也在2012年將其收入了保存名單中。
無疑是奠定奧黛莉(Audrey Hepburn)高貴優雅形象的經典作品,當時卅歲出頭的她穿著紀梵希洋裝那美麗的姿態著實令人難忘,荷莉也成為她最知名的角色之一。故事在一派戲謔中點綴了一抹哀愁,就好像人們偶爾會在熱鬧歡樂的場合裡卻感到孤單寂寞那樣,在令人陶醉的主題曲「moon river」(不只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後來於2004年還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歌曲第四名。)輕柔的旋律與深情的詞句催化下更是令人不禁感到五味雜陳。雖然情節有點違背常情,不過正是這種浮誇的設定強調了真實世界的勢利,也襯托出真摯情感的可貴。
荷莉愛慕虛榮又揮霍無度,光是看到蒂芬妮商品就能讓她的心情變好,她打算要釣金龜婿,是個標準的拜金女;而保羅則是個鬱鬱不得志的作家,他為了糊口還得當貴婦的小白臉。兩人處境相似,不過心境卻不同,他一直在找尋一個願意真心相待的心靈伴侶,而她則懷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不願承認自己內心深處其實也很渴望有一個真正愛她的人能作伴。而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其他角色性格也塑造得很鮮明,其中最有喜感的大概就是荷莉樓上的房客了,也為這個略顯惆悵的故事點綴了一點詼諧。
溫馨的結局令人感動,其所蘊含的寓意也淺顯易懂:再多價值連城的珠寶也比不上一分真誠純潔的感情,相濡以沫也好,同病相憐也罷,人們在困境中所付出的情意常常是一片衷心而不帶一絲虛偽的(其實是因為全身上下什麼都沒有了stO)。人生短短數十載,與其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不如在茫茫人海中尋找真情。順帶一提,我在十幾年前就看過了,今晚算是補完計劃,當時我才廿幾歲,不太能體會出故事的意涵,如今我已年過四旬,終於多少能感受到現實的苦澀了。QQ
花絮: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以六十五萬美元的價格賣出翻拍版權,但他後來發現將其改編成劇本的喬治艾索洛(George Axelrod)賺得更多時感到很懊惱。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和金露華(Kim Novak)都曾婉拒主演。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被邀演男主角,但他卻受限於合約而無法接演。楚門(Truman Capote)原本希望由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來主演,但她的演戲教練勸她不要接這個有點像應召女的角色。約翰法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原本已經準備執導演筒了,但奧黛莉(Audrey Hepburn)接演後堅持要換導演。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曾向艾導(Blake Edwards)請纓主演,但因為奧黛莉(Audrey Hepburn)當時的老公梅爾法拉(Mel Ferrer)不同意而作罷。奧黛莉(Audrey Hepburn)的片酬高達七十五萬美元,是當時片酬最高的女演員。楚門(Truman Capote)是以他住在紐約時的朋友卡蘿葛麗絲(Carol Grace)為形象來塑造荷莉。據說楚門(Truman Capote)曾毛遂自薦主演。原著裡故事發生在1943年,此片則是1960年。荷莉戴的眼鏡是奧利佛高史密斯而不是雷朋。「moon river」原本要取為「blue river」,但因為作詞者強尼墨瑟(Johnny Mercer)想起已經有同名曲了而改掉,是亨利曼奇尼(Henry Mancini)為奧黛莉(Audrey Hepburn)量身訂做的,因為她不太會唱歌,所以整首曲子只有一個八度音。在鋼琴上彈奏「moon river」時完全不需要用到黑鍵。荷莉只有十九歲左右。荷莉從頭到尾只有一次以真名稱呼保羅──在圖書館借書時,其他時候她都叫他佛雷德。膠捲意外損害導致某些外景戲必須重拍。當年提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五部作品中唯一沒被提名最佳電影。米奇魯尼(Mickey Rooney)飾演的日本人角色在1990年代後常常被指稱是種族歧視。飾演派對客人的臨演都是艾導(Blake Edwards)的朋友。那件黑色洋裝在2006年以八十萬七千美元拍賣了出去。蒂芬妮在2017年以六十三萬英鎊在拍賣會上買走了寫有奧黛莉(Audrey Hepburn)親筆註記的劇本原稿。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4698/
2022/10/24
- Oct 02 Sun 2022 01:20
赤ひげ (紅鬍子) 1965
改編自山本周五郎於195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集《紅鬍子診療譚》(赤ひげ診療譚)(我在9月底陸續將原作中的八則短篇看完了),算是群戲,不過由三船敏郎擔綱主演,而第一男配角是加山雄三,導演則是黑澤明,東寶的獲益高達三億六千萬日圓,是當年的國片冠軍,年度排名則為第五。
黑導的最後一部黑白電影(與原作可謂相互輝映啊),繼【大鏢客】(用心棒)之後再度將三船扶上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寶座,照理說這又是兩人一次成功的合作,不過當時大概誰都沒料到這就是他們倆的最後一次共事了(此後甚至可說是形同陌路),所以箇中原由著實費人猜疑(在兩人都已過世廿幾年後的今日仍是眾說紛紜),也為此片增添了不少話題性。片時超過了三個小時(嚴格說來是將幾部短片合成一部長片),加上嚴肅的情節裡缺少了娛樂性,所以對觀眾而言的確是一大挑戰,不過其珍貴的藝術價值與深刻的道德意涵無疑值得人們推崇讚賞,亦足見黑導有多麼認真地看待自己身為電影人的社會責任。
雖然片名是三船所飾演的『紅鬍子』,但是他的戲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台詞就顯得更少了),因為整個故事其實是以加山所飾演的保本登為主視角,不過兩人的演出風采也都或多或少被其他配角奪走了,香川京子飾演的狂女、根岸明美飾演的阿邦、山崎努飾演的佐八、二木輝美飾演的阿豐、頭師佳孝飾演的長次與飾演幫傭的幾位女演員等等,每個人都傳神地展現了精湛的演技,令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窮苦人的辛酸悲慘與奮發振作。
這也是黑導繼【靜靜的決鬥】(靜かなる決闘)之後再度描摹仁心仁術的醫者超凡入聖之形象,從他大致忠於原著的情節即可明顯看出他相當認同『紅鬍子』新出去定大夫的人生價值觀而希望借其之口來散播良善的種子,他專注地勾勒每一個飽受折磨的生命,由此細膩地刻畫出身體的痛楚與心靈的創傷,也字字血淚地道出人生百態與世間疾苦,更鞭辟入裡地剖析了善惡對錯,使整個故事充滿了人道關懷精神與社會正義意識。在黑導從容不迫的鏡頭下,無數窮苦人在絕望與束縛中堅韌不拔地尋找著希望與解脫,縱使淒慘落魄也絕不灰心喪志,努力生活的勇氣與為他人著想的心意亦不禁令人熱淚盈眶並省思再三。
人多半會因為沒有親身經歷而無感於別人的苦痛,所以似乎也唯有弱勢者才能真正體會到弱勢者的感受(正所謂『同病相憐』),如果自己未曾親身經歷卻仍能同情別人的苦痛,那麼就至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善意,新出大夫大概就是以這種人溺己溺的情操在對待病人的吧!他真誠高尚的善意慢慢地感動了周遭的人,每個人都受到薰陶而變得更好,也將他的善意傳播得更廣,就連起初不情不願地來到療養院的保本最終也從中領悟到了『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
花絮:三船是真的將鬍子染成紅色(可惜畫面是黑白的而看不出來)。阿豐的遭遇其實取自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humiliated and insulted)。前前後後耗時兩年才拍完,而佐八瀕死前的橋段是最早拍的,黑導用以為整部片立下基調。黑導在拍完此片後就解除了與東寶的專屬合約而決定尋求國外能提供更多資金的機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888/
2022/10/02
- Sep 17 Sat 2022 23:05
三匹の侍 (三匹之侍) 1964
改編自富士電視台在196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第一集【剣豪無宿】,原班人馬繼續合作,三個主角分別是丹波哲郎、長門勇和平幹二朗,導演則是當時活躍於電視圈的五社英雄。
五導的大銀幕導演初作,運鏡乾淨俐落,節奏簡潔明快,片時僅僅九十幾分鐘,毫不囉嗦地道出一個貧苦農民對抗暴虐地方官的悲慘故事,情節兼具了打鬥娛樂感受與社會省思意涵,不只一針見血地刺痛了卑微無奈的人性(如果想要突破困境就必須下定決心啊),也毫不留情地批判輕信他人與軟弱畏縮的性格(明確地質疑無謂的榮譽心有時甚至會敗事),口吻之嚴厲令人印象深刻,更給人帶來了一點啟發:行事必須隨機應變而不是固執死板。
大家都對現況感到不滿,但是沒人敢挺身反抗,因為強出頭通常也只是送命而已。三個農民鋌而走險地綁架了郡長的女兒以試圖跟他進行談判,路過的浪人也因為同情農民而拔刀相助,不過呢,他們都太天真了,竟然會相信郡長那種人的承諾,所以落得了悲慘的下場。無良無恥的人就是過得比較優渥愜意,而善良正直的人常常只會吃虧受苦,你瞧,幫助農民只能吃糙米(而且還有生命危險stO),投靠郡長卻能吃美食(不過也是有被滅口的可能stO)。嗯,這當然是反諷啦,不過也反映了現實有多麼殘酷。
在艱困的時代裡,大多數人都是苟延殘喘地活著,只有極少數人會勇敢堅強地反抗,而這並沒有對或錯,只是選擇不同罷了。結局著實令人無言以對,三個路過的浪人拚死拚活地幫助貧苦的農民,不料要他們向知事請願時卻沒人敢去,唉!因為大家都害怕會像之前那三個農民一樣被滅口。這三個浪人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啊!算了,還是像野狗那樣繼續流浪吧!世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的啊!
花絮:電視劇總共拍了六個系列,而此片是在第一個系列播畢之後緊接著拍攝並上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652/
2022/09/17
- Aug 24 Wed 2022 23:30
a shot in the dark (暗夜怪槍) 1964
改編自馬賽爾亞恰(Marcel Archard)於1960年發表的舞台劇本《l'Idiote》,【粉紅豹】(the Pink Panther)系列的第二作,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再度飾演克魯梭探長,導演則是布雷克艾德華茲(Blake Edwards),上映後在北美收穫了六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擠進前十,後來更於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喜劇之一。
敘事風格像是風靡1930年代及1940年代的神經喜劇,從頭到尾都令人發噱,彼得(Peter Sellers)浮誇的表演帶著渾然天成的滑稽感,說他一個人撐起了全片也不為過。雖然後來一直試圖狙殺克魯梭探長的黑衣怪客是誰令人訝異,但是毫無邏輯可言;而巴龍家裡那幾樁命案的真兇到底是誰,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stO
花絮:女主角首選是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可惜她因為身體微恙而無法接演;第二人選是蘿咪施奈德(Romy Schneider),她則是因為合約問題而無法接演;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也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愛姬桑莫(Elke Sommer)花了十萬美元賣斷她之前所簽的兩部德國片約,這樣她才能轉而和米高梅簽訂一筆三年合約,而她也是卡司中至今唯一仍在世的。原始劇本其實沒有克魯梭。警長德雷佛斯、警長的助手法蘭索瓦和克魯梭的僕人卡多後來都成為系列長駐角色。天體營裡那些人是艾導(Blake Edwards)到倫敦某個爵士俱樂部找來的樂手,他們的日薪是十二英鎊。有很多即興演出,例如克魯梭探長說他手上握有整個非洲還有他和助手的對時橋段的對白等等,不過這個情況也導致艾導(Blake Edwards)和彼得(Peter Sellers)兩人頻生摩擦。很多被認為是出外景的橋段其實是棚拍。製作人喬治桑德斯(George Sanders)規定劇組人員若被彼得(Peter Sellers)的表演逗笑出聲的話就要罰五英鎊,最後這筆錢累積到兩百英鎊,被捐給住在片場附近一個貧窮的農夫。主題曲「the shadows of Paris」由吉娜卡羅(Gina Carroll)所演唱。『Ballon』在法語中是氣球的意思。總共死了十四個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586/
2022/08/24
- May 28 Sat 2022 23:00
per un pugno di dollari (荒野大鏢客) 1964
翻拍自黑澤明的【大鏢客】(用心棒),由義大利籍導演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自編自導,領銜主演的則是當時仍未真正成名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製作成本大概是廿萬美元(其中的一萬五千美元是克林(Clint Eastwood)的片酬),最先是在義大利上映,進帳高達廿七億里拉(四百四十萬美元左右),風光坐上冠軍寶座,三年後才在北美上映,也收穫了四百五十萬美元(片名為【a fistful of dollars】),後來更幾度重映。由於票房開得很好,李導(Sergio Leone)就打鐵趁熱地跟克林(Clint Eastwood)又拍了兩部類似的作品(【黃昏雙鏢客】(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和【黃昏三鏢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於是這三部水準皆屬上乘的作品形成了一個系列,在台灣一般是稱為『鏢客三部曲』。
被認為是義大利式西部片的濫觴(其實不是,此前已經有廿多部西部片是在義大利所拍的了,但因為此片是第一部在國際與北美上映,所以後來在知名度上輾壓了前面的作品。),故事發生在美墨邊境,不過其實拍攝地點是在西班牙,這原本只是為了節省花費,不過後來卻形成這類型作品特有的情境魅力,真可謂無心插柳而柳成蔭。整個故事幾乎完全復刻了【大鏢客】(用心棒),的情節大綱(黑澤和菊島隆三因此提告,導致此片在美國的上映時程被迫推遲,前者後來甚至表示藉此所取得的利益比他拍攝該片拿到的還要多,實在令人啼笑皆非。),算是很成功地將日本武士片轉化為美國西部片(一開始影評大多認為很差,不過觀眾卻很中意。),運鏡、人物與配樂都有醞釀出獨特的風味,強力拉抬了已經日暮西山的西部片又支撐了一段時間。
無疑是克林(Clint Eastwood)的成名作,外型剛烈粗獷的他以此鑄下了西部片硬漢的銀幕形象並逐漸成為好萊塢巨星,戴牛仔帽與披斗篷的造型以及叼菸的動作都令人覺得特別帥氣(應該是臉的緣故吧stO)。李導(Sergio Leone)向黑澤偷師並自其他西部片中擷取了創意,當年才卅幾歲的他也因此被封為義大利式西部片的開山祖師,不到四十歲就有如此運鏡功力也著實令人讚賞(大量的臉部特寫和主角視角令人印象相當深刻)。另外,艾尼歐莫利康尼(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則堪稱畫龍點睛,有如裝上了一個讓氛圍顯得壯闊豪邁的濾鏡。
一個無名氏來到美墨邊境一個無法律狀態的小鎮,這裡有兩派人馬正在爭奪地盤而導致民不聊生,於是他決定挑撥雙方展開火拚,希望能讓小鎮重新回到以前和平安詳的時光。英雄鏟奸除惡的戲碼總是很吸引人,以暴制暴的情節充滿令人血脈賁張的陽剛味,主角性格沉默寡言,但做事劍及履及,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一點也不扭捏遲疑,而這種勇於對抗惡勢力的行為極能振奮人心。
結局的意境令人著迷陶醉,短短幾分鐘的橋段卻激盪出氣勢萬鈞的戲劇張力,帶著傷的主角為了拯救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餐館老闆而毅然決然地回到鎮上,他從爆炸引起的煙塵中翩然現身(這根本日本少年漫畫裡常有的畫面吧^^"),在挨了許多子彈後仍昂首挺立(怎麼可能?原來是穿上了鐵片啊!@@),先俐落地收拾了幾個嘍囉,再強勢地解決了雷蒙,最後瀟灑地離開了小鎮。啊!真是太帥啦!
花絮:在西班牙拍攝的成本比在義大利還要少百分之廿五。李導(Sergio Leone)的男主角首選是亨利芳達(Henry Fonda),而詹姆斯寇本(James Coburn)和查理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也都曾被列入考慮,但他們不是開價過高就是覺得劇本太差,所以製作人只得另覓人選。當時正在拍電視劇【rawhide】的克林(Clint Eastwood)熱切地找尋其他演出機會,而和他同演該劇的艾力克佛萊明(Eric Fleming)在婉拒主演無名氏後向製作人推薦了他,雖然該電視劇合約禁止他於空檔時在美國拍電影,但幸好到國外去不在此限,他的傳奇生涯也就由此開始了。李導(Sergio Leone)的雷蒙首選是米莫帕瑪拉(Mimmo Palmara),可惜他婉拒了。而且很多義大利演員不會講英語,所以他們在對戲時是講義大利語或西班牙語,而在美國上映時則有英語配音,又因為拍攝當時收音很差,所以克林(Clint Eastwood)甚至也重新配了自己的音。克林(Clint Eastwood)和李導(Sergio Leone)以及演員們在片場有語言隔閡,擔任翻譯的是班尼托史戴凡涅利(Benito Stefanelli)。前後總共拍了八週。本來克林(Clint Eastwood)的台詞頗多,但他覺得這樣太冗長了,於是建議李導(Sergio Leone)刪減他的台詞,沉默寡言也成為他後來的表演風格。克林(Clint Eastwood)的替身是威廉湯金斯(William Thomkins)。開頭的演員介紹與片名呈現模仿了當時正紅的龐德電影。主角騎著一隻骨瘦如材的驢子這構想出自【tumbleweed】。克林(Clint Eastwood)本人其實不抽菸。製作人的配樂者首選其實是安吉洛拉瓦尼諾(Angelo Lavagnino),但他們還是安排李導(Sergio Leone)和艾尼歐(Ennio Morricone)見個面,當時艾尼歐(Ennio Morricone)拿出兩人上同一所小學時的照片讓李導(Sergio Leone)感到很驚喜,之後他們就持續合作直到李導(Sergio Leone)過世。在歐洲各國上映時,宣傳海報上幾乎看不到克林(Clint Eastwood)。日本提出的抄襲訴訟後來在庭外和解了,據說條件是東寶可以拿到此片全球票房收益的百分之十五,並且擁有此片在日本、南韓和台灣的發行權。在美國上映時,片名原本要取為【the magnificent stranger】,據說直到上映前幾天才決定更改,而且完全沒有人去告訴克林(Clint Eastwood)這件事,他是在三週後聽別人說才知道的。1969年重映時是和【黃昏雙鏢客】(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同場共映。吉安馬力亞沃隆特(Gian Maria Volontè)在演出雷蒙後逐漸走紅,於1970年代時聲勢甚至直逼維托里奧蓋斯曼(Vittorio Gassman)和馬切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直到1975年初才在美國電視上首播。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相當推崇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461/
20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