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返回香港發展後所拍的第二部作品,同樣由羅維執導,劇本也仍舊由其跟倪匡合寫,狂掃四百四十幾萬港幣,再度打破香港影史紀錄。
李小龍於1970年代初一再刷新香港票房紀錄,而他在這兩年多裡所完整拍攝的四部作品中又以此片最為知名,歸根究柢來講,就是因為故事凝聚出中華民族鬱積已久而渴望揚眉吐氣的奮發情緒。雖然這樣的操作手法難免帶有剝削電影的味道,但是撇開這點不談的話,情節還真是令人義憤填膺又血脈賁張,而李小龍的拳腳功夫也氣勢萬鈞又行雲流水,可謂兼具了力與美。
故事背景設定在1920年代時淪為日本租界的上海,那時孱弱的中國面對兇悍的列強總是顯得勢單力薄,日本人在此耀武揚威並處處羞辱中國人,而且其他國家的態度也是如出一轍(例如『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種針對性標示),如此憋屈窩囊的處境正是中國清末至二戰這段期間的寫照(對於漢奸噁心嘴臉的描繪還真是栩栩如生啊),羅導即以此為引信,點燃了中國人滿腔的怒火,觀眾都很期待看到主角挺身而出痛擊惡霸,彷彿也為自己出了一口怨氣一樣。
被設定為霍元甲徒弟的陳真是倪匡為李小龍量身打造的角色,面對蠻橫無理的日本人,他勇敢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其武藝膽識與精神意志都足為國民表率,如今已被中國人視為抗日英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這句經典台詞著實鏗鏘有力啊!此外,情節也鋪陳得頗為迂迴曲折,陳真前去虹口道場踢館後就被通緝了,後來他又碰巧聽見師父其實是被毒死的,於是他獨自暗中偵查,過程懸疑詭譎而引人入勝。最後陳真為了不連累師兄弟而一肩擔起所有責任,書讀得不多的他犧牲了兒女私情而保全了團體大義,其捨己為人的悲壯胸懷實在令人讚佩。
整個故事也清楚明白地告訴觀眾,面對野蠻霸道的強權時,一味地吞忍退讓只會使其更加得寸進尺而已,適時適當地予以回應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一百年前的中國面對大日本帝國是這樣,現在的台灣面對中共也是這樣,殷鑑不遠啊!
花絮:據說李因為此片的民族意識型態過於敏感而決定不再和羅導合作。李首次在電影中使用雙截棍。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299&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767/
2022/07/17
目前分類:1970~1979 (104)
- Jul 17 Sun 2022 23:30
精武門 1972
- Apr 23 Sat 2022 00:15
Chinatown (唐人街) 1974
由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和費唐娜薇(Faye Dunaway)領銜主演,導演則是鼎鼎大名的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製作成本是六百萬美元,北美票房則為兩千九百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十五。影藝學院也隨即送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等十一項提名(可惜最後只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於1991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裡,於往後的十幾年間又陸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這滿滿的榮耀已足以說明此片非凡的歷史地位。
一個黑暗悲傷的冷硬派偵探故事,故事背景設定於1910年代開始並爭執幾十年之久的加州水資源戰爭時期(對立的雙方是洛杉磯市政府和當地農民),勞勃湯恩(Robert Towne)撰寫的劇本有多麼優異已無須多言(甚至已被當成寫作教材),曲折離奇的情節帶出了引人入勝的戲劇性,波導(Roman Polanski)明顯帶有新黑色電影風格的運鏡縹緲迷離地氤氳出懸疑陰暗的氛圍,而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滄桑憂鬱的配樂也稱職地從旁輔助(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配樂,那薩克斯風還真是令人惆悵啊。),人物性格的塑造與對白的雕琢也都可謂精緻細膩,真無愧為經典之作。
私家偵探傑克因為遭到誆騙而感到丟臉,於是他決定要積極地去挖出其中的隱情,他越深入調查就越納悶,越接近真相就越氣憤,而真相也的確令人瞠目結舌。政治腐敗的臭味四處瀰漫,權勢壓迫的力道磅礡震盪,惡勢力實在太過強大了,最後他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幫助艾芙琳逃離她父親的魔掌,小蝦米終究是敵不過大鯨魚的。人性的醜陋卑劣根本沒有極限,再怎麼殘忍狠毒的行為還是有人做得很順手,1937年發生在洛杉磯唐人街的這些事情其實也只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縮時攝影而已。
傑克(Jack Nicholson)飾演強悍且固執的傑克,費(Faye Dunaway)飾演愁悶卻堅毅的艾芙琳,兩人的扮相都非常令人難忘(一個是鼻子被劃傷而包著紗布的落難硬漢,一個是頂著波浪捲髮且罩著黑網紗而顯得神秘的優雅貴婦,後來雙雙入圍了奧斯卡。),精彩的對手戲激盪出耀眼的火花而令人著迷不已;名導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飾演的魔頭則是一切罪惡的幕後黑手(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反派),雖然戲分不多,但是卻相當重要。另外,宣傳海報也設計得頗具藝術性,煙霧繚繞彷彿象徵著魔鬼橫行。
看似複雜難解的情節實則簡單易懂,恣意妄為的邪惡在朦朧迷茫的夜色中毫不留情地殘害他人,觀眾好像就跟隨著傑克跌撞踉蹌的腳步逐漸地走進人世間最骯髒污穢的地帶並目睹了最傷天害理的行徑。片名是隱喻一個沒有法律規範與道德涵養的化外之地,就像著名台詞『As little as possible.』(盡量少做)與『Forget it, Jack, it's Chinatown.』(算了吧,傑克,這裡是唐人街矣。)所講的,很多事情當作沒看到就好了,幹嘛沒事找事呢?其寓意著實深刻懾人;在唐人街當過警察的傑克因為看不慣同事的所作所為而憤然離職,可是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往卻有如鬼魅般糾纏著他,暗指正義被邪惡所摧殘折磨。
全片最震撼人心的橋段無非是艾芙琳對傑克說『她是我的女兒』而挨了巴掌後又接著說『她是我的妹妹』,觀眾正感到困惑時會突然驚訝地發現這兩句話都是對的,也就是說,她被父親強暴後產下了一個女孩@@,而這樣的衣冠禽獸會為了一己之錢權欲望而殺死所有阻礙他的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結局飄散出濃厚的哀愁意味且釋放出強勁的後座力,壞人不但沒有受到制裁,反倒更加肆無忌憚地欺負好人,而好人則求助無門,只能忍氣吞聲地被壞人蹂躪,世間事有時就是如此殘酷,令人亦不禁無言以對且茫然若失……
接下來先講一些關於選角與拍攝的瑣事。約翰(John Huston)、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與彼得博格達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都曾婉拒執導。本來女主角已預定是製作人勞勃伊凡斯(Robert Evans)的老婆艾麗麥格洛(Ali MacGraw),但後來他們倆離婚了,所以她就出局了。珍芳達(Jane Fonda)婉拒出演女主角,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也曾是考慮人選,不過據說波導(Roman Polanski)堅持要用費(Faye Dunaway),因為他覺得她和他母親的神韻相似。拉爾夫貝勒米(Ralph Bellamy)婉拒出演諾亞。當時(Robert Towne)有【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劇本邀約,酬勞高達十七萬五千美元,因為他沒啥自信能做好改編,所以他選擇撰寫自己的故事(此片),不過酬勞縮水至兩萬五千美元。劇本原稿超過一百八十頁,勞勃(Robert Towne)當時秘密聘請了大學朋友艾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來幫自己撰寫劇本,不過他完全沒有獲得掛名,這件事直到四十幾年後的2020年才被揭露出來。勞勃(Robert Towne)和波導(Roman Polanski)常常因為劇本而爭吵,例如前者想要快樂結局,但後者堅持要悲劇收場,前者後來於1999年承認自己當時是錯的。波導(Roman Polanski)原本想要找曾合作拍出【失嬰記】(Rosemary's baby)的威廉佛雷克(William A. Fraker)來擔任攝影師,不過勞勃(Robert Evans)不准,因為怕他們倆會聯合起來對抗自己。攝影師史坦利寇蒂茲(Stanley Cortez)在開拍沒幾天後就被炒魷魚了,因為他擅長的古典風格和波導(Roman Polanski)想要的自然風格不太搭。男女主角拍攝打巴掌戲時一直無法做好,於是費(Faye Dunaway)就叫傑克(Jack Nicholson)真的直接打她,儘管是她主動提議的,他還是對此感到內疚。傑克(Jack Nicholson)曾當時正和約翰(John Huston)的女兒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交往,所以他們倆在演諾亞問傑克是否和他的女兒睡過的橋段時就有點尷尬。波導(Roman Polanski)和傑克(Jack Nicholson)曾在片場大吵,因為傑克(Jack Nicholson)時常因為想看洛杉磯湖人的比賽而延誤拍攝工作,而波導(Roman Polanski)就用拖把打壞了他那台手提電視。波導(Roman Polanski)和費(Faye Dunaway)也常常吵架,當時媒體也大幅渲染她在片場行為嬌縱。原本被聘來譜寫配樂的是菲利普蘭布洛(Phillip Lambro),不過勞勃(Robert Evans)覺得他的作品不能用而立即求助於傑瑞(Jerry Goldsmith),由於時間緊迫,預告片還是用了菲利普(Phillip Lambro)的作品,而傑瑞(Jerry Goldsmith)只有十天的時間就要交出成果。
最後則是花絮。洛杉磯原本的唐人街在1936年就因為要興建聯合車站而拆掉了,而新的唐人街則是蓋於1938年,所以1937年其實是沒有唐人街存在的。艾芙琳的虹膜有缺陷以及最後眼睛中彈等設定或情節取自《伊底帕斯》(Oedipus)的典故。原本的劇本含有傑克的旁白。劃傷傑克鼻子的惡棍由波導(Roman Polanski)親自客串演出。波導(Roman Polanski)曾未經派拉蒙允許而秘密地讓記者湯姆柏克(Tom Burke)觀看還未經過剪輯的毛片,後者雖然尿急卻還是直接看到完。此片上映後不久,傑克(Jack Nicholson)被記者告知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他一直以為是姊姊的人其實是母親,而他一直以為是父母的人則是外祖父母。波導(Roman Polanski)在美國的最後一部作品,他因為和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而被判刑,所以於1978年初起就常居法國至今,他也因為怕會被引渡回美國受刑,所以也不太敢到其他國家去。據說原本要拍成三部曲(題材分別是水資源、石油和土地),第二作【重返唐人街】(the two Jacks)遲至1990年才拍,而第三作則從未問世,不過勞勃(Robert Evans)表示情節構想早就被拿去拍【威探闖通關】(who framed Roger Rabbit)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315/
2022/04/23
- Mar 09 Wed 2022 23:55
foul play (小迷糊闖七關) 1978
由歌蒂韓(Goldie Hawn)和吉維蔡斯(Chevy Chase)擔綱演出,以編劇起家的柯林希金斯(Colin Higgins)迎來了自己的導演初作,製作成本是五百萬美元,在北美卻掃入將近四千五百萬美元,差一點就可以擠進年度前十名。
希導(Colin Higgins)均勻地融合了驚悚懸疑和詼諧逗趣這兩項互相牴觸的風格(多少被認為是向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致敬,由於故事發生在舊金山,所以會令人聯想起【迷魂記】(vertigo),此片配樂似乎還真有點模仿該片的感覺,而片頭由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所唱的主題曲「ready to take a chance again」也搭得頗有味道。),雖然格式明顯老套(沒人要相信女主角所講的話),但是過程可謂妙趣橫生(最好笑的絕對是那個樂隊指揮),可惜結尾有一點尷尬啊!
一切紛擾都是由那卷底片所引起的,可是那個東西後來卻不再是重點,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麥高芬例子。另外,歌蒂(Goldie Hawn)肯定牢牢地吸引住觀眾的目光(因為她接連穿好幾套服裝都明顯激凸了@@),當時卅幾歲的她已漸漸建立起後來廣為人知的傻甜白妞銀幕形象,天真善良的性格和自然清純的笑容都讓人覺得好可愛啊^^"!至於男主角嘛,嗯,我沒特別注意是誰矣stO!
花絮:原本女主角已預定是法拉佛西(Farrah Fawcett)來主演,可惜當時她仍有合約在身,派拉蒙怕雇用她會挨告而作罷,不過她好像有在酒吧橋段客串演出了一下。希導(Colin Higgins)後來曾表示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是他想要的男主角首選,不過後者選擇去拍【星際大戰】(star wars);而史蒂夫馬丁(Steve Martin)似乎也曾是被考慮的人選。希導(Colin Higgins)為提姆康威(Tim Conway)量身訂做了史坦利一角,可是他卻婉拒了。杜德利摩爾(Dudley Moore)在美國的出道作。女主角的姓名其實是取自拉丁語的悼詞。那部歌劇名為【the makido】。此片上映當年間罕見地有三位教宗在位:保祿六世(Paul VI)、若望保祿一世(John Paul I)和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獲得金球獎七項提名卻全數落空在當時追平了【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所保持的最高紀錄,後來【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也迎頭趕了上來。曾有片廠想要用歌蒂(Goldie Hawn)的女兒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為女主角來重拍此片。原本安排於1981年在電視上首播,但後來因為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在5月時險遭暗殺而推遲。曾於1981年衍生出一部電視劇,總共拍了十集,不料收視率很慘,最後只播了五集就慘遭下檔。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7578/
2022/03/09
- Mar 01 Tue 2022 01:15
Rocky (洛基) 1976
由席維斯史特龍(Silvester Stallone)自編自演,搭配的女主角是塔莉亞雪爾(Talia Shire),導演則是約翰艾維德森(John G. Avildsen),製作成本僅僅九十六萬美元,沒想到竟然在北美和海外都席捲超過一億美元,全球票房衝到兩億兩千多萬美元,瀟灑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隨後更獲得了九項奧斯卡提名(最後是一舉抱回最大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無疑是當年最風光的電影了。由於票房開得實在太好了,續集也自然而然地誕生,到2006年的卅年間總共產出了五部續集。而且在這段期間內,美國電影學會也接連將其選進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片、百年百大勵志電影與十大類型(運動)十大佳片裡,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將其列入保存名單裡,這麼多的榮耀說明了一件事:此片如今已被奉為經典之作。
相當激勵人心的故事,絕對是席維斯(Silvester Stallone)的成名作兼代表作(洛基巴波亞也和後來的約翰藍波一起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兩個角色),跑了多年龍套的他展現出原本不為人知的創作才華,他為長相粗獷的自己量身打造了洛基這個鬱鬱不得志卻肯埋頭苦練的角色(後來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英雄),讓他本人就像洛基一夕成名那般瞬間從無名配角變成知名主角,簡直就是『天助自助者』的絕佳範例。當時年近而立的他以還不算成熟的演技傳神自況地詮釋了洛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已相當讓他喜出望外了,他往後就常常照著這個自己適應的方式去演,倒也頗有屬於他的獨特氣質。
故事在平淡中表現出真實,人活著就是會遇到挑戰,而且有時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些人常常在這個時候就放棄了,因為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的話,或許不管情勢多麼困難,人都應該堅持到底地去挑戰自己的極限才是,可以失敗,但是不可以退縮。許多觀眾(當然特別是男性)都深深受到洛基奮戰不懈且打死不退的堅毅精神所鼓舞並期盼自己也能透過努力而有所成就(明顯帶有『美國夢』的寓意),淺白的道理中蘊含著深刻的啟示(愛情的力量,小卒仔有時也會變英雄。^^")。
儘管情節鋪陳有點彆扭,角色塑造也稍嫌古怪,不過氣氛醞釀倒是相當細膩而讓人在看完後驚訝地發覺餘韻無窮,其中隱含的意涵也令人心有戚戚焉。很多人都過得很平凡,也都很想出人頭地,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大多數人都會遭逢挫折而怨嘆沮喪,所以看到角色也陷入那樣的處境中往往會發自內心地獻上同情。而故事也在一派血氣陽剛中點綴了一絲體貼溫柔,洛基和安德莉亞內斂又真摯的感情相當令人動容,相濡以沫一直都是值得人們歌頌的。
洛基晨跑的橋段在「gonna fly now」(由比爾孔蒂(Bill Conti)所譜寫,後來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歌曲之一。)壯闊昂揚的旋律加持下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因為會使人聯想起過往自己努力去完成某個目標的經驗,那種努力過後看到進步或獲得成功的感覺美妙得令人難以忘懷。而最後洛基在比賽結束後急著找安德莉亞的橋段也是相當有感染力,男人在突破困境後最先想到的常常是自己心愛的女人(或家人^^"),因為急著想要跟她分享自己的喜悅心情,也希望能聽到她對自己講出溫柔的安慰話語。這兩個橋段讓我的感觸格外深刻,因為其對意志鍛鍊與情感撫慰的意境描繪實在是太優美了!QQ
接著先來提一些開拍前後的瑣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和恰克維普納(Chuck Wepner)在1975年3月底的對決應該是劇本的靈感來源,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後來還為此被後者提告。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製作人艾文溫克勒(Irwin Winkler)和勞勃查托夫(Robert Chartoff)對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的劇本很感興趣而開出卅五萬美元高價打算向他購買,但當時窮到快被鬼抓走的他仍舊堅持要讓他主演才肯賣,他們答應了,不過後來聯美只願意給一百萬美元的預算,所以他們還抵押房子去籌了十萬美元。聯美的洛杉磯負責人麥克梅達沃(Mike Medavoy)為了說服老闆亞瑟克林姆(Arthur Krim)製作此片而寄了【the lords of Flatbush】給他看,不料他誤以為派瑞金(Perry King)就是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而拍板開拍,好幾個月後,他才發現自己搞錯人了。約翰鮑爾曼(John Boorman)婉拒執導。艾導(John G. Avildsen)因為對拳擊不感興趣而曾婉拒執導,後來則是被劇本所吸引而改變了主意,由於礙於預算,他的片酬降至三萬美元左右,並且少拿百分之一的票房獲利。凱莉史諾德格雷斯(Carrie Snodgress)曾被選為女主角,可惜後來因為片酬談不攏而離去;雪兒(Cher)也曾被列入女主角的考慮中;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don)也曾試鏡過,但被認為太有女人味而無緣接演。塔莉亞(Talia Shire)急著脫離哥哥的羽翼而非常想演出安德莉亞,即使片酬只有七千五百美元。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原本希望由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來演保利。拳擊手肯尼諾頓(Kenny Norton)曾是阿波羅的考慮人選,但後來製作人覺得他實在太過強壯而放棄了這個想法。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的父親和弟弟都有客串演出。最早使用攝影機穩定器的電影之一,其發明者蓋瑞特布朗(Garrett Brown)出身自費城,他在推銷自己的發明時曾拍了他女友跑上費城藝術博物館台階的片段,後來這個片段被艾導(John G. Avildsen)看到並想要採用,所以他聘了蓋瑞特(Garrett Brown)來操作。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在開拍前跟著吉米甘比納(Jimmy Gambina)訓練了好幾個月。溜冰橋段原本要用三百個臨演,但最後因為預算不夠而作罷。製作人向許多重量級冠軍發出邀請帖,但最後只有費城當地出身的喬佛雷澤(Joe Frazier)到場。原本的結局是洛基跑到後台去找安德莉亞而後兩人手牽手一起走向休息室(就是宣傳海報囉),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後來覺得很不滿意而決定重拍。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和艾導(John G. Avildsen)常常意見不同,但最後也常常是對拍攝比較外行的前者認輸。
最後則是花絮。洛基的綽號取自洛基瑪西安諾(Rocky Marciano),其實他的本名則是勞勃。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的姓氏在義大利語裡就是『種馬』的意思。因為預算有限,很多服裝和物品都是演員自己的。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台階現在被叫做洛基台階。洛基對左利者被稱為『南方爪』的典故解釋其實是錯誤的,正確來說是因為以前棒球場都是東西向且本壘都在西邊,所以左投手投球的左手就會從南邊揮動過來。總共拍了廿八天。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曾邀請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帶著此片拷貝帶來拜訪自己,他人沒去,但有寄拷貝帶去,而艾維斯(Elvis Presley)則是和朋友一起欣賞了。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將此片獻給他還未成名時的經紀人珍奧利佛(Jane Oliver),她於此片上映前不幸因病過世。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出演的電影中唯一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運動電影。兩個系列唯一:片尾名單沒有經過特殊視覺處理以及獲得奧斯卡獎。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和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是唯二自編自演並且都獲得奧斯卡提名的人。從洛基家到費城藝術博物館大概要八公里半。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因為演出洛基而被舉薦進入國際拳擊名人堂。那隻狗真的是席維斯(Sylvester Stallone)養的,他曾經窮到以五十美元賣掉了牠,過了一週,他賣了此片的劇本後才又再去將牠買回來;而他到現在都還養著那兩隻烏龜。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148/
2022/03/01
- Jul 06 Tue 2021 04:40
唐山大兄 1971
前言:我的老舊電腦再度送修,所以必須暫時用手機來寫電影心得stO,實在也是應該要買一台新電腦了。
李小龍返回香港發展所主演的第一部作品,網羅到他的是剛成立不久的嘉禾,原本導演是吳家驤,後來換成製作人何亮華的老公羅維,當年以秋風掃落葉之姿在香港席捲了近三百廿萬港幣,是第一部票房突破三百萬港幣的電影,風光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嘉禾初試啼聲便突破邵氏的壟斷並逐漸站穩腳步,而李也因此迅速竄起,名聲甚至遠播至東南亞。附帶一提,最初上映時是配華語(但我看演員的嘴形好像是華語和粵語都有人講),後來嘉禾重新發行時才加配了粵語,我幾經思考後決定看粵語版,因為這樣似乎比較貼合故事情境。
李的拳腳功夫真是了得,拳拳到肉且腳腳帶勁,那紮實俐落的身手一看就知道是練家子,當時的青少年瘋狂地模仿他(其中就包括周星馳),而後來許多電影也常常向其致敬。若要探究此片為何會引起那麼大的迴響,那就絕對不能忽視時代背景的因素,因為當時香港的武打電影很多是緩慢彆扭到稍嫌虛假的套招動作,所以橫空出世的李帶給觀眾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官刺激,有如看慣了傳統武術的人頭一遭看到現代格鬥般不禁驚呼連連。雖然他的某些動作有點做作,嘶吼亂叫也略顯滑稽,但是這些都已成為他的經典形象並隨著他的猝逝而留下歷史印記。他的人生際遇一定有人比我更了解,所以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但若撇開李的個人魅力不說的話,其實整個故事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而已(羅導的劇本通常都有這樣的毛病),情節鋪陳粗糙鬆散,角色塑造單調平板,演員表現也不突出,倒是其中所欲傳達的人生意涵令我印象深刻。不願同流合污卻引來殺身之禍,想明哲保身卻事與願違,江湖之險惡難以預料,人們必須時時刻刻自我警惕才行,此片在這方面的描述可謂深入淺出。
住在南方的中國人常常迫於生計而離鄉背井,在異鄉打拚的辛酸往往也是自不待言,同鄉情誼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就會建立起來,大夥互相扶持並彼此照應,散發出濃郁芬芳的人情味(開設製冰廠的華僑老闆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狠心殺害不少同鄉則是極為鮮明的反襯)。而資方管理勞工則有其一套不外乎籠絡、利誘、分化或威脅等標準方法,在見不得光的勾當被發現之後就予以拉攏收買(不從的話便有可能遭到滅口),面對詢問質疑時就虛與委蛇(反正拖到後來就不了了之了吧),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有如一顆遲早要爆炸的不定時炸彈。
正所謂『官逼民反』,有情有義的英雄仗義勇為無疑能激勵人心,而欺人太甚的惡霸最後遭到迎頭痛擊更是觀眾最期待的橋段。鄭潮安孤身一人殲滅了整個犯罪集團,但以暴制暴卻也必須接受法律制裁,怒火在狂烈燃燒之後終歸平息,也流露出一抹惆悵無奈的意味,可惜這樣的結局仍多少落入了窠臼而不見新意。
花絮:羅導和李兩人常常意見不合,時時有賴鄒文懷居中協調。片名的意思大概是『祖國來的大哥』。嘉禾後來發行的版本取用了前衛搖滾大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經典名曲「time」前奏來當配樂。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265&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7824/
2021/07/06
- May 16 Sun 2021 01:55
the mechanic (龍虎鐵金剛) 1972
由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領銜主演,導演則是麥可溫納(Michael Winner),這是兩人六次合作中的第二次,製作成本大約是一千萬美元,北美票房則是開出七百卅萬美元,年度排名擠進前廿。2011年,賽門衛斯特(Simon West)重拍了此片,由傑森史塔森(Jason Statham)和班佛斯特(Ben Foster)聯合主演。
片時整整一百分鐘,氛圍冷硬沉滯,從頭到尾都沒有透露太多主角的個人生活而只是以一些簡單的鏡頭來呈現出他冷靜沉著的辦事能力與冷漠孤獨的處世態度(不過讓他穿紅色睡衣真的是重挫了殺手該有的勁酷氣質啊stO),有別於現今殺手電影快狠準的俐落調性,這種細火慢燉的節奏由於缺乏感官刺激而需要觀眾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年過半百的查爾斯(Charles Bronson)照例不苟言笑地詮釋了職業殺手畢夏,而第二男主角詹麥可文森(Jan-Michael Vincent)則以俊俏又狂野的外表稱職地扮演了亮眼的綠葉,可惜人物形象的刻畫有點矯揉造作。另外,溫導(Michael Winner)多次展現了略有藝術性的掌鏡功力,動作場面也備受讚賞(尤其是驚心動魄的越野摩托車追逐橋段),無奈對白晦澀不明,而且整個故事風格實在很像龐德電影(甚至連宣傳海報的構圖都模仿了@@),所以評價也因此受到了一點磨損。
前十五分鐘完全沒有台詞,只見殺手好整以暇地布置他的殺人機關,這段開場可謂出色,頂尖殺手總是無聲無息地殺人於無形無痕。畢夏的工作一直做得平順妥當,但在性格奔放不羈的史蒂夫成為他的搭檔之後,他們的首次合作就做得不太乾淨(這段暗殺過程拍得相當有質感),畢夏也察覺組織對他產生了質疑,後來更發現組織竟然指示史蒂夫來暗殺他,這裡算是故事的轉折點,氣氛由明確穩定轉為懸疑不定,也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結局頗具後座力,畢夏畢竟是老江湖了,他不管做什麼似乎都會留有後路,雖然他最後因為過於相信史蒂夫而喪命,但是死去的他仍以一記回馬槍將背骨的史蒂夫斬落於馬下,薑終究還是老的辣,就算死了還是可以復仇啊!
花絮:在路易斯約翰卡利諾(Lewis John Carlino)最初的劇本中,兩個男主角是同性戀,而資助他寫作的是泰德杜賓(Ted Dubin);原本已預定由馬丁波爾(Martin Poll)來擔任製作人,但後來拍攝權被賣給了溫克勒恰托夫;而同性戀的設定讓他們倆在尋找金主與招募演員兩方面都遇到了困難,所以這個設定後來被刪掉了;而原本已敲定由蒙特海爾曼(Monte Hellman)來掌鏡,但在他們倆轉投聯美麾下後找來了溫導(Michael Winner)取代了他。路易斯(Lewis John Carlino)的稿酬是十萬美元再加上此片百分十七左右的利潤。據說馬丁瑞特(Martin Ritt)曾是執導的考慮人選,而主角是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或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克里夫勞勃森(Cliff Robertson)和傑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也曾是男主角的搭配選擇。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原本要演史蒂夫,可惜因為查爾斯(Charles Bronson)不喜歡他而被踢掉,但據說查爾斯(Charles Bronson)也不喜歡詹麥可(Jan-Michael Vincent)。查爾斯(Charles Bronson)堅持要讓自己的妻子吉兒愛爾蘭(Jill Ireland)來演上一角,否則他就要退出。片廠借用了勞勃泰勒(Robert Taylor)的牧場與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的莊園以進行拍攝。總共死了廿五個人。當時土耳其有電影抄用了此片裡汽車滾落山崖的片段,觀眾的抗議聲浪隨後灌爆了土耳其國家電視台。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931/
2021/05/16
- Apr 27 Tue 2021 01:20
Smokey and the Bandit (追追追) 1977
由柏特雷諾斯(Burt Reynolds)和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等人主演,哈爾尼德姆(Hal Needham)的大銀幕導演初作,製作成本大概是四百卅萬美元,但北美票房高達一億兩千六百萬美元,這收益真是太驚人啦!年度排名只輸給【星際大戰】(star wars)而屈居亞軍。後來又拍了兩部續集,可惜票房是急遽地下滑。stO
算是公路喜劇,那筆直或蜿蜒的公路好像沒有盡頭似地不斷延伸,美國南方的開闊風光令人心馳神往。主角強盜為了八萬美美元的酬勞而打算挑戰在廿八小時內從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去到德克薩斯州的特克薩卡納把那裡的啤酒載回來,這趟路程來回將近三千公里,他和朋友必須開得很快才有機會在約定時間內達成,而這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結果是好幾個州的警察都一齊被他搞得人仰馬翻。
而除了無厘頭的逗鬧情節之外,角色塑造之傳神無疑也是一大亮點。傑奇葛里森(Jackie Gleason)真的把那個老粗警長演得太有喜感了(那講話腔調和肢體動作簡直快笑死我了^^"),跟飾演他兒子的麥克亨利(Mike Henry)也搭配得很有默契。柏特(Burt Reynolds)演起狂野不羈的牛仔還真是有型,那鬍髭造型有夠老派,不過主角就是主角(竟然還出現在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的提名名單上?@@),連飆車都有美女相伴;而當年卅歲的莎莉(Sally Field)雖不算頂美,但氣質頗甜,那笑容真的好可愛。
從頭到尾是妙趣橫生,完全就是歡樂戲謔的漫畫風格,也十足展現了美國南方人隨興友善的性情,而警察的形象也被調侃到淋漓盡致。美國電影學會在圈選百年百大喜劇和驚悚電影(@@?)時都曾將此片列入提名名單裡,可見其道地的南方氣息相當受到喜愛。另外,充滿鄉村風格的歌曲也實在很夠味,那輕快的曲與詼諧的詞都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啊!
花絮:尼導(Hal Needham)原本要以一百萬美元把這個劇本拍成B級片,而主角則是後來改演雪人的傑瑞李德(Jerry Reed),可惜這個構想乏人問津,直到他的好友柏特(Burt Reynolds)決定主演後才開始獲得青睞。預算從五百卅萬美元被砍成四百卅萬美元,柏特(Burt Reynolds)又拿走了一百萬美元,所以尼導(Hal Needham)剩下三百卅萬美元可以運用。片廠給傑奇(Jackie Gleason)兩個片酬選擇:預先領定薪或稍後才拿票房百分之一之數額,他選了前者,結果是少拿了一百萬美元左右。在原來的劇本裡,片名是【Bandit】,主角開的是野馬的謝爾比眼鏡蛇二代款,而他可以獲得的獎賞是一輛新卡車,但後來劇本被大幅修改了。莎莉(Sally Field)和傑奇(Jackie Gleason)都是柏特(Burt Reynolds)所推薦的,而他後來更是和她假戲真做。傑奇(Jackie Gleason)不只被允許即興演出,也被鼓勵提供點子,例如警長的兒子就是他創造的角色,因為他覺得警長獨自一人開著車太單調了。劇組主要是在喬治亞州進行拍攝,在當地的拍攝工作完畢之後,由於尼導(Hal Needham)又想要再加拍一些開車鏡頭,後來劇組是就近在加州完成補拍。據說警長的形象來自柏特(Burt Reynolds)的父親──佛羅里達州的警官,而這個角色的姓名就取自他的下屬。『Smokey』是民用頻段無線電對講機使用者對州警的戲稱。撞壞了好幾輛車,但正確的數字則是眾說紛紜。幾首主要的歌曲都由傑瑞(Jerry Reed)所譜寫,據說他在柏特(Burt Reynolds)接演前是預定要演主角的。環球原本想將那些鄉村風格的配樂換成管絃風格,但尼導(Hal Needham)堅持不改。當時的八萬美元大約相當於今日的卅多萬美元。庫爾斯啤酒其實並沒有被禁止運送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這些地區之所以喝不到該牌啤酒是因為離產地科羅拉多州太遠,而該牌啤酒並沒有經過巴斯德消毒法,所以製造商不敢保證送那麼遠不會壞掉,這些地區一直要到冷凍運送技術改良後才得以一嚐美味。此片有著廣泛的大眾影響力並產生龐大的商業利益,警長點的三明治內餡是什麼引起觀眾的好奇,而民用頻段無線電對講機和龐蒂克火鳥泛美車款的銷量則明顯暴增,後來甚至有一群龐蒂克火鳥車友每年都會一起去跑主角走的路線。柏特(Burt Reynolds)說龐蒂克的高層主管曾跟他說如果此片賣座就送他一輛泛美款,後來此片真的賣座了,可是龐蒂克卻一直沒有動作,他忍不住打電話去詢問後才發現那個應承他的主管已經退休了,而新主管拒絕兌現這項承諾。派翠西亞希區考克(Patricia Hitchcock)說她父親很喜歡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729/
2021/04/27
- Apr 08 Thu 2021 02:50
子連れ狼 子を貸し腕貸しつかまつる (帶子狼) 1972
大映在1960年代初開發了【座頭市】(座頭市)系列,這個相當受到歡迎的系列直到1970年代初時已經拍了超過廿作,而由小島剛夕所創作的《帶子狼》(子連れ狼)此刻正風靡著全日本,當時宣告破產的大映則有許多工作人員投靠了勝新太郎籌組的製片公司,勝後來就是用這批人拍攝了以他的兄長若山富三郎為主角的【帶子狼】(子連れ狼)系列並交由東寶發行,最後總共拍了六作。
故事背景大概設定在1650年代,一開始江戶幕府斬殺外藩少主的橋段令人怵目驚心,德川家高壓強硬的統治手段可見一斑,其他大名稍有違逆就會遭受絕後等嚴厲的懲罰,而拝一刀則是奉命行事的介錯人。柳生家一直覬覦他所擔任的這個職位,於是他們用計陷他於不義,失去妻子又遭到誣賴的他只好帶著還在襁褓中的兒子大五郎展開逃亡生涯(讓懵懂無知的兒子以選擇武士刀或毛線球來決定自己的命運還真是殘酷啊QQ),他堅毅無畏地走在水火之間並發誓這輩子都將與柳生家對抗到底。
導演三隅研次的運鏡堪稱嫻熟精彩,不管是節奏的掌握或場面的安排都頗有可看之處,時間軸的稍微調動也更加增添了戲劇性。片時短短八十五分鐘,故事主題極為鮮明,情節在生硬粗糙的堆砌中亦帶有柔和細膩的醞釀,從頭到尾都浮泛著難以言喻的憤恨與無奈,噴濺駭人鮮血的打殺戲爆發出滿腔的怒火與怨氣,而隱藏冷靜思緒的內心戲則沉澱了無比的勇氣與韌性,意境的描畫十分傳神,情感的渲染相當強勁,拝推著嬰兒車的形象特別深入人心,而若山收放自如的演出也可謂出色。
封建體制下本就毫無公平正義可言,許多被汙衊或殺害的忠義善良之人多半也只能蒙冤含恨以終,在如此紛亂黑暗的時代裡,一齣齣悲劇不斷地上演著。拝帶著年幼的兒子顛沛流離於各地,他一路上必定看盡了人世間的淒慘與苦痛,但落魄潦倒的他即使心懷憐憫也無力一一給予救助,因為天底下的可憐人實在太多了,而旁人也多半不會伸出援手,世道艱難導致了人心冷漠,不見相濡以沫,只有冷眼旁觀。
拝後來為了生計而受託行刺他人,終非池中物的他還是化為得雲雨的蛟龍,斬殺罪無可赦的敗類也算是為陷於塗泥炭火之中的平民討回了一點天理與公道,故事在此有了明顯的轉折。在面對匪徒的脅迫時,大多數人都畏縮求饒,只有平時被瞧不起的妓女不肯屈服,兩邊的角色對比極為強烈,而寓意其實也清晰明瞭:一個人最真實的性格往往會在最緊要的關頭表露無遺。
結尾極具震撼力,正當匪徒首領在恐嚇村民與旅人的時候,不發一語的拝慢慢地走了出來,恍然大悟的匪徒首領立刻變成剛剛村民與旅人那樣的角色,觀眾都知道主角威能將在這裡開到最大,而英雄斬殺惡人是令人百看不厭的經典戲碼。在一陣腥風血雨過後,留下了滿地殘破屍首,拝一個人凌厲地解決了全部匪徒後就推著嬰兒車準備離開,即使妓女想跟上前去也被他斷然拒絕了。在眾人驚魂未定的目送下,父子倆的身影逐漸遠去,相依為命的他們又將繼續浪跡天涯……
花絮:『拝』(おがみ)與『狼』(おおかみ)是諧音,拝一刀其實就是一頭狼的意思。編劇小池一雄就是原著漫畫的作畫者小池一夫。和【座頭市】(座頭市)系列第廿三作【座頭市御用旅】同場共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815/
2021/04/08
- Mar 31 Wed 2021 01:05
duel (決鬥) 1971
改編自理查麥瑟森(Richard Matheson)於1971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編劇就是他自己),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大銀幕執導初作,製作成本僅僅四十五萬美元,由丹尼斯韋佛(Dennis Weaver)擔綱演出,原本是電視電影,後來環球為了放上大銀幕而要求史導(Steven Spielberg)加拍了一些鏡頭(片時從七十四分鐘拉長至九十分鐘),時至今日已被認為是優秀的邪典作品,並且在影視等各個娛樂領域都產生了影響。
當年才廿幾歲的史導(Steven Spielberg)巧妙地模仿了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等多位大師的運鏡技巧並現學現賣,嚴謹紮實的分鏡製造出緊迫懾人的刺激感,驚悚氣氛也隨著情節推進而逐漸變濃,節奏的掌握簡直像是教科書般標準確實;而理查(Richard Matheson)的劇本則是相當具有戲劇張力,觀眾一開始還以為沒什麼,到後來才明白卡車司機是真的要置大衛於死地,若是坐在他的車上像這樣遭到大卡車的追撞,想必也是要嚇出一身冷汗。
從頭到尾都散發出毫無來由的狂暴氣息,大卡車持續噴出的黑煙象徵了司機不斷高漲的怒氣,只是一點小摩擦(其實連摩擦都稱不上)就冒出這麼大的火氣。史導(Steven Spielberg)的敘事功力還真是了得,竟然能夠將這個略顯單調乏味的故事說得如此有聲有色,而且對懸疑感的拿捏也是相當高竿。第一次加油時,大衛稍微看到了卡車司機的鞋子,後來在餐廳歇息時,他試著透過這個線索在眾多顧客裡找出誰是那個卡車司機,這兩個橋段銜接得相當有意思,觀眾看了老半天也跟大衛一樣仍舊無法判斷出誰才是那個卡車司機。
兩人像是在擂台上決鬥的拳擊手,不過形勢有如普通人跟麥克泰森(Mike Tyson)對打那般呈現一面倒,而且他們較量的地方是在馬路上,危險競速與惡意碰撞充滿了威脅生命的意味,令人也不禁心驚膽跳。其實大衛就是和你我沒有兩樣的普通人,他在赴約的路途中歹運地招惹到了一個惡霸,開著小轎車的他只能盡量閃躲退讓,不過開著大卡車的男人卻完全沒有收手的意思,如此情節似乎帶著宿命論,或許可以將卡車司機比喻成災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很多人也都曾像大衛這樣遭到蠻橫的欺凌侵擾卻無力與之對抗,往往也只能怨怒在心裡。
兩人的對決可以比擬為大衛和歌利亞的戰鬥,被逼到無路可退的大衛後來全豁出去了,之前他還不敢去找那個想要強暴他妻子的男人理論,但現在他奮力地對抗步步進逼的卡車司機,那股置死地而後生的勇氣無疑值得讚賞。戛然而止的結局令人無言,兩個人都有點意氣用事(當然大衛算是被迫的),最後也雙雙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沒有人成為贏家。大衛失去了轎車,而且也無法及時赴約;而卡車司機不只撞爛了大卡車,甚至還賠上了性命,值得嗎?
最後講點感觸吧。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很大,台灣近廿卅年來的交通狀況也隨著車輛增多而越來越糟糕了,所以行車糾紛每天都在發生,有時也很難論定誰對誰錯。有些跋扈自私的人(例如那個卡車司機)遇事往往不肯相讓而一定要爭贏,只是這種總是仗著自己有優勢(例如車型較大或體型較壯)而恣意霸凌別人的行為也是有踢到鐵板的一天吧,俗話說的『惡馬惡人騎』就是這個道理。人亦常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有些意氣之爭就算爭贏了也毫無意義,人們在多方衡量後常常會發現忍讓才是上策(當然也可以不計後果地據理力爭,但這樣做有時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息事寧人。),“気持ち”或許很差,但想跟沒水準的人講理無異於緣木求魚,雖然不是千金之子,可是也不想跟無賴計較了,這樣的人自有天收吧!
花絮:據說是史導(Steven Spielberg)的秘書在《花花公子》上看到原著而告知他的。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曾是主角的人選,而史導(Steven Spielberg)曾打算讓尚路易特林提格南(Jean-Louis Trintignant)來主演。丹尼斯(Dennis Weaver)在【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中的優秀演出讓史導(Steven Spielberg)找他來當主角。理查(Richard Matheson)表示自己會想出這個故事是因為曾親身被大車逼迫過,而他有考慮過讓大衛的妻子也在車上。丹尼斯(Dennis Weaver)親自做了大部分的動作,但少數特別危險的動作還是在史導(Steven Spielberg)的堅持下由替身上陣。開大卡車的是凱力洛夫汀(Carey Loftin)。大衛開的是克萊斯勒的普利茅斯(總共用了三種不同的型號),而那輛大卡車則是彼得比爾特(總共用了兩種不同的型號)。其實兩車有時開得很慢,史導(Steven Spielberg)是透過各種技巧製造出飆速的感覺。史導(Steven Spielberg)表示大卡車頭前放了很多不同州的車牌暗示卡車司機可能在很多州都曾經這樣逼迫別人的車。美國廣播公司要大卡車在墜崖後爆炸,但史導(Steven Spielberg)堅決不同意,因為他想讓大卡車像野獸一樣淌血而不是像機器一樣爆炸。大卡車要墜崖時搭的像是恐龍的吼聲是出自【the land unknown】,後來史導(Steven Spielberg)在【大白鯊】(jaws)又用了一次。總共拍了十六天。有個老婦人曾表示有個好心的年輕人給了她五十美元後說想借她家的車庫拍一些鏡頭,這個年輕人很顯然是史導(Steven Spielberg)。史導(Steven Spielberg)以此片的優異表現受到環球的青睞而獲得拍攝商業大片的機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7023/
2021/03/31
- Dec 13 Sun 2020 23:10
alien (異形) 1979
讓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聲名大噪的科幻鉅作,算是群戲,但掛頭牌的是湯姆史凱瑞(Tom Skerritt),而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的戲分則是明顯較多,製作成本大約是一千一百萬美元,但在北美卻囊括了七千八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六。由於票房開得不錯,福斯在之後廿年間陸續推出了三部續集而形成一個系列(隨後又開發了和終極戰士混搭的副系列以及前傳),於199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於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放入百年百大驚悚電影,於2002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於200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十大類型(科幻)十大佳片,這些接連而來的榮耀都在在證明此片已在影史上占有了超凡的地位。
還需要說什麼嗎?經典!其實感想可以只寫這兩個字就好了,凡人的讚揚對此片來說都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嗯,說說而已啦^^",我還是要即時地寫下觀後感,以粗淺但真誠的文字來表達我對此片的無比推崇。<O>
丹歐班農(Dan O'Bannon)揉合了許多前人構想的劇本其實並沒什麼新意,但史導(Ridley Scott)堪稱精采絕倫的運鏡卻將這個略顯單調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一開始的長鏡頭將空空蕩蕩的太空船內掃視了一遍,只能聽到機器運轉的聲音而完全不見人影,一個孤寂壓抑的情境已經悄悄成形,其驚悚懸疑氣氛的營造絕對夠格當作教材(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的配樂也應該記上一功才是),艾倫蕾普利和異形後來於2003年雙雙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亦足見其角色塑造之成功,而太空船的外部造型和內部設備也都頗有未來太空科技的概念(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可惜的是受限於當時的製作技術而未能拍攝出太空船內的無重力狀態。)。
除了具有精緻質感的畫面之外,此片也大膽地提出一些深奧費解的宇宙觀點與哲學邏輯(生命的起源與意義等等),另外也隱晦地述及多種意涵,一般比較有共識的是宗教迷思(異形的出現彷彿末日降臨般令人絕望,暗指上帝並不存在。)、性暗示(太空騎師太空船的造型像陰道和子宮、抱面蟲的樣貌像陰唇、異形的頭部像陰莖以及艾許將雜誌捲成筒狀往蕾普利嘴裡塞等等)與女性主義(以女性為戰勝異形的最後倖存者)等等,縱使已經過了幾十年,但由於陸續有相關的作品上映,所以熱衷的粉絲們仍然不停地討論著。
異形沾在船員的臉上被運進了太空船內(那畫面真的令人毛骨悚然),故事自此進入了正題,往後可謂毫無冷場,直到最後都帶給人夢魘般的心理壓力。爆胸橋段無疑會在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小異形探出頭那一幕瞬時令我頭皮發麻且寒毛直豎。接著,一場瘋狂的血腥殺戮正式展開,驕傲的人類在暴戾的異形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行蹤詭秘的牠在太空船這個巨大的密室裡恣意妄為地獵殺船員,『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在太空中,沒人可以聽到你的尖叫。)這句放在宣傳海報上的標語寫實地解釋了何謂恐懼。故事明顯帶有警世意涵,告誡常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以謙卑的態度來面對大自然,因為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絕對可能存在著其他比人類更優秀的物種。
異形的樣貌由瑞士超現實藝術大師漢斯吉格爾(H. R. Giger)所設計(靈感來自霍華德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的克蘇魯),史導(Ridley Scott)秉持著『看不清楚反而更令人害怕』的原則來呈現牠,所以有牠的鏡頭都顯得模糊昏暗,觀眾只能約略地瞧見牠大概的模樣(當然如今全世界都知道牠真正的模樣了@@),完美的結構搭配兇殘的本性,外形巨大且強悍有力,內心則有著純粹的野蠻殘暴而不帶絲毫的道德良心,這樣的物種渾身散發出一股毫無修飾又難以名狀的恐怖氣息並顛覆了人類長久以來對世界的認知,而牠可以在人體中孵化或許也象徵了邪惡來自人心──太空船公司為了將異形帶回地球而不惜犧牲所有船員的指令。
接著來講講人類吧,其實觀眾從人物對戲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蕾普利是唯一意志堅定且生性勇敢的角色,而其他角色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有所缺陷(艾許是公司安插的暗樁已經夠令人吃驚了,想不到他竟然還是機器人。@@),以女性為英雄的安排在當時相當少見,身材高大的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沉穩又果決的詮釋著實精湛,而她也憑藉此角躍上了好萊塢一線女星的位置。絕望的境地中往往隱含著渺茫的希望,而那隻貓或許就是神派來為人類指引明路的(貓在古埃及被視為聖獸,不過布瑞特卻是因為要找牠而喪命,那難道蕾普利是開了主角威能才得以倖存的嗎?stO),唯有懷抱著一顆善良的心,人類才有可能戰勝邪惡的異形啊(?)!
先來提選角吧。凱蘭茲(Kay Lenz)試鏡要演蕾普利。據說是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向製作人大衛吉勒(David Giler)推薦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女主角最後就在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和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這兩位耶魯同學中選擇,而當時後者正在為未婚夫過世而神傷,所以前者就順勢雀屏中選了。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婉拒演出船長。比爾派特森(Bill Paterson)婉拒演出邀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曾參與試鏡。瓊芬契(Jon Finch)因病而被迫辭演凱恩。大衛傑森(David Jason)是布瑞特的首選,但他因為要忙於其他作品而婉拒出演,後來他對此表示後悔。
接著說說跟製作或拍攝有關的瑣事。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爆紅讓福斯也想跟風拍科幻片,但高層當時其實對此片抱持著一點疑慮。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曾是導演的首選。勞勃亞德里奇(Robert Aldrich)原本很有機會掌鏡,但製作人們在見過他之後覺得他並不是很有熱情而決定另尋他人。原本是要交由渥特希爾(Walter Hill)來掌鏡,他在婉拒後推薦了史導(Ridley Scott)。丹(Dan O’Bannon)原本已接受亞歷杭德羅霍多羅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的邀請去改編法蘭克赫柏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魔堡》(dune),但後來拍攝計畫因為資金短缺而停止,於是他就和劇組的某些人另謀出路,最後他將一些該片的創意投注到了此片中。丹(Dan O’Bannon)的劇本最初名為《memory》,後來改為《star beast》,最後定為《alien》,但致敬前人的情節也引發了一些訴訟。福斯在看過劇本大綱後大方地將預算增加為兩倍。史導(Ridley Scott)指出【星際大戰】(star wars)、【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和【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對此片深具影響。劇本經過多人多次的潤飾修改,在這之間有過許多取捨。史導(Ridley Scott)和丹(Dan O’Bannon)在異形的型態、動作和性格的設計上煞費苦心,而眾人對此亦有過許多爭論。拍攝時片名一度取為【they bite】。抱面蟲的模型當時怪異到被美國海關扣留,是丹(Dan O’Bannon)去交涉後才拿回來的。卡羅蘭柏蒂(Carlo Rambaldi)製作了三個讓劇組分別用以拍攝長鏡頭或特寫的異型模型。抱面蟲和異形破胸而出的機動模型由羅傑迪肯(Roger Dicken)所設計並操作。福斯原本不想做巨大的太空騎師道具,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大道具只用一幕很浪費錢,是朗柯布(Ron Cobb)說服他們一定要拍才不會讓此片看起來像B級片。大部分的鏡頭都是使用手持攝影機拍的,而且是由史導(Ridley Scott)親自操作。異形原本設定成透明的。諾史莫號外觀原本塗成黃色,但史導(Ridley Scott)感到相當不滿意而下令改成灰色。原本太空騎師的太空船裡只有六顆蛋,但史導(Ridley Scott)覺得要更多一點才更有氣勢。那些在異形船上照著蛋的藍色雷射光是跟何許人(the who)借的,當時他們正在片場隔壁排練演唱會。艾許是機器人是渥特(Walter Hill)和大衛(David Giler)的點子。抱面蟲的血液含有強酸是朗(Ron Cobb)想出來的。為了讓演員們能自然地表現出恐懼感,異形的樣貌在拍攝時是保密到家。史導(Ridley Scott)原本想用遠端操作模型來呈現異形,無奈當時的科技還沒到這個程度而作罷。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的皮膚對貓過敏,但她當時為了保住工作而沒有說出來,之後是在皮膚上噴甘油來應付過去。蕾普利在思考怎麼擺脫異形時唱「you are my lucky star」是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的主意,但史導(Ridley Scott)稍感遲疑,因為這首歌的版權很貴。原本結局是蕾普利搭著逃生艙逃離而異形就死在太空船上,但史導(Ridley Scott)覺得這樣太單調了,於是他懇請福斯高層再撥一百萬美元讓他拍一個更戲劇化的結局,雙方經過一番商討後,他如願了。拍攝花了十四週,後製則花了廿週。最早剪出來的片時長達三小時十二分鐘且更血腥暴戾,而這也是史導(Ridley Scott)和福斯高層爭執不休的點,但後來由於試映反應不佳,而且可能被審為X級,所以他妥協了;修正後的再度試映隨即博得了滿堂彩(據說福斯的老闆娘嚇到整天都不敢出門),卡司們出現在現場還引起了一陣騷動。
最後則是花絮。有四隻貓共同飾演瓊斯。宣傳海報由菲爾吉普斯(Phil Gips)所設計,而上面那句經典標語則出自他的老婆芭芭拉(Barbara Gips)。片頭那聖書體片名出自索爾貝斯(Saul Bass),但他卻沒有掛名。太空船的名稱從『Snark』改成『Leviathan』,最後定為『Nostromo』。太空船和逃生艙的名稱皆來自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太空船員從頭到尾都以『it』來稱呼異形。異形從頭到尾只亮相了四分鐘,而且幾乎不會發出聲音。飾演異形的柏拉吉巴迪喬(Bolaji Badejo)唯一的大螢幕演出。傑瑞(Jerry Goldsmith)對自己的作品遭到嫌棄並修改感到很不是滋味。漢斯(H. R. Giger)所設計的異形破胸而出的模型靈感來自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那些太空騎師雕塑在拍完後就被焚毀了,漢斯(H. R. Giger)對此感到有點難過。達拉斯到底何時死亡引起了粉絲的論戰。總共死了六個人,另外再加上太空騎師、抱面蟲和異形。兩個系列唯一: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沒有掛頭牌、異形后沒有出現。有宗教狂熱人士在首映會上放火燒異形的模型,因為他們覺得牠是惡魔的作品。第一部推出瞄準小孩玩具市場的R級電影,而且產品還相當暢銷。2004年推出了導演剪輯版,但片時比戲院版還少一分鐘。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8748/
2020/12/13
- Nov 19 Thu 2020 02:20
the day of the Jackal (豺狼之日) 1973
改編自佛萊德里克佛賽斯(Frederick Forsyth)於197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艾德華福克斯(Edward Fox)領銜主演,導演則是佛列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1997年的重拍其實並沒有得到佛萊德里克(Frederick Forsyth)和辛導(Fred Zinnemann)的同意,他們強烈希望至少片名不要相同。
紮實飽滿的政治驚悚片,開頭即簡略地介紹了1960年代初法國內外風雲詭譎的政治情勢,擔任總統的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讓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決定引起一些愛國主義者的強烈不滿,其中反彈最大的秘密軍組織多次暗殺他但卻從未成功過,後來他們雇用了一個英國頂級殺手來執行這個艱難的任務。作者假想秘密軍組織於1962年8月行刺失敗後立即重擬暗殺計畫,算是根據現實所延伸的再創作。
辛導(Fred Zinnemann)以傑出的運鏡描述了殺手和情報單位兩邊的行動,雙線並進的說故事功力十分出色,情節環環相扣且層層推進,兩邊行動的細節都交代得相當清楚(例如殺手假造證件與訂做槍枝以及情報單位清查資料與追蹤目標等等),殺手瞞天過海的欺詐手法與情報單位羅天網地的追查模式在在都令人驚嘆稱奇(也讓人明白網路時代前的資料查閱與訊息傳遞的過程有多麼緩慢而形成讓人蒙混過關的漏洞)。雖然片時超過一百四十分鐘是稍嫌長了一點(或許削減至兩個小時左右會更加緊湊精彩),略顯沉悶的緩慢節奏多少令人有點不耐,但細膩醞釀的肅殺氣息著實引人入勝,從頭到尾都沒有配樂而讓故事自然形塑驚悚氛圍的呈現方式也相當特別。另外,宣傳海報也設計得不錯,這個凝視明顯帶著亟欲致人於死地的意味。
躲在暗處的殺手伺機而動,而如臨大敵的情報單位更是不敢怠慢,兩邊都在對方的陣營中布有眼線以刺探情報,情報單位後來漸漸掌握了殺手的動向,而他也突破層層關卡來到了巴黎,這種隱密而不為人知的諜對諜果然是高深莫測。縱使觀眾早已知道結局如何(總統不會遇害),不過雙方較量的過程真可謂驚心動魄,從頭到尾都沒有誇大的動作場面,殺手即使知道自己的行蹤已被盯上也仍舊要繼續執行任務,而總統儘管明白自己的生命遭受威脅也照樣要出席公開活動,雙方都毫不退縮,這種氣勢上的正面對決也碰撞出亮眼的火花。
艾德華(Edward Fox)精湛地詮釋了殺手豺狼冷靜沉著的性格與變化多端的樣貌,不算特別俊俏的他也憑著這個角色讓自己的演藝事業有了突破;而麥可朗斯岱(Michael Lonsdale)則是稱職地扮演了能力出眾又克盡職守的高級警探克勞德,那戰戰兢兢的模樣還真是寫實啊!兩人在最後直接面對面廝殺,場面在幾聲槍響後復歸於平靜,令人心驚膽跳的高潮橋段在眨眼間已然結束,在螢幕前的觀眾想必也看得目瞪口呆吧。@@
殺手的整個計畫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瑕疵(槍枝零件藏在拐杖裡還真是巧妙啊),思慮縝密而手段兇殘的他會失手純粹就是運氣太差了;而有如在大海裡撈針的情報單位縱使布下嚴密的防守卻還是被突破了,所幸最終來得及亡羊補牢。總統剛好就在那一瞬間稍微彎下了腰,也改變了整個故事的結局,該說什麼呢?嗯,或許這就是命吧!
花絮:約翰法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曾想執導此片。勞勃蕭(Robert Shaw)、羅傑摩爾(Roger Moore)、麥可肯恩(Michael Caine)、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和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等人都曾是豺狼的考慮人選,而辛導(Fred Zinnemann)決定起用比較沒有名氣的演員,但他後來也承認這或許是造成此片票房不佳的原因。法國政府多方協助此片的拍攝。解放日活動上很多前來觀禮的人都不知道劇組正在拍戲。殺手去辦假護照的日期是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秘密軍組織的凱森提到豺狼曾出手暗殺剛果的帕特里斯盧蒙巴(Patrice Lumumba)和多明尼加的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有拍攝豺狼殺死製槍者的片段,但後來被刪掉了。夏爾(Charles de Gaulle)死於1970年底,而原著在隔年中出版。總共死了九個人。此片推出後讓英國政府繃緊神經以防範有人像豺狼那樣以死人的名義來申請護照,但辛導(Fred Zinnemann)後來受訪時表示他早在1960年代就曾寫信提醒英國政府卻沒受到重視。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9947/
2020/11/19
- Oct 14 Wed 2020 23:40
death wish (猛龍怪客) 1974
改編自布萊恩加菲爾德(Brian Garfield)於1972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擔綱演出,導演則是麥可溫納(Michael Winner),是兩人六次合作中的第四次,製作成本僅三百萬美元,但在北美的票房卻超過了兩千萬美元,年度排名在第十左右。自1982年開始的十幾年間接連產出四部續集而形成了一個系列,可惜評價呈現階梯式下滑而淪為狗尾續貂。此片後來於2001年出現在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的提名名單上,而主角保羅柯西則於2003年出現在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的提名名單上。2018年,此片首度重拍。
1970年代的紐約治安日漸敗壞,市民的生命財產面臨嚴重的威脅,而警方的執法能力也遭受強烈的質疑,此片於是大膽地拋出了一個或許大眾都沒有仔細去想過的議題:如果警力不足以保護民眾的話,那麼民眾是否可以自我武裝來對抗歹徒呢?這個議題在當時曾引起一番熱烈的討論(就算是現在的美國對於槍枝政策也仍然是各有看法)。此片極具影響力地啟發了後來諸多概念相似的作品而享有不凡的歷史地位,形式上算是以暴制暴,但實質上堪稱除暴安良,雖然這個說法是有點驚世駭俗且個中意涵也稍嫌草率粗魯。
片時只有九十幾分鐘,對於前因後果的描述相當緊湊,在情緒的感染上也處理得很細膩,讓人對主角保羅的處境能夠感同身受。由硬漢形象鮮明的查爾斯(Charles Bronson)來飾演這樣一個徘徊於暗夜裡鏟奸除惡的非法英雄真的非常適合,他粗獷堅毅的外表讓保羅顯得剛強甚於軟弱而博得了不少同情與喝采,而這個角色也讓他再度走紅。溫導(Michael Winner)的運鏡也相當到位,尺度的拿捏也算是合理(開頭的暴力行為露骨又殘酷,但之後的私法正義過程也簡潔又俐落。),氣氛的營造更是令人極為讚賞。
結局頗為曖昧,真正對保羅妻女施暴的三名惡徒都沒有受到制裁,而檢警的態度也令人啼笑皆非,他們對他的行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但是希望他要搞就去別的地方而強迫他離開紐約(他向警長問道『在日落前嗎』完全就是仿西部片的風格啊)。結尾的鏡頭充滿魅力,來到芝加哥的保羅一身正義的熱血還是沒有冷卻,接下來會怎麼樣呢?大家就自行想像囉!
接著先來講一些關於製作與拍攝的瑣事。由於情節敏感,很多片廠都不太敢投資。薛尼盧梅(Sidney Lumet)曾預定要掌鏡,他打算用李馬文(Lee Marvin)來主演,但後來前者因故退出,而後者也就連帶地沒了興致,但原作者布萊恩(Brian Garfield)的說法則是傑克萊蒙(Jack Lemmon)主演再加上亨利方達(Henry Fonda)演警長;之後彼得梅達克(Peter Medak)也曾是導演的人選,他則是想要用亨利(Henry Fonda)來主演。籌備此片許久的聯美後來因為資金調度困難而被迫賣掉拍攝版權。據說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和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都曾被徵詢過主演意願,但他們都婉拒了;也有媒體說艾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也曾是主角的考慮人選。查爾斯(Charles Bronson)的經紀人曾因為情節敏感和角色不搭而勸他不要接演,後來力勸他來主演的溫導(Michael Winner)特意為他修改了角色形象。將警長的角色加重是編劇溫德爾瑪耶斯(Wendell Mayes)的主意;而溫導(Michael Winner)其實對劇本做了不少修改,例如加進了描繪主角夫妻倆親密感情的片段,好用來加深他喪妻後的孤單失落感。查爾斯(Charles Bronson)希望可以就在洛杉磯拍,這樣他可以離家近一點,但溫導(Michael Winner)和製作人迪諾德勞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都決定要去紐約拍,最後他妥協了。在夏威夷拍攝時很熱,在紐約拍攝時則很冷,天氣的差異讓劇組吃足了苦頭。
最後則是花絮。傑夫高布倫(Jeff Goldblum)的大螢幕處女秀。主角的姓名取自此片裡一個臨演,他以此為條件來換取以後其他飾演臨演的機會。主角用的那把手槍是柯特牌的。總共死了十一個人,其中十個是主角所殺的。片名原本要取為【the sidewalk vigilante】,因為派拉蒙怕『death』這個字會嚇跑觀眾。此片當時很賣座,派拉蒙還趁勢將票價從三點五美元調高到四美元。原著撻伐私法正義,但此片卻反而擁護,所以布萊恩(Brian Garfield)非常不滿他的本意被扭曲了,他還覺得由查爾斯(Charles Bronson)來演主角很不適合,而溫導(Michael Winner)對此則是強悍地反駁了。唯一由迪諾(Dino De Laurentiis)製作的系列作,因為他後來以廿萬美元的價格將續集拍攝版權賣給了加農砲。查爾斯(Charles Bronson)曾在受訪時表示自己並不贊成主角執行私法正義的做法。情節引發一些仿效,最有名的便是發生於1984年的紐約地鐵槍擊案。傳言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有在片中飾演暴徒,他後來鄭重地否認並表示自己當時根本還沒開始演戲。米高梅於2008年有重拍計畫時曾打算讓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自導自演。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402/
2020/10/14
- Sep 20 Sun 2020 00:30
圓月彎刀 1979
改編自古龍於1976年開始連載的同名小說,由爾冬陞和汪明荃等人擔綱演出,導演則是楚原,當年在香港收了將近兩百五十萬港幣,以些微差距被摒於年度前廿名門外。
算是《三少爺的劍》的後傳,但故事沒什麼新意,中間還稍微裝神弄鬼,氣氛的拿捏實在很彆扭。江湖上爾虞我詐,各路俠客為了爭名奪利是無所不用其極,丁鵬也是走踏其中的人,失落時裝作灑脫態度,得意時卻露出囂張嘴臉,和他迥然不同的則是看破塵世名利的三少爺謝曉峰,這個對比相當鮮明,可惜整個情節零碎又俗套,實在是稱不上好啊!當年才廿多歲的爾已主演過多部武俠片了,表現倒也中規中矩;而當年卅多歲的汪真是氣質出眾,扮相也相當典雅絕美。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954&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079183/
2020/09/20
- Sep 04 Fri 2020 00:35
Moonraker (太空城) 1979
前言:我之前本來都是每隔半年就看一作啦,但因為一直無法取得此作,所以就隔了快兩年半才重新啟動欣賞這個系列的計畫。stO
007系列第十一作,片名取自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編導演都原班人馬,製作成本三千四百萬美元是前作的兩倍多且再度刷出系列新高,在北美收穫了年度排名第九的七千萬美元,在海外則是橫掃一億四千萬美元,全球票房達兩億一千萬美元,也是系列作票房首次突破兩億美元(當然是沒有考慮通膨的情況下)。
此作在所有系列作中的評價絕對名列前茅(從後面數來),真的很棒(爛),而且太空場景塑造得相當傑出(還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提名)。一開始,龐德就告訴你各位觀眾他有多麼神勇,即使在幾千呎的高空中也可以順利地搶走另一個人身上的降落傘。然後呢,一艘美國借給英國的太空梭被劫走了?那就讓我們詹哥去探個究竟吧(雪莉貝茜(Shirley Bassey)演唱的主題曲「Moonraker」還真是有太空漫遊的感覺啊)!
他首先去到加州,沒想到立刻被騙上太空裝置而差點讓他送了命,甚至還在美女科學家古海德面前露出暈眩虛脫的糗樣(可能主角威能的開關壞了吧),但他隨即用男性魅力征服了另一個女人,她心甘情願地提供他情報,然後落得被狗咬死的下場,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女人不要傻傻地為帥哥全心全意地付出啊stO!接著,詹哥來到風光明媚的威尼斯,這趟商旅行程非常豪華,他不只和其他團的遊客在河道裡快樂地玩著你追我跑的遊戲,後來甚至還把汽艇開上岸而大大出了風頭,在和合氣道高手練完功之後,晚上就去找古美女共度一夜春宵,超爽的。
詹哥隨後和古美女繼續另一趟豪華商旅行程,這次到了里約熱內盧,他先是和大鋼牙在纜車頂上熱情地跳著恰恰,後來還大玩角色扮演地裝成荒野大鏢客,汽艇開到一半還可以像怪盗基德一樣搭著滑翔翼遨遊天際,隨後也和蟒蛇在水中嬉戲,最後更是坐著太空梭上了太空。好啦,比較有娛樂性的部分就到這裡為止了,太空站橋段真是胡鬧到令人不忍卒睹,相信有看過的人都會認同我。大反派崔斯竟然要移居到太空中後將地球上的人類全部殺死來建立以他為首的新世界秩序,哇!這野心還真是大啊!不過呢,他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詹哥的主角威能竟然這麼大。@@
最後,詹哥霸氣地拯救了地球,然後就在返回地球的太空梭裡和美國航太總署的美女科學家恩愛起來了,而且還開直播讓英美兩國的政府高層欣賞,嗯,這部影片的點擊數應該會滿高的吧,嘻嘻!
先來講一些選角時的傳聞。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原本是崔斯的人選;史都華葛蘭傑(Stewart Granger)和路易斯喬登(Louis Jourdan)也都曾被考慮過。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婉拒了主演大反派和演唱主題曲兩個邀約。卡洛波娃(Carole Bouquet)曾試鏡要演龐德女郎古海德。席薇亞克利斯托(Sylvia Kristel)曾試鏡要演古海德和杜芙。潔克琳史密斯(Jaclyn Smith)因為檔期無法配合而不得不放棄演出龐德女郎的機會。推掉前作龐德女郎演出邀約的洛伊絲契爾斯(Lois Chiles)這回即使身懷六甲也毅然接演了。金貝辛格(Kim Basinger)婉拒參與演出。
再來講一些製作前後的瑣事。當時【星際大戰】(star wars)與【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把科幻電影炒得很熱,所以製作人亞柏特布洛寇利(Albert R. Broccoli)很快就決定要搭這班順風車而將原本預定要拍的【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往後延。關於太空梭的種種想當然地得到了美國航太總署的大力協助。早期的劇本中還另有一個和大鋼牙在纜車橋段合作要擊殺龐德的反派。前作的龐德女郎芭芭拉巴赫(Barbara Bach)原本預定會再出現一下子,但這個點子後來被摒棄了。原本飾演里約嚮導的是愛黛兒法提瑪(Adele Fátima),但後來劇組決定再找艾蜜莉波頓(Emily Bolton)來重拍一次。動作替身查理格雷登(Richard Graydon)在拍攝纜車橋段時差點發生意外。肯亞當(Ken Adam)以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畫作風格來設計太空站的中控室,而他打造的太空站布景長約卅三公尺而寬逾十四公尺,規模居當時之冠。布景大約有五十個之多。克勞德雷諾瓦(Claude Renoir)因為視力退化而被迫卸下攝影指導的工作。劇組總共到七個國家取鏡(原本還考慮過印度和尼泊爾),一行人前前後後飛了十萬英里。英國實施的新稅制讓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決定改到法國去。杜芙原本設定為加州人,但劇組到法國拍攝時依照規定必須至聘僱一定數量的法國演員而選用了蔻琳克利里(Corinne Cléry)並另外再幫她配音,而依此條款被選用的還有麥可朗斯岱(Michael Lonsdale)。羅傑摩爾(Roger Moore)在巴黎拍攝時很開心,因為要到中午才會開工,而且一天只拍八小時,但這項嚴格的工時限制也稍稍造成布景組的困擾。劇組在威尼斯拍攝時意外地遭逢天主教宗若望保祿一世(John Paul I)辭世,哀悼他辭世的鐘聲不斷響著,所以當天的拍攝工作只好取消。威尼斯河道的船隻速限是五節,這讓劇組要拍攝船隻追逐橋段時有點困擾,不過威尼斯政府算是給予劇組很大的自由,所以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捐了一些錢給他們。拍攝平底長船走上陸地的橋段時很不順利,因為那載具很不穩定,羅傑(Roger Moore)甚至曾掉到水裡,後來試到第五次才成功。羅傑(Roger Moore)因為腎結石到醫院開刀而不得不告假一週,也因此晚了幾天才到里約熱內盧,整個拍攝工作也跟著停擺。特技演員理查格雷登(Richard Graydon)在拍攝纜車橋段時險些失足喪命。里約嘉年華橋段其實是不同時間拍的,劇組在1978年初前往拍攝,而有羅傑(Roger Moore)的片段是1979年初加拍的。因為巴西政府想要更多錢,所以纜車橋段拍得很差而幾乎都剪掉了。
最後則是花絮。約翰潘恩(John Payne)早在1955年就考慮要拍攝007系列了,當時他最先購買的就是《Moonraker》的翻拍版權,可惜他後來因為無力負擔而放棄了。最後一部1970年代的系列作,但其實最早曾考慮要放在【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之後拍攝。湯姆曼凱維茲(Tom Mankiewicz)寫的劇本沒有被採用,但其中某些情節被放到後來的【八爪女】(Octopussy)和【雷霆殺機】(a view to kill)裡。情節和原著幾乎完全不同,而且和前作情節很相似而被調侃根本是重拍。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和女兒芭芭拉(Barbara Broccoli)以及導演路易斯吉柏特(Lewis Gilbert)都客串演出了聖馬可廣場上的路人。維克多多爾詹斯基(Victor Tourjansky)和前作一樣演出拿著瓶子看傻了的男人。柏納德李(Bernard Lee)最後一次出演M,他後來在拍【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期間不幸死於胃癌。崔斯選的優越女性大多是法國當時的模特兒。崔斯的宅邸就是沃子爵城堡。崔斯這姓氏可能取自伊恩(Ian Fleming)在伊頓公學的某個同學的姓氏或是他曾去過的一家位於牙買加的度假會館。崔斯的形象取自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最後一次使用約翰貝瑞(John Barry)之前以銅管樂器為主體的主題曲風格,此後的主題曲風格改以弦樂器為主體。妮基范德奇(Nikki Van der Zyl)最後一次為系列作配音。據說凱特布希(Kate Bush)婉拒演唱主題曲。約翰(John Barry)原本寫了一首「think of me」要給法蘭克(Frank Sinatra)唱卻遭到婉拒,後來他又寫了「Moonraker」要給強尼瑪席斯(Johnny Mathis)唱,不料還是破局,最後在徵得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的同意之後找上了此前已演唱過兩次系列作主題曲的雪莉(Shirley Bassey),至今她仍是唯一演唱兩次以上主題曲的人。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在取得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同意後,崔斯在威尼斯的秘密實驗室的開門音效得以取自【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手腕暗器的點子取自1960年代中後期的電視影集【飆風戰警】(the wild wild West),而龐德射中的畫中人物是英格蘭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龐德和張在玻璃展覽室的打鬥戲原本是拍【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時就要用上的。大鋼牙咬的纜線其實是用光果甘草做的。當初上映時與後來在電視上播映以及發行的VHS裡,多莉和大鋼牙初次相遇時戴著牙套,但後來卻沒有,這算是連戲瑕疵,後來片廠以電腦特效將牙套消除了。大鋼牙是系列作中繼布羅費爾之後再次出現兩次以上的反派,而他總共就只有一句台詞。M第一次和大反派見面。兩個系列唯一:龐德沒有拿出專用的華手槍有兩次船隻追逐橋段。全球首映原本要安排在休士頓,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問題不斷迫使片廠打消了這個念頭。菲利普親王(Philip)出席了倫敦的首映。2004年時曾傳聞有一個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主演崔斯的版本,但後來證實只是愚人節玩笑。
http://www.imdb.com/title/tt00079574/
2020/09/04
- May 24 Sun 2020 00:10
明月刀雪夜殲仇 1977
改編自古龍於1972年連載的《邊城浪子》,由楚原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則是狄龍和劉永兩人,當年囊括一百四十幾萬港幣,年度排名剛好落在第四十。
面容粗曠的傅紅雪是不苟言笑的孤僻浪子,披著蓑衣的他千里獨行在雪地裡的身影有說不出的滄桑寂寥;而相貌俊俏的葉開則是談吐風趣的漫遊公子,衣著華美的他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仍不離瀟灑倜儻。兩人性格迥異,但相同的是,誰也不知道他們這回出現在江湖上到底所為何事,觀眾更是有如霧裡看花。氣氛的醞釀相當成功,在懸疑之中夾帶了一點詼諧,而正反兩派的人物形象也都別具特色。
萬馬堂主馬空群宴請多位俠客,一樁廿年前的暗殺血案如今似乎又將在江湖上掀起波濤,此後兩位主角走到哪都會遭到暗算,街道上、客棧裡或涼亭邊都潛藏殺機。中段則再加進殺手路小佳,一冷一熱的兩位主角又多了一個性格近似無賴的夥伴(用不著跟女人解釋,脫光她衣服就對了。@@),之後傅在葉路二人的協助下循著紙條上的人名逐一斬殺殺父仇人,有如闖關挑戰的設定雖略顯公式化但仍頗富戲劇性。
經過層層鋪疊之後,在最後的大決戰橋段迎來了最高潮,可惜這個轉折稍嫌離譜了(我本來以為是馬空群詐死後隱身在背後搞鬼),原來紙條上的七個人全都沒死,而傅也在此時正式表明自己是白天羽的兒子,血債就要血還,等個廿年也不算晚。結尾當然是邪不勝正,但過程不怎麼特別,用鐵鎖刀網就能封住武功高強的傅葉二人也實在很牽強。而父仇已報之時倒是不減幽默,和傅意氣相爭不下的路在兩人過招後落居下風卻還是嘴硬自己沒輸,因為他根本就沒穿褲子,所以是不可能輸的!stO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844&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392/
2020/05/24
- May 14 Thu 2020 01:05
遊俠兒 1970
由姜大衛獨挑大樑,搭配的女主角是李麗麗,編導組合是倪匡和張徹,當年囊括七十七萬多港幣,年度排名第廿四。
遊俠兒武力數值極高,又常行俠仗義,算是一個樂觀開朗的陽光大男孩,可惜智力數值略低,明明已經知道他們一夥人中有匪徒了,竟然還會相信他們是要劫富濟貧,他都沒發現這樣怪怪的嗎@@?笑死我了!而且就因為他被拐去幫忙劫鏢,所以鏢局的人全部冤死,連帶他自己最後也賠上了性命(劍刺穿他的身體且稍後被擠退出來的段落真的很扯),悲劇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有點刻意,而他和江靈的兒女情長戲碼也稍嫌彆扭。
總歸來說,俠義氣氛營造得還算不錯,但劇本抹上了太多浪漫色彩而忽視了現實敘述,所以情節顯得荒唐浮誇,很多角色(尤其是主角)的行為模式都不太符合常理,很可惜。另外,當年才廿二、三歲的姜大衛正值青春俊美,那甜膩膩的笑容想必迷倒了很多少女吧!嘻嘻!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08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6594/
2020/05/14
- Apr 21 Tue 2020 01:15
the taking of Pelham one two three (騎劫地下鐵) 1974
改編自約翰戈迪(John Godey)於1973年發表的暢銷同名小說,聯美在小說出版的隔年就將其搬上了大螢幕,由華特馬修(Walter Matthau)、勞勃蕭(Robert Shaw)、馬丁鮑薩姆(Martin Balsam)、和海克特亞利松多(Héctor Elizondo)等人主演,導演則是約瑟夫薩金特(Joseph Sargent),製作成本大約是五百萬美元,但北美票房衝到一千八百多萬美元。後來在1998年和2009年重拍了兩次,第二次的【亡命快劫】(the taking of Pelham 123)比較有名,因為導演和主角都比第一次大多了。
薩導(Joseph Sargent)只用幾個簡單的鏡頭就清楚地解釋了複雜的劫車過程,可謂乾淨俐落;大衛雪爾(David Shire)所操刀的主題配樂則醞釀著山雨欲來的緊張感,令人讚賞不已;而宣傳海報也傳神地描繪出車廂內的混亂與乘客的惶恐,頗具藝術性。片時大約一百零五分鐘,節奏相當明快,雖然卡司不夠強,但劇本真的很讚,情節不只隱含著政治嘲諷(政客只會爭功諉過),也夾帶了社會省思(有些人就是搞不清楚狀況或不太有同理心),更在緊繃膠著的氣氛裡不時點綴了幽默逗趣的笑點,堪稱是動作驚悚片的範本,推出當時就廣受好評了。
紐約地鐵一如往常地運轉著,而日本東京地鐵的高階主管則來控制中心拜訪觀摩,似乎又是平常的一天,但在看到四個不懷好意的劫匪陸續搭上了地鐵之後就應當明白這一天肯定是不平常了。一開始警察組長賈柏想嘲諷日本人卻反倒出了糗,那尷尬的空氣還真是令人也不禁呆愣,但這只持續了幾秒鐘而已,緊接而來的劫車事件就立刻攫住了觀眾的目光。
前半段的主軸算是警匪雙方的談判與對抗。劫匪頭目藍先生強硬地發號施令,而警察組長賈柏只能被動地聽命行事,主導權明顯掌握在劫匪手裡。被挾持的乘客驚惶失措,被威脅的警方束手無策,要贖金的劫匪胸有成竹,電視機前的觀眾屏息以待。警方慌亂匆忙地展開部署,劫匪內部則隱約有點意見不合,而被當作人質的乘客中藏有一個警察實在是相當巧妙的伏筆。
後半段的主軸則是劫匪要如何脫逃。劫匪在拿到贖金後隨即又向警方下了新指示,而警方對他們到底要怎麼逃離現場感到困惑。最後是主角賈柏看出了端倪,他及時趕到並制伏了帶頭的藍先生,但綠先生已經先一步逃逸了。(我覺得這裡的鋪陳有點瑕疵啊,因為藍先生或許可以不用理會那個跳車追來的警察,他應該盡快和綠先生逃離現場吧,當時現場相當昏暗,他們真實的樣貌不可能被看清楚的,就算那個警察想追多半也會因為有所顧慮而追不上他們倆,而那兩個同夥的身分即使被查出來了大概也無法追蹤到他們倆身上吧@@?好啦,或許這樣做有點冒險,應該將追兵處理掉才對。stO)
結尾警察找到綠先生家去的橋段堪稱經典,他冷靜沉著地應對,而警察也沒有特別懷疑他,但燜燒已久的鍋子終究還是爆開了,真正是『鴨卵較峇嘛有縫』啦!他嗆完警察後忍不住打噴嚏而露出破綻真是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一筆,逞一時的口舌之快換來了幾年的牢獄之災。該說什麼呢?笑死我了!
花絮:角色設定與故事情節都跟原著有不小的差異。在紐約土生土長的華特(Walter Matthau)幾乎不搭地鐵,而他的繼女和姪女都客串演出了小角色。紐約市運輸局原本害怕會引起有心人士模仿劫車方法而拒絕讓劇組進到隧道裡實地拍攝,後來在市長約翰林賽(John Lindsay)的勸說下才答應配合,條件是聯美必須花七萬五千美元購買兩千萬美元的劫車保險並且支付廿七萬五千美元的場地租借費用,而聯美後來也在片尾特別表示紐約市運輸局僅是提供場地而不需對此片負責。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曾是導演的考慮人選。劇組於1973年11月到1974年1月這段期間在布魯克林區內自1940年代就廢棄不用的地鐵隧道裡實地拍攝了地鐵橋段,後來再移到片場裡接著拍其他部分,直到4月底才殺青。四個劫匪戴的帽子顏色分別對應了他們的身分代號,而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在【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中以顏色當作匪徒的身分代號可能就是學此片的。人質總共有十七個人;總共死了五個人。1974年的卅五分美元換算到現在是接近兩美元,而當時的一百萬美元則是比現在的五百萬美元再多一些。據說在有地鐵的大城市都非常賣座,而沒地鐵的地方反應就比較冷淡。此片上映後,位於紐約地鐵六號線北端終點的佩勒姆灣公園站為了避免班次編號對應到片名而從不設定在半夜及午後的一點廿三分發車。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251/
2020/04/21
- Apr 17 Fri 2020 00:25
聲色犬馬 1974
由李翰祥自編自導,許冠文一人分飾三角,搭配的女主角算是胡錦和白小曼,當年收穫了兩百一十萬港幣左右,年度排名高居第九。
1970年代是香港風月片(香港後來在1980年代末建立電影審查制度,這類電影就被統稱為三級片了。)相當興盛的時期,而李導無疑是這股風潮的最大推手與箇中翹楚,他相當擅長捕捉人們不欲人知的隱私與見不得人的醜態,再以女人的裸體當作賣點,而這些恰恰就是觀眾(應該是豬哥才對stO)最愛看的。
此片算得上是他的風月片代表作,大致上分成以『聲』、『色』與『犬馬』為主題的三個段落,情節有點鬆散,但亦不失趣味,香港的社會百態盡在其中,裝腔擺闊的男人尋花問柳又賭馬賭狗,搔首弄姿的女人八卦街坊又陪笑陪睡,好一個糜爛又鹹濕的花花世界啊!(李導最後還幽了自己一默,笑死!)
花絮:白小曼在香港影壇唯一的作品(處女作同時也是遺作),她是邵氏當時亟欲力捧的新星,不料卻在此片上映前就吞安眠藥自殺了,年僅十八歲。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529&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167/
2020/04/17
- Apr 25 Thu 2019 21:30
蛇形刁手 1978
袁和平的大螢幕導演處女秀,由成龍、袁小田與黃正利等人領銜主演,當年囊括兩百七十萬港幣,年度排名第十三。
主角出身卑微而常常被欺負,偶然間得以拜師學藝,然後小露身手擊敗敵人,但隨即就輸給更強的敵人,接著在領悟新招後再度苦練,最終成功復仇,大致上就是這種和日本少年漫畫一樣的情節發展,實在是老套又粗糙,但過程的起伏跌宕倒是相當吸引人,兩大門派的勢不兩立,各家武館的爭鋒相對,在在為此片增色不少。結尾還來了一記回馬槍,鷹爪門的毒鷹隱藏了很久,最後才慢慢現出原形。不得不說,演員們的武打套招相當精采,許多動作都需要良好的默契與充沛的體力,不是練家子是做不來的!
同年10月,原班人馬又聯手推出了【醉拳】,票房是更上一層樓,當時才廿四歲的成龍以這種帶有雜耍風格的小人物功夫喜劇成功地闖出了名號,並自此逐步奠定自己在香港影壇的地位,也為香港的武打動作片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花絮:原本主角是想找傅聲來演,但被邵逸夫否決了。有好幾幕都出錯了卻還是放進正片裡,例如簡福想把雞蛋放進籃子裡卻掉了出來,還有貓蛇之戰中其實是用繩子綁住了貓(這橋段在很多國家上映時都因為動保觀念而剪掉了)。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863&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8252/
2019/04/25
- Feb 18 Mon 2019 03:15
murder by death (怪宴) 1976
導演勞勃摩爾(Robert Moore)和編劇尼爾賽蒙(Neil Simon)四次合作的開端,算是群戲,當年在北美囊括三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擠進前廿。
滿合我胃口的諷刺懸疑喜劇,探案角色都取自推理小說史上鼎鼎大名的偵探,有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赫丘勒白羅和珍瑪波、厄爾德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筆下的陳查理以及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筆下的山姆史培德和尼克查爾斯夫婦等人,不管姓名或性格都唯妙唯肖地模仿了本尊,實在令人忍俊不住。而除了這些躍然紙上的名偵探之外,推理小說裡常常出現的暴風雪山莊與密室殺人等情境也都用上了,情節設定可說是向阿嘉莎(Agatha Christie)的《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致敬(那些陸續被推落的熊形石像就呼應了該作那首童謠裡提到的熊),在嚇人的懸疑氣氛中帶著愚人的幽默意味,在在令人莞爾。
一開始眾家偵探赴約的過程就塑造得很驚悚駭人,一路上陰暗籠罩且濃霧瀰漫,而豪宅就坐落在與世隔絕的荒郊野外,主人在晚宴上的一席話也將場面搞得神秘兮兮的,著實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但觀眾到最後會發現自己好像被當成傻子耍了,因為真相是隨便編劇寫的,觀眾並無法靠著自身的才智(?)來解開謎團。結局不斷地反轉(簡直笑死我了),似乎也呼應了現實,主人毫不客氣地數落各個偵探的矯揉作態,大聲地替讀者發出不平之鳴(?)。這些偵探被主人戲弄了,狼狽又無奈地離開了豪宅;而觀眾也被編劇愚弄了,好氣又好笑地離開了電影院!stO
花絮: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原本是王的預定人選,但他因為檔期衝突而無法接演。艾絲黛溫伍(Estelle Winwood)和南茜沃克(Nancy Walker)兩人的大螢幕最終作。編導二人一度考慮換掉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在【瘦子】(the thin man)系列多作裡飾演諾拉查爾斯的瑪娜洛伊(Myrna Loy)婉拒演出諾拉,她語帶幽默地表示飾演自己似乎有點荒唐。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原本要演一個帶有阿嘉莎(Agatha Christie)形象的角色,但她在得知瑪娜(Myrna Loy)不演之後也婉拒了,這個角色幾經改寫之後變成那個老護士。劇組極力想塑造出1930年代和1940年代當時的偵探電影氛圍,所以有些場景不能實地拍攝而堅持搭建布景,其中光是那條鄉間路徑就花費了不少精力。按門鈴時響起的女性尖叫聲就是費芮(Fay Wray)在【金剛】(King Kong)裡的尖叫聲。郵票上的肖像是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主人說解開謎題的人可以獲得一百萬美元,看那疊鈔票的厚度應該是一百張面額一萬美元的鈔票,但萬元鈔其實只在政府內部使用而沒有公開發行,而且在1940年就停止了。有三個很不錯的橋段被剪掉了。一:查爾斯頓夫婦差點撞到正提著汽油要走回山姆車上的史凱芬頓小姐,她慶幸沒被撞上,但尼克也只是請她退到路旁後就開走了而沒有順便載她;二:殿後的威利無意間在死者手裡發現了大家都沒注意到的一張紙條,他突然覺得自己是比養父和其他人更好的偵探,後來山姆用槍威脅著將紙條搶過去,赫然發現紙條上寫著『請不要再送牛奶來了,因為主人已經過世了。』,於是威利只好卑微地向養父致歉;三:王家父子在回去的路上遇到另一輛車,車上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和約翰華生向他們詢問要去豪宅該怎麼走。據說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在殺青後覺得此片票房會很慘而主動建議製作人買回他的分紅權利,但結果想必令他扼腕不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937/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