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自編自導,主角則是潔娜羅蘭茲(Gena Rowlands)和約翰亞當斯(John Adames),一上映即在威尼斯斬獲金獅(與【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同時獲獎),可惜後來北美票房只有四百多萬美元,標準的叫好不叫座。
算是新黑色犯罪驚悚片,由夫妻檔卡導(John Cassavetes)與潔娜(Gena Rowlands)聯手打造,他包辦編導而她領銜主演,主角是常常被視為弱勢的女人與小孩,兩人因為遭到黑手黨追殺而四處躲藏,骯髒混亂的街道與老舊斑駁的建築暗指兩人走投無路的艱難處境,比爾孔蒂(Bill Conti)的配樂也讓氛圍變得更加沉重(那薩克斯風實在是精湛啊),可惜情節稍嫌薄弱狹隘且過於脫離現實,但是細膩描摹的情感羈絆倒是深刻動人。
故事明顯塗抹了女性主義色彩,假設要負擔累贅並面臨危險,即使是男人也都會想轉身逃開,不過葛洛莉沒有絲毫畏縮退卻,她堅強地對抗所有迎面而來的挑戰並冷靜地照顧朋友託付的任性小孩,展現出女性剛強又溫柔的特質,另外似乎也稍微帶有督促小孩應該乖巧聽從長輩並勇敢面對困難的意味。當時已年近半百的潔娜(Gena Rowlands)穿著裙裝與高跟鞋精彩地詮釋了何謂剛中帶柔(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可惜當年才七、八歲的約翰(John Adames)並沒有表現得很好(金酸莓毫不留情地獻上最差男配角),不過兩人母子情深的對手戲還是令人動容。
葛洛莉教導菲爾向墓碑說出心裡話是相當出色的一筆,不只寓意深遠,而且還埋下了結局的伏筆。墓地寂寥荒涼且牽引出失落傷心的感覺,但是人們都需要揮別過去而展開新生;最後菲爾以為葛洛莉已死而深情地在心裡向她告白極為觸動人心,而她突然現身隨即將原本的憂傷掃去而帶來了嶄新的歡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使在悲觀失望中也要懷抱著樂觀希望。他因為她而變得成熟懂事,她則因為他而變得溫柔重情,此情此景有如一股暖流湧上了人們的心頭……QQ
花絮:卡導(John Cassavetes)為童星瑞克施洛德(Rick Schroder)量身訂做了菲爾,不料他一直都忙於其他工作,而米高梅隨後也沒了興致,於是卡導(John Cassavetes)就改找哥倫比亞。卡導(John Cassavetes)原本只是想要將劇本賣給哥倫比亞而已,不過因為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婉拒主演邀約,於是哥倫比亞決定直接請卡導(John Cassavetes)夫妻倆來拍。卡導(John Cassavetes)和哥倫比亞高層以及製作經理史蒂芬凱斯頓(Stephen F. Kesten)在拍攝期間爭執不斷。總共有將近四百個小孩參加了試鏡。潔娜(Gena Rowlands)即使下戲也依然維持在角色裡,因為她想要和約翰(John Adames)保持著角色關係。後製在1979年底就完成了,但是哥倫比亞因為擔心票房不佳而猶豫了一年之久。卡導(John Cassavetes)曾經寫了續集劇本,不過最後沒有拍成。卡導(John Cassavetes)最後獲得奧斯卡提名的作品。獲得黑澤明的高度讚賞。卡導(John Cassavetes)唯一被重拍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0798/
2023/06/07
目前分類:1980~1989 (285)
- Jun 07 Wed 2023 22:50
Gloria (女煞葛洛莉) 1980
- Mar 21 Tue 2023 22:05
top secret! (笑破鐵幕) 1984
吉姆亞伯拉罕(Jim Abrahams)和祖克兄弟(David & Jerry Zucker)的再次合作,方基墨(Val Kilmer)首次擔綱演出,搭配的女主角是露西古特里吉(Lucy Gutteridge),製作成本大約是九百萬美元,最終在北美收穫了兩千萬美元。
三人信手拈來盡是幽默風趣,輕快地調侃了二戰與冷戰時期的諜報電影(而其他許多人事物也都中槍了,例如艾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和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的表演風格等等。),而且胡亂地玩了語言遊戲(可惜我聽不懂@@),雖然火侯明顯不及【空前絕後滿天飛】(airplane!),但是仍有其可看之處(瑞典圖書館橋段是逆向拍攝實在還滿有創意的),有些笑點真的會令人噴飯,讚啦!^^"
花絮:三個導演都客串演出了在道具室門口準備要逮捕尼克的東德軍人。東德國歌其實是三位導演所就讀高中的進行曲改編版。福特的平托因為油箱位置設計不當而頻頻引發爆炸,最後甚至讓福特付出高額賠款。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8286/
2023/03/21
- Jan 20 Fri 2023 01:00
dragnet (警網) 1987
改編自1950年代初開播的同名長壽電視劇,湯姆曼凱維茲(Tom Mankiewicz)的大銀幕導演初作,由丹艾克洛伊(Dan Aykroyd)、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克里斯多福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等人主演,製作成本為兩千萬美元,北美票房則開出五千七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十四。
對同名電視劇的致敬兼嘲諷,老套的角色設定──性格迥異的警探搭檔,不過還是能夠擦出幽默逗趣的火花,而其中對『道貌岸然』的形象描繪令人印象深刻(表面上是受人景仰的牧師,實際上是使整個城市陷入混亂恐慌的幕後黑手。),算是及格的爆米花電影了。
花絮:精工真的早在1983年就發明出行動電視裝置。哈利摩根(Harry Morgan)繼續扮演了他在電視劇中的角色。亞柏特布魯克斯(Albert Brooks)曾是派普的考慮人選,不過他婉拒了;丹艾克洛伊(Dan Aykroyd)曾想找約翰貝魯西(John Belushi)來飾演派普,無奈他檔期衝突了。原本預定要掌鏡的泰德柯契夫(Ted Kotcheff)因為不滿意劇本而決定退出。重現了電視劇開頭的經典旁白。曾贊助過電視劇的契斯特菲爾德香菸再度出現了──喬第一次坐在桌邊時。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2925/
2023/01/20
- Jan 01 Sun 2023 23:30
英雄本色2 1987
前言:我去配了新眼鏡,眼前可謂為之一亮啊^^y!『你驚咩?』『我唔係驚,我係好驚。』
【英雄本色】狂掃三千多萬港幣,所以新藝城打鐵趁熱,很快地在隔年就推出續集,最終收穫兩千兩百多萬港幣,年度排名第六。
人情義理的刻畫仍令人感慨,可惜動作場面的呈現實在太過浮誇,整個情節架構也顯得鬆垮,就算有初作的號召力與狄龍、周潤發、張國榮等人的明星光環所加持,我依然覺得是狗尾續貂了。stO
花絮:某些橋段致敬了【教父】(the godfather),阿Ken問警察的『you talking to me』則明顯取自【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聯手編導的吳宇森和徐克兩人在剪輯上僵持不下,吳剪出了一百六十分鐘,徐則認為應該要剪到兩小時以內比較好,新藝城在商業考量後將最終版本剪到一百零五分鐘,吳得知後氣到一度否認此片為自己所執導。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6980&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4357/
2023/01/01
- Dec 29 Thu 2022 23:05
the jewel of Nile (尼羅河寶石) 1985
【綠寶石】(romancing the stone)的續集,卡司算是原班人馬,導演則換成路易斯提格(Lewis Teague),製作成本兩千五百萬美元(前作的兩倍半),在北美則是和前作一樣收穫了七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七),可惜在海外稍微乏力而只再進帳兩千多萬美元,所以全球票房也就停在九千六百多萬美元了。
套用公式的冒險動作浪漫喜劇,男女主角和配角(丹尼狄維托(Danny DeVito)的喜感真的是渾然天成啊,快笑死我了!stO)在荒漠裡躲避追殺(上次則是在叢林裡),他們一直遭遇危機,然後也總是化險為夷。可惜此片似乎無法複製出前作的魅力,而且情節也過於鬆垮,不過這種無腦的羅曼蒂克與無限的主角威能在令人噴飯之餘也還是會有那麼一點嚮往吧,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都很平淡,所以會想透過電影去感受(偽體驗?)一點冒險刺激也是人之常情啦!
另外,最後奧瑪的造勢大會很明顯是以納粹的黨代表大會為模板吧(整個會場布置實在是超像的),諷刺意味十足。而由比利歐遜(Billy Ocean)所演唱的主題曲「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當年在歐美相當紅,也可以看作是此片的魅力之一吧!
花絮:凱絲琳特納(Kathleen Turner)因為第一集和福斯談薪時很不愉快,加上她很不喜歡此片的劇本,所以她始終很排斥拍攝此片,直到福斯打算對她提告求償兩千五百萬美元時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答應。有三個製作團隊成員在探查拍攝地點時墜機身亡。凱文列文(Kevin Levine)和大衛艾薩克斯(David Isaacs)後來有潤飾過劇本,不過他們都沒有掛名編劇。在非洲的拍攝過程遭遇了重重的困難,最先是一些拍攝器材被海關扣留,直到賄賂了才得以通關,再來就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攝氏四十幾度高溫,而且劇組有時也一團亂,甚至出現過沒有準備底片的離譜情況。角色原作者黛安湯瑪斯(Diane Thomas)在此片上映一個多月前車禍身亡。因為系列兩集的票房都很不錯,所以福斯一直想繼續拍第三集(還早已命名為【the Crimson Eagle】),無奈凱絲琳(Kathleen Turner)已毫無意願,所以這個計畫就一直擱置下去,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曾於2000年代中試圖使之實現(片名改為【racing the monsoon】),可惜還是無法如願。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9370/
2022/12/29
- Dec 22 Thu 2022 23:55
the secret of my success (成功的秘密) 1987
由麥可福克斯(Michael J. Fox)領銜主演,搭配的女主角是海倫史萊特(Helen Slater),導演則是赫柏特羅斯(Herbert Ross),製作成本是一千兩百萬美元,在北美收進六千六百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七),在海外則再添上四千四百萬美元,全球票房突破一億一千萬美元,而且之後在出租市場上更是賺入近三千萬美元。
標準的美式喜劇,配樂和音樂都很融入整個氛圍,可惜情節有點荒唐。男主角設定為雅痞,無名小卒懷抱著巨大夢想,最後受到大人物的賞識而嶄露頭角,一切都好順利(一人分飾兩角),一切都很浪漫(抱得美人歸),嗯,想像一下是有益身心健康啦,再多想的話就會得內傷了。stO
花絮:卡洛瑟斯(AJ Carothers)的劇本是男主角為父執輩工作,然後和他召來的妓女墜入情網,但是環球並不滿意這個劇本,他們聘請吉姆凱許(Jim Cash)和小傑克艾普斯(Jack Epps Jr.)來修改劇本,他們將妓女改成情婦,並加進薇拉這個角色。克莉絲蒂麥克尼科(Kristy McNichol)是羅導(Herbert Ross)最初屬意的女主角人選,不過後來在開拍前兩週覺得患有躁鬱症的她頗難共事而將她辭退。製片的雷斯達因利潤分配爭議對發片的環球提出告訴,但訴訟結果如何外界不得而知。常被拿來和【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比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3936/
2022/12/22
- Dec 03 Sat 2022 00:35
a view to a kill (雷霆殺機) 1985
007系列第十四作(我原本計畫今年初就要看的,但是卻遲遲無法取得DVD,所以就拖到現在才看了。stO),片名取自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的短篇小說《from a view to a kill》(不過故事其實完全是原創的),也是羅傑(Roger Moore)最後一次飾演龐德,編導也都沒換,製作成本是三千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收穫了五千萬美元,其他地區加起來則是一億美元,全球票房總計為一億五千萬美元。
風格浮誇,情節鬆散,評價平庸,算是為羅傑(Roger Moore)的油膩007形象畫下一個瀟灑浪漫的句點(?)。龐德一開始就很帥氣地在西伯利亞雪地裡的槍林彈雨中取回死去的003身上的晶片,順利完成任務的他緊接著就去調查疑似和蘇聯勾結的富商佐倫。好,各位男人們,可以開始想像自己是詹哥了。同名主題曲由杜蘭杜蘭(Duran Duran)所演唱,偏向搖滾的編曲震盪出一股勇敢無畏的氣勢,讚啦!
詹哥首先來到巴黎跟另一個特務見面,不料對方沒幾分鐘就領便當了,殺手也從艾菲爾鐵塔上乘著飛行傘逃走了,縱使詹哥在街上橫衝直撞也無法追到她,還因此挨了上司一頓罵。好吧,那麼就假裝成買馬人去佐倫的莊園偵查一下吧(哇!馬竟然打了類固醇,難怪能拿冠軍。)!無奈一下子身分就被識破了,同事遇害了,詹哥則被佐倫逼著一起賽馬,而隨車被推入湖裡的詹哥靠著吸輪胎的氣而逃過一劫(真正有夠譀stO),不過這次他仍然算有賺到,因為跟佐倫身材健美的女保鑣上了床。
鏡頭一轉,詹哥來到了舊金山跟CIA特務會面,也慢慢地察覺到佐倫在當地探油及採礦事業中不太尋常的動作(原來這個瘋子想要淹沒整個矽谷,這樣他就能壟斷晶片市場了。)。後來他在逃跑時遇到了以前打過照面的蘇聯特務,兩人泡澡又做愛,真是爽翻了。後來他又跟蹤一個年輕貌美的女人回家(這可以用跟騷法來辦了吧= ="),不過這次在解決完不速之客後竟然很克制地沒有跟她上床,充分展現了他的紳士風範(@@?)。
後來詹哥和史黛西被困在陷入火海的大樓電梯裡,他臨危不亂地讓兩人脫離了困境,還很勇地扛著她逃出現場,真是太帥啦。最後,兩人混進了佐倫的礦坑,也終於發現了他的陰謀。黑美人在得知自己被佐倫遺棄後憤而以命阻止了他的計畫,而詹哥則為了救史黛西而攀上了佐倫汽艇的繩梯。最後詹哥和佐倫在金門大橋上的搏鬥無疑是生死一瞬間,而活下來的當然是詹哥囉。^^y
雖然這次只玩了兩個地方,不過相信鄉民也都能看出整個行程是相當有深度的(@@?)。而詹哥在完成任務後終究還是按捺不住了,他和史黛西一起沖著澡,此前兩人做了啥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見他之前裝紳士只是被盜帳號而已stO。啊!好希望可以變成詹哥啊!^^"
先來提一些選角時的傳聞。提摩西達頓(Timothy Dalton)已經成為備胎,一旦羅傑(Roger Moore)不演了,他就立刻補上。波德瑞克(Bo Derek)、莎朗史東(Sharon Stone)與普莉西拉普雷斯利(Priscilla Presley)都曾是史黛西的考慮人選。本來是要找此前演出【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s me)的芭芭拉巴赫(Barbara Bach)繼續飾演蘇聯特務安雅亞瑪索娃,但她婉拒了,編劇也只好另創新角;而瑪麗安達波(Maryam d'Abo)曾試鏡爭取此角,可惜因為太年輕而被刷掉。大衛鮑伊(David Bowie)是佐倫的考慮人選,不過他決定去演【魔王迷宮】(labyrinth)(後於2003年坦承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龐德電影,甚至連看都沒看過)。
然後是一些有關製作與拍攝的瑣事。拍攝行程因為片場燒毀而延宕了好幾個月。葛導(John Glen)希望曾一同撰寫【八爪女】(Octopussy)劇本的喬治麥當勞佛雷瑟(George MacDonald Fraser)可以再來合寫劇本,可是他當時忙於其他事情而只得婉拒。蝴蝶釣鉤殺人手法的構想原本要應用在【太空城】(Moonraker),不過當時是要用蜜蜂。幾乎所有的動作場面都是使用替身。西伯利亞橋段其實是在冰島拍攝。芭芭拉布洛寇利(Barbara Broccoli)每天早上都必須去叫討厭早起的葛莉絲瓊斯(Grace Jones)起床上工。杜夫朗格(Dolph Lundgren)因為當時正在和葛莉絲(Grace Jones)交往而常在片場出現,所以就幸運獲得演出戈哥將軍保鑣的機會(雖然只有少少的鏡頭)。羅傑(Roger Moore)和葛莉絲(Grace Jones)在片場處得並不融洽。特技演員鮑伯西蒙斯(Bob Simmons)最後一次參與系列作,因為他於1987年不幸過世。杜蘭杜蘭(Duran Duran)能夠譜寫主題曲是因為他們的貝斯手約翰泰勒(John Taylor)在一場宴會上遇見了製作人亞柏特布洛寇利(Albert R. Broccoli),不過據說主旋律譜寫者約翰貝瑞(John Barry)並不是很贊同由流行搖滾樂團來主唱。滑雪橋段由湯瑪斯席姆斯(Thomas Sims)擔任替身。來自法國的雷米朱利安特技團貢獻了許多特技鏡頭,不過開消防車橋段卻因為特技人員太矮踩不到油門而導致拍攝工作一度停擺,所幸當過貨車司機的羅傑(Roger Moore)請纓上陣才得以順利拍下去。舊金山首任女市長黛安方斯坦(Dianne Feinstein)在前三任龐德中最喜歡羅傑(Roger Moore),所以她在拍攝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也因此決定就在這裡舉行全球首映,而且還和慈善團體共襄盛舉。
最後則是花絮。羅傑(Roger Moore)拍攝此片時已經五十七歲,至今仍是最老紀錄。錢班霓最初的扮演者洛伊絲麥斯威爾(Lois Maxwell)當時也已年近六旬,她被告知是最後一次飾演此角時曾表示想改演M,不過沒有如願,總計她在這廿三年間演了十四作,只露臉大約一小時,台詞也少於兩百句。七項系列首見:黑皮膚的龐德女郎、龐德到俄羅斯境內出任務、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與哈利索茲曼(Harry Saltzman)以外的人一同掛名製作人、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參與過多部系列作的繼子麥可威爾森(Michael G. Wilson)掛名製作人、不在英國首映、獲得金酸莓演員獎項提名(譚雅羅柏茲(Tanya Roberts))以及獲得奧斯卡演員獎項(克里斯多福華肯(Christopher Walken))。唯一主題曲在美國告示牌單曲榜攻頂的系列作。最後一次在片頭完整播放主題曲,後來的系列作都會剪到三分鐘左右。將企業命名為『佐倫』(Zorin)其實很有風險,因為『卓然』(Zoran)曾揚言提告。擔任過龐德女郎的莫德亞當斯(Maud Adams)在碼頭橋段有客串演出,但一時間沒人能在鏡頭上找到她,直到好幾年後才被指認出來。羅傑(Roger Moore)在自己演出的系列七作中最不喜歡的就是此片。卡爾莫納醫生的原型即是約瑟夫門格勒(Josef Mengele)。情節跟【金手指】(Goldfinger)很相似。宣傳海報上龐德明顯高於龐德女郎,不過若以實際情況來講的話是不可能這樣的,羅傑(Roger Moore)大約六呎一吋,而五呎十吋半的葛莉絲(Grace Jones)在穿上高跟鞋後應該是會高過他的。兩位龐德女郎當時都謊報了年紀,葛莉絲(Grace Jones)報1952年,譚雅(Tanya Roberts)則報1955年,其實她們分別是1948年與1949年生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在2003年有做過實驗,結果是在水中根本不可能以吸輪胎氣這種方式存活下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0264/
2022/12/03
- Oct 15 Sat 2022 23:45
the terminator (魔鬼終結者) 1984
由當時尚未成名的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領銜主演,女主角和第一男配角分別是琳達漢米爾頓(Linda Hamilton)和麥可賓(Michael Biehn),導演則是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製作成本僅僅六百四十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收穫了三千八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第廿一),在海外則賺進四千萬美元,全球票房總計是七千八百多萬美元。由於票房不錯,此片強力地帶動了流行趨勢,隨後也衍生出多部續集(票房與口碑都大爆發的系列第二作也讓此片的歷史地位跟著水漲船高),美國電影學會於2001年將其列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之一,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於2008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中。
劇本由後來結為夫妻的柯導(James Cameron)與蓋兒安赫德(Gale Anne Hurd)所合寫(其實後者只是大概給點意見而已),而前者的運鏡功力亦極為優異,一舉贏得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與最佳編劇,也讓當時都還未滿卅歲的兩人聲名鵲起,雖然時間邏輯有點弔詭(擔任領袖的兒子派部下回到過去搭救他的母親,結果這個部下和他母親發生關係而變成他的父親?這是不是有一點牽強呢?嗯,我覺得不只是有一點而已矣,任何人聽到都會想要大笑吧!stO),不過在科幻設計與氛圍營造上的造詣實在太過精湛,所以也就毫無疑問地演變成瑕不掩瑜的情況了。
內容揉合了科幻與動作等元素,敘事手法純熟,推進節奏快速,不管在情節的鋪陳或鏡頭的呈現上都頗有質感,兼具了精緻的藝術感與豐富的娛樂性,其獨特的時空觀點、炫目的電腦特效、入情入景的配樂、驚險刺激的動作場面與冷峻寂寥的末日情境也都相當令人著迷,無疑已在電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每次看柯導(James Cameron)的作品都會讓我再度認知到他真的是曠世奇才,年紀輕輕就能在編劇和導演兩方面都取得非凡的成就,這就是所謂的『英雄出少年』吧。
接下去來說說三個主要演員。當年在健美界已登頂的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轉戰電影圈後還未取得成功,已卅幾歲的他演技略顯生硬,不過就正好適合演出這個冷酷強悍又沉默寡言的改造人(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五十大反派之一),他渾身散發出陽剛氣息,穿越時空而來的出場亦令人印象深刻,皮衣皮褲加墨鏡的造型充滿了男子氣概,面無表情地講出『I'll be back』也實在很酷,此片絕對是他的成名作,也自此奠定他動作片巨星的地位。而女主角琳達(Linda Hamilton)雖然不算美,但是仍恰如其分地詮釋出角色所需要的堅毅性格;麥克(Michael Biehn)則是稱職地扮演了綠葉,其憂鬱又剛強的氣質亦令人難忘。
時空背景設定在1984年與2029年,來自未來的死亡威脅令人瞠目結舌,無辜枉死的性命則表示人生無常,故事亦由此塑造出一股神秘的恐懼感。改造人腦中已被輸入獵殺莎拉的指令,它猶如來自未來的死神,也彷彿象徵著恣意妄為的邪惡。而凱爾則像是這片黑暗裡的一點微光,雖然力有未逮,但是仍盡其所能地引導著茫然無措的人們走向逃出生天的出口。兩人分別代表了末日的絕望與希望,有如為情節塗抹上宗教色彩與哲學思維,也加深了故事的意涵。
結尾堪稱高潮迭起,改造人鍥而不捨地追殺莎拉,凱爾也不辱使命地保護著她,兩人似乎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它的糾纏。被卡車輾過,它只是有點跛腳而已;被火燒,它只是外皮損壞罷了;被引爆,它還是可以繼續運作;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摧毀它呢?原來是用機器將它壓軋破壞。這段層遞式的描述堪稱是說故事的範本,也將從頭到尾蓄積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道,而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意味的結局埋下了續集的伏筆,令人好奇故事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先來說一些構思與選角的傳聞。威廉威許爾(William Wisher)貢獻了一些莎拉對白的創作。派拉蒙一度有意製作,但是他們認為柯導(James Cameron)不足以勝任導演,所以堅持要親自掌鏡的柯導(James Cameron)就回絕了。柯導(James Cameron)原本的構想中回到過去的改造人和人類都不只一個,但後來多方考量下決定簡單一點就好。柯導(James Cameron)說故事靈感來自他做的惡夢,他後來將以象徵性的一美元將劇本賣給對興致盎然的蓋兒(Gale Anne Hurd),條件是必須由他親自掌鏡;他後來也曾表示【奇幻人間】(the outer limits)、【the driver】和【衝鋒飛車隊】(mad Max 2)是靈感來源。拍攝工作因為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還忙於【毀天滅地】(Conan the destroyer)而延後好幾個月,福斯高層在這時給了柯導(James Cameron)撰寫【異形2】(aliens)劇本的工作。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原本是要演凱爾,但柯導(James Cameron)覺得很難再找到比他壯的人來演改造人,所以就直接讓他演改造人了。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蘿珊娜亞奎特(Rosanna Arquette)和莉亞湯普森(Lea Thompson)都曾試鏡爭演女主角。麗莎藍格洛斯(Lisa Langlois)曾被邀演女主角,但她當時還有其他試鏡要準備,她幾經猶豫還是決定退出,這決定日後也讓她後悔不已。黛博拉溫格(Debra Winger)曾試鏡成功,但她後來改變主意而決定婉拒。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in Leigh)因為年紀太輕而無緣主演女主角。
接著再說一些有關製作和拍攝的瑣事。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非常投入角色,不只勤練槍械操作,還刻意不和另兩位主角互動。柯導(James Cameron)和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兩人為了那句經典台詞吵得很兇,後者說改造人應該是講『I wil be back』比較自然,不過前者很堅持,後者也只好屈服。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替身是彼得肯特(Peter Kent),後者後來長期擔任前者的替身。劇組必須常常大半夜在外面拍攝,加上根本沒拿到許可,所以整個過程的壓力都很大。改造人闖進武器店的橋段是最後才補拍的,而且是柯導(James Cameron)自掏腰包。創世紀(genesis)的鍵盤手東尼班克斯(Tony Banks)曾被邀寫配樂,但他正忙於【starship】而婉拒了。柯導(James Cameron)最先是找勞勃波汀(Rob Bottin)來擔任化妝設計師,但他正準備投入【突變第三型】(the thing)而婉拒,柯導(James Cameron)隨後找上迪克史密斯(Dick Smith),他則覺得力有未逮而婉拒,不過他轉而向柯導(James Cameron)推薦了他的朋友史丹溫斯頓(Stan Winston),沒想到這兩人特別地合拍,變成好友的兩人此後又合作了【異形2】(aliens)和【魔鬼終結者2】(the terminator: judgment day)等經典作品。
最後則是一些花絮。凱爾當時廿六歲,莎拉則是十九歲。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首次演出恐怖片及飾演反派。改造人總共亮相了廿一分鐘,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只有十幾句台詞。兩個系列唯一:1.85:1的圖像縱橫比以及有正面裸露。獲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盛讚。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8247/
2022/10/15
- Sep 26 Mon 2022 23:40
witness (證人) 1985
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領銜主演搭配的女主角是凱莉麥吉里斯(Kelly McGillis),導演則是彼得威爾(Peter Weir),製作成本是一千兩百萬美元,當時在北美囊括了六千八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也來到一億一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都擠進了前十,後來更於2002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愛情電影之一。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男主角等八項提名(最終收穫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剪輯兩項),情節綿密,節奏穩健,氛圍醞釀得兇猛又沉靜,刻意以野蠻世界的勢利相殘來烘托艾米許文化的真誠互助,意境也描繪得很強烈,虔誠善良對照骯髒腐敗,恬淡閒適對照喧囂擾攘,純樸自然對照血腥兇殘,內斂含蓄的感情戲(以瑞秋裸露上身試圖吸引約翰的橋段最為動人)對照驚悚懾人的兇殺案(以薩繆爾目睹謀殺後急中生智而逃過一劫的橋段最為精彩),處處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顯而易見的,兇殺案僅是做為旁襯(不過最後兩個敗類死在穀倉裡以及前來捉拿約翰的警長被眾多聞聲而來的艾米許人所阻擋等橋段倒是頗具諷刺意味),因為主軸其實是感情戲(約翰與薩繆爾如父子般的親情以及約翰與瑞秋欲言又止的愛情都令人深受感動啊),擅長對比不同文化間之牴觸與揉合的威導(Peter Weir)這回又熟練地做出細膩的詮釋,約翰在逗留艾米許社區的期間對人性有了全新的體悟(或許可以稱之為返璞歸真),艾米許人亦由於他而對自身文化的戒律有了不同的觀點(或許可以稱之為從善如流)。
結尾暈染出一抹濃烈的哀愁意味,她不知該不該開口要求他留下來,他不知該不該開口要求她跟他走,兩人似乎都發現自己的要求有點強人所難而久久相對無言,如此困境似乎也注定了兩人今生有緣無分。約翰開車離開,摩西登門慰問,簡單明瞭的差別已道盡了一切,不同世界的兩個人要走在一起實在很難啊!QQ
花絮:故事的靈感來自潘蜜拉華勒斯(Pamela Wallace),劇本在好萊塢傳遞多年,艾德華費德曼(Edward S. Feldman)以兩萬五千美元的報酬聘請威廉凱利(William Kelley)與厄爾華勒斯(Earl W. Wallace)來重寫劇本(原始劇本以瑞秋為主,但是威導(Peter Weir)請兩人將其修改為以約翰為主。),若真能上映則再給予廿二萬五千美元獎金。劇本原名叫『called home』,在艾米許文化裡有死亡的意思。艾德華(Edward S. Feldman)向許多片廠投遞劇本都吃了閉門羹,最終只有派拉蒙表現出興趣。威導(Peter Weir)是艾德華(Edward S. Feldman)的導演首選,可惜他當時已投入【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的前置作業了,艾德華(Edward S. Feldman)隨後找上約翰貝德漢(John Badham),不料還是被拒絕了,幸運的是,【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的製作因為資金調度困難而停擺了,所以威導(Peter Weir)就有空啦。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和林恩李特曼(Lynne Littman)也都曾是導演的考慮人選。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與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都曾是男主角的考慮人選。凱莉麥吉里斯(Kelly McGillis)當時正在格林威治村某咖啡店工作,威導(Peter Weir)和哈里森(Harrison Ford)偕同前往拜訪她。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因為檔期衝突而被迫婉拒女主角邀約。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的大銀幕出道作。哈里森(Harrison Ford)至費城警局觀摩,凱莉(Kelly McGillis)則是和艾米許寡婦以及她的七歲兒子同住。兩人在穀倉調情跳舞的那首曲子「wonderful world」是哈里森(Harrison Ford)親自挑選的。本來結尾男女主角有不少對話,但哈里森(Harrison Ford)當時不巧身體微恙,所以就全被刪掉了。結尾算是致敬了【日正當中】(high noon)。艾米許已婚女人都會戴著無邊帽,所以當女人不戴時多少也就意味著單身。由於艾米許教徒不太願意襄助,所以那些臨演大多是門諾教徒。儘管此片對艾米許文化的描繪已經相當正確了,仍然有艾米許社團覺得觀光客變多會對他們造成困擾而發起抵制。威導(Peter Weir)首次離開家鄉澳洲拍攝電影,同時也是哈里森(Harrison Ford)首次主演非科幻類的作品(也獲得他唯一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當年被奧斯卡提名最佳電影的五作中唯一也提名最佳原著劇本。原本片名取為【home to witness】,但派拉蒙宣傳部覺得這樣有礙宣傳而改掉。獲得黑澤明的讚賞。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0329/
2022/09/26
- Aug 28 Sun 2022 22:30
天城越え (天城山奇案) 1983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59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由渡瀨恆彥、田中裕子與伊藤洋一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三村晴彥。
為了能更貼切地感受故事,我特地重看了在松本諸多名作中仍占有一席之地的原作(第一次看竟然已經將近十年前了),篇幅短短卅頁,意涵卻極為深長。整體來說仍可算是忠於原作,時間軸的抽換也增添了故事的懸疑感,戲劇性有如悶燒的野火,原先看不出什麼異狀,最終卻一發不可收拾。小野寺建造娓娓道出自己年少時離家出走的經歷,不過他刻意隱瞞了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卅多年後,當年偵辦案件的刑警田島找上了經營印刷廠的他,他隱瞞了這麼久的秘密終於還是被發現了……
主要演員就四、五個左右,不過他們都稱職地詮釋了角色。外貌清純的田中大膽的裸露讓她聲名鵲起,長相青澀的伊藤稚嫩的演出也頗受好評,渡瀨傳神地表現出懊悔之情與暗示之意,平幹二朗也細膩地揣摩了累積多時的罪惡感與壓力。而天城山(日本百名山之一)孤絕清冷的美麗景致亦令人驚奇咋舌,置身其中真的會給人一種遺世獨立的奇異感覺,也為這個故事增添了幾許驚悚氣氛。
刑警在事隔卅年後終於查出了少年才是真兇,可是卻搞不懂他的動機,嗯,他的動機的確很隱晦,不過其實也很淺顯,他就是將自己對母親與他人發生關係的憤懣以及對命運的不滿所累積的怨氣發洩在那個流浪漢身上而已。他在天城山隧道猶豫著是否要繼續往前走象徵了青春的徬徨,無奈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他不明白,為何他戀慕的人(母親與大塚花)都會被他討厭的人所玷汙(家裡聘請的工人與流浪漢),他無法相信潔白的花會願意只為了一塊錢而委身於醜陋的流浪漢,那一瞬間,他單純的心靈破碎了,他對人生的期待也幻滅了,所以苦惱又氣憤的他就發狂地刺殺了流浪漢……
花絮:原作中少年的姓名不詳,此片中他的姓名則是來自三導的兒時玩伴。時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在此片上映第二天曾說自己也很想去看看這部賣座電影。
http://www.imdb.com/title/tt0128039/
2022/08/28
- Jul 01 Fri 2022 23:10
稻草人 1987
王童『台灣近代三部曲』之首部曲,由張柏舟和卓勝利等人主演。
故事背景設定在1944年,當時戰爭正如火如荼,台灣人的命運也跟著受到拖磨,其中表現出當時台灣的風俗民情(說難聽點就是貧困窮乏)與台灣人的樂天知命(說難聽點就是愚昧可憐),從人道主義的角度描畫了彼時台灣人的辛酸血淚,並戲謔地道出台灣人在日治時期所經歷的荒謬與悲哀(炸彈丟下來很可能會造成死傷,但是阿發他們一家竟然希望不時有炸彈丟下來,因為這樣他們才有可能三餐溫飽。@@),這些歹命之人在日本的壓榨與戰爭的摧殘下卑微地生存著,再怎麼堅忍的人也幾乎要像水仙那樣被搞瘋了,其艱辛就算沒親身體會過亦可想而知。另外,有一點我想要特別提出來講的是,這種充滿台灣鄉土風格的故事以華語來呈現實在是很彆扭,令人很難完全投入情緒啊!
塗墼厝和蕃薯籤簡直就是以前台灣人艱困苦難的象徵,住得很破爛,吃得很寒酸,當時台灣就是這麼貧窮(現在除非是情況特殊,不然即使是我這種年過四十歲的大叔也沒有體驗過那種生活了,遑論更年輕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台灣社會在物質生活上已經明顯比以前富裕許多(不過當然每個時代都各有其困難,現代人也有以前人沒有面臨過的各種壓力。),那個吃不飽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以廣大的角度來看,如今大多數台灣人的物質生活就算不飽足,也很少會到飢餓的程度。),台灣人一步一腳印地走到現在,其掙扎奮發的過程實在令人感動。
阿發與闊嘴一家人就是當時大多數台灣人的縮影,每天為了生活操勞忙碌,做得是大粒汗小粒汗,結果還是無法換得一家溫飽,對未來也茫然無措,大多是過一天算一天,甚至三餐不繼也是常有的事,很多台灣人就是這樣過了一生。我常常會想起過世多年的祖父和祖母(甚至是未曾見過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他們苦難貧乏的人生已經過去好久了,希望他們可憐的靈魂能夠安詳地休息,我也會永遠記得他們。而父親與母親小時候的生活也都很窮困,工作幾十年來也相當辛苦,期盼他們現在能夠輕鬆自在地度過每一天。
花絮:劇組主要是在宜蘭員山雙連埤拍攝。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2829/
2022/07/01
- May 26 Thu 2022 00:05
七隻狐狸八條狗 1989
由鄭進一自編自導自演,共演的還有廖峻、陳玉蓮和曾志偉等人。
從頭到尾都很胡鬧(連片名也不知所云@@),是有一些笑點啦,但整體而言當然算是雞肋,我也承認這就是湊數用的。stO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15290&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11639710/
2022/05/26
- May 18 Wed 2022 22:05
報告班長 1987
由庹宗華、李興文和楊慶煌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金鰲勳,算是暑假檔。之後接連產出了多部續集,足證此片不凡的魅力。
非常知名的軍教片(不過在今晚以前我似乎沒有從頭到尾看完過stO),當時掀起了台灣一波軍教片熱潮,雖然情節很八股,而且角色設定也很做作,但是許多經典台詞廣為流傳,有些真的是還滿幽默的啦。以前台男成年後就要當兵,對那段數饅頭度日的荒謬歲月一定相當熟悉,我是近廿年前在中坑營區(好像是在精南吧,其實我有點忘了,反正就是比較裡面那個啦,人們說當兵會讓智商下降果然不假啊!)接受新訓的,我的感覺大概是:當下覺得很幹而後來覺得很蠢。那裡面就是那樣子,進去過的人都懂的,總之絕對不是此片演的這樣子。@@
『當兵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退伍是真的。』這句至理名言相信大家都認同,不過現在台男流行在網路上吹噓自己當兵時三千公尺跑幾分鐘,而且對該項成績深信不疑,那就又是另一個故事啦!^^"
花絮:在台東太平營區和高雄衛武營營區拍攝。
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11559&display_set=big5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7322/
2022/05/18
- May 14 Sat 2022 22:00
ghostbusters (魔鬼剋星) 1984
由比爾莫瑞(Bill Murray)、丹艾克洛伊(Dan Aykroyd)、哈洛雷米斯(Harold Ramis)和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伊凡瑞特曼(Ivan Reitman),製作成本是三千萬美元,但光在北美就囊括將近兩億三千萬美元,年度排名僅輸給【比佛利山超級警探】(Beverly Hills cop)而屈居亞軍,而在海外又收入六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堂堂逼近了三億美元。續集在1989年上映,但票房與評價皆不如此片。先於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喜劇,後於2015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內,足見其在大眾文化上的影響力。哥倫比亞又於2016年推出了女性版本,雖然是冷飯熱炒,不過也更加證明了此片的商業價值。
算是超自然喜劇,紐約市竟然出現鬼怪,而三個失業者則順勢成立了捉鬼公司。由丹(Dan Aykroyd)和哈洛(Harold Ramis)合寫的劇本相當胡鬧(那個很像米其林吉祥物的棉花糖寶寶真是快笑死我了^^"),視覺特效很有喜感,氛圍則融合了懸疑恐怖與浪漫詼諧,聯合建構出一個令人發噱的自嗨情境,不過也就正是這個戲謔調調吸引了一群狂熱愛好者(甚至連小孩都很愛,因為恰好滿足了他們對科學家拯救世界的天真想像。),而由小雷帕克(Ray Parker Jr.)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也相當有趣。另外,猶記得小時候有玩過根據此片改編而成的大型機台遊戲(不過那時當然是不知道啦stO),而那竟然已經是近卅年前的事情了,真是歲月不待人啊!@@
花絮:本來預定由約翰貝魯西(John Belushi)和丹(Dan Aykroyd)來主演,但前者不幸在開拍前就過世了,後來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也都曾是彼得的考慮人選。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推辭了主演邀約;吉維蔡斯(Chevy Chase)和史蒂夫葛騰柏格(Steve Guttenberg)都婉拒主演彼得(後者是因為要演【金牌警校軍】(police academy));約翰坎迪(John Candy)也婉拒出演路易斯。艾迪墨菲(Eddie Murphy)婉拒出演溫斯頓,所以此角的戲分也就被削減了。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曾試鏡爭取出演丹娜。演員們常常有即興演出,特別是比爾(Bill Murray)。場景原本要設定在芝加哥。場景設定在紐約,不過室內景大多是在洛杉磯拍的(甚至連主角們租的那個消防站也是)。拍攝時的片名取為【ghoststoppers】或【ghostblasters】。片名和環球在1970年代的兒童節目【the ghost busters】雷同而潛藏法律問題,因此演員們拍攝時有唸到片名的話都要拍兩次,一次唸『ghostbusters』,一次唸『ghostbreakers』,但後來製作人覺得這樣費時又耗錢,就決定還是直接拍了。棉花糖寶寶裝總共做了三套,一套要價兩萬美元。哈維漫畫控告製作人涉嫌抄襲那個鬼怪標誌,法院最終也贊同這個指控。林賽白金漢(Lindsey Buckingham)和休伊路易斯(Huey Lewis)都曾婉拒撰寫主題曲,後者後來甚至還控告雷(Ray Parker Jr.)抄襲他們的「I want a new drug」。後製做得相當急迫,導致上映得有點匆促,但戲謔風格正好可以順勢掩飾掉一些瑕疵。哈洛(Harold Ramis)於2014年過世,粉絲紛紛至紐約當初拍攝的那個消防站去向他致意。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7332/
2022/05/14
- Feb 08 Tue 2022 00:25
black rain (黑雨) 1989
由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高倉健、松田優作、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和凱特卡普蕭(Kate Capshaw)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製作成本是三千萬美元,在北美收了四千六百多萬美元,在海外則收了八千八百多萬美元(其中在日本的票房是廿三億日圓(獲益高達十三億五千萬日圓),年度排名順利擠進前十。),全球票房大約是一億三千多萬美元。
兩個紐約的警探赴大阪移交嫌犯時不慎讓嫌犯脫逃了,於是兩人決定要留在當地追緝嫌犯,這樣的故事還算新鮮,不過接下來的情節就幾乎是套用了公式(美日工作習性的扞格以及脾氣火爆的美國警探多次試圖越線等等),有點像是把美國警匪片放進了日本框架裡面(其中甚至稍微地觸碰了對美日雙方來說都非常敏感的核爆事件),氛圍極為兇狠狂暴,場景也偏向陰冷破敗,儘管形式有點古怪彆扭,但是在文化差異、袍澤情誼與榮譽意識等方面的著墨倒是頗具深意。
麥可(Michael Douglas)和高倉的對手戲與其說是精彩激昂,倒不如說是平穩互補,而且兩人的風采其實被松田搶走了不少@@。尼克康克林和松本正弘兩人的性格迥然不同,但他們卻先後對彼此有所啟發,後者警醒前者應該盡忠職守而不是偷拿逮捕毒販時的贓款,前者則鼓舞後者有時應該拋棄紀律的包袱而豁出一切去達成目標。稍顯驚喜的結局有如畫龍點睛般充滿了硬漢故作瀟灑的意味,君子之交常常是淡如水,而英雄往往是惺惺相惜啊!
花絮:原本是【比佛利山超級警探2:轟天雷】(Beverly Hills cop II)的劇本。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婉拒執導演筒。成龍婉拒出演佐藤,因為他認為觀眾並不想看他演壞人。派拉蒙從一大堆男星中挑中麥可(Michael Douglas)來當主角,因為他和兩個製作人都相當友好,這也是他第一次在大銀幕上飾演警探。查理邀正弘上台唱歌的橋段是安迪(Andy Garcia)的構想。最後在酒廠的槍戰橋段其實是在加州拍的,因為製作人的簽證過期了。大部分的鏡頭都是由霍華亞瑟頓(Howard Atherton)擔任攝影指導,但後來在日本的部分鏡頭則改由揚德邦特(Jan de Bont)來操作。史導(Ridley Scott)和揚(Jan de Bont)兩人首次使用超級35毫米膠片。史導(Ridley Scott)和漢斯齊默(Hans Zimmer)的首次合作,兩人後來又合作了多部作品。松田在拍攝當時已罹患膀胱癌,而且在此片上映前就過世了。拍攝成本太高以及日本政府阻撓太多讓史導(Ridley Scott)再也不想到日本去拍戲。史導(Ridley Scott)最初剪出來的片時長達兩小時四十分鐘。常被認為是史導(Ridley Scott)和弟弟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風格最像的作品,也被視為當時接連弄垮兩三片的他東山再起之作。派拉蒙將上映日期從8月延後到9月以避開擁擠的暑假檔期。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6933/
2022/02/08
- Dec 02 Thu 2021 06:20
aliens (異形2) 1986
我在部落格寫電影心得以來所看的第兩百五十部1980年代的電影,【異形】(alien)的續集,同樣由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獨挑大樑,但導演換成了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製作成本是一千八百五十萬美元,北美掃進八千五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第七),海外則收入近五千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一億三千萬美元。
照常理來講,系列作中大多是初作的評價最高(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第一集受到好評,所以後來才得以拍攝續集。),但有些經典之作就是可以打破這個慣例,雖然不敢說此片肯定比初作更好,不過兩作各有擁護者且幾乎勢均力敵也是不爭的事實,算是各擅勝場而著實難分軒輊。初作特別注重於未知事物的懸疑性,在詭譎情境的醞釀上相對細膩,藝術造詣也明顯較高;此片則刻意強調對邪惡物種的恐懼感,在驚悚氛圍的營造上相對狂放,娛樂效果也更為突出。
卡導(James Cameron)原本只是被聘請來寫劇本,後來又因為【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廣受好評而被授予導演職位,他真的稱得上是曠世奇才,不只專業眼光獨到,商業嗅覺也很靈敏,也因此造就了許多經典傑作,此片無疑也是其中之一,當年才卅歲出頭的他一手包辦了編導,不只在初作既定的基礎上再構思發想而擴大了整個故事格局,也展現出精湛深厚的鏡頭調度功力,當年挾帶著浩大的聲勢幾乎橫掃了土星獎(聲光方面的呈現也相當突出,雙雙獲得了奧斯卡的肯定。),即使片時長達兩個多小時也不會讓人感到沉悶。儘管冒險動作分量增加許多,不過還是有走在科幻恐怖主軸上,而且節奏的掌握相當到位,從頭到尾都令人坐立難安。
在太空中漂浮多時的蕾普莉終於獲救了,她居然休眠了五十七年,儘管如此,她仍舊驚魂未定,因為對她來說,那就是昨天的事情而已。由於女兒已經過世了,她在幾經思考之後決定隨著特戰隊再回到那個有異形潛伏的星球,曾差點喪命的她一直很嚴肅地看待此事,但是不知情勢有多麼險峻的陸戰隊員則照常嬉笑怒罵,這種對比手法很常見,但似乎仍有其必要。他們終於在該星球降落了,這意味著楔子結束而進入了正戲,處於老天視角的觀眾都知道一場慘不忍睹的血腥屠殺就要開始了。
太空基地內看起來毫無動靜,陸戰隊發現倖存的小女孩紐特時讓人的心理壓力稍稍減輕了一些,但觀眾在下一秒就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原來有一堆異形攀附在艙壁上,傾巢而出的牠們開始隨心所欲地噬殺人類,上次只有一隻,這次來了上百隻(片名就告訴觀眾這次不只一隻了@@),絕望感瞬間暴增。僅剩的幾個人且戰且退以等待救援,無奈救援最快也還要十幾天後才會到,所以他們必須團結來對抗異形了,整個過程著實令人心驚膽顫。
許多角色的性格都有其象徵意涵,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而拉扯出緊繃的戲劇張力。代表公司前來的柏克是令人唾棄的角色,他因為一己之私而害死許多人,但最終也逃不過死神的審判,算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標準例子。紐特則是希望的象徵,整個太空基地只有她倖存下來,暗指再怎麼渺茫微弱的期待也會有奇蹟出現的可能。而蕾普莉當然就是勇敢與慈愛的象徵,她從頭到尾毫不畏懼(好啦,其實她也是很怕。stO),還為了拯救紐特而冒險返回太空基地,這種勇氣與決心絕對值得讚賞。上次的人造人艾許是壞人(它差點就殺了蕾普莉),這次的人造人主教則是好人(紐特和蕾普莉幾乎都可說是它救的),讓原本很厭惡人造人的蕾普莉最後也改變了偏見。其他陸戰隊員就是一般人的集合體,比較偏向襯托的作用。
結尾堪稱高潮迭起,太空基地再十五分鐘就要爆炸了,但蕾普莉仍然決定要回去拯救紐特。後來她們要趕回太空船時誤闖進異形后的巢穴,那畫面實在令人毛骨悚然,整個地板上都是牠產下的蛋,遭到打擾的牠也隨即變得面目猙獰,而蕾普莉用火焰槍燒了那些蛋則是澈底地激怒了牠,於是牠怒不可遏地開始緊追著她們不放。異形后儼然是所有邪惡的源頭,牠氣勢洶洶的登場極具震撼力而令人瞠目結舌,其他異形在牠面前都不敢造次,讓人見識到牠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威。
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憑藉此角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對一向不怎麼重視科幻電影的影藝學院來說已經算是不小的突破),由身形高壯的她來演出獨當一面的英雄的確頗為合適,蕾普莉最後操作機械獨自對抗異形后的場面絕對可以列入影史經典橋段之一,女人之間的戰鬥竟然也可以如此令人血脈賁張(可以將她們看成是兩個母親,蕾普莉那句『Get away from her, you bitch.』(離她遠一點,妳這個婊子。)真是帥呆啦!@@),而她對紐特的不離不棄也是相當令人感動(很明顯是移情作用,她把對女兒的愛全灌注到紐特身上了。)。QQ
先說說和製作或拍攝相關的瑣事。福斯在和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商討片酬時似乎還曾請卡導(James Cameron)另外準備一個沒有蕾普莉的劇本,但他覺得這個系列根本就是以蕾普莉為主角而表示無法接受。福斯為了降低花費而將劇組拉到倫敦,他們主要是在一個廢棄發電廠內拍攝。當時【異形】(alien)的工作團隊對即將主導拍攝的卡導(James Cameron)和蓋兒安妮赫德(Gale Anne Hurd)這對夫妻檔頗有敵意,前者花了很大的工夫來向他們證明他有能耐來掌鏡,而後者還必須向福斯證明她有能力擔當製作人。異形后的樣貌由卡導(James Cameron)和特效師史丹溫斯頓(Stan Winston)共同構思完成。據說英國劇組人員常常為了喝下午茶而停下工作,美國劇組人員則對此感到無奈。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拒絕任何關於異形后的訊息,這樣她才能完全融入角色,她也向卡導(James Cameron)開出三個關於蕾普莉的條件:不拿槍、不和異形做愛以及不能死,但他全部拒絕了。當時【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劇組就在不遠處拍攝,兩個劇組的人員常常聚在一起。異形后的扮演者是史都華聖保羅(Stuart St. Paul)和麥爾坎韋佛(Malcolm Weaver),他們常常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要等到午餐時間才能脫下來。飾演瓦茲奎茲的潔娜特戈斯坦(Jenette Goldstein)其實是白人,她是化妝來扮演拉丁裔。麥可賓恩(Michael Biehn)是半途加入來取代詹姆斯萊瑪(James Remar),而太空基地裡有些道具已經弄壞掉而無法重拍了,所以有些希克斯下士背對的鏡頭其實是後者。比爾派斯頓(Bill Paxton)因為接演此片的他也不斷地因為必須在凱莉韓恩(Carrie Henn)面前罵髒話而向她道歉,但她表示自己其實不是很明白那些話是啥意思。據說片頭機器割破玻璃的橋段不在預算中,而由卡導(James Cameron)自掏腰包拍成。異形的叫聲是以狒狒尖叫聲後製而成。異形的黏液其實是情趣潤滑劑。操刀配樂的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抱怨說卡導(James Cameron)給他的時間太少了,導致他必須稍微從自己之前的作品中取材。福斯要求卡導(James Cameron)將片時剪到一百卅分鐘,他想好久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保持此片的完整性,後來蓋兒(Gale Anne Hurd)建議他可以將紐特的爸爸遭襲的橋段全部剪掉。因為後製完成時已接近首映了,所以此片並沒有試映,而只讓福斯的高層過目而已,他們都頗為滿意,也覺得這可以為他們有點窘迫的經營情況帶來幫助。
最後是一些花絮。故事發生在2179年。載運陸戰隊的那艘太空船名為『Sulaco』和前作一樣是取自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異形后的牙齒偏向透明,而其他異形的牙齒則是略像金屬。在導演剪輯版中,蕾普莉的女兒照片中的人其實是雪歌妮(Sigourney Weaver)的母親。主教說自己不會傷害人類的話出自艾薩克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機器人守則。常常有人以凱莉(Carrie Henn)講的台詞『They mostly come at night, mostly.』(牠們大多在夜間行動)來調侃她,讓她覺得有點難過。系列四作中唯一以1.85:1的銀幕比例拍成。片時一百卅七分鐘為系列四作中最長。【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和此片在商業上的成功讓卡導(James Cameron)聲名鵲起並在往後的導演工作上擁有頗大的主導權。2015年曾有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要拍攝系列第五作的傳聞。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0605/
2021/12/02
- Oct 27 Wed 2021 01:10
romancing the stone (綠寶石) 1984
由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和凱絲琳特納(Kathleen Turner)主演,導演則是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製作成本是一千萬美元,而北美就掃進了七千六百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順利地擠進前十,海外則是再添上四千萬美元左右,全球票房最終收在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票房開得這麼好,福斯也明白打鐵要趁熱,續集【尼羅河寶石】(the jewel of the Nile)於隔年底就上映了,票房算是稍稍退步,原本計畫中的系列第三集【the crimson eagle】也因此而胎死腹中。
算是冒險動作浪漫喜劇,是辛導(Robert Zemeckis)在離開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羽翼後首次闖出名堂的作品,在不怎麼被看好的情況下有此佳績想必令他感到振奮。麥可(Michael Douglas)和凱絲琳(Kathleen Turner)兩人的對手戲燃放出有如仙女棒般的亮眼火花,縱使不到真誠動人,但是也絕對不會矯情做作,而艾倫席維斯崔(Alan Silvestri)所操刀的配樂也相當融入情境(其中又以片尾那曲最有味道了)。
氛圍真是浪漫到無可救藥,充滿娛樂性但缺乏合理性,讓人有如做了一場夢,夢中的情境宛若真實,醒來後才驚覺全是虛幻,令人在意猶未盡之餘也不禁有點悵然若失(應該很多人有過這種經驗@@)。女作家瓊帶著藏寶圖來到哥倫比亞要換回被挾持的妹妹,不料另外卻有人也覬覦著寶藏而企圖對她不利,她後來幸運地被豪放不羈的傑克所拯救,兩人在尋寶的過程中也必須設法擺脫不肖之徒的追殺。結局將這個粉紅泡泡吹得更大了,儘管價值連城的綠寶石被鱷魚吞噬了,不過對傑克來說,瓊應該比綠寶石還要來得珍貴吧!@@
花絮:麥可(Michael Douglas)花了廿五萬美元向黛安湯瑪斯(Diane Thomas)買了劇本,後來崔娃席佛曼(Treva Silverman)稍微做了一點修改讓女主角看起來更惹人憐愛(例如讓她養了一隻貓)。保羅紐曼(Paul Newman)覺得情節太過暴力而婉拒男主角邀約;潔西卡蘭芝(Jessica Lange)則是因為覺得情節太過浮誇而婉拒女主角邀約。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婉拒男主角邀約而跑去演【rhinestone】,據說他後來感到很後悔。在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傑克尼柯森(Jack Nicholson)與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都婉拒男主角邀約後,身為製作人的麥可(Michael Douglas)幾經考慮後決定親自主演,他原本相中的女主角是黛博拉溫格(Debra Winger),可惜最後並沒有談成。福斯認為哥倫比亞治安太差而決定改到墨西哥拍攝。凱絲琳(Kathleen Turner)被泥流沖下坡的動作由替身珍妮亞波(Jeannie Epper)完成。艾倫(Alan Silvestri)是臨時被找來操刀配樂,卻也因此成為他跟辛導(Robert Zemeckis)長期合作的開端。艾迪格蘭特(Eddy Grant)受邀譜寫同名主題曲,但最後福斯卻沒有採用。試映的反應不佳讓福斯覺得票房大概會垮掉,高層甚至撤回原本答應要讓辛導(Robert Zemeckis)執導【魔繭】(cocoon)的約定,不過他認為還有挽救的機會,他隨後做了不小的修改,將焦點集中在瓊遇到好男人的經過,最後收到了絕佳的效果。當時常常被拿來和【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比較而且甚至被指為抄襲,儘管黛安(Diane Thomas)的劇本完成於1979年,但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劇本也早在1973年就有了雛形,所以真相到底如何或許已變成各說各話。麥可(Michael Douglas)和丹尼狄維托(Danny DeVito)兩人在剛踏入藝界時曾在紐約市合租過房子,後者說前者即使前去好萊塢演出電視劇走紅後還是一直付原本那分房租,他也很感謝前者找他來演配角。美國電影學會於2000年與2001年圈選百年百大喜劇與百年百大驚悚片時都曾將此片列入考慮名單裡。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8011/
2021/10/27
- Oct 23 Sat 2021 02:00
sixteen candles (少女十五十六時) 1984
由約翰休斯(John Hughes)自編自導,擔綱演出的是茉莉琳華(Molly Ringwald),搭配的男主角則是麥可史考夫林(Michael Schoeffling)和安東尼麥可霍爾(Anthony Michael Hall),製作成本只有六百五十萬美元,而北美票房最終是開出兩千三百多萬美元,後來發行VHS時也賣得很好。
頗具代表性的青春校園電影(就是所謂的YA片),也是當年才卅多歲的休導(John Hughes)的大銀幕導演初作,情境的塑造有點浮誇詼諧,不過這些瘋癲脫序就是要用來襯托女主角的顧影自憐,典型的以一群人的喧鬧狂歡來凸顯一個人的低落孤單的表現手法。或多或少呈現出美國1980年代高中生的生活樣態(所用的曲子都很不錯呢),情節酸中帶甜,將少女心中的小劇場演得非常貼切細膩,就算是我這種粗線條的大叔也覺得有點捨不得。QQ
莎曼珊的十六歲生日正好遭逢姊姊的婚禮,所以忙得暈頭轉向的家人完全忘記了她的生日,讓她覺得自己被冷落了;而她單戀的學長又早就和別人出雙入對,讓她覺得更加沮喪了。所有的一切都很不順利,她只能蹲在角落暗自哭泣(這種覺得自己很不幸的心情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但或許自己也該隨著年紀增長而學著調整心情並堅強去面對。)。不過結局當然是苦盡甘來,她單戀的學長開著跑車來找她了(兩人見面時的尷尬感還真是寫實啊@@),後來還幫她過生日,啊,這個十六歲生日禮物真是太甜蜜啦!嘻嘻!^^"
茉莉(Molly Ringwald)並不算美,但當年才十六歲的她演技還可以,滿臉雀斑的醜小鴨形象想必投射在很多女孩身上,很多女孩都是如此平凡卻又渴望特別(這或許也是女孩們格外喜歡看偶像劇的原因吧@@)。她將受到委屈但試著看開的莎曼珊演得相當傳神,這觸動了許多青少年常懷苦澀的心弦,女孩感到心有戚戚焉,男孩則是我見猶憐,也讓她迅速竄紅而一躍成為1980年代知名的青春偶像,許多少女開始模仿她的打扮(例如戴圓頂帽),足證此片在青少年之間引起了不小的風潮。
接著先講一些製作與拍攝時的瑣事。艾麗希蒂(Ally Sheedy)一度很接近要主演女主角了,而蘿蘋萊特(Robin Wright)和蘿拉鄧(Laura Dern)也都曾試鏡爭取此角。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曾試鏡爭取演出傑克。金凱瑞(Jim Carrey)曾是泰德的考慮人選。據說休導(John Hughes)只看過茉莉(Molly Ringwald)後就決定要起用她,並且以她為主體來撰寫劇本。哈薇蘭莫里斯(Haviland Morris)並沒有親自裸露,那其實是替身;她其實是紅頭髮,但休導(John Hughes)只打算讓女主角是紅髮,所以她只好戴假髮。那個蛋糕是硬紙板做的,因為他們拍得頗久,真的蛋糕已經融化了。和【摩登褓姆】(weird science)或【保送入學】(risky business)共用了一些場景。在伊利諾州小城斯科基的奈爾斯東高中拍攝,此校於1980年關閉。因為預算有限,所以在拍攝體育館橋段並沒有開冷氣,每個人都流了滿身汗。莎曼珊的父母向她道歉忘記她生日的橋段原本不在劇本裡,是飾演她父母的保羅杜利(Paul Dooley)和卡琳歌林(Carlin Glynn)向休導(John Hughes)建議的,他們覺得這樣才能像是好父母,而他也從善如流。
最後是一些花絮。休導(John Hughes)很多作品的舞台都設在自己的家鄉芝加哥。傑克開的是保時捷944(車牌號碼『21850』取自休導(John Hughes)的生日──1950年2月18日),而他爸那輛勞斯萊斯在今日大概要價六萬多美元。當時卅多歲的休導(John Hughes)跟十幾歲的茉莉(Molly Ringwald)和安東尼(Anthony Michael Hall)像朋友般要好,後兩者簡直可以說是他的繆思,所以在後來他們倆婉拒繼續演出他的青春電影後,他可能因為太傷心而再也沒有跟他們倆講過什麼話了,甚至此後也沒再拍過YA片。茉莉(Molly Ringwald)和安東尼(Anthony Michael Hall)兩人因戲結緣而展開交往。有一個在餐廳的橋段在電影院和VHS都看不到,只有後來在電視上播放時看得到。那個中國人其實是由日本人飾演,而被醜化的中國人形象在廿、卅幾年後這個凡事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常被認為帶有種族歧視且多次引起討論。美國電影學會於2000年圈選百年百大喜劇時曾將此片列在考慮名單上。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8128/
2021/10/23
- Oct 05 Tue 2021 00:45
frantic (驚狂記) 1988
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獨挑大樑,搭配的女主角是艾曼紐席納(Emmanuelle Seigner),導演則是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製作成本是兩千萬美元,可惜在北美只收進一千七百多萬美元,但在法國就還滿賣座的,進場人次有一百廿幾萬。
算是新黑色懸疑驚悚片,故事明顯帶有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作品的風格,氣氛的確營造得頗為詭譎。理查渥克醫生因為要參加醫學研討會而帶著愛妻珊德拉來到了巴黎,不料她突然就消失了,讓他一時之間也茫然無措,他到處探詢求助,但無論是飯店櫃台、警察局和美國大使館都很沒有認真地看待他所說的話,於是他只能靠自己了。這樣的開頭的確很吊人胃口,理查的無助與壓抑亦令人同情,不過他追查的過程節奏偏慢,觀眾需要多一點耐心才得以解開疑惑。
理查不計代價且不顧危險地找尋珊德拉的下落,他對她的愛著實令人感動,蜜雪兒的出現也讓情節的推進更富變化性,可惜後半段過於浮誇了。雙方最後交換核子發射器與珊德拉的橋段有點彆扭,蜜雪兒的香消玉殞則令人心情複雜,理查將此歸咎於以色列探員的魯莽介入而將他們想要的核子發射器丟入河中以表達心中的不滿。結局闡述了旦夕禍福的道理,命運的捉弄實在難以預料,每每也令人感到惆悵。
花絮:尼克諾特(Nick Nolte)、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和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等人都曾是男主角的考慮人選。珊德拉的護照照片笑得很開心,但其實美國人護照上的照片是不能笑到露出牙齒的。當時才廿歲出頭的艾曼紐(Emmanuelle Seigner)和波導(Roman Polanski)的首次合作,她在隔年就嫁給了大她卅三歲的他。哈里森(Harrison Ford)覺得片名取得不好,因為他認為情節根本不瘋狂啊!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5174/
2021/10/05
- Sep 30 Thu 2021 01:45
full metal jacket (金甲部隊) 1987
改編自古斯塔夫海斯福(Gustav Hasford)於1979年發表的半自傳小說《the short-timers》,算是群戲,由馬修莫汀(Matthew Modine)、亞當鮑德溫(Adam Baldwin)、文森狄歐諾佛利歐(Vincent D'Onofrio)和李爾米(R. Lee Ermey)等人聯合主演,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史坦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製作成本大概是三千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囊括了四千六百多萬美元並贏得多方讚譽,後來更於2001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驚悚電影之一。
相當經典的越戰電影,片名是指全金屬外殼子彈,給人恐懼驚惶的冷酷意味,整個故事更是從頭到尾都毫不保留地釋放出暴戾的氣息與剛強的血性而令人深感壓迫窒悶。身心操練之嚴苛令人瞠目結舌,短兵相接之慘烈則令人心驚膽跳,人的意志與身體在無情無理的砥礪淬煉中逐漸變得麻木不仁與強壯有力(當過兵的人大概都多少能夠有所體會吧),因為戰爭是不講情面且血腥狂野的生死較量,會遲疑猶豫或軟弱畏縮的人在這個肉搏擂台上就注定是倒下的那一方,是非善惡的道德規範在這一刻將全然被拋諸腦後,眼前無疑只有強弱勝敗的生死考驗。
內容大致上分成兩半,前半段講述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在基地裡受訓的過程,後半段則直接描寫這些人在戰場上廝殺的狀況(1968年北越出人意料的新春攻勢),兩個部分的情境截然不同,不過所闡述的意義卻是毫無二致:戰爭就是這麼蠻橫不講理。獲得奧斯卡獎的劇本有多麼優異已無須再贅述,情節可謂前後連貫,節奏堪稱一氣呵成,氛圍亦顯豪邁癲狂。庫導(Stanley Kubrick)以細膩的拍攝手法粗略地勾勒出當時美軍受訓的經過與越南的戰地樣貌,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某些長鏡頭所凝聚出來的緊張感,因為會讓人覺得好像有什麼事即將發生而感到提心吊膽,這種兼具情節暗示與情緒牽引的運鏡手法實在是滿高明的。
士官長一直用羞辱性的言詞與非理性的懲罰來鍛鍊那些菜鳥,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淡然處之且應付自如,體力不佳且腦袋駑鈍的肥仔就在這個過程中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所以他的心理狀態也慢慢地扭曲了。士官長和肥仔其實都是這部狂躁運轉的戰爭機器的螺絲釘而已,前者嚴格地操練(手段明顯過於激烈了),後者也很努力地適應(無奈就是力不從心啊),不過這個訓練基地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環境,因此最終以一樁悲劇收場,最後在浴室那一幕還真是震撼人心啊!
這批受訓者後來都去到了越南,稍有文采的小丑被分配到新聞部門,對後方平靜的生活感到枯燥乏味的他一直敦促長官讓他到前線去拍攝真實的戰況,後來他如願了,還碰巧遇見以前一起受訓的同袍牛仔,看起來一切似乎都還滿美好的,可是他原本興致勃勃的熱情後來因為親身體會到戰爭所帶來的生命威脅而迅速地轉變成茫然無措的驚嚇,因為真實的戰況簡直像是人間煉獄,任何還有著些微理智的人都無法在那種環境下無動於衷。
結尾他們和越共狙擊手的對峙可說是濃縮了全片的意涵:包括士兵與平民在內的所有人都是這場瘋狂殺戮的工具與犧牲品(隱含著虛無主義的觀點)。他們犧牲了兩三個人後終於扳倒了狙擊手,哇!竟然是個十幾歲的少女@@!身受重傷的她痛苦地躺在地上請求這些俯視著她的美國男人一槍了結她,這一幕讓人猶如置身虛空而腦袋空白。坦白說,在這種上帝明顯不存在而全由人類做主宰的地方,要人類不變得瘋狂偏激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You write "born to kill" on your helmet and you wear a peace button. What's that supposed to be, some kind of sick joke?』(你在頭盔上寫著『為殺戮而生』,然後又別著和平鈕扣,那是什麼意思啊?某種爛笑話嗎?)『 I think I was trying to suggest something about the duality of man, sir.』(我只是試著表達出人的雙重性,長官。)小丑這這個回答聽起來頗富哲理,但是後來越想就越令人覺得諷刺,因為戰爭所造成的死傷實在太慘重了,這時再講什麼雋語大概都只會顯得空洞做作。再仔細思量,決定人們的生命有無意義與價值的好像是時代環境而不是個體自身……
花絮: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和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都曾被邀演,但也同樣因為檔期衝突而婉拒;丹佐華盛頓(Danzel Washington)則是因為無暇讀劇本而婉拒。安東尼麥可霍爾(Anthony Michael Hall)原本預定演小丑,可惜最後在片酬和檔期等方面無法與庫導(Stanley Kubrick)達成共識而無緣參演。庫導(Stanley Kubrick)最先考慮由比爾麥金尼(Bill McKinney)來演士官長,後來也曾考慮過提姆科賽瑞(Tim Colceri)。庫導(Stanley Kubrick)常合作的攝影師約翰艾爾科特(John Alcott)婉拒了工作邀約。曾在越戰當時當過戰地記者的麥可赫爾(Michael Herr)在劇本的編寫上居功厥偉。整個劇組都沒有去到越南,因為庫導(Stanley Kubrick)有飛行恐懼症,文森(Vincent D'Onofrio)為戲增重七十磅打破了原本由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拍【蠻牛】(Raging Bull)時保持的增重五十磅的業界紀錄,而他是以默片演員隆契尼(Lon Chaney)的演出為參考來揣摩角色。所以完全是在英國拍成的。庫導(Stanley Kubrick)原本一直和古斯塔夫(Gustav Hasford)保持電話聯繫討論劇本,但在兩人見面後,庫導(Stanley Kubrick)卻決定不再讓古斯塔夫(Gustav Hasford)參與編寫剩下的劇本,古斯塔夫(Gustav Hasford)後來還因為製作人不讓他掛名編劇而打算提告。李(Lee Ermey)很多台詞都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越戰橋段是先拍的,受訓橋段則是後拍的,其中一開始全員理髮的鏡頭就是最後才拍的。配樂由庫導(Stanley Kubrick)的女兒薇薇安(Vivian Kubrick)操刀,不過她當時是化名為艾碧嘉米德(Abigail Mead)。據說庫導(Stanley Kubrick)在選用滾石(the rolling stones)的「paint it black」之前從來沒聽過他們。原始劇本中小丑是要死的。那個女狙擊手最後不是在祈禱,她其實是用越南話說很痛。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3058/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