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6.jpg  

改編自安迪威爾(Andy Weir)在201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堪稱是太空版的《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獨挑大樑,導演則是鼎鼎大名的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福斯砸下超過一億美元。北美囊括了年度排名高居第八的兩億兩千多萬美元,海外更是橫掃了四億美元,也讓全球票房堂堂來到了六億三千萬美元,年度排名剛好擠進前十。另外,此片不只是在商業市場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專業影評方面亦備受讚譽,隨後並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等七項提名,可惜最後是完全落了空。

半世紀前,人類還在讚嘆阿波羅十一號首次登陸月球的偉大成就,想不到如今人類竟然已經在探索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火星了,真是不可思議啊!人類抱持著無比勇氣去探索無限未知,將視野拉高到了外太空,如此艱難的工作必須透過極為緊密的團隊合作才得以完成,充分體現了人類一直致力於突破創新的智慧。很有創意的科幻題材,故事情節也相當合理,雖然超過一百四十分鐘的片時稍嫌長了一點,很多和太空相關的內容也太過專業艱深而讓人無法完全理解,但有一些科白的確相當幽默逗趣,優異逼真的布景和電腦特效更是令人激賞啊!

馬克陰錯陽差地被拋棄在火星上,在這個一望無際的星球上只剩下他一個人類了,遼闊荒涼的原始景象殘酷無情地襯托出他的孤單無助。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他伸出援手,所以他只能靠自己了。儘管條件如此惡劣,但他仍然樂觀以對,費盡千辛萬苦才種出來的馬鈴薯代表著生生不息的希望,讓他更有信心去面對迷惘未知的明天。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人嘆為觀止,如此高昂的求生意志正是人類幾萬年來得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美國航太總署的人也非常努力地想營救馬克,整個單位不眠不休地苦思著,展現出對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結局算是首尾互相呼應,在得知馬克陷入絕境之後,當初意外將他遺落在火星上的夥伴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決定要回頭去營救他,長期並肩作戰而累積的革命情感在此刻表露無遺。過程相當扣人心弦,在宇宙中延伸的繫帶胡亂地纏繞出一個圓滿的結果,指揮官露薏絲抓住了久別重逢的馬克那一幕還真是令人感動啊!

在此稍微提一下和此片有關聯的火星知識。火星上的確常有沙塵暴,有時甚至會引發閃電,但因為空氣的密度稀薄到大約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所以幾乎感覺不到風。火星上的重力大約只有地球的六成。火星地表的平均溫度低到攝氏零下六十一度,地球則是攝氏十四度。火星上的一天大約比地球多了卅七分鐘。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是目前太陽系裡最大的火山,高達兩萬一千多公尺。

花絮:水星的名稱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Mercurius,相對應於羅馬神話中的Hermes;火星的名稱則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Ares,相對應於羅馬神話中的Mars。多項情節設定和【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雷同。編劇祖魯高達(Drew Goddard)曾是導演的人選。採用了很多【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點子。總共拍了七十二天,比預定的計畫還快。美國航太總署在拍攝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麥特(Matt Damon)的獨角戲拍了五週,而且其實他和其他大多數主要演員根本沒有碰面。麥特(Matt Damon)在廿年前拍【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時曾因為劇烈減重而影響到身體健康,所以這次史導(Ridley Scott)決定用替身就好。史導(Ridley Scott)原本屬意由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來演露薏絲,可惜她因為檔期衝突而無法接演。馬克獨自在火星上待了五百四十三個火星日。因為票房考量而提到了中國。就在此片上映前幾天,美國航太總署宣布在火星地表上發現了液態水。

http://www.imdb.com/title/tt3659388/
2016/09/0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the Martian 絕地救援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