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片,改編自羅素班克斯(Russell Banks)的同名小說,拍攝地點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安大略省。很沉重的一片,看完後,我的心情似乎也跟著掉到谷底。埃及導演艾騰伊戈安(Atom Egoyan)的運鏡相當傑出(雖然三條敘事線有時會讓人迷糊了),白皚皚的雪景美極了,但也讓整部片的絕望氣氛凝結了,彷彿這世界不再有希望似的。
片中引用了【格林童話】(Grimms märchen)中的<花衣吹笛手>(rattenfänger von Hameln),我們都知道,吹笛手因為鎮民不肯支付他驅鼠的報酬憤而報復性地將鎮上的孩童都帶走了。那麼,兩相對照之下,在此片中,到底是什麼讓吹笛手帶走鎮上的孩童呢?這實在是很值得深思。我上網看了幾篇別人寫的心得,也慢慢瞭解其中意涵,但其實還是有點迷惑,我到底有沒有看懂了呢?我想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律師極盡所能地想幫鎮民討回公道,他根本連事情發生的始末都還沒澈底弄清楚就打從心裡認為一定有人犯錯,有人要為這起意外負責。他當然不是要錢,他要的是公道,但他的公道,也或者說鎮民的公道,要向誰要呢?不是意外嗎?大家都很難接受,但不就是意外嗎?為何一定要找個人來為此負責呢?我想大家都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將自己的情緒放進去了。他自己的女兒也是沉迷在這社會裡,他認為是這個醜陋骯髒的社會害了他女兒,所以他要向這個社會討回公道,這起意外只是成為他討回公道的一個管道罷了。但在妮可作偽證之後,他知道這管道行不通了,他好像頓悟似地想回頭去彌補他和女兒之間長久的裂痕,這或許值得欣慰。
其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悲劇的確不斷地在發生,有時引起軒然大波,有時卻完全被漠視。旁觀者實在很難體會當事人的感受,有時看著電視上播放著悲劇新聞時,我們當然下意識地感到哀傷,但那畢竟不是切身之痛,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想像當事人的心到底有多痛。不管如何,我們只能期待類似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但這似乎也變成了奢望,因為我們還是不斷地會看到悲劇重演。有些當然是無法避免的天災,但有些實在是人為的疏失,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上唯一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學不會教訓。』而主題曲「courage」也不停地在我腦海中迴蕩著……
花了五百萬加幣拍成,但由於如此嚴肅之題材不具什麼娛樂性,票房並不高,在美國也才只有三百多萬美金而已。儘管商業方面並沒有特別成功,但此片可是獲得眾家影評的一致讚揚。雖然沒能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兩項提名),但卻橫掃了其他大大小小的影展,其中尤以在加拿大的基尼獎最為風光。另外,在坎城影展上也大有斬獲,一共抱走了國際影評人獎、人道精神特別獎和評審團大獎等三項大獎。
花絮: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原本是律師的人選。演柔伊的凱爾坦班克斯(Caerthan Banks)就是小說作者的女兒。1989年,德州也發生過類似的校車意外。
http://www.imdb.com/title/tt0120255/
2009/04/19
- Apr 19 Sun 2009 03:40
the sweet hereafter (意外的春天) 1997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