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jpg  

改編自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於1968年發表的《銀翼殺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獨挑大樑,搭配的女主角則是西恩楊(Sean Young),導演則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製作成本是兩千八百萬美元,在北美收進三千三百多萬美元。於1993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又先後於2001年、2007年與200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百年百大電影與十大類型(科幻)十大佳片,時至今日已普遍地被奉為經典之作。

風格可算是新黑色電影,內容可歸為反烏托邦,而形式則屬於賽博龐克,其表現手法之多元及探討範疇之廣泛皆令人嘆為觀止,就連宣傳海報也透出一抹難以言喻的藝術感。故事時空設定在2019年洛杉磯,科技進展神速,人性卻變得黯淡,高等的科技中仍存在著低端的生活與崩壞的社會,以此鮮明的反差來省思人們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中究竟應該如何自處,而要怎麼區分人類和人造人也是一大問題,以此顯著的弊端尖銳地向科技提出道德質疑。儘管過於緩慢的節奏常遭到批評,不過無比深沉的意涵卻獲得讚賞,整體而言肯定是瑕不掩瑜。

憑藉【異形】(alien)而聲名鵲起的史導(Ridley Scott)再度展現出他精湛獨到的運鏡技巧,畫面從頭到尾都暗暗的,偶爾卻有著明亮的大螢幕和時有時無的光線,如此視覺效果描繪出筆墨難以形容的未來美學。電腦特效與布景模型也都令人讚嘆不已,再搭配范吉利斯(Vangelis)帶著古典味道的配樂,一個破敗擁擠的未來城市樣貌就這樣呈現在觀眾眼前,可謂完全顛覆了觀眾對未來的想像,因為人們的生活並沒有變得光彩亮麗,反而是變得混亂煩擾(其中也隱含了當時美國擔憂自己的經濟將被日本超越的心情)。

當年接連演出多部大作的哈里森(Harrison Ford)以其一貫沉穩內斂的演技來詮釋對人生感到厭倦的戴克,儘管他是主角,不過風采卻被另兩位配角搶走不少;年輕的西恩(Sean Young)則是細膩地扮演人造人瑞秋,在得知自己是人造人時慢慢流下的眼淚有如珍珠般珍貴,儘管戲分不多,但是她的演出可謂畫龍點睛;飾演人造人羅伊的魯格豪爾(Rutger Hauer)則以略顯瘋狂的方式來表現對生命的渴望,他出現的每一幕都充滿神秘莫測的恐怖氣息而令人不禁屏氣凝神。

相較於故事具有深沉的意涵,情節其實相當簡單,警方派出銀翼殺手去追捕那幾個違法回到地球的人造人,而被迫接下任務的戴克則在追捕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人的本質與意義。新型人造人瑞秋具有纖細的情感,非法回到地球的連鎖六型人造人里昂、羅伊、普莉絲和柔拉也只是想要延長壽命(或許應該說是使用年限),可是製造出它們的人類卻冷酷無情地要終止它們這些已具有自主意識的人造人,而這其實可以看作是人類與上帝的關係。

救回命懸一線的戴克後,人造人羅伊知道自己年限將至而萬般無奈地在雨中對著他娓娓唸出那段令人感慨萬千的獨白,『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ä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我曾見過人類無法想像的事物,戰艦在獵戶星旁燃燒,光束在湯豪瑟星旁的黑暗裡閃耀,所有那些片刻都將消失在時間裡,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到了。),這絕對是影史上的經典場面,如此優美又傷感的台詞著實令人幾欲潸然淚下……QQ

另外,關於戴克是否為人造人的議題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蓋夫留下的紙摺獨角獸似乎暗示他也其實是人造人,自以為看懂的觀眾最後卻連這個再簡單不過的謎題都無法解開,而人世間的一切的確也都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如此虛無縹緲的不確定性每每令人不禁搖頭嘆息。結局也呈現開放性,戴克愛上了人造人瑞秋,他想帶著她逃走,可惜觀眾無法得知他們是否如願,只能在心中寄予遙遠的祝福。

先來提一些關於籌備、選角、製作與拍攝時的瑣事。第一個購買原作翻拍版權的其實是勞勃傑費(Robert Jaffe),他們一度想拍成喜劇,其版權在1977年到期,後再由百代的麥可迪利(Michael Deeley)買走。史導(Ridley Scott)原本因為要執導【沙丘魔堡】(Dune)而婉拒執導此片,後來因為前者都沒有進展且他又想忘記喪兄之痛而改變了主意。某些設定和原著不同,例如原著的時空背景是在1992年舊金山以及戴克是人類。漢普頓范契(Hampton Fancher)的劇本在1977年售出。菲利普(Philip K. Dick)在上映前就去世了,不過他很滿意大衛韋柏皮波斯(David Webb Peoples)改寫過的劇本和毛片的前廿分鐘。這是史導(Ridley Scott)所拍的第一部美國片,因為美國工會的規定,他不能帶自己的英國團隊進到美國工作,無奈他的完美主義個性讓他和片廠找來的團隊與卡司頻頻發生矛盾甚至爭執。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是男主角首選,而馬丁辛(Martin Sheen)也被徵詢過,另外包括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在內的很多人也都曾是考慮對象。史導(Ridley Scott)原本想要用莫妮克范德凡(Monique van de Ven)來演普莉絲;據說黛博拉哈瑞(Deborah Harry)是普莉絲的首選。史導(Ridley Scott)原本要讓法蘭克麥克雷(Frank McRae)來演里昂,可是他的秘書說布萊恩詹姆斯(Brion James)的試鏡令她害怕讓他改變了主意。史導(Ridley Scott)用日薪一千五百美元聘請席德米德(Syd Mead)好幾週來設計交通工具和其他道具。畫面以艾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夜遊者》(nighthawks)為視覺靈感。瑞秋的服裝和髮型靈感都來自瓊克勞馥(Joan Crawford);史導(Ridley Scott)是【strange behavior】的大粉絲,所以他堅持瑞秋的髮型要模仿該片的女主角。攝影指導喬登克羅南維斯(Jordan Cronenweth)當時已飽受帕金森氏症所苦。史坦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很慷慨地借出【鬼店】(the shining)中的直升機空照影像。開場的城市空照鏡頭其實是四、五公尺左右的模型。彼得湯森(Pete Townshend)婉拒創作原聲帶。服裝設計師查爾斯諾德(Charles Knode)帶了幾件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的外套來給西恩(Sean Young)當戲服。原本最後戴克和羅伊有一場激烈的搏鬥。雨中獨白橋段的場面與台詞都由魯格(Rutger Hauer)自行修改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android】、【mechanismo】和【dangerous days】都曾是片名的選項,不過史導(Ridley Scott)不喜歡最後要用的【Blade Runner】而曾試圖再改成【Gotham City】,可惜鮑勃凱恩(Bob Kane)並無意出售這個名字。最初剪出來的片時長達四小時。史導(Ridley Scott)原本就有考慮過放上旁白,不過這個想法後來被摒棄,不料試映時很多人看得一頭霧水,這個想法也就再度被提起且最終實行。

再來則是花絮。片名來自艾倫諾斯(Alan Nourse)的同名小說。菲利普(Philip K. Dick)婉拒了將此片寫成小說的四十萬美元酬勞提議。著名的瞳孔發光鏡頭是向弗里茲朗(Fritz Lang)的攝影師尤根薛夫坦(Eugen Schüfftan)偷師。每一幕外景都在下雨。每一個人造人都有其相對應的動物形象:里昂是陸龜、普莉絲是浣熊、柔拉是蛇、羅伊是狼以及瑞秋是貓頭鷹。戴瑞(Daryl Hannah)仍舊保有普莉絲那頂金色假髮。原聲帶直到1992年推出導演剪輯版時才跟著發行,不過史導(Ridley Scott)其實並沒有參與1992年的導演剪輯版,2007年的最終版才是由他親自監督完成。史導(Ridley Scott)曾表示任何相似於1851年不朽棋局的情況皆純屬巧合。史導(Ridley Scott)於2014年受訪時一改此前模稜兩可的態度而直接表明戴克就是人造人。啟發艾德華諾伊麥爾(Edward Neumeier)寫出【機器戰警】(robocop)。戴克那輛紅色警車現今展示在佛州泰特斯維爾的美國警察名人堂博物館。魯格(Rutger Hauer)和羅伊一樣在2019年過世。史導(Ridley Scott)和魯格(Rutger Hauer)最愛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3658/
2024/10/1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00.jpg  

我在部落格寫電影心得以來所看的第一千九百部電影,由戴蒙韋恩斯(Damon Wayans)和亞當山德勒(Adam Sandler)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厄尼斯特狄克森(Ernest R. Dickerson),製作成本是兩千五百萬美元,可惜北美票房僅有兩千一百多萬美元,大概是賠了吧。

很老套的故事,沾了一點公路電影的味道,戲謔地對調警匪膚色來嘲諷種族刻板印象,很明顯是要頌揚超越立場與職責的友情,無奈整個情節實在有點鬆散(因為要把誰設定為內鬼都可以),標準的爆米花電影,但是可不可口還要看各人口味。

花絮:原本大反派是要由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來演,可是他因為檔期衝突而不得不放棄。狄導(Ernest R. Dickerson)覺得此片被製作人給毀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5783/
2024/10/1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9.jpg  

改編自柴田鍊三郎於1961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梅一枝》,三隅研次『劍三部曲』之初作,由大映當時的台柱市川雷藏擔綱演出,跟【黒の試走車】同場放映。

片時僅七十一分鐘,故事主軸是主角高倉信吾淒涼又孤獨的人生遭遇,強調悲慘宿命的摧殘與淒美意境的營造,以彌補明顯薄弱的情節。三導的運鏡可為獨具匠心,許多橫移的長鏡頭與某些視角都呈現得相當精采,那些荒涼的野外與悠閒的和室等景致也交替帶動著觀眾的情緒;而當時卅歲的市川外貌正值俊美,他敏捷的動作與剛柔兼有的表情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倉有著令人同情的身世與遭遇,他想和親人和樂地過著生活,但命運總是毫不留情地粉碎他的盼望。他身邊的人都相繼殞命,有的是因為政治肅殺(他的母親、田所佐代和松平大人),有的是因為情感嫉妒(他的養父與妹妹)。結局算是傳統的時代劇慣有的模式,因為江湖紛擾和小人謀害所造成的一連串死亡讓他對人生充滿了無力感,最後他只能無奈地趴伏在死去的松平大人身上,腦中突然又想起了今生無緣的苦命母親……

花絮:古龍在《三少爺的劍》裡致敬了主角拿梅花枝與殺手對決的點子。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144/
2024/10/06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8.jpg  

取材自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賣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與安妮史旺(Anni Swan)的《Iris rukka》,亞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的『勞工階級三部曲』最終章,由凱蒂奧提南(Kati Outinen)領銜主演,芬蘭原片名就是『火柴工廠的女孩』,而通行於國際的英文片名則是【the match factory girl】。

片時不到七十分鐘,郭導(Aki Kaurismäki)以其一貫的北歐極簡敘述風格來講基層女工艾莉絲的故事(她竟然遲至開演廿五分鐘才開口說話@@),巧妙地將人物遭遇融入時代脈動裡。一開始就以機器運轉的聲音與畫面來強調她的工作內容枯燥且令人煩悶,接著又以疏離的親子互動來表現出她的家庭不溫暖,就連舞廳的歡鬧氣氛也無情地將她排除在外(沒有男人願意邀請她跳舞QQ),她的心靈感到無比的孤獨。而極富人道關懷精神的郭導(Aki Kaurismäki)也不吝於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他一向敢拍敢言,就是要真實地呈現出芬蘭社會乃至於這個世界的樣貌。

當年將近卅歲的凱蒂(Kati Outinen)以愁苦哀怨的表情傳神地詮釋了孤單寂寞的艾莉絲,她做著卑微的工作,過著孤獨的生活,親情淡薄,友情及愛情都沒有,不過外表平凡的她其實也很渴望一分真感情。終於有人搭訕她了,讓她突然覺得一直暗沉的人生似乎要變得光明了,不料該男子只是想和她一夜情,甚至連得知她懷孕了也只是丟出一張支票叫她自己將孩子處理掉,而繼父在得知她流產後竟還要求她搬出去住。她渺小的希望破碎了,讓她對人生充滿了怨恨,所以她決定展開報復。以往郭導(Aki Kaurismäki)都會在整片傷感中點綴一抹溫馨,不過這次他完全不這麼做,他決定要以更為狂暴的行動來回擊整個社會的不公不義。

艾莉絲懷著憤慨向自己厭惡的男人下藥,她毒死了四個人而遭到警方帶走,這樣的結局流洩出無盡的憂傷,其實她也只是想要感受溫暖的人情,無奈殘酷的現實卻總是給她沉痛的打擊,她悲慘的處境令人不忍卒睹。那些待她不義的男人都付出了自己也承受不起的代價,如果他們能善良地對待艾莉絲,那麼相信她也會真誠地回應他們,偏偏他們就是要欺負她,而弱勢的她就以激烈的手段來反抗他們的欺凌。人性的自私與野蠻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惡爛,而這個苦果會分給整個社會,每個人都有機會吃到……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8532/
2024/10/0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7.jpg  

『鏢客三部曲』第三作,依舊由塞吉奧李昂內(Sergio Leone)執導而由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主演(兩人的最後一次合作),合演的還有李范克里夫(Lee Van Cleef)和伊萊瓦列克(Eli Wallach)等人,製作成本拉高至一百廿萬美元,不過票房也是創下系列最佳,不只再度刷新義大利影史紀錄:將近四十億里拉(六百卅萬美元)與一百八十多萬觀影人次,在北美也囊括了兩千五百萬美元,全球票房高達三千百八百多萬美元(最賣座的歐製電影)。另外,雖然剛推出時評價偏低,不過如今已被奉為經典,也被普遍認為是系列三作最佳。

時空背景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特指在新墨西哥州發生的葛羅里耶塔山口戰役),劇本格局比前兩作都更大,李導(Sergio Leone)以略顯幽默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極為殘酷的故事,儘管片時將近三個小時(節奏真的有點慢stO),不過高潮迭起的情節相當精彩(扣人心弦啊),所以並不會令人感到不耐,反倒是會令人急於想知道結局到底如何。另外,艾尼歐莫利康尼(Ennio Morricone)所譜寫的主題曲早已傳誦幾十年,那磅礡豪邁的旋律每每都讓人感到莫名興奮啊!@@

一開始就先用三個段落來介紹三個主角,雖然三人本質上算是同類人(不過李導(Sergio Leone)還是分別給予三人不同的形象,圖科是小人,天使眼是壞人,金髮仔則是好人。),但是在性格上還是有所差異,小人眼界狹隘但善於審度情勢(惡大於善),壞人為達目的而不惜濫殺無辜(全然是惡),好人則凡事都留下轉圜餘地(亦善亦惡),克林(Clint Eastwood)、李(Lee Van Cleef)和伊萊(Eli Wallach)三人都獻出精湛的演技,為這部經典增添了風采。

當時整個國家都以槍砲取代法律來論斷勝敗是非了,而一般人在亂世中想要生存也必須耍弄一點心機,因為正直坦蕩只會落得被人出賣的下場,藉著時勢變化來捏塑人性的表現手法著實高竿。由於從頭到尾都沒有女角,因此整個故事到處充滿陽剛意味而不見一絲陰柔觸感。故事轉捩點在好人於垂死之際幸運地得知金幣藏匿處的最關鍵訊息,他後來就巧妙地運用這個優勢保全了性命,並且在最終反敗為勝,其處世智慧無疑能給人帶來省思(不過必須輔以高超的槍法才行stO)。

結尾氣勢磅礡,三人分站一角準備展開決鬥,不過這個緊繃肅殺的情勢在轉瞬間就結束了,最後壞人直接躺進了墓坑裡,小人則被迫脖子套著繩索往下看著金幣(這一幕真的太諷刺了),而好人則騎著馬帶著金幣揚塵遠去,這樣的結局多少也闡釋了善惡因果報應,能在如此混濁的時世中仍然保有一絲善念,或許這樣就足以被稱作好人了吧。

先來提一些關於選角、製作與拍攝的瑣事。李導原本將這個劇本稱為《the magnificent rogues》或《the two magnificent tramps》。亨利芳達(Henry Fonda)和李馬文(Lee Marvin)都曾是天使眼的考慮人選。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婉拒出演圖科和天使眼。吉安馬力亞沃隆特(Gian Maria Volontè)婉拒出演圖科。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曾勸李導不要拍攝此片,因為南北戰爭題材是票房毒藥。開拍日期稍微延遲了,直到李導同意付給克林廿五萬美元片酬及一輛法拉利後才順利開拍。當時在義大利拍電影不會現場收音,因為片場裡的隔音太差了,而且演員們通常都是講自己的母語(此片只有三位主角是講英語,其他人都不是。),所以也增加了對戲的難度。由於李導不太會講英語而伊萊不太會講義語,所以兩人是以法語溝通。克林其實完全不抽菸。克林深受高溫所苦。在西班牙沙漠裡拍攝時用了一千五百個軍人充當臨演。

最後則是花絮。艾尼歐(Ennio Morricone)最暢銷的電影原聲帶。雖然掛頭牌的是克林,但是出場時間最多的是伊萊。金髮仔用的槍是柯特和溫徹斯特,圖科用的是柯特,天使眼用的是雷明頓。克林至今仍持有那件斗篷。金髮仔和圖科平分的廿萬美元金幣重達六百六十磅(將近三百公斤),其實馬大概是載不動的,換算成現今價值則超過三百廿萬美元,兩人各得一百六十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196/
2024/09/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6.jpg  

算是群戲,不過江生、郭追和韋白等人的戲分明顯偏多,導演是張徹,當年票房為一百八十多萬港幣,年度排名第十三。

算是張導中晚期極為特殊的作品,這時他所起用的主角已經從王羽、羅烈、狄龍、姜大衛、傅聲和陳觀泰等人變成江生、郭追和鹿峰等人,故事架構驚懼懸疑(眾師兄弟都想找到師叔身上的藏寶圖),人物設定邪魔歪道(五毒武功:蜈蚣、蛇、蠍、壁虎、蛤蟆),情節曲折離奇,氣氛陰沉怪異,師兄弟各精一招且各有盤算,藏寶圖則像是用以推動情節前進的麥高芬。

老六奉師父遺命欲清理門戶,蜈蚣老大和蛇老二是陰狠小人(為了取得藏寶圖而不惜殘殺無辜),壁虎老四和蛤蟆老五是端正君子(但是開頭卻刻意將老四塑造成會占人便宜的官差),隱藏至最後才現身的蠍老三則可謂是幕後黑手。張導明顯藉此直指人性之惡毒,五毒武功惡,衙門更惡,五毒武功毒,人心更毒,同門相殘,同類相害,江湖險惡,官場黑暗,害人之心斷不可有,為虎作倀必遭報應,防人之心萬不可無,天真正直必遭暗算。

花絮:頗得西方媒體的稱讚,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也表示非常喜歡。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906&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7559/
2024/09/2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我本來是用電視看的,但是DVD卻在最後十分鐘左右卡住了,所以我也只能改用電腦將其補完。

由鈕承澤、張世和林秀玲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侯孝賢。

198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許多鄉下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地前往大城市討生活,此片以寫實的敘事風格描述三個不諳世事的澎湖年輕人到高雄找工作的過程,繁華的樣貌讓他們大開眼界,惡意的騙術讓他們學到教訓,沒有炫目的特效,只有真實的感受,許多定格的遠鏡頭與長鏡頭像是有說不完的苦悶,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就將情緒投入其中且甚至驀然地回想起自己過往的種種,而且如今來看,四十年前的景物(不管是鄉下或都市)亦格外引人愁思。

可以歸類為台灣新浪潮電影,以寫實的風格來描繪人生,在澎湖和高雄拍成,儘管編劇是朱天文,不過侯導曾說情節是取自他自己的經歷。他以沉穩且克制的語調徐徐地唸出一首令人心有戚戚焉的青春詩歌,在徬徨中學習成長,在無奈中學習忍耐,對家庭失望,對友情癲狂,對愛情感傷,的確啊,很多人的青春歲月都是在懵懵懂懂與跌跌撞撞中轉瞬即逝。@@

在鄉下無所事事,逃避;在城市舉足維艱,碰壁;沒有學歷又沒有專長,悲劇。工作不如意(做著沒有前途的苦工),感情不順利(心上人要回北部去了),阿清也不禁開始對人生感到迷惘惆悵,無奈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再怎麼不甘願也必須接受。最後阿清藉著大喊拍賣來宣洩心中的怨怒,彷彿也希望就此揮別苦澀的記憶,可是周遭的人群仍舊無動於衷,暗示著人們不要期待別人可以同感自己的鬱悶,因為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體會。QQ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5533/
2024/09/1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4.jpg  

我今年所看的第二部2024年的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由奧莉薇亞柯曼(Olivia Coleman)和潔西柏克利(Jessie Buckley)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希亞夏洛克(Thea Sharrock),製作成本是一千兩百六十萬美元,當時在英國收進一千萬英鎊左右,全球票房則達到兩千七百多萬美元。

故事發生在1920年英國(當時英國婦女正在爭取投票權,整個社會是議論紛紛。),算是黑色喜劇,可以歸類為女性電影(導演及主要演員皆是女性),因為其本質就是在宣揚女性主義,不只義正詞嚴地聲援受到委屈的可憐女性,也毫不留情地批判自以為是的父權沙豬,雖然角色形象的描摹過於刻意而充滿斧鑿痕跡,不過或許這樣更能塑造出其所欲表達的意涵。兩位主角的演出無疑是精彩絕倫,將該時代女性的直率(粗俗?)與優雅(迂腐?)詮釋得相當貼切。另外,道具組跟服裝組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沒,可說是傳神地重現了一百年前的臨海小鎮利特爾漢普頓的風土人情。

伊迪絲的人生被妄自尊大的父親所糟蹋了(連未婚夫都被他所趕走QQ),她善良且虔誠的心靈在壓抑和不滿中逐漸扭曲而最終以邪惡的方式宣洩而出;蘿絲的人生則被道貌岸然的牧師所欺騙了,於是她為了帶著沒有名分的女兒從愛爾蘭去到英國以求能不受異樣眼光所侵擾。兩人外表與內心的反差令人印象深刻(外表潑辣者內心單純,外表端莊者內心邪惡。),嘲諷人們的刻板印象往往與事實相距甚遠。

女警摩斯偵查的過程也相當吸引人,她在一群低下階層女性的幫助下拆穿了伊迪絲的假面具且挽救無辜的蘿絲免於牢獄之災(雖然破案曙光僅是筆跡有點淺薄,但是她們罪證確鑿地逮住伊迪絲還真是令人讚嘆。),而上司與同事的愚蠢厚顏也在整個過程中展露無遺(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信件有可能是伊迪絲自己所寫的,卻在破案之後聲稱自己早就懷疑她了,摩斯破了案,他們攬了功。)。結尾充滿諷刺意味,伊迪絲寧願被關也不想再和父親同住,足見他長久以來對她的壓迫有多麼令人髮指!@@

花絮:情節取自歷史學家艾蜜莉寇坎(Emily Cockayne)在兩本書中發現的內容;情節和1943年的【烏鴉】(le corbeau)有點相像。在英國,黑人擔任警察最早是在1837年,女性則是1915年。事實上,伊迪絲史旺(Edith Swan)在一年的刑期中並沒有服勞役,而蘿絲古汀(Rose Gooding)則兩次遭其陷害,第一次拘役十天,第二次勞役四個月。劇組其實沒有到利特爾漢普頓拍攝,街道景致取自阿倫德爾,海濱景致則取自沃辛。露臀是潔西(Jessie Buckley)的即興演出。

http://www.imdb.com/title/tt20234774/
2024/09/1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3.jpg  

小津安二郎在二戰期間的作品,由笠智眾與佐野周二等人主演。

【獨生子】(一人息子)講的是母子情,而此片講的則是父子情,片時同樣僅僅八十多分鐘,從頭到尾都很平淡,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情節,就只是無聲地表達了父子倆忙碌於各自的生活而聚少離多的缺憾。小導以沉穩淡然的鏡頭來表現內斂超然的情感,彷彿以此來慰問那些因戰爭而破碎的家庭,想必讓許多人深有所感而潸然淚下。周平總是以近似武士道的精神來訓示兒子,而這或許也是小導亟欲宣揚的父慈子孝觀念,可惜因為其中不只一次宣揚為國盡心盡力的概念,所以後來也有批評此片逢迎政府的聲音。

縱使人生中會有一些特別的事情而讓人留下深刻的回憶,但是其實大多數的喜怒哀樂都存在於為了生計而勞累奔波的平淡日子裡,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然後每個家庭都陸陸續續有生命走到盡頭,儘管一生過得平凡無奇,但是曾經共享天倫的溫馨卻永留芬芳。自學生時代就和父親分開的良平一直渴望與父親住在一起,不過周平卻覺得人應該要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而不允許兒子感情用事,於是父子倆只是偶爾相聚,日子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過去,某天,周平倒下了……

結尾給人些許『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感慨,雖然現實環境讓許多事情無法盡如人意,不過人生其實就是一段不斷迎接挑戰的旅程。縱然生活並不寬裕,但是父子倆總是格外珍惜相聚的時光,物質條件的限制並不能減損親情倫理的可貴。良平偕同妻子帶著父親的骨灰去搭乘火車堪稱畫龍點睛,母親與父親皆過世了,而他則會和妻子共組家庭並孕育新生,不只延續家族血脈,也傳承生命價值,人生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別具意義。

花絮:劇本是從小導於1937年寫的初稿修改而成,所以充滿了戰時色彩,而其中許多情節其實都直接取自小導的親身經驗,例如同學翻船或帶著父親的骨灰去搭乘火車等等。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4591/
2024/09/1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2.jpg  

由派屈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與珍妮佛葛蕾(Jennifer Grey)主演,導演則是艾米爾亞多利諾(Emile Ardolino),製作成本僅僅六百萬元,不過卻在北美掃進六千多萬美元(算在1987年度的有五千萬美元,年度排名也擠進前廿。),在海外甚至囊括了一億五千萬美元,使得全球票房一舉突破兩億美元。於2002年被美國電影學會列入百年百大愛情電影,足見此片歷久不衰的魅力。

故事的時空推回到1963年紐約,在此片推出當時已過去廿四個年頭,在這段期間,美國政府和人民也一同歷經了許多大事(最重要的大概是毅然投入越戰而後又頹然退出),整個鏡頭彷彿帶著懷舊的感傷口吻喟嘆那個逝去的青春歲月,雖然以歌舞為表現形式,不過時代變遷、世代矛盾與階級差異等社會現象亦是所欲探討的主題,火辣性感的舞蹈其實包含著對自己、他人、時代與環境的省思。儘管情節稍嫌彆扭,但是氛圍無疑令人陶醉,暫時將一切的煩惱都拋諸腦後,此刻只想盡情地舞動身體。

片中有許多歌曲也貼合地襯托著情節,「hungry eyes」表達出對夢想的渴望,情投意合的兩人開始練舞;「she's like the wind」表達出對現實的失望,身分懸殊的兩人被迫分離;而當時榮獲奧斯卡最佳歌曲且於2004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歌曲的「(I've had) the time of my life」則再度表達出對人生的熱情,心繫彼此的兩人再度奔向對方。派屈克(Patrick Swayze)的豪邁認真與珍妮佛(Jennifer Grey)的靦腆堅毅為此片寫下了感人的註腳:一段好的感情其實無關乎於階級而關乎於性格,而且應當是互相成就而非彼此牽制!

花絮:故事靈感來自編劇愛蓮娜柏格斯坦(Eleanor Bergstein)的自身經歷,她的父親是醫生,她的暱稱是寶貝,她也曾到訪該渡假地。寶貝的首選是敏蒂寇恩(Mindy Cohn)。莎朗史東(Sharon Stone)曾試鏡爭取演出寶貝。比利贊恩(Billy Zane)說他和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h Jessica Parker)都曾試鏡過,他則是因為不擅長跳舞而被刷掉。潔姬霍納(Jackie Horner)是寶貝的原型。寶貝的母親原本由琳恩利普頓(Lynne Lipton)飾演,開頭坐在汽車前座的就是她,可是她後來身體微恙而被迫退出,角色則由凱莉畢夏(Kelly Bishop)接替。兩位主角其實處得並不好。兩位主角幾乎都親自上陣,不同於其他歌舞電影大多會使用替身。強尼和寶貝總是穿著色系相反的衣服,前者都穿暗色系,後者都穿亮色系。亞導(Emile Ardolino)和愛蓮娜(Eleanor Bergstein)都很鼓勵演員們即興演出。多變的天氣讓拍攝工作變得很困難,一下傾盆大雨,一下又超過攝氏40度高溫,入秋後又降到攝氏4度。儘管拍攝計畫很緊湊,此片仍舊如期殺青(花了六週左右),而且預算也控制得很準,可是整個劇組都不是很滿意,威斯頓的高階主管米契爾坎諾德(Mitchell Cannold)甚至嘲諷地說『Burn the negative, and collect the insurance.』(把底片燒了,然後去買個保險。)。原本要跟威斯頓簽下合作契約的寶僑在發現情節裡有墮胎後決定退出。第一部錄影帶銷售量超過百萬卷的電影,也是1988年錄影帶出租量最高的電影。原聲帶銷量超過三千兩百萬張。位於維吉尼亞州用以拍攝的山湖飯店立了一塊石碑紀念派屈克(Patrick Swayz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2890/
2024/09/0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