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藪の中)和《羅生門》(羅生門),導演是名滿天下的黑澤明,主要演員有三船敏郎、京町子、志村喬和森雅之等人。此片在日本影史上(甚至可以說是世界影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是在威尼斯影展斬獲金獅,隨後再勇奪奧斯卡榮譽獎,一連串的獎項讓黑導在國際上聲名鵲起,日本電影也跟著開始受到國際矚目。
初次拜見黑導的作品,我懷著忐忑敬畏的心情來觀賞,片時不到九十分鐘,但每分每秒都緊緊地攫住了觀眾的目光。黑導的運鏡跟構圖根本像教科書一般,賦予了此片極高的藝術性,連我這種門外漢都還是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無與倫比的魅力。另外,俊俏帥氣的三船瀟灑不羈地展現了精湛的演技,幾近完美地詮釋了那個瘋癲下流的無賴強盜多襄丸,主角光環之耀眼已無須贅述。至於飾演武士妻子的京也是令人讚賞,看似高雅貞淑,實則暴烈狂放,兩個極端的演繹也堪稱精彩。其他角色雖然礙於劇本限制而難有太大發揮,但還是相當稱職地在旁輔助著。最後,我一定也要提及的就是早坂文雄那有著詭異旋律的配樂,窒悶低吟的節奏讓人不自覺地融入了故事裡而感到驚懼不安。
懸疑而令人茫然的開始,灰暗的天色為此片確立了基調,滂沱大雨不斷自天空落下,樵夫、僧人和庶民在羅生門底下躲雨,樵夫和僧人不明所以的喃喃自語引起了庶民的好奇,故事也就由此展開。原本觀眾期待能隨著情節的演進而更加了解案情始末,孰料卻越看越迷糊了,強盜、武士妻子、武士和樵夫等人的說法可謂大相逕庭,到頭來,也不知道誰講的是真的了。強盜一直吹噓自己非常勇猛,武士妻子自稱很守婦道並痛訴遭到丈夫遺棄,武士則表示自己是因為絕望而自殺,樵夫則因為偷拿了珍貴的匕首而不敢將所看到的情況全盤托出,每個人都帶著私心,黑導藉此表達了『人言不可盡信』的意涵。也因為此片實在是太有名了,『羅生門』更進而在華語裡成為一個嶄新的詞彙,意思是『真相撲朔迷離』。
黑導和橋本忍合寫的劇本之精妙著實令人佩服讚嘆,他們倆將兩則原本互不相干的短篇小說巧妙地串在一起並加進自己的構想而發想出一個不同於芥川原作的全新故事,以最尖刻犀利的筆觸論述了人性。人性總是自私的,如果又處在紛亂窮困的時局裡,那麼一直備受推崇的仁義道德也無疑地將被放在生存之後,而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也只是自然而然的發展罷了。『どうにもならない事を,どうにかするためには,手段を選んでいる遑いとまはない。』(為了解決迫不得已、走投無路的情況也只能不擇手段。)芥川寫在《羅生門》(羅生門)裡的這句話像是一根針般地扎進了人類的痛處。
儘管如此,黑導還是決定以期勉人性向善的心態來收尾。庶民在搶奪了嬰兒的衣服之後恬不知恥地走掉了,樵夫和僧人因為內心遭受巨大衝擊而呆立原地,但隨後樵夫向僧人表示自己願意收養這個嬰兒,原本已對人性失望的僧人頓時喜出望外。雨停了,樵夫準備回家,僧人平靜地目送他抱著嬰兒離開了羅生門。這一場雨明顯有其象徵意涵,滂沱大雨象徵人性的灰暗悲觀絕望,而雨過天晴則象徵人性的光輝樂觀希望。
花絮:其實芥川的這兩則短篇小說也是改寫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民間故事集──《今昔物語集》(今昔物語集)。黑導要三船想像著自己是一隻猛獸(特別是獅子)來揣摩角色。黑導在自傳中表示當時劇組在樹林裡拍攝時一直有蟲會從樹上掉到他們頭上,他們還得在身上抹鹽來驅趕牠們。由於滂沱大雨在灰色的畫面上變得不太明顯,所以黑導決定在造雨機中加入墨水。拍攝當時,有演員拿著劇本問黑導整個故事是什麼意思,他表示此片就像是真實人生的反映,因為生命中有很多事情其實根本也沒有明確的意義。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876/
2017/07/14
目前分類:1950~1959 (79)
- Jul 14 Fri 2017 01:35
羅生門 (羅生門) 1950
- Feb 12 Sun 2017 23:10
Lady and the Tramp (小姐與流氓) 1955
迪士尼第十五部動畫長片,也是他們第一次以狗為主角的作品,當時在北美狂掃了七百五十萬美元,打破迪士尼有史以來的票房紀錄,也順利擠進年度前十名。2001年,迪士尼製作了直接發行DVD的續集【小姐與流氓2:狗兒逃家記】(Lady and the Tramp II: Scamp's adventure)。
千金小姐和流浪漢的愛情故事總是很迷人,因為這種事情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就由電影來替人們編織幻想。片時雖然只有七十幾分鐘,但故事卻相當不錯,養尊處優的麗滴因故逃出家門,遇上了漂泊不定的長雲,家世背景天差地遠的兩狗漸漸產生情愫,小倆口吃通心麵接吻的畫面也早已成了經典。結局十分溫馨,讓魯宅我好生羨慕啊!
花絮:故事為喬葛蘭特(Joe Grant)於1937年在【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接近後製時所發想,他找上了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但一直沒有具體的拍攝計畫;幾年後,華德格林(Ward Greene)根據喬(Joe Grant)的構想寫了《happy Dan, the whistling dog》,華特(Walter Disney)隨即買下了翻拍版權。而當迪士尼還在構思劇本時,華德(Ward Greene)又另外寫了《Lady and the Tramp: the story of two dogs》,仍握有翻拍版權的華特(Walter Disney)表示樂觀其成,並認為這樣能讓觀眾更熟悉整個故事;而迪士尼一直要到2006年重新發行此片DVD時才讓苦情的喬(Joe Grant)掛了名。劇組為了能更直接且正確地構思情節而特地蓋了一個主人翁家的模型。動畫師沃夫岡瑞德曼(Wolfgang Reitherman)在構思長雲和老鼠打架的橋段時特地在身旁放了一籠老鼠以觀摩其動作神態;而此片也是他的封刀之作,之後他就轉當導演了。故事背景設定部分取材自華特(Walter Disney)在密蘇里州的童年時光,而吉姆送麗滴給老婆當耶誕禮物的橋段其實也是直接取材自他本人,他曾送一隻獅子犬給老婆莉莉安(Lillian Disney)當作耶誕禮物。據說華特(Walter Disney)原本不想放兩狗吃通心麵接吻的畫面。幾隻動物的名字都經過了多次更換。長雲可能是雪納瑞,而麗滴則是美國可卡犬。在原來的劇本中,楚斯蒂不幸命喪於馬車輪下。查克後來再度出現在【101忠狗】(one hundred and one Dalmatians)裡。為小麗滴配音的芭芭拉魯迪(Barbara Luddy)當時已年近半百。佩姬李(Peggy Lee)又是配音又是譜曲,而那些狗在收容所哼的「home sweet home」也是此片中唯一不是由她和桑尼柏克(Sonny Burke)所創作的歌曲。迪士尼首次採用2.55:1的超寬螢幕規格,但當時並不是所有電影院都有播映寬螢幕的設備,迪士尼只好再另外製作一般規格的版本。於1962年重映時是和【almost angels】聯名上映。佩姬(Peggy Lee)後來控告迪士尼侵害她的著作權,這件官司在1991年落幕,她獲得了兩百卅萬美元的賠償。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8280/
2017/02/12
- Feb 04 Sat 2017 01:30
rear window (後窗) 1954
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傑作之一,改編自康乃爾伍里奇(Cornell Woolrich)在1942年發表的短篇故事《it had to be murder》,由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等人主演。製作成本僅僅一百萬美元,在北美囊括了五百多萬美元讓胖子走路都有風,並且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四項提名,後來也多次重映,更於1997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列入保存名單,隨後於2007年又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電影之一。
一個因為腳骨折而被迫在家養傷的攝影記者傑夫常常百無聊賴地從後窗窺望對面公寓的住戶,每個住戶的歡喜與哀愁都盡收眼底,他也像是參與其中般感受著他們的心情起落。開場的氣氛頗為輕鬆,露骨地指出人多多少少都有窺探他人隱私的好奇心,這當然不合乎道德,而故事就在這種欲望糾結中開始。
節奏頗慢,但慢工出細活,胖子用幾個簡單的長鏡頭交代了各個角色的生活;格局雖小,但層次頗分明,如此精緻的情節需要細膩的鏡頭來疊砌。一個推銷員半夜多次提著手提箱外出,如此怪異的行徑引起了傑夫的注意,懸疑迷霧慢慢變得濃厚,後來連他的看護和女友麗莎也都被他影響而跟著他當起了業餘偵探。
最後,按捺不住的麗莎貿然闖進推銷員家裡找尋證物卻來不及逃走而被他逮個正著,好險警察及時到場才救了她,也讓觀眾鬆了一口氣,但就在觀眾以為整件事情即將落幕之際,狗急跳牆的兇手竟然直接跑到傑夫的公寓來了,行動不便的傑夫因為無力對抗而差點喪命,短短幾分鐘可謂是高潮迭起,觀眾的情緒也像坐雲霄飛車般瘋狂擺盪著。在前面略顯沉滯遲緩的氛圍襯托下,結尾這波高潮格外顯得驚險刺激,但只有主角幾個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其他住戶渾然沒有察覺到異狀,如此反差也產生了令人莞爾的荒謬喜感。
在推理小說領域裡有一種偵探類型叫安樂椅神探,他不必四處調查,只要坐在舒適的安樂椅上推敲線索就可以破案,艾瑪奧希茲(Emma Orczy)的《角落裡的老人》(the old man in the corner)中的老人就是安樂椅神探的開山祖師爺。但傑夫當然不是神探,他只是陰錯陽差地目擊了一樁謀殺案,如此設定亦別有一番意趣。另外,他的警探朋友從頭到尾對他的觀察一笑置之,認為他的懷疑根本是異想天開,這很明顯是反諷,專業的警探不認真看待可疑的人事物而差點讓推銷員逃過殺人刑責,反倒是業餘的記者不屈不撓地深入探究而成功破案,如此對比簡直引人發噱。
結尾又回歸到開場時的輕鬆氣氛,揮別了兇殺案的陰霾,每個住戶似乎也都迎來了好運道,而表示自己願意融入傑夫生活的麗莎在他睡著之後靜靜地放下了乏味的人物傳記而俏皮地打開了多彩的時尚雜誌,呵呵!
這裡列一些和拍攝有關的瑣事。據說胖子在開拍前減重了幾十公斤,並且很開心地向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吹噓自己就像是電力飽滿的電池。胖子本來想到格林威治村實地取鏡,但後來派拉蒙還是決定直接蓋一個片場,並針對胖子的需要來設計格局,這個耗資近十萬美元的派拉蒙第十八號片場是當時最大的室內片場。康乃爾(Cornell Woolrich)的原作裡並沒有男女主角的愛情和其他住戶,而1910年的霍利哈維克里本(Hawley Harvey Crippen)和1924年的派屈克馬洪(Patrick Mahon)兩人謀殺妻子的案件其實也是此片的靈感來源。男女主角的愛情據說取材自戰地攝影師勞勃卡帕(Robert Capa)和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的戀情,而編劇約翰麥可海耶斯(John Michael Hayes)表示麗莎這個角色是以他的老婆為原型,她在他們結婚當時就是一位時尚模特兒。葛麗絲(Grace Kelly)繼【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之後再度演出胖子的作品,她在片場度過了廿四歲生日,而一直不願意在電影裡抽菸的她在此片唯一一次破了例。在自己所有作品的兇手裡,胖子說自己特別同情此片的索沃先生,並表示之所以會用雷蒙柏爾(Raymond Burr)來飾演索沃先生是因為他長得很像跟自己一直不對盤的製作人大衛賽茲尼克(David Selznick)。飾演作曲家的羅斯巴達沙里安(Ross Bagdasarian)真的是一位音樂家。胖子和服裝設計師艾迪絲海德(Edith Head)在遠距離角色服裝的挑選上是煞費苦心,他們希望觀眾能夠立即就認出各個角色;另外,兩人對於麗莎的服裝也是斟酌再三。胖子幾乎一直都待在主場景──傑夫的房間,他是透過無線電向演員們發出指令。飾演舞者的喬琴達西(Georgine Darcy)在長達一個月的拍攝過程中索性就住在她拍戲的那個房間裡,下戲時就直接可以休息,她表示胖子在拍攝上給了自己很大的自由,只有要求她要跳得笨拙一點。
花絮:這次要發現胖子很容易,他於開場大約半小時後出現在作曲家家裡。麗莎在片尾看的那本書是美國歷史上在職最久的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的傳記《beyond the high Himalayas》。胖子表示詹姆斯(James Stewart)比卡萊葛倫(Cary Grant)更好相處,但和他合作多次的溫戴寇瑞(Wendell Corey)卻不這麼認為。沒有任何配樂,所有的聲音都是劇情內聲音。胖子後來將發行權買回去當作給女兒的遺產的五部作品之一,另四部是【迷魂記】(vertigo)、【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和【奪魂索】(rope),這五作就這麼消失在公眾眼前長達廿、卅年之久。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396/
2017/02/04
- Jan 21 Thu 2016 03:35
the quiet man (蓬門今始為君開) 1952
共和第一部在美國境外拍攝的電影,改編自莫里斯沃許(Morris Walsh)在1933年發表的同名短篇故事,是約翰韋恩(John Wayne)和剛過世不久的愛爾蘭籍女星瑪琳奧哈拉(Maureen O'Hara)五次合作中的第二次,而愛爾蘭裔的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當年即以此作笑擁奧斯卡小金人。製作成本高達一百七十五萬美元,這對主要是拍B級片的共和來說是很大的賭注,因為此片並不被看好,但上映後卻出乎意料地在全球囊括了大約三百八十萬美元。2002年,此片在上映整整半世紀後被美國電影學會收入百年百大愛情電影之中。
時空背景設定在1920年代的愛爾蘭,一片藍天綠野,一汪清湖淺河,是多麼風光明媚的鄉間景致啊!實在令人心生嚮往。算是無厘頭浪漫喜劇,不管是男女主角之間欲拒還迎的愛情,還是其他甘草人物的插科打諢,處處是妙趣橫生,原來愛爾蘭在將近百年前的結婚習俗和台灣還有點類似呢!片尾的鄉民看熱鬧很瞎搞,當時好像很多喜劇都有這種打架但不太會受傷的荒謬設定,真是笑料一籮筐啊!另外,中文片名是取自杜甫的七言律詩《客至》,還真有那麼一點韻味在啊!
先提一些籌製前的瑣事吧。奧嬤(Maureen O'Hara)在2000年底受訪時表示福導(John Ford)和老韋(John Wayne)在1944年就口頭約定要拍此片了,但當時福導(John Ford)一直找不到金主,因為這劇本被認為是穩賠錢的愚蠢點子。後來老韋(John Wayne)拜託共和的老闆赫柏特葉慈(Herbert Yates)出資,表示自己願意只拿十萬片酬(原本他的片酬是作品獲利的一成),而已經預想此片肯定賠錢的老葉(Herbert Yates)於是開出了條件:他們三人必須先拍一部穩賺錢的西部片,他想說這樣就可以彌補此片造成的損失。有趣的是,這部在1950年上映的【一將功成萬骨枯】(Rio Grande)的票房是兩百廿五萬美元左右,進帳還比此片少呢!最初版劇本出自理查勒維林(Richard Llewellyn)之手,但福導(John Ford)擔心情節中英國黑棕部隊和愛爾蘭共和軍慘烈廝殺的複雜政治紛爭會影響此片所要製造的歡樂氣氛而要求刪除這個部分,確定版劇本由法蘭克鈕真特(Frank Nugent)改寫完成。
再來是拍攝中的瑣事。大明星的造訪在康村引起一陣大騷動,也因此給劇組造成不少困擾;而在愛爾蘭拍攝的六週多是陰雨天氣,攝影師溫頓霍奇(Winton Hoch)在取鏡上可謂困難重重。福導(John Ford)原本為了降低花費而希望老韋(John Wayne)和奧嬤(Maureen O'Hara)共用一個化妝師,但他非常不習慣,所以最後福導(John Ford)還是請來了他專屬的化妝師──韋柏奧佛蘭德(Web Overlander)。賽馬橋段是老韋(John Wayne)導的,因為當時福導(John Ford)身體微恙。福導(John Ford)和老韋(John Wayne)兩人暗中決定在最後西恩拖著瑪莉凱的橋段對奧嬤(Maureen O'Hara)惡作劇,他們將羊屎踢到她預定被拖過的草地上,而她發現了之後就將羊屎踢開,雙方就這樣一來一往地踢來又踢走,後來是兩個臭男人得逞了,而且福導(John Ford)還指示工作人員在拍完這橋段後不可以給她水或毛巾,讓她就這樣狼狽地等到當天收工後才得以清理一身髒污,她事後回想起來也只能苦笑。拍攝西恩在小木屋中發現瑪莉凱時,據說奧嬤(Maureen O'Hara)的手不慎輕微骨折了;而這裡還有一段逸事,當時因為風一直狂吹而使得她不太能睜開眼睛,所以福導(John Ford)大喊著要她睜開眼睛,據說當時她回吼了『What would a bald-headed son of a bitch know about hair lashing across his eyeballs?』(禿頭婊子知道頭髮掠過眼球是什麼感覺嗎)
花絮:老韋(John Wayne)和共和的六年合約中所拍七部電影中的最後一部。據說老葉(Herbert Yates)當初想把片名取為【the prizefighter and the coleen】,但福導(John Ford)擔心這樣會洩漏了情節而拒絕更改。此片所描繪的1920年代的愛爾蘭在當時被認為不符現實情況而飽受批評。在片中,你不太看得到電線桿,這是因為當時康村才剛剛有了電力。女主角的名字取自福導(John Ford)最愛的兩個女人:老婆瑪莉(Mary Ford)和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結尾時,瑪莉凱在西恩的耳邊低語,當時奧嬤(Maureen O'Hara)到底說了什麼已經成為永遠的謎。共和認為片時長達一百廿九分鐘不是個好主意,因為他們認為觀眾坐不了那麼久,所以要求福導(John Ford)剪至兩小時就好。過了幾天,他請大頭們來看最終版本,然後在演到兩小時時將螢幕關掉,這時正好播到最後大亂鬥的高潮橋段,據說當時現場是一片靜寂,他接著表示自己真的沒辦法再剪了,大頭們最終是被說服了。此片後來為康村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客。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5061/
2016/01/21
- Jan 02 Sat 2016 01:15
Alice in wonderland (愛麗絲夢遊仙境) 1951
1865年,在基督教堂學院教授數學的查爾斯道吉森(Charles Dodgson)以路易斯凱洛(Lewis Carroll)為筆名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其中構築了一個可以讓孩童盡情徜徉的奇幻世界,處處是妙趣橫生。六年後,續作《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也發行了,同樣造成熱銷。而自此二作問世的一百五十年來,各界不只不斷地揣測某些角色的原型為何人,更廣泛地探究某些情節所隱含的意涵,期間更被改編成各種類型的作品,其影響層面之廣令人咋舌,誠無法透澈了解。
其實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早在1920年代就曾以愛麗絲的奇遇為發想拍過多達五十七集的系列作品,當時是兼以真人和動畫的方式來呈現。之後他多次想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改編成動畫長片,可惜都未能如願,這個構想一直到二戰後才得以付諸實行。
迪士尼第十三部動畫長片,但當時的反應並不好,票房和前一年上映的【仙履奇緣】(Cinderella)相差甚遠,後人普遍認為是因為當時正值戰後經濟困頓的艱困復甦時期,所以此片這種超現實的奇想調調完全無法引起時人共鳴。但隨著時光荏苒,此片開始獲得讚譽,重映的票房也相當不錯,至今甚至被認為是迪士尼的代表作之一了。
我在兩、三個星期前重新看了原著小說,可惜此片讓我有點失望,看完之後,我也像是從夢中醒來般茫然,因為此片根本沒有情節,有的只是一連串毫無邏輯且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諢,就當作是朝聖吧!stO
花絮:愛麗絲是真有其人,時任牛津大學副校長的亨利李鐸(Henry Liddell)的女兒。此片其實用了一些《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的角色。那隻白兔被認為是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老迪(Walter Disney)原本屬意的愛麗絲聲優是金潔羅傑斯(Ginger Rogers),最後決定起用當時才十二歲的凱瑟琳波蒙(Kathryn Beaumont)。據說此片中的曲子是迪士尼是從多達卅首的創作中揀選出來的,有些沒被挑中的曲子後來被拿去放在其他作品裡了。原本開頭要讓愛麗絲唱的是慢板抒情曲「beyond the laughing sky」,但波嬤(Kathryn Beaumont)卻一直唱不好,而且迪士尼後來也擔心這樣似乎會讓氣氛從一開始就很沉悶,最後決定改用較輕快的「in a world of my own」。英國文壇和影壇都激憤地表示迪士尼將這部英國文學美國化了。同名主題曲後來變成一首爵士流行樂曲。在日本上映時的主題曲是一首由雪村泉演唱的新曲。此片在1950年的耶誕夜成為迪士尼第一部在自家電視節目上播放的作品,當時還是黑白電視的時代呢!1951年的耶誕夜,此片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多位聲優都重現了精彩的演出。迪士尼唯一超過廿年才首度重映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274/
2016/01/02
- Dec 02 Wed 2015 05:25
strangers on a train (火車怪客) 1951
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在1950年進入文壇的處女作,製作成本一百廿萬美元的此片當年在北美囊括了三百八十萬美元左右,擠進了年度票房前十名,讓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得以稍稍挽回顏面,一掃此前四作(【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奪魂索】(rope)、【風流夜合花】(under Capricorn)和【慾海驚魂】(stage fright))票房慘澹的陰霾。整整半世紀後的2001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此片列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之一。
故事在一派輕鬆中開啟,火車上彼此陌生的兩個人之間的閒聊,布魯諾向蓋提出了交換殺人的點子,但沒有把這番話當真的蓋只是一笑置之。孰料布魯諾真的下手了,他掐死了蓋急著想擺脫的妻子,並以此半脅迫似地要求蓋也要履行他的計畫──幫他殺死他的父親。布魯諾一廂情願,但蓋卻毫無意願,他們倆就像片頭那短暫交會後隨即分道揚鑣的兩條鐵軌,戲劇張力就是在這裡。
此後的情節發展就像一條緊繃的琴弦,隨時都可能會承受不了拉力而應聲斷裂。不只警方把蓋當成嫌疑犯般地跟監著,布魯諾也不斷地出現在蓋的面前,而蓋卻是有苦難言。最後兩人在旋轉木馬上的搏鬥將氣氛炒到最高點,或許是心理扭曲且大逆不道的布魯諾惡有惡報,也可能是從頭到尾都保有良知的蓋善有善報,這齣鬧劇就在一片驚嘆聲中像旋轉木馬急煞停止般匆匆落幕了。
交換殺人的確是個很有智慧的主意,不但可以達成自己的願望,更可以將有殺人動機的自己排除在嫌疑犯之外。蓋其實算是遇上了無妄之災,只因為不經意地在火車上向陌生人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就此把事情弄得一發不可收拾,這或許多少告誡我們不應該讓別人知道我們在想什麼,因為一旦我們的想法被洞悉了,那很有可能就會惹禍上身。你還敢和陌生人閒聊嗎?看看最後蓋的反應吧!科科!
在此真的不得不讚賞勞勃渥克(Robert Walker),他近乎完美地詮釋了布魯諾這個外表優雅風趣但實則陰險偏執的公子哥,完全比下了中規中矩的法利葛蘭傑(Farley Granger);而胖子的獨生女派翠西亞(Patricia Hitchcock)雖然戲分不多,但她靈巧慧黠的表現相當吸睛,絲毫不遜於露絲羅曼(Ruth Roman),也算是堵住了嘲諷她靠爸的悠悠眾口。
另外,有幾個橋段的呈現方式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個人首推反映在眼鏡上的謀殺過程,鏡片上所折射出來的驚懼令人也不禁倒吸了一口氣。再來,蓋期望能直落三結束比賽,這樣才來得及去阻止布魯諾要陷害自己的陰謀,多數觀眾應該都在心裡替在場上奮力拚搏的他加油打氣;同一時間,布魯諾伸手到水溝裡去撿那個打火機也是相當扣人心弦,觀眾的情緒想必也都隨著他伸進水溝蓋的手掙扎著。這兩段交叉相疊簡直效果倍增,讓觀眾更加感到心焦難耐。最後,兩人在旋轉木馬上的打鬥更是不在話下,幾個低角度的鏡頭散發出驚險萬分的急迫感,旋轉木馬逼真懾人的高速旋轉則是讓人感到如臨其境般的恐懼感,歐吉桑企圖停下旋轉木馬而爬進底下也是令人捏了一把冷汗,而遊客驚慌害怕的尖叫聲更是帶給觀眾很大的心理壓迫感。
接著來提一些選人的八卦吧。威廉赫登(William Holden)和渥爺(Robert Walker)是胖子心目中蓋和布魯諾的首選。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是傑克華納(Jack Warner)心目中譜寫配樂的首選。胖子徵詢了多位知名編劇的意願,無奈都未能如願,幾經波折之後找上了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但不料兩人在理念上完全不對盤,也弄得不歡而散,最終版的劇本主要是完成於贊齊歐蒙德(Czenzi Ormonde)之手。年近七旬的瑪莉安隆(Marion Lorne)的大螢幕處女秀。職網球員傑克康辛漢(Jack Cushingham)客串演出蓋的對手。
接著是有關拍攝的一些瑣事。胖子以他一貫的匿名方式向當時還未滿卅歲的海嬤(Patricia Highsmith)購得小說拍攝版權,僅僅花了七千五百美元。原著以悲劇收尾,但華納逼迫胖子得拍出老掉牙的邪不勝正。胖子親自設計了布魯諾領帶上的龍蝦圖案。胖子在片場非常暴躁龜毛是眾所周知的,葛爺(Farley Granger)認為此次中鏢的是羅嬤(Ruth Roman),他說胖子對待她非常刻薄,並常在眾人面前指責她。麥特卡夫火車站橋段其實是在康乃狄克州丹伯里的紐哈芬車站拍攝的,現在這裡已經變成丹伯里鐵路博物館。網球場橋段是取自當時在紐約的森丘網球俱樂部舉行的台維斯盃賽事。胖子表示讓演員鑽進旋轉木馬底下的橋段是他掌鏡以來所做過最危險的決定。
最後是花絮。你找到胖子了嗎?一開始蓋下火車時,提著低音提琴在月台上等著要上火車的男人。布魯諾這角色是以1932年著名的林白小鷹綁架撕票案的兇手布魯諾霍普曼(Bruno Hauptmann)來命名的,而他去遊樂園搭的船叫"Pluto"(羅馬神話中的冥王)。卅多歲的渥爺(Robert Walker)在此片上映兩個月後猝逝,使得此片成了他在大螢幕的最後一次完整演出。此片上映時,年僅十八歲的卡蘿柏奈特(Carol Burnett)正在華納劇院當引座員,當時有客人想要中途進場,已經看過此片的她於是向他們表示像這樣的好片應該要從頭開始看而建議他們等下一場,但卻因此被勃然大怒的經理炒了魷魚。多年後,她憑著電視劇【千面女郎】(the Carol Burnett show)走紅,當被好萊塢商會問到她的星形獎章要鑲在哪裡時感慨萬千地表示就鑲在華納劇院的門前吧。已經高齡八十七歲的派翠西亞(Patricia Hitchcock)是此片至今唯一還健在的演員。當年底隨即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羅嬤(Ruth Roman)也重現了她的精彩演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4079/
2015/12/02
- Oct 06 Tue 2015 02:05
Cinderella (仙履奇緣) 1950
二戰期間,歐洲市場陷入停擺,迪士尼所推出的多部作品獲益都跟著減少,連帶使得經營狀況雪上加霜。二戰後,歐洲市場逐漸復甦,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大展身手,但他卻猶豫到底要先做此片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後來決定讓兩個團隊分頭進行,看誰先完成而且品質較好就先上映,後來的結果是此片走在前頭,【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則在隔年上映。
迪士尼第十二部動畫長片,算是二戰之後第一部有計畫的完整製作,大約花了三百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海撈了一千多萬美元,是當年度的票房冠軍,這對在【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之後就苦無代表作的老迪(Walter Disney)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啊!讓迪士尼穩住了陣腳,也開始將經營觸角延伸至真人電影和電視,並建立自己的發行公司,迪士尼樂園也於1955年開幕了。以上種種拓展,讓人見識到了此片帶給迪士尼的商業效益有多大!後來多次重映,北美票房累積是八千五百萬美元左右,海外則是逼近了一億八千萬美元,總計全球票房是超過了兩億六千萬美元。2005年,迪士尼發行了此片的DVD,首週就賣出三百廿萬片,賺進六千四百萬美元。
改編自歐洲非常經典的童話故事,迪士尼用比較詼諧的方式來呈現,刻意將動物擬人化並加重戲分,藉以加深童趣。和其他迪士尼作品同樣相當具有教育意義,主題曲「a dream is a wish your heart makes」就闡述了永遠不要放棄希望的道理,勉勵人時時刻刻都要抱持著堅定樂觀的心態,很適合用來啟蒙小孩子。
花絮:曾有些人指出灰姑娘去舞會時穿的鞋子應該是毛皮做的,這或許是因為在法語中毛皮(vair)和玻璃(verre)的發音恰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長久以來論辯很多,已沒有定論。1950年6月被改編成半小時的廣播劇。愛琳伍茲(Ilene Woods)在三百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取得了灰姑娘的配音機會,可惜她晚年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曾參與過此片了。動畫總監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說此片其實是先由真人演出,然後再據以繪成動畫。麥克道格拉斯(Mike Douglas)因為具有濃厚的芝加哥口音而失去了王子的配音機會,後來只配唱了歌曲。老迪(Walter Disney)第一次找流行音樂製作人來為自己的作品量身訂做配樂,此片也成為迪士尼發行原聲帶的開山祖師。王子是沒有名字的,後來迪士尼為了避免觀眾將他和【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的王子搞混而為他命名為Henry。露西佛以動畫師華德金寶(Ward Kimball)家的貓為形象塑造而成,而牠摔下高塔後到底有沒有死也引起粉絲論戰。在此片中,灰姑娘的晚禮服是白色的,但在宣傳海報上卻是藍色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332/
2015/10/06
- Aug 04 Mon 2014 02:55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龍爭虎鬥) 1957
1881年10月26日下午三點,美國舊西部時代頗知名的一場槍戰在現今亞歷桑納州柯奇斯縣的墓碑鎮展開,只持續了大約半分鐘,雙方駁火了卅槍左右,結果是麥克羅利兄弟(Frank & Tom McLaury)和比利克蘭頓(Billy Clanton)命喪在血泊之中。這類警長和非法之徒正面衝突的情形在19世紀末的美國中西部越來越多,所象徵的歷史意義亦相當重大:國家的公權力開始伸張,執法的範圍逐漸擴大,舊西部時代也就像滾滾黃沙落散在馬車輪下一般,最終是退出了歷史舞台。
漫天黃沙飛揚、小鎮酒吧鬧事、牛仔拔槍決鬥、個人恩怨尋仇,這些大概是西部片所不可欠缺的元素,我每次看完都不禁對當時的生活心生嚮往。嚴格說來,片名和情節兜得有點牽強,因為懷特去支援弟弟而引發槍戰的部分占不到一半的時間,前面根本是在鋪陳友情和愛情。但卡司之堅強當然不在話下,由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和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領銜主演,在前半段加進了愛情和友情之後的確變得相當有看頭,懷特對蘿拉的一往情深以及懷特和哈勒戴的惺惺相惜都增添了戲劇效果,而槍戰的原因和過程算是被誇飾渲染了,帶了一點英雄主義。另外,由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操刀的配樂也是相當入情入景,為此片加分不少。
花絮:1955年初,有小道消息指出製作人哈爾瓦利斯(Hal Wallis)想要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和蘭爺(Burt Lancaster)來擔綱演出,而芭芭拉史丹威(Barbara Stanwyck)也會加入,後來據說蘭爺(Burt Lancaster)答應演出此片的條件是可以主演【the rainmaker】。1957年7月,此片和【destination 60000】在很多露天電影院同場合映。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離墓碑鎮不遠的圖森片場拍的。蘭爺(Burt Lancaster)和道爺(Kirk Douglas)七次合作中的第二次。飾演比利(Billy Clanton)的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就是在堪薩斯州道奇市長大的。
後記:高雄市前幾天丙烯外洩造成氣爆,死傷慘重,很明顯是人禍,令人憤慨啊!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468/
2014/08/04
- Apr 27 Sun 2014 02:40
ゴジラ (哥吉拉) 1954
前言:台灣最近幾年來抗爭越來越多,長期漠視公共議題的人民終於慢慢覺醒,意識到若不好好地監督這個政府的話,那麼少數握有權力的人或許將會為了一己之私而犧牲多數無知的大眾。而最近的抗爭就是核四廠啟用與否,所以我就決定在今晚朝聖。
受到【金剛】(King Kong)的影響,東寶在一甲子前拍出了此片,導演是本多豬四郎。當年觀影人次高達九百六十一萬,以深刻的警世意涵在影史上留名,氣勢磅礡的配樂也早已成為經典,而儘管由圓谷英二操刀的特效以今日的角度看來顯得非常粗糙,但無疑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這隻巨獸一再地躍上大螢幕,一直要到2004年,走過半世紀的【哥吉拉】(ゴジラ)系列才因為觀眾越來越少而不得不暫停拍攝。而雖然此系列後來已不再帶有嚴肅意涵而僅僅是娛樂性質,但也時時刻刻提醒著人類在追求進步卓越的同時仍必須珍惜自己和地球上千千萬萬個物種寶貴的生命,盼望這個美麗的星球能永遠保持著它蔚藍且旺盛的生機。
幾百萬年以來,人類就和其他物種一起生活在地球上,而隨著時間推移,人類開始展現出不同於其他物種的超高智力,進而統治了地球。近一百年來,人類將這個星球帶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用電量也隨之大增,人類最終研發出核能。而這個巨大能量就像是兩面刃,是利是弊端看人類怎麼使用它,此片上映當年的時空背景就是如此。而核能問世以來一直是人類世界邁向現代化的一大推手,但卻也是潛伏的隱形殺手。各國政府當然總是向人民說會做好安檢,保證萬無一失,但事實證明這根本是謊言,因為一旦發生如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嘯等重大天災時,再嚴格的安檢也無濟於事。此片寓意淺白易懂,哥吉拉就象徵核能(也切合1945年的二戰原爆和1954年第五福龍丸輻射汙染等歷史事件),是人類在試驗高能量物質時所產生的,但人類在面臨牠的反撲時卻毫無抵抗能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牠肆無忌憚地踩爛自己辛苦構築而成的現代化,警世意味相當濃厚。烏克蘭的車諾比(1986年)和日本的福島(2011年)都是血淋淋的教訓,那駭人景象也還歷歷在目。至此,人類終於不得不開始思考是否該尋找其他能源來取代危險性極高的核能。
而台灣目前爭論不休的是核四廠,擁核派(其中包括現在的政府)說如果放棄核電,我們的電費將會攀升至人民難以接受的價格;而反核派則說這是胡扯,核電占我國發電量比例很低,而且我們也已經逐步在開發替代能源,所以根本不會有太大影響,台灣應該毅然決然地放棄核電。多驚人啊!兩方對同一件事的論述竟然有如此大的差異,不免啟人疑竇。最後,我這偏執的腦袋有了一點小小結論。根據經驗法則,我實在不太相信這個政府會為了讓人民享有低電價而堅決擁核,事情絕對沒有這麼單純,因為人民的福祉一向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所在意的只有自己本身的利益而已。而可以想見的是,已投入三千億新台幣經費的核四廠當中帶有多少利益,上中下游的承包商錢都分完了,現在喊停,那就等於是斷了他們的財路,這是不被允許的。加上國內多個用電量龐大的工商業財團在背後推波助瀾,也難怪這個政黨會這麼堅持了,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金田一一說『一切的謎底都解開了』的畫面,科科!
最後我要提的是,林義雄的絕食行動已經接近五天了,卅幾年前,一身傲骨的他被弄得家破人亡,成了獨裁政府殺雞儆猴的犧牲者之一。現在,高齡七十幾歲的他拖著逐漸老邁的身軀放手一搏,不為一己之私,只為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台灣未來的情勢會怎麼演變呢?我不敢奢望,只願老天爺保佑這座幾百年來一直受苦受難的島嶼……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034/
2014/04/27
- Dec 22 Sun 2013 01:05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與海) 1958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打敗。)
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我拜讀了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a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但那時我的人生尚未經過什麼歷練,感觸並不深。一星期前,年過而立的我再度朝聖,馬齒徒增的我終於有了一些領悟,嗯……
1952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問世,獲得了巨大的讚揚,然後接連獲得普立茲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但這對老海(Ernest Hamingway)當時在文壇早已如日中天的地位看來,應該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平實簡潔的文字卻蘊含著堅強剛毅的鬥志,人生常常會遇到逆境,但重要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老人最後雖然只帶回魚骨頭,看似一無所獲,但他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能被抹滅的,努力過後得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是人生意義最大程度的展現。
1958年,此書被搬上大螢幕,由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擔綱主演,這樣的題材當然稍嫌無趣,但這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也讓我的心可以沉靜下來,好好地體悟其中意涵。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激昂的配樂為自己贏得了一座奧斯卡獎;剪接也不錯,各種魚類的資料畫面所費不貲啊!
花絮: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早在此書剛出版時就想買下電影拍攝版權並擔綱主演,但可惜直到他在1957年辭世前都沒能如願,最後他的好友老崔(Spencer Tracy)在因緣際會中取得主演機會。老海(Ernest Hamingway)原本想參與製作,但最後對此片的特效剪接感到失望,更說老崔(Spencer Tracy)看起來就像個有錢人,不適合演古巴窮漁夫,有趣的是後來老崔(Spencer Tracy)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老海(Ernest Hamingway)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瑪莉威爾許(Mary Welsh)客串演出了片末對魚骨頭感到驚訝的女遊客。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027/
2013/12/22
- Oct 05 Sat 2013 23:55
vertigo (迷魂記) 1958
可以算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中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角是英俊挺拔、將近知命之年的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美豔豐滿、正值花信年華的金露華(Kim Novak)。派拉蒙砸了兩百多萬美元才拍成,當時剛推出時是褒貶參半,不管是票房還是影評都沒能告捷,但隨著時光荏苒,此片漸漸獲得各方讚賞,地位不斷提高,絕對是不可不看的經典心理驚悚片。
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運鏡相當精采,尤其是透過光線明暗的對比來製造懸疑感這部分相當成功,不斷旋轉的鏡頭似乎也真的讓人逐漸感到眩暈,鐘塔橋段令人激賞,看得我好像也有懼高症了。而卡蘿塔的畫像也是令人毛骨悚然,射出銳利目光的雙眸簡直懾人魂魄。另外,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以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Tristan und Isolde」為靈感所譜出來的配樂也是功不可沒,驚悚氣氛的營造太高明了。而情節其實很簡單,但蓋上了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神秘面紗之後就有如月暈般朦朧。一開始節奏頗為緩慢,所以稍稍令人感到沉悶,我也一直猜著這樣的情節會有什麼走向。而這樣的窒息感一直到梅琳自殺後就完全宣洩了,自此節奏加快且氣氛更顯詭譎,在史考蒂找到茱蒂之後更可說是吊盡觀眾胃口,戛然而止的結局也令人茫然不知所以。
人太重感情有時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悲傷的回憶中而意志消沉,鍥而不捨的史考蒂最後終於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和梅琳神似的茱蒂,希導(Alfred Hitchcock)也在此時向觀眾揭曉謎底。滿懷歉疚且早已動了真情的茱蒂為了和史考蒂再續前緣而處處迎合他,她希望他能愛上真正的她,而不是她所假扮的梅琳。何其諷刺啊!茱蒂和梅琳都是她,但他卻只愛梅琳。最後,史考蒂在發現真相後暴怒地歸咎於茱蒂,而茱蒂也在良心的譴責下嚐到苦果。悲傷哀悽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對人性也有了更多的感觸……
花絮: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開場沒多久後穿著灰色西裝走過蓋文的造船廠的人。皮耶波利歐(Pierre Boileau)和湯瑪斯納斯傑克(Thomas Narcejac)在得知希導(Alfred Hitchcock)曾經試圖買下他們的前一部作品《celle qui n'était plus》(she who was no more)之後特地為他寫了《d'entre les morts》(from among the dead),他改編後將主場景從巴黎移到舊金山,並且更改了結局。艾力克柯柏(Alec Coppel)和山繆泰勒(Samuel Taylor)一起掛名編劇,但其實他對最終確定版的劇本是連一個字的貢獻也沒有,會掛名編劇完全只是合約的關係;而山繆(Samuel Taylor)也只是根據希導(Alfred Hitchcock)給的情節大綱就著手撰寫劇本,壓根沒看原著或者是艾力克(Alec Coppel)的初版劇本。每個鏡頭的時間平均是六秒多。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想要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來演女主角,但因為她懷孕而作罷。希導(Alfred Hitchcock)後來將發行權買回去當作給女兒的遺產,所以有好長一段時間,觀眾都無緣拜見此片、【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後窗】(rear window)和【奪魂索】(rope)等五部電影,一直到1984年才重見天日。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此片中所展現的旋轉聚焦鏡頭是他在某場宴會中感到頭暈時得到的靈感,據說本來在【蝴蝶夢】(Rebecca)就要用了,但無奈當時技術還不夠而作罷。瑪琳的服裝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和服裝設計師艾迪絲海德(Edith Head)特別商量後決定的,他們決定讓她渾身散發詭異感,例如讓金髮的她穿灰色套裝,還有白色長外套加黑色圍巾。就單單一個瑪琳凝視外婆畫像的極短橋段,據說希導(Alfred Hitchcock)拍了一週,只為了找出最好的光影效果。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太座說她很喜歡此片,除了瑪琳走向舊金山灣那一幕,因為她覺得露嬤(Kim Novak)看起來太大隻了;而雖然批評僅只於此,但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往後多年都一直認定她不喜歡此片。那座西班牙式建築其實沒有鐘塔,那是用攝影特效。惡夢橋段的動畫和卡蘿塔的畫像都是約翰法倫(John Ferren)所畫。茱蒂住的帝國酒店其實就是現今坐落於舊金山市中心的維爾提勾酒店,劇組所取景的501號房據說仍大多保留著當時的擺設。希導(Alfred Hitchcock)唯一一部兇手沒有受到制裁的作品,米琪在收音機聽到蓋文被抓是刻意拍給歐洲市場用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對此片上映當時的挫敗感到懊惱,並歸咎於老邁的老史(James Stewart)無法吸引觀眾,後來甚至再也沒有和這位他曾經最愛的演員合作過了;而事實上也有很多人認同老史(James Stewart)不適合這個角色,因為他真的比露嬤(Kim Novak)年長太多了;但老番癲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後來自己又說露嬤(Kim Novak)也不適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357/
2013/10/05
- Apr 06 Sat 2013 23:55
12 angry men (十二怒漢) 1957
前言:算是補完計畫,第一次看似乎是超過十年前的事情了。
改編自雷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在1954年寫成的電視劇本,以陪審團對一件兇殺案的討論來比喻人的社會,也可以算是對麥卡錫主義的反思。人們在看待事情常常是帶著成見的,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且過分主觀的態度來評斷事情,每個人對特定事情的看法往往不會一樣,正如陪審團的十二個人對同樣一件兇殺案有各自的意見,這時就需要透過理性客觀的討論來達到共識。有人客觀地據理力爭,正反兩方以四號和八號陪審員為代表;有人主觀地大聲咆哮以求震懾他人,但自己的說詞卻漏洞百出且互相矛盾,以三號和十號陪審員為代表;有人則是毫無主見地盲從他人,以十二號陪審員為代表;也有人事不關己地漠視討論,甚至對認真討論的其他人冷潮熱諷,以趕著要去看棒球的七號陪審員為代表。但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陪審團最後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做出了無罪的決議,而從他們進入討論室之後就轉趨惡劣的天氣也在此時驟然好轉,隱喻著狂風暴雨般的激辯過後的雨過天青。
真可謂是邏輯辯證的經典範例,為"客觀"下了最佳注解,由亨利方達(Henry Fonda)領銜的十二位主要演員的演出也都相當精采,而飾演偏見最深的三號陪審員的李科布(Lee Cobb)也毫無疑問是一大亮點,當然,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運鏡也是功不可沒的。經典的地位無庸置疑,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三項提名,雖然全輸給政治正確的【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但隨後在柏林影展獵獲金熊也算是扳回顏面。2000年之後,在美國電影學會每年陸續發佈的百年百大系列中多有斬獲,同時名列百年百大驚悚電影(2001年)和百年百大勵志電影(2006年),並在2007年修定版的百年百大電影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中的法庭類名列亞軍,在在都顯示出此片的地位非凡。也重拍過兩次,分別在1997年和2007年,也數度改編成舞台劇,半世紀以來依然是顯學,也是很多商科學校和企業的教材。
花絮:飾演九號陪審員的約瑟夫史威尼(Joseph Sweeney)和飾演十一號陪審員的喬治沃斯柯維奇(George Voskovec)是卡司中唯二有參與1954年9月的電視演出的。當時此片是和【諜海惡風雲】(5 steps to danger)同場放映的,當時相當叫好,可惜卻不叫座。盧導(Sidney Lumet)曾讓十二位主要演員處在討論室好幾個小時但卻不開鏡,他想讓他們先習慣那種氛圍。老方(Henry Fonda)對於擔任製作人感到挫折,隨後就決定不再越俎代庖了。老方(Henry Fonda)曾直接向盧導(Sidney Lumet)抱怨窗外布景爛爆了,而且還稱讚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伸冤記】(the wrong man)布景就很讚,盧導(Sidney Lumet)只好安撫他說劇組會改善的。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分割鏡頭,從頭到尾只有三分鐘的鏡頭不在陪審團室裡。排演加正式開拍總共耗時五週。據說由於此片票房不佳,所以老方(Henry Fonda)根本沒領到片酬,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將此片視為自己從影以來最棒的三部作品之一,另兩部是【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和【無法無天】(the ox-box incident)。飾演二號陪審員的約翰費德勒(John Fiedler)的大螢幕處女秀。據說老方(Henry Fonda)因為對盧導(Sidney Lumet)執導的電視劇印象深刻而欽點他來掌鏡。在1997年的重拍版本中,喬治史考特(George Scott)重新詮釋老科(Lee Cobb)飾演的第三號陪審員,而其實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和老科(Lee Cobb)演同一個角色,第一次是在1990年的【大法師3】(the exorcist III)中重新詮釋老科(Lee Cobb)在【大法師】(the exorcist)中飾演的金德曼中尉。在重拍版本中,傑克雷蒙(Jack Lemmon)重新詮釋老方(Henry Fonda)飾演的八號陪審員,但其實早在1955年的【羅伯先生】(Mister Roberts)中,他的角色就接替了老方(Henry Fonda)的角色的職位。帶領美國走過二戰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夫人非常推崇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2013/04/06
- Mar 03 Sun 2013 01:25
King Solomon's mines (所羅門王寶藏) 1950
前言: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正式開幕,由台灣和澳洲在台灣洲際棒球場率先捉對廝殺,在此恭喜台灣旗開得勝,希望接著打荷蘭也能如此。
改編自亨利哈格德(Henry Haggard)在188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相當精采刺激的冒險電影,也像一本教科書,讓人對非洲這塊神秘的蠻荒大陸驚嘆不已,不管是廣袤遼闊的草原、漫無邊際的沙漠或者是別有洞天的山嶺,在在都反襯出人類的渺小卑微。而主角群深入險地的決心和毅力也是令人佩服,途中驚險連連,不管是大自然的威脅還是蠻荒部落的不友善,最後他們終於在千辛萬苦地翻山越嶺之後找到了所羅門王的寶藏,但也同時發現了女主角老公的屍體,寶藏之地即為死亡之地,隱喻著欲望招致滅亡之義,警世意味濃厚。
雖然有些鏡頭仍是特效剪接,但米高梅的劇組仍是毫不含糊地實地在肯亞、烏干達、剛果和坦尚尼亞等國境內完成了此片,著實令人佩服,也獲得影藝學院最佳剪接(彩色)和最佳攝影(彩色)兩個獎項的加持,但可惜仍不足以打敗當年最大熱門【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而摘下最佳影片。主角是兩個英國人──黛博拉寇兒(Deborah Kerr)和史都華葛蘭傑(Stewart Granger),但花費兩百多萬美元的此片在美國和海外都囊括了五百萬美元以上,全球票房剛好就跨過一千萬美元大關,也拿下英國年度票房季軍。
花絮:艾羅福林(Errol Flynn)因為不想在非洲搭帳篷過夜而婉拒男主角的邀約,他老兄後來跑去印度拍【Kim】,而且住在很爽的度假村裡。但後來此片比【Kim】賣座,他的辭演也讓接演的老葛(Stewart Granger)逐漸崛起。原著小說中其實沒有寇嬤(Deborah Kerr)的角色。很多在非洲的鏡頭(特別是各種動物)成為米高梅的存檔,後來在很多電影中也都用過。康普頓班尼特(Compton Bennett)因為和老葛(Stewart Granger)處得不好而被解僱,而替補的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就沒這問題了。寇嬤(Deborah Kerr)剪短頭髮而後曬日光浴的橋段在試映時引來哄堂大笑,高層於是開始爭論要不要刪掉此一橋段,但後來因為找不到其他方法來說明她為何改變髮型而決定原汁原味保留。1952年,此片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男女主角都沒換。1958年,米高梅一起重映了此片和1954年上映的【rogue cop】。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646/
2013/03/03
- Feb 16 Sat 2013 02:25
Sabrina (龍鳳配) 1954
門當戶對是自古以來根深柢固的觀念,即使撇開現實條件(通常是財富)不談,兩個出身迥然不同的人光是價值觀就可能有很大的落差。莎賓娜對大衛的迷戀其實有點像是偶像崇拜,而後來陰錯陽差愛上萊納斯更是牽強,務實如萊納斯會對小妹妹似的莎賓娜動情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兩人只是約會個幾次就好像知心一樣,相愛的過程真的很沒說服力,而且年齡差距更是讓人不停地搖頭。唉!沒想到如此一部經典的浪漫喜劇竟然被我解讀成這樣,或許是現實的處境讓我變得越來越悲觀了。
改編自山繆泰勒(Samuel Taylor)的舞台劇劇本《Sabrina fair》,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懷德(Billy Wilder),而此片也是他在派拉蒙舞台的謝幕之作,雙方一共合作了十二年,剛好十部作品。另外,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卡司超級大的,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威廉赫登(William Holden)和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不得不說,當年才廿五歲的小妮子著實搶盡了兩位前輩的風采,但在情節使然之下,他們倆也算是非戰之罪。本來外型就不夠帥氣的鮑爺(Humphrey Bogart)把萊斯納演得像一隻呆頭鵝,而還算有型的老赫(William Holden)卻得硬著頭皮演出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兩兄弟一個無趣、一個無腦,完全就是要襯托從巴黎學成歸國且變得氣質出眾的莎賓娜,穿上紀梵希的赫嬤(Audrey Hepburn)還真是風華絕代啊!
據說懷導(Billy Wilder)用兩百多萬美元完成此片,上映後賺進四百萬美元,算是很不錯了。隨後也獲得影藝學院送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提名,可惜最後只獲得最佳服裝設計(黑白)。2002年,此片被美國電影學會選進百大愛情電影之一。後來在1995年有重拍,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葛雷基尼爾(Greg Kinnear)和茱莉亞歐蒙(Julia Ormond)主演。
花絮:【Sabrina fair】於1953年11月底在百老匯開演,最後總共演了超過三百場。在美國,派拉蒙為了不想讓觀眾將此片和《浮華世界》(vanity fair)搞混而決定更改片名;而在英國,由於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電視演員就叫莎賓娜(Sabrina),所以片廠決定就用原片名上映。卡萊葛倫(Cary Grant)是萊納斯的第一人選,但他婉拒了,後來接替的就是鮑爺(Humphrey Bogart)。他加入後和整個劇組都合不來,尤其看不慣老赫(William Holden),而且希望可以由他的老婆──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來演女主角,因為他覺得赫嬤(Audrey Hepburn)根本沒有表演天分,之後被問到和赫嬤(Audrey Hepburn)合作覺得如何時甚至是嘲諷似地說:『It's OK, if you don't mind to make 20 takes.』(很好啊,如果你不介意演廿次的話。)。話雖如此,鮑爺(Humphrey Bogart)還是拿到頂級片酬:卅萬美元,老赫(William Holden)是十五萬美元,而赫嬤(Audrey Hepburn)才一萬五千美元。當時老赫(William Holden)和赫嬤(Audrey Hepburn)都已各自有伴侶,但還是假戲真做地發生婚外情,而想和他生兒育女的她在他表明已結紮之後就決定分手了。有一些影評家認為鮑爺(Humphrey Bogart)根本就不適合演萊納斯,應該由老赫(William Holden)來演,而由另一個更年輕的人來演大衛。儘管艾迪絲海德(Edith Head)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黑白),但其實赫嬤(Audrey Hepburn)大部分的戲服都是由休柏特德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所設計的。據說赫嬤(Audrey Hepburn)初次到他在巴黎的沙龍拜訪時,他以為來的是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也是從此片開始,雙方開啟了長期合作。和【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一樣,此片開拍時劇本根本還沒完成。開拍後,有一次鮑爺(Humphrey Bogart)因為沒有拿到厄尼斯特萊曼(Ernest Lehman)修改後的劇本而發飆,懷導(Billy Wilder)就告訴劇組如果鮑爺(Humphrey Bogart)不向厄尼斯特(Ernest Lehman)道歉就不繼續拍,後來鮑爺(Humphrey Bogart)妥協了。據說懷導(Billy Wilder)曾半開玩笑地叫赫嬤(Audrey Hepburn)裝病使劇組不得不停工,好讓他有時間完成劇本。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437/
2013/02/14
- Oct 07 Sun 2012 01:05
the searchers (搜索者) 1956
約翰福特(John Ford)和約翰韋恩(John Wayne)又一經典合作,改編自艾倫李梅(Alan Le May)的同名小說,福導(John Ford)巧妙地加進種族議題,探討美國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矛盾和盲目仇恨,賦予這個稍嫌單調的冒險故事文化意涵。當年即取得巨大的商業獲益,幾十年過去了,被廣泛地認為是西部片的經典之一,也先後在1997年和2007年都入選了百年百大電影,2008年甚至獲選為史上最佳西部片,並深深地影響著許多後起之秀。
可以算是公路電影的雛形,兩位主角鍥而不捨地追蹤被科曼奇族印第安人俘虜的小女孩下落,福導(John Ford)用惡劣的天氣和險惡的地貌來描述追蹤過程之艱辛,美國中南部那壯闊的荒漠景致更是令人讚嘆不已。不得不說,結局的大亂鬥真是太精采了(雖然帶點戲謔),而原本一直對科曼奇族深惡痛絕的伊森最後並沒有讓仇恨沖昏了頭,他抱起被科曼奇族同化的姪女黛比時所說的『Let's go home, Debbie.』(我們回家吧,黛比。)也早已被認為是經典名句,而最後一幕光影對比鮮明的取鏡(由屋內往外取鏡,屋內是暗的,屋外則是亮的。)也備受推崇。
花絮:時空背景設定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德州,但其實劇組是在猶他州和亞歷桑納州邊界的紀念碑山谷取景。一般認為情節是受1836年九歲的辛茜亞安帕克(Cynthia Ann Parker)遭科曼奇族綁架的事件所啟發而寫成,科曼奇族突襲她家之後擄走了她(她就這樣和科曼奇族生活了廿四年,也為酋長生了三個小孩,其中一個就是末代酋長誇納帕克(Quanah Parker)。),而她的叔叔也真的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在找她。你要很眼尖才能發現,黛比被科曼奇族發現時是躲在她祖母的墓碑旁,墓誌銘為『Here lies Mary Jane Edwards killed by Commanches May 12, 1852. A good wife and mother in her 41st year.』(1852年5月12日被科曼奇族殺死的瑪莉艾德華斯安息於此,四十一年的生命中,她是一個好太太、好媽媽。),這也說明了為何伊森這麼恨科曼奇族。西部片明星哈利凱利(Harry Carey)過世於1947年,福導(John Ford)為了向他致意還特別讓他的老婆和兒子參與此片的演出,而老韋(John Wayne)在最後一幕也特地做了他的招牌動作──用左手抱住右肘來緬懷他。演出黛比其實就是娜塔莉華(Natalie Wood)和小她八歲的妹妹拉娜(Lana Wood)。老韋(John Wayne)說在自己演譯過的角色中最喜歡此片的伊森,還特別以此來為自己的兒子命名。據說老韋(John Wayne)和傑佛瑞杭特(Jeffery Hunter)有時會到學校接當時還是學生的娜塔莉(Natalie Wood)去片場,引起了很大的騷動。摩斯哈波是根據對搖椅有特殊癖好的印第安傳奇人物──瘋狂摩斯(Mad Mose)的形象所塑造的,而詮釋該角色的漢克渥登(Hank Worden)一度因為忙於【玉帛干戈】(the Indian fighter)的工作而無法補拍此片的一些鏡頭,劇組只好出動替身。老韋(John Wayne)在1974年接受訪問時說福導(John Ford)曾暗示他伊森其實和兄嫂有染,甚至可能是露西和黛比的父親。老韋(John Wayne)在自傳中說華德邦德(Ward Bond)曾在飯店旅館裸身且拉開窗簾想引誘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但可惜是完全沒用。在婚禮中跳舞的都是當時最硬底子的替身演員。飾演科曼奇族的其實都是納瓦荷族,甚至連語言、服裝、舞蹈和音樂都是納瓦荷族的。巴迪霍利(Buddy Holly)當年和朋友進電影院看此片,對伊森常說的台詞『That'll be the day』(會有那一天的)印象極其深刻,後來就以此為名寫了一首歌。勞勃華格納(Robert Wagner)曾試鏡要演馬丁。費斯帕克(Fess Parker)曾被邀演馬丁,但因為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拒絕出借他而作罷,後來由傑佛瑞(Jeffery Hunter)得到此角。飾演一直出糗的年輕騎兵的就是老韋(John Wayne)的兒子派屈克(Patrick Wayne)。飾演瑪莎的桃樂絲喬登(Dorothy Jordan)是製作人梅里安庫柏(Merian Cooper)的老婆。皮帕史考特(Pippa Scott)的大螢幕處女秀。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9730/
2012/10/07
- Sep 12 Wed 2012 21:30
animal farm (動物農莊) 1954
改編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1945年發表的反烏托邦寓言小說,警世意味相當濃厚,以非常巧妙的敘述手法嘲諷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所領導的寡頭政治。一般認為是影射俄國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到1940年代左右的政局,所以幾乎每一種動物都各自有相對應的階級或對象。但個人認為此片刻意修改結局,失去了小說原意,顯得稍稍美中不足,可惜。
花絮:時值冷戰,CIA輾轉從歐爺(George Orwell)的老婆那裡取得了小說拍攝版權(據說條件是安排她和偶像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見面),接著挹注大量資金(原本預算是三十萬美元,但後來花了超過五十萬美元。)來製作此片,並強勢地修改了結局,藉此來宣揚反共理念。英國第一部動畫電影,聲優是莫利斯丹漢(Maurice Denham)。
講點題外話,英國迷幻搖滾大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曾在1977年發行以此小說為基本構想的概念專輯『animals』,內容相當精緻(雖然因為夾在更具知名度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年)、『wish you were here』(1975年)和『the wall』(1979年)之間而常常被忽略了),五首曲子裡包含了三種動物,分別是豬、狗和羊。我們都知道,豬是代表推翻寡頭(影射羅曼諾夫王朝)之後的新寡頭(影射以老史(Joseph Stalin)為首的蘇共),狗是代表新寡頭為開啟極權統治而成立的情治單位(影射KGB),而羊則是代表盲目追隨新寡頭的大眾(影射被洗腦的無知人民)。最近我很愛聽這一張專輯,真是太讚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7834/
2012/09/12
2014/02/26、2014/12/30、2014/12/31
- May 06 Sun 2012 04:10
broken lance (斷戈浴血記) 1954
講美國舊西部時代一個牧場家族的興衰,辛苦工作的父親疏於關心兒子的感受而造成雙方歧見日深,終釀悲劇,結局雖然老套,但仍不失其警世意涵,其中也包含了種族歧視的討論。另外,美國中南部當時荒涼壯觀的景致實在令我著迷,我也想騎著馬馳騁在那廣闊無垠的土地上啊!
【陌生人之屋】(house of strangers)和【馬戲大觀】(the big show)的姊妹作,由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和勞勃韋納(Robert Wagn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艾德華狄米屈(Edward Dmytryk)。福斯大概花了兩百萬美元拍成,在北美上映後是囊括了將近四百萬美元。另外,此片也獲得奧斯卡兩項提名:最佳故事(這獎項在1956年後停止頒發,直接併入1940年開始頒發的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女配角──凱蒂朱雷多(Katy Jurado),最後是菲利普約登(Philip Yordan)抱回最佳故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6808/
2012/05/06
- Apr 22 Sun 2012 02:15
Treasure Island (金銀島) 1950
前言:我在2月底時把原著小說重看了一遍(想不到第一次看竟然已經是十年前還在讀大學時的事情了),原本是預計在看完小說的幾天後就要看此片的,但無奈當時家裡電視壞掉送修,所以就一直拖到今晚才看了。
早在1940年代時,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就很想拍真人電影,但由於雷電華一直不太相信迪士尼可以拍真人電影而一直擱著,之後由於【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和【悠情伴我心】(so dear to my heart)這兩部真人動畫表現不俗,所以雷電華終於對迪士尼拍真人電影產生信心,在1950年推出的此片就成了迪士尼第一部完全由真人演出的電影。改編自勞勃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經典的冒險小說,1883年出版以來迅速風靡全球,娛樂性十足,但探討的主題是人性,寶藏當前,還有誰能繼續保有良知呢?
花絮:迪士尼有一筆二戰時的資金被凍結在歐洲而無法匯回美國,於是就用這筆錢在英國拍此片。當時劇組都先拍只有十二、三歲的巴比德里斯科(Bobby Driscoll)的戲分,因為他的工作證期限只有三個月。約翰希佛說他曾服侍過霍克,指的應該是1959年七年戰爭中在比斯開灣力退法國海軍的英國皇家海軍的艾德華霍克(Edward Hawke)。英國皇家海軍有八艘戰艦取名為波特蘭,約翰希佛指的應該是1744年初下水的第三艘。Long John其實是同類相食的意思,班甘後來有提到如果約翰西佛抓到他的話會對待他像豬排一樣。1951年1月隨即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吉姆仍然由巴比(Bobby Driscoll)演出。1955年,此片成為首次在電視上完整播映的迪士尼電影,分兩次播完(隔週),後來在1970年代也重映過。整部片都沒有女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067/
2012/04/22
- Feb 07 Tue 2012 03:30
pillow talk (枕邊細語) 1959
洛赫森(Rock Hudson)和桃樂絲黛(Doris Day)是美國1960年代很知名的螢幕情侶,而他們就是由此片結緣,進而成為終生好友。兩人我都是初次拜見,老赫(Rock Hudson)就像卡萊葛倫(Cary Grant)和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般高大帥氣;而黛嬤(Doris Day)也的確很甜美可人,但個人實在不怎麼喜歡她在此片中的淡色短金髮造型。
很典型的浪漫愛情喜劇,標準的三廳(餐廳、客廳和咖啡廳)電影,情節設定和【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類似但卻相形見絀。亞倫矇騙珍的過程是還滿有趣的,但戲謔之餘或許也點出男女交往的一些盲點,男人只要假裝紳士地獻慇勤,女人往往沉醉於其中而不自覺。結局也很草率,但對這種浪漫愛情喜劇我看就別太挑剔了,聽聽黛嬤(Doris Day)唱的同名主題曲吧!輕快的節奏令人開心啊!
雖然情節相當公式化,但帥哥美女加上輕鬆活潑的調調總是很吸引人,此片上映後在北美進帳了一千八百多萬美元,擠進年度前十名。另外,此片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等多項提名,可惜最後只奪下最佳原創劇本。2002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此片列入百大愛情電影之中。
附帶一提,黛嬤(Doris Day)就是從此片開始慢慢地走紅,從這一年到1966年主演的電影票房都名列年度前十,其中1960年、1962年、1963年和1964年甚至都拿下年度冠軍,也奠定了她"浪漫喜劇女王"的地位。但隨著時勢變遷,觀眾的口味開始改變,她的電影事業也開始慢慢地隕落,1968年後,她就轉戰電視圈了。
花絮:製作人羅斯杭特(Ross Hunter)說當時原本沒有電影院想買此片去播,當時的主流是戰爭片和西部片,更有片廠告訴他這種浪漫喜劇已經隨著威廉鮑爾(William Powell)走進歷史,而老赫(Rock Hudson)和黛嬤(Doris Day)也都過氣了,不久就會被新秀所取代。之後這個製作人說服了索爾舒瓦茲(Sol Schwartz)讓此片在他經營的皇宮電影院上映兩週,沒想到座無虛席,而原先那些潑冷水的電影院老闆也都相繼前來問價,但是,這時得照著老杭(Ross Hunter)的規矩來了,科科!老赫(Rock Hudson)認為劇本有傷風化而婉拒三次男主角邀約,後來堅持尼克亞當斯(Nick Adams)也要參與演出他才願意接演。片尾強納森載珍回紐約途中停下來在餐廳休息的橋段,據說東尼藍道(Tony Randall)真的被臨演打中了。片尾艾倫抱著珍走過大廳和街道,其實當時老赫(Rock Hudson)的手受傷而無法完成這個橋段,所以劇組用了一些道具來搞定。導演麥可戈登(Michael Gordon)原本想在1980年拍續集,預計由克莉絲蒂麥可尼科爾(Kristy McNichol)來演亞倫和珍的女兒,而葛雷哥萊哈利森(Gregory Harrison)來演她男友,但因為無法說服黛嬤(Doris Day)復出而作罷。在西班牙,此片於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在電視上播出,但播到一半卻變成得直播阿波羅十一號登月,此片後來直到1999年才再次在電視上播出,讓觀眾看到了結局!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3172/
2012/02/07
- Aug 17 Wed 2011 05:20
rio bravo (赤膽屠龍) 1959
1955年,【金字塔】(land of the Pharaohs)在商業市場和專業影評兩方面都一敗塗地,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決定遠走歐洲沉澱心情,直到1959年才又以此片重回影壇。在此先來提一下此片所要表達的意識形態,簡單說,霍導(Howard Hawks)就是以此片來正面回應強力抨擊麥卡錫主義的【日正當中】(high noon),該片的威爾是孤立無援,但此片的錢斯卻有很多盟友。而當年代替飾演威爾的賈利古柏(Gary Cooper)受領小金人的約翰韋恩(John Wayne)非常不喜歡該片,也毫不客氣地說自己從不後悔幫著將不愛國的該片編劇──卡爾佛曼(Carl Foreman)給趕出美國。但老古(Gary Cooper)看完此片後也是直呼誇張,認為這樣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幾年後,霍導(Howard Hawks)又先後拍了情節和此片非常類似的【龍虎盟】(El Dorado)和【猛虎下山】(Rio Lobo),三片的主角都是老韋(John Wayne),而且編劇也都是莉布雷凱(Leigh Brackett),所以廣義地被認為是三部曲。
在亞歷桑納州的圖森拍成,當年的北美票房是五百多萬美元,算是叫好又叫座,後來也被認為是霍導(Howard Hawks)晚期的經典之一。主角是老韋(John Wayne)和狄恩馬丁(Dean Martin),合演的還有瑞奇尼爾森(Ricky Nelson)、安潔狄金森(Angie Dickinson)和渥特布雷南(Walter Brennan)等人。
的確足以稱為經典,霍導(Howard Hawks)的掌鏡功力已不必再贅述,搭上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詭譎懸疑的配樂,將小鎮上的肅殺氣氛營造得相當入情入景,而每隔一陣子就來的高潮(納森想救出弟弟的任何挑釁行為)也讓人大呼過癮。而中後半段四人在警局裡唱的「my rifle, my pony, and me」和「Cindy」也是相當好聽的曲子!結尾更是豪邁,警局的一夥正義使者在史丹比誤躲炸彈旁的戲謔之中反敗為勝,真是太帥了!
花絮:原本的片名是叫settle down。在圖森片場搭建的場景比例只有八分之七,所以演員們看起來都比較大隻一點。老韋(John Wayne)和沃德邦德(Ward Bond)的第廿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合作。老邦(Ward Bond)所飾演的惠勒的死亡鏡頭拉得很遠,注意看,那是替身,因為當時老邦(Ward Bond)又回到影集【蓬車英雄傳】(wagon train)的工作中了。老韋(John Wayne)從1939年的【驛馬車】(stagecoach)到1959年的此片都是戴著同一頂帽子,而在此片中大部分的時間,他的前帽簷都是翹起來的,當你看到前帽簷壓低時,就表示氣氛比較緊張了。據說當時年屆半百的老韋(John Wayne)對於要和廿六歲的狄嬸(Angie Dickinson)拍親熱戲而感到緊張。老馬(Dean Martin)的經紀人某天向霍導(Howard Hawks)請求讓他的客戶來演酒鬼杜德,霍導(Howard Hawks)同意隔天早上九點半和老馬(Dean Martin)會面,而他當得知老馬(Dean Martin)是剛在賭城做完秀又馬不停蹄地飛來和他會面後,他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將這角色給老馬(Dean Martin)了。此片開拍後一星期,尼伯(Ricky Nelson)在片場歡度十八歲生日,老韋(John Wayne)和老馬(Dean Martin)送給他一坨三百磅的肥料,然後把他丟上去當作恭賀。曾和老韋(John Wayne)以及老布(Walter Brennan)合作過【紅河谷】(red river)的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因為不想再和他們倆共事而婉拒演出。霍導(Howard Hawks)原本希望貓王(Elvis Presley)來演科羅拉多,但他的經紀人卻獅子大開口要求過高的片酬和演員名字排序要在前,這讓霍導(Howard Hawks)和老韋(John Wayne)都很火大,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霍導(Howard Hawks)認為尼伯(Ricky Nelson)太嫩了而沒有給他很多台詞,但後來卻也說海報上有尼伯(Ricky Nelson)的名字大概讓此片的票房多了兩百萬美元。片廠為狄嬸(Angie Dickinson)的美腿投保。據說「my rifle, my pony, and me」原本是要當【紅河谷】(red river)的主題曲。小哈利凱利(Harry Carey Jr.)有被列入演員名單但卻完全沒有鏡頭,科科,因為他當時常喝醉酒且大剌剌地直呼霍導(Howard Hawks)名諱,所以霍導(Howard Hawks)把他的鏡頭全剪掉了。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說他總是拿此片給他心儀的女生看,若她沒興趣,他就不追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3221/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