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紐曼(Paul Newman)擔綱演出,也是我相隔將近三年以來再度看他的演出@@,改編自渥特泰維斯(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說,早已被公認是一部經典之作。
講一個年輕人在撞球桌上明瞭了人生道理的故事。有時我們常會自恃天分而輕視他人,一旦失敗也都認為只是自己不小心而已,會為自己找藉口。嗯,有這種不服輸的個性是很好,但若無法看清事實,那就注定是個天生的輸家罷了;若無法正視自己,那所做的一切也不過都只是意氣之爭或困獸之鬥而已。而這說來容易,要做到卻也不簡單。人總是很容易一頭栽進去,贏就還想贏更多,輸就想扳回一城,這樣下去根本沒完沒了,但人不可能總是贏啊!懂得在適當的時機收手,才會是個贏家。或許我沒完全看懂,但還是感到惆悵,也對艾迪在失去莎拉之後才醒悟感到惋惜。人生就是一場賭博沒錯,但賭之前總得先知道自己有多少籌碼才行,一定要照著自己的腳步來賭,絕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樣才不會後悔莫及啊!
再來講一些選角時的瑣事。老紐(Paul Newman)一開始是婉拒接演的,因為當時他即將投入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合作的【怨女癡男】(two for the seesaw);因此,導演勞勃羅森(Robert Rossen)隨後找上了巴比達林(Bobby Darin)。但無巧不巧,沒想到後來玉婆(Elizabeth Taylor)卻被【埃及豔后】(Cleopatra)給纏住了,這表示老紐(Paul Newman)可以接演了,而他也在看完一半的劇本後欣然接演。但卻沒人想到要告訴巴比(Bobby Darin)這個消息,他竟然是在一個慈善賽馬會上才得知自己已經被取代了。金露華(Kim Novak)曾在賴瑞金(Larry King)的節目上說她當時婉拒了女主角的邀約,後來女主角由派波蘿莉(Piper Laurie)飾演。附帶一提,蘿嬸(Piper Laurie)在演完此片後就息影而過著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一直要到1976年的【魔女嘉莉】(Carrie)才再度在大螢幕上露臉,並且再度獲得奧斯卡的提名。在這十五年間,她只零星地演了一些電視劇。
福斯花了兩百萬美金製作完成,但對於要不要宣傳此片卻感到猶豫,而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在上映前就事先放給當時在百老匯駐演的演員們觀賞,獲得了一致好評,這情形也讓福斯像吃了定心丸似地開始宣傳此片,最後,此片在北美灌進了三百八十萬美金。而隨著票房長紅,也順勢帶起了撞球的流行。另外,此片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兩個最佳男配角(其中傑奇葛里森(Jackie Gleason)只出現大概廿分鐘左右)等九項提名,但最後卻只獲得最佳攝影和最佳藝術指導等兩個技術獎項,一些主要大獎則大多敗給了【紐倫堡大審】(judgment at Nuremberg)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其中,喬治史考特(George Scott)在競逐最佳男配角輸給【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喬治傑基里斯(George Chakiris)之後,正式開啟了他和影藝學院長年的紛爭,九年後他甚至拒領了主演【巴頓將軍】(Patton)而獲得的最佳男主角獎。
附帶一提,此片的續集【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在1986年上映,仍然是改編自渥特(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說,由老紐(Paul Newman)和阿湯(Tom Cruise)主演,掌鏡的是鼎鼎大名的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花絮:小說翻拍的版權轉了好幾手,其中也包括老辛(Frank Sinatra),但可惜都沒能拍成;後來輾轉被羅導(Robert Rossen)的女兒買下,於是年輕時曾經親身經歷過這種撞球騙徒歲月的羅導(Robert Rossen)決定要付諸實行,後來他和薛尼卡羅(Sidney Carroll)合力完成了劇本。而據說老紐(Paul Newman)此前幾乎完全不懂撞球,他花了好多時間練習;而他和老葛(Jackie Gleason)幾乎親自演出了片中所有的桿法,除了難度很高的挫球之外,此高超桿法由身兼此片技術指導的前世界冠軍──威利莫斯康尼(Willie Mosconi)親自操刀。其實,當艾迪在準備和明尼蘇達胖子的第一次比賽時,他的夥伴正坐在這位前世界冠軍的肖像前;而大約十分鐘後,你可以在鏡頭前看見這位前世界冠軍軋了一個叫威利的插賭者角色。在艾迪和柏特去肯塔基州找芬德利比賽時,你可以聽見賽馬播報員提到有一匹馬叫做stroke of luck,這原本是福斯想要的片名,因為高層們認為the hustler這個片名會給人負面的聯想。此片是最早使用『bastard』(混蛋)這個字的好萊塢主流電影之一。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4997/
2009/12/19
目前分類:1960~1969 (86)
- Dec 19 Sat 2009 05:20
the hustler (江湖浪子) 1961
- Nov 30 Mon 2009 05:20
planet of the apes (浩劫餘生) 1968
大概一個月前,我在統聯車上看到了【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由於我不習慣在車上欣賞電影(感覺觀影品質會下降),所以我只約略瞄了幾分鐘,又由於我早就知道【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是重拍的版本,所以我在前陣子入手了此片。今晚,半夜兩點多我剛好醒過來,乾脆就爬起來看了此片。
一開始的鋪陳稍嫌緩慢(人猿竟然在開演半小時後才露臉),讓人感到了些許不耐,但隨著人類和人猿出現之後,就不再有冷場了,會讓人想一直往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很有想像力的情節,相當耐人尋味。三位太空人降落在某個未知的星球,沒多久後卻發現這是一個由人猿所統治的星球,而人類退回了原始時代,就像是野獸一樣,只能生活在荒山叢林裡。哇!真是驚人啊!這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世界根本完全相反了。在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裡,生物性本能(力量)稍弱的人類因為具有高度智慧而發展出高度文明,進而宰制了地球,但這種優勢能一直維持嗎?誰也不敢打包票。幾千幾百年後,此片所演的內容成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誰知道人類何時會失去這種優勢呢?畢竟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似乎也具有極端的劣根性,幾千幾百年來的人類史簡直就是一部鬥爭殺戮史,為了私利而自相殘殺在人類史上也是屢見不鮮。
而儘管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也該去反思,自己有沒有好好地對待這個孕育了萬物的地球呢?尤其在這個自然環境已被過度開發的世界,我們實在一刻也不能等待了,再繼續這樣無止盡地消耗自然資源,地球末日終將有來臨的一天。另外,個人認為此片所想表達的意涵也相當廣泛,除了人類自取滅亡的警惕之外,似乎也隱喻了種族歧視(人猿都位居高位,而黑猩猩都只擔任守衛等職務。)、知識矇蔽(有智慧和權力的人因為私利而故意矇騙他人)和虐待動物等等議題,在在都發人深省。戛然而止的結局就像一記告誡著人類的警鐘,最後一幕也實在相當震撼,半露出土的自由女神就像是在嘲笑著自取滅亡的人類……
由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獨挑大樑,而我另外還認識的演員是曾演出【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的金杭特(Kim Hunter),她在此片中是演人猿心理學家奇拉,不過因為畫了人猿妝,所以沒看IMDb之前,我也不知道是她。stO
福斯大手筆地砸了將近六百萬美金下去製作,而北美票房也衝破了三千萬美金,讓福斯笑開懷囉!除了演員們的努力之外,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懸疑詭譎的配樂和莫頓哈克(Morton Haack)拿捏得宜的服裝設計也都應該記上一筆,兩人更雙雙入圍奧斯卡獎,雖然最後都沒能獲獎。而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幾可亂真的人猿妝也可說是立了大功,影藝學院還特別頒給他一座榮譽獎。而也因為這麼好的票房,福斯先後在1970年到1973年之間連續四年推出了續集,但可惜票房是每況愈下。另外,2001年重拍的【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是由提姆波頓(Tim Burton)掌鏡,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主演,全球票房高達三億六千多萬美金。
花絮:其實在原著小說中,人猿的生活水平是介於1950年代和1960年代之間,但因為預算有限,所以就設定了一個更原始的生活型態了。據說老高(Jerry Goldsmith)帶著猩猩面具撰寫配樂。根據統計,此片花了史上最多的化妝費用,高達卅幾萬英鎊,是全片製作費用的百分之十七;而整個化妝團隊的成員也超過了八十人。老錢(John Chambers)在二戰時常為毀容的士兵化妝而練就了一手好本領,他也曾在洛杉磯的動物園花了好幾個小時觀察猩猩的面部表情。拍攝期間,老海(Charlton Heston)大部分的時間都為感冒所苦,但劇組覺得他的沙啞嗓音反而更有味道,因此不等他康復就一直拍下去了。而他也是製作人亞瑟傑可布(Arthur Jacobs)心中的第一主角人選,老白(Marlon Brando)則被當成後備。猩猩的村莊是以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第(Antonio Gaudi)的模型為藍圖所設計的。所有的人猿演員都被要求即使在休息時間也要帶著人猿頭套(因為穿脫實在太費時了),肉絞成液態來食用,水用吸管來喝。褒嬷(Ingrid Bergman)相當後悔沒有接演奇拉,也因此失去了和老海(Charlton Heston)合作的機會。演諾娃的琳達哈里森(Linda Harrison)當時正和製作人理查札努克(Richard Zanuck)交往,老札(Richard Zanuck)後來和原配離婚娶了她。『Get your stinking paws off me, you damned dirty ape.』(放開你的臭爪子,你這隻骯髒的人猿。)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經典名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3442/
2009/11/30
- Jul 01 Wed 2009 04:55
El Dorado (龍虎盟) 1966
由約翰韋恩(John Wayne)和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主演,而當時還很年輕的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也有滿吃重的演出;兩個女主角應該算是夏琳霍特(Charlene Holt)和蜜雪兒凱莉(Michele Carey)(當時還滿正的,身材真好。);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
因為情節類似的緣故,此片多少被認為是【赤膽屠龍】(rio bravo)的重拍版(霍導(Howard Hawks)總是否認,但後來【黑道當家】(get shorty)很壞心地惡搞了這個梗。),雖然有點老套,但還是很有娛樂性。柯爾和他的警長朋友合力對抗地方惡霸,雙方幾次交手過程都鋪陳得相當精采,真的是滿有看頭的。尤其是最後一次交手,柯爾和警長的計策真的是太棒了,結局也是大快人心啊!而除了情節吸引人之外,尼爾森利鐸(Nelson Riddle)的配樂同樣功不可沒,同名主題曲「El Dorado」也是由他操刀,曲入其景啊!
個人其實還算滿喜歡看西部片的,不只是槍戰格鬥的情節吸引人,主要也是這類型的片子都會有不少當時美國西部的壯闊風景,滿讓人心馳神往的。此片是在亞歷桑納州和猶他州拍的,仙人掌竟然比人還高,哇!
1966年11月就試映了,但不知何故,最先上映的國家卻是日本,時間是12月中。一直到1967年中才在美國本土上映,當時老韋(John Wayne)還很沮喪此片和他的另一部片【萬里奪金記】(the war wagon)幾乎同時上映。而儘管此片上映後獲得了許多惡評,甚至被認為是跟不上流行的題材,票房仍然開出了紅盤,掃進了六百萬美金。
來點花絮。據說老韋(John Wayne)在看過劇本之後想演警長,但沒有如願;而由於他年事已高,所以跑步的鏡頭都是用替身;儘管是演出一個較年長的角色,但他仍拒絕戴灰色的假髮;另外,保守派的他在拍片期間和政治立場偏自由派的艾德華艾斯納(Edward Asner)處得不太好。勞勃(Robert Mitchum)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在霍導(Howard Hawks)找上他時問了情節,但霍導(Howard Hawks)說情節不重要,因為卡司很強;洗澡橋段據說就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他老哥──約翰(John Mitchum)也軋了酒保一角。詹姆斯(James Caan)說他和老韋(John Wayne)有一次在休息時下西洋棋,他認為老韋(John Wayne)作弊,兩人因而起了爭執,最後是勞駕了勞勃(Robert Mitchum)介入調停。還有一件變羅生門的趣事,就是警長跛腳要撐柺杖,但我們可以發現一件很不協和的事:他兩邊都撐。一種說法是,這是勞勃(Robert Mitchum)自己的失誤,後來老韋(John Wayne)故意在對戲時提起這件事來調侃他,霍導(Howard Hawks)很愛,所以就用了。而勞勃(Robert Mitchum)的說法卻大不相同,他說是霍導(Howard Hawks)想看撐哪一邊比較好而請他做的,他有拒絕,但還是照做了;而霍導(Howard Hawks)後來卻認為不太好,於是他建議加進柯特和警長的對話來化解這個不協和。畫了片頭那些風景畫的歐拉夫維耶戈斯特(Olaf Wieghorst)也客串演了賣槍的瑞典佬。密西西比唸的那首詩是艾德加艾倫坡(Edgar Allan Poe)所寫的<El Dorado>,總共有四段,但密西西比從頭到尾只哼了三段,內容比較消極的第二段(悲嘆年邁的騎士找不到埃爾多拉多)被跳過了。白天劇組是直接在小鎮上取景,但晚上就移到棚內拍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619/
2009/07/01
- Feb 23 Mon 2009 05:20
the sons of Katie Elder (一門四虎) 1965
很老套的情節,但就是能賞你個痛快!四位長期離家的兄弟在母親過世後回家參加喪禮,卻發現早已人事全非:父親慘遭謀殺,家裡的農場也已經變成大地主的了,母親可算是抑鬱而終。於是身為大哥的約翰決定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搞個清楚,接下來就有請您自個兒來看看囉!娛樂性還滿高的。
大多是在墨西哥取景,那風景令人嚮往,真希望自己也能像個牛仔一樣騎著馬奔馳在那一望無際的荒野上,哈哈!搭上那壯闊的配樂,真是帥呆了!
導演是亨利哈塞威(Henry Hathaway),也算是西部片的巨擘,跟約翰韋恩(John Wayne)也合作過不少次,此次還因約翰(John Wayne)被診斷出肺癌而晚了幾個月才開鏡,而他為了證明自己在開完刀後仍是一尾活龍還堅持不用替身。演他的三個弟弟的分別是狄恩馬丁(Dean Martin)、厄爾霍里曼(Earl Holliman)和小麥可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 Jr.);而唯一的女角瑪莉由瑪莎海爾(Martha Hyer)飾演;還有演惡霸兒子的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算是部大卡司的製作,北美票房也高達六百萬美金。
花絮:在美國西部歷史中真有一位凱蒂艾爾德(Katie Elder),綽號Big Nose,是個妓女stO,也是西部傳奇人物約翰哈勒戴(John "Doc" Holliday)的女友。聽說約翰(John Wayne)在得知湯米寇克(Tommy Kirk)是同性戀後炒了他魷魚,他的角色由麥可(Michael Anderson Jr.)取代。當約翰(John Wayne)被拉下水時,你隱約可以聽見有人在叫爸爸,哈哈,那是他在旁觀看的三歲兒子。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9740/
2009/02/23
- Dec 30 Tue 2008 05:20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1962
約翰福特(John Ford)晚期的經典,也是他導的最後一部黑白片,由約翰韋恩(John Wayne)和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擔綱主演,女主角則是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北美票房是三百廿萬美金,但似乎沒賺。
寓意頗深,闡述人類社會從力強者勝發展到文明法治的歷史過程。現代人事事都講法治,但在以前法治觀念尚未發芽時,人們是以什麼當準則呢?誰說的話算數呢?很簡單,誰的拳頭大,誰說的話就算數。儘管你很不服,你想反抗,但反抗的下場通常很慘,所以久而久之地,大家都噤若寒蟬而臣服於武力威嚇之下。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你無力反抗時,就只有接受,不管你多不情願,你還是得接受。
即使在今日這法治的社會裡,這種比誰的拳頭大的事情還是存在,這在生物圈裡頭是不可能消失的。弱肉強食,很殘酷,但你必須承認,它仍然存在。但慘痛的歷史不能被遺忘,台灣也是這樣一路披荊斬棘走過來的,那些遭受迫害的人不該被遺忘,他們都是威權統治下的受害者。而令人無奈的是,有些當時的加害者現在還是都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擔任公職……
片中的史塔德參議員表面上是個贏家,名利雙收,還娶了個美嬌娘;而唐納芬看似是個輸家,沒了名利,也失去心愛的女人。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唐納芬也是贏家,儘管他是個沒人知曉的無名英雄,但若沒有他做史塔德的後盾,史塔德講的法治都只是空談,他也是讓西部走向文明法治的英雄之一,這其實算是個還滿容易懂的隱喻。說穿了,要講法治,不能沒有武力當後盾。看看美國,他常常出面調停世界上各地區的紛爭,為何別人服他呢?難道是因為他比較講道理?不不不,那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武力……
另外,惡棍利柏提的名字其實是個嘲諷。他叫"liberty"(自由),還真是人如其名,他個人的自由放大到極限,結果就是帶給別人困擾。隱喻著個人自由過度擴張時,其實就將帶給別人困擾。
再來,聊點美國的地理歷史吧。雖然片中並未明確地指出時間和地點,但我們從巨人柱仙人掌和台詞所出現的一些俚語等現象可以推測應該是科羅拉多州或亞歷桑納州。而由於片中教室內懸掛的美國國旗有卅八顆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此片所成立的州應該至少要是第卅九州以後。而科羅拉多州是在1876年加入聯邦成為第卅八州,所以這不合;而加入聯邦的第卅九州是地理景觀和此片所描述的天差地遠的北達科他州,這也不可能;而亞歷桑納州則遲至1912年才加入聯邦成為第四十八州,感覺也很牽強。哈哈!講半天,都不符合。stO
最後是花絮。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很推崇福導(John Ford),曾說此片是他最喜歡的福導(John Ford)的片。而關於此片為何會是黑白的,有很多說法。福導(John Ford)說這樣可以增加緊張感;但有些劇組人員卻說是派拉蒙想壓低製作成本;還有一個說法是,由於兩位男主角當時都已經五十多歲了,要扮年輕演出比他們實際年齡小卅歲的年輕小夥子著實不容易,而把電影製成黑白的,可以讓他們的皺紋比較不明顯。而惡棍利柏提在酒吧中賭牌時,手上拿的牌型是黑桃A、梅花A、黑桃8、梅花8和已不可考的第五張牌,這牌型被稱為"死亡之牌"(dead man's hand),這個美國西部歷史上著名的典故源自傳奇人物──蠻牛比爾(Wild Bill Hickok),他在1876年8月2日被仇家暗殺身亡時,手上拿的正是這樣的牌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217/
2008/12/30
- Mar 04 Sun 2007 05:35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虎豹小霸王) 1969
人稱"智多星"的布區卡西迪(Butch Cassidy)和"神槍手"日舞小子(Sundance Kid),美國西部拓荒時期赫赫有名的兩個搶匪,1969年這部【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就是根據這兩人的故事改拍成電影,由保羅紐曼(Paul Newman)飾演布區卡西迪,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演日舞小子,這也是他們倆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73年的【刺激】(the sting),聽說可能會有第三次,兩個老頭子囉!年長十一歲的保羅(Paul Newman)說只要不演勞勃(Robert Redford)他爸爸,啥都好談。^^"
導演是喬治羅伊希爾(George Roy Hill),他用非常詼諧逗趣的風格來詮釋這兩個惡名昭彰的大盜。片頭那記錄片式的畫面把氣氛營造得不錯。保羅(Paul Newman)騎著腳踏車載著女主角嬉戲的那段讓我印象深刻,背景音樂是「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很好聽耶,搭在這裡真的讓人覺得很讚呢!保羅(Paul Newman)就像個大男孩一樣,那畫面讓人感到浪漫溫馨,那旋律令人久久無法忘記。http://0rz.tw/b401Y
炸火車那段蠻好笑的,接著就切入正題了:兩人開始逃亡。在兩人逃亡的過程中,導演常以遠鏡頭來呈現美國西部的廣闊草原啊、沙漠啊、山谷的,都顯得非常壯觀。而由於導演多用戲謔的手法來呈現,有時甚至讓人忘了他們倆是正在逃亡的搶匪咧!『who are those guys?』每次他們講這句話時就讓我發噱,哈哈!中間有一段以定鏡來推進情節,好像在看故事書一樣,搭配俏皮的音樂,還滿有趣的。後來他們帶著女伴遠走他鄉,仍然惡性不改,但導演也讓觀眾看到他們不同於搶匪的一面。最後,導演用最委婉的方式呈現結局,看完時我也略顯惆悵咧!
片廠花了六百萬美金製作,但北美票房就超過了一億美金,真是噱翻了!而除了票房開出紅盤之外,此片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攝影和最佳混音等七項大獎,最後是囊括了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歌曲和最佳原創配樂等四項大獎。
拍攝期間,布區卡西迪(Butch Cassidy)的妹妹經常來拜訪劇組,並會說些布區的軼事給劇組人員聽,還稱讚保羅(Paul Newman)演她哥哥演得很傳神咧!而女主角凱薩琳羅絲(Katharine Ross)後來跟導演處得不怎麼好。另外,片中所有玻利維亞的戲都是在墨西哥拍的。結局也跟事實不同。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4115/
200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