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64.jpg  

改編自尼克寇恩(Nik Cohn)於1976年發表在《紐約》上的文章《tribal rites of the new Saturday night》,由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和凱倫琳戈尼(Karen Lynn Gorney)主演,導演則是約翰貝德漢(John Badham),製作成本僅僅三百萬美元,沒想到竟然在北美海撈了九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四),而且在海外又橫掃了一億四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兩億三千多萬美元。續集【龍飛鳳舞】(staying alive)在1983年上映,毋過票房直接斷節賰一半。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則於2010年將其列入保存名單中。

情節相當具有時代意識,忠實呈現出美國自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所掀起的迪斯可舞廳風潮(此時越戰正是如火如荼啊@@),更順勢帶動了一波舞蹈片熱潮,無疑已在1970年代的影史石牆上鐫刻下難以磨滅的記號。當時眾多年輕男女一到晚上就去舞廳跳舞來紓解白天的煩惱愁悶,強勁的節奏,閃爍的燈光,激烈的舞蹈,盡情地釋放身體的能量,忘我地感受周遭的氣氛。

約翰(John Travolta)的成名作,當年才二十出頭的他流暢協調地扭動著身體,讓我這種跳舞像復健的人看了都覺得很有魅力@@,而他在宣傳海報上擺的那個略顯做作的姿勢也早已成為流行圖騰。當然,音樂才是重中之重,比吉斯(Bee Gees)那幾首名曲(「stayin' alive」甚至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歌曲第九名)實在讓人越聽越有活力也越有感觸(而其他的迪斯可舞曲也是相當帶勁啦)QQ,其中產生了許多著名橋段,例如開頭東尼提著油漆回店裡時(搭了「stayin' alive」)以及東尼在舞池中獨舞(搭了「you should be dancing」)等等。

而在精彩的勁歌熱舞之外,稍微鬆垮的故事架構也呈現出沉重的社會現象並描繪著徬徨的青春歲月。有些家庭充滿了負能量,父母對小孩要求過高且吝於給予讚美,導致小孩感到被遺棄且缺乏自信心;也有許多年輕人藉著裝瘋賣傻來逃避現實,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是無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總歸就是一事無成且茫無頭緒。東尼曾經覺得自己很有主見且很有能力,不過到頭來才驚覺原來身邊都只有酒肉朋友,在看到最軟弱的朋友巴比自殺後,他決定揮別過去的荒唐而在城裡展開新生活,或許在比較世故的史黛芬妮的陪伴與開導下,他也會慢慢地有所成長吧……

花絮:原本導演是約翰艾維森(John G. Avildsen),但他後來因為跟製作人勞勃史提格伍(Robert Stigwood)意見相左而被開除。約翰(John Travolta)的母親和姊姊也都有客串演出(前者唯一的大銀幕演出)。跳舞橋段是比較晚拍的,因為希望能讓卡司有更多時間練習。有些人質疑約翰(John Travolta)的某些跳舞鏡頭是替身,但他後來曾表示全部都是他親自上陣。曾考慮拍另一個結局:安妮特想要跳橋自殺而東尼救了她。韋拉札諾海峽大橋封了好幾個晚上而讓駕駛們怨聲載道。在街頭拍攝時常被迫中斷,因為約翰(John Travolta)的迷妹太熱情了;另外也有一次中斷:約翰(John Travolta)請假去女友黛安娜海蘭(Diana Hyland)的喪禮。原本片名是要取為【Saturday night】,但因為負責操刀原聲帶的比吉斯(Bee Gees)寫了一首「night fever」,所以後來片名就順勢改變了。演員們在拍攝時其實是搭史蒂夫汪達(Stevie Wonder)和柏茲史蓋斯(Boz Scaggs)等人的歌來跳舞,而比吉斯(Bee Gees)的歌是後製加上去的。原版被審為R級,但派拉蒙希望能拓展商業價值而刪掉了幾分鐘,後來成功地被審為PG級而於1979年重新上映。第一部台詞有『blow job』的好萊塢主流電影。原聲帶熱賣兩千多萬張,曾是電影原聲帶銷量的最高紀錄,後來在1992年被【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所超越。一開始的評價不怎麼高,派拉蒙高層也認為此片只是一部彆扭平庸的作品而已,所以他們後來對其在商業票房與專業評價上都獲得讚譽感到相當驚訝。史坦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曾在電話中向貝導(John Badham)表達對此片的讚賞。新加坡因為怕國內青少年會想要耍帥而去模仿跳橋而禁映。約翰(John Travolta)於2018年中以一身東尼裝扮回到藍尼披薩店領取終身成就獎,不過該店已於今年初因為老闆年邁而停止營業了。有些人常常搞混片名和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666/
2023/04/11

arrow
arrow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