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湯姆提克威爾(Tom Tykwer)自編自導,主演蘿拉的則是法蘭卡波坦特(Franka Potente),製作成本是三百五十萬馬克,當年在德國囊括兩千多萬馬克,風光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
雖然拍攝手法相當前衛而具有實驗性,但是故事架構明顯模仿了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機遇之歌】(przypadek),片時僅僅八十分鐘,內容分成三個段落(開頭模仿【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風格的卡通真是讓人忍俊不住啊^^"),不過其實是在同樣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時間重置而過程不同的表現形式傳神地解釋了何謂『蝴蝶效應』,加上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從旁襯托,還有蘿拉一頭紅色的亂髮和全身溼黏的汗水,無一不告訴觀眾情況有多麼緊急。
不過情節其實很簡單,蘿拉的混混男友搞丟了要交給老大的十萬馬克贓款,所以蘿拉必須在廿分鐘內為他奔走救急,鬼才提導(Tom Tykwer)以非線性敘事手法來呈現這個在刺激之餘也略顯單調的故事,真可謂是神來之筆,也令人忍不住開始思考,如果人生也可以像玩電動遊戲失敗後按下啟動鍵就重新開始的話,相信在那麼多個平行時空中,人的命運也會像蘿拉與其男友那樣有著不同的結果(淒慘落魄就再重來,幸福順利就按存檔,讚啦!)。
這樣的情節在視聽娛樂外也帶有生命省思,因為人們其實一直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做出不同的判斷或決定,猶如走到岔路上就要做出選擇那樣而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一旦做出錯誤判斷或決定就幾乎會導致悲劇(就像第一次和第二次那樣)stO;不過若是運氣好一點的話,再大的困難也能夠迎刃而解(就像第三次那樣)@@。儘管人生會有什麼發展幾乎是由先天的資質和後天的努力所構成,不過相信很多人也不敢否認其實有些事情純粹只是看運氣如何罷了……
花絮:借電話卡給曼尼的老婦由飾演曼尼的莫里茲布列楚(Moritz Bleibtreau)的母親所客串演出。開頭用了三百個臨演排出片名。唸開頭旁白的是在德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敘述者漢斯帕許(Hans Paetsch)。開頭的詩作取自湯瑪斯艾略特(T.S. Eliot)的《Little Gidding》。旋轉的運鏡風格偷師自【迷魂記】(vertigo),因為提導(Tom Tykwer)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粉絲。提導(Tom Tykwer)以紅黃兩色來表示危險,紅色跟蘿拉有關(例如她的頭髮和電話),黃色跟曼尼有關(例如電話亭和超市)。蘿拉僅有廿分鐘籌錢,她賭輪盤也是押20號。就是那個男人偷了蘿拉的電動腳踏車。傑森布倫(Jason Blum)在米拉麥克斯任職時曾錯過採購此片的機會,他說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看到此片票房大好後曾氣得將點燃的香菸往他的臉上丟。小泉歡晃表示此片是〈薩爾達傳說:魔吉拉的面具〉的創作靈感來源。
http://www.imdb.com/title/tt0130827/
2024/08/03
- Aug 03 Sat 2024 22:15
Lola rennt (蘿拉快跑) 1998
- Jul 30 Tue 2024 23:40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戰略迷魂) 2004
【諜網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的重拍版本,由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李佛薛柏(Liev Schreiber)和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製作成本高達八千萬美元,不過在北美只開出六千五百多萬美元,在海外也欲振乏力地僅收入三千萬美元,全球票房連一億美元也達不到,大概率是賠了。
可以看做是趁著美國民眾因為911恐怖攻擊事件而對國家安全產生疑慮且甚至是恐慌的時候重拍了頗能呼應時勢的老片,儘管正值具有復仇意味的伊拉克戰爭,不過此片還是很節制地將魔頭設定為黑心企業而非某個和美國敵對的國家。另外,既然是舊酒新瓶,在時空背景方面當然就會有所調整,戰爭從韓戰改成了波斯灣戰爭,情況也從美蘇對抗改成了企業陰謀,甚至連角色的配置跟行動都有改動,其中沒變的大概就是令人寒毛倒豎的洗腦手法。(啊,還有片名也沒變,能想到將原版中的中國滿州當作企業名稱而無須更改片名也是頗有創意。^^")
還算是滿有質感的新黑色政治驚悚片,無奈由於氣氛太過沉重而降低了娛樂性,儘管被夢境困擾的馬可追蹤真相的過程相當吸引人,但是因為犯罪手法稍嫌離奇而缺乏真實感(如果能夠以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人的意志,那還真的是很駭人聽聞啊!@@)。結局如綿綿陰雨中傳來一聲雷鳴,即將攀上大位的雷蒙竟然甘願拉著母親同歸於盡,而原先被觸動洗腦密語的馬可則突然恢復意志來為國除害,這樣是很大快人心啦,可惜就淪為矯情又離譜了!
花絮: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和尼爾喬丹(Neil Jordan)都曾是掌鏡人選。編劇丹尼爾潘恩(Daniel Pyne)的稿酬是一百萬美元。珍芳達(Jane Fonda)因為不想讓自己的復出作是飾演女反派而婉拒演出。有人猜測梅莉(Meryl Streep)是以希拉蕊柯林頓(Hilary Clinton)為形象來揣摩角色。
http://www.imdb.com/title/tt0368008/
2024/07/30
- Jul 25 Thu 2024 23:45
虎の尾を踏む男達 (踏虎尾的男人) 1952
由黑澤明自編(改編自能劇【安宅】(安宅)與歌舞伎劇【勸進帳】(勧進帳))自導,主角則是大河內傳次郎、藤田進和榎本健一等人,其實早在1945年就已拍好了,不過卻因為戰爭管制與媒體審查等因素而遲至1952年才被准予上映。
片時僅僅五十九分鐘為黑導的作品中最短,由於是改編自日本傳統舞台劇表演形式(能劇與歌舞伎劇),所以節奏偏慢而導致娛樂性較低,當年僅卅五歲的他功力仍未爐火純青,但是從鏡頭的調度、場景的設置與氛圍的拿捏等方面已可看出他潛力無窮。算是群戲,不過大河內和榎本兩人的戲分明顯更多,前者飾演穩重冷靜的苦行僧,後者則飾演直率庸俗的腳伕(其傳神的演出相當精彩),在嚴肅危險的情境下出現詼諧逗趣的丑角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數百年來,以源義經為主角的書籍與戲劇多不勝數,諸多歷史研究、文學渲染與戲劇詮釋使得他的悲劇英雄形象深植人心,他與部下在面臨兄長源賴朝追殺時偽裝成僧侶逃往奧州的窮途末路充滿了戲劇性而成為歷久不衰的熱門戲碼,其中弁慶在喬裝成腳伕的他即將被識破之際急中生智地仗打他而消除了守將的疑慮無疑為最高潮之橋段,他們的心境也呼應了片名──有如踩著虎尾般戰戰兢兢。儘管源義經最後下場淒慘,不過此片刻意不談及此而主要著墨於他們成功通過盤查的過程,藉以聊慰人們的感傷情緒。
花絮:由於拍攝時戰爭正是如火如荼,所以以桶狹間之戰為故事主題的【どっこいこの槍】因為需要大量馬匹而被迫擱置,也讓黑導只得改拍此片,不過當時其實連底片也都遭到嚴格檢查管制。據說約翰福特(John Ford)當年服役時曾在日本看過此片,多年後他向黑導提及此事曾令黑導驚訝不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8182/
2024/07/25
- Jul 20 Sat 2024 23:40
Bonnie and Clyde (我倆沒有明天) 1967
改編自真人真事,由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和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主演克萊德巴洛(Clyde Barrow)和邦妮帕克(Bonnie Parker),導演則是亞瑟潘(Arthur Penn),製作成本僅僅兩百五十萬美元,不過卻在北美狂掃兩千二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三。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等九項提名(最終抱回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攝影兩項),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92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內,後來美國電影學會也陸續將其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百年百大愛情電影與十大類型(黑幫犯罪)十大佳片,時至今日已被奉為經典傑作。
鴛鴦大盜克萊德(Clyde Barrow)和邦妮(Bonnie Parker)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和其他同夥於美國中西南部各州到處搶劫,兩人奇特的行徑和後來被發現的一些照片瞬間就吸引了各界的關注,聯邦調查局將他們列為公敵,媒體對他們的事蹟大肆渲染(其實他們根本很少搶劫銀行而大多只是洗劫一些雜貨店和加油站),而民眾也對他們投以熱切的好奇心。1934年5月23日,他們倆在路易斯安納州吉布斯蘭小鎮的偏僻道路上遭到埋伏的警方掃射而當場斃命,結束了他們短短兩三年亡命天涯的日子,他們臭名昭著的短暫人生也就此畫下了句點(兩人都僅為廿多歲)。電影裡並沒有提到的是,警方在擊斃他們後留在原地等待驗屍官前來,不料消息卻走漏而引來群眾圍觀,而且幾天後分別為兩人所舉行的葬禮也引來數以萬計的人潮,再次證明人們骨子裡的確有著愛看熱鬧的天性。
在事發卅多年後上映的此片重新喚起了大眾對他們的記憶,也讓他們成為美國史上最知名的鴛鴦大盜,當時因為對他們的事蹟賦予浪漫的色彩而引起不小的爭議(成功地讓人們對他們心生同情),不過潘導(Arthur Penn)以新黑色雜揉新浪潮的電影風格描繪出純粹直率的暴力亦不失為巧妙的一手(獨特的表現手法不斷被後輩致敬模仿),有人批評此片根本是譁眾取寵且滑稽可笑,也有人讚賞此片開啟了美國新浪潮且寫下了暴力美學的新篇章。
絕對是華倫(Warren Beatty)和費(Faye Dunaway)的成名作(當然也是潘導(Arthur Penn)最著名的作品),前者戴著紳士帽且穿西裝又打領帶,後者則穿著長禮服(不過她另一個戴著貝雷帽且穿著短袖毛衣搭配過膝窄裙的扮相絕對更為人所熟知且甚至已成為流行圖騰),扮相與行為所帶來的鮮明反差著實令人印象深刻(『We rob banks』(我們是搶銀行的)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台詞還真是言簡意賅啊),看起來文質彬彬及高貴優雅的兩人拿著衝鋒槍掃射的畫面也早已成為影史上難以抹滅的印記(兩人也一同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五十大惡棍)。
兩人在令人絕望的慘淡年代裡犯下令人恐慌的兇殘搶案(高高在上的銀行欺負一貧如洗的農民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所以搶銀行的行為似乎也就多了那麼一點荒謬的正當性。),大環境失去秩序,他們也就趁亂打劫。兩人反抗時代或體制的行為成了人們宣洩壓力與排解鬱悶的情緒出口,而這樣的叛逆精神在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浪潮中尤其能得到共鳴,可惜不得不說的是,人們的確投射過多的幻想在這兩個茫然又瘋狂的年輕人身上了。
結尾由快速剪輯和慢動作組成的鏡頭語言有如暗夜裡的閃光令人目眩神迷,兩人在臨死前那相視的訣別眼神彷彿含著來不及說的千言萬語般悲哀淒涼。一百多聲槍響過後,兩人和那輛福特都被打成了蜂窩(那場景還真是震撼人心啊@@),警方緩緩地圍攏上前查看,確認兩人當場死亡,戛然而止的畫面留下了無聲的嘆息。一張接一張的照片將開頭弄得像是紀錄片一樣,而結局則充滿了警世意味,或許情節扭曲了事實過程和人物形象,不過其所帶來的戲劇效果毫無疑問是精采絕倫!
先來講一些關於克萊德(Clyde Barrow)、邦妮(Bonnie Parker)及其他人的事實。兩人其實是在達拉斯共同的朋友家裡偶然相識。兩人的身高都偏矮,他只有五呎七吋;她只有四呎十吋。克萊德(Clyde Barrow)精通各種槍械的操作。她其實不抽雪茄,那張她抽雪茄的照片僅是出於趣味。兩人的家人都知道他們的電話被監聽了,所以他們都使用暗語來談論關於兩人的事情。福特於1932年推出的V8引擎很快就獲得克萊德(Clyde Barrow)的青睞,因為它的高超性能能讓他們在飛車追逐中更有機會擺脫警察。年輕男女被綁架的情節取自發生於1933年4月27日下午迪拉達比(H.D. Darby)與朋友蘇菲亞史東(Sophia Stone)被巴洛幫綁架的真實事件,他說邦妮(Bonnie Parker)在得知他是殯葬業者後曾諷刺地表示要他承辦她的後事,一年後此事成真。法蘭克海默(Frank Hamer)絕不像片中演得那麼笨拙,他是非常傑出的警探,而且是應德州州長的請託從半退休狀態中接下追捕兩人的重任,而且他在策畫埋伏狙殺兩人之前從未與他們碰過面;他的家人很氣憤他被華納描述成駑鈍之人而將華納告上法院並獲得賠償金。據說他本來是打算攔下兩人請他們投降,不過比較沒經驗的普蘭提斯歐克利(Prentiss Oakley)當時突然就開槍直接擊斃了克萊德(Clyde Barrow),而其餘四人見狀也跟著開火,於是邦妮(Bonnie Parker)隨後也在尖叫中喪了命,警方事後在他們的車上發現大批彈藥,據說她嘴裡還嚼著三明治。布蘭琪巴洛(Blanche Barrow)也因為華納貶低她的形象而向法院提出訴訟。威廉瓊斯(W.D. Jones)於1968年接受訪問時曾明確表示他不懂怎麼會有克萊德(Clyde Barrow)是同性戀者的傳言。
再來提一些關於選角的傳聞。安瑪格麗特(Ann-Margret)、朵絲黛維爾德(Tuesday Weld)、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都婉拒主演女主角,原因不一,最前者是片酬談不攏,第二者是懷孕了,最後者是不想和每天見面的精神分析師分開。華倫(Warren Beatty)在接下製作人後曾想要讓他姊姊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來演女主角,不過等他決定自己演出男主角後就放棄這個想法;他也曾想用自己的女友娜塔莉華(Natalie Wood)或萊絲莉卡隆(Leslie Caron)來演女主角。理查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想要用他老婆珍西蒙斯(Jean Simmons)來飾演女主角,不過華倫覺得她年紀太大而沒有答應。雪兒(Cher)曾試鏡爭取演出女主角,她老公桑尼波諾(Sonny Bono)在得知此事後對華倫(Warren Beatty)讓她試鏡這麼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感到憤怒。珍芳達(Jane Fonda)曾試鏡爭取演出女主角,而且過了幾十年還是很氣自己輸給了費(Faye Dunaway)。華倫(Warren Beatty)會決定就由費(Faye Dunaway)來當女主角是因為他看了柯蒂斯韓森(Curtis Hanson)為她所拍的模特兒照片,而她後來被告知要減掉廿五磅才行。喬登克里斯多福(Jordan Christopher)和丹尼斯哈柏(Dennis Hopper)都曾是摩斯的考慮人選。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曾是兩個男配角的考慮人選。飾演女主角母親的瑪波凱維特(Mabel Cavitt)是劇組從圍觀群眾裡相中的。
接著說一些關於製作、拍攝與上映的瑣事。導演首選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原本很有興趣掌鏡,不過他後來因為要執導他夢寐以求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而不得不退出,據說在他退出以後,華納曾邀請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來掌鏡。在潘導(Arthur Penn)、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和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等人都婉拒執導邀約後,華倫(Warren Beatty)又再度徵詢最前者,他接受的條件是有權針對劇本做某些修改(例如將男主角從雙性戀改成陽痿),而且他也獲得10%的票房利潤。編劇之一的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是從曾去過兩人葬禮的父親那裡得到一些劇本靈感。編劇勞勃(Robert Benton)與大衛紐曼(David Newman)本來將男主角寫成雙性戀,不過這點後來被潘導(Arthur Penn)改掉了。勞勃湯尼(Robert Towne)其實有參與編寫劇本。華倫(Warren Beatty)為了避免審查問題而在開拍前就將劇本寄到法典執行局,不過還是有很多比較敏感的內容被迫要刪除,而美國天主教電影辦公室也對開頭隱隱約約的裸露橋段提出抨擊。艾絲黛拉帕森斯(Estelle Parsons)曾提議要去拜訪布蘭琪巴洛(Blanche Barrow),本來華倫(Warren Beatty)拒絕這個提議,不過後來他卻親自去拜訪她。編輯師戴德艾倫(Dede Allen)表示最後的掃射橋段靈感取自亞伯拉罕札普魯德(Abraham Zapruder)所拍攝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影片。華倫(Warren Beatty)想要拍成黑白片,不過被華納否決了。攝影師柏納特戈菲(Burnett Guffey)與華倫(Warren Beatty)常常因為看法不同而跟潘導(Arthur Penn)爭執,前者還曾被開除後又聘回,諷刺的是最後他甚至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費(Faye Dunaway)原本的片酬是六萬美元,但是她為了掛頭牌而歸還了兩萬五千美元。華納對此片很沒信心,所以他們以票房利潤的40%代替要給華倫(Warren Beatty)的片酬,而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也非常厭惡此片,連看試映都相當不耐,他後來將自己的股份賣給七藝(製片公司),而七藝主導下的華納也沒有改變對此片的看法──以B級片模式來上映(送到汽車電影院或二輪電影院),後來是發現口碑慢慢變好且在華倫(Warren Beatty)的力促下才開始擴大宣傳並增加放映電影院數。
最後則是花絮。漂亮男孩佛洛伊德(Pretty Boy Floyd)在搶劫銀行時真的曾經允許農夫保留自己的錢。約翰赫柏特迪林傑(John Herbert Dillinger)對兩人的評價很低,甚至覺得他們破壞了銀行搶犯的名聲(?)。摩斯把車停得很難脫困的軼事其實發生在1933年6月10日迪林傑幫遇到的事情而不是巴洛幫。1933年的四十美元超過今日的九百美元。金懷德(Gene Wilder)的出道作。唯一被審為M級(等同於PG級)的電影,不過這個級別於1973年被剔除了,所以後來此片都被標示為無審級。一開始壞評連連,情況因為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發表褒論而開始改變。1973年9月在電視上首映。兩人那輛被打成蜂窩的福特自2012年開始放在內華達州普里姆威士忌皮特賭場酒店。2017年是此片上映五十週年,影藝學院特地邀請華倫(Warren Beatty)和費(Faye Dunaway)來頒發奧斯卡最佳影片,不料卻發生搞錯對象的烏龍。被黑澤明列入最喜歡的一百部片中。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418/
2024/07/20
- Jul 16 Tue 2024 23:15
allied (同盟鶼鰈) 2016
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和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製作成本是八千五百萬美元,可惜在北美僅僅收進四千萬美元,在海外也才取得八千萬美元左右,而將近一億兩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算是令人失望的。
故事開始於1942年在納粹德國占領下的摩洛哥,布萊德(Brad Pitt)和瑪莉詠(Marion Cotillard)真的是很登對(不過後者的表現明顯優於前者),服裝組和道具組也算是不露破綻地重現了八十年前倫敦的服裝風格與街景地貌,觀眾彷彿穿越時空般回到了那個紛亂的時代,而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心酸悲哀也盡顯無遺,前半段明顯留下了伏筆,可惜後半段的驚奇感實在不足。
瑪麗安真的是德國間諜,但是她也真的愛著麥克斯,而同樣愛著她的麥克斯在驚訝地得知真相後仍然試圖要帶著她逃亡,無奈在戰爭時期是萬般不由人,更何況他們還是特務。結局令人感慨,知道自己難逃一死的瑪麗安明白麥克斯肯定無法對自己下手而決定自我了結以保全他和他們的女兒,原本存在的幸福也在國家對抗的拉扯下消失無蹤。結尾在感傷中點綴了一絲欣慰,瑪麗安知道他們父女倆將會在他夢想中的農場裡過得很好,所以她心中的遺憾也就減少了一點……
花絮:布萊德(Brad Pitt)接受瑪莉詠(Marion Cotillard)的法語指導。『vatan』在波斯語、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中是『祖國』的意思。幫助麥克斯找到德拉瑪的法國反抗軍成員姓氏皆取自法國知名印象派畫家。
http://www.imdb.com/title/tt3640424/
2024/07/16
- Jul 12 Fri 2024 23:35
龍爭虎鬥 1973
由於是李小龍生前最後完整參與的作品而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導演是勞勃克勞斯(Robert Clouse),協和和華納合作,打算進軍美國且甚至全世界,當年在香港票房退至三百卅多萬港幣,以極大的差距敗給【七十二家房客】而屈居亞軍。
接連打破香港票房紀錄的李小龍不只格鬥技精湛迫人,其自信心亦高人一等,他不像是在演戲,而更像是在展示拳腳功夫,他不是在炫耀,而更像是在讚揚奮鬥意志。儘管略帶懸疑的情節顯得粗製濫造,不過別具意涵的故事則可謂精雕細琢,兩者互補般地騰出一個寬闊的天地讓他盡情地揮灑,那稍顯浮誇的表情、毫無畏懼的心態與無比俐落的動作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其豪邁奔放的膽識與以一敵百的氣勢則令人不禁佩服。
辛勤鍛鍊的李小龍逐漸將自己領悟得來的截拳道概念融入到電影裡,也藉此展現出他獨到的武術哲學,可惜後來英年早逝而留給後人無限的惋惜。最後的鏡像空間橋段堪稱經典,多面鏡子互相照射令人分不清前後左右,其中彷彿也蘊含了深奧的處世道理,在複雜虛幻的環境中更要保持單純冷靜的心情,以簡馭繁、以柔克剛與以無化有不只是武術鍛鍊的秘訣,也是修養內心可以遵循的原則。
花絮:李小龍在拍攝期間常常頭痛,甚至曾經直接昏倒。成龍客串演出一個很快就被李打倒的反派打手。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5449&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0034/
2024/07/12
- Jul 09 Tue 2024 23:00
flashdance (閃舞) 1983
由珍妮佛畢爾斯(Jennifer Beals)擔綱演出,導演則是亞卓安林(Adrian Lyne),製作成本僅七百五十萬美元,不過卻在北美狂掃將近九千三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三。
故事背景設定在鋼鐵城匹茲堡,情節模式老套又庸俗(有些舞蹈動作和角色互動實在令人尷尬啊@@),故事意涵積極又勵志(人的確就是要勇敢追求夢想,即使最終失敗了也可以告訴自己已經努力嘗試過了。QQ),那些動感又奔放的歌曲不時將氣氛帶動起來(其中當然又以艾琳卡拉(Irene Cara)所演唱的同名主題曲「flashdance… what a feeling」最具力道),讓人可以暫時忘記情節有多麼做作且結局有多麼唐突。stO
花絮:珍妮佛葛蕾(Jennifer Grey)試鏡了很多次,她很意外自己沒有雀屏中選。黛博拉溫格(Debra Winger)、荷莉杭特(Holly Hunter)和詹妮絲狄金森(Janice Dickinson)都婉拒飾演愛莉克絲。據說當派拉蒙在猶豫要選誰當女主角時曾讓劇組人員做了一個票選:最想跟誰上床。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婉拒飾演尼克。故事靈感取自來自多倫多的莫琳瑪德(Maureen Marder)的真實人生,派拉蒙開了一張兩千三百美元的支票給她以。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和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婉拒執導。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婉拒譜寫主題曲。瑪琳賈漢(Marine Jahan)是珍妮佛(Jennifer Beals)的主要舞蹈替身,但莎朗夏皮洛(Sharon Shapiro)和狂腿(crazy legs)也貢獻了某些動作。珍妮佛(Jennifer Beals)在宣傳海報上穿的那件寬領毛衣其實是洗滌縮水後她自行剪裁的。原本片時長達一百四十分鐘,但是派拉蒙堅持要砍到九十五分鐘。「flash… what a feeling」不只在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廿年後還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歌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5549/
2024/07/09
- Jun 30 Sun 2024 23:50
all about Eve (彗星美人) 1950
改編自瑪莉歐爾(Mary Orr)於194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the wisdom of Eve》(內容是她從伊莉莎白柏格納(Elisabeth Bergner)那裡聽來的真實遭遇),由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和安妮巴克斯特(Anne Baxter)聯合主演,導演則是約瑟夫曼凱維奇(Joseph L. Mankiewicz),製作成本是一百四十萬美元,北美票房最終收在三百一十萬美元,年度排名第九。當年獲得奧斯卡十四項提名且最終抱回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等六項大獎,並在幾十年後先後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以及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時至今日已被廣泛地推崇為影史經典。
絕對是曼導(Joseph L. Mankiewicz)最著名的作品,他一手包辦了編劇和導演,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眾家演員也都獻上了不俗的表現,總共入圍了奧斯卡五個演員獎項即為明證,掛頭牌的影后貝蒂(Bette Davis)一舉手一投足簡直就是在演自己(曼導(Joseph L. Mankiewicz)的確為其量身訂做角色),沒沒無聞的安妮(Anne Baxter)也真的像伊芙那樣極力為自己爭取以女主角被提名而不是女配角(也真的成功了),兩人雙雙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實屬難得;而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雖然戲分極少卻格外引人注目,此片也被視為她演藝事業的發跡點。
不同於【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以個人比喻時勢的壯闊感,此片則是專注於雕刻著渴望成名的人們向上攀附時不擇手段的人性,故事以倒敘法呈現,時間軸的抽換也加強了戲劇效果。劇本相當優秀,情節寫實地映照出女人爭名逐利的過程,而男人只是她們利用的對象,側面道出演藝圈的競爭有多麼激烈,想要往上爬不只要有實力,也要用點小心機。光鮮亮麗的生活和不絕於耳的掌聲皆是人們所渴望擁有的,而從事表演事業即有可能同時獲得,因為明星往往名利雙收,這也是表演事業最令人稱羨之處。
出身低微的伊芙一直想要出人頭地,不過因為家世背景薄弱,所以她只能靠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她的個性變得極為刁鑽。只要能對自己有所助益的人她都會想盡辦法接近並利用,她的行為矯揉造作且帶有目的,不過她總是掩飾得很好,所以那楚楚可憐的模樣也就顯得惹人憐惜,但所謂『日久見人心』,當人們慢慢了解她的本性後,也就不再像之前那樣真誠且發自內心地對待她。這個世界有多不勝數的伊芙,她們總是虛偽地與人相處,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算計著如何利用別人或甚至從別人身上撈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伊芙為了發展自己的表演事業而接連誘惑了導演、編劇或記者,被她盯上的這三個人也分別給予了不同的回應,有人清醒地堅定著心志,有人則昏昧地遭到了色誘,有人甚至惡劣地以其人之道反治其身。導演比爾深愛著瑪歌而不為所動,編劇羅伊貪戀她的美色而決定背叛妻子凱倫,記者艾迪森察覺她說話有漏洞而去調查她的過去並以此要脅且控制了她,老是算計別人的她最後卻被抓住了把柄而無法脫身,只能過著不自由的假面人生。
正值年輕的伊芙日思夜想且不惜威脅凱倫都想要演的角色,邁入中年的瑪歌卻決定專心於家庭而主動讓出。後者看遍了風花雪月而決定洗盡鉛華,曾攀上巔峰而逐漸走下坡的她終於明白了人情方最可貴;相反地,前者嚐盡了人情冷暖而總是汲汲營營,一無所有的她為了獲得名利不管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結局充滿了諷刺意味,伊芙在掌聲中笑納了大獎,眾人皆稱讚她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大大成就,但是只有她明白自己已被關進了牢籠而不得自由……
先來提一些關於製作、拍攝與選角的瑣事。20世紀福斯用三千五百美元或五千美元向瑪莉(Mary Orr)買下翻拍版權。20世紀福斯老闆達瑞札努克(Darryl F. Zanuck)的比爾與瑪歌首選分別是約翰嘉菲爾(John Garfield)和芭芭拉史丹威(Barbara Stanwyck);他也曾推薦過蘇珊海華德(Susan Hayward),但曼導(Joseph L. Mankiewicz)認為她太年輕而不同意;還有很多知名女星也都曾是瑪歌的考慮人選。達瑞(Darryl F. Zanuck)的伊芙首選則是珍妮克蘭(Jeanne Crain)。1950年4月,整個劇組往舊金山移動準備拍攝,貝蒂(Bette Davis)選擇坐火車,而蓋瑞梅瑞爾(Gary Merrill)、休馬羅(Hugh Marlowe)和莎莉絲特霍姆(Celeste Holm)則是坐達瑞(Darryl F. Zanuck)的私人水上飛機,最後者問要怎麼跟女王蜂共事,最前者回說只要忍耐八週就結束了。貝蒂(Bette Davis)和莎莉絲特(Celeste Holm)在片場處得並不好,而她們倆也都和達瑞(Darryl F. Zanuck)有過爭吵。喬治山德斯(George Sanders)的新婚妻子莎莎蓋柏(Zsa Zsa Gabor)常到片場探班以防止她老公和對戲的瑪麗蓮(Marilyn Monroe)產生感情。當時和威廉格蘭特薛里(William Grant Sherry)的婚姻瀕臨破裂的貝蒂(Bette Davis)和蓋瑞(Gary Merrill)因對戲而生情,兩人在此片上映後就結婚了,他們隨後領養了一個女兒並將其取名為瑪歌。
最後則是花絮。原本片名是取為【best performance】,不過(Darryl F. Zanuck)達瑞(Darryl F. Zanuck)決定將其改掉。貝蒂(Bette Davis)曾懇求曼導(Joseph L. Mankiewicz)拍一部以比爾和瑪歌為主角的續集,不過在他們於1960年離婚前都沒有拍成,後來她在宴會上偶遇他時就對他說不用忙了,因為他們已經演過而且證明行不通。很多人都覺得貝蒂(Bette Davis)是以塔蘆拉班克海(Tallulah Bankhead)為形象來揣摩瑪歌(連塔蘆拉(Tallulah Bankhead)本人都這麼覺得),不過她否認了。『Fasten your seatbelts, it’s going to be a bumpy night.』(繫好你的安全帶,今晚將會很顛簸。)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台詞。瑪歌跟朋友說要綁好安全帶指的其實不是車輛而是飛機,因為當時汽車還沒有設計安全帶。當時商業航運其實才剛起步。達瑞(Darryl F. Zanuck)對此片相當自信,所以他決定不舉辦觀眾試映而只舉辦了媒體試映。保有三項奧斯卡提名紀錄:最多女主角(二人)、最多女演員(四人)、最多演員(五人)以及最多項(十四項)。塞爾瑪瑞特(Thelma Ritter)連續四年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第一年。於1951年初與年底兩度被改編成一小時廣播劇,而貝蒂(Bette Davis)兩次都有獻聲。伊芙獲頒的莎拉西登斯獎其實是曼導(Joseph L. Mankiewicz)虛構的,只是有一群人在1952年時讓它成真了。由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主演的百老匯音樂劇版本【applause】於1970年3月底開演,最終總共演了將近九百場。威廉佛萊金(William Friedkin)最愛的電影。貝蒂(Bette Davis)於1983年受訪時曾表示感謝曼導(Joseph L. Mankiewicz)讓她演出此片而拯救了她日漸下滑的事業。1950年的五百美元大約今日的五千多美元。英國有一個哥德搖滾樂團就叫做『all about Ev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2192/
2024/06/30
- Jun 27 Thu 2024 23:10
pig (豬殺令) 2021
由麥可薩諾斯基(Michael Sarnoski)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則是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製作成本僅僅三百萬美元左右,不過全球票房也不到四百萬美元。台灣片名有刻意將文藝片誤導為動作片之嫌,不過這或許也是無奈之舉。
故事以松露為角度切入高級料理界,在揭露其利益剝削陰暗面的同時也反思了人性,儘管片時僅有九十分鐘左右,不過因為情節略顯粗糙淺薄,而且節奏也非常緩慢沉悶,所以觀眾必須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其中意涵。主角是一隻能尋找到松露的豬,不過牠只露面短短幾分鐘,剩下的時間就交由尼可拉斯(Nicolas Cage)和艾力克斯沃夫(Alex Wolff)發揮了,人豬情深則隱喻了人與人的疏離。靜謐的山林讓人的心越發沉靜真實,因為人在獨處時會聽見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喧囂的城市則讓人的心更加躁動虛偽,因為人在交際中會裝出自己認為得體的樣貌。
曾貴為名廚的羅伯在喪妻後才驚覺自己有多麼愛她而變得失魂落魄,於是他自我放逐般離群索居,只有一隻母豬跟他為伴,沒想到牠竟然被抓走了,為了找回牠,他相隔十多年再度進到城裡,如此真摯的情意令人動容。悲傷的結局令人感觸良多,因為世事往往不能盡如人意,抱著熾熱的期待卻迎來冰冷的絕望,想要卻不可得令人黯然神傷,但是再怎麼不甘願,人們終究還是得接受現實,片尾響起的「I'm on fire」想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花絮:原本片時長達兩個半小時,後來刪掉了一個小時左右。
http://www.imdb.com/title/tt11003218/
2024/06/27
- Jun 22 Sat 2024 23:30
the wild bunch (日落黃沙) 1969
由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和厄尼斯特鮑寧(Ernest Borgnine)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山姆畢京柏(Sam Peckinpah),製作成本大概是六百廿幾萬美元,當年大約收回一千零五十萬美元左右。於1998年、2001年與2008年先後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西部片)十大佳片,也於1999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選入保存名單中,如今已被奉為影史經典。
故事背景設定在1910年代墨西哥革命時期,勾勒暴力鮮明而不含糊,描繪情慾粗俗而不掩飾,呈現情節直接而不拐彎,表達意涵寫實而不浪漫,可謂完全遵循著修正主義西部片的概念,其真實不造作的暴力美學在西部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不只營造出血腥殘暴的情境,也氤氳出灰暗混濁的氛圍。開頭幾個彷彿老照片般的定格鏡頭給人回顧過往的感覺,隨後一些槍戰場面的快速剪接鏡頭也令人血脈賁張,而由傑瑞費爾丁(Jerry Fielding)所操刀的配樂也入情入景地從旁襯托,儘管超過一百四十分鐘的片時有點過長,但是整體來說無疑有其可觀之處。
故事的起承轉合段落分明,搶劫失風後逃往墨西哥為起,接受墨西哥軍閥的條件再搶一票為承,良心發現去解救同伴為轉,與軍閥同歸於盡為合,不時就出現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場面,而曠闊無邊的荒漠景致亦增添了命運未卜而令人無奈的滄桑意味。如果照著一般戲劇邏輯的話,大概是美國警察在後窮追不捨且最終擊殺他們,不過修正主義西部片的故事設定常常是混亂失控的局勢或法治薄弱的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善惡的界線往往也變得模糊而令人分辨不清。
此片即明顯著墨於此而帶出了令人訝異的戲劇性,違法亂紀的劫匪竟然還有著同伴情義,相較之下,擁兵自重的軍閥就顯得更為無法無天,前者從不殘害民眾,而後者卻劫掠百姓(美國鐵路局官員也完全不在乎民眾生命),劫匪好像變成草莽英雄而軍閥才是真正反派,讓觀眾自然而然地就開始支持劫匪去對抗軍閥,如此潛移默化的心理引導著實令人莫名其妙,而威廉(William Holden)和厄尼斯特(Ernest Borgnine)兩人正直的銀幕形象或許也發揮了影響力吧。
結尾以寡擊眾的橋段強力地為整個故事畫下一個氣勢磅礡的句點,他們本可以拿著金幣去安享晚年,但是他們卻決定冒險去拯救同伴,區區四個人要對抗整個軍隊,一看就覺得是以卵擊石,不過他們好像完全不以為意而只想要救回幾乎被折磨至死的同伴。他們擊斃將軍後整個軍隊突然呆若木雞堪稱全片最經典的瞬間,因為這一大群人都不敢相信他們只有四個人竟然敢這麼做,緊接著的駁火場面和他們命喪該處都是意料中事,他們喪失了性命卻保留了骨氣,隨後到來的桑頓見此情狀也不禁對他們的勇氣與義氣心懷讚佩……
先來提一些選角時的傳聞。李馬文(Lee Marvin)、柏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查爾頓海斯頓(Charlton Heston)、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和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等人都曾是荷蘭佬的考慮人選,最前者甚至已經答應接演,但他後來因為接到更高的報酬(【長征萬寶山】(paint your wagon))而退出。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和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都曾是荷蘭老的考慮人選。亨利方達(Henry Fonda)和格蘭福特(Glenn Ford)等人都曾是桑頓的考慮人選。勞勃布雷克(Robert Blake)是安吉的首選,不過因為他要求過高的片酬而無法談成。馬力歐亞多夫(Mario Adorf)是將軍的首選,不過他因為將軍會割掉安吉的喉嚨而決定婉拒演出邀約,但是他後來看過此片後就感到後悔。勞勃萊恩(Robert Ryan)因為接演桑頓而退掉原本已答應的【狂沙十萬里】(once up a time in the West)警長一角。
最後則是花絮。卡米利歐荷賽賽拉(Camilio José Cela)於1942年發表的《la familia de Pascual Duarte》是故事主要靈感來源。故事出自羅伊希克納(Roy N. Sickner)之手,然後渥隆格林(Walon Green)撰寫劇本,最後畢導(Sam Peckinpah)進行潤飾。渥隆(Walon Green)首次掛名編劇,他此前也曾參與過劇本撰寫但都未獲掛名。畢導(Sam Peckinpah)和威廉(William Holden)一開始就意見不合,前者堅持帕克要有鬍子而後者並不認同。蠍子被螞蟻噬咬的橋段由艾米利歐費南德茲(Emilio Fernández)所提出。班強森(Ben Johnson)說跟他和沃倫歐茲(Warren Oates)嬉鬧的是附近的妓女。畢導(Sam Peckinpah)的兒子馬修(Matthew Peckinpah)客串演出了開頭搶劫橋段時兩個抱在一起的小孩之一。馬帕契將軍的部隊由真的墨西哥軍人客串演出。在科阿韋拉州帕拉斯拍攝,劇組去到當地時那裡正好要開始接電,於是製作人贊助當地政府一筆費用換取他們延遲半年再接電。勞勃(Robert Ryan)不斷向畢導(Sam Peckinpah)抱怨自己沒有獲得掛名讓他很惱怒,於是他故意在鏡頭定格於馬屁股時放出其名。羅伊(Roy N. Sickner)當時因酗酒又鬧事而被墨西哥政府驅逐出境。畢導(Sam Peckinpah)脾氣差是眾人知的,所以他和很多演員都處得不好。以寬螢幕變形鏡頭格式拍成,總共拍了卅三萬英呎的膠卷。總共死了一百四十五人,其中有廿二人在開頭而一百一十二人在結尾。本來預算是三百五十萬美元且預定在七十天內拍完,結果花到六百萬美元且八十一天才拍完。最初剪出來的片時是一百九十分鐘。當時仍未展露頭角的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rosese)在看完試映後極為讚揚此片。片廠後來曾剪出一個一百五十一分的版本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首映,結果因為太過血腥讓許多人感到不適而使片廠決定再度進行刪剪,於是他們請製作人菲爾費德曼(Phil Feldman)再修掉十分鐘左右(讓沒有被知會的畢導(Sam Peckinpah)覺得自己被菲爾(Phil Feldman)背叛了),而全面上映也就因此延後了一個多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5214/
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