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斯里史奈普(Wesley Snipes)領銜主演,而跟他演對手戲的是布魯斯潘恩(Bruce Payne),導演則是凱文胡克斯(Kevin Hooks),製作成本是一千五百萬美元,當年在北美掃進四千四百萬美元,在海外則收入兩千兩百萬美元,全球票房達到了六千六百多萬美元。
【終極警探】(die hard)大紅之後,許多嗅到商機的片廠紛紛找上其他動作明星來如法炮製,1992年,史蒂芬席格(Steven Seagal)拍了船艦版本──【魔鬼戰將】(under siege),而衛斯里(Wesley Snipes)拍了飛機版本──此片,再過沒幾年,尚克勞范達美(Jean-Claude Van Damme)拍了體育館版本──【絕命殺陣】(sudden death),這些劇本大同小異,反正就是一個默默無聞或生活不如意的人隻身在大型密閉空間裡對抗一群恐怖分子。
無疑是衛斯里(Wesley Snipes)的成名作,片頭的配樂頗有質感,可惜各方面都略顯平庸,不只情節鋪陳零碎且角色塑造僵硬,演員的表現也乏善可陳,不過如果就直接當成爆米花電影來看的話,那倒也還算不錯!^^
花絮:華納讓史蒂芬(Steven Seagal)自己決定要拍【魔鬼戰將】(under siege)或此片,他選了前者。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艾迪墨菲(Eddie Murphy)也都曾是主角的考慮人選。『永遠賭黑的贏』(always bet on black)成為衛斯理(Wesley Snipe)的知名台詞。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5104/
2024/09/04
- Sep 04 Wed 2024 23:30
passenger 57 (巡弋悍將) 1992
- Aug 31 Sat 2024 23:55
人間の証明 (人性的證明) 1977
改編自森村誠一於1976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我於兩個半月前拜見了此作,通常我是會隨即觀看改編的電影,不過當時由於電腦螢幕壞掉了,所以我就拖到今晚才完成。),由岡田茉莉子與松田優作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佐藤純彌,製作成本是四億五千萬日圓(另加六億五千日圓的宣傳費),東映和角川的獲利達到了廿二億五千萬日圓,年度排名高居第三。
原作無疑是森村的代表作(故事架構很明顯模仿了《砂之器》(砂の器)),以小人物在時代洪流的激盪下努力掙扎求生為背景的一齣悲劇,佐導以真誠的鏡頭勾勒出日本戰後當時凋敝的社會樣貌,他將人物設定與情節經過做了一些修改,不過已盡量維持住懸疑氛圍和時代印象。故事滿懷著人生的哀愁與無奈,刑警棟居因幼年喪父而痛恨一切的創傷,真兇因迫於壓力而痛下殺手的狠心,在在都令人感慨萬千,只是長達一百三十幾分鐘應該可以再精簡一點才是。
一個黑人在東京的豪華飯店被殺害,刑警在四處調查後發現了一樁原本無人知曉的陳年舊事,整個過程曲折離奇而充滿了戲劇性,其中明顯帶有善惡因果報應的論點則令人印象深刻(郡恭平和肯薛弗頓都是),結合西條八十感性詩作《帽子》的象徵手法與其連帶而生的主題曲也為整個故事帶來了難以言喻的惆悵意味,而岡田與松田的演技也可謂精彩。
中段就向觀眾明示真兇是誰讓我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因為謎底提早揭曉會讓結局顯得力道不足。結尾瀰漫著令人不忍卒睹的絕望感(不過我還是覺得那種對著眾人表白的場景很矯情),真兇驅車前往自己曾和情人及兒子在廿幾年前到訪過的霧積溫泉,無奈當初甜美的回憶已隨著歲月流逝而變調,母子事隔多年再次相見卻變得陌生無比,而且甚至引發了殺機。最後一切彷彿都隨著草帽及真兇墜落水霧氤氳的山谷底下而結束了,那段曾經有過的短暫幸福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花絮:角川書店投入電影製作的第二作,第一作就是【犬神家一族】(犬神家の一族)。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460/
2024/08/31
- Aug 27 Tue 2024 23:25
ドラえもん のび太と雲の王国 (哆啦A夢:大雄與雲之王國) 1992
前言:此前使用的電腦螢幕壞了導致我無法在電腦上看電影,而且又在陰錯陽差下隔了三個多月才買新的,所以此片是這個新電腦螢幕的觀影初始。
大長篇系列的第十三集,劇本原作於1991年10月在《月刊コロコロコミック》開始連載,當時是和【空中飛車戀曲】(トキメキソーラーくるまによん)同場共映,東寶的獲利大約是十六億八千日圓,觀影人次在三百四十萬左右,年度排名第七。
這次主題是地球環境的污染困境和軍事對抗的核子危機,藤子不二雄以宏大的視野建構出一個充滿想像力的雲之王國,更以嚴肅的口吻指摘了人類對於地球乃至於大氣層的破壞。法律審判內容令人無語,宗教勸世意涵發人深省,挪亞計畫的大洪水或許可以像是當頭棒喝般敲醒了自私妄為又愚昧散漫的人類,期盼人類能以更細膩的心思去呵護自己所生活的地球。主題曲「雲がゆくのは…」由武田鐵矢所演唱,柔和的詞與優雅的曲溫暖了觀眾的內心……
花絮:系列作首見:哆啦A夢故障。
http://www.imdb.com/title/tt1147508/
2024/08/27
- Aug 23 Fri 2024 23:40
how to steal a million (偷龍轉鳳) 1966
改編自喬治布雷蕭(George Bradshaw)於1962年發表的《practise to deceive》,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和彼得奧圖(Peter O'toole)主演,導演則是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製作成本大概是六百萬美元,可惜北美票房只開出四百四十萬美元,福斯簡直賠死了。
算是犯罪喜劇,看點是奧黛麗(Audrey Hepburn)的紀梵希服裝展示、花都巴黎的旖旎風光以及藝術偵探和千金小姐的浪漫戀曲,情節簡單明瞭,氛圍輕鬆愉悅,無奈節奏過於緩慢,超過兩小時的片時不時令人感到不耐@@。另外,宣傳海報也設計得很糟,奧黛麗(Audrey Hepburn)明明穿了那麼多套高貴優雅的服裝,可是卻偏偏畫了一套令人無言搖頭的,而且她根本也沒穿過這套。stO
男主角竊取雕像的方法在荒謬中略帶新意(在閉館時躲進工具室,以磁鐵吸取鑰匙來開門,用迴力鏢觸發警報器,預測警衛們會不堪其擾而關掉警報器。),警衛發現雕像遭竊後的慌亂反應也令人發噱(那個愛偷喝酒的實在太有喜感了,尤其是當他在雕像底座上發現自己的酒瓶時那個表情真是笑死我了!^^"),而女主角也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偽裝成清潔婦以掩人耳目地帶走雕像)。對男主角來說,偷雕像只是藉口,抱得美人歸才是重點;對女主角來說,偷雕像本是重點,不料卻順勢談了戀愛。
花絮:前製時片名是取為【Venus rising】。惠導(William Wyler)本來想將此片拍成【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的續集而打算找葛雷哥萊佩克(Gregory Peck)來主演。渥特馬修(Walter Matthau)是藝術品收藏家李蘭的首選,不過製作人認為其所開出的廿萬美元片酬過高而決定改找片酬較低的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他也在開拍前頻繁來到片場,誰知開拍當天他卻午餐後才出現,惠導(William Wyler)決定開除他,因為有彼得(Peter O’Toole)和休葛里菲斯(Hugh Griffith)兩個酒鬼已經夠煩而無法再忍受第三個,據說奧黛莉(Audrey Hepburn)聽到他被開除時很難過。休(Hugh Griffith)因為行為古怪(例如裸體在飯店走廊上拿著『do not disturb』(別打擾)的牌子到處晃)而遭到解雇。奧黛莉(Audrey Hepburn)是唯一有台詞的女角。父女倆互叫『papa』和『Nicole』成為雷諾汽車流行一時的廣告詞。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522/
2024/08/23
- Aug 18 Sun 2024 22:30
foreign correspondent (海外特派員) 1940
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赴美發展後的第二作,由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和蘿琳戴(Laraine Day)等人主演,製作成本是一百五十萬美元,而北美票房一百五十萬美元在當年可以排進年度前十五,可惜聯美還是賠了。當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內等六項提名,可惜最後全部落空。
四平八穩的諜報片,於1940年8月上映,故事則發生在1939年8月,在法國已經被納粹德國攻陷後帶著觀眾回顧波蘭被偷襲前歐洲風雲詭譎的國際情勢。在整個歐陸都被納粹德國占領後,僅隔英吉利海峽與歐陸相望的英國瞬間明白自身的處境有多麼危急,而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開始對納粹德國蠻橫又迅速的擴張感到焦躁不安,在這麼劍拔弩張的局面下推出這樣呼應時勢的作品可謂別具意義,其中當然也傳達了身在美國的希導(Alfred Hitcchock)為祖國以及母親與其他親人感到憂慮的心情。
希導(Alfred Hitcchock)的作品總是揉合著驚悚懸疑與幽默浪漫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元素,讓觀眾能以平靜的心情去感受危險的情境(實際上也就是這樣啊,觀眾就是安全放鬆地坐在電影院裡。),小人物被捲入大陰謀的故事設定雖然老套卻也顯得驚奇,觀眾想看的就是小人物如何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破解真相,並且在重重阻礙與層層危險中還能順便抱得美人歸^^"。另外,他廣受讚譽的運鏡技巧亦每每令人讚嘆不已,雨中行刺、風車探查、高樓攀爬、高塔墜落與飛機遭襲等等橋段都呈現得極為驚險,其拍攝角度與鏡頭語言都可謂是教科書般標準。
荷蘭大使范米爾先生明顯是麥高芬,包藏禍心的匪徒要他講出條約中的秘密條款,而發現陰謀的記者則想救出遭到綁架的他,其實他這個角色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帶有引導情節前進的作用,而這也是希導(Alfred Hitcchock)最擅長的表現手法。結尾在鎮定中略顯煽情,原本叛國變節的費雪甘願犧牲自己以保全眾人,而約翰也在突然變暗的廣播室中繼續說著激勵人心的話語,希導(Alfred Hitcchock)式的愛國電影就是如此直接而毫不扭捏!
花絮: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裡呢?在飯店外讀著報紙走過約翰身旁的路人。希導(Alfred Hitchcock)其實與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簽有合約,所以他算是被出借給華納的。製作人渥特汪格(Walter Wanger)於1935年花了一萬美元買下文森席安(Vincent Sheean)的政治回憶錄《personal history》,原本情節是關於西班牙內戰,不過由於該戰爭結束得太快而失去了注目,而他又希望情節要契合國際局勢,所以劇本就不斷地改寫,不過劇本邊拍邊改又述及太過敏感國際議題也讓希導(Alfred Hitchcock)頗為不滿,後來總共有十六個編劇參與撰寫(不過只有四個掛名),而他們的稿酬在製作成本一百五十萬美元中就占了廿五萬美元。希導想要卡萊葛倫(Cary Grant)主演,可惜他忙於【天使之翼】(only angels have wings);希導(Alfred Hitchcock)想要芭芭拉史丹威(Barbara Stanwyck)或瓊芳鄧(Joan Fontaine)主演,可惜大衛(David O. Selznick)不願意出借後者。賈利庫伯(Gary Cooper)和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婉拒主演邀約,前者曾表示後悔。仔細看,唐納史都華(Donald Stuart)一人分飾三角:約翰的報社同事、拒絕五英鎊的輪船事務長和有懼高症女人的丈夫。約翰在船上向卡蘿求婚取自希導(Alfred Hitchcock)向奧瑪瑞維(Alma Revile)求婚的真實情況。男主角的原型算是艾德華穆洛(Edward R. Murrow)。那架大型客機是波音314飛剪船;片尾那架輕型飛機則是帝國航空用於載運郵件和乘客的肖特飛機。希導(Alfred Hitchcock)唯一由亞佛列德紐曼(Alfred Newman)譜寫配樂的作品。赫柏特馬歇爾(Herbert Marshall)其實在一戰中失去了一條腿,所以他是裝著義肢演出。亞柏特巴瑟曼(Albert Bassermann)其實一句英語都不會講,不過他卻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喬爾(Joel McCrea)當時被戲稱是賈利(Gary Cooper)的窮人版本。劇組從倫敦搭船前往阿姆斯特丹時曾被魚雷擊中而失去了攝影器材。拍攝時的片名取為【personal history】和【imposter】。於1940年5月29日拍完,然後希導(Alfred Hitchcock)抽空回到英國並聽聞納粹德國將隨時可能對英國展開轟炸(因此班海克特(Ben Hacht)被緊急地請來撰寫新結尾的劇本),他於7月3日飛返美國並於兩天後補拍完畢,結果轟炸就在7月10日開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2484/
2024/08/18
- Aug 15 Thu 2024 22:55
名探偵コナン 異次元の狙撃手 (名偵探柯南:異次元的狙擊手) 2014
劇場版第十八作,再度由靜野孔文獨自掌鏡,四十一億多日圓的票房創下了系列的新高紀錄(獲益超過廿一億日圓),年度排名剛好擠進前十,觀影人次大約是三百四十萬。
日美執法人員合力追緝兇嫌的故事,所以多少還是給人國策宣傳電影的味道,情節也依然是浮誇到有點令人搖頭,而且風格比較不像偵探片而比較像警匪片。主題曲是由柴崎幸演唱的「ラブサーチライト」,嗯,真的讓我沒啥感覺矣。stO
花絮:首次連續三作由非Being歌手演唱主題曲。兩個系列首次:票房突破四十億日圓以及有英語對白。
http://dorama.info/drama-10615.html
http://www.imdb.com/title/tt3455204/
2024/08/15
- Aug 10 Sat 2024 23:35
goodfellas (四海好傢伙) 1990
改編自尼可拉斯派勒吉(Nicholas Pileggi)於1985年所發表的紀實書籍《wiseguy: life in a mafia family》,由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雷李歐塔(Ray Liotta)和喬派西(Joe Pesci)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製作成本是兩千五百萬美元,在北美則收回四千七百萬美元左右。儘管票房表現不算多好,不過業界評價可是掌聲連連,影藝學院送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等六項提名(但是最後僅喬(Joe Pesci)抱回最佳男配角),美國電影學會自1998年起就不斷地錦上添花(百年百大電影與十大類型(黑幫犯罪)十大佳片),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於2000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中。
改編自亨利希爾(Henry Hill)的真實人生,可以說是史導(Martin Scorsese)在1990年代最好的作品,他以精湛嫻熟的運鏡功夫讓整個節奏有如行雲流水,沉穩的長鏡頭(觀眾就好像跟在他們後面走著一樣@@)和俐落的剪輯(亨利也太忙了吧^^")都令人讚嘆不已。相較於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總是將黑幫拍得冷靜斯文且勾勒出爾虞我詐的局勢,史導(Martin Scorsese)則是將之拍得混亂粗俗且表現出奸詐卑劣的性格,他像是拍攝紀錄片般生動地描繪出黑幫分子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偏差的是非觀念,縱使片時將近一百五十分鐘亦不令人感到枯燥。
勞勃(Robert De Niro)飾演的吉米陰狠狡獪,喬(Joe Pesci)飾演的湯米兇惡暴躁,而雷(Ray Liotta)飾演的亨利則總是冷眼旁觀,三位主角的表演為這個寫實的故事增色不少,他們將幫派分子偷拐搶騙的惡劣行徑詮釋得入木三分,令人在瞠目結舌之餘也感到膽戰心驚。不時響起的爵士樂、節奏藍調和搖滾樂試圖讓觀眾的心情放輕鬆一點,但逐漸失控的情節卻將觀眾的感受拉回現實。
以小人物的人生來隱喻大時代的樣貌是創作的高超境界,像史導(Martin Scorsese)這樣的大師級人物無疑已掌握到了箇中訣竅,這個故事從1950年代講到1980年代,猶如編年史般記錄了美國那些時代的社會氛圍(移民生活困苦、幫派無法無天與警察紀律敗壞等等)。不甘於平凡的亨利一頭熱地栽進幻想中的黑幫世界裡後慢慢地也混得風生水起,他似乎擁有了自己的父輩與手足都不敢想像的富足生活,可是和那些狐群狗黨共事有如走鋼索般危險,哪一天就突然被幹掉也是不足為奇(湯米就是這樣),同流合汙時可以因為利益結構而稱兄道弟,但等到大難臨頭時卻也會因為利害關係而趕盡殺絕。
最後簡單地交代了眾人的下場(吉米和保利都鋃鐺入獄,而亨利則利用證人保護計畫逃之夭夭,眾人將他逼到死路一條,他也就不顧一切地反咬。),這樣的結局在濃厚的警世意味中也譴責了亨利的自私行為,因為他總是惡意欺騙並利用身邊的人(父母、妻子、情婦、同事和老大)且對此毫無愧疚感,看起來像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實際上是背叛親友的反骨仔。最後他對著鏡頭的那一抹奸笑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聰明人都知道想要平安度日就是要遠離他這種人啊!
先來講一些跟三位主角有關的事實。亨利希爾(Henry Hill)其實曾於1960年起從軍三年。亨利(Henry Hill)於2004年被逐出證人保證計畫,因為航警局在他的行李中查出毒品而察覺他還在做走私。吉米康威的原型是吉米柏克(Jimmy Burke),康威是他出生時的姓氏,他於1996年死於獄中,離他可以申請假釋尚有八年。保羅西賽羅的原型是保羅瓦利歐(Paul Vario),他於1988年過世,角色姓氏是取自伊利諾州一個離芝加哥不遠的小鎮,當地犯罪風氣猖獗,甚至有女鎮長組織犯罪被定刑的紀錄。湯米狄維托的原型是湯米迪西蒙尼(Tommy DeSimone),他自1979年失蹤至今從未被尋獲,角色姓名是直接取自四季(the four seasons)的吉他手,他是喬(Joe Pesci)的好友。
再來提一些關於製作、選角與拍攝的瑣事。尼可拉斯(Nicholas Pileggi)和史導(Martin Scorsese)在合寫劇本期間常常和亨利(Henry Hill)聯繫。麥可波霍斯(Michael Ballhaus)因為要去拍【來自邊緣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而提前離開劇組,後續工作由巴瑞索南菲爾(Barry Sonnefeld)接手。西恩潘(Sean Penn)、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和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都曾是亨利的考慮人選。方基墨(Val Kilmer)曾寄了試鏡短片給史導(Martin Scorsese)以爭取飾演亨利。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因為怕被定型而婉拒演出吉米,可是他後來卻接了【迪克崔西】(Dick Tracy),他最終很後悔沒有演出此片。史導(Martin Scorsese)曾邀請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來飾演吉米,可惜遭到婉拒。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拒絕的吉米被勞勃(Robert De Niro)拿走,在【火線大行動】(in the line of fire)時兩人位置對調。據說劇組讓勞勃(Robert De Niro)自己選吉米或湯米,他挑了前者。艾倫芭金(Ellen Barkin)曾是凱倫的考慮人選。史導(Martin Scorsese)原本希望喬(Joe Pesci)飾演保利,因為他實在老到不太適合演湯米。雷(Ray Liotta)在殺青前從未和亨利(Henry Hill)見過面,據說是史導(Martin Scorsese)不希望前者受到後者影響,而其實整個卡司都直到上映前幾週才見到亨利(Henry Hill)。史導(Martin Scorsese)第一部由索爾貝斯(Saul Bass)設計片頭的作品。史導(Martin Scorsese)表示旁白和定鏡的靈感來自【夏日之戀】(Jules et Jim)。史導(Martin Scorsese)原本要在片尾放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唱的「my way」,可惜被婉拒了,他只好改用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的版本。華納希望用五十五天拍完,史導(Martin Scorsese)則要求七十天,而最後還真的就用了七十天。
最後則是花絮。史導(Martin Scorsese)的父母皆有客串演出,前者在獄中做番茄醬及後來槍殺湯米的黑手黨人(非扣扳機者),後者是湯米的母親。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首次演出死亡的角色。蘿琳布拉科(Lorraine Bracco)的兩個女兒都客串演出了亨利的女兒茱蒂(不同年紀)。飾演聯調局官員的艾德華麥唐納(Edward McDonald)真的就是當初和亨利(Henry Hill)與其妻子洽談證人保護計畫的人。史導(Martin Scorsese)說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曾勸他不要拍攝此片。亨利(Henry Hill)的片酬是五十五萬美元。更改真實人物的姓氏是為了避免誹謗官司。湯米一直質問亨利他哪裡有趣的橋段取自喬(Joe Pesci)年輕時在餐廳工作期間跟一位黑幫分子之間真實發生的事情。亨利在洽談證人保護計畫時希望聯調局不要將他送往寒冷的地方,結果他還是被藏到很冷的俄亥俄州揚斯頓(被稱為暴力鎮)。演員們有許多即興演出。本來片名就是要取為【wiseguy】,不過為了怕跟1980年代末的電視劇混淆而決定捨棄。美國電影協會要求刪除幾個血腥畫面後才終於審為R級。第一部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的1990年代作品。漢莎航空劫案直到2014年才告偵破。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685/
2024/08/10
- Aug 07 Wed 2024 23:35
saw (奪魂鋸) 2004
由溫子仁改編自他和雷沃納爾(Leigh Whannell)於2003年合作拍攝的同名短片,主演的是凱瑞艾文斯(Cary Elwes)和雷(Leigh Whannell),製作成本僅僅一百二十萬美元,不過卻在北美掃進五千六百多萬美元,在海外也再收入將近五千萬美元,全球票房正好突破一億美元。如此佳績也讓獅門成功地開啟了一個系列,曾於2005年至2010年間每年都推出續集,而整個系列至今已達十作。
溫導和雷(Leigh Whannell)構築出一個讓人絞盡腦汁還是摸不著頭緒的情境:外科醫生勞倫斯和攝影師亞當被襲擊而昏迷後同時在一個廢棄的浴室醒來,他們面前的地上赫然躺著一具屍體!我必須承認我並沒有特別喜歡這種可說是單純練膽的作品(好吧,大概是我太膽小了。stO),因為實在太恐怖了(光是宣傳海報就足以令許多人退縮不前),而且情節多少也算是脫離了現實,不過整個驚悚氛圍的確從頭到尾都令人坐立難安,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這的確是相當傑出的恐怖片。
那些被真兇綁架的人都是他認為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他們必須以極端殘酷噁心的方式逃脫被囚禁的地方,『I wanna play a game』(我想玩個遊戲),他說得輕描淡寫,不過受害者所受到的驚嚇絕對是永生難忘,因為他所謂的遊戲竟然是強迫受害者以自己的生命做為賭注。兩人絞盡腦汁回想已試圖找出線索(相信觀眾也是挖空了心思),真兇到底是誰十足吊人胃口,這個謎題直到最後才揭曉,當那具『屍體』突然站起來時,不只是亞當,相信連觀眾也驚訝得下巴都要掉了……@@
花絮:溫導和雷(Leigh Whannell)曾試圖在墨爾本兜售劇本。明顯模仿了達利歐阿基多(Dario Argento)的掌鏡風格;雷(Leigh Whannell)表示那個骯髒的浴室是致敬【猜火車】(trainspotting)。溫導原本想以2.35:1的格式來拍,可惜礙於預算有限而只能用1.85:1的格式。溫導和雷(Leigh Whannell)重拍了很多鏡頭,但當時卡司已解散了,所以兩人被迫親自上陣,就盡量以特寫或不拍臉來帶過。總共只拍了十八天。總共死了六個人,都是男性。本來被審查為NC-17級,在溫導刪減了一些橋段後才被改為R級。原本是要直接發行DVD,後來因為試映獲得好評而讓片廠改變了想法。溫導決定不領片酬而改拿票房獲益。凱利(Cary Elwes)聲稱沒收到約定的1%票房獲益而狀告製作人和製片公司。
http://www.imdb.com/title/tt0387564/
2024/08/07
- Aug 03 Sat 2024 22:15
Lola rennt (蘿拉快跑) 1998
由湯姆提克威爾(Tom Tykwer)自編自導,主演蘿拉的則是法蘭卡波坦特(Franka Potente),製作成本是三百五十萬馬克,當年在德國囊括兩千多萬馬克,風光地坐上年度冠軍寶座。
雖然拍攝手法相當前衛而具有實驗性,但是故事架構明顯模仿了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機遇之歌】(przypadek),片時僅僅八十分鐘,內容分成三個段落(開頭模仿【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風格的卡通真是讓人忍俊不住啊^^"),不過其實是在同樣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時間重置而過程不同的表現形式傳神地解釋了何謂『蝴蝶效應』,加上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從旁襯托,還有蘿拉一頭紅色的亂髮和全身溼黏的汗水,無一不告訴觀眾情況有多麼緊急。
不過情節其實很簡單,蘿拉的混混男友搞丟了要交給老大的十萬馬克贓款,所以蘿拉必須在廿分鐘內為他奔走救急,鬼才提導(Tom Tykwer)以非線性敘事手法來呈現這個在刺激之餘也略顯單調的故事,真可謂是神來之筆,也令人忍不住開始思考,如果人生也可以像玩電動遊戲失敗後按下啟動鍵就重新開始的話,相信在那麼多個平行時空中,人的命運也會像蘿拉與其男友那樣有著不同的結果(淒慘落魄就再重來,幸福順利就按存檔,讚啦!)。
這樣的情節在視聽娛樂外也帶有生命省思,因為人們其實一直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做出不同的判斷或決定,猶如走到岔路上就要做出選擇那樣而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一旦做出錯誤判斷或決定就幾乎會導致悲劇(就像第一次和第二次那樣)stO;不過若是運氣好一點的話,再大的困難也能夠迎刃而解(就像第三次那樣)@@。儘管人生會有什麼發展幾乎是由先天的資質和後天的努力所構成,不過相信很多人也不敢否認其實有些事情純粹只是看運氣如何罷了……
花絮:借電話卡給曼尼的老婦由飾演曼尼的莫里茲布列楚(Moritz Bleibtreau)的母親所客串演出。開頭用了三百個臨演排出片名。唸開頭旁白的是在德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敘述者漢斯帕許(Hans Paetsch)。開頭的詩作取自湯瑪斯艾略特(T.S. Eliot)的《Little Gidding》。旋轉的運鏡風格偷師自【迷魂記】(vertigo),因為提導(Tom Tykwer)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粉絲。提導(Tom Tykwer)以紅黃兩色來表示危險,紅色跟蘿拉有關(例如她的頭髮和電話),黃色跟曼尼有關(例如電話亭和超市)。蘿拉僅有廿分鐘籌錢,她賭輪盤也是押20號。就是那個男人偷了蘿拉的電動腳踏車。傑森布倫(Jason Blum)在米拉麥克斯任職時曾錯過採購此片的機會,他說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看到此片票房大好後曾氣得將點燃的香菸往他的臉上丟。小泉歡晃表示此片是〈薩爾達傳說:魔吉拉的面具〉的創作靈感來源。
http://www.imdb.com/title/tt0130827/
2024/08/03
- Jul 30 Tue 2024 23:40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戰略迷魂) 2004
【諜網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的重拍版本,由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李佛薛柏(Liev Schreiber)和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製作成本高達八千萬美元,不過在北美只開出六千五百多萬美元,在海外也欲振乏力地僅收入三千萬美元,全球票房連一億美元也達不到,大概率是賠了。
可以看做是趁著美國民眾因為911恐怖攻擊事件而對國家安全產生疑慮且甚至是恐慌的時候重拍了頗能呼應時勢的老片,儘管正值具有復仇意味的伊拉克戰爭,不過此片還是很節制地將魔頭設定為黑心企業而非某個和美國敵對的國家。另外,既然是舊酒新瓶,在時空背景方面當然就會有所調整,戰爭從韓戰改成了波斯灣戰爭,情況也從美蘇對抗改成了企業陰謀,甚至連角色的配置跟行動都有改動,其中沒變的大概就是令人寒毛倒豎的洗腦手法。(啊,還有片名也沒變,能想到將原版中的中國滿州當作企業名稱而無須更改片名也是頗有創意。^^")
還算是滿有質感的新黑色政治驚悚片,無奈由於氣氛太過沉重而降低了娛樂性,儘管被夢境困擾的馬可追蹤真相的過程相當吸引人,但是因為犯罪手法稍嫌離奇而缺乏真實感(如果能夠以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人的意志,那還真的是很駭人聽聞啊!@@)。結局如綿綿陰雨中傳來一聲雷鳴,即將攀上大位的雷蒙竟然甘願拉著母親同歸於盡,而原先被觸動洗腦密語的馬可則突然恢復意志來為國除害,這樣是很大快人心啦,可惜就淪為矯情又離譜了!
花絮: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和尼爾喬丹(Neil Jordan)都曾是掌鏡人選。編劇丹尼爾潘恩(Daniel Pyne)的稿酬是一百萬美元。珍芳達(Jane Fonda)因為不想讓自己的復出作是飾演女反派而婉拒演出。有人猜測梅莉(Meryl Streep)是以希拉蕊柯林頓(Hilary Clinton)為形象來揣摩角色。
http://www.imdb.com/title/tt0368008/
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