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真人真事,由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和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主演克萊德巴洛(Clyde Barrow)和邦妮帕克(Bonnie Parker),導演則是亞瑟潘(Arthur Penn),製作成本僅僅兩百五十萬美元,不過卻在北美狂掃兩千二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三。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等九項提名(最終抱回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攝影兩項),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92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內,後來美國電影學會也陸續將其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百年百大愛情電影與十大類型(黑幫犯罪)十大佳片,時至今日已被奉為經典傑作。
鴛鴦大盜克萊德(Clyde Barrow)和邦妮(Bonnie Parker)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和其他同夥於美國中西南部各州到處搶劫,兩人奇特的行徑和後來被發現的一些照片瞬間就吸引了各界的關注,聯邦調查局將他們列為公敵,媒體對他們的事蹟大肆渲染(其實他們根本很少搶劫銀行而大多只是洗劫一些雜貨店和加油站),而民眾也對他們投以熱切的好奇心。1934年5月23日,他們倆在路易斯安納州吉布斯蘭小鎮的偏僻道路上遭到埋伏的警方掃射而當場斃命,結束了他們短短兩三年亡命天涯的日子,他們臭名昭著的短暫人生也就此畫下了句點(兩人都僅為廿多歲)。電影裡並沒有提到的是,警方在擊斃他們後留在原地等待驗屍官前來,不料消息卻走漏而引來群眾圍觀,而且幾天後分別為兩人所舉行的葬禮也引來數以萬計的人潮,再次證明人們骨子裡的確有著愛看熱鬧的天性。
在事發卅多年後上映的此片重新喚起了大眾對他們的記憶,也讓他們成為美國史上最知名的鴛鴦大盜,當時因為對他們的事蹟賦予浪漫的色彩而引起不小的爭議(成功地讓人們對他們心生同情),不過潘導(Arthur Penn)以新黑色雜揉新浪潮的電影風格描繪出純粹直率的暴力亦不失為巧妙的一手(獨特的表現手法不斷被後輩致敬模仿),有人批評此片根本是譁眾取寵且滑稽可笑,也有人讚賞此片開啟了美國新浪潮且寫下了暴力美學的新篇章。
絕對是華倫(Warren Beatty)和費(Faye Dunaway)的成名作(當然也是潘導(Arthur Penn)最著名的作品),前者戴著紳士帽且穿西裝又打領帶,後者則穿著長禮服(不過她另一個戴著貝雷帽且穿著短袖毛衣搭配過膝窄裙的扮相絕對更為人所熟知且甚至已成為流行圖騰),扮相與行為所帶來的鮮明反差著實令人印象深刻(『We rob banks』(我們是搶銀行的)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台詞還真是言簡意賅啊),看起來文質彬彬及高貴優雅的兩人拿著衝鋒槍掃射的畫面也早已成為影史上難以抹滅的印記(兩人也一同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五十大惡棍)。
兩人在令人絕望的慘淡年代裡犯下令人恐慌的兇殘搶案(高高在上的銀行欺負一貧如洗的農民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所以搶銀行的行為似乎也就多了那麼一點荒謬的正當性。),大環境失去秩序,他們也就趁亂打劫。兩人反抗時代或體制的行為成了人們宣洩壓力與排解鬱悶的情緒出口,而這樣的叛逆精神在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浪潮中尤其能得到共鳴,可惜不得不說的是,人們的確投射過多的幻想在這兩個茫然又瘋狂的年輕人身上了。
結尾由快速剪輯和慢動作組成的鏡頭語言有如暗夜裡的閃光令人目眩神迷,兩人在臨死前那相視的訣別眼神彷彿含著來不及說的千言萬語般悲哀淒涼。一百多聲槍響過後,兩人和那輛福特都被打成了蜂窩(那場景還真是震撼人心啊@@),警方緩緩地圍攏上前查看,確認兩人當場死亡,戛然而止的畫面留下了無聲的嘆息。一張接一張的照片將開頭弄得像是紀錄片一樣,而結局則充滿了警世意味,或許情節扭曲了事實過程和人物形象,不過其所帶來的戲劇效果毫無疑問是精采絕倫!
先來講一些關於克萊德(Clyde Barrow)、邦妮(Bonnie Parker)及其他人的事實。兩人其實是在達拉斯共同的朋友家裡偶然相識。兩人的身高都偏矮,他只有五呎七吋;她只有四呎十吋。克萊德(Clyde Barrow)精通各種槍械的操作。她其實不抽雪茄,那張她抽雪茄的照片僅是出於趣味。兩人的家人都知道他們的電話被監聽了,所以他們都使用暗語來談論關於兩人的事情。福特於1932年推出的V8引擎很快就獲得克萊德(Clyde Barrow)的青睞,因為它的高超性能能讓他們在飛車追逐中更有機會擺脫警察。年輕男女被綁架的情節取自發生於1933年4月27日下午迪拉達比(H.D. Darby)與朋友蘇菲亞史東(Sophia Stone)被巴洛幫綁架的真實事件,他說邦妮(Bonnie Parker)在得知他是殯葬業者後曾諷刺地表示要他承辦她的後事,一年後此事成真。法蘭克海默(Frank Hamer)絕不像片中演得那麼笨拙,他是非常傑出的警探,而且是應德州州長的請託從半退休狀態中接下追捕兩人的重任,而且他在策畫埋伏狙殺兩人之前從未與他們碰過面;他的家人很氣憤他被華納描述成駑鈍之人而將華納告上法院並獲得賠償金。據說他本來是打算攔下兩人請他們投降,不過比較沒經驗的普蘭提斯歐克利(Prentiss Oakley)當時突然就開槍直接擊斃了克萊德(Clyde Barrow),而其餘四人見狀也跟著開火,於是邦妮(Bonnie Parker)隨後也在尖叫中喪了命,警方事後在他們的車上發現大批彈藥,據說她嘴裡還嚼著三明治。布蘭琪巴洛(Blanche Barrow)也因為華納貶低她的形象而向法院提出訴訟。威廉瓊斯(W.D. Jones)於1968年接受訪問時曾明確表示他不懂怎麼會有克萊德(Clyde Barrow)是同性戀者的傳言。
再來提一些關於選角的傳聞。安瑪格麗特(Ann-Margret)、朵絲黛維爾德(Tuesday Weld)、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都婉拒主演女主角,原因不一,最前者是片酬談不攏,第二者是懷孕了,最後者是不想和每天見面的精神分析師分開。華倫(Warren Beatty)在接下製作人後曾想要讓他姊姊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來演女主角,不過等他決定自己演出男主角後就放棄這個想法;他也曾想用自己的女友娜塔莉華(Natalie Wood)或萊絲莉卡隆(Leslie Caron)來演女主角。理查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想要用他老婆珍西蒙斯(Jean Simmons)來飾演女主角,不過華倫覺得她年紀太大而沒有答應。雪兒(Cher)曾試鏡爭取演出女主角,她老公桑尼波諾(Sonny Bono)在得知此事後對華倫(Warren Beatty)讓她試鏡這麼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感到憤怒。珍芳達(Jane Fonda)曾試鏡爭取演出女主角,而且過了幾十年還是很氣自己輸給了費(Faye Dunaway)。華倫(Warren Beatty)會決定就由費(Faye Dunaway)來當女主角是因為他看了柯蒂斯韓森(Curtis Hanson)為她所拍的模特兒照片,而她後來被告知要減掉廿五磅才行。喬登克里斯多福(Jordan Christopher)和丹尼斯哈柏(Dennis Hopper)都曾是摩斯的考慮人選。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曾是兩個男配角的考慮人選。飾演女主角母親的瑪波凱維特(Mabel Cavitt)是劇組從圍觀群眾裡相中的。
接著說一些關於製作、拍攝與上映的瑣事。導演首選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原本很有興趣掌鏡,不過他後來因為要執導他夢寐以求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而不得不退出,據說在他退出以後,華納曾邀請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來掌鏡。在潘導(Arthur Penn)、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和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等人都婉拒執導邀約後,華倫(Warren Beatty)又再度徵詢最前者,他接受的條件是有權針對劇本做某些修改(例如將男主角從雙性戀改成陽痿),而且他也獲得10%的票房利潤。編劇之一的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是從曾去過兩人葬禮的父親那裡得到一些劇本靈感。編劇勞勃(Robert Benton)與大衛紐曼(David Newman)本來將男主角寫成雙性戀,不過這點後來被潘導(Arthur Penn)改掉了。勞勃湯尼(Robert Towne)其實有參與編寫劇本。華倫(Warren Beatty)為了避免審查問題而在開拍前就將劇本寄到法典執行局,不過還是有很多比較敏感的內容被迫要刪除,而美國天主教電影辦公室也對開頭隱隱約約的裸露橋段提出抨擊。艾絲黛拉帕森斯(Estelle Parsons)曾提議要去拜訪布蘭琪巴洛(Blanche Barrow),本來華倫(Warren Beatty)拒絕這個提議,不過後來他卻親自去拜訪她。編輯師戴德艾倫(Dede Allen)表示最後的掃射橋段靈感取自亞伯拉罕札普魯德(Abraham Zapruder)所拍攝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影片。華倫(Warren Beatty)想要拍成黑白片,不過被華納否決了。攝影師柏納特戈菲(Burnett Guffey)與華倫(Warren Beatty)常常因為看法不同而跟潘導(Arthur Penn)爭執,前者還曾被開除後又聘回,諷刺的是最後他甚至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費(Faye Dunaway)原本的片酬是六萬美元,但是她為了掛頭牌而歸還了兩萬五千美元。華納對此片很沒信心,所以他們以票房利潤的40%代替要給華倫(Warren Beatty)的片酬,而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也非常厭惡此片,連看試映都相當不耐,他後來將自己的股份賣給七藝(製片公司),而七藝主導下的華納也沒有改變對此片的看法──以B級片模式來上映(送到汽車電影院或二輪電影院),後來是發現口碑慢慢變好且在華倫(Warren Beatty)的力促下才開始擴大宣傳並增加放映電影院數。
最後則是花絮。漂亮男孩佛洛伊德(Pretty Boy Floyd)在搶劫銀行時真的曾經允許農夫保留自己的錢。約翰赫柏特迪林傑(John Herbert Dillinger)對兩人的評價很低,甚至覺得他們破壞了銀行搶犯的名聲(?)。摩斯把車停得很難脫困的軼事其實發生在1933年6月10日迪林傑幫遇到的事情而不是巴洛幫。1933年的四十美元超過今日的九百美元。金懷德(Gene Wilder)的出道作。唯一被審為M級(等同於PG級)的電影,不過這個級別於1973年被剔除了,所以後來此片都被標示為無審級。一開始壞評連連,情況因為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發表褒論而開始改變。1973年9月在電視上首映。兩人那輛被打成蜂窩的福特自2012年開始放在內華達州普里姆威士忌皮特賭場酒店。2017年是此片上映五十週年,影藝學院特地邀請華倫(Warren Beatty)和費(Faye Dunaway)來頒發奧斯卡最佳影片,不料卻發生搞錯對象的烏龍。被黑澤明列入最喜歡的一百部片中。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418/
2024/07/20
- Jul 20 Sat 2024 23:40
Bonnie and Clyde (我倆沒有明天) 1967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