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970~1979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記得當時才大二,因緣際會下,我得知了有此片的存在,幫派電影從來就很吸引人,我也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要來拜看此片。但我馬上發現此片是改編自馬力歐普佐(Mario Puzo)的原著小說,所以我決定先看完小說再來看電影。記得當時看完後只覺得整個人茫然若有所失,此片的沉重完全超出了一個廿歲的年輕人可以承受的範圍。後來才過了一年左右,又在課堂上看了一遍。現在,又過了五年多,我打算看第三次了,我又把書櫃中的小說拿出來看了一遍,一頁翻過一頁,讓人停不下手,那份感慨仍然存在。每個人真的都有屬於自己而又不可違逆的命運嗎?唉!

1969年,好萊塢電影工業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低潮,失業率超過了四成。當時還只是好萊塢第九大片廠的派拉蒙相中了馬力歐(Mario Puzo)的《教父》(the godfather)這本書而向他購買拍攝版權;很扯的是,當時他只寫了廿頁,還因經濟困窘而向出版社預支稿費咧!

而派拉蒙高層勞勃伊凡斯(Robert Evans)在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等知名導演紛紛拒絕後聘用了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為此片的導演,導演決定後就開始選角了。下面是一些選角花絮。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和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都曾想演維多,而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和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等人也都曾是維多的人選,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很堅持要由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來演,他還說服馬龍(Marlon Brando)前來試鏡並且拿較低的片酬。另外,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都曾是麥可的人選,但他們都拒絕了;馬丁辛(Martin Sheen)和狄恩史塔克威(Dean Stockwell)也曾試鏡要演麥可;而洛史泰格(Rod Steiger)也曾極力爭取這角色,儘管他的年紀已超過這角色太多了;之後勞勃(Robert Evans)又提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和亞蘭德倫(Alain Delon)等人,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卻認為他們都不適合,他堅持要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而當時艾爾(Al Pacino)本來已經簽約要演另一部片,在柯導(Francis Coppola)力邀之下而改變主意,不然麥可就讓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演了。而老伯(Robert De Niro)也曾試鏡要演桑尼或麥可,甚至是卡羅和波里等小角色,但在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建議下,他去接了艾爾(Al Pacino)本來要演的那部片,後來才在【教父2】(the godfater: part II)接演了年輕的維多一角。老史(Sylvester Stallone)曾試鏡要演波里,但沒能如願。法蘭克普格利亞(Frank Puglia)原本要演博納塞拉,但因身體微恙而不得不放棄。

幾經波折,好不容易人選都確定之後,此片在1971年的3月底正式開拍(但馬龍(Marlon Brando)因為要完成【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的工作而晚了兩星期報到)。一開始,派拉蒙為了節省預算而想將故事背景改成1970年代,而不是小說中的40、50年代,馬力歐(Mario Puzo)也寫好劇本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拒絕,他堅持要忠於原著。

當時,勞勃(Robert Evans)跟柯導(Francis Coppola)常常意見不合,稍微提一下他們兩人之間的一些瑣事。勞勃(Robert Evans)曾想用伊力卡山(Eila Kazan)來換掉柯導(Francis Coppola),但因馬龍(Marlon Brando)說沒柯導(Francis Coppola)就沒他而做罷。再來,勞勃(Robert Evans)覺得打鬥鏡頭太少而想要另外聘請一位專門拍打鬥鏡頭的導演,柯導(Francis Coppola)就拍了康妮跟里齊打架的橋段,勞勃(Robert Evans)也覺得不錯而取消原本的念頭。而柯導(Francis Coppola)原本拍出來的版本是一百廿六分鐘,但勞勃(Robert Evans)不接受,他要求多拍一些柯里昂家族的鏡頭,因此最後上映的版本又多了五十分鐘左右。

另外,其實當時除了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以外,其他主要演員像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約翰卡塞爾(John Cazale)、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妹妹塔莉雅雪爾(Talia Shire)和黛安基頓(Diane Keaton)等人都還不是很有名氣,而馬龍(Marlon Brando)也被認為早已過了全盛期,加上稍嫌年輕的柯導(Francis Coppola),怎麼看都不符合好萊塢賣座片的模式。

但事情有時就是會有變化。1971年,【教父】(the godfather)仍在拍攝中,馬力歐(Mario Puzo)的小說熱賣了三百萬本,成了全美國最暢銷的小說,紐約時報也評其為"殘暴卻動人的美國編年史"。派拉蒙真是賭對了,書的暢銷當然對電影的票房有拉抬的作用。

上映前,柯導(Francis Coppola)堅持海報上一定要有馬力歐(Mario Puzo)的名字,而也曾給予柯導(Francis Coppola)幫助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則是堅持不具名。1972年3月,【教父】(the godfather)上映了。如猛虎出柙般,連續廿三週的票房超過兩百萬美金,並一直放映到12月才下檔,國內票房超過了八千萬美金,是當年度的最高紀錄。最後,全美票房將近一億四千萬美金,國外票房也超過了一億一千萬,合計將近兩億五千萬的票房曾是影史最高紀錄(但三年後就被【大白鯊】(jaws)給破了)。這樣的票房簡直讓派拉蒙賺翻了,一部只花了六、七百萬美金製作的片子竟然帶來這麼大的票房收益,讓片廠整個資產額暴增五成之多,簡直令人不敢置信!

另外,此片在票房上連連告捷,在奧斯卡獎的提名上也不遑多讓,總共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三個最佳男配角等多項提名。在隔年的頒獎典禮上,此片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馬龍(Marlon Brando)也獲得了最佳男主角(但他因抗議美國政府歧視印第安人而拒領)。

兩年後,1974年,續集上映了,依然佳評如潮,儘管在票房上跟此片不能相提並論,但卻成為至今唯一一部蟬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又過了十六年,1990年,第三集也上映了,為柯里昂家族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尾,雖然仍屬佳作,但整體的品質難以跟前兩集匹敵。

廢話了這麼多,也來說說自己看此片的感想吧。對於這樣的一部片,不寫一點感想也說不過去,我還是擠一點出來吧!stO

整部片銜接得非常好,一開始輕描淡寫地向觀眾敘述維多到底有什麼能耐,其中最經典的當屬電影大亨的馬頭那段;後來隨著維多遭到狙擊,整條情節線變得緊繃起來,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儘管有些橋段或許略顯沉悶,但也瀰漫著一股詭譎氛圍。另外要特別提出來說的就是最後肅清叛徒跟敵人那段,柯導(Francis Coppola)以蒙太奇的手法來呈現真是讓人讚嘆啊!片尾門關起來那幕也是震撼人心,一道門從此隔開了麥可和凱,也將麥可的人生作了分界,個人覺得這暗喻非常棒。我想,此片唯一能讓人挑剔的就是片時太長了,將近三小時stO;但我想瑕不掩瑜,不用我多說,此片是不得不看之鉅作。

另外,一定要提的就是尼諾羅塔(Nino Rota)的配樂,主題曲「the godfather waltz」真是滄桑,其旋律彷彿也隨著柯里昂家族的興衰而縈繞我心。本來也已經被提名了奧斯卡最佳配樂,並且很有機會獲獎;但後來影藝學院發現他已經在其他電影當中用過這首曲子,所以他的提名被取消了,真是可惜。另外,「the godfather(love theme)」也是很好聽,隨後填上了詞,歌名叫「speak softly love」,主唱的是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

還有,片中很多台詞都已變成經典名句,其中當屬『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我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最為人所熟知。

講一些拍攝時的花絮。據說此片還沒拍完時就有拍續集的打算了。馬龍(Marlon Brando)為了要讓維多看起來像隻鬥牛犬,所以他試鏡時在兩頰塞棉花,真正開拍時則戴了牙套;另外,他很會忘詞,所以劇組常要舉提示板。勞勃(Robert Duvall)對自己的演出只有一句評論:希望劇組能為海根準備一頂好一點的假髮。詹姆斯(James Caan)和阿貝維戈達(Abe Vigoda)是猶太裔美國人,在片中飾演義大利人;而艾力克斯拉柯(Alex Rocco)是義大利人,在片中卻演猶太裔美國人。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演那個受喜的嬰兒時才剛出生三週。喬史畢諾(Joe Spinell)的螢幕處女秀。一開場維多抱的那隻貓其實是劇組在片場撿到的流浪貓。演魯卡布拉西的藍尼蒙泰納(Lenny Montana)對於要跟馬龍(Marlon Brando)對戲顯得很緊張,第一回他就忘詞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喜歡這種自然不做作的緊張,他直接採用這段,所以你可以看到那段不太流暢。而魯卡在花園內練習台詞那段是後來加的。麥可和凱去看的電影是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聖瑪莉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艾爾(Al Pacino)說馬龍(Marlon Brando)在醫院那段是真是流眼淚。家族決定由麥可去殺掉索洛佐和警長那幕,詹姆斯(James Caan)拿的那根柺杖其實是艾爾(Al Pacino)的,他就是在拍殺掉索洛佐和警長後逃出餐廳時那段扭傷腳的。桑尼痛毆卡羅那段拍了四天,動用了超過七百名臨演;背景放了卡車跟木箱是為了遮住不合時代背景的標地物;而詹姆斯(James Caan)故意踢傷吉亞尼魯索(Gianni Russo)的肋骨和手肘,他們倆在片場處得並不好。五大家族開會的地點其實是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會議室,所以你可以在牆上看到火車圖案。維多死在番茄園那幕本來不在劇本上,派拉蒙認為只要拍葬禮就夠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放了三架攝影機,而且讓馬龍(Marlon Brando)自由發揮。麥可的殺妻仇人後來被他親手殺掉,這段有拍,但後來拿掉了。只要有柳橙出現就表示接下來將有死亡或暗殺:後來預謀背叛麥可的泰西歐在康妮的婚禮上玩柳橙、電影大亨的桌上有柳橙,後來他的愛馬被砍頭、維多被暗殺前在水果攤買柳橙、麥可說他想去暗殺警長時在吃柳橙、桑尼被暗殺前開車經過一個柳橙廣告看板、五大家族開會時,塔塔格里亞和巴西尼的桌上都有柳橙、維多在番茄園含飴弄孫時也在吃柳橙;但美術指導卻說那些柳橙只是用來調和整個畫面的色彩stO。總共死了十七人,外加一匹馬;而那馬頭是真的,由一家狗食工廠取得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646/
2008/07/30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桑尼和沙爾計畫搶銀行,原本只需要十分鐘,但他們卻搞砸了,警方已包圍整間銀行。他們倆逼不得已,只好挾持人質和警方周旋,但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整件搶案也越來越像一齣鬧劇,而他們倆搶錢的動機也令人驚訝不已……

真的不得不讚賞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跟約翰卡塞爾(John Cazale)的演技,尤其是艾爾(Al Pacino),說這整部片是由他撐起來的也不為過。當然,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掌鏡也是無庸置疑的,加上1975年的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整個就是品質保證。

格局有點小,但從頭到尾瀰漫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氛,步調也略顯緩慢,看起來有點悶,不過由於有些橋段或對白顯得很滑稽,所以還不至於看不下去,倒是戛然而止的結局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這也不是一部不知所云的片子,它點出了美國在70年代的一些社會問題,越戰軍人的心理調適、戰後傳統觀念的解構、同性戀的社會接納度、家庭問題的浮現、美國人民的常識等等(別忘了這部片的年代,當時的美國社會還非常保守。),藉著一部像鬧劇似的影片來讓整個美國社會深思這些問題,這也是此片的價值所在,有點難懂(我承認真的有一點深奧stO),但就是如此。看完這部片,我的心情也頓時沉了下來。唉!

花絮:在一開場的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Amoreena」之後,全片不再有背景音樂。片中艾爾(Al Pacino)猛喊的『Attica!』(亞提卡)已是經典名句,指的是1972年的亞提卡監獄中的囚犯因苦不堪言,要求人道待遇,並起而暴動反抗,以致於警方開槍鎮壓,死了卅多人。雖然是搶劫片,但全片只開了兩槍stO。開拍到一半時,艾爾(Al Pacino)累到必須住院治療,他原本不想演了,角色將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接手。本來的劇本中,桑尼跟李昂是要當眾吻別的,但艾爾(Al Pacino)拒絕,所以改成用電話道別。拍片時的天氣很冷,於是演員們在嘴裡放冰塊,這樣講話才不會有呼氣。根據1972年8月22日的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片,但情節稍有不同,例如他們兩人搶得的金額是廿一萬三千美金。當時約翰(John Wojtowicz)廿七歲,而沙爾(Salvatore Naturile)只有十八歲;最後沙爾(Salvatore Naturile)被格斃了,而約翰(John Wojtowicz)則被判了廿年,在服刑七年後獲得釋放,之後他說搶銀行那天看了【教父】(the godfather)。約翰(John Wojtowicz)也後來因為此片而得到了七千五百美金外加百分之一的票房紅利,他給了他的愛人同志兩千五百美金去變性,他變性成功了,但1987年死於愛滋病。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890/
2008/02/0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一集中,史導(Steven Spielberg)高明的運鏡讓布魯斯顯得聰明又凶暴,在氣氛的營造上也非常成功;而在續集中,這隻來報殺夫之仇的母鯊就顯得愚笨又魯莽,動不動就讓背鰭出現在水面上,好像怕人不知道牠來了似的(而且有時候會衝撞船隻,有時候又不撞,感覺不太合理。),然後導演似乎也懶得再營造氣氛了,直接就讓牠張著血盆大口來嚇唬觀眾,而且片中一些演員的反應也太過誇張而顯得刻意。

不知是第一集太棒了,還是這一集太差了,也或者是我看這兩集的時間間隔太短(一個多月左右),總覺得這續集不太到位。總而言之,兩片的水準實在是高下立判。但如果不要拿第一集來比的話,此片也還算中規中矩。不怎麼推,但衝著第一集這麼經典,我還是打算把這系列的四集全都看完。

花絮:原本的導演是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但之後被吉諾史瓦克(Jeannot Szwarc)取代,而且約翰(John Hancock)拍的鏡頭全都沒有採用。史導(Steven Spielberg)和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都曾被邀參與續集,但因為兩人在拍【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而婉拒。青少年們在船上戲水而潑到一個看書的青少年,他看的那本書就是《大白鯊》(jaws)。馬克格魯諾(Mark Gruner)最後一部電影演出。劇組拍攝的時間是秋天,樹葉都已掉光,所以劇組就黏上假樹葉好讓景物看起來像是夏天stO。莫瑞漢米爾頓(Murray Hamilton)的鏡頭拍得很匆促,因為他老婆當時病危。直昇機那幕拍了四天。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7766/
2008/01/2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1975年之前的暑假,海灘總是滿滿的人潮,但自從1975年之後的暑假,海灘的人變少了,因為,【大白鯊】(jaws)上映了……

其實以前很小的時候就有在電視上看過了(將近廿年前了吧,那時三台都會播一些經典名片,但我當時還小,不懂得欣賞@@。),所以隱隱約約記得一些劇情片段,但印象很模糊了,這次我特地在半夜看,還真是讓我有點怕怕的(杞人憂天,我周遭又沒水。stO)。必看,我的心得就只有這兩個字。

一開始,作者彼得班奇利(Peter Benchley)認為此片應該要由保羅紐曼(Paul Newman)、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和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等大牌明星來演,但兩位製作人-理查札努克(Richard Zanuck)和大衛布朗(David Brown)堅持不挑大牌明星,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兩人花了十七、八萬美金買下書的版權,並直接請作者來寫劇本。

導演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這部片時,他只是一個廿八、九歲的年輕小夥子而已,但卻以機器模型鯊和真實的鯊魚畫面交互剪輯而拍出了這部極度逼真且讓人聞鯊色變的經典名片。整部片的後半段只有四位演員:羅伊薛爾德(Roy Scheider)、勞勃蕭(Robert Shaw)、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和大白鯊。拍攝手法也多有創舉,例如以鯊魚為主觀的角度來看人類、以水平面為視線的運鏡(會讓人對水產生一股莫名的恐懼感)以及警長、動物專家學者和賞金獵人合作殺"敵"的故事模式,這些都不知已有多少動物災難片模仿過了。

當年首映週有將近五百家電影院播放,這在當時已是最多的了,總共有將近七千萬名美國人進到電影院看這部片,造成一時轟動,美國地區的票房達到兩億七千萬美金,非美國地區的票房也超過兩億美金,全球票房總共將近五億美金(經過通膨換算,這個數字相當於今日的十八、九億美金。stO),曾是影史最高紀錄,雖然這紀錄在兩年後就被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給破了。但當此片在票房上開出紅盤之後,好萊塢的影評人大多認為功勞應歸於剪輯的凡納費爾德斯(Verna Fields),史導(Steven Spielberg)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決定不再和凡納(Verna Fields)合作。

當然,說到此片,就不能不提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配樂。尤其是主題曲,若拿來問人,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白鯊】(jaws),而此曲其實說穿了,主旋律也不過就是兩個音節在變換罷了,但是它給人的心理壓力不言可喻,試想,觀眾根本沒有看見大白鯊,就只是聽到這低沉詭譎的旋律罷了,但為何還是會越來越怕呢^^"?一開始史導(Steven Spielberg)聽到這簡單低沉的旋律時,還以為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跟他開玩笑咧!但之後他也公開稱讚配樂,事實也證明,這配樂為此片加持了不少,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也以此拿到一座奧斯卡獎-最佳原創配樂。

花絮:在李馬文(Lee Marvin)拒絕昆特這角色之後,史導(Steven Spielberg)屬意史德林海登(Sterling Hayden)來演,但因他稅務纏身而未能如願,之後是由勞勃蕭(Robert Shaw)取而代之,沒想到他也遭遇同樣問題,一拍完片就飛到加拿大了;很多人都曾是布洛迪警長的人選,其中包括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老爸-強沃特(Jon Voight);史導(Steven Spielberg)曾在自傳中透露,因為有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的鼓勵,他才能把這部片拍完,所以他曾試著邀請他來演布洛迪警長,但勞勃(Robert Duvall)拒絕了;而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對史導(Steven Spielberg)非常不屑,因此他沒接下警長的角色;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一開始曾拒絕胡柏這角色;作者彼得(Peter Benchley)曾在影片上映後表示,如果他知道鯊魚的習性的話(鯊魚其實不會想吃人類這種皮包骨的生物,牠比較喜歡吃肥美多肉的。),他將不會寫出這本書;勞勃蕭(Robert Shaw)和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不合,但也使得兩人在片中的對手戲更為逼真;而演警長老婆的蘿琳蓋瑞(Lorraine Gary)其實就是當時環球的老闆-席德軒堡(Sid Sheinberg)的老婆;羅伊薛爾德(Roy Scheider)接受訪問時曾表示,莉費爾洛(Lee Fierro)是真的打了他一巴掌stO;編劇之一的卡爾高特利(Carl Gottlieb)表示,羅伊薛爾德(Roy Scheider)的台詞:『You'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你需要一艘大一點的船)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也早已成為影史上的經典台詞;片中的艾米提島其實是麻塞諸塞州的一座叫瑪莎葡萄園的島嶼,而該地的暑假觀光客數量也從上映前的每年平均五千名激增至一萬五千名;片中,警長布洛迪養的那隻狗其實是史導(Steven Spielberg)的愛犬;史導(Steven Spielberg)以他的律師的名字-布魯斯(Burce)來稱呼那隻鯊魚^^;為了拍這部片,環球總共做了三隻不同功能的機器模型鯊,花了七十五萬美金,但這些機器模型鯊第一次下水就像綁了鉛塊似地沉到海底,劇組還花了好一陣子來修復它;而環球也十分看重這部片,一拍攝完畢,馬上就砸了七十萬美金做電視廣告;昆特的船叫歐卡(Orca),這其實是雙關,因為"orca"就是虎鯨(又稱殺人鯨),而虎鯨是鯊魚的天敵;拍片預期從原本計畫的兩個月延長到最後是五個月。

而賣座電影有續集是很正常的,此片也是,續集分別在1978年、1983年和1987年上映,但導演都不是史導(Steven Spielberg),品質也是不例外地每況愈下,票房也是一部比一部差。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3195/
2007/12/1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衝著保羅紐曼(Paul Newman)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我很早就想看這部片了,昨天終於有機會一睹風采。

【刺激】(the sting)在1974年第四十六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抱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七項大獎。導演是喬治羅伊希爾(George Roy Hill),【虎豹小霸王】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也是他導的。

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背景是1930年代的美國,描述兩位騙徒因朋友被殺而聯手報復的過程。情節我就不多說了,精彩曲折,娛樂性十足,不愧是當年大片,票房也將近一億六千萬美金,真是嚇死人的數字,不要忘記了,當時是1973年。有續集,只是演的人全換了。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在劇中的打扮還頗俊俏,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果然滿像他的!而當時已中年的保羅紐曼(Paul Newman)仍不減風采,演技深受肯定的他,在片中的角色也是帥氣十足,讓我更想看【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了。另外一提,這部片中有一個演員,名叫哈羅高德(Harold Gould),片中扮相跟保羅紐曼(Paul Newman)有點像,我一開始還認錯@@",不知有沒有人也這樣認為呢?

而開場音樂相信是大家都聽過的旋律,就是黑人音樂家-史考特傑普林(Scott Joplin)在1902年的作品「the entertainer」,輕鬆的開場曲,讓人心情整個好了起來。這是某位外國小女孩彈奏的,不要跟我說你沒聽過這旋律stO。

接下來我來說些在IMDb上看到的。本來強尼這角色是要給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的,但他拒絕了,也促成保羅紐曼(Paul Newman)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的第二次合作。其中讓我覺得最好笑的是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直到2004年6月才第一次看了這部電影stO,真是服了他。而勞勃蕭(Robert Shaw)在拍片當時扭傷了腳,所以他在片中就順勢跛腳演出。另外,保羅紐曼(Paul Newman)在片中秀的玩牌技巧是替身代演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0735/
2007/02/21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殘酷大街】(mean streets)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成名作,由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和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主演。三人的友誼也持續至今。

這是馬蒂(Martin Scorsese)第一次和老伯(Robert De Niro)合作,兩人只差一歲,同樣是在紐約皇后區("小義大利區")長大,因此認識之後一拍即合,陸續合作了八部電影之多,其中多是名作:除了此片外,另外還有1976年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7年的【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1980年的【蠻牛】(Raging Bull)、1983年的【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1990年的【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1991年的【恐怖角】(cape fear)、1995年的【賭國風雲】(casino)。

一般來說,此片可視為馬蒂(Martin Scorsese)的自傳電影,他不用想劇本,他只要把他年輕時和朋友的一些回憶轉換成畫面,當然,也包括結局那頗具震撼性的情節。

片中哈維(Harvey Keitel)演的查理一角,實際上就是馬蒂(Martin Scorsese)自己的寫照,而老伯(Robert De Niro)演的那瘋瘋顛顛的強尼小子,就是馬蒂(Martin Scorsese)以一個朋友的形象塑造出來的。馬蒂(Martin Scorsese)的好片很多,但如果沒看過【殘酷大街】(mean streets)就太可惜了。

故事寫的是一群義裔年輕人在"小義大利區"內的事,看似平常,但卻讓人了解1960年代的皇后區是什麼個樣。影片開場樂是美國女子團體Ronettes的「be my baby」,加上一些花絮鏡頭,讓人感覺親切;畫面帶著查理走進東尼的酒吧,響起了滾石(rolling stones)的「tell me」,戲謔感十足;去討錢打架那段配了美國女子團體Marvelettes的「please Mr. Postman」,這首歌後來木匠兄妹(Carpenters)有重唱過。整部片讓人深深地沉浸在那超過四十年的音樂氛圍之中,也讓人一頭栽進了1960年代的美國紐約。

一開始勞勃(Robert De Niro)想演查理,但馬蒂(Martin Scorsese)把這角色給了哈維(Harvey Keitel),他也演得很棒,當年也頗帥氣咧!而當時正英俊性格的勞勃(Robert De Niro)則演了強尼小子,我很喜歡勞勃(Robert De Niro)在片中的演出,很自然,或許有點太過,但仍不失本質。演東尼的大衛普洛沃(David Proval)也讓我印象深刻,有好幾段他都很搶眼。而馬蒂(Martin Scorsese)自己和他媽媽也都親自參與演出,雖然戲份極少。馬蒂(Martin Scorsese)拍這部片時也向同鄉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借了點錢去討好"小義大利區"的居民,雖然如此,他也僅拍了一些景而已,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洛杉磯拍攝,再行剪接。一開始劇本寫出來時是叫"season of the witch",後來改成"mean streets"似乎比較符合劇情,這詞還是出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咧!查理、東尼和麥可三人去看的電影是【搜索者】(the searchers)。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0379/
2007/02/17

2011/10/28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