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jpg  

前言:我在四年前看過原著(由志文出版,書名為《少女復仇記》。),但當時寫的心得卻因為電腦中了勒索病毒而消失於無形,於是感到無奈的我後來就開始將閱讀心得放到網路上以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stO

改編自松本清張於1959年至1960年間在女性雜誌《婦人公論》上連載的同名小說(原著首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後來又於1977年再度被搬上了大銀幕,由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這對賢伉儷領銜主演。),由當時廿多歲的倍賞千惠子擔綱演出,導演則是山田洋次。我算是松本的超級粉絲,儘管原著和他的其他名作相比並不算突出,但正巧有機緣取得了此片,我也就順勢一睹風采了。

原著像是為女性出一口怨氣般(當時也有評論家認為其中隱含了其他地方對東京的厭惡與憧憬),而橋本忍的劇本幾乎忠於原著。開場以景喻情(悠悠流洩的配樂營造出愁苦意境),貼切地表現了柳田桐子千里迢迢地從熊本至東京求助大律師大塚欽三時煎熬的心情,她在遭到拒絕後所說的『原來窮人不能對法律有任何期待』不管何時何地都或多或少適用,法律也是有價格的,台語裡也有『有錢判生,無錢判死。』這句嘲諷法律是為有錢人服務的話語,原本應該主持正義的法律卻變成為人利用的工具,故事氛圍在蒼涼中透出一抹憤懣。

大塚後來親身體會到了客戶有求於他時那種焦急無助的心情,事不關己時都可以冷靜以對,但切身之痛可就忍受不了啦。心機深沉且性格剛毅的桐子抓住了向大塚復仇的機會,她一步一步誘使他掉入萬劫不復的陷阱中,這股恨意著實令人不寒而慄,她就像霧般籠罩著大塚而令他迷茫失足(她的名字『桐』和『霧』在日語中都唸きり,真是巧妙的雙關啊!)。說到底,桐子的哥哥很冤枉,但大塚也相當委屈(最無辜的或許是河野徑子吧),在這個炎涼的世道下,總是會有人遭逢苦難卻無處話淒涼,命運就是如此無常且半點不由人(這時可不會再分富貴或貧賤了)。

懸疑感始終瀰漫不散,如墜五里霧中的觀眾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案件竟然產生了令人驚訝的交集,原來兩樁命案的兇手是同一個人,但這些對桐子來說或許都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她的哥哥早就帶著冤屈死去,而大塚也已身敗名裂了(徑子算是陪葬)。桐子將關鍵證物打火機丟入深不見底的大海中,她打算將這個秘密深藏在海底,永遠都不讓別人知道。

情節實在是令人五味雜陳,而這個滿含怨怒的復仇故事主要是以桐子的角度來看待整件事情,所以在情感方面就顯得頗為煽情露骨。相依為命的哥哥被冤枉殺人而病死獄中,她將哥哥的死歸咎於大塚不肯幫忙,這個想法簡直可說是理盲又濫情,但作者不想指責桐子,也不願怪罪大塚,兩人或多或少都令人同情,那麼應該控訴誰呢?我想可能是冰冷的法律(說得更嚴重一點,是壓迫人民的國家制度。)與現實的人性吧!

花絮:東寶也有打算要拍,但最後捷足先登的是松竹。

http://www.imdb.com/title/tt1363113/
2021/02/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9.jpg  

改編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於1940年發表的《再見,吾愛》(farewell, my lovely),由迪克鮑威爾(Dick Powell)獨挑大樑,搭配的女主角是克萊兒崔佛(Claire Trevor)和安雪莉(Anne Shirley),導演則是艾德華狄米崔克(Edward Dmytryk),製作成本大約是四十萬美元,而雷電華的獲利將近六十萬美元。2001年,美國電影學會在圈選百年百大驚悚電影時曾將此片放到提名名單上。

我在昨晚拜見了原著而在今晚看了此片,兩者的情節設定差異不小,角色之間的關係也跟著有所變動,我個人覺得(!?)原著比較優秀,但以下就純粹寫出此片的觀後感。

典型的黑色電影故事風格,腐敗勢利的社會、獨來獨往的偵探、怪異離奇的委託、危機四伏的行動、蛇蠍心腸的美人、撲朔迷離的真相,然後再以光影對比鮮明的運鏡來營造懸疑詭譎的氣氛,而有著娓娓道來口氣的第一人稱敘事法也讓觀眾如臨其境般地跟著主角四處查探(他做惡夢時那迷幻詭異的超現實鏡頭則格外令人印象深刻)。黑色電影的確有其獨特迷人的味道,但時至今日看來也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點:情節銜接太快且過於複雜而讓很多人看得一頭霧水(有臉盲症的人就更慘了@@),此片也沒有例外,要是沒有看過原著,我也不敢說自己能夠完全看懂。stO

私家偵探菲利普馬羅答應替麋鹿馬洛伊尋找失聯的女友,接著又跟馬里歐特一起去交付贖款,陰錯陽差地涉入謀殺案中的他到處查探卻又挨揍且被囚,但他是鐵錚錚的男子漢,即使傷痕累累也堅守原則而絕不退縮,最後他發現了令人訝異不已的真相。情節串連得相當流暢,觀眾不到最後一刻就不知道其實所有的事都是幕後真兇所一手策畫並牽扯在一起的,這樣的收尾頗具力道,最毒婦人心啊,馬羅竟然能拒絕她的誘惑,該稱讚他很有定力嗎?Orz

結局在荒唐中略顯逗趣(這在黑色電影裡可謂是異端@@),馬羅沒有說出真相而保全了安的父親的名聲,互相意愛的兩人最後在計程車內也不禁甜蜜地擁吻。啊!案子查著查著就莫名其妙地結束了(死了好幾個人,而且真兇也不是馬羅解決的。),馬羅還抱得了美人歸,演主角就是這麼爽啊!^^y

最後稍微閒聊一下。迪克(Dick Powell)是最先在大銀幕上扮演馬羅的人,但現在大多數的人提到馬羅最先聯想到的卻是亨佛瑞鮑嘉(Humphrey Bogart),想想也真是造化弄人,他明明是第一名,但名氣卻被第二名完全輾壓了,這或許跟兩人的演技好壞與牌子大小以及各自的角色性格與銀幕形象有所關聯,也可能是人們無法從演歌舞片出身的迪克(Dick Powell)身上感受到馬羅的冷酷帥勁。而儘管此片票房頗佳,也與【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和【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等經典名片共同享有黑色電影先驅的崇高歷史地位,但後來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及另外三片,會造成這樣的落差想必和此片主角略帶詼諧的性格有點關係吧(不過原著中馬羅講話就是像這樣時常帶著嘲諷的口吻),因為這樣給人的感覺就不是那麼冷硬啦!

花絮:儘管原著已被改編成【the Falcon takes over】了,但雷電華還是花了兩千美元買下電影翻拍版權,因為他們想說還沒有片廠以馬羅來當主角。當時瀕臨破產的雷電華想簽迪克(Dick Powell)來演他擅長的歌舞片,但當時急著想改變戲路的他開出了讓他先演一部劇情片的附帶條件,雷電華老闆查爾斯寇爾納(Charles Koerner)答應了,隨後就讓他去演馬羅,據說狄導(Edward Dmytryk)起初對此感到震驚,好在此片票房開出紅盤,查爾斯(Charles Koerner)也就繼續讓他演冷硬派偵探了。安佛謝克(Ann Dvorak)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兩個女主角曾試圖說服雷電華讓她們倆互換角色。克萊兒(Claire Trevor)到開拍第一天時都還在縫自己的戲服,而且她還必須自己化妝。總共拍了四十四天。雷電華為了不讓此片被誤以為是迪克(Dick Powell)的歌舞片而更改了片名。迪克(Dick Powell)對馬羅的詮釋獲得了雷蒙(Raymond Chandler)的肯定。飾演麋鹿馬洛伊的麥克馬哲奇(Mike Mazurki)只比迪克(Dick Powell)高兩吋半,他們倆的對手戲讓狄導(Edward Dmytryk)有點傷腦筋,因為馬洛伊看起來應該要更高大兇猛。羅伊韋伯(Roy Webb)將他為【stranger on the third floor】所作的主題樂又拿來此片用。安(Anne Shirley)在演完此片後就引退了,童星出身的她當時只有廿六歲。隔年隨即被改編成一小時的廣播劇,迪克和克萊兒(Claire Trevor)都重演了他們在此片的角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7101/
2021/02/1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8.jpg  

【宮本武藏 一乘寺決鬥】(続宮本武蔵 一乗寺の決闘)的續集,也是系列最終作,合作愉快的劇組工作效率良好,兩作相距不到半年,東寶當年的獲益為一億五千五百萬日圓(系列三作最低),在國片中排第八名,年度排名則是再往後退至第十三。

一開始就先預告了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將有一場終極對決,但當然不會立刻就演到那裡,因為這樣差不多演半小時就要結束了吧stO,所以要再稍微醞釀一下氣氛才行。武藏和小次郎在荒野相會並約戰的場景散發出一抹寂寥之美,彷彿在感嘆武士的宿命,人在江湖走踏,往往身不由己。武士的對決可謂是男子漢的較量,賭注是自己的性命與女人的幸福,縱使多少也會感到迷惘,但是最終仍會鼓起勇氣上前應戰。

稻導讚頌了堅毅果敢的武士道,可惜所欲闡述的面向過廣而讓情節變得有點零碎,不過有些橋段倒也頗為詼諧。首先,是武藏再度潛心修性以領悟劍道並且下田耕種以體會現實,身為一名武士,武藝與品格兼備的他有著許多人願意跟隨;再來,他和阿通以及朱實之間彆扭的兒女情長也必須要做個總結,女人在亂世中總是被迫委屈求全,阿通的苦盡甘來令人感動,而朱實的命運多舛則令人感慨。

結尾兩人在巖流島的對決無疑是全片最高潮,儘管篇幅短小,但是氣勢萬鈞,甚至可以說全片鋪陳近百分鐘都是在陪襯這場對決而已(這場對決的真相實在眾說紛紜,以下僅就此片的角度來敘述。)。晨曦微露,浪潮漸起,小次郎在同伴的簇擁下等候已久,而武藏則孤身一人乘船而至,誰是天下第一,將在此見分曉。最後勝出的武藏儼然高處不勝寒,他不禁留下了男兒淚,為小次郎喪命感到惋惜,也為自己能與阿通長相廝守感到慶幸……

http://www.imdb.com/title/tt00049710/
2021/02/0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7.jpg  

劇場版第十一作,票房跌到廿五億三千萬日圓(獲益超過十四億日圓),年度排名也擠不進前廿,觀影人次則為兩百一十四萬左右。

氣氛營造得不錯,暴風雨中的孤島,傳說中的海盜寶藏,都是很常見的冒險題材,可惜藏寶圖之謎並不怎麼出色,情節也就因此顯得虛弱了。而風格也是一貫的浮誇,以結尾海盜船從水下浮出海面為總結(但竟然沒多久就沉了@@)。倒是這次的情感渲染算是點到為止(小蘭和園子也像兩個女海盜並肩作戰以及小蘭和新一在中學時的那段往事),並不會太過矯情。主題曲「七つの海を渡る風のように」由愛內里菜和三枝夕夏合唱,嗯,我覺得普普通通。stO

花絮:安邦尼(Anne Bonny)和瑪莉里德(Mary Read)都是真有其人。海底宮殿與寶藏的傳說取自日本神話中位於沖繩群島的紺碧島。愛內里菜繼B'z、倉木麻衣和ZARD之後成為第四個二度演唱主題曲的歌手。

http://dorama.info/drama-1818.html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46290/
2021/02/0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6.jpg  

由芬蘭當代電影大師亞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自製自編自導(故事點子是出自彼得馮巴格(Peter von Bagh)),擔綱演出的是尚皮耶里奧(Jean-Pierre Léaud),搭配的女主角則是瑪琪克拉克(Margi Clarke),製作成本大概是八十萬英鎊。

郭導(Aki Kaurismäki)以他一貫悲喜摻半的象徵性表現手法來敘說故事,內容相當精煉,片時甚至不到八十分鐘,但節奏仍略顯沉滯,連對白都不多,在令人無言的寂寥氛圍中浮泛著令人發噱的詼諧笑點。尚皮耶(Jean-Pierre Léaud)真可謂是冷面笑匠,每個舉手投足都散發出滑稽感;外表冷豔的瑪琪(Margi Clarke)所飾演的瑪格麗特像是一朵鮮豔的玫瑰裝飾了亨利原本慘澹的人生;而肯尼斯寇利(Kenneth Colley)飾演的冷酷殺手則在最後為這個淒涼的故事注入了一道暖流(他應該是看到亨利的人生逐漸由黑轉白而沒有痛下殺手吧)。

亨利和瑪格麗特兩人萍水相逢的愛情相當令人感動(或許稍嫌牽強,但這就是整個故事的重要轉折點。),他們的邂逅為彼此黯淡的命運帶來了明亮的希望,白居易在《琵琶行》裡寫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是他們倆的最佳寫照。自認絕望的亨利其實福星高照,怎麼樣都死不了(上吊時繩子斷掉,開瓦斯時瓦斯用完,追到眼前的殺手也因為罹患癌症而決定自盡,急駛而來的計程車也及時煞住。@@);而不離不棄的瑪格麗特也是有情有義,幫他幫到了最後一刻。

這是我第一次欣賞郭導(Aki Kaurismäki)的作品,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意味令人莞爾,而隱約可見的存在主義意涵則令人感傷,畫面的色調呈現極為鮮明的對比(灰藍色的蕭瑟背景對比紅色的女主角),一開始就瀰漫著消沉與疏離,但最後卻轉變為振奮與親密,這樣的故事足以鼓舞人心,情節似乎莫名其妙,但寓意著實淺顯易懂:再怎麼絕望的人生或許都仍有其希望存在。^^"

花絮:郭導(Aki Kaurismäki)客串演出了賣墨鏡的小販。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818/
2021/02/02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5.jpg  

前言:因為檔案播放問題而導致我中斷了近一小時才接著看完。

改編自麥可托爾金(Michael Tolkin)於1988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領銜主演,導演則是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僅僅以八百萬美元就拍攝完成,北美票房則是開出兩千一百多萬美元。後來在美國電影學會圈選百年百大電影與百年百大喜劇時都曾被放到提名名單上,也算是一種肯定吧。

算是諷刺黑色喜劇,由於阿導(Robert Altman)的作品總是叫好卻不叫座,所以此片或多或少也算是自嘲娛人吧!他一如以往地展現了精湛的掌鏡功力(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一開始那將近八分鐘的長鏡頭就像是炫技般令人印象深刻,然後又借角色之口淡淡地批評了過度的剪接,藉此隱晦地說出在這個行業裡有人是真才實學(當然是暗指自己囉^^y)而有人則是花拳繡腿(請別對號入座喔@@),接著就簡單地介紹了這個產業的運作模式,多少也有幾分真吧。

葛里芬後來對茱恩說電影想賣座有一些必要元素,他提了懸疑、笑點、暴力、希望、愛心、裸露、性愛和圓滿結局這八種,你各位注意到了嗎?此片幾乎備齊這八種元素,但是這些元素全部湊在一起之後也讓故事變得有點不知所云,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不得不說,以這個看似不著痕跡而實則淺顯易懂的比喻手法來揶揄電影產業的劇本真是太出色啦(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意蘊和【蘭花賊】(adaptation.)彷彿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電影情節常常已經夠荒謬了(那種英雄及時救美的圓滿結局真是有夠浮誇),但現實有時候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把此片的情節當作現實來看的話)。警察一直想證明是葛里芬殺了編劇大衛,而觀眾則是一直想知道是誰寄了恐嚇明信片,這兩個懸念也始終高掛著,可惜警察和觀眾最後都沒有如願,警察忙到最後卻徒勞無功,而觀眾則是看到最後好像等於沒看(啊,有啦,被爆了很多經典老片的雷。stO),嗯,感覺完全被當成傻瓜了!Orz

花絮:薛尼盧梅(Sidney Lumet)曾表達掌鏡意願。阿導(Robert Altman)原本考慮要用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來當主角。吉維蔡斯(Chevy Chase)有意願主演,但華納不想用他,有點巧的是,他父親發行了此片所改編的原著。葛蕾塔莎芝(Greta Scacchi)拒絕裸露。阿導(Robert Altman)說服那些客串的明星將片酬捐給影視之家。茱恩的姓氏取自碧玉(Björk)。那些恐嚇明信片皆由阿導(Robert Altman)親自書寫。可以在葛里芬的辦公室裡看到阿導(Robert Altman)憑著【西塞英雄譜】(Buffalo Bill and the Indians, or Sitting Bull's history lesson)獲得的金熊獎。有耳尖的觀眾聽出在大衛喪禮上致詞的菲爾就是恐嚇葛里芬的人,阿導(Robert Altman)後來也大方地確認了。當年被提名最佳導演的五片中唯一沒有被提名最佳影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5151/
2021/01/29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4.jpg  

改編自理查史塔克(Richard Stark)於1962年發表的《the hunter》,由李馬文(Lee Marvin)擔綱演出,導演則是約翰鮑爾曼(John Boorman),以三百萬美元左右拍成,北美票房大約是九百萬美元。在2001年曾被美國電影學會放到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的提名名單上,在2016年則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入保存名單中。

略帶新黑色電影風格,鮑導(John Boorman)嫻熟地以幾個眩暈恍惚的剪接鏡頭來表現主角沃克極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而飄忽迷亂的配樂則稱職地輔助了這個表現手法,片時僅僅一個半小時出頭,整體的節奏還算流暢明快,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冷場。沃克就像一匹孤獨的餓狼,自惡魔島脫逃的他急著想報仇並拿到自己應得的錢,那股執著的意志充滿了男子氣概,性格強悍的李(Lee Marvin)冷酷剛毅地詮釋了一個獨自對抗幫派的孤膽硬漢。

動作戲充滿了令人血脈賁張的冷硬暴戾氣息,遭到好友背叛的氣憤與失去愛妻的痛苦在他的心頭縈繞並化為滿腔的怒火,那持續很久的腳步聲似乎代表了他的復仇心切。假裝要試車而將車行老闆弄到鼻青臉腫,去俱樂部也和對手在舞台後方激烈地搏鬥(這段真的令人印象深刻,黑人歌手亂吼亂叫的歌聲和脫衣舞孃害怕的尖叫聲不停地折磨著觀眾的耳朵,實在是越聽越惱人,甚至讓人莫名地感到不悅。),他毫不退縮,就是一定要把鬱積在胸中的怨氣全部發洩出來才肯罷休。

孤寂的意境相當迷人,可惜情節過於簡單而沒有精彩的轉折,而故事架構較鬆散且強調氛圍感受與畫面意涵的電影往往必須耐著性子才能欣賞出其可看之處。最後揭曉的組織首腦身分令人驚訝,躲在暗處的沃克這時才發覺自己從頭到尾都被利用了,不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讓他不爽的人都死了,而他貿然出去拿那筆錢也很危險,於是他不發一語地離開了,這樣的結局透著一抹徒勞空虛的挫敗感,但或許他可以投向克莉絲的懷抱去尋求慰藉吧!

花絮: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主演的【危險人物】(payback)也是改編自《the hunter》。曾是聯邦監獄的惡魔島在1963年關閉後首次成為電影拍攝場地,米高梅以日租兩千美元向政府租用這個場地。米高梅允許李(Lee Marvin)有定奪劇本和選角的權力。李(Lee Marvin)和安潔狄金森(Angie Dickinson)在拍【殺人者】(the killers)發生過爭執,據說他曾將她吊在窗戶上,所以她對他毫無好感,也讓片場有一點緊張。沃克拿的是史密斯威森M29,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飾演的哈利卡拉漢也是拿這一把槍。當時的九萬三千美元大約是現今的七十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138/
2021/01/2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3.jpg  

改編自法比安努里(Fabien Nury)於2010年至2012年間連載的圖像小說《la mort de Staline》,由英、法和比利時所共同製作的作品,算是群戲,導演則是亞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在英國收穫了五百萬歐元,在法國則僅進帳一百萬歐元,全球票房大約是兩千四百多萬美元。

相當優異的政治諷刺喜劇,題材極為敏感,節奏不疾不徐,氛圍詼諧逗趣(有些橋段著實令人發噱啊^^),以塗抹著黑色幽默的荒唐風格呈現出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於1953年死後蘇聯高層權力鬥爭的過程,不過情節當然並沒有完全按照史實,事件的時間和人物的身分都有錯置的情形,也招來了不少批評,但伊導(Armando Iannucci)大方地表示此片是電影而不是紀錄片,他只是盡力地根據有限的史料去想像當時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儘管真相在蘇聯的密封下仍難以完全透視,但此片想必也多少重現了當時的場面而帶有還原歷史的象徵意義。

開頭以幾個橋段簡單明瞭地展示了約瑟夫(Joseph Stalin)有多麼令人害怕,而他的劊子手拉夫連季貝利亞(Lavrentiy Beria)又有多麼兇殘,每個人都努力地揣摩他的心思且不敢稍有違逆,因為或許一個不小心,人頭就要落地了。但權傾一時的約瑟夫(Joseph Stalin)終究也迎來了自己的死期,他的左右手們立刻就開始拉幫結派,他們都有各自的盤算,檯面上鉤心鬥角,檯面下亦暗潮洶湧,若不扳倒對手,可能就是自己遭殃。

曾在約瑟夫(Joseph Stalin)的授意下策畫整個大清洗的拉夫連季(Lavrentiy Beria)在權力真空後相當活躍,但他張牙舞爪的霸道態度卻讓其他人感覺受到威脅而聯合起來對付他。成為眾矢之的拉夫連季(Lavrentiy Beria)隨即被秘密處死,而原本居於劣勢的尼基塔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一躍而起掌握了權力,頗富謀略的他成為了這場鬥爭中的大贏家(不過他並沒有笑到最後,因為他在掌權多年後也被列歐尼德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發動政變推翻掉了,真的是怎麼來的就怎麼去啊!)。

全片令人在微笑之餘亦不免感到驚駭,儼然是一齣令人恐懼的喜劇,觀眾笑了大半場,可是最後卻看到了兇殺案,像是冷不防被針扎了一下,心跳彷彿稍稍加快了,一股不適感也自內心深處翻騰地湧上來。伊導(Armando Iannucci)以幾十年前的蘇聯高層權鬥來諷諭現今的民主國家政局其實也是爾虞我詐且紛亂難解,並藉此提醒人們要仔細地選擇公僕並嚴格地監督他們,相當具有警世意味,可謂是以古喻今。

花絮:片中大多數的文字其實是拉丁字母而不是西里爾字母。在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吉爾吉斯等國被禁映,但在今時今日想完全阻絕鄉民非法下載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國家其實也早就不知有多少人看過此片了。約瑟夫(Joseph Stalin)和拉夫連季(Lavrentiy Beria)是蘇聯權力核心裡少見的喬治亞裔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4686844/
2021/01/2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2.jpg  

由蒙提巨蟒(Monty python)的泰瑞瓊斯(Terry Jones)自編自導,主角則是賽門佩格(Simon Pegg)和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等人,在英國僅收了一百多萬歐元,而全球票房總計也只有六百多萬美元。

故事主設定是滿有趣的(外星人談論地球的橋段頗為幽默),但情節鋪陳得有點混亂,反正就是一連串的無厘頭笑料,空洞的結局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有點污辱了觀眾的智商(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這樣@@,我覺得片名或許可以改為【低能騙很大】。),所以看看笑笑就算了吧!嗯,我承認我是因為凱特(Kate Beckinsale)才看的。stO

花絮:蒙提巨蟒(Monty python)成員相隔廿幾年後再度合作(少了在1989年過世的葛拉罕查普曼(Graham Chaplin))。原本的男女主角人選是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和潔瑪亞特頓(Gemma Arterton)。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的遺作。瓊導(Terry Jones)表示靈感來自赫柏特威爾斯(H. G. Wells)的《the man who could work miracles》,而此片也是他的掌鏡遺作。片頭的主題曲是皇后(queen)的鼓手羅傑泰勒(Roger Taylor)所唱。瓊導(Terry Jones)客串演了在片頭撞到尼爾的貨車司機。外星人差點挑中賈斯汀畢柏(Justin Bieber)和莎拉培琳(Sarah Palin)。丹尼斯對葛蘭特說『Nobody's perfect』(沒有人是完美的)應該是致敬了【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http://www.imdb.com/title/tt1727770/
2021/01/17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1.jpg  

災難片在1990年代後期又復甦了一陣子,此片也是當時熱潮的其中一波(可惜沒激起什麼大浪Orz),由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和克里斯汀史萊特(Christian Slater)等人主演,導演則是邁可薩羅門(Mikael Salomon),製作成本高達七千萬美元,但北美票房竟然不到兩千萬美元,派拉蒙應該賠了不少。

相當夠味的動作驚悚災難片(台灣片名充滿了好萊塢電影台的味道stO),故事主設定滿吸引人的,有一群搶匪打算趁水打劫,而主角則努力捍衛鉅款。洪水漫淹小鎮的場面極其逼真,動作戲也頗為刺激,驚悚氣氛營造得很棒(不時還以男女主角的對話和老夫妻的互動來製造一點幽默),從頭到尾都沒有冷場,娛樂效果算是做足了,可惜情節稍嫌刻意浮誇,而角色的善惡轉換之怪異(盡忠職守的老員工竟然計畫和搶匪裡應外合以監守自盜,警察竟然也財迷心竅而打算將所有人滅口以獨吞鉅款。)與結局的因果報應之錯亂(搶匪主嫌吉姆竟然還帶走了一小袋鈔票,而其他覬覦金錢的人全都死了。)也是格外令人傻眼。@@

花絮:故事靈感來自1993年密西西比河氾濫造成的災情。吳宇森本來是導演的考慮人選,但他後來選擇去執導【變臉】(face/off)。片名原本要取為【the flood】。摩根(Morgan Freeman)不太喜歡此片。蜜妮德萊佛(Minnie Driver)表示一直泡在水裡很令人討厭。製作人原本想找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來譜寫配樂,無奈卻出不起他的酬勞。原本預定在1997年5月上映,後來因故延到隔年1月。吉姆在原始劇本中是死了,但因為試映反應不佳,所以派拉蒙決定重拍結局。總共死了八個人。克里斯汀(Christian Slater)在此片於洛杉磯上映的隔天早上就因為暴力行為而遭到逮捕,他在裡面蹲了將近兩個月後被釋放了,不過隨即就再進了毒品勒戒所。

http://www.imdb.com/title/tt0120696/
2021/01/1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