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jpg  

【比佛利山超級警探】(Beverly Hills cop)系列相隔卅年再拍續集,當然依舊由艾迪墨菲(Eddie Murphy)領銜主演,許多老班底也都再度前來助陣,導演則是初出茅廬的馬克摩洛伊(Mark Molloy),製作成本高達一億五千萬美元,先是在比佛利山莊做小規模首映,然後就被網飛放到串流平台上了。

在每個人都能迅速地接收到想要的訊息的網路時代裡,新的事物看多反而會勾起懷舊的心情,而這種情緒上的轉變往往要有點年紀的人才能體會得到stO。將1980年代動作片的浮誇風格放到現在來看實在是別有一番味道,當系列主題曲「Axel F」響起時,艾索福里那橫衝直撞又不顧後果的蠻勁就接管了整個故事,儘管情節很老掉牙,不過給老人家(@@?)的情緒價值可謂是點到滿啦!

花絮:早在1990年代中後期就有拍攝計畫,可惜幾年來多次運作未成後就被長期擱置了,其中布雷特萊特納(Brett Ratner)一度預定要掌鏡。逮捕艾索的其中一個女警由艾迪(Eddie Murphy)的女兒客串演出。此片在密西根州拍攝花費五千六百多萬美元,州政府則予以減稅一千三百多萬美元。艾迪(Eddie Murphy)的片酬高達四千萬美元,製作人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則拿一千五百萬美元,其他主要卡司也大多領到自己演藝生涯裡最高的片酬。約翰艾希頓(John Ashton)的遺作,他於此片首映三個多月後過世。艾索依照系列傳統穿底特律獅的夾克和愛迪達的運動鞋。系列初作和此片跨時正好四十年。系列作中片時最長。四個系列首次:起用菜鳥導演、以全景格式拍攝、非由派拉蒙所製作或發行以及大魔頭不是由艾索所殺死。

https://www.imdb.com/title/tt3083016/
2025/06/2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8.jpg  

由馬庫佩爾托拉(Markku Peltola)與凱蒂奧提南(Kati Outinen)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阿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先是囊括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等六項大獎,後來更斬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與最佳女主角,也被奧斯卡提名為最佳外語片。

郭導(Aki Kaurismäki)的『芬蘭三部曲』第二作,堪稱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其招牌的極簡敘事風格描繪出冷暖自知的世間百態,簡潔的鏡頭裡有著惆悵的詩意,冷冽的氛圍中有著溫暖的熱心,相濡以沫或同病相憐無疑是他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意涵。再來,他也無比熱切地勾勒自己的烏托邦理想(窮苦底層互相幫助,慈善機構及義務律師伸出援手,工廠老闆體恤員工。)以及毫不掩飾對政府與財團的不屑(警察藉機揩油,就業服務站惡意刁難;銀行用計凍結工廠老闆的帳戶。),在創作中闡述理念與價值觀始終是他貫徹到底的堅持。

殘酷無情的大城市一開始就給舉目無親的外地人一記當頭棒喝@@,遭到痛打而失憶的他完全忘記自己是誰或從何處來,那就將過去拋到腦後而從現在起展開新生活吧,一切都將從零重新開始,以此象徵他的重生。他住在破爛的貨櫃裡(竟然還要繳租金),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因此認真地種植花生),儘管如此,他還是用豁達的心態面對悲慘的處境,並努力地讓自己重新起步的人生變得更好。另一方面,在慈善機構工作的愛瑪孤單地住在員工宿舍,總是不苟言笑的她其實內心躁動無比,她極度渴望一分真感情,在赫爾辛基朦朧的月光下住著許多像她一樣迷茫的人們。

人與人之間其實可以很簡單(友善的寒暄或真摯的握手等等),只是有些人刻意將其變得複雜以謀取私利,所以烏托邦終究不存在,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理想世界才那麼令人心生嚮往。起初有如一片混沌,最終化為一池清澈,有許多人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像這樣慢慢變好。結局傳達出令人期待未來的心情,只要懷著真誠的心,總有一天會遇見同樣善良的人,也許生活不寬裕或工作不順利,但是兩人互相扶持,就像他和愛瑪那樣……QQ

花絮:酒吧牆上的肖像是郭導(Aki Kaurismäki)作品的常客麥蒂佩龍帕(Matti Pellonpää)。飾演律師的麥蒂沃里(Matti Wuori)真的是律師,而且也是古巴雪茄行家。

https://www.imdb.com/title/tt0311519/
2025/06/2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7.jpg  

我今年所看的第二部2025年的電影,也是至今所看過最新的電影了,由布萊絲達拉斯霍華(Bryce Dallas Howard)、奧蘭多布魯(Orlando Bloom)和尼克穆罕默德(Nick Mohammed)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湯姆金斯利(Tom Kingsley),一週前才剛在亞馬遜的隨選視訊頻道上全球首映。

很夠味的犯罪喜劇,多人合寫的劇本相當傑出,在彆扭中摸到柔順的觸感,在俗套中表現即興的反應,一本正經地胡言亂語,一廂情願地假戲真做,在爆笑的娛樂效果中傳達出動人的勵志意涵:無論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認真做到最好,即使處境落魄也要抱持積極心態,很多事情都會否極泰來。@@

https://www.imdb.com/title/tt31121295/
2025/06/1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6.jpg  

改編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於1623年發表的戲劇本《馬克白》(Macbeth)(我已於幾天前拜見完畢stO),由三船敏郎和山田五十鈴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黑澤明,製作成本是一億兩千萬日圓,最終東寶的獲益則將近兩億日圓,年度排名在國片中僅次於【任侠清水港】而屈居亞軍,總排名亦高居第五。

小國英雄、橋本忍、菊島隆三和黑導等人合寫的劇本實在太優異了,竟然能夠在不變動故事大綱的前提下將篇幅短小的原作改編成內涵厚實的情節,然後再以能劇的表演風格增添日本的古典韻味(或許還要加上誦唸佛教經文的旁白),原作堪稱經典,而此片亦夠格與之遙相輝映。黑導的運鏡功力無疑已臻化境,其鏡頭語言極具藝術性,持續不斷的動態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時時刻刻都有人或物在動),具有象徵意義的聲效更是提升了畫面的驚悚感(例如颯颯的風聲、妖婆笑聲、烏鴉叫聲以及鷲津聲若洪鐘與淺茅音似幽魂的對比等等)。

三船與山田精湛入魂的演技可謂撐起了全場,兩人皆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獨角戲,前者或許算是在宴席上看見妖婆時的慌張舉止與遭到部下反叛時狼狽逃竄的驚恐模樣,後者大概就是等待丈夫弒君回來時不斷來回走動的焦急神態與一直想把手洗乾淨的瘋癲行為,教唆犯罪的蛇蠍美人與舉棋不定的男性等角色設定碰巧帶有黑色電影的風格,而人物的表情帶入了能劇面具的特色則在無形中增添了陰森感。

故事情境之陰暗(主要是弒君殺友)與角色形象之傳神(特別是鷲津與淺茅)著實令人嘆服,不只寫實地勾勒了背信棄義的邪惡與爭權奪利的執妄,更生動地描繪出殺主奪位的心虛與斬草除根的兇殘,將如此帶有道德劇特徵的情節套用在情勢紛亂的戰國時代中愈加顯得諷刺(蜘蛛巢城主都築因為掉以輕心而讓鷲津有機可趁的情況與『本能寺之變』極為相似@@),人性亙古不變,歷史不斷重演。

一開始鷲津與三木在煙霧瀰漫的蜘蛛手森林中迷路隱喻了他們內心的迷惘,而妖婆的預言其實就是他們胸中潛藏的欲望,她只是替兩人將真心話講出來罷了。人們往往對未來感到不確定而尋求外力指點迷津,預言樂觀即心懷愉悅並讚為一則喜訊,預言悲觀就心懷憂慮並斥為一派胡言,因為人們心中多半已有定見,只是想藉由他人支持來取得自我強化罷了,這種奇妙的心態正透露出人性的荒謬,因為事情會如何發展往往並不是預言應驗,而是人們早有抉擇。

原本因為良心不安而猶豫不決的鷲津最終還是在淺茅的慫恿下以擔心被害的恐懼心理為藉口掩飾了征服天下的權力欲望而弒君殺友,當正直的英雄氣概轉變成陰狠的狼子野心時,理智的心靈與高尚的品格就已被狂暴的念頭與卑劣的行為所取代,可是邪惡與執妄會令人產生幻覺,而心虛與兇殘則會讓人開始猜忌。鷲津在看到蜘蛛手森林向蜘蛛巢城移動前來時的驚慌反應堪稱畫龍點睛,得位不正的他最後落得眾叛親離而慘遭射死的下場,呼應開頭的結局(一根標示蜘蛛巢城遺址位置的木柱)充滿了警世意味……

先來提一些關於前製與拍攝時的瑣事。當木下惠介在1949年請黑導拍一部由阪東妻三郎主演的電影時,他就提出將《馬克白》(Macbeth)改編至戰國時代的想法了,可是當時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剛剛推出【馬克白】(Macbeth),所以這個構想就暫時被擱置了;到1956年時黑導和東寶還有三片合約,他原本打算以此片為其中第一作並只擔任製作人,可是後來東寶發現製作成本太高而要求他必須親自執導,後兩作則分別是【戰國英豪】(隠し砦の三悪人)和【大鏢客】(用心棒)。布景搭在富士山太郎坊的火山灰上,當時駐紮在附近的美軍還來協助將火山灰移走以建造地基,該布景相當龐大,晴朗時甚至在山腳下的御殿場市街道上就看得見;內景則是在東京的片場裡拍攝。笨重的盔甲會讓演員動作遲鈍且遮住臉部而拖累拍攝工作,於是黑導請在【七武士】(七人の侍)中負責時代考證的江崎孝坪根據他的構想繪製圖樣,再請甲冑師明珍宗恭根據圖樣打造,總算成功地在不偏離史實的前提下將盔甲改良得更為輕便,讓演員的動作變得迅速且不會遮住臉部。那些射向鷲津的箭是請大學弓箭社員往距離三船幾公尺遠的木板上射發,只是透過運鏡技巧讓觀眾看起來像是射在他附近。

最後則是花絮。黑導與山田等人親自出席在倫敦影展的開幕放映,他們後來在荻莉絲鮑威爾(Dilys Powell)家的宴會上和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與費雯麗(Vivien Leigh)共進晚餐,前者稱讚了淺芽發瘋與鷲津被射死的場面,後者則認真地詢問她關於較少動作的演技及瘋癲時的妝容。千秋實和土屋嘉男都坐三船的吉普車往返於拍攝地和山腳下的旅館,土屋說有一次煞車失靈甚至差點掉到山谷裡。據說三船後來每次回想起射箭橋段都仍然覺得很害怕,他開始對黑導讓他拍這樣的戲感到憤怒,有一次甚至醉醺醺地拿著獵槍跑到黑導家門前嚷叫,石坂浩二說這件事情在東寶內部已經像傳說般流傳開來。被歐美認為是極佳的莎劇改編作品。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50613/
2025/06/14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5.jpg  

算是【龍捲風】(twister)的重啟,由黛西艾德加瓊斯(Daisy Edgar-Jones)和葛倫鮑威爾(Glenn Powell)主演,導演則是鄭李爍,製作成本高達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據說後來還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與編劇工會罷工等因素而暴漲到兩億美元),還好光在北美就囊括兩億六千多萬美元,在海外也再掃入一億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三億七千萬美元,年度排名可以擠進前廿。

堪稱完美致敬了【龍捲風】(twister),在老套中帶有新意,在浮誇中帶有寫實,在煽情中帶有感性,在娛樂中帶有省思,一切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從頭到尾都散發出龍捲風懾人的狂暴氣息,令人在感嘆大自然的強大時也認知到人類的渺小。黛西(Daisy Edgar-Jones)一直都穿著合身以凸顯曼妙身材^^",而葛倫(Glenn Powell)則再度演出有所不足的男主角stO,俊男美女的組合至少都能做出基本貢獻吧。

花絮:海倫杭特(Helen Hunt)很想執導,但是環球不想。編劇約瑟夫柯辛斯基(Joseph Kosinski)原本要親自執導。國家氣象局給予不少協助指導。原本是想到喬治亞州拍攝,後來改到奧克拉荷馬州,拍攝過程常常因為龍捲風而停擺。攝影指導丹明戴(Dan Mindel)曾暫替過勞而休息兩週的鄭導掌鏡。龍捲風團隊成員代號明顯是向《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致敬。

https://www.imdb.com/title/tt12584954/
2025/06/1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4.jpg  

喬治羅梅洛(George A. Romero)的大銀幕導演初作,屬於獨立製片,可以算是群戲,不過杜恩瓊斯(Duane Jones)的戲分明顯較多,而茱蒂絲歐迪(Judith O'Dea)則是女主角,製作成本僅僅十一二萬美元,但當時在北美收入一千兩百萬美元,在海外也再掃進一千八百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三千萬美元,標準的以小成本創造大收入的作品。後續延伸出多部續集,更陸續於1999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中、於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驚悚片以及於2011年被選入恐怖名片堂,至此算是在不小的爭議聲浪中艱難地取得了不凡的歷史地位。

被認為是喪屍片類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名作,當時才廿多歲的羅導(George A. Romero)以極具爭議性的表現手法將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具象化,他不由分說地將主角們(也包括觀眾)丟入一個絕境中,然後讓他們奮力求生卻還是無人生還,其絕望感令人印象深刻。片時不到一百分鐘,故事時間跨度也不到一天,但是帶給觀眾的心理陰影可能是一輩子(這也是我不太敢看恐怖片的主因stO),我看得是心驚膽戰,甚至都可以清楚地聽見自己顫慄不止的心跳聲。

一開始沒幾分鐘後就毫不囉嗦地切入了主題──有喪屍出現,後來經過很久才模糊地告訴觀眾可能是輻射感染造成的,不過此時喪屍為何出現已不是重點,重點在主角們要如何逃出生天。喪屍啃食人體的畫面令人極度不適(成為喪屍的凱倫刺殺母親並啃食父親的畫面更是令人頭皮發麻@@),但是這成功地營造出末日氛圍,並在這樣極端的情境中剖析人性。班勇敢冷靜面對困難,湯姆也努力做出貢獻,哈利始終秉持保全自我優先的念頭,而其他人大概就是詮釋何謂六神無主或無能為力。

以黑人為英雄智者而白人為壞蛋蠢貨在當時引發不小的話題,畢竟英雄智者是白人而壞蛋蠢貨是黑人比較符合白人的主流看法^^",但不管如何,都絲毫無損整個故事所散播出來的恐怖感,超乎常理的情節也隱晦地傳達出反宗教的意涵(天地已經顛倒反,沒有救世主會出現。)。結局頗具諷刺意味,芭芭拉被已變成喪屍的哥哥抓出門外而慘死,哈利叫妻子去地下室而她卻被已變成喪屍的女兒殺死,班最後躲到他一直很抗拒的地下室才逃過一劫,在在帶給人世事無常的無奈感,那棟房子在那個夜晚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也因為無人倖存而永遠成謎。

先來講一些關於前製、選角及拍攝的瑣事。羅導(George A. Romero)承認賀克哈維(Herk Harvey)的【靈魂狂歡節】(carnival of souls)為主要靈感來源。哥倫比亞是唯一有興趣的好萊塢片廠,無奈他們最終認為黑白片無法和當時剛問世的彩色電視抗衡而放棄,美國國際(製片公司)也有興趣,可惜他們想要快樂結局卻不可得而作罷。拍攝時的片名取為【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原本設定喪屍是被外星物種附體(後來改為被輻射感染),而芭芭拉為唯一生還者(後來決定讓她死)。魯迪瑞齊(Rudy Ricci)曾是班的考慮人選,不過後來他演了喪屍。羅導(George A. Romero)原本想找貝蒂亞柏林(Betty Aberlin)來演芭芭拉,可惜佛列德羅傑斯(Fred Rogers)不願意放行。卡爾哈德曼(Karl Hardman)和瑪莉蓮伊斯特曼(Marilyn Eastman)是長期的合作夥伴兼情侶,前者不只出資三百美元,還擔任聲效工程師和攝影師,後者則是負責為大家化妝,而茱迪絲瑞德利(Judith Ridley)則是他們倆的接待員。大約兩百個臨演飾演鎮民、警員、民兵或喪屍。匹茲堡警局鼎力贊助了人力與設備。羅導(George A. Romero)原本想找湯姆薩維尼(Tom Savini)來當化妝師,可惜他人在越南當戰地攝影師而無法赴約。由於經費拮据,劇組能省的都得省,例如兄妹倆那輛車就屬於羅素史區納(Russell Streiner)的母親所有。黑白片中常用巧克力醬來假裝血。有許多對話是即興演出。那間位於伊凡斯市的房子其實沒有地下室,地下室場景都是另外在匹茲堡拍的,總共拍了一個月左右。片名遲遲懸而未決,羅導(George A. Romero)最後選定【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可是大陸(製片公司)發現1964年已有一部【the flesh eaters】而決定再稍做修改。片廠逼迫羅導(George A. Romero)將片時剪掉十分鐘。宣傳噱頭:為觀眾心臟病逝保了五萬美元保險。

最後則是花絮。露天電影院鼎盛時代(1960年代)最後的賣座片之一。美國新的電影級別系統自1968年11月開始,所以上映於1968年10月的此片成為最後一批沒有級別的電影之一,當時某些人就表達了讓小孩觀看恐怖片的疑慮。於大約1980年在VHS和索尼推出的Betamax等格式剛興起的租售市場上相當熱賣。自1980年代後至少兩度發行彩色化版本。粉絲們分成哈利派和班派爭執幾十年仍不休止。爭議性情節引來基督教和種族團體群起撻伐。茱迪絲 (Judith Ridley)仍保留著自己的戲服。於2013年被改編成舞台劇,於2019年被改編成音樂劇。大陸當時忘記加註版權,導致此片後來變成公版,讓大陸損失了難以估算的版權費。開頭那個位於伊凡斯市的墓園成為粉絲的朝聖地。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63350/
2025/06/0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3.jpg  

改編自東野圭吾於2002年發表的《湖邊凶殺案》(レイクサイド)(我已於兩三天前看完了),算是群戲,不過役所廣司和藥師丸博子的戲分明顯較多,導演則是青山真治。

形式偏向舞台劇,無奈台詞太過矯情stO,讓演員們的表現也跟著變得空洞。情節還算是忠於原著(故事大綱沒怎麼變動,就是刪減了兩三個角色。),可惜改編得不夠好,原著中那被層層剝開的懸疑感消失了,只剩下突然就蹦出來的理解力,是非不分的價值觀更是令人搖頭(父母就是要無條件地寵愛孩子,就算他們殺了人也要包庇到底。@@),總歸來說,全片就像是絮絮叨叨的說教而幾無可取之處,說嚴重一點根本是浪費時間。

https://www.imdb.com/title/tt0451790/
2025/06/04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2.jpg  

改編自詹姆斯迪奇(James Dickey)於197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強沃特(Jon Voight)和柏特雷諾斯(Burt Reynolds)聯合主演,導演則是約翰鮑爾曼(John Boorman),製作成本僅兩百萬美元,但北美票房高達四千六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四。後於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再於2008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足見其經久不衰的狂野魅力。

無疑是鮑導(John Boorman)的代表作(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剪輯等三項提名),他以手持式攝影機的搖晃生動地將自然環境中蘊藏著危險的氛圍營造得相當寫實(原本平靜和緩的河流下一秒便變得洶湧湍急),也特別精準地捕捉到那時政府欲建造大壩而導致城鎮荒涼破敗的情形(例如隨處可以看到的報廢汽車與彈班鳩琴的小孩給人的晦暗感覺),開場吉他和斑鳩琴合奏「dueling banjos」的愜意橋段一晃即逝,緊接著就是殘酷的叢林法則。

故事以都市文明與荒地野蠻的反差來剖析人性(都市人拿弓箭而山民持槍則為巧妙的反諷,前者拿弓箭當作遊戲,後者持槍當作威嚇。@@),也指出現代社會與化外之地的本質其實一樣而只差在運作方式不同(前者是理性的公平競爭,後者則是兇殘的弱肉強食。),接著更大膽不諱地向觀眾提出一個尖銳無比的問題:如果自己遇到他們的處境時會怎麼因應,相信很多人都將不知所措,由此清晰地指出大自然的神秘是人們永遠無法參透的(查圖加河的力量著實令人讚嘆敬畏),而人們為了生存下去有時甚至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巴比被山民性侵,德魯失去性命,路易斯失去一條腿,艾德已經可以算是四人中唯一保全身體的人了。)。

每個人在內心裡多少都覺得自己很有勇氣,只差在有些人粗魯地表現出來,而有些人則含蓄地隱藏起來,在一般情境中,前者往往夸夸其談(例如路易斯),而後者就常常默默無言(例如艾德)。他們四個人分別代表著四種性格或價值觀,而不同的性格或價值觀在極端情境中就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那大概就是各人最真實的一面。路易斯狂野不羈,但受傷後就理所當然地變得脆弱;艾德沉穩內斂,他也是四人中的領導者;巴比明顯較為懦弱,但他在歷經折磨後卻也堅強了起來;德魯則顯得固執保守,後來似乎因為心神不寧而墜船喪生。

劫後餘生的三人對整個過程同一口徑,他們掩飾了部分真相以隱瞞自己涉及殺人的事實,畢竟他們是遭受威脅而自衛才造成命案,所以他們完全不想被捲入後續可能會有的法律審判裡,暗指人類文明社會中的法律觀念在大自然的山林環境裡是發揮不了作用的,現代人們所認定的基本行為準則在某些時刻或情境中會突然變得虛無縹緲而遭到忽視。都市人目空一切地蔑視大自然,最後卻落得死傷慘重,人類想挑戰大自然以證明自己的強大,大自然則以其固有的方法警醒人們要適可而止,其中似乎也隱含著對越戰的反思,個中意涵著實值得人們仔細琢磨。

先來說一些關於前製、選角和拍攝的瑣事。山姆畢京柏(Sam Peckinpah)很想要執導此片,不過在翻拍版權被鮑導(John Boorman)買走後他就放棄了。鮑導(John Boorman)節省開支的方式之一就是不買保險,這甚至是眾家演員常常親自上陣的情況下。亨利芳達(Henry Fonda)、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和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都婉拒主演路易斯,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也曾是其考慮人選。據說鮑導(John Boorman)想要找李馬文(Lee Marvin)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來主演艾德和路易斯,但前者表示兩人都年近半百而無法承受那些激烈動作了,於是他就轉而物色比較年輕的人選。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表示願意和馬龍(Marlon Brando)聯合主演,但是他們倆的片酬加起來就超過一百萬美元了,這明顯負擔不了。金哈克曼(Gene Hackman)被邀演艾德,而他想演路易斯卻被婉拒。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婉拒出演艾德,但是他後來表示後悔。華納告訴鮑導(John Boorman)預算只夠他找兩個明星來主演,於是他就另外找了原本在電影院工作的朗尼考克斯(Ronny Cox)和奈德比提(Ned Beatty)。艾迪的妻子和兒子分別由奈德(Ned Beatty)的妻子與鮑導(John Boorman)的兒子客串演出。原作者詹姆斯(James Dickey)客串演出警長。柏特(Burt Reynolds)推薦他此前在荒野西部秀共事過的赫柏特考爾(Herbert Coward)來飾演無牙的山民。維默斯齊格蒙(Vilmos Zsigmond)曾在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去到現場拍攝,而這就是鮑導(John Boorman)找他來當攝影指導的原因。柏特(Burt Reynolds)原本想到自己的家鄉佛羅里達州拍攝,不過當時的州長魯本艾斯基(Reubin Askew)並不同意,於是他轉而相中喬治亞州(因為他在那裡有一間小屋),當時的州長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欣然表示同意,兩人後來還合組委員會推廣喬治亞州的影視拍攝機會。劇組主要在查圖加河拍攝,而為了讓那條河看起來不要那麼漂亮,鮑導(John Boorman)刻意降低了畫面的色調。詹姆斯(James Dickey)和鮑導(John Boorman)曾因為意見不合而鬥毆,後者甚至被打掉四顆牙齒。

最後則是花絮。華納和美國電影協會都希望鮑導(John Boorman)剪掉強暴戲和山民之死,但他堅持要留著。此片不只挽救了強(Jon Voight)走下坡的演藝生涯,也讓柏特(Burt Reynolds)成為明星(五年後的【追追追】(Smokey and the Bandit)則讓他成為超級巨星──此後連六年榮膺年度票房冠軍。)。當時的五十美元大約相當於今日的三百七十美元。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當地宿營觀光業績突然就蓬勃發展了起來。1978年初屆日舞影展的首映片之一。【惡夜追殺令】(judgment night)改編自此片,不過場景移到都市裡。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68473/
2025/05/3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1.jpg  

由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擔綱演出,搭配的女主角是伊莎貝爾葛拉瑟(Isabel Glasser)和潔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導演則是史蒂夫邁納(Steve Miner),製作成本是兩千萬美元,在北美和海外分別進帳五千多萬美元與七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共是一億兩千多萬美元。

情節就像是一首韻味無窮且滿懷情意的詩歌,縱使形式呈現(將人冷凍的科技)過於誇張,但是情感表達(至死不渝的愛意)相當真誠,由於時空分別設定在1939年與1992年(跨度超過半世紀),所以整個情境也就極具戲劇性。當時卅幾歲的梅爾(Mel Gibson)正值俊俏,他那失落悵惘的笑容令人百感交集,兩位女主角則各自在不同的位置微妙地襯托著他,而童星伊利亞伍德(Elijah Wood)的演出亦堪稱精彩。

丹尼爾的善良與真摯令人動容,他與克萊兒暗生情愫,他與奈特則情同父子,他的善良讓母子倆都深深地依賴他並且也願意幫助他;比莉哈勒戴(Billie Holilday)的「the very thought of you」描摹出他與海倫平凡卻甜蜜的感情,他的真摯讓也為他朝思暮想五十年的海倫在步入老年後終於獲得了遲來的幸福,他為她車禍後昏迷不醒的情況悲傷了幾個月,而她甚至已為他下落不明心懷遺憾超過五十年。

故事凸顯出命運的殘酷,丹尼爾的人生因為美國投入二戰後情況混亂而遭到耽誤,也讓他錯失與隨後奇蹟般甦醒的海倫重聚的機會,因為他遲至1992年才被解凍醒來,但是這時兩人都已是八旬老人了。不過最令人感動之處就在於兩人的心中即使過了五十年依然有著彼此,兩人之間那分從小就對彼此萌生的愛意絲毫沒有減弱,人生只有一回,身旁能有一個如此鍾愛自己的人絕對是天賜的幸福,兩人在燈塔旁老屋前擁吻的畫面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還要美麗……QQ

花絮:傑佛瑞亞伯拉罕斯(J. J. Abrams)的劇本《the rest of Daniel》賣了兩百萬美元。梅爾(Mel Gibson)建議讓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來掌鏡;約翰麥提南(John McTiernan)也是考慮人選,不過製作人覺得聘不起他而作罷。

https://www.imdb.com/title/tt0104291/
2025/05/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0.jpg  

改編自黛安娜韋恩瓊斯(Diana Wynne Jones)於1986年發表的《魔幻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由宮崎駿自編自導,當年在日本狂掃一百九十六億日圓,以將其他人遠遠甩在後頭的英姿風光坐上年度冠軍寶座,後來也被影藝學院提名為最佳動畫片。

情節的鋪陳、氣氛的營造、城鎮的設計和角色的雕琢都相當優異,以兩個虛構王國間的戰爭為背景(風格明顯偏向蒸氣龐克),十八歲的蘇菲因為和霍爾有所接觸而被荒野女巫變成了九旬老婦,於是她帶著佝僂的身軀前往霍爾的移動城堡。宮導認真地藉由這則奇幻童話傳達了他所欲闡述的理念與價值,故事帶有濃厚的反戰訴求(受到2003年美伊戰爭的影響),也探討了女性主義與日益受到重視的老年議題,霍爾與蘇菲的愛情則是理念與價值之外的主題,而其中所散發的家庭溫馨亦令人感動不已。

蘇菲原本經常感到自卑,不過卻在被變老後慢慢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她為了霍爾的移動城堡犧牲奉獻,最後贏得了霍爾、馬魯克和卡西法等人的認同與喜愛(連在路上碰巧拯救的稻草人也都一直心存感激地待在她身邊);霍爾原本也是畏縮怯戰,但是後來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蘇菲而決定挺身迎戰;無依無靠的馬魯克原本對什麼事都不怎麼在意,後來也慢慢變得懂事;失去自由的卡西法原本一心一意想要離開霍爾的移動城堡,後來卻愛上了整個家庭而選擇繼續和大家住在一起。蘇菲和霍爾的堅持與勇敢終於感動了莎莉曼夫人而讓她決定休兵停戰,帶有真誠感動天的寓意。

雖然情節複雜難解(我必須承認自己並沒有完全看懂stO),不過其意涵卻簡單易懂(單純以我粗淺的見解而言@@),人要積極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即使變老也不要放棄),然後勇敢守護它(縱然遍體鱗傷也不要灰心),家庭的價值難以取代,戰爭的破壞無法估量,總而言之,人類應該設法讓世界變得更和樂而不是更混亂。儘管結局過於倉促(莎莉曼夫人很快就決定停戰),但是其中所欲表達的愛與和平理想無疑蘊含著優美的詩意而令人心生嚮往。^^"

花絮:細田守曾投入執導工作並已籌組團隊,可惜後來吉卜力還是決定喊卡,讓他十分錯愕且失望。蘇菲住的小鎮以科爾馬為原型。

https://www.imdb.com/title/tt0347149/
2025/05/24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