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8.jpg  

1865年,在基督教堂學院教授數學的查爾斯道吉森(Charles Dodgson)以路易斯凱洛(Lewis Carroll)為筆名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其中構築了一個可以讓孩童盡情徜徉的奇幻世界,處處是妙趣橫生。六年後,續作《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也發行了,同樣造成熱銷。而自此二作問世的一百五十年來,各界不只不斷地揣測某些角色的原型為何人,更廣泛地探究某些情節所隱含的意涵,期間更被改編成各種類型的作品,其影響層面之廣令人咋舌,誠無法透澈了解。

其實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早在1920年代就曾以愛麗絲的奇遇為發想拍過多達五十七集的系列作品,當時是兼以真人和動畫的方式來呈現。之後他多次想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改編成動畫長片,可惜都未能如願,這個構想一直到二戰後才得以付諸實行。

迪士尼第十三部動畫長片,但當時的反應並不好,票房和前一年上映的【仙履奇緣】(Cinderella)相差甚遠,後人普遍認為是因為當時正值戰後經濟困頓的艱困復甦時期,所以此片這種超現實的奇想調調完全無法引起時人共鳴。但隨著時光荏苒,此片開始獲得讚譽,重映的票房也相當不錯,至今甚至被認為是迪士尼的代表作之一了。

我在兩、三個星期前重新看了原著小說,可惜此片讓我有點失望,看完之後,我也像是從夢中醒來般茫然,因為此片根本沒有情節,有的只是一連串毫無邏輯且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諢,就當作是朝聖吧!stO

花絮:愛麗絲是真有其人,時任牛津大學副校長的亨利李鐸(Henry Liddell)的女兒。此片其實用了一些《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的角色。那隻白兔被認為是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老迪(Walter Disney)原本屬意的愛麗絲聲優是金潔羅傑斯(Ginger Rogers),最後決定起用當時才十二歲的凱瑟琳波蒙(Kathryn Beaumont)。據說此片中的曲子是迪士尼是從多達卅首的創作中揀選出來的,有些沒被挑中的曲子後來被拿去放在其他作品裡了。原本開頭要讓愛麗絲唱的是慢板抒情曲「beyond the laughing sky」,但波嬤(Kathryn Beaumont)卻一直唱不好,而且迪士尼後來也擔心這樣似乎會讓氣氛從一開始就很沉悶,最後決定改用較輕快的「in a world of my own」。英國文壇和影壇都激憤地表示迪士尼將這部英國文學美國化了。同名主題曲後來變成一首爵士流行樂曲。在日本上映時的主題曲是一首由雪村泉演唱的新曲。此片在1950年的耶誕夜成為迪士尼第一部在自家電視節目上播放的作品,當時還是黑白電視的時代呢!1951年的耶誕夜,此片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多位聲優都重現了精彩的演出。迪士尼唯一超過廿年才首度重映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274/
2016/01/0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克拉克.周 的頭像
    克拉克.周

    漫步在月球陰暗面的克拉克周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