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保羅維茲(Paul Weitz)自編自導,主角則是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陶佛葛瑞斯(Topher Grace)和史嘉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等人,製作成本是兩千六百萬美元左右,北美收進四千五百多萬美元,海外則疲弱地補上了一千五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剛好突破六千萬美元。
在從前,人與人的往來一直都是具體而真實的,可是現在卻慢慢隨著時代進步而變得抽象而虛擬;人應該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斷不可偏廢一方。維導(Paul Weitz)很明顯是想傳達這些意涵,雖然人物的互動有點違背常理,但也多少將真實人生寄寓於虛構電影裡了,令人也頗有感觸。人生中的喜怒哀樂大概都是和工作或情感相關,兩個主角不管在年齡還是處事風格上都迥然不同,情節也由此展開。
丹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但卻突然面臨了失業危機,性格略顯古板的他其實相當念舊惜情,並且總是真誠待人;而卡特在工作上一帆風順,但和老婆卻貌合神離而即將離婚,他總是抱持著防衛心態與人應對,滿口言不由衷的讚美奉承。老經驗的丹最後獲得拔擢,而老婆也順利產下一女,可謂是雙喜臨門。相對的,年少得志的卡特卻栽了大跟斗,不只失去了愛情,也丟掉了工作;但他也從這樣的挫折中自我反省,本來只在跑步機上慢跑的他到戶外去慢跑了,他終於明瞭經驗是很好的人生導師,並且體認到和別人來往應該要心懷誠摯而不是語帶浮誇。
花絮:卡特原本預定由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來主演,但他婉拒了,而據說陶佛(Topher Grace)面試了四次才成功說服維導(Paul Weitz)用他。丹給卡爾布先生的那本雜誌封面人物是當時還在丹佛金塊的卡梅洛安東尼(Carmelo Anthony)。
http://www.imdb.com/title/tt0385267/
2017/01/23
目前分類:2000~2009 (447)
- Jan 23 Mon 2017 02:35
in good company (大公司小老闆) 2004
- Dec 30 Fri 2016 04:25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2005
前言:猶記得此片上映當時我在台北市木柵受士官訓,年底有一次放假要搭車回家卻碰到了返鄉潮,後來勉強搭上了野雞車,而車上就播映著此片。當然是盜版的,畫質奇差,習慣完整欣賞一部電影的我當時只瞄了幾眼就倒頭大睡了,但哈利騎著魔杖被角尾龍追的橋段至今依然令我印象深刻。
系列第四作,製作成本持續攀升至一億五千萬美元,光在北美就囊括了兩億九千萬美元,全年只輸給【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side III - revenge of the Sith)和【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而屈居季軍,但海外狂掃了六億美元,總計將近九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風光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也是繼2001年的系列初作之後再度掄元。
麥克紐威爾(Mike Newell)接替婉拒繼續執導的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而成為系列的第三位掌鏡者,這個英國出產的奇幻電影終於迎來了第一位英國籍導演。節奏快慢有序,氣氛也掌握得很不錯,在輕鬆逗趣和恐怖陰森之間取得了絕佳的平衡點,緊緊捉住了觀眾的目光。耶誕舞會橋段真的很有趣,哈利和榮恩根本就是蠢得可以的宅男,而榮恩和妙麗之間微妙的情感也慢慢透出了一點端倪。主題算是三巫大賽,一關比一關更嚇人,大家到最後才發現是佛地魔在暗中搞鬼,他陰險惡毒的形象還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啊!而最後的回馬槍也很棒,伏地魔的手下變形成穆敵企圖要置哈利於死地,但他當然是化險為夷了,後續的系列作可不能沒有男主角啊!暑假又到囉,相信觀眾已經開始期待續集了!
花絮:片廠原本想將原著改編成兩集,但紐導(Mike Newell)接受了柯導(Alfonso Cuarón)的建議,有自信能夠提綱挈領,而據說他的片酬只有一百萬美元(對照組是克里斯哥倫布(Chris Columbus):一千萬美元加上分紅)。為了塑造恐怖感,飾演佛地魔的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的鼻子被電腦特效消除了。勞勃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的大螢幕初登場:雪拉艾倫(Sheila Allen)的遺作。報紙標題『Harry Potter and the triwizard tournament』曾是片名的選項。五項系列唯一:沒有以哈利的鏡頭開場、哈利的阿姨一家人沒有出現、榮恩的媽媽沒有出現、沒有魁地奇比賽、被列為PG-13級。最後到牛津大學取鏡的系列作。迷宮橋段算是向【鬼店】(the shining)致敬。送到電影院的拷貝帶上寫著『happy days』,主要目的是阻絕盜版。票房在上映五天後就突破一億美元,曾是系列最高的首週末票房紀錄,後來才陸續被最後兩作超越。DVD賣到手軟,在2007年甚至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是銷售速度最快的DVD。
http://www.imdb.com/title/tt0330373/
2016/12/30
- Dec 18 Sun 2016 02:05
the perfect storm (天搖地動) 2000
1991年萬聖節前夕,一個超級颶風在美國東北方形成,後來被命名為『完美風暴』。儘管美國的防治工作其實做得不錯,但整個東岸還是遭受了劇烈的襲擊,經濟損失超過兩億美元,有十多人不幸喪生。1997年,出身重災區麻薩諸塞州的記者賽巴斯汀榮格(Sebastian Junger)將當時一艘名為安德莉亞蓋爾的漁船不幸遇難沉沒的事蹟寫了下來,此片即是改編自這本小說。
劇組所搭建的平台搖晃起來還真的讓人感覺自己就置身在無法站穩腳步的船上一般,噴水道具的運用也是相當傑出,讓人好像真的遭受到海水的浸灌拍打一樣;而電腦特效更是逼真懾人,驚濤駭浪一波波襲來,絲毫不讓人有喘息空間。身為旱鴨子的我又非常怕水,恐懼感彷彿就隨著疾風驟雨湧上我的心頭。
大自然從來就不吝嗇於向人類展現它不容挑戰的至上權威,一再地讓人感受到它的無窮威力和無情冷酷,萬物在它的面前顯得無比渺小,而總是說著『人定勝天』的人類往往也只能無語問蒼天。走船人在海上的時間比在陸地上還長,他們咬緊牙根地和大海搏鬥,忍受著和家人分離的辛酸痛苦,就只為了糊一口飯,箇中滋味想必是筆墨難以形容。幾萬幾千年來,人類不畏艱難地抵抗著大自然的侵襲,面對困境也總是勇往直前,但現實是殘酷的,很多時候的結果都不能盡如人意。結局令人感傷不已,或許亡者帶給了親人無盡的悲痛,但他們所共同擁有的點滴回憶也將永留彼此心中……
主角是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和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導演是沃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華納耗資一億四千萬美元拍成。上映後在北美橫掃了年度排名第六的一億八千多萬美元,加上海外將近一億五千萬美元的進帳,全球票房勢如破竹地攻破三億美元,年度排名第八。附帶一提,個人認為大海的題材取這個中文片名實在不怎麼貼切啊!
而台灣也算是一座很多天災地變的小島,不定時轟隆而來的地震,每年夏秋之際夾帶強風豪雨而來的颱風,災害連帶引起的水災、土石流和停水停電等等不便,越來越漫長的炎熱天氣也是令人苦不堪言,台灣人總是很勇敢地抵抗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摧殘,屢仆屢起的精神絕對值得讚揚。
花絮:賽巴斯汀(Sebastian Junger)表示夢到自己和船長一起在駕駛室內對抗著風暴,這夢境嚇到了他並讓他決定提筆寫下他們的故事。片尾將包高德曼(Bo Goldman)列為編劇之一,但官方資料卻沒有。那些魚都是假的,死魚其實是橡膠製品,而活魚則是用電腦特效合成。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和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都曾是船長的考慮人選。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和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兩人原本都有意願要演巴比,最後接演的是馬克(Mark Wahlberg),他是波士頓人,克叔(George Clooney)也推薦他;而他為了揣摩角色還刻意跑到巴比薛特佛(Bobby Shatford)位於鴉巢酒吧上的房間住了一晚。威廉費契納(William Fitchner)帶著特製錶帶並服用藥物以防止暈船。瑪莉伊莉莎白瑪斯特蘭托尼歐(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由於拍攝【無底洞】(the abyss)時的不愉快經驗而發誓絕不再拍攝和水有關的電影,所以你可以發現她的戲分幾乎都在岸上。艾琳是唯一虛構的角色。澄清一些事實:鴉巢酒吧不在碼頭旁邊、安德莉亞蓋爾的最後一次返港是大豐收、比利泰恩(Billy Tyne)和琳達格林洛(Linda Greenlaw)並不熟。船長比利(Billy Tyne)和船員戴爾墨菲(Dale Murphy)的家屬不喜歡此片,甚至一狀告到法院去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177971/
2016/12/18
- Nov 28 Mon 2016 01:45
scoop (遇上塔羅牌情人) 2006
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片廠的合作,由伍迪艾倫(Woody Allen)自編自導自演,合演的還有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和史嘉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等人,製作成本僅僅四百萬美元,北美票房突破一千萬美元,其他地區則是收進兩千八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逼進了四千萬美元。
節奏輕快流暢,片時只有九十幾分鐘;氣氛也很逗趣幽默,魔術師和女主角兩人喋喋不休的性格實在令人發噱。人都偏向於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情,陷入情網時就更盲目了,女主角在被風度翩翩的男主角吸引之後就漸漸忘了原本接近他的目的且不再提防他而讓自己掉入了險境,好險她還留了一手,才能反將男主角一軍,結局出人意料,可謂巧兮妙哉。
算是相當典型的艾導(Woody Allen)作品,他總是毫不隱諱地談著宿命論。查出真相並試圖搭救女主角的魔術師只是因為不熟悉右駕就不幸車禍喪生,但原本將他們倆的追查成果批得一無是處而之後卻捧為觀察敏銳的勢利記者則輕鬆坐享了一則獨家新聞(事前豬一樣而事後諸葛亮的反差真是笑翻我也),人生就是如此荒謬諷刺。人的運氣的確有好壞之分,而悲慘的命運總是令人莫可奈何,或許一笑置之也不失為一種灑脫。你瞧,魔術師即使死得這麼冤枉也依然健談開朗啊!
花絮:艾導(Woody Allen)因為很滿意史嘉莉(Scarlett Johansson)在【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裡的演出而特別將女主角修改成符合她的樣貌。劇組主要在倫敦拍攝,但此片卻沒有在英國上映,直到2009年才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首播,更遲至去年才發行了DVD。沒有原聲帶,大多數的配樂取自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和艾德華葛利格(Edvard Grieg)等人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457513/
2016/11/28
- Nov 20 Sun 2016 04:15
minority report (關鍵報告) 2002
改編自菲利普迪克(Philip Dick)在1956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獨挑大樑,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福斯和夢工廠合股投資了一億美元,在北美開出還算不錯的成績:一億三千多萬美元,海外則是囊括了兩億兩千多萬美元,總計超過三億五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剛好擠進了年度前十名。附註一下,今晚算是補完計畫,上一次看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幾千年來,人類慢慢制定出一套趨於完備的法律規則,凡是犯罪則按程度輕重施以刑罰。其實若以社會成本的考量來看,最好的做法應該是盡量降低犯罪發生率,人類也積極地致力於此,不只經由道德教育來發揚善念,並且還透過法律約束來抑制惡念。那麼,如果有一套機制可以事先預知將有犯罪行為而加以阻止的話,相信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政府使用這套機制,但是如此一來就會衍生出新的問題。科技機制真的能準確地判讀人的自由意志嗎?在發生之前就被預先阻止的殺人行為還算是犯罪嗎?這些面向都是相當值得深思的,甚至已經涉及哲學領域的邏輯思辨和人權範疇的法理論辯。
雖然情節的邏輯性有點謬誤,但所探討的主題的確發人深省。系統也許可以設計得很完美,制度也許可以訂定得很周詳,但再怎麼完美周詳的系統制度或多或少都會需要人去執行操作,而偏偏人卻是有血有淚的感情動物,絕對不可能像機器一樣完全按照規律運作,漏隙瑕疵往往也由此而生。再怎麼良善的制度或嚴謹的系統都可能會被懷有私心的人所利用以遂其所願,甚至淪為迫害他人的工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恐怕也是如此,人類發展科技而便利了生活,可是科技發展過頭卻也可能反過來掌控人類,結局也對此表達了反思。
另外,電腦特效也是非常優異,一個夢幻迷人的未來世界展現在觀眾眼前,其中像觸控螢幕(我記得當時紅到連許效舜扮演的易歐明都有惡搞過,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爆笑!)、聲控電器、眼膜辨識和自動駕駛等先端科技產物現在也都慢慢成真了,而造型前衛的建築美學更是令人驚豔,大大滿足了人類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接著,先來提一下製作前後的瑣事。原作本來要被改編成【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的續集,但後來因故作罷。史導(Steven Spielberg)在開拍的好幾年前曾邀集一個十六人的專業團隊來想像2054年的樣貌。片廠因為想將製作成本壓在一億美元上下而商請史導(Steven Spielberg)和阿湯(Tom Cruise)降低片酬,條件是兩人可以各享此片百分之十五的毛利。由於阿湯(Tom Cruise)一開始還卡在【不可能的任務2】(mission: impossible II),所以史導(Steven Spielberg)再雇了史考特法蘭克(Scott Frank)來潤飾瓊柯漢(Jon Cohen)的劇本,而約翰奧古斯特(John August)其實也有參與修改,但他最終沒有掛名。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演柏格斯、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演阿嘉莎、麥特戴蒙(Matt Damon)演FBI探員以及珍娜艾夫曼(Jenna Elfman)演拉拉曾是傳聞中的卡司,但這一切在史導(Steven Spielberg)決定先拍【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之後就煙消雲散了。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婉拒了海曼的演出邀約。安培林也參與了製作,宣傳海報和預告片也都有出現他們的商標,唯獨正片沒有。電腦特效由業界老牌翹楚想像力一手包辦。由於凱瑟琳莫里斯(Kathryn Morris)在【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裡的演出被刪掉了,所以史導(Steven Spielberg)讓她演出拉拉當作彌補。一開場,先生發現太太外遇的橋段是直接取材自同樣由史考特(Scott Frank)所編劇的【再續前世緣】(dead again)和【體熱邊緣】(malice)。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說汽車製造廠那一幕是取材自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本來想放在【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裡的構想。音效師蓋瑞萊斯壯(Gary Rydstrom)表示磁浮車輛發出的聲音其實來自他家的洗衣機。
最後是相關花絮。原作中,主角是又矮又肥的禿頭男子。北美院線由福斯負責,海外上映版權屬於夢工廠,而DVD和錄影帶的經銷則是反過來。故事發生在2054年4月。三個先知的名字都取自推理小說名家──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和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諾基亞和凌志等眾多廠牌都為了想要獲得置入性行銷而提供贊助。約翰在操控記憶影像時都會響起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約翰在向FBI探員介紹預防犯罪系統時從桌面滾了一顆球給他,這應該是在向大衛休謨(David Hume)深奧難解的哲學理論致敬。片名其實是指議會中的弱勢黨提出了某項法案。
http://www.imdb.com/title/tt0181689/
2016/11/20
- Nov 06 Sun 2016 05:45
adaptation. (蘭花賊) 2002
前言:今年MLB決賽由芝加哥小熊對上克里夫蘭印地安人,剛好就是全聯盟卅隊中距今最久沒有奪冠的兩支悲情球隊,這樣的戲碼果然話題性十足,收視率是近十多年來新高,也衍生出龐大商機。兩隊鏖戰至第七場,最後由小熊勝出,也是他們自1908年以來再度掄元,兩次冠軍竟然相隔一百零八年。而印地安人在爭冠失利後被迫品嚐最久無冕的苦澀滋味,在1948年曾笑納金盃的瓦荷酋長要何時才能再度開懷歡笑呢?
查理缺乏想像力,他搜索枯腸仍無法寫出滿意的劇本,枯燥乏味的內容就如同他內向畏縮的沉悶性格;而唐諾則是不按牌理出牌,他漫無邊際地揮灑著泉湧般的靈感,劇本彷彿天馬行空,驚險刺激的風格就像是他外向活潑的開朗個性,所有查理不屑的元素都用上了。有查理的部分就悶騷,有唐諾的部分就奔放,兩者是迥然不同的調性,也讓此片的節奏忽快忽慢、時高時低。
很特別的劇本,編劇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將改編自蘇珊歐林(Susan Orlean)的《the orchid thief》的內容、自己在撰寫劇本時遇到瓶頸的心情轉折以及一些純粹杜撰的點子全部攪在一起,所以這個劇本可以算是他天外飛來的自我嘲諷,凸顯出編劇在缺乏靈感時的困頓窘迫,也挖苦了好萊塢電影的僵化浮誇。情節真假難辨且亂中有序,時間軸又交錯放置,把觀眾唬得一楞一楞,不著痕跡地描摹出絕妙意境,讓觀眾能自然而然地心領神會。
另外,此片所傳遞的積極思維也令人印象深刻。拉洛許在片中提到的『By simply doing what they're designed to do, something large and magnificent happens.』(只要順其自然去做,就會有盛大壯麗的事情發生。)的確是發人深省的一段話,所謂『萬事起頭難』,對現狀不滿的人應該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並以堅定執著的態度朝向目標邁進,這樣才有改變的可能。就算失敗也沒關係,必須大膽地跳脫現有框架並尋求突破,千萬別畫地自限啊!
部分改編自真人真事,查理(Charlie Kaufman)和他虛構出來的雙胞胎弟弟唐諾兩個人都掛名編劇,導演則是史派克瓊茲(Splike Jonze)。而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充分展現了能悶能嗨的精湛演技,將兩個迥然不同的角色都演得活靈活現,也讓他繼1995年的【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之後再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製作成本將近兩千萬美元,但過於晦澀難懂的情節讓此片難以攻城掠地,北美僅收進兩千兩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在加上海外的一千萬美元之後也才三千兩百多萬美元,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花絮:福斯在1997年購買了翻拍的版權,之後轉賣給了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而他就將這個計畫引進哥倫比亞。原本主角的人選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但後來凱吉叔(Nicolas Cage)以五百萬美元的片酬接演了;而興致勃勃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也是削價演出。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自己放棄了演出拉洛許的機會,而接替的克里斯庫柏(Chris Cooper)竟然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凱吉叔(Nicolas Cage)的哥哥在一些雙胞胎的鏡頭裡擔任了替身。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客串了到歐林家中聚餐的客人。儘管史蒂芬托波羅斯基(Stephen Tobolowsky)的片段全被剪掉了,但他還是出現在片末的演員名單中;歐嬸(Susan Orlean)客串的片段也被刪掉了。查理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flowers of Algernon)既無關花朵、也不是電影,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半,此書曾於1968年改編成【落花流水春去也】(Charly),主角克里夫羅柏森(Cliff Robertson)還搶下一座奧斯卡小金人咧!艾蜜莉亞所說的教堂是位於捷克庫特納霍拉的塞德萊茲藏骨堂。片末那些花是藍眼菊,俗名艾蜜莉亞。威瑟(Weezer)為此片錄製了「happy together」,但據說瓊導(Spike Jonze)比較喜歡原創者烏龜(the turtles)的版本。
http://www.imdb.com/title/tt0268126/
2016/11/06
- Oct 21 Fri 2016 02:55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超異能部隊) 2009
改編自瓊朗森(Jon Ronson)在2004年發表的同名書籍,某種程度上算是真人真事,主角是四個中年男子和一隻山羊,導演則是葛蘭特海斯洛夫(Grant Heslov)。由美英合資了兩千五百萬美元,當年是先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之後在北美和海外都進帳了三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是六千多萬美元。
很難想像美軍真的做過這些缺乏科學根據的超自然實驗,而這也正是此片嘲諷戰爭的精髓所在,寓意其實相當嚴肅,表達了深刻入石的反戰理想。情節非常無厘頭,觀眾懷著想一探究竟的期待心情,到頭來才發現被耍了,根本就是一齣令人無言的鬧劇。詼諧材料俯拾即是,從頭到尾充滿了令人忍俊不住的科白,能把這麼空泛虛無且不知所謂的內容拍得有模有樣著實令人佩服stO。每個人應該都參加過一些座談會,主講者常常滔滔不絕地發表著長篇大論,乍聽之下似乎深具意涵,但仔細一想根本瞎扯淡,此片大概就是給人這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其中或許也提及了『信念』,玄妙哲理就隱藏在荒言謬論裡。結局讓人會心一笑,鮑伯穿牆而過帶來一股酣暢淋漓的痛快,搭上波士頓(Boston)的「more than a feeling」還真是帶勁啊!人生總是有很多巧合和意外,但不管結果成敗或心情喜悲,不論所遭遇的事情有多麼怪誕不經,人都應該時時刻刻懷著信念勇往直前,不要遲疑猶豫,不要退縮卻步,唯有如此才能活出最真實的人生,並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命運。
花絮:情節提及了美軍多項超自然實驗。比爾以吉姆查南(Jim Channon)為形象塑造而成;林則是揉合了多人的形象。『絕地』這個名詞來自【星際大戰】(star wars)。宣傳海報很明顯是在諷刺共產主義,共產黨在塑造偶像崇拜的場合或文宣上常常有類似這樣的側面頭像,人物大多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和毛澤東等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1234548/
2016/10/21
- Oct 08 Sat 2016 03:05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2003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het meisje met de parel)大約於1665年問世,出自荷蘭黃金時代知名畫家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之手,畫中女孩是誰已不可考,但一般認為是他的女兒,從1902年至今都一直收藏在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裡。的確是不可多得的傑作,連我這個缺乏藝術鑑賞能力的俗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沉靜美感和躍動靈性。女孩回眸淺笑且朱唇微啟,浮泛出清純無瑕的靦腆氣質,真可謂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具有畫龍點睛作用的珍珠耳環彷彿就在油畫上閃閃發光般凝聚出耀眼奪目的晶瑩亮澤。
個人在部落格寫電影心得以來所看的第三百部2000年代的電影,也剛好是今年所看的第一百部電影。改編自翠西謝瓦利爾(Tracy Chevalier)在199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但情節純屬虛構,主角是柯林佛斯(Colin Firth)和史嘉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導演則是當時只有卅五歲的彼得韋柏(Peter Webber)。算是英國電影,以一千萬英鎊拍成,在北美則由獅門發行,收穫了一千一百多萬美元,最後全球票房是三千一百多萬美元。
當時未滿廿歲的史嘉莉(Scarlett Johansson)表現出超齡的內斂沉穩,她略顯生澀的演技來詮釋台詞不多的女僕還真是恰到好處;至於原本就走紳士戲路的佛叔(Colin Firth)則是顯得駕輕就熟,所以我就不多說了stO;其他幾位主要演員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稱職地扮演了綠葉。而除了演員的精彩演出之外,鏡頭所展現的高藝術性亦令人印象深刻,三百五十年前的台夫特躍然紙上,處處是美不勝收的古典韻味,隨後也獲得三個奧斯卡技術獎項提名。另外,情節也談及了當時社會階級有別的現象,貧者卑躬屈膝,而富者傲慢輕佻,有人家道中落,有人則財大氣粗。
言歸正傳,主題當然是畫家和女僕。肩負一家生計的畫家不得不討好金主,這令他感到猶豫痛苦;而女僕雖然寄人籬下,但在面對欺壓時總是勇於抗拒。她如此堅毅的性格感染了他,而他在創作上竟然也受到她的啟發,兩人之間也開始盪漾著若有似無的情愫。後來她成了他的模特兒,兩人對彼此的情意也在作畫的過程中悄悄滋長。他的老婆在發現兩人眉來眼去之後是醋勁大發,於是她被迫含淚離開,而他也只能無言相送。那對珍珠耳環後來虛弱無力地代替他表達了怯懦的心意,遺憾的結局不免令人感傷。
花絮:此片的拍攝計畫從1999年就展開了,原本敲定由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和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來搭檔,導演則是麥克紐維爾(Mike Newell),可惜沒能付諸執行;後來韋導(Peter Webber)在確定掌鏡後挑了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來當女主角,但她憑著【蜘蛛人】(Spider-Man)走紅之後就婉拒演出了,也連帶使得范叔(Ralph Fiennes)因為不堪久候而辭退。葛麗葉啟發老維(Johannes Vermeer)畫出來的是《拿水罐的女人》(woman with a water jug),現在收藏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片中曾出現的《合奏》(the concert)於1990年在波士頓的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被竊走了,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一般估計現在拍賣的價格會超過兩億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335119/
2016/10/08
- Sep 22 Thu 2016 02:50
John Q (迫在眉梢) 2002
改編自1999年跨年夜發生在多倫多的真實事件,由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擔綱演出,導演則是尼克卡薩維蒂(Nick Cassavetes),新線投資了三千六百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進帳超過七千萬美元,而海外雖然較顯遜色,但全球票房還是突破了一億美元。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人們總是難以承受生命劇變。而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往往相當昂貴,遠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得起,此片即以此為出發點,凸顯出發人深省的沉重議題。要同時兼顧情理法是很不容易的,而這三者要如何排序更是無解。劇本先讓各個角色分別詮釋各自的立場,然後將裁判的工作交給觀眾,觀眾這時可能會發現,要做出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完美決定幾乎是不可能的。仔細想想,再怎麼完善的制度都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人,何況要建立並運作一個完善的制度更是困難重重。
此片很明顯地偏向站在情的角度來看待法和理,所以有些橋段頗為煽情,但想必仍是賺了不少熱淚。較重情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制度殺人,約翰一家人的處境也的確令人同情,他所展現的父愛更是無庸置疑,可惜他用了非常不理性的極端手段,雖情有可原,但於理於法都不容,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柏格(Lawrence Kohlberg)著名的道德兩難理論。結局令人百感交集,個人認為收得相當不錯,已經盡量在情理法三者之間取出平衡點,約翰的執著信念盼到了奇蹟降臨,但他當然也必須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起責任。
而此片除了直指美國醫療制度的缺漏之外,也稍稍探討了其他社會現象,例如保前天花亂墜而保後卻推諉塞責的保險業者、面對民眾尋求協助時推託敷衍而對偷訊號搶獨家卻毫不遲疑的媒體記者、抱著看戲心態的圍觀群眾以及只關心自己績效職位的警方高層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的模樣,不帶任何褒貶,只是無奈地感嘆。現實是殘酷無情的,而人們唯一可以做的似乎就是盡量別讓自己掉入棘手難解的困境中,但旦夕禍福是永遠無法預料的啊!
花絮:在原本的劇本中,約翰自殺了。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曾是主角的考慮人選。雖然故事發生在芝加哥,但其實劇組是在加拿大取鏡。卡導(Nick Cassavetes)將此片獻給了患有心臟疾病的女兒莎夏(Sasha Cassavetes)。
http://www.imdb.com/title/tt0251160/
2016/09/22
- Sep 20 Tue 2016 01:00
vantage point (刺殺據點) 2008
四千萬美元的製作,導演是皮特崔維斯(Pete Travis),原本預定在2007年10月上映,後來因故推遲至2008年2月。最終在北美和海外都進帳七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剛好越過一億五千萬美元。
將不同角度的視野綜合起來,就可以獲知事物的全貌,此片即以多視角方式來呈現,懸疑氣氛營造得相當不錯,觀眾像在拼圖一樣,費了好一番工夫才慢慢地讓整個事件的輪廓變得清晰。情節其實很簡單,節奏也很流暢,但一些枝微末節(主要是試圖傳達災變讓人更想珍惜親情的意涵的美國遊客和走散的母女這一條線)稍稍混淆了焦點,也慢慢消磨了觀眾的耐性,而過於公式化且草率的走向也讓結局顯得欲振乏力,嚴格說來算是虎頭蛇尾,可惜。
花絮:原本場景是要設定在馬德里。原本劇組是真的想到薩拉曼卡的馬約爾廣場去取鏡,但因為廣場得因此封閉近三個月而被當地政府拒絕,劇組也只好移到墨西哥去了。原本電視台製作人是設定為過胖的東歐人,但崔導(Pete Travis)認為女性角色都過於柔弱而找來了氣質比較剛毅的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原本遊客是設定成俄羅斯人,但在佛瑞斯特惠塔克(Forest Whitaker)加入後就改成了美國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0443274/
2016/09/20
- Sep 15 Thu 2016 03:35
keeping mum (殺手妙管家) 2005
前言:颱風夜,希望寶島一切平安,而我就看部電影壓壓驚吧!^^y
英美合作的電影,主角是瑪姬史密斯(Maggie Smith)、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和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等人,導演則是尼奧強森(Niall Johnson)。英國票房是一百多萬英鎊,北美票房則是一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一千八百多萬美元。
算是黑色喜劇,雖然以一樁令人驚訝的兇殺案開場,但稍後的情節卻是以幽默又詭異的節奏行進著。生活步調平靜緩慢的鄉間令人感到悠閒愜意,居民大多是老人家,總是叨絮著一些無關緊要的日常瑣事的帕克老太太這個角色尤其令人發噱。整個氛圍一度讓人以為置身在聖瑪莉米德村,而珍瑪波最後會憑著精湛的推理揪出殺人兇手。
嚴格說來,蘿絲應該是精神病患,她偏執地認為犯錯的人都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而且往往親自動手。她做事從不拖泥帶水,總是以一勞永逸的方式解決麻煩,為了守護自己和家人,即使殺人亦在所不惜。此片以一個精神病患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百態,可是卻讓人不禁覺得有病的是否其實是這個道德淪喪的世界,反而蘿絲還比較正常一點。另外,我必須承認,雖然一開始就可以明顯看到蘿絲當時是有孕在身,但腦筋過度放鬆的我還真沒想到葛蘿莉亞會是她的女兒,真是太遲鈍了,汗顏啊!stO
母愛的確偉大,蘿絲改變了女兒可能即將變調的人生,她一定很想彌補女兒,希望女兒別像自己一樣把人生搞得一蹋糊塗,滿溢而出的母愛著實令人感動。她偏激地掃除一切干擾女兒人生的障礙,又巧妙地讓身為牧師的女婿醒悟別為了信仰或工作而忽略最該重視的家人,在看到女兒的人生已經變得美滿之後,深感虧欠女兒的她默默地離開了,她不想打擾女兒。結尾令人啼笑皆非,女兒竟然也受到她的影響而不計代價地除掉要破壞自己幸福的人,該說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嗎?嗯,別太嚴肅,就當作是一齣溫馨中帶點惆悵的鬧劇吧!
花絮:牧師的姓氏(Goodfellow)算是巧妙的雙關,嘲諷他是一個濫好人。詹姆斯布斯(James Booth)的大螢幕遺作,他在此片上映的四個月前過世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444653/
2016/09/15
- Sep 03 Sat 2016 01:30
you, me and Dupree (新婚奧客) 2006
主角是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麥特狄倫(Matt Dillon)、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和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等人,導演則是羅素兄弟(Anthony & Joe Russo),製作成本高達五千四百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進帳了七千多萬美元(年度第卅名),全球票房在加上海外的五千多萬美元之後是剛好達到一億三千萬美元。
一齣不知所云的胡鬧喜劇,講友情,也談愛情,情節實在乏善可陳,但個人還是有一些小小感觸。杜普雖然很懶散落魄,但他一直都抱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是很值得學習的,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可不容易啊!
花絮: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和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曾是卡爾和茉莉的人選。艾德加萊特(Edgar Wright)婉拒了掌鏡邀約。三個主要演員都是左撇子。杜普發表的書籍封面很明顯是在致敬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的自傳《重返豔陽下》(it's not about the bike),而他本人也客串了幾幕。史提利丹(Steely Dan)宣稱此片的構想剽竊自他們在2000年發表的「cousin Dupree」,製作人歐文(Owen Wilson)稍後回應了,表示自己根本沒聽過這首歌,甚至連他們是誰也不知道。
http://www.imdb.com/title/tt0463034/
2016/09/03
- Aug 31 Wed 2016 03:05
blood diamond (血鑽石) 2006
華納大手筆砸下了一億美元,由艾德華茲維克(Edward Zwick)執導演筒,主角則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吉蒙杭蘇(Djimon Hounsou)等人,兩人精湛的演出帶有強烈的情感渲染力,的確為此片增色不少,隨後更是雙雙獲得奧斯卡提名。當時在北美僅僅收了差強人意的五千多萬美元,而海外進帳則足足是北美的兩倍,全球票房總計是一億七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可以擠進前卅。
非洲,一塊滿載苦難的土地,因為氣候乾旱和土壤貧瘠等因素而不利作物生長,人民生活普遍貧困。偏偏很多國家的政府又都非常腐敗,導致人民生活更加痛苦難耐,看準這點的有心人士往往煽動並扶植反抗軍,而自己則從中牟利。政府腐敗,叛軍反抗;叛軍成立的新政府也腐敗,另一批叛軍又反抗。如此惡性循環,不同的人在同樣的貪欲裡打轉,為了自身私利而迫害他人。
此片的故事背景是獅子山於1990年代初爆發的內戰,叛軍革命陣線聯盟意圖推翻政府,雙方交戰長達十年之久,人民死傷無數,內戰最終於2002年初正式宣告結束。根據後來的相關證據顯示,叛軍購買軍火的的主要金錢來源是鑽石。他們奴役占領區裡的人民去開採鑽石,然後賣給鄰國賴比瑞亞政府,而賴國政府再將這些鑽石轉賣給歐美財團,也從中撈了一筆。只要有利可圖,再怎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會有人去做,這無疑是人性卑劣自私的一面。
一個人如果長期生存在道德良知淪喪的環境裡,人生觀想必也會慢慢變得消極,因為深深明白自己的無能為力而逐漸對一切苦難視若無睹,鑽石走私販丹尼就是這樣。記者曼蒂則象徵一股積極的正義力量,她毫不懈怠地奔走於世界戰亂區域,希望能藉著報導來引起世人重視,也敦促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能趕快介入調停。而漁民索羅門則代表無辜的人民,他和家人悲慘的遭遇只是微不足道的冰山一角。
命運悲慘的的丹尼終究無緣享有幸福,他坦然豁達地盡自己最後的力量去幫助索羅門,而自身卻徒留淒涼,令人不勝唏噓。而飽受苦難的索羅門一家則有幸擺脫命運枷鎖,著實令人欣慰。另外,一直致力於披露不良財團醜陋行徑的曼蒂總算如願以償,她鍥而不捨的精神也的確令人感佩。
花絮:原本片名是取為【Okavango】。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也是茲導(Edward Zwick)屬意的男主角人選。珍妮佛康娜莉(Jennifer Connelly)在拍飛車追逐橋段時不慎傷到了頸子;而在結尾曼蒂和丹尼講手機的橋段,她臉上的兩行清淚其實是電腦特效。Dia在克里奧語中是昂貴的意思。最後索羅門出席的那個會議催生了金伯利進程(鑽石監管認證制度)。
http://www.imdb.com/title/tt0450259/
2016/08/31
- Aug 23 Tue 2016 02:15
big nothing (微不足道) 2006
算是英國電影,由法籍的尚巴普蒂斯特安德烈(Jean-Baptiste Andrea)自編自導,主角是大衛史威莫(David Schwimmer)、賽門佩格(Simon Pegg)和艾莉絲伊芙(Alice Eve)等人。僅僅花費三百萬英鎊的小型製作,可惜票房竟然悽慘到無法回本。
儘管格局不大,但不按牌理出牌的古怪情節具有極大的思考擴散性,是很不錯的犯罪喜劇。計畫總是跟不上變化,一樁單純的敲詐事件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後來就完全失控了。警世意味濃厚,因為除了男警員以外的被害者死得都不算冤枉,他們分別犯下了不同程度的罪行,就算是一直後悔而想去自首的男主角也難辭其咎。一時鬼迷心竅而走偏路或許是人之常情,但有些麻煩是一纏上身就無法擺脫的,人似乎總是死到臨頭才會頓悟某些道理,可惜為時已晚了。另外,結局相當幽默,兩人根本是仙拚仙啊,好想知道誰會勝出喔!
花絮:儘管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奧勒岡州,但劇組主要是在英國和加拿大拍攝。每個被害者在斃命之前都曾受過傷。在美國是直接進了DVD出租店。
後記:里約奧運正式落幕,這個運動盛會四年後將移師東京。
http://www.imdb.com/title/tt0488085/
2016/08/23
- Aug 16 Tue 2016 03:25
big momma's house 2 (絕地奶霸2) 2006
2000年的【絕地奶霸】(big momma's house)在全球囊括了一億七千多萬美元,五年後,福斯決定以四千萬美元的製作成本來拍攝續集,這次導演換成了約翰懷塞爾(John Whitesell)。上映後在北美進帳七千萬美元,比第一集短少了近五千萬美元,但海外票房反而較第一集還多一些,全球票房總計是一億三千多萬美元。票房退步了,想不到福斯在這種情況下還繼續拍了第三集,【絕地奶霸:唬父無犬子】(big mommas: like father, like son)在2011年上映,全球票房下滑到七千萬美元。福斯還敢拍第四集嗎?科科!
竟然可以比第一集還爛,無言。stO
http://www.imdb.com/title/tt0421729/
2016/08/16
- Jun 05 Sun 2016 04:05
Zoolander (名模大間諜) 2001
班史提勒(Ben Stiller)自編自導自演,合演有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威爾法洛(Will Ferrell)、克莉絲汀泰勒(Christine Taylor)和蜜拉喬娃維琪(Milla Jovovich)等人,製作成本是兩千八百萬美元,上映時剛好遇到911恐怖攻擊事件,最後在北美是收了四千五百萬美元,海外則是進帳一千五百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六千萬美元。這樣的票房不算非常亮眼,所以今年續集上映時讓我大吃了一斤,這個略顯大膽的嘗試最終是以失敗收場,票房竟然還比此片低,連通貨膨脹都不用算了,真是有夠囧的。
嘲諷時尚界的胡鬧喜劇,評價不差,但對時尚完全不熟悉的我(鄉巴佬?)幾乎從頭到尾都無法融入情節所製造的笑點之中。stO
不同於情節讓我覺得苦惱,音樂就讓我覺得很不錯,列幾首比較有印象的。開場曲是金髮美女(blondie)的「call me」;祖蘭德發現自己落敗後沮喪地走回家那曲是比吉斯(Bee Gees)的「I started a joke」;一夥人開心出遊那曲是的轟(Wham!)的「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祖蘭德去礦坑找父兄那曲是赫里斯(the Hollies)的「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祖蘭德進到礦坑幫倒忙那曲是愛童(loveboy)的「working for the weekend」,兩人在伸展台過招的橋段,大衛鮑伊(David Bowie)出現時短暫響起了他自己的「let's dance」,後來那曲則是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洗腦祖蘭德的魔曲是法蘭基到好萊塢(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relax」。
花絮:許多名人都客串了,班(Ben Stiller)的很多家人也都有參與演出。歐文(Owen Wilson)是戴著假髮演出韓索羅,因為他同時間軋的【衝出封鎖線】(behind enemy lines)讓他必須剪短頭髮。祖蘭德這姓氏取自兩位男模:荷蘭籍的馬克范德魯(Mark Vanderloo)和美國籍的強尼贊德(Johnny Zander)。穆格圖這姓氏取自【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中的一種貌似猩猩的外星生物,原本是預定由安迪迪克(Andy Dick)來飾演,但因為他被電視劇綁住了而由威爾(Will Ferrell)接替。墓園的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一位非常俊美的神──阿多尼斯。其實紐澤西州是沒有煤礦坑的,而劇組取鏡的地點曾是鋅礦坑,現在已經變成博物館了。他們兩人像猴子般想打開電腦的橋段很明顯是向【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致敬。為了避免觸景傷情,任何有世貿雙子星大樓的畫面都被抹掉了。布雷特伊斯頓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曾控告此片抄襲他在1998年發表的《Glamorama》,最後是庭外和解了。可想而知,此片從未獲准進入馬來西亞市場。
http://www.imdb.com/title/tt0196229/
2016/06/05
- Jun 02 Thu 2016 04:55
knocked up (好孕臨門) 2007
賈德阿帕托(Judd Apatow)自製自編自導的浪漫喜劇,由初挑大樑的賽斯羅根(Seth Rogen)和亟欲在電影圈闖出名堂的凱薩琳海格(Katherine Heigl)兩人主演,很幸運地,此片真的就成為他們倆的大螢幕成名作。而對片廠來說也算是小兵立大功,製作成本僅三千萬美元,但光北美就囊括近一億五千萬美元,令人驚奇地擠進了年度前十五名內;海外雖然稍顯疲軟,但也有七千萬美元的進帳,全球票房堂堂突破兩億美元。
低級搞笑的情節卻是發人深省,像一記重拳般打在我這個一事無成的魯蛇臉上,整日渾渾噩噩的我的確應該學習班那種痛定思痛的積極態度,好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是。魯蛇如我沒有班的幸運,當然也就還不曾有他這種即將身為人父的緊張經驗,但希望當我有機會有這種經驗時至少可以讓人覺得是值得依靠的。
花絮: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本來是女主角的人選,但據說她因為不同意阿導(Judd Apatow)想要用女人分娩的鏡頭而決定退出,諷刺的是,最後阿導(Judd Apatow)因為不被允許進產房拍攝而放棄了這個想法。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曾是黛比的人選。法蘭西絲費雪(Francis Fisher)、金貝辛格(Kim Basinger)和戴博拉溫格(Debra Winger)都婉拒演出女主角的媽媽。有一些情節真的就是取自阿導(Judd Apatow)和萊絲莉曼恩(Leslie Mann)兩人懷有第一個女兒時的事情,而彼得和黛比的兩個女兒其實也就是他們的女兒。喬納希爾(Jonah Hill)真的患有醫院恐懼症。加拿大籍的傑巴魯契(Jay Baruchel)是真的有那個楓葉刺青。韓裔的鄭肯本身是一位內科醫生。飾演班的朋友的幾位演員都用真名當角色名。艾莉森找到裸露鏡頭的那部電影是名聞遐邇的【魔女嘉莉】(Carrie)。『fuck』總共罵了一百廿次。班和艾莉森的女兒叫Stephanie。送到電影院的拷貝帶上惡搞地寫著『boneyard』。有很多台詞其實都是即興演出,其中班提到【慕尼黑】(Munich)的橋段讓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龍心大悅,還打電話給阿導(Judd Apatow)表達自己對此片的讚賞。兩位加拿大籍的女作家──派翠西亞皮爾森(Patricia Pearson)和蕾貝嘉艾克勒(Rebecca Eckler)──不約而同地指控阿導(Judd Apatow)剽竊了她們的作品,後者更是憤而提出法律訴訟,但竟遭到不打算提告的前者調侃。
http://www.imdb.com/title/tt0478311/
2016/06/02
- May 30 Mon 2016 04:00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明天過後) 2004
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自製自編自導的災難電影,靈感來自亞特貝爾(Art Bell)和惠特利史崔堡(Whitley Strieber)合著的《the coming global superstorm》,由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和傑克吉倫霍(Jake Gyllenhaal)等人主演,由於電腦特效所費不貲,使得製作成本高達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北美囊括了年度排名第七的一億八千多萬美元,而全球票房在海外挹注了超過三億五千萬美元之後是逼近了五億五千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六。
近年來,全球暖化已經成為一個令人麻痺的議題,世界各國都極力地避免情況惡化,但彼此間卻又無法達成共識,問題就這樣懸宕著,人類似乎一直無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之間取得最佳平衡點。艾導(Roland Emmerich)以相當擬真的電腦特效來凸顯地球暖化的嚴重性,誇張失真的情節或許是過於危言聳聽了,但其寓意淺顯易懂。天氣的確越來越熱了,位於熱帶的台灣現在炎熱天氣竟然要持續半年以上,尤其入夏時動輒攝氏卅幾度,真是令人吃不消啊!
花絮:福斯曾在此片上映前邀請眾多科學家搶先欣賞,據說並沒有人發出讚嘆,大多覺得情節具有無腦的娛樂性;美國航太總署亦不願為此片背書。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片廠曾對製作此片感到躊躇,但根本多慮了,紐約人並不以為忤。北美首週末票房開出六千八百多萬美元的佳績,但仍輸給【史瑞克2】(Shrek 2),這曾是北美首週末票房亞軍的最高紀錄,直到去年才被【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給打破。艾導(Roland Emmerich)因為看了傑克(Jake Gyllenhaal)在【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中的演出而決定將山姆和他的同學的年紀從小學生改成高中生。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曾是蘿拉的人選,但她後來因為檔期衝突而辭退,接替的艾美羅森(Emmy Rossum)試鏡當時只有十五歲。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自傳《我妹妹與我》(my sister and I)中披露自己和親妹妹亂倫,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書是出自奧斯卡勒維(Oscar Levy)之手的偽作。艾導(Roland Emmerich)藉此片暗諷當時反對京都議定書的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Bush),演副總統的肯尼斯威爾許(Kenneth Welsh)的長相甚至和迪克錢尼(Dick Cheney)十分神似。非常關心地球氣候和環境問題的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非常讚賞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319262/
2016/05/30
- May 10 Tue 2016 05:00
Johnny English (凸搥特派員) 2003
主角是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製作成本大概是四千萬美元,在北美雖然只收了兩千多萬美元,但在其他地區卻能掃進一億三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一億六千萬美元。續集【凸搥特派員:二度出包】(Johnny Engilsh reborn)遲至八年後才上映,票房竟然和此片相差無幾(但其實考慮通貨膨脹的話就有一些落差了)。
算是嘲諷007系列的搞笑間諜電影,許多笑點雖然都在預料之中,但還是能戳中我的笑穴,看這種電影都不用動腦,只要負責笑就行了,由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演唱的主題曲「a man for all seasons」也真是太逗趣啦!哈哈!
花絮:強尼和助手鮑夫這兩個角色其實是取自艾叔(Rowan Atkinson)拍過的信用卡廣告,甚至也重現了其中一些笑點。編撰劇本的尼爾波維斯(Neal Purvis)和勞勃韋德(Robert Wade)也參與編寫了四部007系列作──【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和【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那輛奧斯頓馬丁DB7的主人就是艾叔(Rowan Atkinson)。仔細看,一開始在做白日夢的強尼穿的就是豆豆先生的經典裝扮。強尼對蘿娜說的日語其實應該是『希望妳的女兒都有小弟弟』,因為太下流了,所以字幕改成『希望妳的女兒都有三個肚臍』。帕斯科說要把整個英國打造成監獄可以算是向【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致敬。被認為是【笑彈龍虎榜】(the naked gun: the files of police squad!)的先進版本。
http://www.imdb.com/title/tt0274166/
2016/05/10
- May 05 Thu 2016 02:20
street kings (正義悍將) 2008
由基努李維(Keanu Reeves)獨挑大樑,大衛艾爾(David Ayer)用兩千萬美元拍成,在北美收穫了兩千多萬美元,海外則是有近四千萬美元的進帳,全球票房總計是六千五百多萬美元。
情節單調牽強,色彩暗沉漆黑,娛樂性稍低,但頗富寓意。縱使性格剛烈且稍嫌莽撞,但湯姆絕對是盡忠職守的正義悍將,縱使世人皆笑痴傻,但相信嫉惡如仇的他仍將義無反顧地堅持到底。要知道,正直耿介之人往往不見容於狡詐險惡之時世,甚至招致怨懟亦所在多有,能夠做到潔身自好而不同流合汙雖屬可貴,但防人之心亦斷不可無,一定要懂得審度情勢,別傻傻地背了黑鍋或擋人去路而成了犧牲者,明哲保身要緊啊!
花絮:1990年代中後期,詹姆斯艾洛伊(James Ellroy)以奧蘭索辛普森(O.J. Simpson)殺妻案的審訊過程為靈感完成了劇本大綱(當時定名為《the night watchman》),這幾年間,史派克李(Spike Lee)、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和比利時籍的艾力克范盧伊(Erik Van Looy)等人都曾是導演的人選,可惜都沒能拍成。西恩潘(Sean Penn)曾是主角的人選。
http://www.imdb.com/title/tt0421073/
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