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哈波李(Harper Lee)於196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我已於今天下午拜見完畢stO),由勞勃馬利根(Robert Mulligan)執導,主角則是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瑪莉貝德漢(Mary Badham)和菲利普艾爾福(Phillip Alford)等人,製作成本是兩百萬美元,當年在北美囊括超過七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六。後於1998年至2007年間陸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勵志電影與十大類型(法庭)十大佳片以及於1995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這些榮耀已足證其經過時代考驗後所獲得的崇高歷史地位。
探討敏感種族議題的原著獲得普立茲獎,而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此片則完全夠格與之遙相輝映(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馬導(Robert Mulligan)的運鏡四平八穩(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將這個發生於1930年代初經濟大蕭條期間阿拉巴馬州梅崗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布景的設計絕對居功厥偉(獲得奧斯卡獎當之無愧),生動地重現了南方州小城當時的風土人情;飾演兄妹的菲利普(Phillip Alford)和瑪莉(Mary Badham)稚嫩但自然的演出令人激賞,充分地說明了以小孩的純真心靈去理解大人的複雜社會有多麼困難;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將耿介勇敢的律師亞提克斯芬奇詮釋得入木三分(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英雄之首),其正直的銀幕形象也讓他首度笑擁小金人(也是生涯唯一)。
一樁強暴冤案將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種族歧視觀念展露無遺(南方比北方更為嚴重),白人就是比黑人高一等,就算黑的也能說成白的,反正黑人做什麼都是錯的,而白人說什麼都是真的,以如此直接的筆觸來敘述如此荒謬的現象令人印象深刻,無奈這種想法直至今日仍隱藏在許多人的心裡。故事所欲闡揚的高尚情操與理性價值無疑令人感佩,不僅毫不留情地批判白人根深蒂固的偏見與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也沉痛萬分地凸顯法律審判的不公不義,更無比詳細地詮釋何謂正直善良與卑劣陰險,其口吻語重心長,也由此煉鑄出一部經典。
就事論事的阿提克斯和那些嫉黑如仇的白人(尤其是顛倒是非欲掩飾家醜的勞勃尤爾)形成鮮明的對照,前者往往理性思考,而後者每每偏執己見。湯姆羅賓森與瑪雅拉尤爾也是兩個極端的比較,前者熱心助人且不求回報,後者惱羞成怒而恩將仇報。這些差異極大的對比有如一記敲在人們心窩上的警鐘,時時刻刻忠告著人們不能以膚色來判斷品格優劣而應該以行為來論定孰是孰非,白鄉民對黑人帶有偏見令人覺得遺憾,而芬奇家互敬互愛的親情以及他們跟黑傭人嘉珀妮亞親密的關係則令人感到溫馨。
故事就像是一則警世寓言,其寓意淺顯易懂,提醒人們理性以對而不偏執以懟,勸勉人們尊重生命且行善扶弱。結尾的襲擊橋段令人膽戰心驚,兄妹倆的救命恩人是幾乎從不現身的布著實充滿戲劇性,足不出戶且受盡嘲諷的他見義勇為的行為絕對值得表揚。因為卑劣小人總是心胸狹隘而伺機暗箭傷人,所以正直君子儘管光明磊落亦必須學會明哲保身。不被無端的髒水潑到,懂得以清澈的眼神去看待汙濁的世事,如此為人處世之道或許已堪稱智慧。
花絮:。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56592/
2025/05/10
- May 10 Sat 2025 23:05
to kill a mockingbird (梅崗城故事) 1962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