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970~1979 (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526 踢.JPG  

曾志偉的大螢幕導演處女作,編劇竟然是倪匡,而主角是姜大衛、徐少強、高飛和幾乎可算是唯一女角的李麗麗等人。票房是一百八十幾萬港幣,年度排名第廿九。

劇本不算太差,情節頗有層次,偶爾還搭配搞笑的武打套招,中段甚至還有一段略顯胡鬧的默劇,滿有趣的。而金正鴻和游天雖然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但僅憑一己之力卻也無力對抗鮑森昌這隻猛虎,最後兩人決定聯手,鮑森昌再強,這回雙拳也難敵四掌了!還算好看啦,雖然這種情節的鋪陳其實滿常見的。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6040&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1630/
2011/06/21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11 林.jpg  

好久沒有看武打片了,這次我挑了由袁和平所導演的此片,獨挑大樑的是洪金寶,而他所扮演的主角人物是黃飛鴻四大弟子之一的林世榮。當年進帳了三百九十幾萬港幣,年度排名第五呢!

情節當然是虛構的,而且相當老套,但從頭到尾也可說是毫無冷場,娛樂性還滿高的,值得一看。

花絮:本來福成老伯是要由袁導的老爸袁小田來飾演,但他卻不幸因為肺癌過世了而改由樊梅生接演。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6052&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9472/
2011/05/20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25 efa.JPG  

說到逃獄片,或許很多人會馬上聯想到【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但其實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也有這麼一部逃獄片,而且有一些點子也被【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致敬"了。

理查圖戈(Richard Tuggle)花了六個月將這個真實事件改寫成劇本,一開始處處碰壁,後來他直接找上唐席格(Don Siegel),雙方一拍即合。而此片也是席導(Don Siegel)和東木伯(Clint Eastwood)的最後一次合作,北美票房是四千三百萬美元。

一開始就顯得陰鬱,前半段就在沉沉中度過,沒什麼高低起伏,也幾乎沒有配樂,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有點悶。但後半段的重頭戲──脫逃的過程就很吸引人了,從一開始的挖掘,然後製作行動所需的道具(假人頭還真是讓人驚奇),最高潮當然是行動的那天晚上,看著他們慢慢地往外脫逃,然後獄卒也不斷地在監獄裡巡邏,一邊緊張而一邊悠閒的對比真是強烈,讓人也不禁要為他們捏一把冷汗,雖然早就知道會成功脫逃了。很棒,所營造出來的懸疑氣氛能成功地牽引著觀眾的情緒,輕描淡寫的結局也是饒富意味。

接著,稍稍地說一下此事件的來龍去脈吧!1956年,艾倫維斯特(Allen West)、法蘭克莫里斯(Frank Morris)和安格林兄弟(John Anglin & Clarence Anglin)在亞特蘭大的聯邦監獄相遇,後來的幾年間,他們陸續地被送到了惡魔島。最早的是艾倫(Allen West),在1957年;最晚的則是克雷倫斯(Clarence Anglin),在1961年1月。這四個臭味相投的一丘之貉在惡魔島再度聚首後,很快地就開始計畫逃獄,但想從防衛森嚴的惡魔島脫逃畢竟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據調查,他們應該謀畫了一年以上,而一切也幾乎就如此片所演的那樣。1962年6月11日晚上,法蘭克(Frank Morris)和安格林兄弟(John Anglin & Clarence Anglin)自惡魔島脫逃,而艾倫(Allen West)因為沒能及時打開通風口的鐵網而被拋棄了。這是惡魔島監獄廿九年的運作中所發生的十四次逃獄的第十三次,也是少數幾個能活著下水的人(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脫逃)。這三個人從此銷聲匿跡,所以至今仍然無法確定他們到底有沒有成功脫逃。而此事件發生的幾個月後,某個獄卒收到了一張來自巴西的明信片,到底是真的還是惡作劇就不得而知了。FBI則是認為他們要活著橫渡舊金山灣的機率不是很高,應該全部都溺死了;而且他們是屬於惡性難改的慣犯,之後也不再有搶案是指向他們所為。全案後來在1979年12月31日偵查終結,FBI也將他們的死亡日訂為脫逃的那一天。2003年底,【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曾以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去實驗,認為是有可能成功脫逃的。

花絮:約翰布魯斯(John Campbell Bruce)在1963年就將這個真實事件改寫成小說。惡魔島監獄真的是在此事件發生後一年左右就關閉了。拍攝期間,絡繹不絕的遊客也對劇組造成了一點困擾,所以後來劇組大多在夜間工作。此片上映後,慕名而來的遊客很喜歡去參觀演員們所待過的B區那幾間牢房,但事實上,那都是在C區拍的。達克在獄卒辛默曼的面前切下自己的手指,而Zimmermann在德語中就是木匠的意思。法蘭克(Frank Morris)真的就像此片所說的智商過於常人,據說高達133,是前百分之一以內的天才。芝加哥大酒梟艾爾卡彭(Al Capone)被關在惡魔島是1930年代初的事情,此片所演的純屬虛構。沒能跟上脫逃行動的查理就是在暗指艾倫(Allen West),但他並不是像片中所演的比法蘭克(Frank Morris)還晚到惡魔島。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9116/
2010/08/13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10 fwdaj.jpg  

胡鬧地開始,胡鬧地結束,有些橋段或許稍嫌悶了一點,但基本上從頭到尾都非常戲謔,有一些橋段和台詞也滿讓人發噱的。但可別以為此片就只是純粹的笑鬧喜劇,不,沒這麼簡單,事實上,此片是以非常巧妙的手法在暗諷美國社會的混亂。對照這幾年的窘況也真是讓人多所感慨,次級房貸危機、雷曼兄弟和柏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等等,不只搞垮了美國金融體系,全世界受影響的國家也不計其數,其中當然也包括台灣。

錢會讓人失去理智,主觀意識變重,我想這很多人都能認同,但君子愛財,取之也要有道。我們常可以從電視上看到有些打著領帶、穿著西裝的所謂上流社會人士走法院像走自家廚房,什麼掏空公司之類的,耍小手段地將已經不屬於自己的錢給拿走,繼續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接著聘請優秀的律師團來打官司,再走幾扇後門,最後官司往往都是不了了之。然後去填洞的是誰?當然是政府,而政府的錢從哪裡來呢?當然是人民繳的稅。所以呢,這些忝不知恥的人掏空的是誰的錢,當然是人民的,科科!

導演是泰德柯契夫(Ted Kotcheff),主演的是喬治席格(George Segal)和珍方達(Jane Fonda)。哥倫比亞花了三百萬美元拍成,而北美票房是一千三百多萬美元。2005年有重拍,主演的是金凱瑞(Jim Carrey)和蒂雅李歐尼(Téa Leoni)。

花絮:費唐娜薇(Faye Dunaway)是珍的預定人選,但她婉拒了。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傑雷諾(Jay Leno)的大螢幕處女秀,他客串演了蹲在地上工作的木匠。狄克和珍這兩個名字其實是取自於美國一套教導孩童閱讀的教育書的其中一回。

後記:MLB明星賽將在今天開打,悶了十多年的國聯能贏嗎?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059/
2010/07/14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3 南.jpg  

袁和平繼【醉拳】之後又一部以醉拳為主題的作品,主角是袁小田、袁信義和黃正利等人。當年囊括了兩百八十幾萬港幣,年度排名第十六。

節奏稍嫌緩慢,讓我感到有點不耐,整個架構顯得鬆散,情節鋪陳也不甚合理,本來什麼都學不會的傻小子,經過病君的指導後就變成武功高手了?這實在很沒說服力。而且情節設定似乎有點小瑕疵,依照一開始旁白的敘述,千醉翁和蘇花子兩人應該算是一時瑜亮的武林高手,但到後來我們卻發現病君應該又比兩人更強(他的徒弟就打贏千醉翁了),這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了!嗯,個人覺得是雞肋,不好也不壞。

後記:世界盃H組第三輪的比賽已經開始了,再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確定最後是哪十六強囉!而我現在也要去看西班牙和智利的比賽啦!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999&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9609/
2010/06/26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84 td.jpg  

第一次看此片是五年前還在實習的時候,我必須承認那時候看不太懂,感覺莫名其妙地就結束了。過了五年再度拜見,長了五歲的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但那股震撼依舊。

獨挑大樑的是老狄(Robert De Niro),合演的還有西碧兒雪佛(Cybill Shepherd)、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和哈維凱托(Harvey Heitel)等人。掌鏡的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而這才只是非常景仰他的我第二度拜見他的作品,第一次是2007年2月中看的【殘酷大街】(mean streets),相隔了三年之久。或許是因為他的作品都頗有意涵,看完後想寫的東西很多,有時總讓我因而卻步。

製作成本僅一百三十萬美元,但北美票房卻來到兩千八百多萬美元,賺翻囉!另外,此片也獲得影藝學院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佛嬸(Jodie Foster)和最佳配樂,但可惜全部鎩羽而歸。

撰寫劇本的是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他因為受到企圖暗殺總統候選人──喬治華勒斯(George Wallace)而被判刑的亞瑟布雷默(Arthur Bremer)的日記啟發而開始撰寫劇本,只花了五天就完成了,寫作時甚至在桌上放了一把上膛的手槍來鞭策自己。其實,崔維斯的經歷也幾乎就是他個人的寫照,而男主角之所以塑造成計程車司機主要是受了哈利卓別林(Harry Chaplin)的「taxi」影響。

另外一定要提的就是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的配樂,加上湯姆史考特(Tom Scott)縈繞人心的薩克斯風,簡直訴盡了無奈和憤怒,灰暗低迴又帶點懸疑感的旋律讓人心情也為之一沉。無可挑剔了,堪稱完美!比較令人惋惜的是他在1975年的耶誕夜過世了,就在他完成錄音後沒多久。

嗯,我來說一下感想吧!嚴格說來,此片也算是在批判越戰。我們都知道,很多越戰退伍軍人回到美國後並沒有得到適當的補償,可說是被政府給遺棄了。久而久之,這些越戰退伍軍人會開始封閉自我並產生反社會心理,這種偏差的行為和思維只要爆發,往往都會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

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崔維斯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常常感到孤獨,並容易遷怒他人,碰壁了就又開始恢復在越南時那套斯巴達生活方式。個性內向孤僻的他對於這個社會的淪喪感到恐懼和不滿,台詞『Some day a real rain will come and wash all the scum off the streets.』(總有一天雨會洗刷掉街上所有的渣滓)道盡了一切,而這憤世嫉俗的怨念在他追求貝茜失敗之後就像活火山一般,慢慢地在蘊釀爆發。其實我覺得他很可憐,害羞的他甚至不知道怎麼追求異性,以至於第二次約會就帶她去看色情電影,因而嚇跑了原本對自己也頗有好感的貝茜,這多麼諷刺啊!一個人竟然和正常的社會規範脫軌這麼嚴重,他簡直像是曾被隔離似的而和這社會格格不入。值得一提的是他事後打電話向貝茜道歉,並請求她繼續和他約會那橋段,馬蒂(Martin Scorsese)將鏡頭轉向長廊,冷清空盪的長廊充滿了痛苦和絕望,這運鏡堪稱一絕。

想當然,他對於貝茜的冷漠完全無法釋懷,精神狀況已瀕臨崩潰,所以有了之後那麼劇烈的反應──把對貝茜的怨恨轉嫁到總統候選人帕倫汀身上而想暗殺他。行跡敗露後,驚慌失措的崔維斯已經完全失控了,所以,他衝到皮條客奴役雛妓的地方大開殺戒。嗯,換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很善良的,看到艾莉絲被奴役就起了憐憫之心,他認為這社會不該是這樣骯髒,他認為自己應該要能為這社會做點什麼,所以他奮不顧身地直搗黃龍,救出了艾莉絲。本來會是暗殺總統候選人的嫌犯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拯救雛妓的英雄,科科!結尾也很有意思,本來拒他於千里之外的貝茜竟然主動來找他了,或許是想和他重修舊好,但這時崔維斯卻不喜歡她了,他不喜歡這個曾經拒他於千里之外的她了,所以他很瀟灑地開著計程車離開了。嗯,最後崔維斯從後照鏡看到了什麼呢?我想,只有他自己知道囉!

接著,來說說當時選人的八卦。當時其實有很多片廠想製作此片,其中之一想以尼爾戴蒙(Neil Diamond)來擔綱演出。而在菲利普斯夫妻檔(Michael & Julia Phillips)確定擔任製作人之後,最先被選定為導演的是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他也邀請梅蘭妮葛里菲(Melanie Griffith)來演艾莉絲,但蒂比海德倫(Tippi Hedren)為女兒婉拒了邀約,隨後狄導(Brian De Palma)也被放棄。而麥可(Michael Phillips)為了減低自己的罪惡感,後來還給了狄導(Brian De Palma)一小部分的票房收益。接著,夫妻倆的朋友東尼比爾(Tony Bill)毛遂自薦想執導演筒,但夫妻倆勸退了他。而據說艾爾帕西諾(Al Pacino)曾在東尼(Tony Bill)被傳為掌鏡者時拿到過劇本,但最後卻婉拒演出,茱莉亞(Julia Phillips)說她從來不知道他是不喜歡劇本還是不想和東尼(Tony Bill)共事。最後,夫妻倆由於深受【殘酷大街】(mean streets)吸引而決定起用馬蒂(Martin Scorsese)。確定執導的馬蒂(Martin Scorsese)說自己曾邀請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來演崔維斯,但他婉拒了,因為他認為馬蒂(Martin Scorsese)太瘋狂了!可是後來他也後悔了,科科。另外,由於保羅(Paul Schrader)是以傑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為崔維斯的形象來寫劇本的,所以他也曾是考慮人選之一。

而本來馬蒂(Martin Scorsese)是相中了琳達布萊兒(Linda Blair)來演艾莉絲,但她婉拒了。之後,據說金貝辛格(Kim Basinger)也曾被邀演,但她也為了想繼續模特兒的工作而婉拒了。接著試鏡就變成一場混戰,競爭者包括艾倫巴金(Ellen Barkin)、黛博拉溫格(Debra Winger)、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金凱特羅(Kim Cattrall)、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蘿珊娜亞奎特(Rosanna Arquette)、海瑟洛克利(Heather Locklear)、瑪芮海明威(Mariel Heminway)、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克莉絲蒂麥尼柯(Kristy McNichol)和布魯克雪德斯(Brooke Shields)等人,可是她們都失敗了, 最後由年僅十二歲的佛嬸(Jodie Foster)在這場爭奪戰中脫穎而出。而由於當時年幼的她並不適合拍太露骨的鏡頭,所以有時由她當時十九歲的姊姊來當她的替身。

另外,據傳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和雪歌妮薇佛(Sigouney Weaver)都婉拒出演貝茜。而歌蒂韓(Godie Hawn)、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葛倫克洛絲(Glenn Close)、珍西摩(Jane Seymour)和瑪莉史丁柏根(Mary Steenburgen)(據說馬蒂(Martin Scorsese)偏愛她)都曾試鏡要演貝茜,但可惜都失敗了。而米亞法羅(Mia Farrow)據說也想要演貝茜,但被馬蒂(Martin Scorsese)婉拒了。而後來有媒體報導夫妻倆想找雪嬸(Cybill Shepherd)型的人來演女主角,雪嬸(Cybill Shepherd)的經紀人得知消息後就找上他們,並問怎麼不直接就用雪嬸(Cybill Shepherd)呢?但也有消息指出其實茱莉亞(Julia Phillips)當時是偏愛法拉佛西(Farrah Fawcett)。總之,最後雀屏中選的是雪嬸(Cybill Shepherd),她還因此婉拒了【Nickelodeon】的演出機會。

而洛赫森(Rock Hudson)本來是總統候選人帕倫汀的人選,但他因忙著軋電視劇而放棄。喬治曼摩利(George Memmoli)也因為拍【the farmer】受傷而無法出演老婆紅杏出牆的計程車乘客,後來馬蒂(Martin Scorsese)親自上陣。

花絮:老狄(Robert De Niro)真的去開計程車來揣摩角色,也去上課學習心智異常者該有什麼行為。老凱(Harvey Keitel)放棄選舉工作者湯姆的角色而決定接演皮條客馬修(他也是很用功地實地跟著皮條客去揣摩角色),即使原本的劇本設定皮條客應該是黑人,而且只有五句台詞。崔維斯對著鏡子喃喃自語完全是老狄(Robert De Niro)的即興演出,馬蒂(Martin Scorsese)說他是從老白(Marlon Brando)在【金眼的反映】(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中的演出得到靈感,而『You talking to me?』(你在和我說話嗎)也早已是影史上的經典台詞。計程車司機們群聚的餐廳是真有其廳,但已經被拆除了,現在原址是一棟公寓大樓。茱莉亞(Julia Phillips)在自傳曾提及雪嬸(Cybill Shepherd)在演第一次和崔維斯約會的咖啡廳橋段時一直不能很順暢地說出台詞,老狄(Robert De Niro)最後都吃飽了,茱莉亞(Julia Phillips)說她和剪接師在剪接室裡看著那些不能用的鏡頭都快笑翻了!飾演艾莉絲朋友的女孩真的是一個雛妓,也是佛嬸(Jodie Foster)揣摩角色的師法對象。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認為崔維斯是以自己為形象塑造的,他曾在紐約電影大學受教於馬蒂(Martin Scorsese),他是越戰退伍軍人,也曾在紐約市開過計程車,上班時也常穿著橄欖色的軍隊外套。1981年3月底,一個瘋狂迷戀佛嬸(Jodie Foster)的男子──約翰辛克利(John Hinckley)為了吸引她的注意而企圖暗殺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後來他被起訴了十三項罪名,但最後卻被認為有精神病而獲判無罪。這判決引起了喧然大波,國會和很多州為此修改了法律,更嚴格地判定有關精神病的案子,有些州甚至廢止了精神病可以作為無罪理由的法條。英國龐克搖滾大團──衝擊(the clash)在1982年的專輯『combat rock』中的「red angel dragnet」提到了崔維斯,也把他的幾句經典台詞放進歌詞中。1988年,兩個小女孩在拍攝片末槍戰的公寓前玩耍,不料這棟老舊公寓卻倒了下來,奪走了這兩條無辜的小生命。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314/
2010/04/24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卅幾年前自導自演的作品,一開始的懸疑氣氛塑造得相當不錯,還滿吸引人的,但隨後整個節奏實在是太過緩慢了,讓人感到了一絲絲的不耐。整體說來不算太差,但也並不是很值得推薦。而其中最讓人讚賞的應該要算是東木伯(Clint Eastwood)的取鏡了,那懸崖峭壁實在是令人雙腿發軟,艾格峰的雄偉壯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啊!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到那裡去走走。而包括東木伯(Clint Eastwood)在內的幾位演員也都是搏命演出,讓人佩服不已,也獲得許多攀岩迷、登山客和輿論的一致好評。另外,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配樂也該記上一功。

北美票房收了一千四百多萬美金,還算不賴!

花絮:據說劇本是為保羅紐曼(Paul Newman)量身訂做的。一個叫大衛諾斯(David Knowles)的替身演員,也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攀岩專家,在此片開拍的第二天被巨石砸死,而據說東木伯(Clint Eastwood)幾分鐘前也在那個致命位置。在拍沙漠追逐戲時,由於沙塵太大而讓演保鑣的丹霍華(Dan Howard)不太看得清楚前方的路,這情形讓演麥爾斯的傑克卡西迪(Jack Cassidy)心生畏懼而要求替身代他上場。在芬蘭,此片片名是tehtävä Alpeilla,意思是阿爾卑斯山的任務。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926/
2009/12/13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洪自導自演,但主角是當年才廿二歲的元彪,其他合演的也有很多熟面孔,而除了許瑩英客串演了賣菜大嬸之外,幾乎完全沒有女角。當年囊括了兩百八十幾萬港幣,年度排名第十七。

很明顯地,賣點就是武打,也因此,情節並不是太講究,師父是通緝要犯這個點也只能算是小小的伏筆。演員們的套招相當精采,真是讓人佩服;但個人認為最可惜的地方是武打橋段太多了,感覺雕琢過了頭,有些甚至已經讓我感到有點無聊了。不過說實在的,還是要稱讚一下演員,看他們這樣打,他們不累,我都覺得累了。stO

接著,來說說此片和傳統的武打片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武打片中,主角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小夥子,偶爾還會來個打退地方惡霸的橋段,而他拜師學藝的心態也大都是想精益求精,對師父也是尊重有加,照三餐地奉茶請安。而師父也大都是宅心仁厚的長者,對待徒弟是恩威並濟,處世態度是莊敬持重。但此片則完全不是這樣:首先,主角並不是個心地善良的小夥子,而是個劣根性很重的壞痞子,他和哥哥拜賈武刀為師也只是想變得更強好繼續招搖撞騙;再來,賈武刀雖然武功高強,但他並不是個宅心仁厚的長者,而是個心狠手辣的通緝要犯,他收大寶和小寶為徒也只是想在仇家找上門時能有幫手。這些和以往武打片截然不同的角色設定著實特殊,似乎也或多或少在諷刺當時香港社會功利主義掛帥所造成的人情澆薄。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978&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0166/
2009/07/0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冠文用很戲謔嘲諷的觀點來呈現電視台的黑暗面,也直指香港社會的功利主義,但個人覺得是誇張過頭了,像跳樓這個點就不太好,感覺不太厚道。前半段的確還滿有笑點的,一直到偷契約之前都還不錯;但偷契約後的情節就顯得很胡鬧,簡直可以說是瞎搞了,實在是有點美中不足。嚴格說來,個人認為此片是許氏兄弟的片子當中最沒有邏輯的,差強人意囉!另外,此片也讓人對魔術的秘密機關有了更深的認識。而除了許氏兄弟之外,配角有劉娟娟、鮑翠鈴和鄭少萍等人。

同樣地,許冠傑也為此片寫了同名主題曲「賣身契」,滿滑稽的,哈哈!另外還有一開始那首抒情小曲「杯酒當歌」。

許氏兄弟的第四次合作,同樣由許冠文自編自導,在當年囊括了七百八十幾萬港幣,技壓成龍的【醉拳】而成功登頂。而這也是我看的第五部許氏兄弟的片子,前四部分別是【摩登保鑣】、【半斤八兩】、【鬼馬雙星】和【天才與白痴】;而除了【天才與白痴】輸給【沖天大水災】(the towering inferno)(台灣片名是火燒摩天樓)之外,其他四片都是該年的票房冠軍。嗯,許氏兄弟真是太強了!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904&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7892/
2009/04/12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開打了,不過台灣因為連輸給南韓和中國而早早就打包了,實在讓人無言。剛剛看完日本跟南韓的比賽,日本簡直殺紅了眼,第七局就將南韓給收拾掉了!

許氏兄弟又一部!同樣由許冠文自編自導,一貫的調調,就是無厘頭。但有些笑點或許是後來被用太多次了,所以我不覺得好笑;整個情節的鋪陳也稍嫌單調,或許時代背景不同吧!其他合演的還有喬宏、田俊、石天、程小東、康嘉欣和艾綺蓮等人。

當年票房高達四百五十幾萬港幣,僅僅輸給好萊塢大片──【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台灣片名是火燒摩天樓)的五百七十幾萬港幣而屈居第二。

照慣例,許冠傑為此片寫了同名主題曲「天才與白痴」,另外還有「天才白痴錢錢錢」、「天才白痴夢」和「天才白痴往日情」等等,詞曲都滿滑稽的,哈哈!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631&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0776/
2009/03/08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隔了半年才再次看許氏兄弟的片子,但這次給我的驚喜比較少,不覺得很好看;是頗有趣沒錯,但卻沒有能真正讓我捧腹大笑的橋段,有的只是一連串差強人意的插科打諢。另外,似乎也稍稍點出了香港當年現實的社會百態,讓人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還可以啦,看看笑笑。而許冠傑所寫的主題曲「鬼馬雙星」真的是很逗趣,另外也還有「雙星情歌」這首浪漫的抒情小調。

許氏兄弟的第一次合作,由許冠文和許冠傑領銜主演,合演的還有丁珮、羅蘭、呂有慧和王琛以及客串的石天、黃霑和許冠英等人。

當年度的票房冠軍,為嘉禾掃進了六百廿幾萬港幣,遙遙領先第二名的【老千計狀元才】(the sting)(台灣片名是刺激)的三百六十幾萬港幣,真可謂一枝獨秀。聽說許冠文當年是先拿著此片劇本去找邵逸夫,希望能夠合資拍攝並平分利潤,但邵老拒絕了;於是許冠文轉投嘉禾,也替嘉禾大大撈了一筆,更正式奠定他喜劇泰斗的地位。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546&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588/
2009/02/07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更半夜睡不著,我就打定主意把此片重看一遍,雖然已經知道是個沉重又令人無奈的結局……

在第一集票房告捷後,派拉蒙迫不及待地想拍出續集,導演的第一人選當然還是柯導(Francis Coppola)。但由於他和勞勃伊凡斯(Robert Evans)有點不愉快,所以他一開始是推辭了,而且向派拉蒙建議由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來當導演,但派拉蒙仍不死心地遊說,甚至送給他一台賓士轎車做為第一集票房賣座的賀禮。最後,柯導(Francis Coppola)在派拉蒙允諾給他極大的自由才答應接拍續集。

這次,劇本依然由柯導(Francis Coppola)和馬力歐(Mario Puzo)合作完成,分成兩條敘事線,分別是麥可把家業移到內華達州後所遭遇到的內憂外患和他的回憶──年輕的維圖如何在紐約成為黑幫老大的過程。據說在試映時由於兩條敘事線的轉換太過頻繁而使得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所以後來柯導(Francis Coppola)降低了兩條敘事線轉換的頻率,讓整個情節可以走得更順暢點。

接著來講些演員的瑣事。基本上,是由第一集的原班人馬繼續合作,另外主要是加進了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來飾演年輕的維圖。雖然柯導(Francis Coppola)原本是想直接用馬龍(Marlon Brando)來演,但後來因年齡問題實在太大,加上馬龍(Marlon Brando)根本就跟派拉蒙鬧翻了而使得這個構想只能作罷。最後,他是看了老伯(Robert De Niro)在【殘酷大街】(mean streets)中的演出後而決定用他,而老伯(Robert De Niro)也為了揣摩此角而跑到西西里島住了一陣子,並花了很大的心思學習西西里方言。喬派西(Joe Pesci)原本是年輕克萊曼查的人選,但最後此角是給了布魯諾柯比(Bruno Kirby)。馬力歐柯托尼(Mario Cotone)因為長得像柯羅多賈帕(Corrado Gaipa)而演出托馬西諾。莫里強森由特洛伊多那胡(Troy Donahue)飾演,而他本名就是莫里強森(Merle Johnson)。飾演麥可媽媽的摩歌娜金(Morgana King)拒絕進入棺材裡而辭演,此角由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媽媽代替。而在第一集中飾演桑尼的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要求跟第一集一樣的片酬,儘管他的鏡頭只有幾秒鐘,嗯,他如願了。

製作成本是一千五百萬,花了三個多月才拍成。有了第一集的口碑,續集的票房當然是可以期待的,而事實也是如此。還沒上映之前光預售票就賣出兩千六百萬美金,上映之後觀眾也是爭著買票進場,最後總票房是兩億三千萬美金,雖然沒有超過第一集,但也替派拉蒙又撈了不少銀子。

另外,在奧斯卡獎方面,此片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三個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創配樂等十一項提名,最終是風光地抱回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配樂等六項大獎。

接著來講點跟奧斯卡獎有關的瑣事,此片是第一部贏得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而除了年輕維多的橋段以外,其他劇情都是原著小說裡所沒有的,照理說應該算原創,但最後還是被歸入改編劇本中。另外,此片也獲得了平紀錄的五項演員獎的提名(雖然塔莉雅雪爾(Talia Shire)入圍最佳女配角的爭議頗大,因為她的出場時間實在非常短。),其中老伯(Robert De Niro)靠著維圖一角拿下最佳男配角,而第一集中的馬龍(Marlon Brando)也以此角勇奪最佳男主角,兩人演了同一個角色,並雙雙獲獎,這到目前為止還是史上唯一的一次。還有一點比較囧的就是艾爾(Al Pacino),在第一集中,他提名最佳男配角,結果是馬龍(Marlon Brando)贏得最佳男主角;在續集中,他提名最佳男主角了,結果換老伯(Robert De Niro)贏得最佳男配角。嗯,他應該悶爆了吧。stO

再來,我寫一下心得吧。

麥可柯里昂,從一個不過問家族事務的小夥子變成位高權重的新教父,這或許應該說是不得不的,因為他不想讓父親老無所依而決定跳出來幫父親掌管家族事務,但江湖事就像一個黑色染缸,你跳進去後就再也漂不白了。記得第一集的結尾嗎?凱看著麥可的手下將門關了起來,這門一關就象徵著麥可已經不是以前的麥可了,麥可已經從那個單純的小夥子變成陰沉的教父了。

在此片中,柯導(Francis Coppola)用了對比的方式來呈現維圖跟麥可的不同,維圖獲得眾人的敬愛,而麥可則是讓人懼怕。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這之間的差異也不可謂不大,說到底還是父子倆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上有著極大的差異。麥可到最後幾乎已經是冷血動物了,只要違逆他意思的人,他都給予最嚴厲的制裁,最後甚至連佛雷多都殺了,而凱則是被趕出家門。他的勢力可說是到達了頂峰,但他跟家人的關係卻也降到了冰點。最後一幕的他獨自一人坐在岸邊,空洞的眼神中堆砌著無奈和不解,他不懂為何他盡心盡力保護的家人到最後都不信任他了,他真的不懂。對照著他回憶中一家和樂融融的歡樂情景更顯得無比諷刺!一切都是從那裡開始的,但到最後也一切都變了調……

另外,有些台詞也是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麥可講的『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your enemies closer.』(親近你的朋友,但更要親近你的敵人。)、海門羅斯講的『Michael, we're bigger than U.S. steel.』(麥可,我們比美國鋼鐵還要強。)和丹尼艾羅(Danny Aiello)講的『Michael Corleone says hello.』(麥可柯里昂向你問好),柯導(Francis Coppola)在接受訪問時曾說那是丹尼(Danny Aiello)自己想的,他覺得不錯,就用了。

講一些花絮吧。先來講些劇本上的修改,原本的劇本中有幾段被拿掉了,例如湯姆其實跟桑尼的遺孀是有曖昧關係的(後來的台詞有露餡),而且他也嗜賭而必須依靠吉瑞參議員的幫助才還清賭債;另外,原本是要由克萊曼查去作證舉發柯里昂家族,但由於飾演克胖的理查克斯提拉諾(Richard Castellano)說台詞要由他自己來寫,並且要求一筆豐厚的片酬,所以此角直接被拿掉,改由麥可加索(Michael Gazzo)來演。馬力歐(Mario Puzo)和柯導(Francis Coppola)在麥可是否該殺弗雷多這一個點上意見不同,柯導(Francis Coppola)只同意麥可應該等到他們媽媽過世後再下手。包著毛巾開槍射殺法努奇是老伯(Robert De Niro)自己想到的點子。在麥可的回憶橋段中,演員們都穿著有拉鍊的長褲,但有人指出說那時還沒發明拉鍊,所以有一些畫面都重拍了。維多搭到美國的那艘船是無懼號,現在變餐廳了,在費城。劇院上的戲碼【Senza Mamma】事實上是柯導(Francis Coppola)祖父的創作。房東羅貝托去拜訪維圖之後要回家時門打不開是真的,柯導(Francis Coppola)為了要捕捉他最自然的演出而做了點手腳。當麥可去邁阿密見海門羅斯時,電視上的美式足球比賽是兩隊世仇:南加大對上聖母大。麥可去古巴住的旅館其實是去多明尼加取景的,艾爾(Al Pacino)還在那裡感染肺炎而使得整個拍片進度不得不延後。古巴前獨裁者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 是真的會送人金電話。跟第一集一樣,有柳橙出現表示將有死亡或暗殺,例如參議員去拜訪麥可時玩弄他桌上的一顆柳橙,後來他就被設計犯了殺人罪;羅斯的親信強尼進麥可的辦公室時帶了一顆柳橙,後來他就奉命聯合佛雷多要殺掉麥可;法努奇被維圖槍殺前也在吃柳橙;麥可策劃要殺羅斯時也在吃柳橙。總共死了十六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562/
2008/10/29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卅幾年前的片子了,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還找來自己三個弟弟,包括甚少在螢光幕前露面的許冠武也客串了旅館老闆一角,另外合演的還有吳耀漢和當時才廿一歲的趙雅芝等人。

一貫的許氏風格,滑稽又逗趣的情節,誇張又胡鬧的科白,總是能讓人大笑開懷。開頭的那幾個鏡頭也讓人對卅年前的香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穿著啊、交通工具啊,都跟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了(廢話stO)。再搭上戲謔感十足的「半斤八兩」,整個感覺就是很棒。其中還惡搞【黃飛鴻】和當年在香港上映的【大白鯊】(jaws)咧!真是笑死我了!有夠蠢的!

八百五十多萬港幣的票房是當年冠軍,而且是一枝獨秀,因為第二名的【她的爸的媽媽的】只有五百八十萬港幣。

講講配樂,除了主題曲「半斤八兩」之外,插曲「浪子心聲」讓人很有感觸,雖然跟畫面不太搭,哈哈^^!附帶一提,這兩曲都是由許冠傑主唱,詞曲也是他自己寫的,真不愧是歌神。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754&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179/
2008/08/07

2011/04/10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當時才大二,因緣際會下,我得知了有此片的存在,幫派電影從來就很吸引人,我也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要來拜看此片。但我馬上發現此片是改編自馬力歐普佐(Mario Puzo)的原著小說,所以我決定先看完小說再來看電影。記得當時看完後只覺得整個人茫然若有所失,此片的沉重完全超出了一個廿歲的年輕人可以承受的範圍。後來才過了一年左右,又在課堂上看了一遍。現在,又過了五年多,我打算看第三次了,我又把書櫃中的小說拿出來看了一遍,一頁翻過一頁,讓人停不下手,那份感慨仍然存在。每個人真的都有屬於自己而又不可違逆的命運嗎?唉!

1969年,好萊塢電影工業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低潮,失業率超過了四成。當時還只是好萊塢第九大片廠的派拉蒙相中了馬力歐(Mario Puzo)的《教父》(the godfather)這本書而向他購買拍攝版權;很扯的是,當時他只寫了廿頁,還因經濟困窘而向出版社預支稿費咧!

而派拉蒙高層勞勃伊凡斯(Robert Evans)在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等知名導演紛紛拒絕後聘用了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為此片的導演,導演決定後就開始選角了。下面是一些選角花絮。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和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都曾想演維多,而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和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等人也都曾是維多的人選,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很堅持要由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來演,他還說服馬龍(Marlon Brando)前來試鏡並且拿較低的片酬。另外,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都曾是麥可的人選,但他們都拒絕了;馬丁辛(Martin Sheen)和狄恩史塔克威(Dean Stockwell)也曾試鏡要演麥可;而洛史泰格(Rod Steiger)也曾極力爭取這角色,儘管他的年紀已超過這角色太多了;之後勞勃(Robert Evans)又提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和亞蘭德倫(Alain Delon)等人,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卻認為他們都不適合,他堅持要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而當時艾爾(Al Pacino)本來已經簽約要演另一部片,在柯導(Francis Coppola)力邀之下而改變主意,不然麥可就讓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演了。而老伯(Robert De Niro)也曾試鏡要演桑尼或麥可,甚至是卡羅和波里等小角色,但在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建議下,他去接了艾爾(Al Pacino)本來要演的那部片,後來才在【教父2】(the godfater: part II)接演了年輕的維多一角。老史(Sylvester Stallone)曾試鏡要演波里,但沒能如願。法蘭克普格利亞(Frank Puglia)原本要演博納塞拉,但因身體微恙而不得不放棄。

幾經波折,好不容易人選都確定之後,此片在1971年的3月底正式開拍(但馬龍(Marlon Brando)因為要完成【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的工作而晚了兩星期報到)。一開始,派拉蒙為了節省預算而想將故事背景改成1970年代,而不是小說中的40、50年代,馬力歐(Mario Puzo)也寫好劇本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拒絕,他堅持要忠於原著。

當時,勞勃(Robert Evans)跟柯導(Francis Coppola)常常意見不合,稍微提一下他們兩人之間的一些瑣事。勞勃(Robert Evans)曾想用伊力卡山(Eila Kazan)來換掉柯導(Francis Coppola),但因馬龍(Marlon Brando)說沒柯導(Francis Coppola)就沒他而做罷。再來,勞勃(Robert Evans)覺得打鬥鏡頭太少而想要另外聘請一位專門拍打鬥鏡頭的導演,柯導(Francis Coppola)就拍了康妮跟里齊打架的橋段,勞勃(Robert Evans)也覺得不錯而取消原本的念頭。而柯導(Francis Coppola)原本拍出來的版本是一百廿六分鐘,但勞勃(Robert Evans)不接受,他要求多拍一些柯里昂家族的鏡頭,因此最後上映的版本又多了五十分鐘左右。

另外,其實當時除了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以外,其他主要演員像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約翰卡塞爾(John Cazale)、柯導(Francis Coppola)的妹妹塔莉雅雪爾(Talia Shire)和黛安基頓(Diane Keaton)等人都還不是很有名氣,而馬龍(Marlon Brando)也被認為早已過了全盛期,加上稍嫌年輕的柯導(Francis Coppola),怎麼看都不符合好萊塢賣座片的模式。

但事情有時就是會有變化。1971年,【教父】(the godfather)仍在拍攝中,馬力歐(Mario Puzo)的小說熱賣了三百萬本,成了全美國最暢銷的小說,紐約時報也評其為"殘暴卻動人的美國編年史"。派拉蒙真是賭對了,書的暢銷當然對電影的票房有拉抬的作用。

上映前,柯導(Francis Coppola)堅持海報上一定要有馬力歐(Mario Puzo)的名字,而也曾給予柯導(Francis Coppola)幫助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則是堅持不具名。1972年3月,【教父】(the godfather)上映了。如猛虎出柙般,連續廿三週的票房超過兩百萬美金,並一直放映到12月才下檔,國內票房超過了八千萬美金,是當年度的最高紀錄。最後,全美票房將近一億四千萬美金,國外票房也超過了一億一千萬,合計將近兩億五千萬的票房曾是影史最高紀錄(但三年後就被【大白鯊】(jaws)給破了)。這樣的票房簡直讓派拉蒙賺翻了,一部只花了六、七百萬美金製作的片子竟然帶來這麼大的票房收益,讓片廠整個資產額暴增五成之多,簡直令人不敢置信!

另外,此片在票房上連連告捷,在奧斯卡獎的提名上也不遑多讓,總共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三個最佳男配角等多項提名。在隔年的頒獎典禮上,此片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馬龍(Marlon Brando)也獲得了最佳男主角(但他因抗議美國政府歧視印第安人而拒領)。

兩年後,1974年,續集上映了,依然佳評如潮,儘管在票房上跟此片不能相提並論,但卻成為至今唯一一部蟬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又過了十六年,1990年,第三集也上映了,為柯里昂家族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尾,雖然仍屬佳作,但整體的品質難以跟前兩集匹敵。

廢話了這麼多,也來說說自己看此片的感想吧。對於這樣的一部片,不寫一點感想也說不過去,我還是擠一點出來吧!stO

整部片銜接得非常好,一開始輕描淡寫地向觀眾敘述維多到底有什麼能耐,其中最經典的當屬電影大亨的馬頭那段;後來隨著維多遭到狙擊,整條情節線變得緊繃起來,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儘管有些橋段或許略顯沉悶,但也瀰漫著一股詭譎氛圍。另外要特別提出來說的就是最後肅清叛徒跟敵人那段,柯導(Francis Coppola)以蒙太奇的手法來呈現真是讓人讚嘆啊!片尾門關起來那幕也是震撼人心,一道門從此隔開了麥可和凱,也將麥可的人生作了分界,個人覺得這暗喻非常棒。我想,此片唯一能讓人挑剔的就是片時太長了,將近三小時stO;但我想瑕不掩瑜,不用我多說,此片是不得不看之鉅作。

另外,一定要提的就是尼諾羅塔(Nino Rota)的配樂,主題曲「the godfather waltz」真是滄桑,其旋律彷彿也隨著柯里昂家族的興衰而縈繞我心。本來也已經被提名了奧斯卡最佳配樂,並且很有機會獲獎;但後來影藝學院發現他已經在其他電影當中用過這首曲子,所以他的提名被取消了,真是可惜。另外,「the godfather(love theme)」也是很好聽,隨後填上了詞,歌名叫「speak softly love」,主唱的是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

還有,片中很多台詞都已變成經典名句,其中當屬『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我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最為人所熟知。

講一些拍攝時的花絮。據說此片還沒拍完時就有拍續集的打算了。馬龍(Marlon Brando)為了要讓維多看起來像隻鬥牛犬,所以他試鏡時在兩頰塞棉花,真正開拍時則戴了牙套;另外,他很會忘詞,所以劇組常要舉提示板。勞勃(Robert Duvall)對自己的演出只有一句評論:希望劇組能為海根準備一頂好一點的假髮。詹姆斯(James Caan)和阿貝維戈達(Abe Vigoda)是猶太裔美國人,在片中飾演義大利人;而艾力克斯拉柯(Alex Rocco)是義大利人,在片中卻演猶太裔美國人。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演那個受喜的嬰兒時才剛出生三週。喬史畢諾(Joe Spinell)的螢幕處女秀。一開場維多抱的那隻貓其實是劇組在片場撿到的流浪貓。演魯卡布拉西的藍尼蒙泰納(Lenny Montana)對於要跟馬龍(Marlon Brando)對戲顯得很緊張,第一回他就忘詞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喜歡這種自然不做作的緊張,他直接採用這段,所以你可以看到那段不太流暢。而魯卡在花園內練習台詞那段是後來加的。麥可和凱去看的電影是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聖瑪莉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艾爾(Al Pacino)說馬龍(Marlon Brando)在醫院那段是真是流眼淚。家族決定由麥可去殺掉索洛佐和警長那幕,詹姆斯(James Caan)拿的那根柺杖其實是艾爾(Al Pacino)的,他就是在拍殺掉索洛佐和警長後逃出餐廳時那段扭傷腳的。桑尼痛毆卡羅那段拍了四天,動用了超過七百名臨演;背景放了卡車跟木箱是為了遮住不合時代背景的標地物;而詹姆斯(James Caan)故意踢傷吉亞尼魯索(Gianni Russo)的肋骨和手肘,他們倆在片場處得並不好。五大家族開會的地點其實是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會議室,所以你可以在牆上看到火車圖案。維多死在番茄園那幕本來不在劇本上,派拉蒙認為只要拍葬禮就夠了,但柯導(Francis Coppola)放了三架攝影機,而且讓馬龍(Marlon Brando)自由發揮。麥可的殺妻仇人後來被他親手殺掉,這段有拍,但後來拿掉了。只要有柳橙出現就表示接下來將有死亡或暗殺:後來預謀背叛麥可的泰西歐在康妮的婚禮上玩柳橙、電影大亨的桌上有柳橙,後來他的愛馬被砍頭、維多被暗殺前在水果攤買柳橙、麥可說他想去暗殺警長時在吃柳橙、桑尼被暗殺前開車經過一個柳橙廣告看板、五大家族開會時,塔塔格里亞和巴西尼的桌上都有柳橙、維多在番茄園含飴弄孫時也在吃柳橙;但美術指導卻說那些柳橙只是用來調和整個畫面的色彩stO。總共死了十七人,外加一匹馬;而那馬頭是真的,由一家狗食工廠取得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646/
2008/07/30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桑尼和沙爾計畫搶銀行,原本只需要十分鐘,但他們卻搞砸了,警方已包圍整間銀行。他們倆逼不得已,只好挾持人質和警方周旋,但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整件搶案也越來越像一齣鬧劇,而他們倆搶錢的動機也令人驚訝不已……

真的不得不讚賞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跟約翰卡塞爾(John Cazale)的演技,尤其是艾爾(Al Pacino),說這整部片是由他撐起來的也不為過。當然,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掌鏡也是無庸置疑的,加上1975年的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整個就是品質保證。

格局有點小,但從頭到尾瀰漫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氛,步調也略顯緩慢,看起來有點悶,不過由於有些橋段或對白顯得很滑稽,所以還不至於看不下去,倒是戛然而止的結局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這也不是一部不知所云的片子,它點出了美國在70年代的一些社會問題,越戰軍人的心理調適、戰後傳統觀念的解構、同性戀的社會接納度、家庭問題的浮現、美國人民的常識等等(別忘了這部片的年代,當時的美國社會還非常保守。),藉著一部像鬧劇似的影片來讓整個美國社會深思這些問題,這也是此片的價值所在,有點難懂(我承認真的有一點深奧stO),但就是如此。看完這部片,我的心情也頓時沉了下來。唉!

花絮:在一開場的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Amoreena」之後,全片不再有背景音樂。片中艾爾(Al Pacino)猛喊的『Attica!』(亞提卡)已是經典名句,指的是1972年的亞提卡監獄中的囚犯因苦不堪言,要求人道待遇,並起而暴動反抗,以致於警方開槍鎮壓,死了卅多人。雖然是搶劫片,但全片只開了兩槍stO。開拍到一半時,艾爾(Al Pacino)累到必須住院治療,他原本不想演了,角色將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接手。本來的劇本中,桑尼跟李昂是要當眾吻別的,但艾爾(Al Pacino)拒絕,所以改成用電話道別。拍片時的天氣很冷,於是演員們在嘴裡放冰塊,這樣講話才不會有呼氣。根據1972年8月22日的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片,但情節稍有不同,例如他們兩人搶得的金額是廿一萬三千美金。當時約翰(John Wojtowicz)廿七歲,而沙爾(Salvatore Naturile)只有十八歲;最後沙爾(Salvatore Naturile)被格斃了,而約翰(John Wojtowicz)則被判了廿年,在服刑七年後獲得釋放,之後他說搶銀行那天看了【教父】(the godfather)。約翰(John Wojtowicz)也後來因為此片而得到了七千五百美金外加百分之一的票房紅利,他給了他的愛人同志兩千五百美金去變性,他變性成功了,但1987年死於愛滋病。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890/
2008/02/0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一集中,史導(Steven Spielberg)高明的運鏡讓布魯斯顯得聰明又凶暴,在氣氛的營造上也非常成功;而在續集中,這隻來報殺夫之仇的母鯊就顯得愚笨又魯莽,動不動就讓背鰭出現在水面上,好像怕人不知道牠來了似的(而且有時候會衝撞船隻,有時候又不撞,感覺不太合理。),然後導演似乎也懶得再營造氣氛了,直接就讓牠張著血盆大口來嚇唬觀眾,而且片中一些演員的反應也太過誇張而顯得刻意。

不知是第一集太棒了,還是這一集太差了,也或者是我看這兩集的時間間隔太短(一個多月左右),總覺得這續集不太到位。總而言之,兩片的水準實在是高下立判。但如果不要拿第一集來比的話,此片也還算中規中矩。不怎麼推,但衝著第一集這麼經典,我還是打算把這系列的四集全都看完。

花絮:原本的導演是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但之後被吉諾史瓦克(Jeannot Szwarc)取代,而且約翰(John Hancock)拍的鏡頭全都沒有採用。史導(Steven Spielberg)和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都曾被邀參與續集,但因為兩人在拍【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而婉拒。青少年們在船上戲水而潑到一個看書的青少年,他看的那本書就是《大白鯊》(jaws)。馬克格魯諾(Mark Gruner)最後一部電影演出。劇組拍攝的時間是秋天,樹葉都已掉光,所以劇組就黏上假樹葉好讓景物看起來像是夏天stO。莫瑞漢米爾頓(Murray Hamilton)的鏡頭拍得很匆促,因為他老婆當時病危。直昇機那幕拍了四天。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7766/
2008/01/2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1975年之前的暑假,海灘總是滿滿的人潮,但自從1975年之後的暑假,海灘的人變少了,因為,【大白鯊】(jaws)上映了……

其實以前很小的時候就有在電視上看過了(將近廿年前了吧,那時三台都會播一些經典名片,但我當時還小,不懂得欣賞@@。),所以隱隱約約記得一些劇情片段,但印象很模糊了,這次我特地在半夜看,還真是讓我有點怕怕的(杞人憂天,我周遭又沒水。stO)。必看,我的心得就只有這兩個字。

一開始,作者彼得班奇利(Peter Benchley)認為此片應該要由保羅紐曼(Paul Newman)、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和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等大牌明星來演,但兩位製作人-理查札努克(Richard Zanuck)和大衛布朗(David Brown)堅持不挑大牌明星,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兩人花了十七、八萬美金買下書的版權,並直接請作者來寫劇本。

導演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這部片時,他只是一個廿八、九歲的年輕小夥子而已,但卻以機器模型鯊和真實的鯊魚畫面交互剪輯而拍出了這部極度逼真且讓人聞鯊色變的經典名片。整部片的後半段只有四位演員:羅伊薛爾德(Roy Scheider)、勞勃蕭(Robert Shaw)、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和大白鯊。拍攝手法也多有創舉,例如以鯊魚為主觀的角度來看人類、以水平面為視線的運鏡(會讓人對水產生一股莫名的恐懼感)以及警長、動物專家學者和賞金獵人合作殺"敵"的故事模式,這些都不知已有多少動物災難片模仿過了。

當年首映週有將近五百家電影院播放,這在當時已是最多的了,總共有將近七千萬名美國人進到電影院看這部片,造成一時轟動,美國地區的票房達到兩億七千萬美金,非美國地區的票房也超過兩億美金,全球票房總共將近五億美金(經過通膨換算,這個數字相當於今日的十八、九億美金。stO),曾是影史最高紀錄,雖然這紀錄在兩年後就被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給破了。但當此片在票房上開出紅盤之後,好萊塢的影評人大多認為功勞應歸於剪輯的凡納費爾德斯(Verna Fields),史導(Steven Spielberg)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決定不再和凡納(Verna Fields)合作。

當然,說到此片,就不能不提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配樂。尤其是主題曲,若拿來問人,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白鯊】(jaws),而此曲其實說穿了,主旋律也不過就是兩個音節在變換罷了,但是它給人的心理壓力不言可喻,試想,觀眾根本沒有看見大白鯊,就只是聽到這低沉詭譎的旋律罷了,但為何還是會越來越怕呢^^"?一開始史導(Steven Spielberg)聽到這簡單低沉的旋律時,還以為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跟他開玩笑咧!但之後他也公開稱讚配樂,事實也證明,這配樂為此片加持了不少,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也以此拿到一座奧斯卡獎-最佳原創配樂。

花絮:在李馬文(Lee Marvin)拒絕昆特這角色之後,史導(Steven Spielberg)屬意史德林海登(Sterling Hayden)來演,但因他稅務纏身而未能如願,之後是由勞勃蕭(Robert Shaw)取而代之,沒想到他也遭遇同樣問題,一拍完片就飛到加拿大了;很多人都曾是布洛迪警長的人選,其中包括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老爸-強沃特(Jon Voight);史導(Steven Spielberg)曾在自傳中透露,因為有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的鼓勵,他才能把這部片拍完,所以他曾試著邀請他來演布洛迪警長,但勞勃(Robert Duvall)拒絕了;而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對史導(Steven Spielberg)非常不屑,因此他沒接下警長的角色;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一開始曾拒絕胡柏這角色;作者彼得(Peter Benchley)曾在影片上映後表示,如果他知道鯊魚的習性的話(鯊魚其實不會想吃人類這種皮包骨的生物,牠比較喜歡吃肥美多肉的。),他將不會寫出這本書;勞勃蕭(Robert Shaw)和理查德雷佛斯(Richard Dreyfuss)不合,但也使得兩人在片中的對手戲更為逼真;而演警長老婆的蘿琳蓋瑞(Lorraine Gary)其實就是當時環球的老闆-席德軒堡(Sid Sheinberg)的老婆;羅伊薛爾德(Roy Scheider)接受訪問時曾表示,莉費爾洛(Lee Fierro)是真的打了他一巴掌stO;編劇之一的卡爾高特利(Carl Gottlieb)表示,羅伊薛爾德(Roy Scheider)的台詞:『You'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你需要一艘大一點的船)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也早已成為影史上的經典台詞;片中的艾米提島其實是麻塞諸塞州的一座叫瑪莎葡萄園的島嶼,而該地的暑假觀光客數量也從上映前的每年平均五千名激增至一萬五千名;片中,警長布洛迪養的那隻狗其實是史導(Steven Spielberg)的愛犬;史導(Steven Spielberg)以他的律師的名字-布魯斯(Burce)來稱呼那隻鯊魚^^;為了拍這部片,環球總共做了三隻不同功能的機器模型鯊,花了七十五萬美金,但這些機器模型鯊第一次下水就像綁了鉛塊似地沉到海底,劇組還花了好一陣子來修復它;而環球也十分看重這部片,一拍攝完畢,馬上就砸了七十萬美金做電視廣告;昆特的船叫歐卡(Orca),這其實是雙關,因為"orca"就是虎鯨(又稱殺人鯨),而虎鯨是鯊魚的天敵;拍片預期從原本計畫的兩個月延長到最後是五個月。

而賣座電影有續集是很正常的,此片也是,續集分別在1978年、1983年和1987年上映,但導演都不是史導(Steven Spielberg),品質也是不例外地每況愈下,票房也是一部比一部差。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3195/
2007/12/15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衝著保羅紐曼(Paul Newman)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我很早就想看這部片了,昨天終於有機會一睹風采。

【刺激】(the sting)在1974年第四十六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抱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七項大獎。導演是喬治羅伊希爾(George Roy Hill),【虎豹小霸王】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也是他導的。

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背景是1930年代的美國,描述兩位騙徒因朋友被殺而聯手報復的過程。情節我就不多說了,精彩曲折,娛樂性十足,不愧是當年大片,票房也將近一億六千萬美金,真是嚇死人的數字,不要忘記了,當時是1973年。有續集,只是演的人全換了。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在劇中的打扮還頗俊俏,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果然滿像他的!而當時已中年的保羅紐曼(Paul Newman)仍不減風采,演技深受肯定的他,在片中的角色也是帥氣十足,讓我更想看【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了。另外一提,這部片中有一個演員,名叫哈羅高德(Harold Gould),片中扮相跟保羅紐曼(Paul Newman)有點像,我一開始還認錯@@",不知有沒有人也這樣認為呢?

而開場音樂相信是大家都聽過的旋律,就是黑人音樂家-史考特傑普林(Scott Joplin)在1902年的作品「the entertainer」,輕鬆的開場曲,讓人心情整個好了起來。這是某位外國小女孩彈奏的,不要跟我說你沒聽過這旋律stO。

接下來我來說些在IMDb上看到的。本來強尼這角色是要給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的,但他拒絕了,也促成保羅紐曼(Paul Newman)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的第二次合作。其中讓我覺得最好笑的是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直到2004年6月才第一次看了這部電影stO,真是服了他。而勞勃蕭(Robert Shaw)在拍片當時扭傷了腳,所以他在片中就順勢跛腳演出。另外,保羅紐曼(Paul Newman)在片中秀的玩牌技巧是替身代演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0735/
2007/02/21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殘酷大街】(mean streets)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成名作,由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和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主演。三人的友誼也持續至今。

這是馬蒂(Martin Scorsese)第一次和老伯(Robert De Niro)合作,兩人只差一歲,同樣是在紐約皇后區("小義大利區")長大,因此認識之後一拍即合,陸續合作了八部電影之多,其中多是名作:除了此片外,另外還有1976年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7年的【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1980年的【蠻牛】(Raging Bull)、1983年的【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1990年的【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1991年的【恐怖角】(cape fear)、1995年的【賭國風雲】(casino)。

一般來說,此片可視為馬蒂(Martin Scorsese)的自傳電影,他不用想劇本,他只要把他年輕時和朋友的一些回憶轉換成畫面,當然,也包括結局那頗具震撼性的情節。

片中哈維(Harvey Keitel)演的查理一角,實際上就是馬蒂(Martin Scorsese)自己的寫照,而老伯(Robert De Niro)演的那瘋瘋顛顛的強尼小子,就是馬蒂(Martin Scorsese)以一個朋友的形象塑造出來的。馬蒂(Martin Scorsese)的好片很多,但如果沒看過【殘酷大街】(mean streets)就太可惜了。

故事寫的是一群義裔年輕人在"小義大利區"內的事,看似平常,但卻讓人了解1960年代的皇后區是什麼個樣。影片開場樂是美國女子團體Ronettes的「be my baby」,加上一些花絮鏡頭,讓人感覺親切;畫面帶著查理走進東尼的酒吧,響起了滾石(rolling stones)的「tell me」,戲謔感十足;去討錢打架那段配了美國女子團體Marvelettes的「please Mr. Postman」,這首歌後來木匠兄妹(Carpenters)有重唱過。整部片讓人深深地沉浸在那超過四十年的音樂氛圍之中,也讓人一頭栽進了1960年代的美國紐約。

一開始勞勃(Robert De Niro)想演查理,但馬蒂(Martin Scorsese)把這角色給了哈維(Harvey Keitel),他也演得很棒,當年也頗帥氣咧!而當時正英俊性格的勞勃(Robert De Niro)則演了強尼小子,我很喜歡勞勃(Robert De Niro)在片中的演出,很自然,或許有點太過,但仍不失本質。演東尼的大衛普洛沃(David Proval)也讓我印象深刻,有好幾段他都很搶眼。而馬蒂(Martin Scorsese)自己和他媽媽也都親自參與演出,雖然戲份極少。馬蒂(Martin Scorsese)拍這部片時也向同鄉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借了點錢去討好"小義大利區"的居民,雖然如此,他也僅拍了一些景而已,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洛杉磯拍攝,再行剪接。一開始劇本寫出來時是叫"season of the witch",後來改成"mean streets"似乎比較符合劇情,這詞還是出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咧!查理、東尼和麥可三人去看的電影是【搜索者】(the searchers)。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0379/
2007/02/17

2011/10/28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