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45.jpg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60年中開始在《讀賣新聞》上連載將近一年的同名小說,導演是野村芳太郎,由丹波哲郎、加藤剛和森田健作等人主演,松竹的獲益高達七億日圓,在當年的國片裡可以排在第三名,總排名亦高居第六。

《砂之器》(砂の器)絕對是松本的經典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他最好的作品@@b),也是我開始閱讀推理小說的啟蒙,是我大學時在圖書館裡偶然看見的,想不到就此讓我迷上了推理小說,儘管已經是超過廿年的事情了^^",不過我到現在仍舊清晰地記得初次拜見時心中所感受到的震撼,松本力透紙背的文筆與高潮迭起的情節在在都令人難忘。

眾所周知,松本是打破日本推理小說界本格派獨霸局面的關鍵人物,他開創了所謂的社會派,內容強調殺人動機而非雕琢行兇詭計,情節著墨於事件省思而不再聚焦於解謎益智,故事也因此而更加具有社會批判意識(此作即尖銳地檢討了舊時社會大眾對痲瘋病的偏見與歧視)。警探今西為了找出被害人是誰而遠赴各地調查並一步一步追蹤到真兇的過程相當引人入勝(發現地方口音的差異堪稱學術性的精妙,而驚覺真兇身分的瞬間則可謂神助似地巧合。),這種旅情風格的寫法為作品增添了娛樂性,並藉此凸顯出搜查的艱辛(沒有神探出神入化的推理,只有凡人腳踏實地的查訪。)。

劇本由曾跟黑澤明聯手寫出多部傑作的橋本忍與野導當時的助手山田洋次所共同改編,儘管稍有潤飾(例如完全刪去了關川重雄一角),不過程度算是恰到好處而令人激賞。此片也不是野導第一次翻拍松本的作品(最早是1958年的【埋伏】(張込み),這次是第四次了吧。),不過卻有如集大成般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苦練多年的運鏡功夫,他多次由近鏡拉到遠鏡或由遠鏡拉到近鏡,嫻熟地利用周遭的地貌與當下的晴雨來營造當時的情境(例如以廣闊的空間與炎熱的天氣來表達搜查過程困難重重或以特寫來顯示重點),使觀眾的情緒也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

丹波四平八穩的演技鎮住了全場,加藤內斂深沉地詮釋了亟欲掩飾卑微出身的音樂新星,稍嫌青澀稚嫩的森田則稱職地從旁襯托,而加藤嘉和春田和秀更是在完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精湛地揣摩了父子流浪各地的淒慘模樣(當年才七歲的春田傳神地描摹出那個倔強堅毅的男孩著實令人激賞)。另外,主題曲「宿命」由菅野光亮譜寫並由芥川也寸志協助完成,彷彿畫龍點睛般地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寫實鮮活,那激越震盪的旋律想必不斷地縈繞在觀眾的心裡。

最後的蒙太奇表現手法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一邊是今西在搜查會議上不疾不徐又感同身受地闡述自己的搜查成果(感性的他因為查出父子倆悲慘的遭遇而講到哽咽),一邊是假冒成和賀英良的本浦秀夫在發表會上慷慨激昂又五味雜陳地彈奏自己的創作心血(冷漠的他因為想起自己坎坷的童年而彈到流汗),滿座的發表會時是嚴肅的搜查會議,熱烈的掌聲後是法律的審判,如此鮮明的對比實在高竿。

本浦想要拋棄宿命而開創新生,不料最後還是被宿命所束縛,三木謙一無疑是他們父子倆的救命恩人,可是他卻因為害怕失去已有的名利而狠心將其殺害。音樂事業正蒸蒸日上,又即將迎娶大臣的女兒,這個光鮮亮麗的生活絕對不能被破壞,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萬萬不能被揭穿,於是他恩將仇報地鑄下了大錯,如此惡行簡直天理不容。末了,本浦嘔心瀝血的交響曲獲得滿堂喝采,不過胸有成竹的今西與吉村也來到後台等著逮捕他,他所精心構築的世界就像沙子做成的器皿一樣稍碰即垮,戛然而止的結局飄散出濃厚的勸世意味……

花絮:橋本的劇本曾先後被松竹、東寶、東映與大映拒絕過,所以他後來就決定自組橋本製片公司來製作此片。當時松竹的社長城戶四郎起初拒絕拍攝此片,因為此片的花費大概不會太低,而且他不太喜歡偵探片;後來東寶的執行製作人藤本真澄嘗試牽線,野導也表示即使離開松竹也想要拍出此片,不過城戶並不想將野導借給東寶,於是他決定就找橋本製片公司來跟松竹合作──雙方各出資一半。黑澤明很不滿意劇本,他曾把橋本叫到家裡來並請其將他的建議轉告給野導,不過野導完全忽視了他的建議。遠赴各地取鏡的安排與過程相當耗費心力。劇組只到龜嵩站拍站名看板而已,其他部分都是在出雲八代站與八川站所拍攝。本浦父子流浪橋段由橋本和十多位橋本製片公司員工所拍攝完成,而且由於種種困難因素,橋本將對話全數刪除了,後來野導曾努力試著將對話錄進去,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從1973年冬拍到1974年秋。橋本曾想將片名取為【宿命】。當時電影音樂製作費通常是一百萬日圓,不過「宿命」花費高達三百萬日圓。日本痲瘋病協會不認同片末對痲瘋病防治現況的描述,因為當時仍然有很多人遭到歧視排擠。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2604/
2024/03/0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砂の器 砂之器
    全站熱搜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