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98.jpg  

其實是由三部短片所組合而成,分別改編自黃春明的三篇同名短篇小說,撰寫劇本的是吳念真。被廣泛地認為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濫觴之一,寫實的鏡頭飽含社會關懷的意涵,保留了台灣半世紀前尚未開發時的純樸樣貌。看似平凡無奇的情節卻莫名地引人感傷愁悶,三位導演透過社會底層所面對的生活困境來刻畫貧窮所帶來的無奈與辛酸,亦希望藉此傳達卑微生命堅忍不拔的韌性和毅力。當年票房接近七百萬新台幣,觀影人次超過十萬,年度排名大約落在第五十左右。

【兒子的大玩偶】是到竹崎取鏡,導演是侯孝賢。因為母親就是竹崎人,所以我格外仔細地去體會片中的氛圍,那純樸的鄉間景致讓我格外懷舊地感傷了起來。早期台灣社會教育還不普及,貧窮家庭往往沒有錢讓小孩上學識字,而不識字又造成謀職不易,貧窮就如此惡性循環。平鋪直敘的鏡頭其實沒什麼特別,但最後坤樹又開始畫臉卻飽含強烈力道。該說什麼呢?沒錢真是萬萬不能啊!

【小琪的那頂帽子】是到布袋取鏡,執導演筒的是曾壯祥。寓意比較模糊,全片透過王武雄的視角來呈現。被公司派到漁村推銷新型壓力鍋的兩人其實帶著不同的心態在面對工作。之後,王武雄因為不經意發現了小琪總是戴著帽子的原因而感到懊悔,對林在發的處境亦感到難過而憤怒,他狂暴地將貼在牆上的壓力鍋廣告紙給撕了下來,表達了自己最沉痛的無言抗議。林在發只為了糊一口飯竟然遭逢如此厄運,想想也令人不勝唏噓!

【蘋果的滋味】則是在台北市取鏡,由萬仁掌鏡。有好幾幕都令人哭笑不得,夫妻倆對於美國人的抱怨在他給予了豐厚賠償之後反倒變成了道歉,原本陷入愁雲慘霧的一家人也突然相處融洽了起來,工地同事更玩笑似地嘲諷他根本是故意被撞的。而最令人百感交集的是最後貧窮的一家人吃著蘋果的橋段,酸澀的滋味似乎不如想像中好吃,但一聽到江阿發說一顆蘋果的價錢可以買四斤米之後就突然覺得甘甜了。另外,此片也相當直接地述及開發中國家(台灣)面對先進的外來文明(美國)那種令人鼻酸的無知,力道之強勁令人咋舌嘆息。

花絮:中國影評人協會匿名密告負責審查的國民黨文工會,控訴【蘋果的滋味】中那些貧窮落後的違章建築有損台灣的國際形象,黨營的中央電影公司在未取得導演萬仁的同意下竟然打算逕自刪剪部分片段。此事透過記者楊士琪披露後引起各界譁然,飽受輿論抨擊的中央也被迫放棄了擅自刪剪鏡頭的想法,此一風波被戲稱是『削蘋果事件』。而那些違章建築也受到池魚之殃,差點面臨立即拆除的命運,後來是不了了之。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11487&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5503/
2016/06/1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兒子的大玩偶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克拉克.周 的頭像
    克拉克.周

    漫步在月球陰暗面的克拉克周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