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18.jpg  

改編自提莫維穆斯(Timur Vermes)在2012年發表的同名諷刺小說(書名的意思是『他又回來了』),由奧利維麥蘇希(Oliver Masucci)領銜主演,導演是大衛溫德(David Wnendt),製作成本大概是三百萬歐元,上映後在德國囊括了將近兩千萬歐元。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lter),一個在德意志(甚至全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以諸多驚世駭俗的狂妄行為震懾了世人,後世對他的研究也早就不可勝數。如果他出現在現代呢?那會是怎樣的光景呢?實在令人感到好奇。提莫(Timur Vermes)即以此為發想而杜撰出一部時空穿越小說,乍看是喜劇,但越看越讓人覺得像驚悚片。我看過的德國片少到用手指頭就數得出來,但此片讓我相當感興趣,說什麼也必須看過才行。情節在戲謔中帶著嚴肅,我不敢說自己有完全看懂,但還是想寫下自己當下的感受,以下是我的一些淺見。

不囉嗦,一開鏡就看到阿道夫(Adolf Hilter)了,他狼狽顛簸地走在柏林的路上,隨即吸引了群眾的目光,接著竟然變成炙手可熱的話題人物。此片就像是紀錄片一樣,不只毫不客氣地嘲諷了當時德國政壇上那些握有權勢的人,更毫不保留地呈現出德國人的性格與當時的社會氛圍,反對收容穆斯林難民,新納粹主義分子的蠢蠢欲動,對調侃其他民族(尤其是猶太人)的笑話忍俊不住,在在都露骨地點出德國人根植於基因裡的自我優越感(德國牧羊犬和臘腸狗的配種比喻真是淺顯易懂),而這或許也正是阿道夫(Adolf Hilter)在當時可以崛起的主因。

一戰後的德國處境相當窘迫淒慘,戰勝國所要求的鉅額賠款壓得政府喘不過氣,而人民當然也就跟著吃苦,在這種氛圍下,阿道夫(Adolf Hilter)所帶領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慢慢地獲得人民的支持(但其實經由民主制度迅速竄起的納粹黨在上台執政的過程中也耍了很多骯髒手段)。時間往後拉到2010年代,橫空出世的他憑著應答如流的口才和精準犀利的見解而再度吸引了整個德國社會的關注,他在1930年代發跡的那一套搬到現在來依然有用,別忘了,儘管時代一直在變,但人性永遠不變。或許誰都無法否認,他就是一個很有群眾魅力的人,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他只是憑著誇誇其談來蠱惑人心而已。

人民固然因為有所期待而投票給了某個政黨或人,但並不代表就完全支持他們當選後的所作所為,我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認同片中所說的,人民也該為選出錯誤的政黨或人負上些許責任,但更該被譴責的是那些失信於民的政客,因為就好像金光黨詐騙了笨蛋,人們應該是譴責金光黨而同情笨蛋。這只是一個粗淺的比喻,但如果覺得自己常常被政客所欺騙,那可能就是判斷能力不佳或民主素養不足所導致的了。多數情況下,候選人還是可以分出優劣的,再怎麼樣,都應該從中選出比較好的那一個。當然,每個人投票的想法不盡相同,有人真心希望國家好,有人只考慮自己當下的生活,有人甚至是和當權者綁在一起的既得利益結構(不管是哪種形式),其複雜之程度實在很難一概而論。

許多橋段都令人哭笑不得(惡搞【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的橋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啊stO),但也實在發人深省。結尾更是令人寒毛直豎,阿道夫(Adolf Hilter)坐在車上遊街那幕彷彿就像他當年在閱兵一樣,瘋子如他成了名人,而正常人如法比安卻進了精神病院,語帶嘲諷地指出媒體的利益導向與群眾的跟風盲從。那段瘋狂的歲月雖已逐漸遠去,但也仍可算是殷鑑不遠,或許過於強烈的自我優越感讓德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阿道夫(Adolf Hilter)(其實只要是人都或多或少有這種自以為是的性格吧),但如果他們願意不斷地反思自己過往的歷史(或者說嚴重點,犯下的大錯。)並藉此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別重蹈覆轍的話,那也的確是一件令人認同的事。

花絮:原作在當時真的是賣十九點三三歐元。幾個主要角色的名字都直接取自演員的名字,例如法比安布施(Fabian Busch)飾演法比安與卡嘉瑞曼(Katja Riemann)飾演卡嘉等等。結尾阿道夫(Adolf Hilter)坐在車上遊街那幕,你可以在路邊的牆上看見那張依據真實照片所繪的知名圖畫──蘇聯領導人列歐尼德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和東德領導人埃里希何內克(Erich Honecker)接吻。義大利在去年重拍了此片,主角改成了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http://www.imdb.com/title/tt4176826/
2019/04/30

arrow
arrow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