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950~1959 (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07.jpg  

二戰期間,歐洲市場陷入停擺,迪士尼所推出的多部作品獲益都跟著減少,連帶使得經營狀況雪上加霜。二戰後,歐洲市場逐漸復甦,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大展身手,但他卻猶豫到底要先做此片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後來決定讓兩個團隊分頭進行,看誰先完成而且品質較好就先上映,後來的結果是此片走在前頭,【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則在隔年上映。

迪士尼第十二部動畫長片,算是二戰之後第一部有計畫的完整製作,大約花了三百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海撈了一千多萬美元,是當年度的票房冠軍,這對在【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之後就苦無代表作的老迪(Walter Disney)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啊!讓迪士尼穩住了陣腳,也開始將經營觸角延伸至真人電影和電視,並建立自己的發行公司,迪士尼樂園也於1955年開幕了。以上種種拓展,讓人見識到了此片帶給迪士尼的商業效益有多大!後來多次重映,北美票房累積是八千五百萬美元左右,海外則是逼近了一億八千萬美元,總計全球票房是超過了兩億六千萬美元。2005年,迪士尼發行了此片的DVD,首週就賣出三百廿萬片,賺進六千四百萬美元。

改編自歐洲非常經典的童話故事,迪士尼用比較詼諧的方式來呈現,刻意將動物擬人化並加重戲分,藉以加深童趣。和其他迪士尼作品同樣相當具有教育意義,主題曲「a dream is a wish your heart makes」就闡述了永遠不要放棄希望的道理,勉勵人時時刻刻都要抱持著堅定樂觀的心態,很適合用來啟蒙小孩子。

花絮:曾有些人指出灰姑娘去舞會時穿的鞋子應該是毛皮做的,這或許是因為在法語中毛皮(vair)和玻璃(verre)的發音恰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長久以來論辯很多,已沒有定論。1950年6月被改編成半小時的廣播劇。愛琳伍茲(Ilene Woods)在三百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取得了灰姑娘的配音機會,可惜她晚年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曾參與過此片了。動畫總監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說此片其實是先由真人演出,然後再據以繪成動畫。麥克道格拉斯(Mike Douglas)因為具有濃厚的芝加哥口音而失去了王子的配音機會,後來只配唱了歌曲。老迪(Walter Disney)第一次找流行音樂製作人來為自己的作品量身訂做配樂,此片也成為迪士尼發行原聲帶的開山祖師。王子是沒有名字的,後來迪士尼為了避免觀眾將他和【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的王子搞混而為他命名為Henry。露西佛以動畫師華德金寶(Ward Kimball)家的貓為形象塑造而成,而牠摔下高塔後到底有沒有死也引起粉絲論戰。在此片中,灰姑娘的晚禮服是白色的,但在宣傳海報上卻是藍色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332/
2015/10/06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908 gatokc.jpg  

1881年10月26日下午三點,美國舊西部時代頗知名的一場槍戰在現今亞歷桑納州柯奇斯縣的墓碑鎮展開,只持續了大約半分鐘,雙方駁火了卅槍左右,結果是麥克羅利兄弟(Frank & Tom McLaury)和比利克蘭頓(Billy Clanton)命喪在血泊之中。這類警長和非法之徒正面衝突的情形在19世紀末的美國中西部越來越多,所象徵的歷史意義亦相當重大:國家的公權力開始伸張,執法的範圍逐漸擴大,舊西部時代也就像滾滾黃沙落散在馬車輪下一般,最終是退出了歷史舞台。

漫天黃沙飛揚、小鎮酒吧鬧事、牛仔拔槍決鬥、個人恩怨尋仇,這些大概是西部片所不可欠缺的元素,我每次看完都不禁對當時的生活心生嚮往。嚴格說來,片名和情節兜得有點牽強,因為懷特去支援弟弟而引發槍戰的部分占不到一半的時間,前面根本是在鋪陳友情和愛情。但卡司之堅強當然不在話下,由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和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領銜主演,在前半段加進了愛情和友情之後的確變得相當有看頭,懷特對蘿拉的一往情深以及懷特和哈勒戴的惺惺相惜都增添了戲劇效果,而槍戰的原因和過程算是被誇飾渲染了,帶了一點英雄主義。另外,由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操刀的配樂也是相當入情入景,為此片加分不少。

花絮:1955年初,有小道消息指出製作人哈爾瓦利斯(Hal Wallis)想要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和蘭爺(Burt Lancaster)來擔綱演出,而芭芭拉史丹威(Barbara Stanwyck)也會加入,後來據說蘭爺(Burt Lancaster)答應演出此片的條件是可以主演【the rainmaker】。1957年7月,此片和【destination 60000】在很多露天電影院同場合映。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離墓碑鎮不遠的圖森片場拍的。蘭爺(Burt Lancaster)和道爺(Kirk Douglas)七次合作中的第二次。飾演比利(Billy Clanton)的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就是在堪薩斯州道奇市長大的。

後記:高雄市前幾天丙烯外洩造成氣爆,死傷慘重,很明顯是人禍,令人憤慨啊!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468/
2014/08/04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89 ゴ.jpg  

前言:台灣最近幾年來抗爭越來越多,長期漠視公共議題的人民終於慢慢覺醒,意識到若不好好地監督這個政府的話,那麼少數握有權力的人或許將會為了一己之私而犧牲多數無知的大眾。而最近的抗爭就是核四廠啟用與否,所以我就決定在今晚朝聖。

受到【金剛】(King Kong)的影響,東寶在一甲子前拍出了此片,導演是本多豬四郎。當年觀影人次高達九百六十一萬,以深刻的警世意涵在影史上留名,氣勢磅礡的配樂也早已成為經典,而儘管由圓谷英二操刀的特效以今日的角度看來顯得非常粗糙,但無疑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這隻巨獸一再地躍上大螢幕,一直要到2004年,走過半世紀的【哥吉拉】(ゴジラ)系列才因為觀眾越來越少而不得不暫停拍攝。而雖然此系列後來已不再帶有嚴肅意涵而僅僅是娛樂性質,但也時時刻刻提醒著人類在追求進步卓越的同時仍必須珍惜自己和地球上千千萬萬個物種寶貴的生命,盼望這個美麗的星球能永遠保持著它蔚藍且旺盛的生機。

幾百萬年以來,人類就和其他物種一起生活在地球上,而隨著時間推移,人類開始展現出不同於其他物種的超高智力,進而統治了地球。近一百年來,人類將這個星球帶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用電量也隨之大增,人類最終研發出核能。而這個巨大能量就像是兩面刃,是利是弊端看人類怎麼使用它,此片上映當年的時空背景就是如此。而核能問世以來一直是人類世界邁向現代化的一大推手,但卻也是潛伏的隱形殺手。各國政府當然總是向人民說會做好安檢,保證萬無一失,但事實證明這根本是謊言,因為一旦發生如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嘯等重大天災時,再嚴格的安檢也無濟於事。此片寓意淺白易懂,哥吉拉就象徵核能(也切合1945年的二戰原爆和1954年第五福龍丸輻射汙染等歷史事件),是人類在試驗高能量物質時所產生的,但人類在面臨牠的反撲時卻毫無抵抗能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牠肆無忌憚地踩爛自己辛苦構築而成的現代化,警世意味相當濃厚。烏克蘭的車諾比(1986年)和日本的福島(2011年)都是血淋淋的教訓,那駭人景象也還歷歷在目。至此,人類終於不得不開始思考是否該尋找其他能源來取代危險性極高的核能。

而台灣目前爭論不休的是核四廠,擁核派(其中包括現在的政府)說如果放棄核電,我們的電費將會攀升至人民難以接受的價格;而反核派則說這是胡扯,核電占我國發電量比例很低,而且我們也已經逐步在開發替代能源,所以根本不會有太大影響,台灣應該毅然決然地放棄核電。多驚人啊!兩方對同一件事的論述竟然有如此大的差異,不免啟人疑竇。最後,我這偏執的腦袋有了一點小小結論。根據經驗法則,我實在不太相信這個政府會為了讓人民享有低電價而堅決擁核,事情絕對沒有這麼單純,因為人民的福祉一向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所在意的只有自己本身的利益而已。而可以想見的是,已投入三千億新台幣經費的核四廠當中帶有多少利益,上中下游的承包商錢都分完了,現在喊停,那就等於是斷了他們的財路,這是不被允許的。加上國內多個用電量龐大的工商業財團在背後推波助瀾,也難怪這個政黨會這麼堅持了,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金田一一說『一切的謎底都解開了』的畫面,科科!

最後我要提的是,林義雄的絕食行動已經接近五天了,卅幾年前,一身傲骨的他被弄得家破人亡,成了獨裁政府殺雞儆猴的犧牲者之一。現在,高齡七十幾歲的他拖著逐漸老邁的身軀放手一搏,不為一己之私,只為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台灣未來的情勢會怎麼演變呢?我不敢奢望,只願老天爺保佑這座幾百年來一直受苦受難的島嶼……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034/
2014/04/27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856 tomats.jpg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打敗。)

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我拜讀了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a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但那時我的人生尚未經過什麼歷練,感觸並不深。一星期前,年過而立的我再度朝聖,馬齒徒增的我終於有了一些領悟,嗯……

1952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問世,獲得了巨大的讚揚,然後接連獲得普立茲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但這對老海(Ernest Hamingway)當時在文壇早已如日中天的地位看來,應該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平實簡潔的文字卻蘊含著堅強剛毅的鬥志,人生常常會遇到逆境,但重要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老人最後雖然只帶回魚骨頭,看似一無所獲,但他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能被抹滅的,努力過後得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是人生意義最大程度的展現。

1958年,此書被搬上大螢幕,由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擔綱主演,這樣的題材當然稍嫌無趣,但這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也讓我的心可以沉靜下來,好好地體悟其中意涵。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激昂的配樂為自己贏得了一座奧斯卡獎;剪接也不錯,各種魚類的資料畫面所費不貲啊!

花絮: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早在此書剛出版時就想買下電影拍攝版權並擔綱主演,但可惜直到他在1957年辭世前都沒能如願,最後他的好友老崔(Spencer Tracy)在因緣際會中取得主演機會。老海(Ernest Hamingway)原本想參與製作,但最後對此片的特效剪接感到失望,更說老崔(Spencer Tracy)看起來就像個有錢人,不適合演古巴窮漁夫,有趣的是後來老崔(Spencer Tracy)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老海(Ernest Hamingway)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瑪莉威爾許(Mary Welsh)客串演出了片末對魚骨頭感到驚訝的女遊客。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027/
2013/12/22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836 v.JPG  

可以算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中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角是英俊挺拔、將近知命之年的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美豔豐滿、正值花信年華的金露華(Kim Novak)。派拉蒙砸了兩百多萬美元才拍成,當時剛推出時是褒貶參半,不管是票房還是影評都沒能告捷,但隨著時光荏苒,此片漸漸獲得各方讚賞,地位不斷提高,絕對是不可不看的經典心理驚悚片。

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運鏡相當精采,尤其是透過光線明暗的對比來製造懸疑感這部分相當成功,不斷旋轉的鏡頭似乎也真的讓人逐漸感到眩暈,鐘塔橋段令人激賞,看得我好像也有懼高症了。而卡蘿塔的畫像也是令人毛骨悚然,射出銳利目光的雙眸簡直懾人魂魄。另外,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以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Tristan und Isolde」為靈感所譜出來的配樂也是功不可沒,驚悚氣氛的營造太高明了。而情節其實很簡單,但蓋上了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神秘面紗之後就有如月暈般朦朧。一開始節奏頗為緩慢,所以稍稍令人感到沉悶,我也一直猜著這樣的情節會有什麼走向。而這樣的窒息感一直到梅琳自殺後就完全宣洩了,自此節奏加快且氣氛更顯詭譎,在史考蒂找到茱蒂之後更可說是吊盡觀眾胃口,戛然而止的結局也令人茫然不知所以。

人太重感情有時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悲傷的回憶中而意志消沉,鍥而不捨的史考蒂最後終於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和梅琳神似的茱蒂,希導(Alfred Hitchcock)也在此時向觀眾揭曉謎底。滿懷歉疚且早已動了真情的茱蒂為了和史考蒂再續前緣而處處迎合他,她希望他能愛上真正的她,而不是她所假扮的梅琳。何其諷刺啊!茱蒂和梅琳都是她,但他卻只愛梅琳。最後,史考蒂在發現真相後暴怒地歸咎於茱蒂,而茱蒂也在良心的譴責下嚐到苦果。悲傷哀悽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對人性也有了更多的感觸……

花絮: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開場沒多久後穿著灰色西裝走過蓋文的造船廠的人。皮耶波利歐(Pierre Boileau)和湯瑪斯納斯傑克(Thomas Narcejac)在得知希導(Alfred Hitchcock)曾經試圖買下他們的前一部作品《celle qui n'était plus》(she who was no more)之後特地為他寫了《d'entre les morts》(from among the dead),他改編後將主場景從巴黎移到舊金山,並且更改了結局。艾力克柯柏(Alec Coppel)和山繆泰勒(Samuel Taylor)一起掛名編劇,但其實他對最終確定版的劇本是連一個字的貢獻也沒有,會掛名編劇完全只是合約的關係;而山繆(Samuel Taylor)也只是根據希導(Alfred Hitchcock)給的情節大綱就著手撰寫劇本,壓根沒看原著或者是艾力克(Alec Coppel)的初版劇本。每個鏡頭的時間平均是六秒多。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想要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來演女主角,但因為她懷孕而作罷。希導(Alfred Hitchcock)後來將發行權買回去當作給女兒的遺產,所以有好長一段時間,觀眾都無緣拜見此片、【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後窗】(rear window)和【奪魂索】(rope)等五部電影,一直到1984年才重見天日。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此片中所展現的旋轉聚焦鏡頭是他在某場宴會中感到頭暈時得到的靈感,據說本來在【蝴蝶夢】(Rebecca)就要用了,但無奈當時技術還不夠而作罷。瑪琳的服裝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和服裝設計師艾迪絲海德(Edith Head)特別商量後決定的,他們決定讓她渾身散發詭異感,例如讓金髮的她穿灰色套裝,還有白色長外套加黑色圍巾。就單單一個瑪琳凝視外婆畫像的極短橋段,據說希導(Alfred Hitchcock)拍了一週,只為了找出最好的光影效果。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太座說她很喜歡此片,除了瑪琳走向舊金山灣那一幕,因為她覺得露嬤(Kim Novak)看起來太大隻了;而雖然批評僅只於此,但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往後多年都一直認定她不喜歡此片。那座西班牙式建築其實沒有鐘塔,那是用攝影特效。惡夢橋段的動畫和卡蘿塔的畫像都是約翰法倫(John Ferren)所畫。茱蒂住的帝國酒店其實就是現今坐落於舊金山市中心的維爾提勾酒店,劇組所取景的501號房據說仍大多保留著當時的擺設。希導(Alfred Hitchcock)唯一一部兇手沒有受到制裁的作品,米琪在收音機聽到蓋文被抓是刻意拍給歐洲市場用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對此片上映當時的挫敗感到懊惱,並歸咎於老邁的老史(James Stewart)無法吸引觀眾,後來甚至再也沒有和這位他曾經最愛的演員合作過了;而事實上也有很多人認同老史(James Stewart)不適合這個角色,因為他真的比露嬤(Kim Novak)年長太多了;但老番癲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後來自己又說露嬤(Kim Novak)也不適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357/
2013/10/0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769 1am.JPG  

前言:算是補完計畫,第一次看似乎是超過十年前的事情了。

改編自雷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在1954年寫成的電視劇本,以陪審團對一件兇殺案的討論來比喻人的社會,也可以算是對麥卡錫主義的反思。人們在看待事情常常是帶著成見的,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且過分主觀的態度來評斷事情,每個人對特定事情的看法往往不會一樣,正如陪審團的十二個人對同樣一件兇殺案有各自的意見,這時就需要透過理性客觀的討論來達到共識。有人客觀地據理力爭,正反兩方以四號和八號陪審員為代表;有人主觀地大聲咆哮以求震懾他人,但自己的說詞卻漏洞百出且互相矛盾,以三號和十號陪審員為代表;有人則是毫無主見地盲從他人,以十二號陪審員為代表;也有人事不關己地漠視討論,甚至對認真討論的其他人冷潮熱諷,以趕著要去看棒球的七號陪審員為代表。但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陪審團最後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做出了無罪的決議,而從他們進入討論室之後就轉趨惡劣的天氣也在此時驟然好轉,隱喻著狂風暴雨般的激辯過後的雨過天青。

真可謂是邏輯辯證的經典範例,為"客觀"下了最佳注解,由亨利方達(Henry Fonda)領銜的十二位主要演員的演出也都相當精采,而飾演偏見最深的三號陪審員的李科布(Lee Cobb)也毫無疑問是一大亮點,當然,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運鏡也是功不可沒的。經典的地位無庸置疑,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三項提名,雖然全輸給政治正確的【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但隨後在柏林影展獵獲金熊也算是扳回顏面。2000年之後,在美國電影學會每年陸續發佈的百年百大系列中多有斬獲,同時名列百年百大驚悚電影(2001年)和百年百大勵志電影(2006年),並在2007年修定版的百年百大電影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中的法庭類名列亞軍,在在都顯示出此片的地位非凡。也重拍過兩次,分別在1997年和2007年,也數度改編成舞台劇,半世紀以來依然是顯學,也是很多商科學校和企業的教材。

花絮:飾演九號陪審員的約瑟夫史威尼(Joseph Sweeney)和飾演十一號陪審員的喬治沃斯柯維奇(George Voskovec)是卡司中唯二有參與1954年9月的電視演出的。當時此片是和【諜海惡風雲】(5 steps to danger)同場放映的,當時相當叫好,可惜卻不叫座。盧導(Sidney Lumet)曾讓十二位主要演員處在討論室好幾個小時但卻不開鏡,他想讓他們先習慣那種氛圍。老方(Henry Fonda)對於擔任製作人感到挫折,隨後就決定不再越俎代庖了。老方(Henry Fonda)曾直接向盧導(Sidney Lumet)抱怨窗外布景爛爆了,而且還稱讚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伸冤記】(the wrong man)布景就很讚,盧導(Sidney Lumet)只好安撫他說劇組會改善的。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分割鏡頭,從頭到尾只有三分鐘的鏡頭不在陪審團室裡。排演加正式開拍總共耗時五週。據說由於此片票房不佳,所以老方(Henry Fonda)根本沒領到片酬,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將此片視為自己從影以來最棒的三部作品之一,另兩部是【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和【無法無天】(the ox-box incident)。飾演二號陪審員的約翰費德勒(John Fiedler)的大螢幕處女秀。據說老方(Henry Fonda)因為對盧導(Sidney Lumet)執導的電視劇印象深刻而欽點他來掌鏡。在1997年的重拍版本中,喬治史考特(George Scott)重新詮釋老科(Lee Cobb)飾演的第三號陪審員,而其實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和老科(Lee Cobb)演同一個角色,第一次是在1990年的【大法師3】(the exorcist III)中重新詮釋老科(Lee Cobb)在【大法師】(the exorcist)中飾演的金德曼中尉。在重拍版本中,傑克雷蒙(Jack Lemmon)重新詮釋老方(Henry Fonda)飾演的八號陪審員,但其實早在1955年的【羅伯先生】(Mister Roberts)中,他的角色就接替了老方(Henry Fonda)的角色的職位。帶領美國走過二戰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夫人非常推崇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2013/04/06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757 ksm.JPG  

前言: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正式開幕,由台灣和澳洲在台灣洲際棒球場率先捉對廝殺,在此恭喜台灣旗開得勝,希望接著打荷蘭也能如此。

改編自亨利哈格德(Henry Haggard)在188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相當精采刺激的冒險電影,也像一本教科書,讓人對非洲這塊神秘的蠻荒大陸驚嘆不已,不管是廣袤遼闊的草原、漫無邊際的沙漠或者是別有洞天的山嶺,在在都反襯出人類的渺小卑微。而主角群深入險地的決心和毅力也是令人佩服,途中驚險連連,不管是大自然的威脅還是蠻荒部落的不友善,最後他們終於在千辛萬苦地翻山越嶺之後找到了所羅門王的寶藏,但也同時發現了女主角老公的屍體,寶藏之地即為死亡之地,隱喻著欲望招致滅亡之義,警世意味濃厚。

雖然有些鏡頭仍是特效剪接,但米高梅的劇組仍是毫不含糊地實地在肯亞、烏干達、剛果和坦尚尼亞等國境內完成了此片,著實令人佩服,也獲得影藝學院最佳剪接(彩色)和最佳攝影(彩色)兩個獎項的加持,但可惜仍不足以打敗當年最大熱門【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而摘下最佳影片。主角是兩個英國人──黛博拉寇兒(Deborah Kerr)和史都華葛蘭傑(Stewart Granger),但花費兩百多萬美元的此片在美國和海外都囊括了五百萬美元以上,全球票房剛好就跨過一千萬美元大關,也拿下英國年度票房季軍。

花絮:艾羅福林(Errol Flynn)因為不想在非洲搭帳篷過夜而婉拒男主角的邀約,他老兄後來跑去印度拍【Kim】,而且住在很爽的度假村裡。但後來此片比【Kim】賣座,他的辭演也讓接演的老葛(Stewart Granger)逐漸崛起。原著小說中其實沒有寇嬤(Deborah Kerr)的角色。很多在非洲的鏡頭(特別是各種動物)成為米高梅的存檔,後來在很多電影中也都用過。康普頓班尼特(Compton Bennett)因為和老葛(Stewart Granger)處得不好而被解僱,而替補的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就沒這問題了。寇嬤(Deborah Kerr)剪短頭髮而後曬日光浴的橋段在試映時引來哄堂大笑,高層於是開始爭論要不要刪掉此一橋段,但後來因為找不到其他方法來說明她為何改變髮型而決定原汁原味保留。1952年,此片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男女主角都沒換。1958年,米高梅一起重映了此片和1954年上映的【rogue cop】。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646/
2013/03/03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752 s.JPG  

門當戶對是自古以來根深柢固的觀念,即使撇開現實條件(通常是財富)不談,兩個出身迥然不同的人光是價值觀就可能有很大的落差。莎賓娜對大衛的迷戀其實有點像是偶像崇拜,而後來陰錯陽差愛上萊納斯更是牽強,務實如萊納斯會對小妹妹似的莎賓娜動情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兩人只是約會個幾次就好像知心一樣,相愛的過程真的很沒說服力,而且年齡差距更是讓人不停地搖頭。唉!沒想到如此一部經典的浪漫喜劇竟然被我解讀成這樣,或許是現實的處境讓我變得越來越悲觀了。

改編自山繆泰勒(Samuel Taylor)的舞台劇劇本《Sabrina fair》,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懷德(Billy Wilder),而此片也是他在派拉蒙舞台的謝幕之作,雙方一共合作了十二年,剛好十部作品。另外,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卡司超級大的,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威廉赫登(William Holden)和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不得不說,當年才廿五歲的小妮子著實搶盡了兩位前輩的風采,但在情節使然之下,他們倆也算是非戰之罪。本來外型就不夠帥氣的鮑爺(Humphrey Bogart)把萊斯納演得像一隻呆頭鵝,而還算有型的老赫(William Holden)卻得硬著頭皮演出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兩兄弟一個無趣、一個無腦,完全就是要襯托從巴黎學成歸國且變得氣質出眾的莎賓娜,穿上紀梵希的赫嬤(Audrey Hepburn)還真是風華絕代啊!

據說懷導(Billy Wilder)用兩百多萬美元完成此片,上映後賺進四百萬美元,算是很不錯了。隨後也獲得影藝學院送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提名,可惜最後只獲得最佳服裝設計(黑白)。2002年,此片被美國電影學會選進百大愛情電影之一。後來在1995年有重拍,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葛雷基尼爾(Greg Kinnear)和茱莉亞歐蒙(Julia Ormond)主演。

花絮:【Sabrina fair】於1953年11月底在百老匯開演,最後總共演了超過三百場。在美國,派拉蒙為了不想讓觀眾將此片和《浮華世界》(vanity fair)搞混而決定更改片名;而在英國,由於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電視演員就叫莎賓娜(Sabrina),所以片廠決定就用原片名上映。卡萊葛倫(Cary Grant)是萊納斯的第一人選,但他婉拒了,後來接替的就是鮑爺(Humphrey Bogart)。他加入後和整個劇組都合不來,尤其看不慣老赫(William Holden),而且希望可以由他的老婆──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來演女主角,因為他覺得赫嬤(Audrey Hepburn)根本沒有表演天分,之後被問到和赫嬤(Audrey Hepburn)合作覺得如何時甚至是嘲諷似地說:『It's OK, if you don't mind to make 20 takes.』(很好啊,如果你不介意演廿次的話。)。話雖如此,鮑爺(Humphrey Bogart)還是拿到頂級片酬:卅萬美元,老赫(William Holden)是十五萬美元,而赫嬤(Audrey Hepburn)才一萬五千美元。當時老赫(William Holden)和赫嬤(Audrey Hepburn)都已各自有伴侶,但還是假戲真做地發生婚外情,而想和他生兒育女的她在他表明已結紮之後就決定分手了。有一些影評家認為鮑爺(Humphrey Bogart)根本就不適合演萊納斯,應該由老赫(William Holden)來演,而由另一個更年輕的人來演大衛。儘管艾迪絲海德(Edith Head)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黑白),但其實赫嬤(Audrey Hepburn)大部分的戲服都是由休柏特德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所設計的。據說赫嬤(Audrey Hepburn)初次到他在巴黎的沙龍拜訪時,他以為來的是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也是從此片開始,雙方開啟了長期合作。和【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一樣,此片開拍時劇本根本還沒完成。開拍後,有一次鮑爺(Humphrey Bogart)因為沒有拿到厄尼斯特萊曼(Ernest Lehman)修改後的劇本而發飆,懷導(Billy Wilder)就告訴劇組如果鮑爺(Humphrey Bogart)不向厄尼斯特(Ernest Lehman)道歉就不繼續拍,後來鮑爺(Humphrey Bogart)妥協了。據說懷導(Billy Wilder)曾半開玩笑地叫赫嬤(Audrey Hepburn)裝病使劇組不得不停工,好讓他有時間完成劇本。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437/
2013/02/14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98 ts.JPG  

約翰福特(John Ford)和約翰韋恩(John Wayne)又一經典合作,改編自艾倫李梅(Alan Le May)的同名小說,福導(John Ford)巧妙地加進種族議題,探討美國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矛盾和盲目仇恨,賦予這個稍嫌單調的冒險故事文化意涵。當年即取得巨大的商業獲益,幾十年過去了,被廣泛地認為是西部片的經典之一,也先後在1997年和2007年都入選了百年百大電影,2008年甚至獲選為史上最佳西部片,並深深地影響著許多後起之秀。

可以算是公路電影的雛形,兩位主角鍥而不捨地追蹤被科曼奇族印第安人俘虜的小女孩下落,福導(John Ford)用惡劣的天氣和險惡的地貌來描述追蹤過程之艱辛,美國中南部那壯闊的荒漠景致更是令人讚嘆不已。不得不說,結局的大亂鬥真是太精采了(雖然帶點戲謔),而原本一直對科曼奇族深惡痛絕的伊森最後並沒有讓仇恨沖昏了頭,他抱起被科曼奇族同化的姪女黛比時所說的『Let's go home, Debbie.』(我們回家吧,黛比。)也早已被認為是經典名句,而最後一幕光影對比鮮明的取鏡(由屋內往外取鏡,屋內是暗的,屋外則是亮的。)也備受推崇。

花絮:時空背景設定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德州,但其實劇組是在猶他州和亞歷桑納州邊界的紀念碑山谷取景。一般認為情節是受1836年九歲的辛茜亞安帕克(Cynthia Ann Parker)遭科曼奇族綁架的事件所啟發而寫成,科曼奇族突襲她家之後擄走了她(她就這樣和科曼奇族生活了廿四年,也為酋長生了三個小孩,其中一個就是末代酋長誇納帕克(Quanah Parker)。),而她的叔叔也真的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在找她。你要很眼尖才能發現,黛比被科曼奇族發現時是躲在她祖母的墓碑旁,墓誌銘為『Here lies Mary Jane Edwards killed by Commanches May 12, 1852. A good wife and mother in her 41st year.』(1852年5月12日被科曼奇族殺死的瑪莉艾德華斯安息於此,四十一年的生命中,她是一個好太太、好媽媽。),這也說明了為何伊森這麼恨科曼奇族。西部片明星哈利凱利(Harry Carey)過世於1947年,福導(John Ford)為了向他致意還特別讓他的老婆和兒子參與此片的演出,而老韋(John Wayne)在最後一幕也特地做了他的招牌動作──用左手抱住右肘來緬懷他。演出黛比其實就是娜塔莉華(Natalie Wood)和小她八歲的妹妹拉娜(Lana Wood)。老韋(John Wayne)說在自己演譯過的角色中最喜歡此片的伊森,還特別以此來為自己的兒子命名。據說老韋(John Wayne)和傑佛瑞杭特(Jeffery Hunter)有時會到學校接當時還是學生的娜塔莉(Natalie Wood)去片場,引起了很大的騷動。摩斯哈波是根據對搖椅有特殊癖好的印第安傳奇人物──瘋狂摩斯(Mad Mose)的形象所塑造的,而詮釋該角色的漢克渥登(Hank Worden)一度因為忙於【玉帛干戈】(the Indian fighter)的工作而無法補拍此片的一些鏡頭,劇組只好出動替身。老韋(John Wayne)在1974年接受訪問時說福導(John Ford)曾暗示他伊森其實和兄嫂有染,甚至可能是露西和黛比的父親。老韋(John Wayne)在自傳中說華德邦德(Ward Bond)曾在飯店旅館裸身且拉開窗簾想引誘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但可惜是完全沒用。在婚禮中跳舞的都是當時最硬底子的替身演員。飾演科曼奇族的其實都是納瓦荷族,甚至連語言、服裝、舞蹈和音樂都是納瓦荷族的。巴迪霍利(Buddy Holly)當年和朋友進電影院看此片,對伊森常說的台詞『That'll be the day』(會有那一天的)印象極其深刻,後來就以此為名寫了一首歌。勞勃華格納(Robert Wagner)曾試鏡要演馬丁。費斯帕克(Fess Parker)曾被邀演馬丁,但因為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拒絕出借他而作罷,後來由傑佛瑞(Jeffery Hunter)得到此角。飾演一直出糗的年輕騎兵的就是老韋(John Wayne)的兒子派屈克(Patrick Wayne)。飾演瑪莎的桃樂絲喬登(Dorothy Jordan)是製作人梅里安庫柏(Merian Cooper)的老婆。皮帕史考特(Pippa Scott)的大螢幕處女秀。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9730/
2012/10/07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90 af.jpg  

改編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1945年發表的反烏托邦寓言小說,警世意味相當濃厚,以非常巧妙的敘述手法嘲諷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所領導的寡頭政治。一般認為是影射俄國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到1940年代左右的政局,所以幾乎每一種動物都各自有相對應的階級或對象。但個人認為此片刻意修改結局,失去了小說原意,顯得稍稍美中不足,可惜。

花絮:時值冷戰,CIA輾轉從歐爺(George Orwell)的老婆那裡取得了小說拍攝版權(據說條件是安排她和偶像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見面),接著挹注大量資金(原本預算是三十萬美元,但後來花了超過五十萬美元。)來製作此片,並強勢地修改了結局,藉此來宣揚反共理念。英國第一部動畫電影,聲優是莫利斯丹漢(Maurice Denham)。

講點題外話,英國迷幻搖滾大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曾在1977年發行以此小說為基本構想的概念專輯『animals』,內容相當精緻(雖然因為夾在更具知名度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年)、『wish you were here』(1975年)和『the wall』(1979年)之間而常常被忽略了),五首曲子裡包含了三種動物,分別是豬、狗和羊。我們都知道,豬是代表推翻寡頭(影射羅曼諾夫王朝)之後的新寡頭(影射以老史(Joseph Stalin)為首的蘇共),狗是代表新寡頭為開啟極權統治而成立的情治單位(影射KGB),而羊則是代表盲目追隨新寡頭的大眾(影射被洗腦的無知人民)。最近我很愛聽這一張專輯,真是太讚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834/
2012/09/12

2014/02/26、2014/12/30、2014/12/31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52 bl.JPG  

講美國舊西部時代一個牧場家族的興衰,辛苦工作的父親疏於關心兒子的感受而造成雙方歧見日深,終釀悲劇,結局雖然老套,但仍不失其警世意涵,其中也包含了種族歧視的討論。另外,美國中南部當時荒涼壯觀的景致實在令我著迷,我也想騎著馬馳騁在那廣闊無垠的土地上啊!

【陌生人之屋】(house of strangers)和【馬戲大觀】(the big show)的姊妹作,由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和勞勃韋納(Robert Wagn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艾德華狄米屈(Edward Dmytryk)。福斯大概花了兩百萬美元拍成,在北美上映後是囊括了將近四百萬美元。另外,此片也獲得奧斯卡兩項提名:最佳故事(這獎項在1956年後停止頒發,直接併入1940年開始頒發的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女配角──凱蒂朱雷多(Katy Jurado),最後是菲利普約登(Philip Yordan)抱回最佳故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6808/
2012/05/06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45 ti.jpg  

前言:我在2月底時把原著小說重看了一遍(想不到第一次看竟然已經是十年前還在讀大學時的事情了),原本是預計在看完小說的幾天後就要看此片的,但無奈當時家裡電視壞掉送修,所以就一直拖到今晚才看了。

早在1940年代時,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就很想拍真人電影,但由於雷電華一直不太相信迪士尼可以拍真人電影而一直擱著,之後由於【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和【悠情伴我心】(so dear to my heart)這兩部真人動畫表現不俗,所以雷電華終於對迪士尼拍真人電影產生信心,在1950年推出的此片就成了迪士尼第一部完全由真人演出的電影。改編自勞勃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經典的冒險小說,1883年出版以來迅速風靡全球,娛樂性十足,但探討的主題是人性,寶藏當前,還有誰能繼續保有良知呢?

花絮:迪士尼有一筆二戰時的資金被凍結在歐洲而無法匯回美國,於是就用這筆錢在英國拍此片。當時劇組都先拍只有十二、三歲的巴比德里斯科(Bobby Driscoll)的戲分,因為他的工作證期限只有三個月。約翰希佛說他曾服侍過霍克,指的應該是1959年七年戰爭中在比斯開灣力退法國海軍的英國皇家海軍的艾德華霍克(Edward Hawke)。英國皇家海軍有八艘戰艦取名為波特蘭,約翰希佛指的應該是1744年初下水的第三艘。Long John其實是同類相食的意思,班甘後來有提到如果約翰西佛抓到他的話會對待他像豬排一樣。1951年1月隨即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吉姆仍然由巴比(Bobby Driscoll)演出。1955年,此片成為首次在電視上完整播映的迪士尼電影,分兩次播完(隔週),後來在1970年代也重映過。整部片都沒有女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067/
2012/04/22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21 pt.JPG  

洛赫森(Rock Hudson)和桃樂絲黛(Doris Day)是美國1960年代很知名的螢幕情侶,而他們就是由此片結緣,進而成為終生好友。兩人我都是初次拜見,老赫(Rock Hudson)就像卡萊葛倫(Cary Grant)和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般高大帥氣;而黛嬤(Doris Day)也的確很甜美可人,但個人實在不怎麼喜歡她在此片中的淡色短金髮造型。

很典型的浪漫愛情喜劇,標準的三廳(餐廳、客廳和咖啡廳)電影,情節設定和【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類似但卻相形見絀。亞倫矇騙珍的過程是還滿有趣的,但戲謔之餘或許也點出男女交往的一些盲點,男人只要假裝紳士地獻慇勤,女人往往沉醉於其中而不自覺。結局也很草率,但對這種浪漫愛情喜劇我看就別太挑剔了,聽聽黛嬤(Doris Day)唱的同名主題曲吧!輕快的節奏令人開心啊!

雖然情節相當公式化,但帥哥美女加上輕鬆活潑的調調總是很吸引人,此片上映後在北美進帳了一千八百多萬美元,擠進年度前十名。另外,此片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等多項提名,可惜最後只奪下最佳原創劇本。2002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此片列入百大愛情電影之中。

附帶一提,黛嬤(Doris Day)就是從此片開始慢慢地走紅,從這一年到1966年主演的電影票房都名列年度前十,其中1960年、1962年、1963年和1964年甚至都拿下年度冠軍,也奠定了她"浪漫喜劇女王"的地位。但隨著時勢變遷,觀眾的口味開始改變,她的電影事業也開始慢慢地隕落,1968年後,她就轉戰電視圈了。

花絮:製作人羅斯杭特(Ross Hunter)說當時原本沒有電影院想買此片去播,當時的主流是戰爭片和西部片,更有片廠告訴他這種浪漫喜劇已經隨著威廉鮑爾(William Powell)走進歷史,而老赫(Rock Hudson)和黛嬤(Doris Day)也都過氣了,不久就會被新秀所取代。之後這個製作人說服了索爾舒瓦茲(Sol Schwartz)讓此片在他經營的皇宮電影院上映兩週,沒想到座無虛席,而原先那些潑冷水的電影院老闆也都相繼前來問價,但是,這時得照著老杭(Ross Hunter)的規矩來了,科科!老赫(Rock Hudson)認為劇本有傷風化而婉拒三次男主角邀約,後來堅持尼克亞當斯(Nick Adams)也要參與演出他才願意接演。片尾強納森載珍回紐約途中停下來在餐廳休息的橋段,據說東尼藍道(Tony Randall)真的被臨演打中了。片尾艾倫抱著珍走過大廳和街道,其實當時老赫(Rock Hudson)的手受傷而無法完成這個橋段,所以劇組用了一些道具來搞定。導演麥可戈登(Michael Gordon)原本想在1980年拍續集,預計由克莉絲蒂麥可尼科爾(Kristy McNichol)來演亞倫和珍的女兒,而葛雷哥萊哈利森(Gregory Harrison)來演她男友,但因為無法說服黛嬤(Doris Day)復出而作罷。在西班牙,此片於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在電視上播出,但播到一半卻變成得直播阿波羅十一號登月,此片後來直到1999年才再次在電視上播出,讓觀眾看到了結局!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3172/
2012/02/07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51 rb.jpg  

1955年,【金字塔】(land of the Pharaohs)在商業市場和專業影評兩方面都一敗塗地,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決定遠走歐洲沉澱心情,直到1959年才又以此片重回影壇。在此先來提一下此片所要表達的意識形態,簡單說,霍導(Howard Hawks)就是以此片來正面回應強力抨擊麥卡錫主義的【日正當中】(high noon),該片的威爾是孤立無援,但此片的錢斯卻有很多盟友。而當年代替飾演威爾的賈利古柏(Gary Cooper)受領小金人的約翰韋恩(John Wayne)非常不喜歡該片,也毫不客氣地說自己從不後悔幫著將不愛國的該片編劇──卡爾佛曼(Carl Foreman)給趕出美國。但老古(Gary Cooper)看完此片後也是直呼誇張,認為這樣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幾年後,霍導(Howard Hawks)又先後拍了情節和此片非常類似的【龍虎盟】(El Dorado)和【猛虎下山】(Rio Lobo),三片的主角都是老韋(John Wayne),而且編劇也都是莉布雷凱(Leigh Brackett),所以廣義地被認為是三部曲。

在亞歷桑納州的圖森拍成,當年的北美票房是五百多萬美元,算是叫好又叫座,後來也被認為是霍導(Howard Hawks)晚期的經典之一。主角是老韋(John Wayne)和狄恩馬丁(Dean Martin),合演的還有瑞奇尼爾森(Ricky Nelson)、安潔狄金森(Angie Dickinson)和渥特布雷南(Walter Brennan)等人。

的確足以稱為經典,霍導(Howard Hawks)的掌鏡功力已不必再贅述,搭上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詭譎懸疑的配樂,將小鎮上的肅殺氣氛營造得相當入情入景,而每隔一陣子就來的高潮(納森想救出弟弟的任何挑釁行為)也讓人大呼過癮。而中後半段四人在警局裡唱的「my rifle, my pony, and me」和「Cindy」也是相當好聽的曲子!結尾更是豪邁,警局的一夥正義使者在史丹比誤躲炸彈旁的戲謔之中反敗為勝,真是太帥了!

花絮:原本的片名是叫settle down。在圖森片場搭建的場景比例只有八分之七,所以演員們看起來都比較大隻一點。老韋(John Wayne)和沃德邦德(Ward Bond)的第廿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合作。老邦(Ward Bond)所飾演的惠勒的死亡鏡頭拉得很遠,注意看,那是替身,因為當時老邦(Ward Bond)又回到影集【蓬車英雄傳】(wagon train)的工作中了。老韋(John Wayne)從1939年的【驛馬車】(stagecoach)到1959年的此片都是戴著同一頂帽子,而在此片中大部分的時間,他的前帽簷都是翹起來的,當你看到前帽簷壓低時,就表示氣氛比較緊張了。據說當時年屆半百的老韋(John Wayne)對於要和廿六歲的狄嬸(Angie Dickinson)拍親熱戲而感到緊張。老馬(Dean Martin)的經紀人某天向霍導(Howard Hawks)請求讓他的客戶來演酒鬼杜德,霍導(Howard Hawks)同意隔天早上九點半和老馬(Dean Martin)會面,而他當得知老馬(Dean Martin)是剛在賭城做完秀又馬不停蹄地飛來和他會面後,他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將這角色給老馬(Dean Martin)了。此片開拍後一星期,尼伯(Ricky Nelson)在片場歡度十八歲生日,老韋(John Wayne)和老馬(Dean Martin)送給他一坨三百磅的肥料,然後把他丟上去當作恭賀。曾和老韋(John Wayne)以及老布(Walter Brennan)合作過【紅河谷】(red river)的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因為不想再和他們倆共事而婉拒演出。霍導(Howard Hawks)原本希望貓王(Elvis Presley)來演科羅拉多,但他的經紀人卻獅子大開口要求過高的片酬和演員名字排序要在前,這讓霍導(Howard Hawks)和老韋(John Wayne)都很火大,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霍導(Howard Hawks)認為尼伯(Ricky Nelson)太嫩了而沒有給他很多台詞,但後來卻也說海報上有尼伯(Ricky Nelson)的名字大概讓此片的票房多了兩百萬美元。片廠為狄嬸(Angie Dickinson)的美腿投保。據說「my rifle, my pony, and me」原本是要當【紅河谷】(red river)的主題曲。小哈利凱利(Harry Carey Jr.)有被列入演員名單但卻完全沒有鏡頭,科科,因為他當時常喝醉酒且大剌剌地直呼霍導(Howard Hawks)名諱,所以霍導(Howard Hawks)把他的鏡頭全剪掉了。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說他總是拿此片給他心儀的女生看,若她沒興趣,他就不追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3221/
2011/08/17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40 fotb.JPG  

改編自艾德華史崔特(Edward Streeter)的同名小說,掌鏡的是文生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的代表作之一,演女兒的則是今年二月底過世的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果然是妙趣橫生的情節,一些橋段或台詞都令人發噱,老崔(Spencer Tracy)真的是將女兒待嫁的爸爸那種複雜心情給詮釋得入木三分,一下歇斯底里,一下卻又通情達理,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其實爸爸的反應也很正常啦,女兒年紀再大也還是女兒,是他曾經捧在手掌心的寶貝女兒,要接受她即將出嫁的事實當然不容易。另外,婚禮籌備的過程中也讓人了解到了一些現實面,奢華和儉樸之間似乎很難取捨,鋪張過頭就一定傷財,儉樸過頭就顯得寒酸,唉!已屆適婚年齡的我似乎也是到了考慮這件事情的時候了,但是……,咦?誰要嫁我呢?科科!

米高梅只花了一個月就拍好了,上映時搭著泰勒嬤(Elizabeth Taylor)結婚的順風車,票房超過了四百萬美元;後來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等大獎,但可惜是鎩羽而回。隔年2月底,此片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老崔(Spencer Tracy)、瓊班奈特(Joan Bennett)和泰勒嬤(Elizabeth Taylor)都再次重現了他們精采的演出。4月初時,續集【玉女弄璋】(father's little dividend)也上映了,講的是凱有了小孩子之後的故事。另外,此片在1960年代初也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後來在1991年也被重拍了──【新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千禧年,此片被美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大喜劇之中。

花絮:米高梅大方地為泰勒嬤(Elizabeth Taylor)量身訂做了一件婚紗。傑克班尼(Jack Benny)非常想演史丹利,但米高梅認為他不適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451/
2011/07/23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95 a.JPG  

白人剛到美洲新大陸時,那裡已經有紅人居住,所以白人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壓迫到了這些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間,衝突於是產生;而其中最驍勇善戰的,絕對要屬阿帕契族。後來我們都知道,白人憑藉著軍事優勢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雖然這些紅人群起反抗,但最終還是得屈服於白人,此片所演的就是這段歷史。文明快速發展的白人後來學會了拍電影,這些新移民就以自己的角度來詮釋這段歷史,避重就輕地帶過了自己掠奪紅人的事實。如今,白人已占有絕對優勢,紅人想後來居上的機率微乎其微,而這段對他們來說血淋淋且又顯屈辱的歷史也終將隨著時間消逝……

改編自威廉柏奈特(William Burnett)的小說,導演是專攻西部片題材的查爾斯馬奎斯華倫(Charles Marquis Warren);而主角則是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我覺得當時才年屆而立的他還真是標準的老起來放,他那臭老的長相你說五十歲我也相信。stO

花絮:托里亞諾這角色似乎是以阿帕契族最知名的領袖人物──傑洛尼莫(Geronimo)為形象來塑造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5518/
2011/04/04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90 n.jpg  

前言:今天我的心情很糟,因為我發現了一件讓我很震驚的事情,鬱悶的心情無處宣洩,所以我就想說來看一部能讓自己開心的片子,所以我挑了非常能激勵人心的此片,科科!

年紀大了而未婚總是會招來親友的關切,這真的是令人感到難為情,但礙於現實,自己似乎也無力改變。此片中的馬蒂就是如此,屢次地被拒絕讓他索性不再主動,想必很多男生都心有戚戚焉。現實或許殘酷得令人感到無奈,但我相信只要好好修養自己(不論內在或外在),那一定可以找到一個願意欣賞自己的心靈伴侶。嗯,共勉之。stO

有另外一個中文片名叫君子好逑,主角是厄尼斯特鮑寧(Ernest Borgnine)和貝茜布萊爾(Betsy Blair),男不甚帥、女不頂美,但頗能鼓舞人心的情節卻讓製作成本只有卅幾萬美元的此片在北美橫掃了三百萬美元,聯美真是笑翻了!但可別以為這只是爆米花電影,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黑白)和最佳藝術指導等八項奧斯卡提名可不是假的,而且此片最後也很神勇地抱回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等主要大獎,成為繼【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之後第二部既能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而也能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片子,可算是當年各大頒獎典禮的最大贏家了!

花絮:改編自1953年的電視電影,片時最短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只有一個半小時。影史第一部競逐奧斯卡獎花的錢(四十萬美元)比製作成本還高的片子。1959年,此片成為蘇聯在二戰之後第一部公開放映的美國電影。戴柏曼(Delbert Mann)成為第一位初出茅廬就拿小金人的導演,後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以【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複製了這項難得的紀錄。編劇佩迪切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為他的朋友馬丁瑞特(Martin Ritt)塑造了主角,甚至還以他命名,但當時老瑞(Martin Ritt)身陷麥卡錫主義的紅色恐慌之中,所以電視公司不肯用他,後來此角由洛史泰格(Rod Steiger)出演。老史(Rod Steiger)後來說他因為合約被綁住而不得不婉拒了此片的男主角邀約,而他的老闆哈洛海契(Harold Hacht)和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則說不肯讓他去演的原因是擔心觀眾不會想進電影院看一個可以免費在電視上看到的人繼續演男主角。據傳老海(Harold Hacht)和老蘭(Burt Lancaster)認為此片會賠錢而宣傳此片當作減稅。演馬蒂媽媽的艾瑟明希歐提(Esther Minciotti)、演馬蒂阿姨的奧格絲塔希歐里(Augusta Ciolli)和演安吉的喬曼托(Joe Mantell)都繼續演出她們在電視劇裡的角色。曼導(Delbert Mann)一開始不知道要用誰當男主角,他的朋友勞勃阿爾德里奇(Robert Aldrich)向他建議老鮑(Ernest Borgnine)時他還是對一向演反派的老鮑(Ernest Borgnine)不具信心;後來老鮑(Ernest Borgnine)曾說老阿(Robert Aldrich)是他的貴人。

後記:日本在前天被芮氏規模九的大地震搖得東倒西歪,連帶引發核能輻射外洩,這下真的糟糕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8356/
2011/03/13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89 apits.jpg  

真是一齣無奈悲劇,但其實本來可以是溫馨喜劇的;看完後不禁讓人心有千千結,但卻不知該寫些什麼。嗯,虛榮的誘惑真的能讓一個人改變初衷,本來喬治伊斯曼可以算是一個有為青年,很認分地在工廠裡工作,也交了一個能和他共患難的女友,沒想到他卻始亂終棄地轉而和富家千金交往,就這樣,一切都變了調。唉!娶富家千金的確可以讓自己少奮鬥卅年,這或許是很多年輕人嚮往的事,但試想,有個願意跟著自己一起吃苦的老婆,不也是一種得來不易的幸福嗎?同甘的伴侶容易找,但共苦的可不,糟糠之妻不下堂啊!

改編自希歐多德雷瑟(Theodore Dreiser)的《an American tragedy》(而其實他也是從契斯特吉列特(Chester Gillette)謀殺自己懷孕的老婆一案得來的靈感),主角是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雪莉溫特斯(Shelley Winters)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導演則是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聊一下囉!我是第二次拜見史導(George Stevens)的作品了(第一次是前年5月初看的【小姑獨處】(woman of the year)),而手邊也還有一些他掌鏡的作品,希望可以有時間可以繼續朝聖;老克(Montgomery Clift)的確演活了一心想攀龍附鳳的年輕人,划船載著艾莉絲進到人煙稀少的湖中那段天人交戰表現得真是不賴,而最後真誠告白的懺悔也算是演得恰如其分;而對於溫嬤(Shelley Winters),我倒是沒什麼特別感覺;另外,當時還不滿廿歲的泰勒嬤(Elizabeth Taylor)則難掩清秀,但演技方面倒是很明顯地稍嫌生澀。

早在1949年就拍成了,但派拉蒙為了避免再一部大作去和【日落大道】(Sunset Blvd.)競爭奧斯卡獎,所以將此片上映的時間延到1951年,而其實史導(George Stevens)也樂得有更多的時間來剪輯。製作成本是兩百多萬美元,而北美總共是賺進三百五十萬美元。另外,影藝學院也極表讚賞地送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溫嬤(Shelley Winters)、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攝影(黑白)、最佳剪接(黑白)和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等九項大獎,最後也勢如破竹地囊括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原創配樂等六項大獎。

花絮:由於約瑟夫馮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在1931年拍的【美國的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票房不太好,使得派拉蒙對此片興趣缺缺,但因為後來史導(George Stevens)採取法律途徑而開工,之後也以一百美元的獎金公開徵求片名,最後史導(George Stevens)的朋友伊凡摩菲(Ivan Moffat)想出了a place in the sun,但卻從沒拿到他應得的一百美元。史導(George Stevens)親自致電給葛蘿莉亞葛拉罕(Gloria Grahame),希望她能來演艾莉絲,但無奈她在雷電華的老闆──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不肯放人。後來派拉蒙相中奧黛莉托特(Audrey Totter),但可惜米高梅還是不肯外借。而溫嬤(Shelley Winters)則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演艾莉絲,還為了扭轉長期以來的性感形象而特地去染了棕髮,也買了幾件就像工廠女工般的寒酸衣服;試鏡當天她提早到了,一聲不響地坐在角落,史導(George Stevens)竟然還真的直到要離開時才發現她就是溫嬤(Shelley Winters)。飾演喬治媽媽的安妮瑞佛(Anne Revere)其實是美國獨立革命英雄──保羅瑞佛(Paul Revere)的後代,但很諷刺地,她後來卻因為自由主義立場而成為麥卡錫主義的受害者之一,直到1970年才再度出現在大螢幕前。老克(Montgomery Clift)為了能更完美地詮釋角色而將自己關在聖昆汀監獄的死囚房一晚。當喬治和安琪拉在快艇上玩耍那段,史導(George Stevens)希望可以讓快艇的引擎聲聽起來更不祥,所以用了德製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引擎聲。艾莉絲在車站打電話給喬治要求他立刻來接她,你可以在喬治身後的牆上發現奧菲莉亞的畫像,這暗示了艾莉絲溺死的悲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924/
2011/03/06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82 slih.JPG  

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相當經典的喜劇,和1951年的德國片【fanfaren der liebe】一樣是改編自勞勃索倫(Robert Thoeren)和麥可羅根(Michael Logan)合作寫成的故事,所以也有人認為此片算是重拍。199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列入百大電影,千禧年甚至被評為百大喜劇之首。而卡司也非常強大,有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傑克雷蒙(Jack Lemmon)和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劇本真是太棒了!搭配著逗趣的配樂,從頭到尾都讓人笑開懷。大膽改變戲路的奶油小生老柯(Tony Curtis)和本身就喜感十足的老雷(Jack Lemmon)兩人如唱雙簧般的演出真是太精采了,濃妝艷抹的扮相也非常滑稽,而性感冶艷的夢露嬤(Marilyn Monroe)也是功不可沒,就這樣造就了一部不朽的經典之作。而且音樂也很棒,夢露嬤(Marilyn Monroe)演唱的「runnin' wind」、「I wanna be loved by you」、「I'm through with love」和同名主題曲「some like it hot」都很動聽啊!

製作成本大概是三百萬美元左右,但上映後卻橫掃了兩千五百萬美元,聯美真是賺翻了!但可別就以為此片難登大雅之堂,影藝學院可是一口氣送來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老雷(Jack Lemmon)、最佳服裝設計(黑白)、最佳藝術指導(黑白)和最佳攝影(黑白)等六項提名,但可惜最後僅得最佳服裝設計(黑白)一獎。

先來講一些有關人的八卦。據說懷導(Billy Wilder)原本希望由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來演傑瑞,而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也曾試鏡要演傑瑞。傑瑞路易斯(Jerry Lewis)曾婉拒演出傑瑞,因為他不想穿女裝;但後來他得知老雷(Jack Lemmon)以此角獲得奧斯卡提名之後,他說自己每年都會送老雷(Jack Lemmon)巧克力去謝謝他,但後來他後悔沒接演。據說懷導(Billy Wilder)原本希望由米琪蓋諾(Mitzi Gaynor)來演女主角。丹尼凱(Danny Kaye)和巴布霍普(Bob Hope)曾是男主角的考慮組合。據說老柯(Tony Curtis)曾說親夢露嬤(Marilyn Monroe)就像在親希特勒(Adolf Hitler),但他在2001年接受訪問時說自己沒說過這種話,沒想到在2008年出版的自傳裡卻又自打嘴巴地說自己的確向劇組人員說過這種話,但只是在開玩笑罷了,而且甚至還在電視節目上爆料說自己和夢露嬤(Marilyn Monroe)在1940年代末曾是戀人。夢露嬤(Marilyn Monroe)的合約中註明她的片子都要拍成彩色的,但懷導(Billy Wilder)發現這樣兩位男主角男扮女裝時臉上會有綠色痕跡而說服她讓此片可以拍成黑白的。夢露嬤(Marilyn Monroe)在此片拍攝期間是有孕在身的,所以大多數的宣傳照其實都是由替身上陣然後將照片合成。度假勝地是在聖地牙哥的克羅納多飯店拍的,因為懷導(Billy Wilder)認為這裡可以讓夢露嬤(Marilyn Monroe)專心拍片,他不希望因為她的私事而影響到拍攝進度。據說夢露嬤(Marilyn Monroe)在拍攝期間常常犯很令人不敢置信的錯,光是『It's me, Sugar.』這一句台詞就拍了四十七次,犯錯超過卅次後,懷導(Billy Wilder)就直接把正確的台詞寫在黑板給她看才搞定。另一次是要她一邊翻抽屜一邊說『Where is the bourbon?』,犯錯超過四十次後,懷導(Billy Wilder)就直接把正確台詞黏在抽屜裡,沒想到夢露嬤(Marilyn Monroe)竟然開始搞混要開哪一個抽屜,懷導(Billy Wilder)只好在每個抽屜裡都黏上一張正確台詞;第五十九次,她終於成功完成了,但卻背對著鏡頭,所以一些劇組人員還向懷導(Billy Wilder)建議要不要直接配音就好。懷導(Billy Wilder)對夢露嬤(Marilyn Monroe)非常感冒,常公開批評她,甚至以『We were in mid-flight, and there were a nut on the plane.』(我們在飛行中,而乘客中有一個瘋子。)這樣的話來諷刺她,而且也沒有邀請她出席此片的慶功宴。劇組和夢露嬤(Marilyn Monroe)時有摩擦,老柯(Tony Curtis)曾說她很常遲到,有時甚在賴在化妝室不出來。據說歐瑞凱利(Orry-Kelly)在幫三位男女主角量衣服尺寸時半開玩笑地對夢露嬤(Marilyn Monroe)說『Tony Curtis has a nicer butt than you.』(老柯的臀部比妳的棒),沒想到她竟然敞開上衣然後說『Yeah, but he doesn't have tits like these!』(是啊,但他沒有我這麼美的胸部!)。老柯(Tony Curtis)認為自己假扮成石油小開的模樣很像卡萊葛倫(Cary Grant)而向懷導(Billy Wilder)請纓說想模仿他,懷導(Billy Wilder)也欣然同意,但老葛(Cary Grant)看了之後說『I don't talk like that.』(我不會這樣說話)。戴蒙(I. A. L. Diamond)說老柯(Tony Curtis)扮演喬瑟芬的聲音其實是由保羅福里斯(Paul Frees)出的,老柯(Tony Curtis)也承認是這樣沒錯,他說要一直保持著女性尖銳的音調好難。老柯(Tony Curtis)和老雷(Jack Lemmon)曾男扮女裝跑進女化妝間補妝,結果沒人發現他們是男的。老雷(Jack Lemmon)曾說喬治拉夫特(George Raft)花了好幾個鐘頭來教他和喬布朗(Joe Brown)怎麼跳探戈。

花絮:拍攝時的片名是not tonight, Josephine,而正式片名則是兒歌「please porridge hot」的一句歌詞。後來被改編成舞台劇,1972年4月初首演,然後總共演了超過五百場。1981年,法國片【一籠傻鳥】(la cage aux folles)風靡全球,聯美也搭順風車地重映此片。少數被羅馬教廷評為罪惡的美國電影之一。堪薩斯州認為男扮女裝太過傷風敗俗而禁止此片上映。片中使用的火車車廂現在放在查特努加的火車博物館。【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拍室內景時就在此片隔壁,兩邊的人經常互相串門子。一開始兩人在夜總會演奏,喬所假想的事後來都成真了:道奇從紐約布魯克林區搬到洛杉磯,而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和瑪莉畢克馥(Mary Pickford)也離婚了。2008年,加州一名男子在衣櫥裡發現一件黑色洋裝,經鑑定後確定是夢露嬤(Marilyn Monroe)在此片中的戲服,後來賣了廿五萬美元。結尾的台詞「Well, nobody's perfect.」(沒有人是完美的)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大經典台詞。在俄羅斯的片名是only girls are allowed in jazz,似乎是更符合情節的片名。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3291/
2011/02/10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8 tdo.jpg  

1950年代,美國的黑人運動如火如荼,長期受到壓迫的黑人群起爭取該有的自由平等。而擅長處理社會題材的史坦利克雷瑪(Stanley Kramer)也藉著一條鎖鏈大膽地探討美國人最怕碰觸的種族歧視議題,寓意頗深,影藝學院也深表讚賞地送來了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兩個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九項提名,最後是頒給了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攝影(黑白)兩項大獎。

講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因為被銬在一起而不得不一起逃亡的故事,兩人的處境可說是休戚與共、脣齒相依,使得本來互看不順眼的兩個人也慢慢地產生了革命情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克導(Stanley Kramer)很巧妙地以各種情況來突顯出黑白的不同,同樣是逃犯,但傑克森和柯林所遭受的待遇卻有相當程度的落差,暗示著整個美國社會對黑人和白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黑人似乎生來就是賤胚子,而白人卻好像生來就是高貴一族。這偏見真的是很醜陋,但卻存在於美國社會已久,直至今日,雖然已有長足進步,但種族歧視的例子還是偶有耳聞,也仍然是美國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

總歸來說,娛樂性算是偏低,互相厭惡的人物搭配和逃獄過程的情節鋪陳以今日的角度看來或許已稍嫌老套,但克導(Stanley Kramer)想傳達的訊息卻再明顯不過了!後來也重拍過幾次,例如1972年的【black mama, white mama】和1996年的【亡命悍將】(fled),另外也有很多仿作是拿掉嚴肅議題而著重在冒險刺激過程的純娛樂商業片。

花絮:貓王(Elvis Presley)本來想和小山米戴維斯(Sammy Davis Jr.)合作此片,但經紀人勸退了他。克導(Stanley Kramer)曾經想用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和薛尼鮑迪爾(Sidney Poitier)來當男主角,但因為老白(Marlon Brando)被殺青遙遙無期的【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綁住了而使得他不得不再重新物色新的人選。最後雀屏中選的是急著想以此片來改變自己小白臉形象的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而據說克導(Stanley Kramer)和老鮑(Sidney Poitier)兩個人一開始對他是不太有信心的。但老柯(Tony Curtis)否認這樣的傳言,他說自己擁有契約權力可以決定誰來演柯林,他也認為老鮑(Sidney Poitier)應該掛頭牌。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曾婉拒演出傑克森,因為他認為白人和黑人不可能在嚴格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方被銬在一起;但幾年後卻有一些有心人士開始認為這只是他不想和黑人同台演出而虛情假意編出來的藉口。而後來接演傑克森的老柯(Tony Curtis)在自傳中也提及此事,但隨後卻表示自己並不這麼認為。

後記:荷蘭強勢擊退了烏拉圭,隊史第三次挑戰金盃;而全場壓著德意志打的西班牙終於一如預期地走到了最後,也是隊史第一次闖進決賽。嗯,荷蘭對西班牙,兩隊都沒拿過冠軍,這也意味著,7月11日晚上,約翰尼斯堡將迎來世界盃史上第八位奪冠新貴。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1525/
2010/07/09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