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武藏】(宮本武蔵)的續集,由原班人馬繼續合作,東寶當年的獲益為一億六千八百萬日圓左右,在國片中高居第六名,而年度排名則以相當微小的差距被摒於前十門外。系列最終作【宮本武藏 決鬥巖流島】(宮本武蔵 完結篇 決闘巌流島)相隔不到半年就於翌年元旦上映了,票房也繼續開出紅盤。
三部曲中最難拍好的絕對就是第二作了,既不會有初作燦爛亮眼的開局,也不會有末作恢弘壯闊的收官,似乎只能不斷地醞釀氣氛來為人作嫁,但此作倒是成功地在有限的空間裡營造出還不錯的戲劇效果,雖然好像還是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啦。情節和吉川英治的原著相差很多,也和一般認知的史實有滿大的出入,狂捧宮本武藏而猛貶吉岡一家,主角光芒熾熱地閃耀著,配角就多少被醜化了,但為了戲劇效果而扭曲歷史也不免會遭受到一些非議。
結束武士修習的宮本決定出門去見見世面,初出茅廬的他像流浪劍客一樣四處找人決鬥來測試自己的能耐,開頭和伊賀宍戸梅軒的比劃只是旁枝而已,主幹是與京都吉岡一家的較量,而要到下一集才會對決的佐佐木小次郎也出現了(當時正紅得發紫的鶴田浩二還真的是相當帥氣啊)。宮本領悟出了二刀流,也逐漸在江湖上闖出了名號,未料在挑戰吉岡一家後卻不斷地遭到他們的暗算。
最後的一乘寺橋段相當精彩,已知有埋伏卻還是賭氣似地前往應戰的宮本巧妙地利用地形環境扭轉了自己的劣勢(水田段落的燈光運用相當傑出,人影的移動透散出升騰的殺意,我認為是全片運鏡最佳的部分。),他不只破解了吉岡家臣的圍堵,隨後還拖著精疲力盡的身軀奮力打敗了他們家主公清十郎,並於過程中逐漸領略了武士之道。
武打對決的鋪陳還可算是中規中矩,但兒女感情的敘述就有點古怪了。氣度不凡且劍術高超的宮本會有迷妹跟隨在後並忘情尖叫是必然的,除了阿通和朱實之外,連藝妓吉野也成了他的粉絲,當主角就是會有女人投懷送抱的困擾。而其中最彆扭的就是阿通了,她死心塌地地愛著宮本,甚至還苦苦地等待他那麼多年(兩人在橋上偶然的橋段還真是催淚啊QQ),但她最後卻在他想要一親芳澤時退縮了(真是讓我頭上瞬間冒出一串問號啊@@a),也難怪他會憤而離開(留下來真的太尷尬了)且鄭重地向觀眾宣布他這次真的要捨棄兒女私情了,就讓我在這裡誠懇真切地為他掬一把同情淚吧(也順便當作是為自己吧stO)!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8579/
2020/02/28
- Feb 28 Fri 2020 23:15
続宮本武蔵 一乗寺の決闘 (宮本武藏 一乘寺決鬥) 1955
- Feb 24 Mon 2020 04:30
boyhood (年少時代) 2014
由理查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是艾拉柯特蘭(Ellar Coltrane),配角則有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伊森霍克(Ethan Hawke)和蘿蕾萊林克萊特(Lorelei Linklater)等人,製作成本僅僅四百萬美元,當年初率先在各大影展上亮相,之後在北美和海外都進帳兩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是四千八百多萬美元。
相當厚工的作品(原始劇本只有一個模糊大概的基本架構,有些情節和台詞都是後來才順勢琢磨出來的,有些角色的人生遭遇甚至就是取自演員的真實人生境況。),以縮時攝影的方式呈現了一個人長達十二年的成長過程,可算是一部紀錄片般記載了那段時間裡各個年紀的人所可能經歷的種種,也像是一部編年史般描繪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樣貌,林導(Richard Linklater)也毫不隱瞞地發表了自己的政治觀點。
拍攝形式相當有創意,等於是將好幾部十多分鐘的短片連接成一部長片,其真誠的意涵與迷人的藝術性令人感動不已,推出後可謂佳評如潮,不只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等六項提名(其中派翠西亞(Patricia Arquette)勇奪了最佳女配角),林導(Richard Linklater)後來更在柏林影展風光地獵獲了最佳導演銀熊,可惜因為內容過於寫實而使得故事性稍嫌平淡,從頭到尾都沒什麼高低起伏,娛樂性著實不高,所以將近三小時的片時也就成了不小的挑戰。
梅森的成長過程恰似一曲旋律酸酸甜甜的青春小調(而且或許還有點走音了@@),大多數人的人生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如此迷惘困惑又單調無趣的,年幼時覺得父母管太多了,長大了想獨立卻又對未來感到茫然,也或者是自己在乎的人不在乎自己,而與他人的相處也是很難拿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精彩萬分且輕鬆寫意的浪漫小說,可是大多數人最後都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其實是枯燥乏味且苦澀掙扎的現實小說,沒辦法,這就是人生,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沒什麼特別意義,但這些事情卻一塊一塊地組成了人生。
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必須煩惱的事情,人生似乎就是永遠也找不到最終解答的無限迴圈。仔細想想,人生還真的沒什麼最終解答,而且人也不用像個哲學家一樣去深思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是智力不夠而無法領悟stO),想在複雜的黑暗迷宮裡找到唯一的光明出口是多麼困難啊,只要努力地過生活,不斷地學習新知,廣泛地感受周遭,真心地珍惜每一段親情友情愛情,這樣也就足夠了。
梅森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遭遇應該也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也讓人的心頭掠過了一抹惆悵與無奈,倒是結局在一連串的愁悶苦惱之後迎來了一絲絲喜悅歡快,剛剛失戀的梅森在上了大學後再度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孩(和小時候傳紙條給他的女孩同名,似乎帶有巧妙的暗示。),兩人互有好感的意境真的好美。只要付出努力去追求,任何人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是嗎?QQ
花絮:從頭到尾都是用柯達的卅五毫米膠片拍的,拍攝時間是從2002年5月到2013年8月,但其實前前後後加起來只拍了四十五天而已,片名曾一度取為【12 years】,後來則因為不想和【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搞混而更改。在這十二年間,年紀相同的艾拉(Ellar Coltrane)和蘿蕾萊(Lorelei Linklater)從八歲長到了十九歲,而伊森(Ethan Hawke)和派翠西亞(Patricia Arquette)還真的都經歷了離婚、再婚與迎接新生命等事情。長達十二年的拍攝時程牴觸了哈維蘭法規,所以演員們的契約內容相當令人好奇。交情甚篤的林導(Richard Linklater)和伊森(Ethan Hawke)連成長經歷都有點相似,他們都跟著從事保險業的單親爸爸在德州長大,後者的父母甚至在未滿廿歲還就讀大學時就生下了他。林導(Richard Linklater)曾跟伊森(Ethan Hawke)說如果自己不幸過世的話就由他接替來掌鏡。梅森人生的每一年都演了十四分鐘。梅森父親的朋友吉米由跟著巴布狄倫(Bob Dylan)巡演多年的查理賽克斯頓(Charlie Sexton)飾演。那個在演奏吉他的街頭藝人由艾拉(Ellar Coltrane)的父親布魯斯賽門(Bruce Salmon)客串。那場棒球賽其實是分兩次拍的,羅傑克雷門斯(Roger Clemens)的鏡頭是2005年8月拍的,而他們三人去看的則是2006年4月的比賽。伊森(Ethan Hawke)和蘿蕾萊(Lorelei Linklater)在父親叫女兒要戴保險套的橋段尷尬地談笑是真實反應。在佩德納萊斯瀑布州立公園的鏡頭是非法拍攝的(據說劇組最終並沒有付拍攝費用),而且那個湖自1977年就禁止遊客游泳了(因為在短短幾年間就有超過廿個人溺死)。伊森(Ethan Hawke)真的曾彙編了一些披頭四(beatles)的歌曲來向女兒瑪亞(Maya Hawke)解釋自己為何和她的母親烏瑪舒曼(Uma Thurman)分手。那輛GTO是林導(Richard Linklater)的。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最喜歡的2014年的電影。生產傳統底片的柯達在數位時代力圖振作的計畫中用以宣傳的例子之一。林導(Richard Linklater)表示【我們的輕狂年代】(everybody wants some!!)某種程度上算是接續了此片的情節。
http://www.imdb.com/title/tt1065073/
2020/02/24
- Feb 21 Fri 2020 01:50
the equalizer 2 (私刑教育2) 2018
和前作相似的風格,算是換湯不換藥,勞勃麥寇依然像是暗夜裡的正義使者般地在公權力有所疏漏的地方做著不為人知的鏟奸除惡工作,這是他在喪妻之後所堅持的以暴制暴信念,而他的性格也始終沒變過(強迫症、持續閱讀妻子的書單與拯救迷途羔羊的人生等等),拳拳到肉的搏鬥鏡頭更是相當帶勁(疼痛感彷彿都要透過電視螢幕傳到我身上了stO)。
最後在被暴風雨籠罩的家鄉小鎮上和惡徒較量的橋段有點像【日正當中】(high noon)(主角在某個特定範圍內獨自一人應付好幾個對手),雖然鋪陳稍嫌粗糙,但有如末日般荒涼絕望的氛圍倒是還不賴,勞勃義憤填膺地制裁了那些殺死好友的前同事(在舊戰塔上把大衛踢下去也是毫不遲疑)。暴風雨過去了,有一些渣滓被清洗掉了,這世界也變得稍微乾淨了一點,只願所有無辜枉死者的靈魂能夠安息。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安東尼福奎(Antoine Fuqua)的第四度合作,是前者從影四十多年來首度出演續集,也是後者掌鏡廿年來首度執導續集,這次索尼投入六千兩百萬美元,算是暑假檔,北美囊括了破億美元,海外則挹注了近九千萬美元,全球票房最終收在一億九千萬美元左右。雖然福導(Antoine Fuqua)後來曾表示很樂意拍攝續集,但此作票房不上不下的,而且丹佐(Denzel Washington)也越來越老了,感覺續集的可能性不高了。
花絮:劇組主要是在麻州各地拍攝,包括比利時的飯店片段,當時他們戲稱片名是【the sequelizer】。勞勃叫麥爾斯為『yummy』是暗指年僅十一歲就被幫派同夥槍殺的勞勃桑迪佛(Robert Sandifer)。總共死了十二個人(開頭那個土耳其父親下場不明),其中僅有一人是被用槍射殺。
http://www.imdb.com/title/tt3766354/
2020/02/21
- Feb 17 Mon 2020 00:35
Wの悲劇 (W的悲劇) 1984
改編自夏樹靜子在1982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藥師丸博子擔綱演出,配角則有三田佳子與世良公則等人,導演則是澤井信一郎,當年是和原田知世主演的【天国にいちばん近い島】同場共映,角川的收益達到了十五億五千萬日圓,年度排名高居第八(在國片中更是可以攀上第四)。
年過四旬才學成出師的澤導令人意外地在第二部作品(此片)就獲得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之殊榮,雖說是改編,但夏樹的同名小說只是以劇中劇的形式用以映照情節而已,整個故事其實算是原創才對。人們常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戲台上演的往往就是真實的人生。由於是青春電影,所以情節或許有一點彆扭矯情,但其中所欲闡述的意涵相當清晰明瞭:真實的人生是很困難的。
故事殘酷地挖出了演藝圈光鮮亮麗表面下的汙濁泥濘,許多懷抱著星夢的人在受挫後都難免萌生複雜矛盾的心態。女人想當上主角是要做出很多犧牲的,不只有先天外表的限制,努力也是不可少的,還要有點運氣,有時甚至被迫要順從潛規則,而且想要成為演員就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兒女私情也只能先放到一旁,事業與愛情是難以兼得的。
靜香先是為了通過面試而獻身給男前輩(諷刺的是他完全沒打算幫她),後來又為了演出女主角而半推半就地為女前輩頂罪(這次總算是如願了),終於獲得演出機會的她竭盡了心力,也博得了滿堂喝采,謝幕時她熱淚盈眶,為了自己的努力受到認同而感動,但或許也多少是為了自己的妥協而哀傷。後來頂罪被戳破了,但仍然懷抱著演員夢的她最後去找昭夫並向他道別,互相意愛的兩人今生注定有緣無分,純真終究還是被現實拋棄了。唉!人生有時真的很難抉擇啊!
三田當年囊括了好幾個最佳女配角獎,老練的她稍掩光芒地陪襯了尚嫌稚嫩的藥師丸,不管在戲裡戲外都發揮了引導的作用。而當年才剛滿廿歲的藥師丸也一舉繫上了藍絲帶,戲裡戲外都像是從少女成長為女人般而蔚為話題,雖然她的外貌不是特別出眾亮眼,但卻有著素雅可人的氣質,角川能在成千上萬的面試者裡挑中她還真是慧眼獨具啊!
更難得的是,藥師丸不只演技備受肯定,歌喉也相當夠水準,她接連演唱了多部自己主演的電影的主題曲,此片也是其中之一。「woman "Wの悲劇"より」由松本隆與松任谷由實(當時是用了筆名吳田輕穗)聯袂打造詞曲,編曲則由松任谷正隆操刀,如此黃金陣容令人讚嘆,藥師丸以清澄嘹亮的歌聲悠悠地唱出惆悵憂傷的歌詞,每每都讓我的心隱隱作痛啊!
http://dorama.info/drama-26587.html
http://www.imdb.com/title/tt0135043/
2020/02/17
- Feb 13 Thu 2020 00:30
room (不存在的房間) 2015
改編自愛爾蘭裔加拿大籍的艾瑪多諾霍(Emma Donoghue)於2010年發表的暢銷同名小說,由布麗拉森(Brie Larson)與加拿大童星雅各特倫布雷(Jacob Tremblay)兩人擔綱演出,導演則是愛爾蘭籍的藍尼亞柏漢森(Lenny Abrahamson),製作成本大約是一千三百萬美元,北美票房只比成本多一點點,海外則進帳兩千萬美元,全球票房是三千五百多萬美元。
一個很虐心的故事,開頭的某段畫面漆黑陰暗,猛然營造出令人害怕的幽閉恐懼感,從頭到尾也幾乎沒什麼戶外場景,一直瀰漫著沉鬱壓抑的氣息。原作者艾瑪(Emma Donoghue)優秀的劇本加上亞導(Lenny Abrahamson)傑出的運鏡,沉重深刻的故事意涵與情景交融的畫面藝術性讓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其中所隱含的情感關懷彷彿在惡臭的垃圾堆旁那微弱的花香般稀奇珍貴且動人心弦。
片時將近兩個小時,大致上就是平均地分成了兩半。前半段場景都在工具間裡(母子倆稱之為房間,實則為禁錮他們身體與心靈的牢籠。),母親在兒子年紀夠大之後策動了一個脫逃計畫,兩人終於獲得自由(他們倆第一次在外面擁抱的橋段真是催淚啊QQ);後半段場景也大多在室內,歷劫歸來的裘伊還在做心理調適,而初次見識到真實世界的傑克也是如此。
裘伊非常歹運地被變態綁架並囚禁,甚至遭到他強暴而生下了傑克,母子倆就在工具間裡一起足不出戶地生活了七年,但這段地獄般的日子並沒有擊垮她,她成功地讓傑克順利脫逃,而自己隨後也獲救了,但她的生命挑戰在重獲自由之後才正要開始。對她來說,前半段是身體的脫逃,而後半段則是心靈的重建。外人很難想像她到底承受了多少壓力,媒體人尖銳的提問讓她幾乎快崩潰了,但她最後還是勇敢地站了起來。傑克是她悲慘命運的見證者,也是她的親生骨肉,只要有他在,她的心靈彷彿也就得到了安慰。外貌不算特別出眾的布麗(Brie Larson)收放自如地詮釋了一個受盡折磨的女性,她當時整個人都沉浸在其中(開拍前不只特地去請教心理創傷專家怎麼詮釋受害者,並主動在家隱居了一個月,期間不接電話也不上網,甚至還刻意節食;在片場時更是常常不洗臉以製造蓬頭垢面的感覺,就算下戲了也還在思考著裘伊青少女時期可能會是什麼樣貌。),而這個悲慘的角色也讓她在隔年初笑擁了奧斯卡小金人。
對傑克來說,他本來以為狹小的工具間就是全世界,但他在脫逃之後被迫要面對這個讓他既期待又害怕的真實世界。年幼的他對很多事情仍然懵懵懂懂的,他不知道母親在焦慮什麼,也不知道其他人為何用異樣眼光看著自己。他無疑是一起暴行的產物,但這樣的命運也不是他能夠選擇的,他絕對也算是受害者之一。在工具間裡,他的身體雖然被囚禁了(其實他並沒有感覺如此),但只要有母親在,他就覺得安心;被救出來後,再多的玩具他都不想玩,他只想要母親的陪伴。不管在哪裡,母親都是他唯一想要依戀的人,如此孺慕之情著實令人鼻酸。很難想像當年才剛滿八歲的雅各(Jacob Tremblay)能有如此精湛的演出,就算是和布麗(Brie Larson)對戲也是毫不遜色。
結局的感染力極強,母子倆再度去到那個共同生活了七年的工具間,傑克天真無邪地向那些沒有生命的物件一一道別,而裘伊也喃喃地說著『bye, room......』(再見了,房間……),她內心中數不盡的心酸想必都包含在這句短短的話裡了。兒子救贖了母親,而母親則憐愛著兒子,不管是被囚時還是獲救後,母子倆都將永遠地相依相偎,過往的陰霾散去了,未來必將散發光芒,只盼天公伯能多少垂憐歹運之人並為他們帶來一些好運啊!
花絮:艾瑪(Emma Donoghue)表示她是從娜塔夏坎普希(Natascha Kampusch)的遭遇中汲取了靈感,劇本甚至在書還沒出版時就寫好了,而在書出版三年後才被偵破的亞瑞耶卡斯楚(Ariel Castro)綁架案中的受害者亞曼達貝瑞(Amanda Berry)的遭遇也和裘伊很像。在原著中,裘伊流產過一次,她認為是老尼克的錯,所以之後她就不讓他碰到甚至是看到傑克。據說亞導(Lenny Abrahamson)面試了超過兩千個男孩。艾瑪華森(Emma Watson)、魯妮瑪拉(Rooney Mara)、蜜雅瓦斯科斯卡(Mia Wasikowska)、雪琳伍德利(Shailene Woodley)和布麗(Brie Larson)都曾是裘伊的考慮人選,而後兩者則是最後的競爭者(她們倆其實是相當親近的好友),最後亞導(Lenny Abrahamson)覺得布麗(Brie Larson)在【她和她的小鬼們】(Short Term 12)中的演出很精彩而決定起用她。布麗(Brie Larson)和雅各(Jacob Tremblay)在開拍前就見過很多次面以培養默契。梅根帕克(Megan Park)飾演裘伊好友的片段都被刪掉了。故事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但實際拍攝地點則是在加拿大多倫多,整個拍攝工作大概花了十週左右。在原著中,那個工具間面積是十一呎見方,比原著設定的大了一點,因為拍攝時要擺放很多器材。美術指導伊森陶柏曼(Ethan Tobman)希望最後一幕可以有雪,但若是用假雪的話又會超出預算,所以他們只好等真的下雪時再來拍這片段。老尼克這個名字在基督教義中其實是惡魔的別稱。母子倆看的書本和電視劇大多和囚禁情節有關,例如《基督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小杜麗》(little Dorrit)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等等。A24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3170832/
2020/02/13
- Feb 07 Fri 2020 00:30
of mice and men (人鼠之間) 1939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於1937年發表了成名作《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當年隨即被改編成舞台劇,聯美也僅僅在兩年後就將這則中篇小說搬上了大螢幕,由當時知名度不高的柏吉斯梅瑞迪斯(Burgess Meredith)、小朗錢尼(Lon Chaney Jr.)與貝蒂菲爾德(Betty Field)等人主演,而執導演筒的則是路易斯麥爾史東(Lewis Milestone)。當年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原創配樂等五項提名,可惜最後全部都落了空。
我在前天看完原著後隨即在今晚拜見了此片,劇本算是相當忠於原著,其中所強調的人道關懷精神令人印象深刻,故事背景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加州,幾個簡單的鏡頭就體現出當時底層人民過的是怎樣顛沛流離的貧苦生活。再進一步來看,有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與威嚇也是歷歷在目,而這個現象在那個困頓緊繃的時代想必是更加明顯的。此片問世於經濟大蕭條末期,當時整個社會仍是一片愁雲慘霧而尚未完全恢復元氣,這個描述時勢的寫實情節肯定讓當時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吧!
主旨算是夢想(其實應該說是痴心妄想)與友情(因孤獨而尋求同伴),很多角色都有難以實現的夢想與苦不堪言的鬱悶,而這些人也都因為害怕孤獨而渴望他人的陪伴。喬治和藍尼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令人感動,他們倆總是夢想能擁有自己的農場而不必再為他人賣命,但那似乎只是安慰自己的幻想而已,想要實現簡直是難如登天。這是一段很心酸的友誼,但他們其實也只是當時悲情眾生相中屢見不鮮的小人物而已,像他們這樣卑微的人在當時根本數都數不清。
而除了他們倆之外,其他角色也具有鮮明的形象。老邁的坎迪只有一條老狗陪伴,但他最後竟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牠被殺掉,所以他在聽到喬治和藍尼的計畫之後就主動表示願意加入他們。黑人雖然戲分不多,但卻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一小段鏡頭就點出當時仍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梅則是一個很悲催的角色,出身低下的她嫁給了農場少爺卻得不到溫暖,孤單的她到處找人聊天卻總是被善妒的老公阻撓,最後甚至歹運地死於藍尼之手。史林算是農場的工頭,能力傑出的他宏觀遠瞻而不感情用事,只有他能了解喬治的無奈。至於農場主人與他的兒子就是典型的慣老闆,毫無人情味的他們只在乎底下的勞工能幫自己賺多少錢而已,小老闆柯利甚至到處耀武揚威找別人麻煩。
故事雖然以喬治的視角為主,但藍尼無疑才是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他牽引著故事的走向,但像他這樣的智能障礙者出生在這樣艱難的時代簡直是悲劇一場,大家都自顧不暇而沒有多餘的心力再去幫助別人,而當時的社會對智能障礙者的關懷遠遠比不上藍尼對小動物的疼愛(其實就算在今日似乎仍是如此,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也是一個相當明顯的諷諭。
震撼力十足的結局令人茫然無言,縱使喬治再怎麼照看著藍尼也是百密一疏,他終究還是闖下了大禍。喬治因為擔心他被逮住後會受到虐待而先斃了他(喬治其實可以像上次那樣帶他逃走,但以往都替他收拾爛攤子的喬治可能已經無力也無心再繼續這麼做了吧!),而他落得這樣的下場好像是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的,也彷彿強調了宿命論,隱喻著底層人民永遠難以翻身,想來還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啊!
花絮:哈爾羅區(Hal Roach)製作的電影中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但很諷刺的是當時他根本不想拍此片,他是被麥導(Lewis Milestone)告上法院之後才被迫履行了合約。原本藍尼的人選是在1937年開演的百老匯舞台劇中飾演藍尼的鮑德瑞克克勞佛(Broderick Crawford),但在舞台劇表演搬往洛杉磯後藍尼改由朗(Lon Chaney Jr.)來飾演,麥導(Lewis Milestone)在他主動要求試鏡後改變了主意。據說有很多明星都想爭取主演機會,所以當知名度不高的柏吉斯(Burgess Meredith)與朗(Lon Chaney Jr.)兩人雀屏中選時在圈內引起了一陣騷動。飾演黑人的李惠柏(Leigh Whipper)是百老匯舞台劇裡唯一又演了此片的人。亞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的第一部電影配樂。在原本的演員名單裡,蕾歐娜羅勃茲(Leona Roberts)飾演了克萊拉姑姑,但這個角色最後應該是被刪掉了。開始在片頭放劇組人員名單的電影之一。柯利的老婆在原著與後來許多舞台劇中都沒有名字。朗(Lon Chaney Jr.)其實是穿著墊高了六吋的特殊鞋子,你會發現鏡頭很少拍他的全身。一般認為朗(Lon Chaney Jr.)是在演出藍尼之後獲得環球青睞而主演了多部恐怖片。1946年曾與同樣由哈爾(Hal Roach)製作的【One Million B.C.】同場重映。1948年7月中首次在洛杉磯的有線電視上播映,之後的一年多裡就陸續出現在芝加哥、紐約、費城和辛辛那提等大城市的有線電視上了。1949年被改編成廣播劇,柏吉斯(Burgess Meredith)重現了精彩的演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1742/
2020/02/07
- Feb 04 Tue 2020 00:05
the adjustment bureau (命運規劃局) 2011
改編自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195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adjustment team》,由編而優則導的喬治諾爾菲(George Nolfi)自編自導,男女主角則是麥特戴蒙(Matt Damon)和艾蜜莉布朗特(Emily Blunt),製作成本大概是五千萬美元,於情人節當天在紐約首映,最終在北美和海外都收進六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超過了一億兩千萬美元。
菲利普(Philip K. Dick)非常擅長寫架空歷史題材的科幻小說,而這類故事總是會讓人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或眼前的世界。宗教意涵甚濃,還夾帶著一點宿命論,構想很有創意,鋪陳充滿懸疑感,節奏的掌握也是快慢得宜,娛樂性相當足夠。命運規劃局的存在一直給人帶來壓迫感,而每個局員都戴著紳士帽且西裝革履的裝扮也頗有神秘感。
麥特(Matt Damon)的演出相當精采,他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一個對所見所聞感到震驚慌亂卻又要保持鎮定堅強的政壇新星,而艾蜜莉(Emily Blunt)雖然戲分不多,但她在鏡頭前的魅力著實驚人,兩人之間所引發的化學效應也令人激賞不已。
大衛和艾莉絲原本命中注定會在一起,可是命運規劃局為了讓人類有更美好的未來而決定改寫他的命運(當然也就連帶改寫了她的命運)。在雙方糾結的過程中,他原本已經妥協了(兩人在醫院分離那個橋段真是令人揪心啊QQ),但人是感性動物啊,縱使再有理性也是有血有淚的,富有同情心的局員哈利因為對大衛孤獨的人生感到內疚而決定幫助他扭轉悲慘的命運,這也是整個故事最大的轉折點。
大衛最後還是為了艾莉絲而不惜違抗命運規劃局的安排,而艾莉絲其實也一直惦念著大衛,兩人的真情感動了上天而獲得了豁免。情節極盡地賣弄玄虛,故事格局似乎很大,所以輕描淡寫的結局就讓人覺得有點虛弱了,不過寓意算是淺顯易懂,揭示了人的命運應該要靠自己去爭取而不是由別人來安排,只有努力掙脫現實的束縛,才有可能開創不凡的未來。
花絮:在原著中,大衛是一個房地產業務員。艾莉絲給大衛的那個電話號碼屬於環球,此前也已經在【慕尼黑】(Munich)、【愛情三選一】(definitely, maybe)與【歪小子史考特】(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等片中出現過了。大衛戴的那頂棒球帽屬於福坦莫大學,劇組曾進到該校去拍了一些鏡頭。艾莉絲的舞蹈動作其實是出自雪松芭蕾舞團的艾卡夏史凱契(Acacia Schachte),劇組透過電腦特效將艾蜜莉(Emily Blunt)的臉和她的身體合成在一起。原本的結局是兩人見到了由伊朗裔的索瑞安達斯魯(Shohreh Aghdashloo)所飾演的命運規劃局長,但環球最後對於讓穆斯林來飾演這個近似上帝的角色感到卻步而決定修改結局,最後那個在洛克斐勒大樓上的片段是殺青四個月後補拍的。有人覺得命運規劃局長隱喻全能的神,而那些局員則隱喻天使。
http://www.imdb.com/title/tt1385826/
2020/02/04
- Feb 01 Sat 2020 00:20
the sentinel (特勤組) 2006
改編自美國特勤局探員傑拉德佩提耶維奇(Gerald Petievich)於2003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擔綱演出,配角有基佛蘇德蘭(Kiefer Sutherland)、伊娃隆戈利亞(Eva Longoria)和金貝辛格(Kim Basinger)等人,導演則是克拉克強森(Clark Johnson),製作成本高達六千萬美元,但在北美只收進三千六百多萬美元,海外隨後也只再添上四千兩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還不到八千萬美元,看來是賠了。
懸疑氣氛營造得很到位,過程也鋪陳得很刺激,編導等人也為了尋求逼真而做了很多功課,可惜最後還是為了追求娛樂性而不斷犧牲合理性,導致情節漏洞實在太多了(特勤局探員和總統夫人有染?特勤局組長沒有接受測謊?),讓人也不禁要搖頭嘆息。stO
花絮:麥可(Michael Douglas)在原著還沒發行前就買下了拍攝版權,原本派拉蒙有意投資,但最後有實際行動是福斯。巴瑞李文森(Barry Levinson)曾是導演的人選。退休特勤局探員吉拉德凱維斯(Gerald Cavis)擔任此片的顧問。一開始那個影片就是1981年約翰辛克利(John Hinckley)試圖暗殺當時的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的真實畫面。因知悉陰謀而被暗殺的特勤局探員由強導(Clark Johnson)親自客串。密語『crystal』的意思是聽從我的命令。
http://www.imdb.com/title/tt0443632/
2020/02/01
- Jan 29 Wed 2020 03:50
level 16 (致命青春) 2019
加拿大電影,由丹妮希卡艾斯特哈齊(Danishka Esterhazy)自編自導,主角則是凱蒂道格拉斯(Katie Douglas)和賽莉娜馬丁(Celina Martin),在柏林影展首映後似乎乏人問津而有點冷門,在很多國家不是只有小規模上映就是直接發行DVD或放到網路上,台灣則是到目前仍沒有人代理,所以沒有中文片名。
懸疑效果算是做足了,的確相當吊人胃口,壓抑氛圍則令人感到很不舒服,女孩們在暗無天日的環境裡學習女德,然後等待被人領養,她們一直認為是這樣,但真相遠遠超乎她們的想像。發覺不對勁的是看似笨拙的蘇菲亞,而遵守規矩的其他女孩則是要被賣了還幫忙數鈔票的蠢蛋(包括自認聰明的薇薇安),這可能也算是一個反諷,有時懂得質疑才是智慧的展現,而一味服從命令則是愚昧的象徵。
可算是女性電影(當時還未滿廿歲的凱蒂(Katie Douglas)那冷酷堅毅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所欲闡述的意涵值得一些掌聲,不只歌頌了患難與共的珍貴友情,也讚美了勇敢抗爭的強韌意志。可惜整個故事過於異想天開了,略顯單調的敘述手法也讓節奏變得拖沓,而情節漏洞更是多到讓人發噱,結局也處理得很倉促紊亂,但隱含反烏托邦意味的真相揭曉時著實令人寒毛直豎,或許稍稍彌補了此前的諸多缺點。
花絮:劇組是在多倫多一個興建於1930年代而如今已廢棄的警察局裡拍攝。所有女孩都以好萊塢經典女星來命名,例如費雯麗(Vivien Leigh)和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http://www.imdb.com/title/tt4006302/
2020/01/29
- Jan 25 Sat 2020 06:00
the dressmaker (惡女訂製服) 2015
澳洲電影,改編自蘿莎莉海姆(Rosalie Ham)在2000年發表的同名處女作,由喬瑟琳摩爾豪斯(Jocelyn Moorhouse)自編自演,領銜主演的是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製作成本是一千七百萬澳幣,在多倫多影展首映,後來在澳洲當地囊括超過兩千萬澳幣,是當年票房第二高的本土作品,最終全球票房收在兩千三百多萬美元。
故事背景設定在1951年澳洲一個荒涼小鎮,一開場就做足了氣氛,坐著夜車到來的女主角一下車就先點了一根菸,然後緩緩吐出一句『I'm back, you bastards.』(我回來了,你們這些混蛋。),真是氣勢十足啊!畫面的構圖與色調都非常亮眼,配樂和所用的曲子也都相當靈巧,服裝更是炫目華麗得令人驚豔,而凱特(Kate Winslet)的精湛演出也絕對令人讚賞。
雖然很多場景帶著詼諧滑稽的氛圍,但是仍然無法掩蓋其哀傷悽慘的本質,風格可謂悲喜摻半。庸俗愚昧的居民勢利地附和當地首長而恣意地欺凌一對無依無靠的母女,而且就連幫助她們的人也受到排擠,人性善惡以相當簡單的形式展露無遺。1926年被逐出家園的緹莉在廿五年後重新回到鎮上,居民依然帶著異樣的眼光敵視她,但她毫不膽怯地昂首面對(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
時尚高雅的禮服和破敗窮陋的小鎮形成鮮明荒謬的對比,其中似乎也帶有隱喻,當年那個可憐兮兮的小女孩如今已脫胎換骨且正使用著卓越超群的能力來對抗無盡蔓延的邪惡。整個小鎮簡直令人作嘔,那些居民只有在有求於緹莉時才對她好聲好氣,其他時候都在背後詆毀汙衊她,這種歹毒卑劣且過河拆橋的行為著實令人不齒;只有少數的人保有了良善溫熱的心地,例如那些長年幫助茉莉的人和後來良心發現而決定替緹莉擔罪的警長(他還是一定會被當時的人認為是怪人的同性戀咧)。
結局在絕望中帶有堅毅,失去母親與愛人的緹莉在最後展開了復仇行動,她幫鄰鎮設計了服裝,對首長的妻子說出了真相,然後放火燒了自己的家和小鎮上的所有房子,接著頭也不回地搭著火車離開了,過往的恩怨情仇彷彿都焚毀在熊熊大火與濃濃黑煙之中(剛抵達時點菸,要離開時放火,真是快笑死我了!)。她的運氣真的很背,接連遭逢了母親與愛人的驟逝,但斯人已逝而來日方長,她應該會帶著對他們的思念在別處展開新生了吧!
花絮:拍攝版權最早在2000年代中就賣出去了,蘿莎莉(Rosalie Ham)甚至還親自撰寫了劇本,可惜沒有拍成,後來蘇梅斯林(Sue Maslin)在2009年再度買下拍攝版權,兩人曾上過同一所寄宿學校,但後來的卅幾年間從未見過面。拍攝計畫敲定後還因為凱特(Kate Winslet)懷孕而推遲將近一年。艾拉費雪(Isla Fisher)曾預定要演葛楚,但後來因為懷孕而被迫退出;伊莉莎白戴比基(Elizabeth Debicki)曾預定要演烏娜。大多數臨演由蘿莎莉(Rosalie Ham)自家鄉傑里爾德里招募而來,而她自己也有客串演出。虛構的鄧歌塔小鎮是劇組搭建出來的,因為東部的維多利亞省並沒有符合西部特色的小鎮。拍攝多次因為鴕鳥闖入而被迫中斷。緹莉那台縫紉機相當昂貴,大約是當時女工半年的薪資。凱特(Kate Winslet)的口音指導和她拍【聖煙烈情】(holy smoke)時是同一個人。凱特(Kate Winslet)真的去學了裁縫,還協助服裝設計師瑪歌威爾森(Margot Wilson)設計了緹莉的服裝。摩導(Jocelyn Moorhouse)原本想以回憶片段來開場,但凱特(Kate Winslet)覺得應該用緹莉抵達小鎮的片段才有那個氣氛。總共死了五個人。摩導(Jocelyn Moorhouse)形容此片是帶著縫紉機的【殺無赦】(unforgiven)。
http://www.imdb.com/title/tt2910904/
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