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和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等人主演,導演則是衛斯克雷文(Wes Craven),製作成本是兩千六百萬美元,先是在北美收進了五千七百多萬美元,海外隨後再挹注了三千七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達九千五百萬美元。
片名的意思『紅眼航班』別具意涵:在眾人沉睡酣眠時,有一樁陰謀正在醞釀著。片時僅僅八十五分鐘(其中還包括了片尾超過八分鐘的劇組人員名單),節奏相當緊湊明快,人物背景和暗殺陰謀等等都三言兩語就帶過了,雖然情節架構稍嫌粗糙且敘事手法也略顯老套,但克導(Wes Craven)還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將懸疑氣氛營造得相當不錯。瑞秋(Rachel McAdams)將柔弱又堅強的新時代女性詮釋得頗為到位,而席尼(Cillian Murphy)光憑那帶著邪氣的眼神就夠格演恐怖分子囉!
從豔遇變成挾持,這對莉莎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以傷害家人為威脅來逼迫當事人遂其所願是恐怖分子慣用的伎倆,但她必須冷靜地應對才行。故事格局不大,雖然事涉政治謀殺(恐怖分子講的是俄語,呵呵!),但莉莎和傑克森兩人在機艙內的較量才是情節主軸,莉莎最後戰勝了傑克森帶給她的恐懼與威脅,而幫助她的是下屬和機上的小女孩,頗有頌揚女力的味道。
花絮:原本的預算是四千四百萬美元。據說劇本是為西恩潘(Sean Penn)和蘿蘋萊特(Robin Wright)量身訂做的,而另外還有很多人也都曾被傳言是考慮人選,但克導(Wes Craven)可能因為預算變低了而決定起用更年輕的演員。席尼(Cillian Murphy)非常想演傑克森,他在婚禮前兩天從英國飛到好萊塢去和克導(Wes Craven)共進午餐。克導(Wes Craven)說那位挑剔的女房客是他在董事會上遇到的,他覺得她的氣質很適合來演這樣的人。克導(Wes Craven)在拍攝期間結了婚。莉莎那些在學時運動的照片來自【辣妹過招】(mean girls)。很多劇組人員甚至夢工廠行銷部長都有客串演出,例如編劇卡爾艾爾斯渥斯(Carl Ellsworth)客串演了被女人靠著肩膀睡覺的那位機場旅客。原本那支筆上的人偶要用霸子辛普森,但後來因為無法取得版權而作罷。機艙其實是放在池子裡,搖盪它就可以製造出亂流的感覺。美國廣播公司曾播過片時加長的版本。
http://www.imdb.com/title/tt0421239/
2019/11/19
- Nov 19 Tue 2019 00:15
red eye (赤眼玄機) 2005
- Nov 16 Sat 2019 01:05
名探偵コナン 水平線上の陰謀 (名偵探柯南:水平線上的陰謀) 2005
劇場版第九作,票房開出廿一億五千萬日圓(收益大約十二億日圓出頭),比前作少了六億多日圓,繼初作之後再度被甩出年度前廿名門外,觀影人次也消退至一百八十五萬左右。
整個故事都在豪華郵輪上,兇手看似一開始就現形了,但這其實是刻意要誤導觀眾的(看過不少推理小說的我很快就看出端倪了^^y),兩個兇手都打算利用對方來掩護自己殺人這個構想還算不錯,但行兇手法就有點粗糙了,柯南和毛利小五郎破案的過程也不怎麼出彩。情節在推理之外加了過多浮誇的冒險橋段,果然還是小孩子取向的作品啊;而且新一和小蘭的情感牽繫雖然仍算細膩,但過程卻稍嫌刻意了(跑回一艘快要沉沒的船上去找一條小孩做的貝殼手鏈?),倒是ZARD演唱的「夏を待つセイル(帆)のように」還不錯,坂井泉水以她清澈透亮的嗓音唱出了甜蜜的歌詞,令人陶醉啊!
花絮:小五郎首次比新一更早看出真兇。ZARD繼B'z和倉木麻衣之後成為第三個二度演唱主題曲的歌手。
http://dorama.info/drama-1816.html
http://www.imdb.com/title/tt1133936
2019/11/16
- Nov 12 Tue 2019 00:10
streets of fire (狠將奇兵) 1984
由渥特希爾(Walter Hill)自編自導,主角是麥可派瑞(Michael Paré)和黛安蓮恩(Diane Lane)等人,製作成本是一千四百五十萬美元,但在北美只進帳八百萬美元,應該是賠了。
彷彿是一則黑暗色調的搖滾寓言,希導(Walter Hill)巧妙地融合了音樂劇、修正主義西部片和新黑色電影等不同的風格,更將自己青少年時期的1950年代樣貌重新放進1980年代裡(例如寇迪的車和警車都是1950年代製的),可以算是很大膽創新的嘗試。
很難想像黛安(Diane Lane)當時只有十八歲而已,那外貌太超齡了吧,渾身散發出美豔魅惑的女人味,令我也不禁流下了幾滴豬哥涎;而當年廿多歲的麥可(Michael Paré)也是帥氣有型,但大半時間都在耍酷而已;威廉達佛(Willem Dafoe)則照例演出邪惡的反派,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塊蛋糕而已;而其他配角也是不可或缺的,像是矮小畏縮卻又故作勇敢的經紀人、剽悍強勢的男人婆與毫無作用的警察等等。
骯髒破敗的街道,狂亂躁動的夜晚,突如其來的綁架,隨之而來的拯救,熱血沸騰的單挑,有緣無分的別離(這一段著實帶有令人頓生感慨的淡淡哀傷啊),彷彿無政府國度般的淒涼蕭瑟氛圍實在相當不錯;而所放的搖滾歌曲和配樂也令人激賞,節奏渾重又帶勁,為這齣英雄救美戲碼增添了驚險氣息。可惜情節太偏重浪漫而忽略了現實,導致對白都稍嫌矯情,而且漂泊無定的浪子出馬營救身陷險境的愛人這種戲碼也有點太老套了。但整體來說的話,優點多過缺點,片時不到一百分鐘,節奏明快不拖沓,值得一看。
花絮:派拉蒙因為很喜歡希導(Walter Hill)的【48小時】(48 hours.)而想找他合作,但在他送上劇本後就打退堂鼓了,後來他去徵詢環球的意願,而環球很快就應允了。礙於預算有限,希導(Walter Hill)決定起用比較沒名氣的年輕人,和他一起撰寫劇本的賴瑞葛洛斯(Larry Gross)說他們曾經邀請過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黛瑞漢娜(Daryl Hannah),可惜都沒有如願。威廉(Willem Dafoe)是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推薦的。靈感來自【搜索者】(the searchers)、【衝鋒飛車隊】(mad Max)、【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戰士聯盟幫】(the Warriors)和【grand theft auto】。據說製作人原本想找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來演被綁架的歌手,但被他婉拒了,所以這個角色後來改成女性。艾倫的年齡設定是廿八歲,所以希導(Walter Hill)一度很猶豫要不要錄用當時才十八歲的黛安(Diane Lane)。艾美梅蒂根(Amy Madigan)原本是要演寇迪的姊姊,但她實在很想演麥寇伊,希導(Walter Hill)最後採納了她的意見,將麥寇伊從男性改成女性。麥可(Michael Paré)當時在片場覺得瑞克莫拉尼斯(Rick Moranis)的喜劇演員性格令人厭煩。艾倫的歌聲出自蘿莉薩金特(Laurie Sargent)。場景雖然設定在芝加哥,但劇組其實只在當地拍攝大約十天而已,拍的都是夜景,當時惡劣的天氣讓他們很困擾,雨、雪和冰雹都來了;隨後他們就轉移陣地到洛杉磯拍攝了,他們製作出很多布景和道具讓街景看起來像芝加哥,也特地花了一百廿萬美元製作出一塊長達三百多公尺且寬達六十幾公尺的巨大帆布,所以白天也可以拍攝夜晚片段,但這樣做也帶來另外的困擾,例如帆布被風吹動的聲音大到蓋過了演員的聲音以及鳥兒在上面築巢等等。製作人原本想在片尾放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streets of fire」,但後來發現辦不到時就急忙地請了吉姆史丹曼(Jim Steinman)來救援,於是他緊急地寫出了「tonight is what it means to be young」。起初審查結果是限制級,但環球想要以PG級上映,所以他們刪掉了髒話和舞者裸露片段,並且將結局改成打架(原本是寇迪用刀殺死了雷文)。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在退出前就完成三首配樂了。環球原本想以寇迪為主角來製作三部曲,可惜後來因為此片票房太爛了而作罷。啟發了卡普空創作出電玩【街頭快打】(final fight)。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8194/
2019/11/12
- Nov 09 Sat 2019 00:45
anchorman 2: the legend continues (銀幕大角頭2:傳奇再續) 2013
【銀幕大角頭】(anchorman: the legend of Ron Burgundy)的續集,原班人馬再度攜手合作,製作成本在過了近十年後拉高近兩倍到了五千萬美元,在北美算是耶誕檔,一舉囊括了一億七千多萬美元,在海外也斬獲不少,有四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一億七千萬美元。附帶一提,我連著兩年看完了兩部系列作,日期都是11月9日,我本來就打算要在今晚看此片,後來發現竟然與看前作的日期湊巧是同一天。
故事背景往後拉到1980年代的紐約,嘲諷了電視新聞媒體因為競爭激烈而在一味追求收視率的同時忽視了新聞的本質,寓意是很正經,但情節實在太兩光了。簡直是換湯不換藥,一貫的美式瞎鬧,有好幾幕都讓我覺得很尷尬(史蒂夫卡洛(Steve Carell)的橋段尤其讓我摸不著頭緒),我想這也是很多無法抓到威爾法洛(Will Ferrell)笑點的人共同的感受,倒是結尾的大亂鬥有莫名的喜感(有好多明星客串啊)。
花絮:原本不想製作此片的派拉蒙在幾個主角都自降片酬之後終於是開了綠燈,據說曾考慮要拍成音樂劇。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因檔期衝突而婉拒了邀約。派拉蒙曾宣布此片將是他們最後一部用卅五釐米膠捲拍的作品,但後來卻變卦了。那些全壘打畫面全部來自底特律老虎麾下小聯盟的西密西根白帽;在朗和女主管親熱當時穿插了MLB現代史上第一位黑人球員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揮棒的畫面。滑冰意外算是調侃了【花逢月滿永不殘】(ice castles)。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是在「thriller」的音樂錄影帶裡變成了狼人。坊間傳言梅莉史翠普(Meryl Srteep)有客串(但根本不是事實)。被戲稱為『平庸美國男性三部曲』的最終作。原班人馬都表示願意繼續合作續集。
http://www.imdb.com/title/tt1229340/
2019/11/09
- Nov 05 Tue 2019 01:15
backdraft (浴火赤子情) 1991
由寇特羅素(Kurt Russell)、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史考特葛倫(Scott Glenn)和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等人主演,導演則是朗霍華(Ron Howard),製作成本是四千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和海外都收穫了七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一億五千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十二。續集【backdraft 2】在今年中透過網路媒體上映了,威廉(William Baldwin)再度飾演布萊恩。
劇本算四平八穩但稍嫌冗贅了,片時竟然將近一百四十分鐘,兄弟與夫妻情感的部分也都刻畫得太過用力而稍嫌矯情,但其中對火災場面的呈現是毫不含糊(像鬼魅般到處亂竄的火舌實在令人心驚肉跳啊),對英雄主義的描繪也是相當含蓄,而在如此渾厚陽剛的熱血題材裡加進懸疑元素更是頗為巧妙的一手。隨後也獲得了奧斯卡三項影音特效提名,主角們、劇組人員和很多自願擔任臨演的芝加哥消防員的搏命演出都相當令人激賞,無疑是獻給消防員的作品,朗聲表彰了他們犧牲奉獻的勞苦精神。
年幼喪父的兄弟倆性格卻截然不同,哥哥自信躁進,弟弟畏怯謹慎,其實兩者奮勇救人的高尚情操是一樣的而沒有必然的對與錯(哥哥甚至直到死前都還極力想要維護消防員的名聲)。而哥哥和妻子離異的原因就讓人頗為感嘆,從事一項具有危險性的工作有時也會影響到家庭和樂與否。至於政客因為一己之私而造成政府部門的人員傷亡則是令人憤慨,他最後栽了跟頭也是不可或缺的戲劇效果。
破案模式和【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有點像,初出茅廬的菜鳥在向窮兇極惡的罪犯(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那陰沉癲狂的演出還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請益後總算理出了一點頭緒(雖然他搞錯對象了stO)。真兇的手段合情但不合法,他因為手法太過專業而使得身分曝光也令人啼笑皆非,這樣收尾感覺頗怪,好在結局遊街致敬與喪禮致意的橋段稍稍拉回了一點氣氛。
花絮: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婉拒出演史蒂芬;寇特(Kurt Russell)是從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那裡得知此片。方基墨(Val Kilmer)、湯姆(Tom Cruise)、強尼戴普(Johnny Depp)和麥特狄倫(Matt Dillon)都婉拒出演布萊恩;據說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在婉拒出演布萊恩後向劇組推薦了自己的弟弟,而威廉(William Baldwin)在試鏡中贏過了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基努李維(Keanu Reeves)和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而他原本在【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中飾演的小角色後來也湊巧讓布萊德(Brad Pitt)接演了。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推薦了詹姆斯華許(J.T. Walsh)來飾演議員。克林霍華(Clint Howard)照例在哥哥的作品裡軋了一角。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的角色是真有其人,他也在此片中客串了。編劇葛雷哥萊維登(Gregory Widen)曾當過三年左右的消防員,劇本即取材自他的真實經歷。寇特(Kurt Russell)和威廉(William Baldwin)兩人不只去消防員的訓練基地觀摩,甚至還在芝加哥消防隊裡睡了一個月。劇組大多是實地拍攝,因為當時電腦特效技術還沒那麼好,所以前置作業相當謹慎,而很多整修後用來拍攝的消防器材在殺青後都捐給了芝加哥消防隊。視覺特效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創辦的光影魔幻包辦了。劇組在大部分的布景道具上塗抹了防燃劑以延緩火燒,不然燒光燒壞了就無法繼續拍了。有些火燒地面的鏡頭其實是在天花板拍的(攝影機倒著拿),因為火在地面延燒比較慢。霍導(Ron Howard)捐出了部分片酬給自家當地的消防隊。環球被兩個消防員控告侵犯版權,後來也打輸了官司。加州的環球影城裡有此片的火災特效舞台。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1393/
2019/11/05
- Nov 02 Sat 2019 00:30
people like us (平凡人生) 2012
前言:今年MLB球季結束了,華盛頓國民在和休士頓太空人血戰七場後勝出,奪下成軍五十年來首座世界大賽冠軍。
艾力克斯庫茲曼(Alex Kurtzman)的大螢幕導演處女作,由克里斯潘(Chris Pine)、伊莉莎白班克斯(Elizabeth Banks)與麥可霍爾達達里歐(Michael Hall D'Addario)等人主演,製作成本是一千六百萬美元,但北美票房僅僅一千兩百多萬美元,或許也因此讓海外市場變得乏人問津,應該是賠了。
節奏實在有點緩慢,娛樂性也因此降低了不少,而且手法太過公式化(人與人互動冷漠,然後敞開心扉;人與人產生誤會,然後盡釋前嫌。),說教意味頗濃而顯得有點矯情,倒是情感的刻畫相當細膩,在濃濃的悲傷中點綴著淡淡的溫馨,我想童年不幸福的人看了會更有感觸吧,也讓我深深認知到自己能在一個完整的家庭長大其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一個人想兼顧兩個家庭是不可能的,選擇任何一方都會使另一方失望,但他在死後給無緣的女兒留下了一筆財富也算是不小的彌補,至少讓身為單親媽媽的她和兒子從此可以過上還不差的生活。結局頗為感人,原來他早就讓分屬不同家庭的姊弟倆在小時候見過面了(還偷偷地錄了影),這番心意在他死後傳達了出來,總是覺得父親很糟糕的姊弟倆直到這時才稍稍明白他實在很為難(但當然這還是不能為他的濫情做開脫啦)。
花絮:艾美亞當斯(Amy Adams)婉拒出演女主角,因為她想多陪陪家人;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也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希拉蕊史旺(Hilary Swank)也曾對出演女主角表現出興趣。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曾是男主角母親的考慮人選。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想把母親甩兒子巴掌的片段拿掉,因為她覺得這樣會讓觀眾對母親有不好的印象。
http://www.imdb.com/title/tt1716777/
2019/11/02
- Oct 29 Tue 2019 01:10
Eden Lake (獵人遊戲) 2008
主角是凱莉萊利(Kelly Reilly)、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和傑克歐康納(Jack O'Connell)等人,由詹姆斯威特金斯(James Watkins)自編自導,算是小成本製作,全球票房也僅僅將近四百萬美元。
片名的諷刺意味十足,伊甸園本該是天堂淨土,孰料竟然變成了煉獄冥府。被認為是當時一連串指出英國社會倫理道德淪喪敗壞的作品之一(『broken Britain』(殘破的不列顛)一詞由《太陽報》於2007年所創用,隨後被保守黨大加宣揚。),以令人渾身不舒服的虐殺情節來呈現,某些血腥畫面令人望之膽寒,而從頭到尾都瀰漫不散的驚悚氣氛則令人聞之色變。威導(James Watkins)針砭社會現狀的力道之強勁想必讓很多人都感到疼痛了,儘管也有一些人抨擊他歧視勞工階級,但有更多的人認同了他的擔憂。一開始幼稚園小孩的天真無邪對照了後來青少年的兇殘狂暴,其中寓意已不言自明:一旦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所產出的惡果將由整個社會來食用。
先來談談那些青少年與他們的家長。他們在家長過度寵溺或毫不關懷的環境下成長而逐漸養成了恣意妄為的態度,除了布雷特之外,其他人的本性並不算壞,他們只是故作叛逆罷了,但他們卻也都在布雷特的威脅之下半推半就地參與了令人髮指的暴行(不敢拒絕其實也算是一種懦弱),而鑄下大錯的他們最終也被纏繞著自己的罪惡所束縛致死。另外,布雷特的父親無疑是窮兇極惡的暴徒,小孩像他一樣喪心病狂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意外;而佩吉的母親也是那種令人搖頭的家長,她完全沒有去了解自己的小孩做了什麼,只會一味地講著『她還只是個小孩啊』。絕對必須遠離這些理盲又濫情的人才行,否則不知哪天就會蒙受其害。
接著從被虐殺的情侶的角度來講。史蒂夫為人正直且喜歡冒險,但他據理力爭的態度卻也讓他和女友珍妮落入了險境。在這個混亂失序的時代裡,仗義執言有時會招致災禍,唯有謹慎變通才能保全自身,聽起來很絕望消極,但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儘管被逼到絕境的兩人都很勇敢地對抗那些殘暴的青少年,但無奈怎麼逃都無法擺脫他們,這或許也帶有隱喻:當正義無力抵擋邪惡時,良善之人必將遭受苦難;當一顆蘋果已經完全腐爛時,再怎麼小心地咬也躲不開腐爛部位的。當一個社會逐漸失控脫序時,每個循規蹈矩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被害者,原本應該幸福美滿的兩人就這樣無辜殞命了,令人想來也感到悲痛不已。
結局實在令人震驚又氣憤,帶頭凌虐兩人的布雷特竟然可以全身而退(面無表情地照著鏡子的他絕對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他可能還會對自己逃過了法律制裁而感到得意。),而更離譜的是這些青少年的家長竟然打算殺人滅口來掩蓋這整件事(布雷特的父親慫恿威脅其他人要這麼做,兩個情境還真是令人作嘔的相似。),這個世界有時就是這麼殘酷無理,讓人也不禁要感到背脊發涼……
花絮:珍妮照的鏡子上面寫著『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in the forest』(森林裡最危險的動物)。總共死了六個人(史蒂夫、亞當、庫柏、哈利、佩吉與珍妮),再加上一隻狗。當時引起了大眾對穿連帽上衣的青少年的恐懼。
http://www.imdb.com/title/tt1020530/
2019/10/29
- Oct 25 Fri 2019 06:05
the edge (1997勢不兩立) 1997
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和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等人主演,導演則是紐西蘭籍的李塔瑪霍瑞(Lee Tamahori),製作成本為三千萬美元,但北美票房尚不足以回本,海外也只再進帳了一千五百多萬美元,總計四千三百多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想必是讓福斯失望了。附帶一提,中文片名加上年分真的很滑稽,雖然可以理解這是正常的商業考量啦!
故事靈感來自巴西的同名實境節目,大衛瑪梅(David Mamet)的劇本帶了一點匠氣,還明顯有美化富人形象的意圖(科科),倒是塔導(Lee Tamahori)的運鏡頗富神采,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的配樂也算是入情入景。氣氛營造得非常到位,讓人彷彿親身體驗般感受到主角們的心情與處境,那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還真是壯觀啊;情節也鋪墊得相當有層次,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度過了這個難關,又面臨了那個難關,戲劇效果十足。
野地求生已經夠困難了,如果又颳風下雨下雪的話,那麼情勢就變得更加險峻了,要是還有一頭阿拉斯加棕熊在旁窺伺的話,那麼生還的希望應該是很渺茫了。而在如此危急存亡的情境中,最真實的人性便會毫不保留地表露出來,縱使起先因為求生想法一致而合作,但最終仍會因為利害關係衝突而敵對。查爾斯展現了不凡的智慧與高尚的情操,而鮑伯則讓人看到他懦弱與卑劣的一面(但當然他也是有勇敢與崇高的一面)。看似平靜無波的結局實則暗潮洶湧,但對歷盡艱辛且百感交集的查爾斯來說,此時或許已是無聲勝有聲了。
花絮:劇組主要是在加拿大亞伯達省進行拍攝工作,總共歷時三個月左右。麥可肯恩(Michael Caine)、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都婉拒了主角邀約。李察吉爾(Richard Gere)、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和雷李歐塔(Ray Liotta)都曾是鮑伯的考慮人選。巴特(Bart)的鏡頭總共是四分卅七秒左右。安東尼(Anthony Hopkins)在拍攝期間飽受了痛苦折磨,先是椎間盤突出,後來又在河裡差點失溫。片名原本取為【bookworm】,後來也曾另有【the wild】、【deadhunt】、【deadfall】與【bloody betrayal】等提議。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9051/
2019/10/25
- Oct 21 Mon 2019 21:55
sleeping with the enemy (與敵人共枕) 1991
改編自南茜普萊斯(Nancy Price)於1987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擔綱演出,搭配的男主角則是派崔克柏金(Patrick Bergin)和凱文安德森(Kevin Anderson),掌鏡的是約瑟夫魯本(Joseph Ruben),製作成本是一千九百萬美元,在北美一舉囊括破億美元(首週末就掃進高達一千三百多萬美元,打破了原本由【異形】(alien)所保持的女性擔綱的最賣座紀錄。),年度排名高居第八,隨後在海外又收進七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一億七千多萬美元,可惜以些微差距被摒於年度前十名門外。
帶了一點新黑色電影的風格,很明顯是女性取向的作品。片時不到一百分鐘,情節毫不拖泥帶水,簡單幾個鏡頭就將大概的情況講述完畢了,讓人也不禁要對蘿拉產生一絲同情。她後來鼓起勇氣逃離了有強迫症和暴力傾向的丈夫馬丁,但他在發現她詐死之後感到憤怒難抑並開始尋找她。
脫離魔掌後的蘿拉展現出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作風,而短暫的歡樂愜意只是為了對比後來的驚悚恐懼,懸疑氣氛營造得不差但卻稍嫌廉價了(有許多次刻意嚇唬了觀眾),就連馬丁追蹤她的過程也鋪陳得很粗糙,結局更是不怎麼優(新男友兩三下就被打昏,是她獨力了結了他,而且原本已瀕死在地的他又突然爬起身來想殺她的片段實在有點令人搖頭!),倒是所欲宣揚的『女人當自強』理念令人頗為贊同(曾經遭受過家暴的女人想必更是百感交集吧)。
花絮:據說女主角人選原先是珍芳達(Jane Fonda)。金貝辛格(Kim Basinger)辭退了女主角邀約,而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和艾登昆恩(Aidan Quinn)兩人曾是與她共演的男主角人選。布魯斯喬伊魯賓(Bruce Joel Rubin)稍微潤飾了劇本但卻沒有掛名。以埃克托白遼士(Hector Berlioz)的《幻想交響曲》(內容稍稍隱喻了情節)為馬丁的愛曲是派崔克(Patrick Bergin)的主意,而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海鷗》(the seagull)則隱喻了結局。馬丁應該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者。從麻薩諸塞州鱈魚角到愛荷華州雪松瀑布市的距離超過了兩千公里。當時年僅廿二歲的茱莉亞(Julia Roberts)是最年輕的百萬片酬女星,她在離開拍攝地南卡羅萊納州阿布維爾小鎮時因為批評了該地居民而引起了一陣譁然。美國電影協會在此片初次送檢時給了NC-17級,而福斯為了至少能以限制級上映而刪除了一些性愛片段,但這些片段在海外是看得到的。1990年代初好幾部關於夫妻的懸疑驚悚片之一,這廿多年來不停地被各國翻拍。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2945/
2019/10/21
- Oct 16 Wed 2019 23:35
to live and die in L.A. (威猛奇兵) 1985
改編自美國特勤局探員傑拉德佩提耶維奇(Gerald Petievich)於1984年發表的同名小說,劇本也是由他和導演威廉佛萊金(William Friedkin)共同撰寫,當時起用了一些比較不知名的演員,僅僅以六、七百萬美元就拍成了,北美票房最後是收在一千七百多萬美元。
若提到佛導(William Friedkin)的警匪動作片,大多數人可能都是立刻聯想到【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吧,但其實此片也絕對堪稱是他求新求變的精煉佳作。算是新黑色電影,濃濃的冷硬派警探小說風格,情節毫不拖泥帶水,氣氛的營造亦相當傑出。黃鐘(Wang Chung)譜寫的配樂著實令人讚不絕口,不時響起的重節奏搖滾樂不斷挑動觀眾的神經,洛杉磯的白天彷彿變得更加炙熱奔放,而黑夜好像也變得更加冷峻迷亂;動作場面更是令人血脈賁張,尤其是激盪出驚濤駭浪的飛車追逐橋段,而近身肉搏片段也是碰撞出強勁狂暴的力道;點到為止的情慾鏡頭則是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只是當作陪襯,但也讓角色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鮮明。
一個待退的警探被偽鈔集團所殺,也為一齣以命相搏的警匪戲碼掀開了序幕,這場貓捉老鼠的殘酷遊戲著實驚心動魄。痛失摯友的警探錢斯發誓要逮住馬斯特斯,他無所不用其極地耍弄一些遊走於法律邊緣的灰色手段(例如壓榨被他抓住把柄的線民),後來由於急需要錢好和瑞克交易而甚至去搶劫了欲購買假鑽石的黑心商人(要命的是後來發現對方竟然是FBI臥底@@),但這些有如走鋼索的危險行為最終還是讓他死於非命,外表剛毅的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恰如其分地演繹了這個亦正亦邪的警探。而馬斯特斯是一個偽鈔犯,但同時卻也是極具天賦的畫家,這兩種互相矛盾的特質也讓這個角色充滿了妖惑的魅力,他就像一頭張牙舞爪的野獸,任何欺騙或背叛他的人都得付出慘痛的代價,但多行不義也必然自斃,他終究還是難逃一死,面相奸邪的威廉達佛(Willem Dafoe)可謂完美地詮釋了這個行事作風癲狂暴戾的偽鈔犯。
錢斯死了,馬斯特斯也死了,這個偽鈔案應該也算是解決了。原本懦弱膽小的伍科維奇在錢斯死後鼓起勇氣收拾了馬斯特斯,隨後更順勢接收了錢斯的線人,他儼然接替了錢斯的角色,想必往後辦案的手段也將變得比之前更加靈活(或者應該說投機取巧)。而長期為錢斯提供線索的露絲在他死後原本準備閃人了,孰料卻還是被伍科維奇所控制而仍然必須過著忐忑不安的生活。而也參與偽鈔買賣的碧昂卡則是全身而退(其實還有律師也是),她急忙拿走自己與馬斯特斯的性愛影片,然後和暗通款曲許久的同性愛人遠走高飛了。
這樣的結局相當耐人尋味,破了一個案子,後面還有成千上萬個案子,常常是主嫌被逮但同夥卻逃走了(當然有時則是反過來),這個世界其實還是以同樣的方式持續運轉著,非法勾當依然無盡地循環著,見不得光的罪惡污河依舊在黑暗中汩汩奔流……
花絮:此片的拍攝計畫宣布後,傑拉德(Gerald Petievich)在局裡遭受不少責難而且甚至被調查,這也讓他在幾週後就突然決定要退休了。傑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和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都曾被推薦來飾演錢斯,但佛導(William Friedkin)礙於預算有限而只能找名氣較小的演員,最後他選中的是和自己同樣出身自伊利諾州的威廉(William Petersen),而這個同鄉則再向他推薦了約翰潘科(John Pankow)。佛導(William Friedkin)的工作速度很快,而他找來的攝影師羅比穆勒(Robby Müller)也一樣是箇中好手。麥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曾被徵詢是否願意譜寫配樂,但他因為太忙而推辭了。馬斯特斯那些畫作都出自萊納費汀(Rainer Fetting)之手,而他也客串演出了神父。佛導(William Friedkin)堅持每個環節都要寫實正確,所以他們真的找了兩個被關過的偽鈔犯來操作,並且請了幾個警特傑出人士來當顧問。劇組製造出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假鈔,後來大部分都燒毀了,但似乎還是有一小部分流落出去(據說有劇組人員的兒子因為使用這些假鈔而被逮)而遭到有關當局的關注,包括佛導(William Friedkin)有十多個劇組人員被約談。佛導(William Friedkin)說自己曾拿那些幾可亂真的廿美元假鈔去消費而且沒被識破過@@。許多車子都是從加州的各個執法單位借來的。飛車追逐橋段是最後拍的,因為劇組怕演員們受傷。在高速公路飛車追逐橋段,其實錢斯開的方向才是對的,而其他車輛是錯的,因為美國是左駕,理應靠右行駛,佛導(William Friedkin)刻意這樣安排以增加驚險感。原本的結局是伍科維奇死了,但佛導(William Friedkin)最後決定改讓錢斯身亡來增加驚奇感,雖然米高梅覺得不太妥當而請他再拍了另一個版本(錢斯被打中腹部,後來兩人被調職到安克拉治。),但他最終還是堅持就要這個結局。此片情節和原著相差頗大。有傳言指出麥可曼恩(Michael Mann)曾控告佛導(William Friedkin)抄襲了【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但敗訴,後者表示他和前者是幾十年的好友,這件事根本是子虛烏有。電視上曾播映過明顯剪短的版本,而且掛名導演的不是佛導(William Friedkin)。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0180/
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