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940~1949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開始還滿有趣的,兩個人相識相戀的過程也很浪漫,但兩個人結婚之後的情節發展就變得有點嚴肅而略顯沉悶。即使兩個人是夫妻,但也不可能想法都一樣,很多時候也會意見不同,這時就需要好好地溝通來取得共識,若單方面一意孤行恐怕也只會鬧得不歡而散。而兩個人結婚之後,要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作取捨也實在是一門大學問,以現在的社會型態來說更是如此。很多女人的自主能力已不輸男人,說白一點,很多女人賺的錢甚至多過男人,那結婚之後到底誰要遷就誰呢?我想這實在很傷腦筋。嗯,等遇到再說吧!stO

這是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和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九次合作中的第一次,兩人的演出也都相當精采,其中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可惜輸給了【忠勇之家】(Mrs. Miniver)的葛莉兒嘉森(Greer Garson)。

另外講點小八卦,聽說當時身為半個製作人的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為了讓老崔(Spencer Tracy)能在他們倆的第一次合作中感到自在一點,她捨棄了多次合作愉快的喬治庫克(George Cukor)而選擇了此前只合作過一次的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因為她認為史導(George Stevens)和老崔(Spencer Tracy)可能比較合得來,而且他們也可以聊棒球。不過後來庫導(George Cukor)也和兩人合作了【自由之火】(keeper of the flame)、【金屋藏嬌】(Adam's rib)和【帕特和邁克】(Pat and Mike)等三片。

而據說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直到路易斯梅爾(Louis Mayer)買下版權後才向他透露劇本是誰寫的,因為她怕他會因為麥可凱寧(Michael Kanin)和小林拉納(Ring Lardner Jr.)都是沒沒無聞的劇作家而惡意地將價錢壓得很低。而後來兩人也沒漏氣,他們贏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原著劇本。但其實我們所看到的結局是改過的,因為在試映後,觀眾對結局的反應很冷淡,所以劇組又重拍,最後的結局是黛絲到山姆家洗手作羹湯來挽回他。而在北美上映後的票房也讓米高梅相當滿意,掃進了三百萬美金。後來被改編成舞台劇,1981年3月底在百老匯首演,一直到1983年3月中才下檔,總共演了七百七十場,女主角是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

花絮:一般認為黛絲這角色是以桃樂絲湯普森(Dorothy Thompson)為形象所塑造的。片頭兩人去看的棒球比賽是紐約洋基在主場迎戰費城運動家,他們喊加油的對象就是洋基快艇──喬狄馬喬(Joe DiMaggio),此片拍攝當時(1941年8月底到10月底)他才剛結束連續五十六場有安打的驚人紀錄(1941年5月中到7月中)。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567/
2009/05/0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第一次看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和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合演的片子,當年被影藝學院提名了最佳劇本,去年也被美國電影學會票選為浪漫喜劇類的第七名(我想是因為太過戲謔了而無法被選進法庭類stO)。長期合作的兩人實在是默契十足,相當有吸引力,北美票房達到三百萬美金。而雖然喬治庫克(George Cukor)用比較詼諧逗趣的調調來呈現,幾個法庭上的論辯橋段都很有看頭,但其實討論的主題還滿嚴肅的。個人認為此片的中文片名實在取得很不到位,沒有把刻意的雙關給表達出來。亞當的肋骨是指夏娃,就是女人;另外,也是指亞當檢察官的律師老婆亞曼達,哈哈!

男女平等是近年來相當受關注的議題,因為這個世界長久以來都是由男性主導,也因此,自古以來已不知有多少人獻身婦女運動,就只求個男女平等。不可否認地,男女不平等的情形由來已久,不管是傳統的家庭觀念還是在職場,女性多多少少總是被忽視,甚至被輕視。男女當然有差異,有些地方女性就是贏不了男性,舉個最明顯的例子:體格上的差異。而對任何自然界生物(包括人)來說,力量就代表一切;誰的拳頭大,誰說話就大聲。這種弱肉強食的刻板印象已根深柢固地深植於人心,給人一種印象就是:男性比女性強。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撇開前述無法改變的差異不講,男性真的有什麼地方特別強過女性嗎?我看倒也未必。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在各行各業都有很傑出的表現,即使是在最爾虞我詐的政界,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領導人,例如英國之前的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美國近幾任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萊斯(Condoleezza Rice)和剛上任的柯林頓(Hilary Clinton);還有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和冰島剛上任的總理西于爾札多蒂(Jóhanna Sigurðardóttir)等等。雖然現在仍是男性主導居多,但只要男女互相尊重,這個世界將因此而變得更和諧不是嗎?就像後來亞曼達做得太過火了,亞當生氣也是理所當然。同樣地,反之亦然。

花絮:飾演被告的茱蒂哈勒戴(Judy Holliday)在跟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對戲時不斷發抖,據說那不是演的,她是真的很緊張。據說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曾要求庫導(George Cukor)多聚焦在茱蒂(Judy Holliday)身上,因為她很期待這位菜鳥的演出,並希望哥倫比亞能用茱蒂(Judy Holliday)來當【絳帳海堂春】(born yesterday)的女主角,她如願了。而茱蒂(Judy Holliday)後來也以此角奪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嗯,該說她慧眼獨具嗎?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1090/
2009/03/0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相當經典的黑色喜劇,一看就知道是改編自舞台劇,因為整個場景幾乎都在布魯斯特家的客廳。從一開始就是帶點幽默詼諧的調調,到後面簡直完全失控了,從頭到尾完全不合邏輯。摩提一個正常人跟一群瘋子打交道,後來他甚至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也發瘋了;嗯,不只他啦,連我也看得快發瘋了stO!而看似一路瘋到底的調調卻在摩提的哥哥回家後有了變化,變得有點恐怖,但這也只是過場,最終還是以更無厘頭的方式做了結束,哈哈!真是讓人笑翻了!

講些選角瑣事。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和傑克班尼(Jack Benny)都曾是摩提的人選,但他們倆都婉拒了。而巴布霍普(Bob Hope)也是,他也很想演,但無奈派拉蒙不肯將他借給華納。後來卡導(Frank Capra)在片廠的壓力下不得不讓卡萊葛倫(Cary Grant)演出摩提,也是他和卡萊(Cary Grant)唯一一次的合作。

再來聊聊卡萊(Cary Grant)。真的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可以特別注意他誇張的臉部表情和那近似神經質的肢體動作,簡直令人發噱,但他自己卻認為他表現得很糟糕、簡直丟臉,甚至恨屋及烏地認為此片是在他自己演過的電影中他最不喜歡的了。而他也將片酬十萬美金全捐給美國的戰爭救助基金會,但有些資料卻顯示華納又另外給了他十萬美金。

再講點拍攝時的瑣事。卡導(Frank Capra)在拍攝期間接到美國陸軍的徵召令,但後來他又收到延遲徵召令,以致於他得以將此片拍完。據說他在片場要求所有演員務必誇張演出,演員們(尤其是卡萊(Cary Grant))雖面有難色,但也只能照辦。而此片在1941年底就拍好了,但根據合約必須要等舞台劇在百老匯下檔後才能上映。而舞台劇自1941年1月初上檔後就欲罷不能地演了將近一千五百場,一直到1944年的6月中才下檔,以至於此片1944年9月初才在紐約市首映。上映時,華納和普莉西雅蓮恩(Priscilla Lane)的合約早已結束了。另外,此片在1943年也已經先讓在海外打二戰的美國士兵看過了。

花絮:片頭打架的兩隊似乎就是紐約洋基和當時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道奇。後半段當摩提坐在墓碑上時,仔細看他旁邊有一塊墓碑上是刻著Archie Leach,這就是卡萊(Cary Grant)的真名。飾演摩提的瘋子哥哥的約翰亞歷山大(John Alexender)以及兩位姑姑的喬瑟芬赫爾(Josephine Hull)和珍亞德(Jean Adair)都是舞台劇的演員,他們也繼續在此片中演出他們的角色,而兩位女演員的片酬據說是兩萬五千美金。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613/
2009/02/0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戰時,一位在壕溝中被救起的軍官失去了記憶,在一位女子的扶持下,他展開了新生活。但他後來突然在一次受創後恢復了記憶,於是,他又回到了原本的他應該過的生活。接下來呢?

改編自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的小說,導演是莫文李洛伊(Mervyn LeRoy),主角是兩個英國人:朗諾柯曼(Ronald Coleman)和葛莉兒嘉森(Greer Garson)。朗諾(Ronald Coleman)真的打過一戰,曾弄得全身傷痕累累,演起此片來想必格外有感觸;另外,我覺得他的扮相實在很像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耶!而演舞台劇出身的葛莉兒(Greer Garson)果然氣質出眾,曾有影評家形容她"每一吋都是淑女",看來所言不假;而且,據說在自己主演的片子中,此片是她的最愛呢!另外我想提的是,雖然她並沒有以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在該年,她以【忠勇之家】(Mrs. Miniver)的女主人一角勇奪最佳女主角,而她也就只拿過這一座小金人。但她曾在1941年到1945年連續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成為第二位達成這項紀錄的女伶。而其實也就只有兩位女伶曾達成這項紀錄,那第一位是誰呢?嗯,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

很吸引人的情節,一個人竟然有兩種記憶,讓人難以置信,但在醫學上似乎也有過這種案例。記得前一陣子在印度就有一個九十二歲的老人在失蹤四十四年後重返家園,他也對這四十四年來是怎麼過的完全沒有記憶;而我覺得這則新聞最讓人欣喜的就是這位老人說他唯一記得的就是他的妻子,也重新迎娶了因為他的失蹤而守寡四十四載的妻子。這是多麼神奇啊!總之,看完此片後,整個人心情都變好了^^!或許,這也是片廠想傳達給大眾的訊息吧,別忘了,當時二戰戰火還未停歇呢!

據說米高梅投入兩百萬美金製作,這在當時已算是天文數字,不過老美也很買帳,票房將近五百萬美金!而除了票房開出紅盤之外,此片也獲得影藝學院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七項大獎,但可惜最後全部鎩羽而歸。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238/
2008/12/2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獨挑大樑的一片(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她的演出),片名引述自聖經,導演則是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改編自莉莉安海爾曼(Lillian Hellman)極受歡迎的的舞台劇,因此一些舞台劇演員也在此片中繼續演出他們的角色。

由於是改編自舞台劇,所以格局不大(場景多在客廳),演員們的對話也很多,但在惠導(William Wyler)出色的運鏡下,絲毫也不會給人沉悶的感覺。一開始的步調還算輕鬆,但隨著何瑞斯先生返家後,情節走向越來越緊繃,整個家族的矛盾也漸漸呈現在觀眾面前,一切的一切是那麼地不堪,將人性的貪婪醜陋詮釋得淋漓盡致,甚至還帶點批判種族歧視的意涵。今年剛好一百歲冥誕的貝蒂(Bette Davis)把自私惡毒的蕾吉娜演得入木三分,當時才卅三歲的她還刻意扮老,演她兩個弟弟的查爾斯丁戈(Charles Dingle)和卡爾瑞德(Carl Benton Reid)竟然分別年長她廿一歲和十五歲,而演她女兒的泰瑞莎萊特(Teresa Wright)也只比她小十歲而已。

這是我第二次看惠導(William Wyler)的片子,當年被影藝學院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和兩個最佳女配角等九項大獎,沒想到最後是全落了空,真囧。而此片也是泰蕾莎(Teresa Wright)的螢幕處女秀,竟然就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蒂(Bette Davis)在1938年到1942年曾連續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是第一位達成此壯舉的女伶。

講一些花絮。演何瑞斯的赫伯馬歇爾(Herbert Marshall)其實在一戰期間斷了一條腿,所以有些畫面必須用替身。貝蒂(Bette Davis)是雷電華以卅八萬五千美金的代價向華納借的,因為惠導(William Wyler)說她是蕾吉娜的第一人選。而傳言傑克華納(Jack Warner)之所以願意外借他旗下的大紅牌貝蒂(Bette Davis)是為了償還他欠小山繆古德溫(Samuel Goldwyn Jr.)卅萬美金的賭債stO;不過他也向小山繆(Samuel Goldwyn Jr.)借了賈利(Gary Cooper)去拍【群眾】(meet John Doe)。惠導(William Wyler)和貝蒂(Bette Davis)之前合作過兩次都還算愉快,甚至還傳出緋聞;但兩人在拍此片時卻常常爭吵,因為他希望她把蕾吉娜演得有人性一點,但她反對,後來甚至負氣離開劇組。當時,她的角色將由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或蜜莉安霍普金斯(Miriam Hopkins)所取代的傳言甚囂塵上;不管如何,最後她是回到了劇組。而儘管此片非常地賣座(紐約時報說首映日有兩萬多名觀眾進電影院,破了紀錄。),已經交惡的兩人此後再也沒有合作了。而雷電華在1942年初曾同場重映此片和【大國民】(citizen Kane),想藉此片的聲勢為【大國民】(citizen Kane)抬轎,希望能彌補【大國民】(citizen Kane)上映時慘澹的票房所造成的損失。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3836/
2008/12/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個原本素昧平生的人一起上山淘金沙,隨著淘到的金沙越來越多,三人之間的關係也漸漸地發生了變化……

全片在墨西哥拍了五個半月,因為拍攝期間遇到了一些阻礙,所以比預定的時間多了將近一個月,也比預算多花了三百萬美金。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根據特雷文(B. Traven)的小說改編而成,他自己也客串演了那個德布斯討了三次錢的人;而三個主角分別是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導演的老爸渥特休士頓(Walter Huston)和提姆荷特(Tim Holt)。

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最後除了最佳影片落空之外,其餘三項皆順利獲獎。發現了嗎^^?父子同屆獲獎,傳為佳話。

將人性的醜陋面刻畫得相當入骨,人有時真的會被錢財利益給沖昏了頭而做出了違背良心的事,但後來的人有學到教訓嗎?我想是沒有,否則也不會有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那句名言了。人性是不會改變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同樣的事就會繼續發生。

花絮:老渥特(Walter Huston)根本不會講西班牙話,他只是硬背。在柯丁上山找他們那段,他必須吃烤肉,而休導(John Huston)對布魯斯班奈特(Bruce Bennett)開了一個不太得體的玩笑;他其實在第一次就滿意了,但他還是一直要求重拍(但機器甚至沒運作),因為他想看布魯斯(Bruce Bennett)到底可以吃多少。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897/
2008/11/2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今年費城費城人贏得了睽違廿八年的冠軍,我想說就來看部跟費城有關的片子吧!挑來挑去就看到了這部。

改編自菲利浦貝瑞(Philip Barry)為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量身訂做的舞台劇劇本,先來講講當初的瑣事。菲利浦(Philip Barry)寫出劇本後力邀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來演女主角,而當時她因為多部電影都不賣座而被冠上了"票房毒藥"的惡名,所以她答應了此劇的邀約,沒想到這竟因此成為她的東山再起之作,此劇大受好評,在百老匯演了四百多場之外,又巡迴了兩百多場,總共賺進了大約兩百萬美金。而富翁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為了讓她能繼續在電影中擔綱演出而買下了劇本的版權,後來還直接送給她當禮物。

而一開始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是希望米高梅能找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和史賓瑟崔西(Spencer Tracy)來跟她搭檔,但由於他們兩位都忙於其他工作而不得不做罷。後來雀屏中選的是卡萊葛倫(Cary Grant)和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而較老資格的卡萊(Cary Grant)被告知可以自由選擇他比較想演的其中一角,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選擇較沉穩的狄克斯特,而較年輕的詹姆斯(James Stewart)則演了聒噪的康諾。

此片一般被認為是浪漫愛情喜劇的經典名作,美國電影學會也多次給予肯定。而既然是改編自舞台劇,不可避免的,演員們的台詞很多,在擅長讓演員發揮的喬治庫克(George Cukor)掌鏡下,三位主角都有很出色的表現。而整部片所要表達的意涵也幾乎都在他們彼此的對白中,感覺是滿逗趣的。但我必須承認跟我原先所想的不太一樣,我想,我又再一次栽在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腳下了。stO

在奧斯卡獎方面,此片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六項提名,而最後僅僅抱回了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主角──詹姆斯(James Stewart)。

另外,此片在紐約上映後仍然跟舞台劇一樣大受歡迎,六週就席捲了六十萬美金,打破了迪士尼【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的紀錄,最後在北美橫掃了三百萬美金,收益甚至超過了舞台劇,真是讓人驚訝的數字!

花絮:凱薩琳(Katharine Hepburn)的片酬是百分之四十五的票房紅利(你可以算一下她撈了多少)。卡萊(Cary Grant)當時要求的片酬是天文數字般的十萬美金,在被知道後,他把這一大筆錢都捐出去了。詹姆斯(James Stewart)是真的打嗝了。戴娜說很噁心的那條項鍊其實就是法國皇后瑪莉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項鍊事件"中的那條項鍊。崔西說的那個想水中撈月而淹死的中國詩人想當然是字太白的李白先生。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2904/
2008/11/0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十幾年前的片子了,由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瑪格麗特蘇利文(Margaret Sullavan)主演,導演則是德籍的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稍微談一下我都是第一次觀賞演出的兩位主角。詹姆斯(James Stewart)真的是很帥氣,又帶點靦腆,在好友瑪格麗特(Margaret Sullavan)的引薦下得以接演此片;而瑪格麗特(Margaret Sullavan)雖不算頂美,但那氣質卻也讓人心動。至於劉導(Ernst Lubitsch),自創一格的幽默早已使他成為諸多後生晚輩模仿的對象。整部片的場景幾乎就是那間小商店而已,但卻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不耐,足見導演之功力。

試想,妳認識並仰慕已久但卻從未謀面的筆友竟然就是妳每天見面而且合不來的同事?這真是太令人驚奇了!這也是電影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嗎?就是這樣,人們才會這麼喜歡看電影不是嗎?棒!推薦!而1998年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就是重拍此片,但當然在劇情設定上有做一些修改,例如把布達佩斯改成紐約;筆友改成網友;同事改成生意對手等等。

花絮:劉導(Ernst Lubitsch)認為此片是他自己的代表作。由於詹姆斯(James Stewart)和瑪格麗特(Margaret Sullavan)的檔期有時不太能配合,劉導(Ernst Lubitsch)就利用這空檔拍【俄宮艷使】(Ninotchka)。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3045/
2008/03/0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