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任務】(John Wick)的續集,編導演原班人馬順利重聚之外也再加進一些新面孔,製作成本是四千萬美元(前作的兩倍),在北美掃入九千多萬美元,在海外則收進八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為一億七千多萬美元(前作的兩倍)。系列第三集在2019年上映,票房是更上一層樓,所以隨後也拍了第四集。
從宣傳海報就可以看出這是新黑色電影,其角色形象的塑造與動作場面的設計仍舊令人讚賞,故事情節越發黑暗驚悚,主角威能也就更為閃耀瀟灑。楔子就揭示了約翰維克的行事作風:殺光了手下後向老大提出和談@@,嗯,很明顯是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stO。接著就進入了正題,被迫重出江湖已經夠鬱悶了,沒想到完成任務後還被背刺,於是約翰決定找沒有道義的桑提諾做個了結,從頭到尾不是近身肉搏就是遠程槍擊,可謂一氣呵成而毫無冷場(最有特色的場景大概要屬給人虛幻感覺的鏡像空間)。結尾預告有續集,約翰確定被逐出組織且即將遭到組織追殺,一場血戰想必是在所難免了!
花絮:凱爾華德(Kyle Ward)潤飾出最終版劇本。基努(Keanu Reeves)做了三個月的武技訓練。開頭的飛車追逐和中間的地鐵追殺橋段其實是在蒙特婁拍的。導演查德史塔赫斯基(Chad Stahelski)的老婆客串演出了小提琴殺手,而且她也負責做艾莉絲的某些特技動作。約翰的真名是『Jardani Jovonovich』,其姓氏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約翰之子』。鏡像空間橋段取材自【龍爭虎鬥】與【金鎗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有許多部分跟聖經、希臘或羅馬神話以及射擊遊戲〈劫薪日2〉(payday 2)有關。有許多槍環指著約翰的宣傳海報是致敬1920年的默片【an eastern westerner】。總共死了一百一十六人。
http://www.imdb.com/title/tt4425200/
2024/06/10
- Jun 10 Mon 2024 23:30
John Wick: chapter 2 (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 2017
- Jun 05 Wed 2024 23:55
Hamlet (王子復仇記) 1948
改編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於1599年至1601年間所創作的同名戲劇本(我已在兩天前拜讀完畢,不過當然是有看沒有懂。stO),由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自製自編自導自演,製作成本是五十幾萬英鎊,而當年在英國的票房是一百卅幾萬英鎊。
《哈姆雷特》(Hamlet)在威廉(William Shakespeare)的諸多作品中可謂最負盛名,因為是劇本(內容幾乎都是台詞),所以篇幅不算大,但此片卻長達兩個半小時,由此可知勞倫斯(Lawrence Olivier)是秉持著忠於原著的精神來詮釋這部經典名著,原作中那些時常被後世引用的許多俏皮的文字遊戲和押韻精美的詩歌也的確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若無後來關人士研究後所做的注釋,大部分人都不會明白某些台詞其實帶有典故。),所以對白都文謅謅的,整體看來並不太寫實而有點做作。
由於是以舞台劇的形式來呈現(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做法),所以演員們的表現就變得更加重要,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盡情地展現自己的表演天賦,儘管當時已經年過四旬,但是仍將年輕的悲劇男主角哈姆雷特詮釋得淋漓盡致,影藝學院雙手奉上的小金人算是肯定了他保留傳統又勇於突破的表演風格。而珍西蒙斯(Jean Simmons)飾演的奧菲莉亞也夢幻地從旁予以陪襯,至於巴西爾希尼(Basil Sydney)飾演的克勞狄和泰倫斯摩根(Terence Morgan)飾演的雷厄提等造成悲劇的禍首也都相當傳神。
故事氛圍灰暗,情節走向絕望,其中所描繪的深沉人性極具啟發意義,所以此片無疑是藝術造詣遠大於娛樂效果,文學素養濃厚的雅士極為推崇(影藝學院獻上最佳影片及威尼斯影展授予金獅皆為明證),而藝術氣質匱乏的俗人卻無法體會(就是指我自己囉@@)。
花絮:首部改編自《哈姆雷特》(Hamlet)的有聲電影。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當時的妻子費雯麗(Vivien Leigh)很想飾演奧菲莉亞,但是他覺得她太有名而沒有遂其所願。克萊兒布魯姆(Claire Bloom)曾試鏡爭取演出奧菲莉亞。唯一省略羅曾克蘭茲和吉登史登的莎劇改編作品而飽受批評。為了獲得更大的成功,勞倫斯和文本改編者艾倫丹特(Alan Dent)選擇將原作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台詞改得比較通俗易懂。老王鬼魂的聲音其實就出自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拍攝技巧深深受到【大國民】(citizen Kane)的影響。首部使用手持式攝影機的英國電影。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因為不喜歡彩色電影而將此片拍成黑白的。珍(Jean Simmons)後來受訪時曾表示拍攝奧菲莉亞溺水橋段時冷到讓她幾乎無法唱歌。改編自莎劇的作品中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也是唯一多次以莎劇角色獲得奧斯卡提名者。首部同時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威尼斯金獅的作品。首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美國作品。伊瑟巴利摩(Ethel Barrymore)為了維護弟弟約翰(John Barrymore)是20世紀最佳哈姆雷特的名聲而抨擊此片沒有忠於原著,很諷刺的是,那年她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頒獎者,據說當她唸出勞倫斯(Laurence Olivier)是得獎者時身體明顯顫抖著,不過他並沒有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因為他當時正和妻子在倫敦演出舞台劇。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416/
2024/06/05
- Jun 01 Sat 2024 23:00
추격자 (追擊者) 2008
改編自真人真事──柳永哲連環殺人案,由金倫奭、河正宇和徐令姬等人主演,是羅泓軫的導演初作,觀影人次超過五百萬,票房逼近三百四十億韓元,全年僅輸給【急速醜聞】(과속스캔들)而屈居亞軍,並且勇奪大鐘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金)等五項大獎,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
羅導初試啼聲卻一鳴驚人,真的很難想像這是他在卅多歲時所拍出來的處女作(真可謂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啊@@),因為不管是鏡頭的調度、片段的剪接與燈光的運用等等都像是老手般嫻熟穩健,懸疑感則附著在找尋真兇住處的鋪陳上,而明顯分為三線敘事(警方、皮條客和應召女郎)的劇本也雕琢得相當細膩,這三條奏著不同旋律的敘事線不斷地拉扯著觀眾的情緒,最終以兇手失風遭逮卻被政府糊塗釋放對相關人等所造成的生命殘害與心理創傷為渲染手法,由此強調的悔恨感更是溢於言表。
警方試圖以偵破連環殺人案來蓋掉市長遭潑糞的疏忽(政局紛亂會干擾政府部門正常運作),皮條客為了追回手下多位失蹤的小姐以彌補財務損失但最後卻為美珍母女倆的親情所感動而像是發了瘋般尋找她(只要是正常人就會有惻隱之心),命在旦夕的美珍本已幸運脫逃但最終卻仍難逃魔爪(著實令人慨嘆不已),三條敘事線來自不同的角度,但收束之後卻傳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害死美珍的不只是連續殺人犯,腐敗殘酷的社會現實也推了一把,而混亂無能的檢警制度亦難辭其咎。
情節針砭了現實且怨嘆著命運,可惡可恨的暴戾之氣猛衝橫行,可悲可憐的無辜之人受苦受難,模糊的光點在黑夜裡短暫出現後消失,微弱的燭火在冷風中勉強支撐後熄滅。人世間的慘事多不勝數,但是上蒼總是靜靜地看著而沒有任何回應,多少給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無奈感受(如果可以,還真的希望上天能盡量拯救無辜者。),而不斷落下的雨水具象了愁苦的意境,也憑添了難以言喻的滄桑意味(事情遭到阻礙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金倫奭和河正宇的對手戲相當精彩,兩人的角色形象也明顯有著反差,被應召女稱為人渣且行事作風像流氓般莽撞粗魯的皮條客還有著良心,而看似人畜無害的真兇早就泯滅了良知。全片直到最後也沒有明確講出真兇的殺人動機,不過那是犯罪學需要研究的領域,對受害者與其家屬來說似乎知道與否都是痛苦又漫長的煎熬,不幸逝去的生命令人惋惜,而失去親人的傷痛永遠也無法痊癒……QQ
http://www.imdb.com/title/tt1190539/
2024/06/01
- May 29 Wed 2024 22:40
Cutthroat Island (割喉島) 1995
由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和馬修莫汀(Matthew Modine)主演,導演則是她當時的老公雷尼哈林(Renny Harlin),製作成本將近一億美元,不料在北美只收進一千萬美元左右,是一顆不折不扣的大型票房炸彈,不只讓卡羅科直接倒閉,也沒能讓海盜片熱潮再起,所以好萊塢好一陣子沒有片廠敢再拍海盜片,真的是『割喉倒』啊。stO
故事架構恢弘但鬆散,動作場面盛大但浮誇,情節鋪陳流暢但老套,會普遍獲得惡評不是沒有原因的,說是尋寶卻沒什麼懸疑感(把三分藏寶圖拼湊起來就找到藏寶地了@@?),反正就是主角威能全開,最後圓滿大結局,嗯,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空洞啊!
花絮:迪士尼原本計畫要拍攝,不過後來執行長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將版權賣給了卡羅科。據說包括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在內的許多大牌男星都婉拒演出邀約。據說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本來已預定要出演女主角了,不過最後還是因為檔期太忙而退出。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表示若立即開拍以及他的戲分和吉娜(Geena Davis)相等的話就願意接演男主角,不過最後他還是退出了。奧利佛伍德(Oliver Wood)因為在拍攝時腳踝受傷而被迫退出,也連帶讓他無法接著去做【斷箭】(broken arrow),而這兩片都是由彼得列維(Peter Levy)取代了他。在馬爾他和泰國拍攝。製作拍攝過程的困難(例如劇本重寫、道具重做、布景重搭以及泰國的高溫與水母等等)多到還沒上映就引來媒體不斷唱衰。哈導(Renny Harlin)曾表示其實卡羅科在製作此片前就債台高築了(還讓他必須拿出一百萬美元去聘人重寫劇本),而負責發行的米高梅也正處於被轉賣的交易中而無法出資宣傳。若考慮通貨膨脹的話,此片損失將近一億五千萬美元,是影史上賠最慘的作品。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2760/
2024/05/29
- May 25 Sat 2024 23:35
before sunrise (愛在黎明破曉時) 1995
由理查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自編(和金克里札(Kim Kriza)合寫)自導,男女主角則是伊森霍克(Ethan Hawke)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製作成本僅僅兩百五十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收穫了五百五十萬美元。當年在柏林影展獵獲銀熊(最佳導演),後來更延伸出兩部續集:2004年上映的【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與2013年上映的【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而系列三作皆受到好評實屬難能可貴。
一個關於美國男孩傑西和法國女孩席琳在從布達佩斯出發的火車上偶然相識的故事,靈感來自林導(Richard Linklater)於1989年在費城(該位女性名為艾美勒豪普特(Amy Lehrhaupt))與金(Kim Kriza)在巴黎的真實經歷,嚴格來說並沒有情節,因為就只是兩人在漫遊維也納時不斷地談話,不過也正是如此單調平淡的內容卻給有情人帶來澎湃洶湧的思緒。兩人恰巧都到了那裡,而且都對彼此懷有情意,這個緣分就是這麼甜蜜,這段邂逅注定具有不平凡的意義。
兩人萍水相逢卻一見如故(從兩人第一眼注意到彼此的目光就可以發現兩人都對彼此帶有好感),他們分享著自己對生命、哲學和感情等方面的獨特觀點(認同即感到喜悅,不認同也能夠包容,如此和諧的相處模式著實令人羨慕。@@),彼此好像有講不完的話,相處起來是那麼地自然而毫不彆扭。兩人在經過十幾個小時的相處後都對彼此心生愛意,此前只是陌路而現在有如戀人,一切迅如閃電且轟如雷鳴,維也納多彩多姿的夜晚幸運地見證了兩人坦誠而毫無偽裝的愛情。
兩人在唱片行的試聽間裡那羞澀的眼神流動與瀰漫的曖昧氣息清晰可見,很明顯地,這分稚嫩的愛情早已含苞待放。『I like to feel his eyes on me when I look away』(我喜歡當我望向別處時他望向我的目光)這句經典台詞簡直可以濃縮整部片,男女之間的情愫往往萌芽於初次見面時突如其來的眼神交會,那看似無謂的短短瞬間(某一方常會害羞地別開視線並裝作若無其事,但是心中早已泛起漣漪。^^")卻無比神奇地刻下永遠(請原諒我書讀得不多,因為我再怎麼絞盡腦汁也無法形容這個奇蹟有多麼令人雀躍。)。
一抹深情的凝視,一段心靈的交流,一個甜蜜的親吻,一次親密的做愛,世界上最美麗的事情就是你愛的人也剛好愛你。人生何其有幸能遇見一個跟自己相知相惜的心靈伴侶,此時此刻,整個宇宙中好像只有兩個人存在一般,而其他的一切全都無關緊要,天荒地老或海枯石爛仍嫌不夠,一分真摯的愛情就像一首雋永的詩歌,縱有千言萬語亦無須再說出口,因為兩人的心意早已相通。結局留下了後話,因為割捨不了對彼此的眷戀,所以兩人在分開時相約半年後再見,只是別後相隔遙遠,再真的愛意有時也無法重圓,或許只能說是情深緣淺。QQ
花絮:林導(Richard Linklater)在選角時費盡心思,起初他覺得伊森(Ethan Hawke)太年輕了。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和葛妮絲派楚(Gwyneth Paltrow)都曾試鏡爭取出演女主角。拍攝那年(1994年)是維也納頗熱的一個夏天,氣溫高達華氏90度(攝氏32度多)。很多人認為男女主角是即興演出,不過其實整個過程是經過多次排練。火車上那對夫妻爭相指控對方酒精成癮。席琳說三百公里外大概是暗指發生於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1978年7月號《花花公子》女郎其實叫凱倫摩頓(Karen Morton)。情節多處可以連結至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例如故事發生在6月16日至17日。考慮通貨膨脹的話,此片反而是系列三作中最賣座的。林導(Richard Linklater)和伊森(Ethan Hawke)兩人十次合作中的第一次。林導(Richard Linklater)和艾美(Amy Lehrhaupt)後來慢慢失去聯繫,他直到2010年才得知她早於1994年在此片上映前就不幸死於交通意外;而金(Kim Kriza)也從未和那個挪威男人再聯繫過。茱莉(Julie Delpy)近年來常表示她和伊森(Ethan Hawke)都有參與劇本改寫卻沒獲得掛名,不過金(Kim Kriza)反駁了她的說詞。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2471/
2024/05/25
- May 22 Wed 2024 22:50
jumanji: the next level (野蠻遊戲:全面晉級) 2019
【野蠻遊戲】系列第三作,原班人馬都到齊了,導演也依舊是傑克卡斯丹(Jake Kasdan),製造成本高達九千萬美元,不過光在北美就橫掃了四億美元,在海外也差不多收穫了同樣的數字,全球票房剛好跨過了八億美元,年度排名剛好擠進前十。
電腦特效依舊逼真,情節鋪陳也同樣精彩,真的就像是打電動闖關一樣刺激,而且角色間的轉換也是頗具笑點,不過整體看來還是給人落入窠臼的感覺,這客爆米花好不好吃就要看各人口味了。
花絮:在夏威夷州歐胡島拍攝。片尾艾迪和祖父玩的電動遊戲是【快打旋風5】(street fighter V)。拍製速度極快,2月才開拍,12月就上映了,而大部分電影拍製至少也要一年。
http://www.imdb.com/title/tt7975244/
2024/05/22
- May 18 Sat 2024 22:20
darkest hour (最黑暗的時刻) 2017
由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主演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導演則是喬萊特(Joe Wright),製作成本是三千萬美元,在英國掃進了兩千多萬歐元,在北美也收穫了五千六百多萬美元,全球票房高達一億五千萬美元。
算是傳記電影,時空背景設定在1940年英國戰時內閣危機,在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甫接任首相時那段艱難的日子裡,由於戰事持續失利,所以有人提出投降談判的建議,但是他仍然決定抗戰到底。萊導(Joe Wright)的運鏡堪稱流暢穩定,精準地描繪出英國在二戰初期的政壇詭譎多變的氛圍,陰暗的色調抹厚了消沉的意味,但也凸顯了不屈的鬥志;而蓋瑞(Gary Oldman)的演出實在傳神酷似,細膩地揣摩出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那固執的神韻與暴躁的脾氣(維妙維肖的化裝也是功不可沒),說他撐起了整部片也毫不為過,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可謂實至名歸。
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曾批判納維爾(Neville Chamberlain)『You were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war and dishonor. You chose dishonor and you will have war.』(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在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這句話已經足以解釋為何他在面對納粹德國的步步進逼下還是極不願意跟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談和,因為他認為跟獨裁者妥協無異於飲鴆止渴。兩人的歷史地位在參考現實的情況與戰爭的結果後完全拉開了差距,他成為帶領國家贏得勝利的強者,而納維爾(Neville Chamberlain)則淪為姑息養奸的庸人,兩人面對法西斯主義的態度決定了各自在歷史上的高度。
故事娓娓道出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在接任首相後那十幾天裡洶湧翻騰的心境,那時英軍被困在敦克爾克且有全數遭到殲滅的可能,外有大軍壓境的納粹德國,內有意見相左的同黨政敵,但是筋疲力竭的他還是不畏艱難地帶領英國人民奮戰到底(首相搭地鐵橋段相當震撼人心,毫不保留地讚揚了英國人民戮力同心的戰鬥意志,真可謂畫龍點睛。)。嚴肅的情節帶著世人回顧了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儘管有點煽情,不過所欲傳達的意涵(『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無疑令我深有感觸!
接著先來提一些和人物相關的瑣事。艾德華哈里法克斯(Edward Halifax)的父親其實僅是子爵,是到他才成為伯爵,因為他的三個哥哥都在他九歲前就過世了。雖然艾德華(Edward Halifax)被看作綏靖主義者,不過英國於1939年和波蘭簽署軍事協議其實是他促成的,因為他在德奧合併和水晶之夜後就相當忌憚納粹德國。其實英國空軍在這個戰時內閣危機當時就已經在轟炸德國本土了。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的法語其實很流利。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其實從未搭過地鐵。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其實算是白人優越主義者,所以他不太可能贊成黑白通婚。
最後則是花絮。約翰赫特(John Hurt)原本要飾演納維爾(Naville Chamberain),無奈他因為罹癌而被迫辭退。1940年那個春天英國非常熱,可是此片卻是在冬天拍的,所以在氣候的呈現上必須特別注意。也演過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的勞勃哈第(Robert Hardy)在死前受訪時曾盛讚蓋瑞(Gary Oldman)的演出。化裝由辻一弘負責。溫斯頓(Winston Churchill)的許多後代曾拜訪片場或出席首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4555426/
2024/05/18
- May 15 Wed 2024 22:25
the Emperor's club (天之驕子) 2002
改編自伊森凱寧(Ethan Canin)於1994年所發表的短篇小說《the palace thief》,由凱文克萊(Kevin Kline)獨挑大樑,導演則是麥可霍夫曼(Michael Hoffman),製作成本是一千兩百五十萬美元,在北美收進一千四百多萬美元。這次算是補完計畫,因為我好像是在大學時看過了。
相當具有教育啟發意義的故事,對複雜又深沉的人性特質與虛無又真切的道德準則有著極為深刻的描述,並毫不矯揉地勾勒出大家心照不宣的社會現實,情節給出了極為顯著的正反兩面論述,然後讓觀眾在觀賞過後自行思考以做出價值觀的評判。霍導(Michael Hoffman)的運鏡平穩,凱文(Kevin Kline)的演出沉著(而那些小孩也都貢獻了相當精采的表現,其中當然又以艾米爾荷許(Emile Hirsch)最為突出。),也讓我不禁想起以前在學校工作時的種種,想不到已經是那麼久的事情了……stO
賽吉維克被視為最大的負面例子,身為參議員之子的他自負妄為地目空一切,從他父親跟赫德特的談話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們父子倆其實是同一類人──傲慢無禮且自以為是。赫德勒起初有感於他的特別而給予差別待遇,希望能拯救他這隻資質聰穎的迷途羔羊,可惜最後卻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因為他竟然在凱薩比賽中作弊,甚至廿五年後在重新舉辦的凱賽比賽中也還是作弊,顯見其偏差的價值觀與劣根性(輸不起且唯利是圖)在小時候就已根生柢固到了無法拔除的程度,而那場同學會也只是他宣布參選參議員的藉口而已(最後在洗手間裡大言不慚被兒子聽見的橋段雖然刻意卻也顯得真實)。
而赫德特和馬丁則是最大的正面例子,前者在廿五年後勇敢地向後者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後者也大度地將自己的兒子送來給前者教導,兩人都展現出高尚寬容的一面而令人讚賞。赫德勒教過那麼多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賽吉維克或許是那個他自認失敗的例子,不過他明顯有著更多成功的例子,許多人(包括觀眾)都會認為他是一個好老師(既是經師,也是人師。)。
花絮:威廉赫德勒的原型是舊金山某男校教師勞勃諾(Robert Nowe)。艾米爾(Emile Hirsch)表示用以拍攝的艾瑪維拉女校的學生一直騷擾他,此言引起該校學生團體發出聲明要求他道歉,而此片在該校試映時只要有他的鏡頭總是噓聲一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0283530/
2024/05/15
- May 13 Mon 2024 22:30
plane (迫降危機) 2023
由傑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和麥克寇特(Mike Colter)等人主演,導演是尚法蘭索瓦瑞西(Jean-François Richet),上映日期被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推遲了好幾個月,最終在北美進帳了三千兩百多萬美元,而全球票房則是收在七千四百多萬美元。
情節相當公式化,儘管從頭到尾精彩不斷,可惜仍然給我照本宣科的僵硬感覺@@,而我也承認此片算是湊數用的stO。其中讓我覺得最棒的部分是傑拉德(Gerard Butler)的演出,他傳神地詮釋了將全機乘客生死扛在肩上的機長(其實包括副機長和座艙長在內的每位機組人員都做出了貢獻),不過他還是咬牙撐過去了,其堅忍頑強的意志相當值得學習。
花絮:版權最先是在獅門手上,但是在他們不願意冒險後被至點拿走,不料至點卻又面臨財務困難而再度賣回給獅門。叢林場景的拍攝地點其實是在波多黎各。菲律賓的片商們很有默契地封殺了此片。
http://www.imdb.com/title/tt5884796/
2024/05/13
- May 09 Thu 2024 22:00
assault on precinct 13 (攻擊13號警局) 1976
我在部落格寫電影心得以來所看的第一百部1970年代的電影,由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自編自導又自譜自剪,主演的是奧斯汀史托克(Austin Stoker)、達文喬斯頓(Darwin Joston)和蘿莉齊默(Laurie Zimmer)等人,製作成本僅僅十五萬美元。
算是B級片,故事格式與運鏡風格雜揉了西部片【赤膽屠龍】(Rio Bravo)和恐怖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以一開始平和無事的白天來襯托接下來血腥殘暴的黑夜,用冰淇淋車駕駛與小女孩慘遭射殺來說明暴徒喪心病狂。孤立無援的警局,寂靜荒涼的四周,低迴懸疑的電子配樂,令人心驚膽跳的對峙場面,令人血脈賁張的駁火過程,而恐怖驚悚的氛圍令人亦不禁屏氣凝神,雖然情節略顯單調,不過節奏倒是頗為緊湊(片時僅僅九十分鐘)。
有如喪屍般湧來的暴徒誓死要報復警方,而不幸被困在警局裡的人必須拚盡全力反擊以求活命,如此危險緊急而不由分說的情境無疑令人窒息且甚至帶有某種宿命意味。不同陣營的黑人警探畢夏普與白人死囚威爾森聯手對抗另一夥前仆後繼而來的暴徒令人啼笑皆非,而女警李沉著冷靜的表現則令人刮目相看,死神悄悄進逼,人類必須自立自強。結尾的放手一搏相當精彩,他們奮戰不懈地撐過了這個漫長難熬的黑夜,其堅忍不拔的精神實在令人讚佩!
花絮:編輯師約翰錢斯(John T. Chance)其實是卡導(John Carpenter)取自【赤膽屠龍】(Rio Bravo)男主角的化名。女主角的名字取自【赤膽屠龍】(Rio Bravo)的編劇莉布雷凱(Leigh Brackett)。分局的新住址其實就是卡導(John Carpenter)初到洛杉磯所住的地方。畢夏普說自己被父親送到警察局的經歷其實取自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對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講過的話。警局外面的標示為第14分局。達文(Darwin Joston)以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在【狂沙十萬里】(once up a time in the West)裡的角色來揣摩演出拿破崙。卡導(John Carpenter)說配樂靈感來自【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和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的「immigrant song」。只用廿天就拍好了。原本片名要取為【the Anderson Alamo】或【the siege】,但是都沒有獲得片廠青睞,後來是被厄文亞布蘭斯(Irwin Yablans)相中。美國電影協會說如果冰淇淋槍殺橋段不刪的話就會審為X級,後來片廠將刪剪板送檢,然後將沒刪剪版送到電影院。在英國比美國更為走紅,而且算是從英國紅回美國。梅爾吉勃森(Mel Gibson)曾在受訪時說自己看到小女孩被槍殺橋段很震撼,結果他的粉絲就開始搜尋此片,讓此片在租售市場上又小撈了一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156/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