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富士電視台在196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第一集【剣豪無宿】,原班人馬繼續合作,三個主角分別是丹波哲郎、長門勇和平幹二朗,導演則是當時活躍於電視圈的五社英雄。
五導的大銀幕導演初作,運鏡乾淨俐落,節奏簡潔明快,片時僅僅九十幾分鐘,毫不囉嗦地道出一個貧苦農民對抗暴虐地方官的悲慘故事,情節兼具了打鬥娛樂感受與社會省思意涵,不只一針見血地刺痛了卑微無奈的人性(如果想要突破困境就必須下定決心啊),也毫不留情地批判輕信他人與軟弱畏縮的性格(明確地質疑無謂的榮譽心有時甚至會敗事),口吻之嚴厲令人印象深刻,更給人帶來了一點啟發:行事必須隨機應變而不是固執死板。
大家都對現況感到不滿,但是沒人敢挺身反抗,因為強出頭通常也只是送命而已。三個農民鋌而走險地綁架了郡長的女兒以試圖跟他進行談判,路過的浪人也因為同情農民而拔刀相助,不過呢,他們都太天真了,竟然會相信郡長那種人的承諾,所以落得了悲慘的下場。無良無恥的人就是過得比較優渥愜意,而善良正直的人常常只會吃虧受苦,你瞧,幫助農民只能吃糙米(而且還有生命危險stO),投靠郡長卻能吃美食(不過也是有被滅口的可能stO)。嗯,這當然是反諷啦,不過也反映了現實有多麼殘酷。
在艱困的時代裡,大多數人都是苟延殘喘地活著,只有極少數人會勇敢堅強地反抗,而這並沒有對或錯,只是選擇不同罷了。結局著實令人無言以對,三個路過的浪人拚死拚活地幫助貧苦的農民,不料要他們向知事請願時卻沒人敢去,唉!因為大家都害怕會像之前那三個農民一樣被滅口。這三個浪人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啊!算了,還是像野狗那樣繼續流浪吧!世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的啊!
花絮:電視劇總共拍了六個系列,而此片是在第一個系列播畢之後緊接著拍攝並上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652/
2022/09/17
目前分類:1960~1969 (86)
- Sep 17 Sat 2022 23:05
三匹の侍 (三匹之侍) 1964
- Aug 24 Wed 2022 23:30
a shot in the dark (暗夜怪槍) 1964
改編自馬賽爾亞恰(Marcel Archard)於1960年發表的舞台劇本《l'Idiote》,【粉紅豹】(the Pink Panther)系列的第二作,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再度飾演克魯梭探長,導演則是布雷克艾德華茲(Blake Edwards),上映後在北美收穫了六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擠進前十,後來更於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喜劇之一。
敘事風格像是風靡1930年代及1940年代的神經喜劇,從頭到尾都令人發噱,彼得(Peter Sellers)浮誇的表演帶著渾然天成的滑稽感,說他一個人撐起了全片也不為過。雖然後來一直試圖狙殺克魯梭探長的黑衣怪客是誰令人訝異,但是毫無邏輯可言;而巴龍家裡那幾樁命案的真兇到底是誰,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stO
花絮:女主角首選是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可惜她因為身體微恙而無法接演;第二人選是蘿咪施奈德(Romy Schneider),她則是因為合約問題而無法接演;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也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愛姬桑莫(Elke Sommer)花了十萬美元賣斷她之前所簽的兩部德國片約,這樣她才能轉而和米高梅簽訂一筆三年合約,而她也是卡司中至今唯一仍在世的。原始劇本其實沒有克魯梭。警長德雷佛斯、警長的助手法蘭索瓦和克魯梭的僕人卡多後來都成為系列長駐角色。天體營裡那些人是艾導(Blake Edwards)到倫敦某個爵士俱樂部找來的樂手,他們的日薪是十二英鎊。有很多即興演出,例如克魯梭探長說他手上握有整個非洲還有他和助手的對時橋段的對白等等,不過這個情況也導致艾導(Blake Edwards)和彼得(Peter Sellers)兩人頻生摩擦。很多被認為是出外景的橋段其實是棚拍。製作人喬治桑德斯(George Sanders)規定劇組人員若被彼得(Peter Sellers)的表演逗笑出聲的話就要罰五英鎊,最後這筆錢累積到兩百英鎊,被捐給住在片場附近一個貧窮的農夫。主題曲「the shadows of Paris」由吉娜卡羅(Gina Carroll)所演唱。『Ballon』在法語中是氣球的意思。總共死了十四個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586/
2022/08/24
- May 28 Sat 2022 23:00
per un pugno di dollari (荒野大鏢客) 1964
翻拍自黑澤明的【大鏢客】(用心棒),由義大利籍導演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自編自導,領銜主演的則是當時仍未真正成名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製作成本大概是廿萬美元(其中的一萬五千美元是克林(Clint Eastwood)的片酬),最先是在義大利上映,進帳高達廿七億里拉(四百四十萬美元左右),風光坐上冠軍寶座,三年後才在北美上映,也收穫了四百五十萬美元(片名為【a fistful of dollars】),後來更幾度重映。由於票房開得很好,李導(Sergio Leone)就打鐵趁熱地跟克林(Clint Eastwood)又拍了兩部類似的作品(【黃昏雙鏢客】(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和【黃昏三鏢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於是這三部水準皆屬上乘的作品形成了一個系列,在台灣一般是稱為『鏢客三部曲』。
被認為是義大利式西部片的濫觴(其實不是,此前已經有廿多部西部片是在義大利所拍的了,但因為此片是第一部在國際與北美上映,所以後來在知名度上輾壓了前面的作品。),故事發生在美墨邊境,不過其實拍攝地點是在西班牙,這原本只是為了節省花費,不過後來卻形成這類型作品特有的情境魅力,真可謂無心插柳而柳成蔭。整個故事幾乎完全復刻了【大鏢客】(用心棒),的情節大綱(黑澤和菊島隆三因此提告,導致此片在美國的上映時程被迫推遲,前者後來甚至表示藉此所取得的利益比他拍攝該片拿到的還要多,實在令人啼笑皆非。),算是很成功地將日本武士片轉化為美國西部片(一開始影評大多認為很差,不過觀眾卻很中意。),運鏡、人物與配樂都有醞釀出獨特的風味,強力拉抬了已經日暮西山的西部片又支撐了一段時間。
無疑是克林(Clint Eastwood)的成名作,外型剛烈粗獷的他以此鑄下了西部片硬漢的銀幕形象並逐漸成為好萊塢巨星,戴牛仔帽與披斗篷的造型以及叼菸的動作都令人覺得特別帥氣(應該是臉的緣故吧stO)。李導(Sergio Leone)向黑澤偷師並自其他西部片中擷取了創意,當年才卅幾歲的他也因此被封為義大利式西部片的開山祖師,不到四十歲就有如此運鏡功力也著實令人讚賞(大量的臉部特寫和主角視角令人印象相當深刻)。另外,艾尼歐莫利康尼(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則堪稱畫龍點睛,有如裝上了一個讓氛圍顯得壯闊豪邁的濾鏡。
一個無名氏來到美墨邊境一個無法律狀態的小鎮,這裡有兩派人馬正在爭奪地盤而導致民不聊生,於是他決定挑撥雙方展開火拚,希望能讓小鎮重新回到以前和平安詳的時光。英雄鏟奸除惡的戲碼總是很吸引人,以暴制暴的情節充滿令人血脈賁張的陽剛味,主角性格沉默寡言,但做事劍及履及,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一點也不扭捏遲疑,而這種勇於對抗惡勢力的行為極能振奮人心。
結局的意境令人著迷陶醉,短短幾分鐘的橋段卻激盪出氣勢萬鈞的戲劇張力,帶著傷的主角為了拯救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餐館老闆而毅然決然地回到鎮上,他從爆炸引起的煙塵中翩然現身(這根本日本少年漫畫裡常有的畫面吧^^"),在挨了許多子彈後仍昂首挺立(怎麼可能?原來是穿上了鐵片啊!@@),先俐落地收拾了幾個嘍囉,再強勢地解決了雷蒙,最後瀟灑地離開了小鎮。啊!真是太帥啦!
花絮:在西班牙拍攝的成本比在義大利還要少百分之廿五。李導(Sergio Leone)的男主角首選是亨利芳達(Henry Fonda),而詹姆斯寇本(James Coburn)和查理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也都曾被列入考慮,但他們不是開價過高就是覺得劇本太差,所以製作人只得另覓人選。當時正在拍電視劇【rawhide】的克林(Clint Eastwood)熱切地找尋其他演出機會,而和他同演該劇的艾力克佛萊明(Eric Fleming)在婉拒主演無名氏後向製作人推薦了他,雖然該電視劇合約禁止他於空檔時在美國拍電影,但幸好到國外去不在此限,他的傳奇生涯也就由此開始了。李導(Sergio Leone)的雷蒙首選是米莫帕瑪拉(Mimmo Palmara),可惜他婉拒了。而且很多義大利演員不會講英語,所以他們在對戲時是講義大利語或西班牙語,而在美國上映時則有英語配音,又因為拍攝當時收音很差,所以克林(Clint Eastwood)甚至也重新配了自己的音。克林(Clint Eastwood)和李導(Sergio Leone)以及演員們在片場有語言隔閡,擔任翻譯的是班尼托史戴凡涅利(Benito Stefanelli)。前後總共拍了八週。本來克林(Clint Eastwood)的台詞頗多,但他覺得這樣太冗長了,於是建議李導(Sergio Leone)刪減他的台詞,沉默寡言也成為他後來的表演風格。克林(Clint Eastwood)的替身是威廉湯金斯(William Thomkins)。開頭的演員介紹與片名呈現模仿了當時正紅的龐德電影。主角騎著一隻骨瘦如材的驢子這構想出自【tumbleweed】。克林(Clint Eastwood)本人其實不抽菸。製作人的配樂者首選其實是安吉洛拉瓦尼諾(Angelo Lavagnino),但他們還是安排李導(Sergio Leone)和艾尼歐(Ennio Morricone)見個面,當時艾尼歐(Ennio Morricone)拿出兩人上同一所小學時的照片讓李導(Sergio Leone)感到很驚喜,之後他們就持續合作直到李導(Sergio Leone)過世。在歐洲各國上映時,宣傳海報上幾乎看不到克林(Clint Eastwood)。日本提出的抄襲訴訟後來在庭外和解了,據說條件是東寶可以拿到此片全球票房收益的百分之十五,並且擁有此片在日本、南韓和台灣的發行權。在美國上映時,片名原本要取為【the magnificent stranger】,據說直到上映前幾天才決定更改,而且完全沒有人去告訴克林(Clint Eastwood)這件事,他是在三週後聽別人說才知道的。1969年重映時是和【黃昏雙鏢客】(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同場共映。吉安馬力亞沃隆特(Gian Maria Volontè)在演出雷蒙後逐漸走紅,於1970年代時聲勢甚至直逼維托里奧蓋斯曼(Vittorio Gassman)和馬切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直到1975年初才在美國電視上首播。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相當推崇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461/
2022/05/28
- Mar 14 Mon 2022 05:00
悪い奴ほどよく眠る (惡人睡得香) 1960
為新成立的黑澤製片公司開張之作,由三船敏郎、森雅之、志村喬和香川京子等人主演,製作成本是八千兩百多萬日圓,而最後東寶的獲利則為五千兩百多萬日圓。
情節像是揉合了《哈姆雷特》(Hamlet)和《基督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這兩個經典的復仇故事,對人物性格與利害關係的描繪相當細膩,黑澤明的運鏡帶有一點黑色電影的風格(光影明暗鮮明對比的運用令人印象深刻),而佐藤勝的配樂也貼切地營造出各個段落的氣氛,總歸來說仍可算是佳作,可惜情節推進緩慢且娛樂性不高,長達一百五十分鐘的片時更是稍嫌冗長而消耗了觀眾不少的耐心,因此,評價跟黑導的其他名作相比之下的確是較低的。
開頭即夾藏著一絲懸疑感(透過婚禮旁眾記者繪聲繪影地評論的表現手法相當高竿啊),西和板倉互換身分的真相在中後段揭曉,故事由此進入相對明朗化的階段。雖然兩人的秘密被拆穿了,不過還是很有機會完成復仇計畫,就在即將成功之際,和田的婦人之仁與佳子的單純無知卻讓他們倆從頭到尾的努力完全付諸流水,和田自己和板倉不幸喪命(後者還被設計成酒駕肇事,連名聲都被污衊了。),而貪贓枉法的人則再度順利脫身,這些為求自保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卑鄙小人毫無道德下限的行為實在令人鄙視(最傳神的例子大概就是欺騙女兒的岩淵吧)。我的感想是,要跟無恥之徒對抗就不能手下留情或姑息養奸,優柔寡斷只會壞了大事或遭到反撲,罪惡總是如野草般蔓延,不連根拔起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啊!
無疑是令人心情沉重的悲劇,黑導義憤填膺地批判了官商勾結的卑劣行徑與犧牲下屬的骯髒手段,其中似乎也隱含了人民控訴政商黑幕的意涵而發人深省(由西和板倉回憶艱辛過往的對話得知)。結局可謂力道十足地闡述了片名,雖然許多電影情節為了符合普世價值觀而常常帶有警世意味地讓壞人在最後自食惡果,但是人們也都明白世事往往不是如此,因果報應彷彿只是緩解內心無奈的麻醉藥罷了,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善良正直才更加顯得可貴而受人稱道。
花絮:劇本的點子出自黑導的外甥井上麥克(Mike Y. Inoue),但是在經過多人改寫之後,他竟然沒有獲得掛名。在拍攝最後岩淵兄妹趕赴廢棄工地的橋段時,因為車輛急煞導致沒有繫上安全帶的香川頭部往前去撞到擋風玻璃,她隨即被送到醫院縫了好幾針,據說三船曾擋在她的病房外阻止記者打擾,而當時稍微破相的她亦曾考慮要就此退休;另外,如今已高齡九旬的她也是幾位主角中唯一仍在世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曾表示【教父】(the godfather)開頭的婚禮橋段就是受到此片的啟發。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4460/
2022/03/14
- Dec 27 Mon 2021 00:20
psycho (驚魂記) 1960
改編自勞勃布洛奇(Robert Bloch)於195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珍娜李(Janet Leigh)、薇拉麥爾斯(Vera Miles)和約翰蓋文(John Gavin)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製作成本大約是八十萬美元,當年在北美橫掃了九百一十萬美元,僅次於【萬夫莫敵】(Spartacus)而屈居亞軍,也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導演生涯中最賣座的作品。此片問世至今已超過六十年卻仍不斷地獲得讚譽,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92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裡,美國電影學會於1998年將其列為百年百大電影之一、於2001年又將其奉為百年百大驚悚片之首、於2007年重選百年百大電影時更是將其名次再往前排,其崇高的歷史地位已是眾所公認了。遲至今日才拜見此片實在有點汗顏,但這是因為我心懷敬畏而卻步不前所導致。stO
絕對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最知名的作品(甚至有許多人認為就是他最優秀的作品,即使講得保守一點,至少也會在前三名吧。),各方面都像是藝術品般精美細緻,情節曲折離奇,氛圍緊繃懸疑,運鏡巧妙嫻熟,其中對精神分裂、暴力傾向與性慾壓抑等心理疾病的描繪相當露骨,整個故事的意境亦因此顯得深沉窒悶且恐怖駭人。希導(Alfred Hitchcock)展現了出神入化的說故事功力,而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完全使用弦樂的配樂也成功地使驚悚意味更形濃厚(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配樂第四名)。現在已被看作是砍殺電影的濫觴,對後來許多心理驚悚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瑪麗安因為想跟情郎山姆雙宿雙飛而私吞了老闆交代要存進銀行的四萬美元(她的內衣與手提包雙雙由白色變成黑色,象徵她的良心由純潔變成髒污。),她連夜開車遠離了鳳凰城,後來將車停在路邊過夜時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觀眾彷彿也被她的提心吊膽所傳染而跟著變得焦慮不安。因為長途開車而疲累不堪的她後來入住了有點偏僻的貝茲旅館,這家旅館好像是由一對母子所經營。她在浴室被殘殺的橋段來得又急又猛(短短四十幾秒裡居然剪接了近八十個鏡頭,簡直令人魂飛魄散,那股恐懼感彷彿穿透過螢幕震懾了觀眾,甚至令人在洗澡時也會莫名地感到心驚膽跳。@@),觀眾在毫無心理準備下即目睹了這樁慘劇,鏡頭刻意以陰影遮住了兇手的容貌,不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向觀眾暗示兇手是諾曼那個已經精神失常的母親。
瑪麗安的下落不明,她的姊姊萊拉著急地從鳳凰城趕到山姆居住的地方,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她在哪裡,而她的老闆所聘請的私家偵探亞柏蓋斯亦尾隨來到,於是大家開始尋找她的下落。地毯式搜尋的亞柏蓋斯終於找上了貝茲旅館,他發現到瑪麗安的確在這裡住宿過,也察覺出諾曼的行為有點怪異,於是他在向萊拉簡單報告調查結果後又回到貝茲旅館想去探詢諾曼的母親。他狐疑地進到了貝茲家的豪宅,卻在二樓被迎面而來的利刃所刺殺,這一橋段也是來得令人猝不及防,鏡頭刻意由上往下而再度讓觀眾無法看出兇手到底是誰,不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也再度向觀眾暗示兇手是諾曼的母親。
原本答應要再回電的亞柏蓋斯突然失去音訊,山姆和萊拉去徵詢警長後赫然得知諾曼的母親早在十年前就過世了,明明曾在窗邊看見老婦人身影的山姆於是和萊拉再度前往貝茲旅館,他們假扮成夫妻,由山姆絆住諾曼,而萊拉則偷偷前往旁邊的豪宅去找他的母親。萊拉在屋裡尋找老婦人的這個橋段真的很恐怖,希導(Alfred Hitchcock)還很壞心地以鏡子小小地捉弄了已經精神耗弱的觀眾。謎底終於揭曉了,諾曼的母親原來只是一具乾屍,全部的罪行都是他獨自犯下的(觀眾或許早就料到事有蹊蹺,但如此真相還是令人瞠目結舌,我甚至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末了,心理學家在警察局裡對著眾人解說諾曼扭曲的精神狀態可謂探驪得珠般將真相做了一番詳細的解釋,這個橋段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後座力卻十足驚人,因為心理學家所說的話著實令人毛骨悚然。原來諾曼的母親不是自殺而是被他所殺,弒母後的他變得精神錯亂,他甚至將母親的屍體盜走並放在家裡就像她還活著一樣(以他喜歡製作標本來暗示真相實在是極為高竿的象徵手法啊),他一人分飾兩角,從頭到尾都將別人(包括觀眾)唬得一楞一楞的。
女主角珍娜(Janet Leigh)是希導(Alfred Hitchcock)偏愛的類型──金髮美女,當時卅歲出頭的她稱職地飾演了一時意志不堅而捲款潛逃的瑪麗安,她的戲分集中在前半段,因為瑪麗安很快就遇害了,不過她細膩逼真的演出肯定讓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瑪麗安無疑就是她最知名的角色,還讓她獲得唯一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呢!)。當年未滿卅歲的安東尼(Anthony Perkins)則傳神地詮釋了陰沉暴戾的諾曼貝茲(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反派第二名,僅次於【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的漢尼拔萊克特。),這個變態殺手最後在偵訊室裡竟然完全進入了扮演母親角色的心理狀態中,那一抹邪惡的微笑真是令人不寒而慄,光這個表情就足以令人稱讚他的演技精湛了!
總結來說,希導(Alfred Hitchcock)自一開始就營造出難以言喻的懸疑驚悚感並神乎其技地瞞過觀眾的耳目,讓一直以為自己居於老天視角而明瞭全局的觀眾最後像是被狠狠甩了一巴掌般變得狼狽不堪。觀眾茫然無措又恍然大悟,原來四萬美元算是紅鯡魚而瑪麗安則是麥高芬,兩者都只是催化劑罷了,因為整起事件的真相才是重頭戲。而且其實片名早已揭露了一切:諾曼就是喪心病狂的瘋子,只是駑鈍如我沒有那個慧根能夠去理解。stO
先來提一些選角時的傳聞。有許多知名女星都曾是瑪麗安的考慮人選。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還沒開拍前曾向媒體表示過要用海倫海斯(Helen Hayes)或茱蒂絲安德森(Judith Anderson)來演諾曼的母親,這很明顯是個詭計,據說當時有很多女星寫信向他尋求面試。希導(Alfred Hitchcock)希望讓史都華惠曼(Stuart Whitman)來飾演山姆,但環球堅持要用約翰(John Gavin)。
接著來講一些拍攝前後的瑣事吧。希導(Alfred Hitchcock)很喜歡《Celle qui n'était plus》而想要購買翻拍版權,不料早已被亨利喬治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捷足先登了,當時後者拍出【浴室情殺案】(les diaboliques)之後獲得滿堂喝采,有些人甚至認為拍得比希導(Alfred Hitchcock)還像希導(Alfred Hitchcock),由於該片是小成本黑白電影,所以希導(Alfred Hitchcock)就決定拍此片來證明他才是驚悚大師。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助手佩姬勞勃森(Peggy Robertson)向他推薦了原著,按照往例,他匿名向作者買了翻拍版權,這次花了九千美元。派拉蒙不太想拍此片,所以希導(Alfred Hitchcock)決定自行籌資,並且移師到環球的片場拍攝,最後亦由環球來發行,奇怪的是片中仍放上了派拉蒙的標誌。其實最先編寫劇本的是詹姆斯卡瓦納(James P. Cavanagh),但他的作品未能讓希導(Alfred Hitchcock)滿意,後來被採用的是約瑟夫史蒂法諾(Joseph Stefano)所寫的版本。諾曼貝茲的原型是艾德蓋恩(Ed Gein),在原著小說裡,他其實是個矮肥的中年男子,但希導(Alfred Hitchcock)希望能讓觀眾對他多一點憐憫和喜愛而改變了他的角色設定,而這當然也有考慮到票房吸引力。希導(Alfred Hitchcock)很滿意柏納(Bernard Herrmann)的配樂,甚至多給了他一倍的薪酬(從一萬七千美元變成三萬四千美元)。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在浴室刺殺橋段不想放配樂,但在聽了柏納(Bernard Herrmann)的配樂後隨即改變了主意。薇拉(Vera Miles)的片酬是週薪十萬零七百美元。安東尼(Anthony Perkins)的片酬就是四萬美元。珍娜(Janet Leigh)的片酬是兩萬五千美元(這是她和派拉蒙的最後一部片約,只拿了她原本行情的四分之一。),她只拍了三週,其中一週完全都在拍浴室橋段。希導(Alfred Hitchcock)原本不想將故事設定在耶誕節,但在他發現拍攝瑪麗安要開車離城被老闆撞見那幕有拍到街上的一些耶誕裝飾後也只好順勢修改了。希導(Alfred Hitchcock)對情節可說是保密到家,不只要求劇組人員必須發誓不洩露秘密,而且直到要拍結局時才將劇本發給他們,他甚至在片場擺了一張屬於貝茲太太的椅子來迷惑他們。浴室橋段兩個演員都使用了替身,沒有安東尼(Anthony Perkins),也不是珍娜(Janet Leigh)(代替她上場的是當年的《花花公子》玩伴女郎瑪麗蘭佛(Marli Renfro),她的酬勞只有四、五百美元。)。
最後則是花絮。這次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裡真的很難發現:在瑪莉安走進辦公室時站在外頭背對著她的那個戴著牛仔帽的男人(他很早就出現了,因為他知道觀眾會一直尋找他在哪裡,而他不想影響他們對情節的專注。)。貝茲豪宅的原型來自艾德華霍柏(Edward Hopper)於1925年所繪的《house by the railroad》,這幅畫自1930年起就一直被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諾曼母親的聲音出自薇吉妮亞格雷格(Virginia Gregg)、保羅傑斯明(Paul Jasmin)與珍奈諾蘭(Jeanette Nolan)三人,但在偵訊室裡那段獨白則全是出自最前者。情節開始的時間其實就是劇組開拍的時間。萊拉在豪宅裡找尋貝茲太太的橋段和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短篇故事《a rose to Emily》有點像。希導(Alfred Hitchcock)以巧克力糖漿來充當血。情節在審查時遭受到很多阻撓讓希導(Alfred Hitchcock)相當無奈。美國電影協會原本不允許台詞裡出現『異裝癖』這個字,他們在明瞭這是醫療臨床詞彙後才改變了想法。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最後一部黑白片,也是他最後一次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導演。當時美國電影院常常一直輪播著電影,觀眾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場,但希導(Alfred Hitchcock)與電影院簽約要他們不可以讓觀眾在半途入場,這個入場規矩確立後被施行至今。1960年的四萬美元差不多等於今日的卅五萬美元。派拉蒙給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資助不多,所以他必須獨立募足資金,據說最後他的獲利超過一千五百萬美元(超過現在的一億三千萬美元)。原本預定於1966年在電視上首播,但因為有參議員的女兒遇刺身亡而取消(此事直到2019年才曝光),後來此片於1969年重映,隔年終於在電視上首播。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覺得此片很討厭而在往後都拒絕希導(Alfred Hitchcock)進到迪士尼樂園拍攝,有趣的是,迪士尼現在握有五部希導(Alfred Hitchcock)作品的版權。派翠西亞希區考克(Patricia Hitchcock)在今年過世後,薇拉(Vera Miles)成為卡司中唯一還活著的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4215/
2021/12/27
- Dec 23 Thu 2021 00:45
Topkapi (土京盜寶記) 1964
該編自艾瑞克安柏勒(Eric Ambler)於1962年發表的《the light of day》,由梅莉娜墨裘里(Melina Mercouri)、彼得烏斯蒂諾夫(Peter Ustinov)和麥斯米蘭薛爾(Maximilian Schell)等人主演,導演則是朱利斯達辛(Jules Dassin),在北美收進四百萬美元,海外則是再添上三百萬美元,全球票房大約是七百萬美元。附帶一提,位佳後來販售此片時將片名取為【通天大盜】。
算是犯罪喜劇,一夥竊賊想偷位於伊斯坦堡的托普卡匹皇宮裡價值連城的托普卡匹匕首,節奏相當流暢,就連偷盜前的準備過程也鋪陳得妙趣橫生(笑點大多來自彼得(Peter Ustinov),他演得太有喜感了,也讓他再度榮膺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雖然此片如今已罕為人知了,不過娛樂性可謂是歷久彌新,也可欣賞到土耳其當時的國情民風。
最後的偷盜過程真的很精采,在萬籟俱寂的夜晚,垂吊而下的朱利歐神不知鬼不覺地掉包了托普卡匹匕首,其實他們算是做得相當俐落了,幾乎可說是沒有留下破綻,但是劇本先生不讓他們稱心如意,他安排一隻鳥趁隙飛了進去而觸動了警鈴,於是,他們就被捕了stO,笑死!
花絮:有鑑於好萊塢電影常常貶損他們的國家,土耳其政府審慎地檢視了劇本。原本達導(Jules Dassin)想用彼得賽勒斯(Peter Sellers)來演辛普森以及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來演佩吉。片名在土耳其語裡的意思是『大砲之門』。【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的創作者布魯斯蓋勒(Bruce Geller)大方地表示自己的確致敬了那個垂吊而下的點子。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672/
2021/12/23
- Nov 16 Tue 2021 00:30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惡夜追緝令) 1967
改編自約翰柏爾(John Ball)於196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薛尼鮑迪爾(Sidney Poitier)和洛史泰格(Rod Steiger)聯合主演,導演則是諾曼傑維森(Norman Jewison),製作成本是兩百萬美元,北美票房至1971年時總共收穫了一千一百萬美元。當年獲得奧斯卡獎七項提名,最終是抱回了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男主角(洛(Rod Steiger))等五項大獎。之後推出了兩部續集,分別是【they call me Mister Tibbs!】與【the organization】,同樣由薛尼(Sidney Poitier)主演。後於2002年被美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再於2006年與2007年接連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勵志電影與百年百大電影,為其原本就很崇高的聲譽又添上了幾道光彩。
被認為是第一部起用黑人當主角的好萊塢主流彩色電影,因為在黑人民權運動正如火如荼時上映而受到特別的關注。故事發生在密西西比州一個叫斯巴達的小鎮,加拿大籍的傑導(Norman Jewison)簡潔明瞭地說明了1960年代美國南部歧視黑人的情形有多麼嚴重,可謂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美國白人亟欲帶過的事實,其抨擊力道之強勁實在令人難以招架。雷查爾斯(Ray Charles)奮力地唱著「in the heat of the night」,慵懶的節奏藍調風格渾然天成地繚繞出美國南方夏夜的悠閒愜意;而昆西瓊斯(Quincy Jones)操刀的配樂也自然融合地襯托著時而嚴肅又時而詼諧的氛圍。
小鎮警察在半夜開車巡邏時赫然發現一個企業家橫屍在街頭,隨後他就將在火車站看到的一個黑人帶回了警察局,警察局長也以為不費吹灰之力就破案了,沒想到這個被逮捕的人竟然是費城警察局的刑事專家,而他只是返鄉來探望母親,尷尬的開場氤氳出濃濃的滑稽感覺,荒謬的情境則飄散出滿滿的諷刺意味,著實令人哭笑不得。算是別具一格的警匪片,因為其中加進了種族議題,主角是當地的白人警長比爾與外來的黑人警探維吉爾,這樣的角色搭配在現今看來或許不足為奇,但在當時明顯是非常敏感的操作。
角色的衝突從一開始就清楚地呈現,在誤會解開之後,比爾其實希望維吉爾能留下來幫忙查案,但卻因為愛面子而裝腔作勢地將其趕走,維吉爾其實也希望能留下來找出真相,但卻覺得沒受到尊重而決定離去,脾氣都很執拗的的兩人從針鋒相對到惺惺相惜的相處過程特別值得省思,薛尼(Sidney Poitier)和洛(Rod Steiger)兩大影帝同台飆戲果然激盪出耀眼的火花,角色的詮釋都很細膩到位而獲得多方稱讚。
斯巴達剽悍偏狹的民風時常露骨地展現出來,由維吉爾四處查案的過程中所受到的特別對待即可窺知一二。當地白人不只威脅著要教訓他,甚至也不願賣食物給他,而且連向警察報案也不想讓他在場,反正他們就是覺得黑人是不配和他們平起平坐的低等生物。棉花廠主安迪科搧了他耳光而他立刻還擊的橋段堪稱經典,他不容糟蹋的態度肯定會獲得掌聲,而想要仗著權勢羞辱他的艾迪科則落入自取其辱的窘境(被黑人搧耳光想必重傷了他的自尊,那哭喪的表情已說明一切。)。儘管如此,維吉爾仍舊不屈不撓地到處調查,他堅定無畏的勇氣實在令人敬佩,美國電影學會後來更將他選為百年百大英雄之一。而『They call me Mister Tibbs.』(他們叫我提柏斯先生)也被選為百年百大台詞之一,果然是鏗鏘有力的鄭重聲明啊!
另外,比爾則是斯巴達這個封閉保守小鎮上的異類,縱使他的工作能力不強,不過做人處事還算正直認真,而且也不會刻意歧視黑人,因此,一直沒有成家的他時常覺得自己和當地格格不入,這實在是太可笑了。他很想破案,但又怕維吉爾會有生命危險而不時在旁護衛,外表看來強硬固執但內心其實體貼善良,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刀子口,豆腐心。』吧。
嗯,那麼兇手到底是誰呢?這個自一開始就令人困惑的謎題也是要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謎底才行。儘管這個命案其實只是故事要討論種族議題的道具,不過其真相倒也頗為出人意表,看似陰謀殺害而啟人疑竇,實則臨時起意而令人搖頭,複雜的結果有時卻僅是出於單純的原因,原本一直籠罩著的懸疑感突然就消散無蹤了,只留下一臉錯愕的觀眾。stO
輕描淡寫的結局傳達出真摯雋永的情意,男人之間從來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在月台邊,兩人握手道別並相視而笑,相逢自是有緣,而相識則更為難得。今此一別大概再無相見之時,相濡以沫固然是可貴的心意,但是相忘於江湖或許才是更圓滿的境界。
花絮: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是比爾的首選,無奈他當時檔期衝突而無法接演;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也曾被邀演比爾,但是他婉拒了;勞倫斯提爾尼(Lawrence Tierney)亦曾是警長的考慮人選。故事發生在密西西比州的夏天,但劇組卻是秋天在伊利諾州拍攝的,薛尼(Sidney Poitier)之所以堅持要在北方拍攝是因為他與哈利貝拉方提(Harry Belafonte)曾在造訪密西西比州時差點遭到三K黨殺害;全片只有棉花田橋段是真的去到該州拍攝,據說當時薛尼(Sidney Poitier)晚上要睡覺時會在枕頭下放一把槍。洛(Rod Steiger)起初對傑導(Norman Jewison)要求他嚼口香糖有點抗拒,但後來覺得這主意還不錯,據說他總共嚼了兩百多塊口香糖。洛(Rod Steiger)以道奇汽車1960年代創造出來的品牌代言人道奇警長為形象來揣摩警長比爾。薛尼(Sidney Poitier)說維吉爾回搧耳光原本不在劇本裡,是他堅持要這樣拍的,但編劇史特林希利芬(Stirling Silliphant)卻說劇本裡原本就有這段了。維吉爾的週薪是一百六十二多美元,大概接近今日的一千三百美元。聯美很擔憂在南方各州上映時會引起騷亂,幸好最後都沒什麼事情。警長好像一直沒能正確認出寇特尼和哈洛兩兄弟。傑導(Norman Jewison)表示他們原本想用假仙山姆和法老(Sam the Sham and the pharaohs)的「Li'l Red Riding Hood」,但由於沒能順利取得版權,最後改用昆西(Quincy Jones)譜寫的「foul owl on the prowl」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1968年4月4日遭到暗殺,使得即將到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從4月8日推遲至4月10日,而此片最終獲得最佳影片也變成格外敏感的話題。薛尼(Sidney Poitier)常常表示此片是他最愛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811/
2021/11/16
- Aug 07 Sat 2021 00:15
lord of the flies (蒼蠅王) 1963
改編自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於1954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我在昨晚看完了),由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自編自導,算是群戲,製作成本是廿五萬英鎊。
原著無疑是文學瑰寶,書名取自《聖經》,意思為惡魔,隱喻人們心中潛藏的黑暗面。故事尖銳地刻畫了人類從文明墮落回野蠻的過程,人們後天辛苦培養出來的高尚品格在惡劣現實與盲目恐懼的逼迫下漸漸消失殆盡而徒留最原始的生存欲望,理智的人性終究變成了殘酷的獸性。情節大致上算是忠於原著,有如一則黑暗寓言,探討的面向相當廣泛,闡述的意涵亦極為深刻。另外,雖然這些童星的演出顯得生澀,但是這樣反而更具有真實感。
一開始小孩們還謹守著該有的規矩,但後來由於性格差異而慢慢地產生分歧,比較年長的拉爾夫和傑克兩人各執己見且互不相讓,最終他們分裂成兩個不同價值觀的陣營。其實他們如果團結一心的話,或許可以在島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並等待救援,無奈人與人的相處沒有這麼美好,權力野心與競爭意識就足以讓一個團體分崩離析。
海螺象徵著權威,但這個原本大家都認同的團體秩序性最後卻被傑克帶領的唱詩班帶頭破壞了,而某些沒有主見的人在其威脅利誘下也就加入他們而放棄了身而為人該有的品性,在這種艱困的環境中,人性會變得狂妄不羈也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賽門被當成怪物亂棒打死,小豬被巨石砸中而摔落懸崖慘死,拉爾夫則像是罪犯般四處躲藏,循規蹈矩的他們無疑是這個失序世界的受迫害者。
結局令人茫然無言,落單的拉爾夫狼狽奔逃,傑克一夥人喊打喊殺,一隊甫登陸的英國海軍不解地看著這一幕,大概還以為是小孩們在玩遊戲,那畫面實在是太諷刺了!人類的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但人性的野蠻本質卻從未改變,一旦習以為常的外在約束變弱了,那麼人性之邪惡就會被喚醒,而其所作所為就會越來越失控而與良善漸行漸遠。
花絮:從所穿的服裝和所唱的詩歌來判斷,那些唱詩班的小孩應該是屬於天主教或基督新教。拍攝地點在波多黎各的別克斯島,剛開拍不到一週就因為豬玀灣事件發生而受到影響,因為美國將傷兵送到島上來了。因為拍攝現場風聲與浪潮聲太吵了,所以絕大部分的對白都是後來再配上去的,有些部分甚至是一年多後在後製的剪輯過程中才重新配的,而且因為某些小孩子已經長大變聲了,所以必須另外找人來配。在1961年就拍好了,布導(Peter Brook)當時總共拍了六十小時的毛片,後來剪到四小時,最後再刪到一百分鐘以送去坎城影展,後來在美國上映時又被要求減至九十分鐘。威廉(William Golding)贊同此片。於1965年,有一群東加學童有相似的遭遇,但他們在荒島上相互扶持,並於一年多後幸運獲救。英國廣播公司曾於1996年邀集劇組人員與主要演員重遊拍攝舊地。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7261/
2021/08/07
- Feb 17 Wed 2021 01:20
霧の旗 (霧之旗) 1965
前言:我在四年前看過原著(由志文出版,書名為《少女復仇記》。),但當時寫的心得卻因為電腦中了勒索病毒而消失於無形,於是感到無奈的我後來就開始將閱讀心得放到網路上以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stO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59年至1960年間在女性雜誌《婦人公論》上連載的同名小說(原著首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後來又於1977年再度被搬上了大銀幕,由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這對賢伉儷領銜主演。),由當時廿多歲的倍賞千惠子擔綱演出,導演則是山田洋次。我算是松本的超級粉絲,儘管原著和他的其他名作相比並不算突出,但正巧有機緣取得了此片,我也就順勢一睹風采了。
原著像是為女性出一口怨氣般(當時也有評論家認為其中隱含了其他地方對東京的厭惡與憧憬),而橋本忍的劇本幾乎忠於原著。開場以景喻情(悠悠流洩的配樂營造出愁苦意境),貼切地表現了柳田桐子千里迢迢地從熊本至東京求助大律師大塚欽三時煎熬的心情,她在遭到拒絕後所說的『原來窮人不能對法律有任何期待』不管何時何地都或多或少適用,法律也是有價格的,台語裡也有『有錢判生,無錢判死。』這句嘲諷法律是為有錢人服務的話語,原本應該主持正義的法律卻變成為人利用的工具,故事氛圍在蒼涼中透出一抹憤懣。
大塚後來親身體會到了客戶有求於他時那種焦急無助的心情,事不關己時都可以冷靜以對,但切身之痛可就忍受不了啦。心機深沉且性格剛毅的桐子抓住了向大塚復仇的機會,她一步一步誘使他掉入萬劫不復的陷阱中,這股恨意著實令人不寒而慄,她就像霧般籠罩著大塚而令他迷茫失足(她的名字『桐』和『霧』在日語中都唸きり,真是巧妙的雙關啊!)。說到底,桐子的哥哥很冤枉,但大塚也相當委屈(最無辜的或許是河野徑子吧),在這個炎涼的世道下,總是會有人遭逢苦難卻無處話淒涼,命運就是如此無常且半點不由人(這時可不會再分富貴或貧賤了)。
懸疑感始終瀰漫不散,如墜五里霧中的觀眾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案件竟然產生了令人驚訝的交集,原來兩樁命案的兇手是同一個人,但這些對桐子來說或許都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她的哥哥早就帶著冤屈死去,而大塚也已身敗名裂了(徑子算是陪葬)。桐子將關鍵證物打火機丟入深不見底的大海中,她打算將這個秘密深藏在海底,永遠都不讓別人知道。
情節實在是令人五味雜陳,而這個滿含怨怒的復仇故事主要是以桐子的角度來看待整件事情,所以在情感方面就顯得頗為煽情露骨。相依為命的哥哥被冤枉殺人而病死獄中,她將哥哥的死歸咎於大塚不肯幫忙,這個想法簡直可說是理盲又濫情,但作者不想指責桐子,也不願怪罪大塚,兩人或多或少都令人同情,那麼應該控訴誰呢?我想可能是冰冷的法律(說得更嚴重一點,是壓迫人民的國家制度。)與現實的人性吧!
花絮:東寶也有打算要拍,但最後捷足先登的是松竹。
http://www.imdb.com/title/tt1363113/
2021/02/17
- Jan 25 Mon 2021 01:20
point blank (步步驚魂) 1967
改編自理查史塔克(Richard Stark)於1962年發表的《the hunter》,由李馬文(Lee Marvin)擔綱演出,導演則是約翰鮑爾曼(John Boorman),以三百萬美元左右拍成,北美票房大約是九百萬美元。在2001年曾被美國電影學會放到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的提名名單上,在2016年則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
略帶新黑色電影風格,鮑導(John Boorman)嫻熟地以幾個眩暈恍惚的剪接鏡頭來表現主角沃克極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而飄忽迷亂的配樂則稱職地輔助了這個表現手法,片時僅僅一個半小時出頭,整體的節奏還算流暢明快,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冷場。沃克就像一匹孤獨的餓狼,自惡魔島脫逃的他急著想報仇並拿到自己應得的錢,那股執著的意志充滿了男子氣概,性格強悍的李(Lee Marvin)冷酷剛毅地詮釋了一個獨自對抗幫派的孤膽硬漢。
動作戲充滿了令人血脈賁張的冷硬暴戾氣息,遭到好友背叛的氣憤與失去愛妻的痛苦在他的心頭縈繞並化為滿腔的怒火,那持續很久的腳步聲似乎代表了他的復仇心切。假裝要試車而將車行老闆弄到鼻青臉腫,去俱樂部也和對手在舞台後方激烈地搏鬥(這段真的令人印象深刻,黑人歌手亂吼亂叫的歌聲和脫衣舞孃害怕的尖叫聲不停地折磨著觀眾的耳朵,實在是越聽越惱人,甚至讓人莫名地感到不悅。),他毫不退縮,就是一定要把鬱積在胸中的怨氣全部發洩出來才肯罷休。
孤寂的意境相當迷人,可惜情節過於簡單而沒有精彩的轉折,而故事架構較鬆散且強調氛圍感受與畫面意涵的電影往往必須耐著性子才能欣賞出其可看之處。最後揭曉的組織首腦身分令人驚訝,躲在暗處的沃克這時才發覺自己從頭到尾都被利用了,不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讓他不爽的人都死了,而他貿然出去拿那筆錢也很危險,於是他不發一語地離開了,這樣的結局透著一抹徒勞空虛的挫敗感,但或許他可以投向克莉絲的懷抱去尋求慰藉吧!
花絮: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主演的【危險人物】(payback)也是改編自《the hunter》。曾是聯邦監獄的惡魔島在1963年關閉後首次成為電影拍攝場地,米高梅以日租兩千美元向政府租用這個場地。米高梅允許李(Lee Marvin)有定奪劇本和選角的權力。李(Lee Marvin)和安潔狄金森(Angie Dickinson)在拍【殺人者】(the killers)發生過爭執,據說他曾將她吊在窗戶上,所以她對他毫無好感,也讓片場有一點緊張。沃克拿的是史密斯威森M29,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飾演的哈利卡拉漢也是拿這一把槍。當時的九萬三千美元大約是現今的七十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138/
2021/01/25
- Dec 28 Mon 2020 00:40
座頭市物語 (座頭市物語) 1962
【座頭市】(座頭市)系列的初作,改編自子母澤寬於1948年在雜誌上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勝新太郎領銜主演,配角則有天知茂和萬里昌代等人,導演則是擅長拍攝時代劇的三隅研次。由於票房開得不錯,在此後的廿多年間陸續拍了廿五部續集(其實都集中在1962年到1973年,在這十二年間高速地產出了多達廿四部續集,而最後一作則在1989年。),也曾改編成舞台劇和電視劇,而近來也有一些重拍之作。
節奏偏慢,但氣氛醞釀的過程就像好酒一樣越陳越香,三導展現了優異的敘事功力,以一些小事件(賭博和釣魚等等)分層別次地形塑了座頭市這位盲劍客角色,即使他完全都還沒施展身手,但觀眾彷彿已經能感受到他豁達的氣度與卓越的劍藝了(嗯,對主角有這種期待應該是很正常的吧!@@),而這樣的暗示往往會帶來不錯的戲劇效果。武戲很少且演了將近快一個小時才出現,對打動作的雕琢也不是很紮實,倒是文戲綿密又內斂,人物形象的刻畫相當鮮明。
第二男主角是罹患肺癆而身體微恙的平手造酒,他和座頭市在河邊釣魚時初次相遇,兩人皆具有高尚的武德與超群的武藝,絕不像那些幫派分子那般品行低下且功夫拙劣。他們倆最後在木橋上的對決氛圍顯得蒼涼,命運安排惺惺相惜的兩人拔刀相見,殺氣騰騰的兩三招之間就分出輸贏了,由座頭市俐落勝出,而平手也算是得償宿願。勝和天知兩人年紀相仿(當時都是卅歲出頭),前者不惜犧牲形象去演出看似外貌不揚而實則身手不凡的座頭市(講到他就是想到座頭市,這絕對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了。),而後者則精湛入魂地詮釋了豪邁不羈卻病相懨懨的平手,兩人的對手戲不多,但每段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意涵。
而拿來和兩位劍客對照的就是那些幫派分子(尤其是指飯岡與其手下),他們都是會多方算計並處處利用他人的卑鄙小人,性格自私勢利又刻薄奸詐,有求於人時就和善相待,不遂其願時就辱言相向,別人的死活全然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他們只在乎自己最後獲得了多少利益而已。座頭市非常瞧不起他們,可是他卻也在迫於無奈下間接地助了他們一臂之力,而這或許也加深了他的罪惡感。世風敗壞而道德淪喪,平民百姓亦無辜受害,互相爭鬥的兩幫地痞流氓都不值得支持,一旦涉入其中就像是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汙泥般令人氣惱。
另外,在一派剛強中用來點綴一抹溫柔的女主角則是因哥哥和前男友都是品行不良的幫派分子而為座頭市的凜然正氣所折服的阿種,雖然美女愛上盲人有違常理,但這樣的設定或許多少也能讓人感受到紛亂的時代下女人的無奈吧。結局雖顯老套卻也瀟灑乾脆,座頭市為了躲避在橋上等待的阿種而刻意穿越樹林離去,四處漂泊的他實在不好意思拖累她,也就只好辜負她的一片真心了,兩人情投意合卻因為現實阻礙而無法相守相伴,這分可憐的情意徒留可嘆的遺憾,令人也不禁心生惆悵。
花絮:座頭是江戶時期盲人的最低階級。座頭市和平手的劍法屬於居合術。把牙齒塗黑是亞洲很多國家的傳統習俗,通常是美麗與成熟的象徵。系列廿六作中,只有此片和第二作是黑白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714/
2020/12/28
- Oct 07 Wed 2020 00:15
再見台北 1969
『文夏流浪記』系列第十作(也是唯一留存下來的系列作),由文夏自編自演,配角有小王和文香等人,導演則是許峰鐘。
台語電影在1960年代曾蔚為流行,但後來因為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畫而逐漸式微,所以此片可以算是黑白台語片的瑰寶之一,也是我至今所看過年代最久的台語片。若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那麼此片真可謂是慘不忍睹(情節粗糙浮誇,演技生硬做作,開頭還有很多令人不明所以的長鏡頭@@。);但若將年代因素考慮進去,那麼就令人不忍苛責了(畢竟台灣當時拍電影的技術還在草創期)。
片頭先簡單地介紹了『文夏流浪記』系列前九作(在此九片現已全都亡佚的情況下更顯珍貴),進入正片後,半世紀前的台北樣貌也稍微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此片也因此有了一點紀實的歷史價值),令人也不禁湧起一絲懷古之幽情。因為刻意安排了許多要逗笑觀眾的荒謬橋段(互丟泥巴的部分還真的是胡鬧到令人哭笑不得啊@@),所以情節極度違背常理(請觀眾就別計較了stO),其中以孫女阿美真身的反轉最讓人吃驚(但其實也是抝得頗硬),結尾是預料中的歡喜大團圓,而阿文哥和小王則是繼續他們的流浪走唱生涯(所以兩人到底有沒有拿到五十萬賞金啊?)。
花絮:此片上映當時,文夏還會帶著文夏四姊妹在全國各地的電影院登台演唱,每每造成萬人空巷的景象。
http://www.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1482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6816718/
2020/10/07
- Oct 03 Sat 2020 05:05
wait until dark (盲女驚魂記) 1967
改編自佛萊德里克諾特(Federick Knott)於1966年發表的舞台劇本,擔綱演出的是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配角有亞倫阿金(Alan Arkin)和理查克雷納(Richard Crenna)等人,導演則是泰倫斯楊(Terence Young),製作成本是三百萬美元,但北美票房開出漂亮的七百卅五萬美元。2001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此片列入百年百大驚悚電影之一。
三個歹徒來到盲女蘇茜的家中找她老公替人保管的洋娃娃,他們偽裝身分並編造了一套故事來取信於她以便取回那個裡頭藏有海洛因的洋娃娃,她原先全信以為真,但後來慢慢地感覺到不太對勁了,於是她在鄰居女孩葛蘿莉亞(這個角色很關鍵,她先是擅自拿走洋娃娃讓情況變得混亂,但後來也勇敢地向外求援而適時地拯救了蘇茜。)的幫助下將計就計,最後艱辛地擊退了歹徒。
奧黛莉(Audrey Hepburn)從影十多年以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演出驚悚片,是她為了改變自己的螢幕形象所做的大膽嘗試,當時將近四十歲的她那纖瘦的身材為這個角色又增添了幾分柔弱,她的演出在浮誇中帶有平穩,將驚慌無助卻自立自強的盲女詮釋得恰如其分,影藝學院為此送上了她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最佳女主角提名。
既然是改編自舞台劇,那格局就不會太大(全片的場景幾乎都在一個地下住宅裡),角色也不會太多,倒是情節的鋪陳頗具層次,氣氛的營造亦相當成功(亨利曼奇尼(Henry Mancini)的配樂也該記上一筆),雖然故事很老套,邏輯也漏洞百出(最大的瑕疵大概是她為何不鎖門而任由那些人來去自如呢?@@a),但或許仍稍有可觀之處。
全片最大的高潮就是片尾蘇茜和歹徒的對抗,看不見的她將燈泡全部打破以扭轉劣勢(但還是留下一盞燈讓觀眾看清楚兩人在演什麼stO),全黑的畫面令人也不禁屏住了氣息(電影院在播映時也真的將燈光全部關掉以讓觀眾處在全然的黑暗中),而她在黑暗中劃亮火柴的鏡頭也頗有情緒渲染力(黑暗中的微弱亮光似乎也象徵她的處境如風中殘燭般危急),後來他藉著冰箱的燈光來照明讓優勢回到自己身上(這個點子實在頗為巧妙啊),到這裡看來編劇也沒招了,只能讓她拿刀扎了他。雖然這樣的結局很粗糙,但柔弱勝剛強的戲碼還是隱含著勇敢突破困境的積極寓意。
花絮:楊導(Terence Young)和奧黛莉(Audrey Hepburn)兩人早在二戰期間就有過交集了,當時才十六歲的她在荷蘭的醫院擔任志願護士,而他就是她曾照顧過的傷兵。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曾考慮用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和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來飾演羅特和塔曼。據說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曾是羅特的考慮人選。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曾是蘇茜的考慮人選。飾演葛蘿莉亞的茱莉哈羅(Julie Herrod)是唯一參與了舞台劇和此片的演員,而這也是她唯一的大螢幕演出。楊導(Terence Young)和奧黛莉(Audrey Hepburn)曾拜訪一所盲人學校去觀摩盲人的不便,她甚至還學習使用盲人點字法。奧黛莉(Audrey Hepburn)親自挑選了盲女角色的服裝。梅爾法拉(Mel Ferrer)希望藉著製作此片來挽回他和奧黛莉(Audrey Hepburn)的婚姻,可惜未能如願,他們在隔年就離婚了。奧黛莉(Audrey Hepburn)原本想到歐洲去拍,但後來被說服留在美國就好。奧黛莉(Audrey Hepburn)在拍完此片後以照顧小孩為由宣布息影,後來直到1976年才復出。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非常推崇亞倫(Alan Arkin)在此片的演出。舞台劇自1966年在百老匯開演後總共演了三百多場才下檔,後來在1998年又再演了將近一百場。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467/
2020/10/03
- Sep 12 Sat 2020 00:15
le samouraï (午後七點零七分) 1967
由尚皮耶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則是亞蘭德倫(Alain Delon),當年在法國收穫了幾百萬法郎。
算是帶有新浪潮電影特色(敘事的突兀跳躍、場景的快速切換、人物心理的描繪與環境細節的捕捉等等)的新黑色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之一的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以極為巧妙的手法將剛烈的警匪動作片拍成冷冽的殺手藝術片(連中文片名都跟著帶有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意味@@),還真的是有夠厲害。從頭到尾都籠罩著凝滯寂寥的疏離氛圍,法蘭索瓦德魯貝瓦(François de Roubaix)冷峻的配樂加深了這種感覺,情節稍嫌單調沉悶,但意涵堪稱簡潔雋永,幾十年來不斷有後輩仿作與致敬即已證明其崇高之地位。
帥到無以復加的亞蘭(Alain Delon)精湛入魂地詮釋了孤僻的職業殺手傑夫,深沉內斂的演出頗受讚賞,紳士筒帽與西裝加大衣的紳士打扮顯得優雅瀟灑,不苟言笑的冷酷態度令人印象深刻,舉手投足間盡是翩翩風采(男人想當他,女人想要他。),每次出門前一定要先照照鏡子,那個右手滑過帽沿的動作真的是帥呆啦!(我也認真地試著在鏡子前模仿他,動作是很像啦,但臉完全不像。stO)
《武士道之書》寫著:『沒有誰比武士更孤獨了,或許只有叢林裡的老虎例外。』開場的鏡頭充滿了韻味,房裡的光線灰暗地落下,籠裡的鳥兒啁啾地鳴叫,街上的人車匆忙地來去,床上的男人安靜地抽菸,有聲的外在喧囂反襯出無聲的內在孤寂。傑夫是拿錢辦事的職業殺手,人是順利殺掉了,但卻被人瞧見了,也引發了後來的諸多紛擾。獨來獨往的他沒有朋友,但他有一個知心女友(她甚至願意為他作偽證,即使遭到警方的威脅也未曾動搖。),或許,在他全然冰冷的靈魂中仍有著一絲溫熱的情感。他使命必達且有仇必報,雖然行事相當謹慎,但性格卻也很固執,即使遭到警方的嚴密監視也一定要幹掉暗算他的人,這種孤狼性格的雕塑充滿著暴力美感。
結局散發出憂鬱感傷的詩意,猛爆而出的槍聲了結了傑夫孤獨而終的一生,當初決定走上這條沾滿血腥的道路時,他就擺脫不掉因果報應的宿命了。他的新任務是殺掉目擊前一起兇案的鋼琴家,但她對他有恩,所以他決定以命回報,他以沒有子彈的槍指著她來誘使警方對他開槍,一向冷酷無情的他儼然是慷慨赴死,如此具有江湖道義的行為著實呼應了片名,也為此片畫下了戛然而止的句點……
花絮:片頭那句引述自《武士道之書》的話其實是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自己杜撰的。原本的結局是亞蘭(Alain Delon)臨死時面帶笑容,但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發現他在其他作品已經有這樣的表演之後隨即做了改變。梅導(Jean-Pierre Melville)的工作室後來發生火災,那隻雌性的紅腹灰雀是唯一的受害者。亞蘭(Alain Delon)和飾演女友的老婆娜塔莉卡諾瓦斯(Nathalie Canovas)在此片殺青不久後就離婚了。吳宇森和杜琪峰最愛的電影。渥特希爾(Walter Hill)的【虎口拔牙】(the driver)、吳宇森的【喋血雙雄】、杜琪峰的【復仇】、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的【完美狙擊】(the American)與尼可拉斯溫丁海芬(Nicolas Winding Refn)的【落日車神】(drive)等片明顯有受到此片的影響。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229/
2020/09/12
- Mar 29 Sun 2020 01:10
midnight cowboy (午夜牛郎) 1969
改編自詹姆斯李歐赫勒希(James Leo Herlihy)在196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強沃特(Jon Voight)兩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製作成本僅僅三百六十萬美元,但上映後竟然在北美囊括了四千四百多萬美元,全年只輸給【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而屈居亞軍。另外,此片不只在商業市場上開出紅盤,在專業影評領域也是斬獲頗豐(影藝學院激賞萬分地獻上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三項大獎),之後於1994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接著又於1998年和2007年兩度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這麼多榮耀已足以證明其經典地位了。
在美國,像喬這樣的人太多了,離鄉背井的他們來到了繁華的紐約大都會,熱切地期盼自己能在這裡闖出一片天,有人如願了,其奮鬥經歷可能很激勵人心,但也有人失望了,其悲慘遭遇多少也令人感慨。兩尾魯蛇卑微地蜷縮在紐約大蘋果的髒亂角落裡,娛樂性不高,但稍嫌平淡的故事卻頗富同情意味,而其情節的深沉哲學性(透過荒謬的情節讓人省思人生意義)與畫面的獨特藝術性(演出主角內心所想的呈現手法有點意識流)也令人讚嘆不已。
一開始的鏡頭就頗具魅力,搭配著哈利尼爾森(Harry Nilsson)演唱的「everybody's talkin'」那積極樂觀的歌詞,儘管往事令人惆悵,但是未來值得期待。在家鄉德州接連失去親情與愛情的喬想去紐約打拚看看,但他竟然異想天開地想當牛郎賺錢,這個荒唐的念頭讓他一到那裡就鬧出笑話並連連碰壁,先是被一個假貴婦糊弄了,後來又被瘸子瑞可擺了一道,殘酷的現實永遠不曾對人手下留情過,而興盛華麗的大都市其實也有其委靡破敗的一面。
很快就花光盤纏的喬只能和瑞可一起窩在即將被拆除的廢棄大樓裡,兩人磕磕絆絆地過著三餐不繼的生活(當然少不了招搖撞騙stO),就像涸轍裡相濡以沫的兩條魚一樣,令人感動卻也哀傷。腦筋不太靈光的喬在紐約是不可能有什麼發展的,他想當貴婦的小白臉,卻總是招來性格古怪的同性戀,後來好不容易總算做成了一門生意(只有廿美元stO),但這時瑞可卻病倒了。舉目無親的喬已將瑞可視為摯友,為了完成這位患難之交想去邁阿密的心願,他洗劫了一個同性戀嫖客,愁雲慘霧的兩人坐上了公車,前往風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州。
但兩人還沒到邁阿密,瑞可已經死在車上了,這趟遙遠的旅程就像是一場被忽視的葬禮,面對同車乘客的好奇眼光,困窘的喬緊緊環抱著瑞可死去的身體,無聲的結局釋放出了喧囂的心酸。達斯汀(Dustin Hoffman)和強(Jon Voight)將瑞可和喬這對難兄難弟詮釋得相當傳神而雙雙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兩人萍水相逢的友情就像是一首悲傷的歌曲,是注定譜不出輕快旋律的,美好的人生只存在於幻想裡(用快速剪輯所營造出來的迷亂意境真的很棒),是那麼遙不可及……
先來講一些有關製作或拍攝的瑣事。麥可薩拉辛(Michael Sarrazin)因為和聯美談不攏片酬而無緣出演喬。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曾試鏡爭取出演喬。據說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和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也都很想演喬。捧紅達斯汀(Dustin Hoffman)的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曾勸他不要接演此片。因為英籍的製作人約瑟夫傑尼(Joseph Janni)想把故事場景搬到倫敦,所以史導(John Schlesinger)改而和傑羅姆海爾曼(Jerome Hellman)合作,聯美一度對製作情節下流的此片感到猶豫,但在兩人提出削減片酬而改為票房分紅後決定開出綠燈。史導(John Schlesinger)聘請了攝影師麥可柴德斯(Michael Childers)來當他的助手,兩人後來展開了長期合作。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y)將自己的兒時好友亞當霍蘭德(Adam Holender)推薦給了史導(John Schlesinger),而這也是他首次擔任攝影指導。史導(John Schlesinger)表示南斯拉夫電影【kad budem mrtav i beo】是此片的靈感來源,而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挑釁的人】(my hustler)則啟發了視覺風格。強(Jon Voight)因為很想演喬而答應只拿當時演員工會所訂的最低片酬,據說他差點因為講不好德州口音而失去演出機會。達斯汀(Dustin Hoffman)花了很多時間在紐約街頭觀察流浪漢和行人的姿態,拍攝時他會在鞋子裡放小石頭以確保走每一步都跛腳。達斯汀(Dustin Hoffman)和強(Jon Voight)兩人在片場不斷較勁以激發演技。雖然原始劇本似乎有寫到瑞可假裝被計程車撞傷,但兩人差點被撞到的片段據說是意外,因為劇組沒有取得封街允許,所以他們只能照著紅綠燈號誌在人潮車流中勉強拍攝,而那輛計程車當時是闖了紅燈,也因此造就了那句經典台詞。拍攝下雪橋段時是7月,所以那其實是假雪,而由於製雪機聲音太大而造成劇組收音困難,所以兩位主角必須另外再錄製台詞。艾爾史戴森(Al Stetson)其實是此片的電工,他是在臨演沒趕上拍攝的情況下臨時被叫去客串了開往佛州的公車司機。哈利(Harry Nilsson)特別為此片寫了「I guess the Lord must be New York City」,但最後沒被採用,而藍迪紐曼(Randy Newman)的「cowboy」與巴布狄倫(Bob Dylan)的「lay lady lay」也都曾被考慮過,據說後者是因為沒及時完成而被割捨。
最後是花絮。據說史導(John Schlesinger)曾想著自己是不是拍出了一部下流的作品。被認為是最早使用『scuzzy』(髒亂或討人厭的意思,由『scummy』與『fuzzy』兩個字合成。)這個字的電影。『I'm walking here! I'm walking here!』(我正走在這裡耶!)在2005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台詞之一。達斯汀(Dustin Hoffman)因為擔心此片會傷害他的螢幕形象而隨即接演了浪漫的【John and Mary】。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一開始被審查為X級而無法廣為宣傳,後來在無任何刪剪的情況下於1971年被改為R級,一般認為是奧斯卡得獎效應。愛爾蘭審查單位當年認為此片和原著的情節都太過粗鄙下流而決定禁映與禁售,直到幾年後才雙雙解禁。此片在柏林影展上空手而回讓聯美相當不爽而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都沒再推作品去參展。達斯汀(Dustin Hoffman)於1994年參加此片上映廿五週年活動受訪時表示當時來看試映的觀眾在看到電影院男男親熱片段時紛紛開始離場。因情節涉及同性戀而長期遭到台灣政府禁映,一直到去年的台北電影節才初次登上大螢幕。此片於1971年重映時是和【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聯名共映。於1980年底首次在英國電視上播出。約翰韋恩(John Wayne)對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頗有微詞。德州奧斯汀曾有一家違法經營的酒吧就叫『midnight cowboy』。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4665/
2020/03/29
- Jan 02 Thu 2020 00:45
Cape Fear (恐怖角) 1962
改編自約翰麥唐納(John D. MacDonald)發表於1957年的《恐怖角》(the executioners),由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和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兩人領銜主演,導演則是約翰李湯普森(J. Lee Thompson),製作成本是三百萬美元,但票房不佳,還連帶拖垮了葛雷哥萊(Gregory Peck)的製片公司。順帶一提,此片在台灣似乎還另有一個片名──【海角驚魂】。
雖然上映當時反應不佳,但此片後來就好像經過了時光考驗般地挽回了顏面,契機可能是在1995年被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重拍了,接著就是在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年百大驚悚片裡。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和勞勃(Robert Mitchum)也都演出了他們在螢幕上常見的形象,前者正義凜然,後者邪惡刁蠻(2003年甚至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惡棍之一)。
算是新黑色電影,身為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粉絲的湯導(J. Lee Thompson)很刻意地模仿了偶像的運鏡風格,像是燈光明暗的調度或特寫鏡頭的使用都有其影子,雖然火候還不夠,但是意思到了;而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的配樂也絕對是傑出的一手,總能適時地營造出適當的氣氛。戲劇張力自一開始就繃緊了,出獄後的凱迪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作證的包登而意圖報復,他來到了包登居住的小鎮,開始有意無意地威脅包登與其妻女,他那熾烈的恨意和小鎮悠閒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
驚悚感鋪陳得頗有層次,從一開始的輕描淡寫到最後的濃墨重彩,觀眾彷彿可以直接感受到凱迪渾身的暴戾氣息,而包登一家人那種如坐針氈的心理壓力若非親身經歷恐怕也難以體會。正邪的對抗著實精彩,雙方都用盡心計,最後近身肉搏。結局當然是邪不勝正,但並沒有完全訴諸感性而試圖尋求理性,算是否定了以暴制暴的行為而提醒了法律的存在。結尾的鏡頭雲淡風輕,包登一家人坐著遊艇離開了,那凱迪呢?想必又要回到牢裡了吧!
花絮:在原作中,凱迪是因為強暴虐待了十四歲少女而被軍事法庭審判有罪,但因為這樣的人物設定過不了審查而改掉了。亞佛列德(Alfred Hitchcock)原本都預定要掌鏡了,不料他卻在和製片公司吵了一架之後拂袖而去。身為製作人的葛雷哥萊(Gregory Peck)不喜歡原作書名而決定取新片名,他覺得以地名為片名應該不錯,最後挑中了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洛史泰格(Rod Steiger)很想演凱迪,但當他聽說片廠考慮的是勞勃(Robert Mitchum)後就識趣地放棄了。飾演私家偵探的泰利賽佛拉斯(Telly Savalas)也曾試鏡要演凱迪。厄尼斯特鮑寧(Ernest Borgnine)曾是凱迪的考慮人選;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原本是要演凱迪。據說原本勞勃(Robert Mitchum)並不是很想接演,但湯導(J. Lee Thompson)和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很有誠意地送了一箱波旁威士忌到他家,於是他說『Okay, I've drunk your bourbon. I'm drunk, I'll do it.』(好吧,我喝了你們的波旁。我醉了,那就拍吧!),但其實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後來曾表示自己給了他一筆優渥的片酬。約翰韋恩(John Wayne)和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等人都曾是包登的考慮人選。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曾是包登的預定人選,但後來他未能接演,於是葛雷哥萊(Gregory Peck)就決定自己上陣了。湯導(J. Lee Thompson)想要海莉米爾斯(Hayley Mills)來演南茜,無奈她已經和迪士尼簽約了。勞勃(Robert Mitchum)在青少年時期還真的曾在喬治亞州薩凡納被以流浪罪逮捕過。據說波莉柏根(Polly Bergen)對勞勃(Robert Mitchum)捏破雞蛋的反應是真實的,因為那是湯導(J. Lee Thompson)在拍攝當天才想到的點子。仔細看,警方的執勤名單姓名是取自《87分局》(87th precinct)。凱迪毆打女人的那間旅館在【驚魂記】(psycho)也出現過。湯導(J. Lee Thompson)當時曾抱怨英國的審查員約翰崔維連(John Trevelyan)東刪西剪根本就完全毀了此片,但後者表示只刪了六分鐘左右,而且後來發行錄影帶時就是原版呈現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824/
2020/01/02
- Oct 06 Sun 2019 03:35
大菩薩峠 (大菩薩嶺) 1966
個人在部落格寫電影心得以來所看的第五十部1960年代的電影,改編自中里介山於1913年開始連載近卅年的同名時代小說的前三卷,由仲代達矢主演,導演則是岡本喜八,當時是和【続・社長行状記】一同上映。
我一直覺得日本的武士片和美國的西部片都是非常獨特的電影類型,兩者外在形式不同但內在蘊涵相近,也都各自擁有相當程度的地域專屬性。《大菩薩峠》自1935年之後就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而追隨前人腳步的此片應該就是其中的顛峰之作,自此之後,再也無人將這個故事搬上大螢幕了(當然或許多少也是因為流行趨勢改變了)。橋本忍的劇本簡直無懈可擊,而岡導的運鏡亦可謂入木三分,藝術性之高已是筆墨難以形容,日本幕末時代的樣貌彷彿躍然紙上般寫實生動,令人得以一窺堂奧,雖然節奏稍嫌緩慢而顯得有點沉悶,但那細膩醞釀的殺戮氣氛無疑堪稱一絕。
1860年代初期,德川幕府已長達兩百多年的平穩統治終於遇到了嚴厲挑戰,日本也再度迎來了一個暗潮洶湧的亂世。倒幕勢力開始暗中集結,擁幕陣營也積極查緝,想法毫無交集的雙方對陣廝殺已是在所難免了,時勢也因此變得劍拔弩張。在幕末這樣一個腥風血雨的劇變時代裡,每個人的命運似乎都因為政局紛擾而流離坎坷。
機龍之助擁有超群不凡的武藝,但性格卻有點兇殘,在路上走著走著竟然就殺死了遇到的陌生老人。若在承平治世,他應該是仕途平順,但無奈他生於板蕩亂世,這也讓他原本就很陰沉的心智變得更扭曲了。他原本一直堅持著武士榮耀與劍道精神而對各種小人步數與情感勒索感到不屑,但環境的改變侵蝕了他的價值觀,因此被迫離鄉求生存的他頭也不回地遁入魔道,對勝利的極度渴望似乎喚醒了他心靈深處豐沛的殺意。劍是武士的靈魂,邪惡的思想就會練就出邪惡的劍術,他開始視人命為螻蟻,劍下亡魂多不勝數,或許殺手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因為他終於可以縱性盡情地殺人。仲代展現了精湛入魂的演技,完美地詮釋了生不逢時的龍之助,那空洞斜吊的眼神令人畏懼閃避,那瘋癲狂妄的性格則令人不寒而慄。
多場武打對決的呈現都相當出色,開場沒多久的埋伏、中段的雪地行刺(戲分不多的三船敏郎僅憑著這一場戲就足以讓人看出他的氣場有多麼強大)與結尾的圍殺,轉眼間已屍橫遍地,震撼力十足!靜滯凝結的肅殺氛圍令人屏息而不敢稍喘,隨之而來的悽慘呼號則令人膽寒而不忍卒聞,那瀰漫於空氣中的血腥味道好像會透過電視螢幕飄散出來一樣。
全片焦點集中在龍之助,但其他旁襯的角色也不容忽視。阿濱為了夫婿宇津木文之丞的前途而去向龍之助求情並不惜委身於他(以磨坊水車木樁隱喻做愛真是巧妙啊),可惜仍事與願違而被迫與他逃離家鄉,感到不幸福的她最後命喪龍之助的刀下,或許是整個故事裡最悲慘的角色;阿松則是因為失去祖父而被迫寄人籬下,還好一直都有七兵衛在旁觀照,後來也遇到心上人,命運似乎如倒吃甘蔗般地漸入佳境;宇津木兵馬的出場時間不多,拜島田虎之助為師的他為兄復仇的決心熾烈,儘管七兵衛表示願以手槍助他一臂之力,但他仍堅持要與龍之助以刀決鬥,可謂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龍之助自認殺遍天下無敵手,直到他在雪地裡看到虎之助大開殺戒,他在剎那間明白了自己還不是天下第一而茫然地呆站在原地,這也讓他一向驕傲的內心產生了動搖。最後,原本龍之助已經和兵馬約定好要在清晨決鬥,但卻在決鬥前夕被捲入新選組剛組成時的內鬥而遭到圍殺。稍嫌突兀的結局呼應原作而呈現開放性,身負重傷的龍之助到底能否殺出重圍交由觀眾自行判斷,但手刃多人的他樹敵不少,就算逃過了這一劫可能也躲不過下一劫了。
龍之助只是大時代下的一個小人物,他選擇的殺手工作最終讓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以悲劇收場,過往的劍下亡魂彷彿鬼魅般縈繞在他腦海裡(他的精神狀況在被圍殺前就已經很不穩定了,那發狂亂砍的舉動簡直有如走火入魔!),善惡果報彷彿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而武士階級後來在時代的變遷中慢慢地淡出了歷史舞台,過往慘烈殘酷的廝殺決鬥也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277/
2019/10/06
- Jun 30 Sun 2019 01:15
天国と地獄 (天國與地獄) 1963
改編自艾德麥克班恩(Ed McBain)於1959年發表的《King's ransom》,導演是黑澤明,可以算是群戲,但三船敏郎和仲代達矢的戲分明顯較多較重,東寶當年的獲益是四億六千多萬日圓。
多人合撰的劇本之優秀著實令人讚嘆,而黑導無疑地也展現了高超的說故事能力,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目光,不管是氛圍的凝聚、節奏的掌握還是場面的調度都可謂是一氣呵成,所以儘管片時長達一百四十多分鐘,但並不會讓人感到不耐。而眾家演員們當然也是功不可沒,三船演出陷入天人交戰的實業家,仲代演出沉著冷靜且指揮若定的警探,香川京子演出心地善良的實業家妻子,三橋達也演出見風轉舵的牆頭草,佐田豐演出焦慮又愧疚的司機,山崎努演出憤世嫉俗的實習醫生,眾人生動精湛的演技令人渾然忘我地融入了電影情境裡。
由於是改編自警探小說(『87分局系列』堪稱是警探小說的濫觴),所以描述警探辦案過程之鉅細靡遺實在令人大開眼界,警探們鍥而不捨地追查探訪以及努力拼湊一些模糊不清的線索,整個過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難以想像的。我非常喜歡看推理小說,帥氣瀟灑的名偵探令人崇拜,但平凡樸實的辛苦警探也令人欽佩,那種四處碰壁之後才偶然找到了突破口的苦盡甘來的感覺每每令我感動不已。
情節相當扣人心弦,懸疑氣氛瀰漫不散,令人亟欲探知兇手的身分,精采處在於一開始刻意誤導觀眾綁架案可能是由那些與權藤對立的董事們所策畫的,案情在細膩的鋪陳之後才慢慢地水落石出。而有一點絕對必須特別提出來講,就是在這部黑白片裡竟然有一個部分是彩色的──從煙囪冒出來的粉紅色煙霧(我想很多人當下都沒有察覺到吧),警探們也憑著這個關鍵線索找到了嫌犯,這個拍攝手法真是獨具匠心啊!
而除了娛樂性質之外,此片也極具省思意涵,不只描繪了日本當時的社會樣貌(日本在1960年代經濟開始復甦了,但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是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社會底層的人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著;因為美國的政策指示與軍隊駐紮,所以日本的民風開始西化而且變得開放,由西式建築與爵士舞廳即可窺知一二。),也刻畫了人生百態,探討的範疇亦相當廣泛,但主要是著墨於良心利益矛盾與貧富階級衝突等面向。
第一個主題是良心利益矛盾,這個部分的闡述算是淺白易懂,黑導毫不保留地褒揚了高尚的人道關懷主義。權藤在事業野望和道德良心之間猶豫不決,但最後選擇了優先救人,能有如此寬大的胸襟實在令人動容,儘管他因此而事業受挫且家財散盡,但還是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大眾亦普遍給予同情與讚賞;反觀嗜血的公司董事們雖然成功掌握了公司經營權,但也落得了一身罵名。良好的聲譽其實比巨大的財富更加可貴,聲譽會長久流傳,而財富乃身外之物,只是很多人無法參透這個道理。另外,此片在歌頌警探的同時也間接地稱讚了媒體,警媒合作緝凶,這種情況在今日似乎已經變得相當稀奇了。
第二個主題則是貧富階級衝突,這個部分的探討就顯得隱晦模糊,但黑導以極其犀利的筆鋒直指這個殘酷的社會現象,片名即頗富寓意,權藤涼爽舒適的豪華別墅象徵天國,而竹內(他首次出現的鏡頭也非常特別──骯髒溝水裡的倒影,而這所隱喻的意涵也不言自明。)悶熱難受的狹小房間則象徵地獄,如此天差地遠的境況儼然是兩個世界。出身貧困的竹內心中不斷燃燒著仇富怒火,他犯案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想看到權藤淒慘落魄,這種仇恨心態令他盲目失控而鑄下大錯,他後來甚至還殘殺了許多無辜的人,所作所為著實令人毛骨悚然。最後兩人在牢獄中見面的橋段有如畫龍點睛,一臉桀敖不馴的竹內洋洋得意地看著權藤,他努力裝出倔強的外表,但脆弱的內心早就崩潰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邪不勝正』吧!
花絮:結局和原著差異頗大。拍攝地點在橫濱,室內景就在片場拍,室外景則大多實地拍,只有少數例外(例如權藤在街上遇到竹內的橋段,因為當時實在太冷了。)。嫌犯首次露臉時,響起了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鱒魚」,這算是一個隱喻。從行進中的火車上丟下贖款算是致敬了內川清一郎在1955年拍的【悪魔の囁き】,而這個犯罪手法在後來竟然引起了諸多仿效。此片上映後不久,東京就發生了誘拐殺人案件,而隨後又陸續發生了多起誘拐案件,也促使國會在隔年就修法加重了綁架誘拐的刑責;當時也有人威脅要綁架黑導的女兒和子,她後來表示父親曾告訴她拍攝此片是想勸誡有意犯罪者要懸崖勒馬,不料卻適得其反,也讓自己飽受批判。此片在美國上映當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在達拉斯被暗殺身亡。【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中知名的搖擺舞靈感即是得自此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曾於1999年表示想重拍此片,但至今仍未成真。朝日電視台曾在2007年將此片重拍成電視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7565/
2019/06/30
- May 05 Sun 2019 00:45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諜網迷魂) 1962
改編自理查康登(Richard Condon)在195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和勞倫斯哈維(Laurence Harvey)等人主演,導演則是當時僅卅二歲的約翰法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聯美花了兩百廿萬美元,上映時正值古巴飛彈危機,最終在北美取得七百七十萬美元的佳績,年度排名擠進前廿。先在1994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接著又於1998年與2001年陸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與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足見其經典地位。2004年,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重拍了此片。
相當有時代感的情節,將冷戰時期美國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表露無遺,也嚴肅地提醒社會大眾與政界人士對於共產世界的任何宣傳與誘惑要提高警覺,而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儘管美蘇從未真正交戰過,但二戰後不管在檯面上(代理人戰爭與外交角力等等)還是檯面下(情報滲透與陰謀破壞等等)的較量可是從來沒停過。此片所探討的就是在檯面下的爭鬥,共產世界的老大哥蘇聯在情報刺探與謀略攻防方面有多擅長已無須多言,以美人計誘惑、以利益收買或幫助獲得權位等等是普遍常見的手法,但是用催眠洗腦這種直接控制人的心理狀態的方式實在讓人越想就越感到頭皮發麻。
班和雷蒙他們的部隊於韓戰期間一次任務中遭到俘虜,之後全隊被送到中國滿州進行洗腦催眠,蘇聯打算用他們來執行顛覆美國政權的計畫。班和很多同袍都做著相同的惡夢,軍方透過與他們晤談而慢慢了解到有一樁陰謀正在進行著,後來察覺到雷蒙就是要執行任務的棋子。軍方於是決定派班去接近雷蒙,試圖從他身上找出線索以阻止陰謀,他們從發現蹊蹺到逐步反制,觀眾也從毫無頭緒到漸漸明瞭。而法導(John Frankenheimer)對班和雷蒙的人物描述可算是層次分明,讓觀眾能感同身受地體會他們的心情與處境(尤其是雷蒙)。
班雖然是主角,但角色形象有點平面單調(那段浪漫邂逅實在太刻意了),雖然他後來主導了調查行動,但好像要一直到他瀟灑地破解雷蒙的催眠那時才讓人猛然覺得他也是主角。stO
相對來說,另一個主角雷蒙的角色形象就顯得比較立體豐富。他的母親霸道蠻橫,曾硬生生拆散他和女友的感情,繼父則企圖在政壇往上爬而到處聲稱美國軍方被共產黨滲透來博得媒體版面,他痛恨他們倆,退伍後就決定獨自在紐約討生活。蘇聯方面時常透過催眠來控制他去執行任務,他就在無知覺狀態下先殺了報社老闆,接著又殺了參議員岳父和深愛的妻子。在班破解了他的催眠之後,他赫然發現母親為了要讓繼父坐上總統大位而勾結了蘇聯,也頓時明白了殺死同袍、報社老闆、岳父和妻子的人就是自己,所以他沒有照預定計畫聯絡班,他決定自行了結這樁陰謀。他的內心想必是劇烈地拉扯著,最後把瞄準鏡從總統候選人轉向了繼父和母親,蘇聯的陰謀失敗了,而他的人生也早就毀了,於是他萬念俱灰地飲彈自盡了,脖子上還掛著那面從來就不屬於他的勳章。這段反轉的情緒感染力很強,也讓人不禁要對雷蒙悽慘的遭遇掬一把同情淚。
節奏雖然稍嫌緩慢,但懸疑氣氛醞釀成形的過程倒是頗為高明,其中有一些橋段的拍攝手法獲得了廣泛的讚賞,例如他們被洗腦的部分,過去和現實交錯出現的剪接鏡頭順利地迷惑了觀眾,而班破解洗腦的部分則堪稱神來一筆,以班為視角的鏡頭完美地詮釋了雷蒙那種恍惚無神的精神狀態;法導(John Frankenheimer)還刻意頻繁地使用手持式攝影機來拍攝,搖晃的鏡頭也成功地製造出迷失錯亂和失去平衡的詭異感覺。結尾的急迫令人坐立難安,驚悚氣息也瀰漫不散,最後,這齣悲劇在一片嘆息聲中戛然而止……
接著先提一些拍攝前後的瑣事。聯美當時的老闆亞瑟克林姆(Arthur Krim)是民主黨員,他對於要不要拍攝此片一直猶豫不決,時任總統的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還特地透過好友法蘭克(Frank Sinatra)轉告他不必在意。法導(John Frankenheimer)在翻拍《Revolutionary Road》的計畫告吹後接下了此片。製作成本兩百廿萬美元中,法蘭克(Frank Sinatra)的片酬就高達一百萬美元,勞倫斯(Laurence Harvey)則拿走廿萬美元,所以其實拍片的花費是一百萬美元左右。編劇喬治艾克索羅(George Axelrod)也掛名製作人,但因為他忙著撰寫劇本,所以其實製作人的工作多半是霍華寇奇(Howard Koch)在做。此片是聯美和法蘭克(Frank Sinatra)的製片公司所簽的四作合約之一,他則在四作中主演了兩作。法蘭克(Frank Sinatra)建議讓露西兒鮑爾(Lucille Ball)來飾演雷蒙的母親,但法導(John Frankenheimer)堅持要用他之前合作過的安潔拉蘭斯柏里(Angela Lansbury)。大牌的法蘭克(Frank Sinatra)提出很多要求,首先是他的戲分要在十五天內拍完,再來是每天下工前他都要將他所拍的部分全部看一遍,而且拍攝工作要從每天的中午十一點才開始,因為習慣當夜貓子的他常常在接近天亮才上床睡覺,劇組克服萬難地配合了他的要求,最後花了卅九天完成全部的拍攝工作。法蘭克(Frank Sinatra)在拍攝那段打鬥戲時不慎傷到了右手小指,可是礙於拍戲進度緊湊而沒有適時地進行包紮治療,也讓他往後都承受了小指沒有完全痊癒的疼痛。1962年2月12日,劇組在拍攝勞倫斯(Laurence Harvey)跳進中央公園湖泊的橋段前動用了推土機來敲破一呎厚的冰層,據說那天是卅年來最冷的一天。催眠橋段中本來拍了涉及種族歧視的鏡頭,後來當然就剪掉了。珍娜李(Janet Leigh)就是在拍攝當時向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提出了離婚要求。在原作中,雷蒙和母親有不正常的亂倫關係,法導(John Frankenheimer)想要保留這個設定,但為了通過審查,只暗示性地點到為止(母親在親吻雷蒙時用手稍微擋著)。雷蒙繼父那架飛機是法蘭克(Frank Sinatra)的。
最後是花絮。總共死了八個人。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提名的五部作品中唯一沒獲得最佳影片提名。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等鐵幕後的國家理所當然地禁演了,甚至連在具有中立色彩的瑞典和芬蘭也不能上映,這些國家大多直到蘇聯解體後的1993年才有機會觀賞此片。約翰(John Kennedy)在1963年被暗殺,很多美國人似乎都直覺地認為此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聯想而被冷凍,但事實上此片自1965年至1975年的十年間就在電視上播放了四次,1988年甚至還重新上映。雷蒙的母親名列美國電影學會所排的百年百大反派第廿一位。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218/
2019/05/05
- Dec 10 Mon 2018 01:30
椿三十郎 (椿三十郎) 1962
【大鏢客】(用心棒)讓東寶海撈了三億五千萬日圓,於是他們催促黑澤明拍攝續集,後來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這部改編自山本周五郎的《日日平安》的作品,當時獲益四億五千萬日圓,成績超越前作,是當年國片的票房冠軍,黑導也再度刷新自身的票房紀錄。
一群人正在商議大事並慶幸獲得大目付菊井的支持,不料隱身於黑暗中的浪人走進門來告訴他們菊井才是幕後黑手,隨後的事態發展完全證實了他的說法。以此開宗明義地指出浪人是智勇雙全的強者,而城代家臣只是平庸之輩,這個設定也暗諷了官僚體系的顢頇無能,總之,主角威能自一開始就開到最大了。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日本各地理應是河清海晏,但仍會有不肖之徒覬覦地方政府的權力與資源。在地方政府的公權力被竊取而中央政府又未能立即知悉之際,椿三十郎就代表著為民除害的仁義俠客,他不圖私利益也不畏惡勢力,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雖然浪人外表粗獷又言詞粗野,但是內心卻深思熟慮又謹慎沉著,可謂膽大心細,絕對是值得信賴的夥伴。演技精湛的三船敏郎詮釋豪邁不羈的落魄武士絕對是駕輕就熟,角色的形象塑造十分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而配角群也是功不可沒,其中當然以仲代達史最為亮眼。整體說來,鏡頭的調度、氣氛的營造以及節奏的掌握完全就是教科書般的高水準,情節在懸疑驚懼中亦隱含著詼諧逗趣。明明情勢危急,但三十郎有一些話還真是幽默感十足啊,城代家臣像無頭蒼蠅般胡衝亂闖的滑稽模樣也是讓人發噱,而被俘虜的武士幾次從紙門後跑出來發表看法也是同樣令人捧腹。
雙方鬥智的過程真是太精彩了,三十郎對情勢的審度實在精闢入裡,全然將敵方玩弄於股掌之間。原本想要大鬧一場的他在城代夫人的勸誡下決定手下留情,暗號從放火燒屋變成將山茶花放入小河裡,這個轉變的寓意頗深。而他失策被逮後依然能夠用計使暗號成功傳送出去,這一段簡直妙趣橫生,賊黨忙亂地將山茶花撒進小河裡,想不到卻引來了城代家臣,這個自掘墳墓般的愚蠢行為也為整個營救計畫畫下微妙的句點。話說回來,浪人化名為椿三十郎,而椿就是山茶花,這樣的連結也真是令人莞爾的巧思。
而結尾的劍客對決更無疑是經典鏡頭,原本令人屏息以待的沉默對峙轉瞬即變成令人瞠目結舌的鮮血噴濺,短短幾秒的鏡頭卻迸射出震撼人心的爆發力。無奈拔劍應戰且立即斬殺對手的三十郎隨後說出口的話也蘊含著他所領悟到的人生道理,以前的他像是一把沒有劍鞘的劍一般鋒芒畢露,隨時都能取人性命,但經過此事之後,他明白了韜光養晦才是處世之道,自己應該把劍收進劍鞘裡才是。或許,這都要歸功於深諳世故又生性善良的城代夫人吧!
花絮:黑導原本在拍【大鏢客】(用心棒)之前就想改編山本的《日日平安》了,但無奈因故擱置,後來東寶請他拍攝【大鏢客】(用心棒)的續集,於是他大幅修改了《日日平安》的角色安排與情節架構。三船是真的打了那幾個年輕人巴掌。山茶花其實都是人造花,而山茶樹葉則是以楊桐樹葉替代,因為山茶樹葉太容易枯萎了。結尾那噴濺的鮮血其實是摻水的巧克力漿。總共死了廿七人,全部都是被三十郎所斬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443/
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