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jpg  

改編自阿根廷作家胡立歐科塔薩爾(Julio Cortázar)於195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las babas del diablo》,由大衛海明斯(David Hemmings)領銜主演,導演則是義大利現代主義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僅僅花費一百八十萬美元即製作完成,全球票房則高達兩千萬美元。當年被影藝學院提名為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稍後更收穫了金棕櫚,並且在多年後啟發了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與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先後拍出【對話】(the conversation)與【兇線】(blow out)。

當時已享譽歐洲的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卡羅龐蒂(Carlo Ponti)的牽線下所拍攝的首部英語電影,片名是『照片放大』的意思,情節著實艱澀難懂,角色間的互動與反應非常奇怪,從頭到尾都瀰漫著一抹難以言喻的荒謬感。擅長刻畫社會階級意識與人性疏離意味的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這回依舊不疾不徐地展現其獨特卓越的鏡頭語言(不過焦點並不像以往那般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場景的構圖與配色都極其講究,雖然讓人越看越摸不著頭緒,但是仍然可以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他想要表達的意涵(真的嗎stO)。

主角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時尚攝影師,給人的感覺很輕浮傲慢,殊不知在這個空泛虛妄的俗世裡,他已經稱得上是正常人了(?),因為周遭有許多人事物都比他更加乖張脫序。奇模怪樣狂奔的群眾與擺著彆扭姿勢的模特兒描摹出空虛的意境,想要出名的無腦少女與為了追回偷情相片而甘願獻身的少婦則代表了墮落的人性,被破壞的電吉他與被風吹走的政治標語看板則象徵著變動的價值,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巧妙地塞入許多隱晦曖昧的意象,不過所細膩構築的核心卻簡潔清晰:個人與現實之間的聯結。

明明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可是大家卻都表現出冷漠的態度,由此傳達出一個隱喻:似乎只有多數人在意或知曉的人事物才算是存在或有意義,反過來說,多數人不關心或不清楚的人事物就幾乎等於不存在或無意義,有人覺得非常重要或深信不移的事情,也有人可能毫不在意或不以為然,當人們以為自己好像看清了什麼而最後卻全無所獲時往往就會不自覺地陷入了深沉的茫然之中,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也藉此點出了人與人之間常常會因為溝通困難而產生隔閡。

謎團確實存在,但是謎底卻沒有清楚揭曉,人生就是如此充滿了疑惑與不確定性。戛然而止的結尾可謂畫龍點睛,當主角撿起他認為根本不存在的網球時(的確就是不存在啊),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而觀眾想必也已開始納悶,真實或虛假到底該怎麼定義呢?嗯……

花絮: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婉拒了主演邀約,因為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不肯讓他先看劇本。原本要主演的泰倫斯史丹普(Terence Stamp)在開拍前幾週辭演。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最先相中的珍的人選是伊娃布莉史川伯格(Evabritt Strandberg),她從瑞典來到倫敦試鏡,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也表示相當滿意,無奈米高梅高層覺得她的外貌不夠出色。許多當時頗知名的攝影師、畫家與時尚模特兒都有客串演出,而且他們的作品也都有出現。凡妮莎蕾德葛瑞芙(Vanessa Redgrave)當時非常忙碌,她白天要拍電影,每週還有兩個晚上要去演舞台劇【春風不化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主角的姓名,不過劇本中有寫出他叫湯瑪斯,而他的形象則是取自搖擺倫敦時期知名的攝影師大衛貝利(David Bailey)、泰倫斯唐納文(Terence Donovan)與約翰科萬(John Cowan)。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和攝影指導卡羅狄帕瑪(Carlo Di Palma)常常在構想上有所衝突而爭執。照片中的流浪漢其實就是胡立歐(Julio Cortázar)。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最初想找的搖滾樂團是何許人(the who),因為彼得湯森(Peter Townsend)的砸吉他表演很有名,不過雛鳥(the yardbirds)的經紀人也很想讓他們在片中亮相,於是他告訴何許人(the who)的經紀人可以開價五千英鎊,而這樣的高價很可能會讓雙方談不攏,結果也真的遂其所願;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其實也考慮過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無奈他們無法取得工作許可。那個搖滾樂團就是鼎鼎大名的雛鳥(the yardbirds),不過吉米佩吉(Jimmy Page)和傑夫貝克(Jeff Beck)同時在團的時間其實很短。赫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初次為電影譜寫配樂。湯瑪斯拿的相機是當時最新潮的尼康F。那輛載著很多模仿演員的吉普車是大衛(David Hemmings)的;而湯瑪斯開的勞斯萊斯銀雲三代則是吉米薩維爾(Jimmy Savile)的,而且原本是白色。想要保留所有裸露鏡頭的米高梅為了躲過海斯法典的審查而創建了一間假公司來發行此片,其好評與賣座也間接導致海斯法典在兩年後被電影分級制度所取代。艾尼歐迪康奇尼(Ennio De Concini)建議安導(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義大利上映時也不需要翻譯或更改片名。在英國是與【doctor, you've got to be kidding!】聯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176/
2022/12/1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33.jpg  

由基努李維(Keanu Reeves)獨挑大樑,導演是查德史塔赫斯基(Chad Stahelski)與大衛雷區(David Leitch)(礙於規定而僅有一人得以掛名),製作成本是兩千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和海外都收進四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大約是八千六百萬美元。兩部續集分別於2017年與2019年上映,而系列第四作現正緊鑼密鼓後製中。

標準的新黑色電影,宛如一首迴盪在暗黑世界裡的殺手輓歌,為了亡妻所送的寵物狗,約翰維克氣到將整個黑幫都擺平了,傷痕有多深,殺意就有多大,主角威能無疑開到了全滿。由外表俊俏而氣質憂鬱的基努(Keanu Reeves)來飾演這個頂級殺手真的是非常適合,裝酷耍帥對他來說只是舉手之勞而已啦!^^y

花絮:許多知名男星皆曾是主角和溫斯頓的考慮人選。主角的姓名來自編劇德瑞克科斯塔(Derek Kolstad)的外祖父,而他原本希望由強尼戴普(Johnny Depp)來主演,可惜被婉拒了。選角指導和伊恩麥克尚恩(Ian McShane)的經紀人溝通出了大問題,讓他以為是要重演自己在電視劇【Lovejoy】中的角色。原始劇本將主角設定為六、七十歲的老翁。情節稍微取材自曾在阿富汗參與紅翼行動而不幸被塔利班圍攻的前海豹成員馬克斯勒崔爾(Marcus Luttrell)在退役後的真實遭遇:他的愛犬在半夜被蓄意槍殺。基努(Keanu Reeves)推薦拍【駭客任務】(the matrix)時擔任他替身的史導(Chad Stahelski)來掌鏡。史導(Chad Stahelski)表示【黃昏三鏢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步步驚魂】(point blank)、【紅圈】(le cercle rouge)與【喋血雙雄】為其靈感來源。約翰的野馬車牌顯示他住在紐澤西州,不過在該州自助加油其實是違法的。基努(Keanu Reeves)整整做了四個月的格鬥技巧與武器操作等相關訓練。約翰背上的刺青是拉丁文,意思大概是『幸運眷顧勇者』。最初剪出來的片時長達一百四十分鐘。有不少跡象顯示約翰是海軍陸戰隊出身,而且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擅長柔道。整個故事時間大約是四天。片名原本要取為【scorn】,不過基努(Keanu Reeves)覺得直接用主角姓名比較好。

http://www.imdb.com/title/tt2911666/
2022/12/1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32.jpg  

改編自理查胡克(Richard Hooker)於1968年發表的《MASH: a novel about three army doctors》,導演是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由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湯姆史凱瑞(Tom Skerritt)與艾略特高德(Elliott Gould)等人主演,製作成本僅僅三百萬美元出頭,不過當年卻強勢地在北美灌進三千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三),後來更是衝破八千萬美元。當時在票房上贏過【巴頓將軍】(Patton)而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落居下風,不過在歐陸收穫金棕櫚後又立即成為熱門話題,隨後於1972年被改編成電視劇(總共拍了十一季,至1983年才停播。),又於1996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中,再於1998年與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與百年百大喜劇,如此殊榮或許可以做為其不同凡響的註記。

片名是『陸軍機動外科醫院』(mobile army surgical hospital)的首字母縮寫,標準的黑色喜劇,情境幽默,對白逗趣,故事背景設定在韓戰,阿導(Robert Altman)以一群軍醫在戰地荒唐隨便的行為嘲弄了美國政府一直試圖要塑造的嚴肅威武的軍隊形象(不過台灣很多男人都當過兵,所以都相當清楚裡面大概是什麼情況。^^y),他藉此來挖苦當時仍在進行中的越戰,這種以古諷今的表現手法頗為高明,寓意亦簡潔明瞭:戰爭何其荒謬。

當一群人都在胡鬧瞎搞時,一板一眼的人就變成不合群的怪胎,在這樣的環境下,瘋癲戲謔才是正常,正經八百則是反常,而少數想改變多數往往是很困難的。情節略顯鬆散(不過對白倒是頗為幽默),但是主軸相當清晰,全片完全沒有戰爭畫面,卻更加凸顯出戰爭的虛偽無理,隱約曖昧的嘲諷勝過了義正詞嚴的指責。(但是話說回來,眾人對護理長的騷擾霸凌行為著實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我也是極不認同這種將卑劣放肆形容成自然率真的作為,甚至認為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阿導(Robert Altman)的作品大多為群戲,整個故事有如一幅眾生相,軍營的種種儼然是社會的縮影。故事意涵很符合老莊豁達無為的處世哲學,滄浪之水清濁與否並非一般人所能決定,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汙的界線亦顯得模糊,端看自己如何去看待罷了!『That man is a prisoner of war, Doctor.』(那個人是戰俘,醫生。)『 So are you, sweetheart, but you don't know it.』(妳也是啊,甜心,只是妳不知道而已。)這段對話聽起來很好笑,想一下卻覺得很悲哀啊!

花絮:有十四個導演婉拒掌鏡,其中包括喬治羅伊希爾(George Roy Hill)、薛尼盧梅(Sidney Lumet)、巴德尤金(Bud Yorkin)、威廉佛萊金(William Friedkin)、史坦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與麥克尼克斯(Mike Nichols)等人。柏特雷諾斯(Burt Reynolds)和詹姆斯坎恩(James Caan)都婉拒出演約翰,而阿導(Robert Altman)也考慮過詹姆斯寇本(James Coburn);阿導(Robert Altman)曾考慮找詹姆斯賈納(James Garner)來飾演鷹眼。奧斯汀潘德頓(Austin Pendleton)婉拒出演雷達,事後他感到很後悔。馬拉奇麥柯特(Malachy McCourt)說自己是神父的首選,因為阿導(Robert Altman)想找一個真正的愛爾蘭教士,無奈製作人不同意。阿導(Robert Altman)原本希望艾略特(Elliott Gould)飾演公爵,可是他堅持要演約翰。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是當時片中唯一稱得上走紅的演員,而且也是所有演員中唯一得過奧斯卡的。佛列德威廉森(Fred Williamson)的大銀幕出道作。片頭曲「suicide is painless」的詞由阿導(Robert Altman)十四歲的兒子麥克(Mike Altman)所填。無痛的死亡儀式明顯致敬了《最後的晚餐》(il cenacolo)。有許多台詞是即興發揮而與小林恩拉德納(Ring Lardner Jr.)的劇本差異甚大。唐納(Donald Sutherland)與艾略特(Elliott Gould)很不滿阿導(Robert Altman)給配角太多鏡頭而甚至曾鼓動福斯換掉他,不過多年後後者自承錯誤而又演出了多部阿導(Robert Altman)的作品,而前者就明顯被阿導(Robert Altman)列為拒絕往來戶了。美式足球賽由安迪希達里斯(Andy Sidaris)掌鏡。片頭特別標註故事背景是韓戰是福斯的主意,他們希望觀眾盡量不要聯想到當時正如火如荼的越戰。福斯高層原本很不滿意此片,還列出一長串要阿導(Robert Altman)修改的要點,但試映的反應出奇地好,所以他們就當作沒這回事了。阿導(Robert Altman)的片酬是七萬五千美元,而福斯始終沒有付給他原本說好的票房紅利百分之一,反倒是他兒子因為擁有片頭曲的詞版權而在往後的五十年間陸續賺進兩百萬美元。原作者理查(Richard Hooker)很厭惡改編自其作品的此片和電視劇,而阿導(Robert Altman)則是厭惡原作與改編自此片的電視劇。莎莉凱勒曼(Sally Kellerman)唯一的奧斯卡提名演出。福斯曾於1971年聯映此片與【巴頓將軍】(Patton)。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與【巴頓將軍】(Patton)一同成為最早發行VHS的電影。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承認自己曾在片中擔任臨演。原始底片已遺失。飾演雷達的蓋瑞柏格霍夫(Gary Burghoff)是唯一有再參與電視劇的演員。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6026/
2022/12/1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31.jpg  

007系列第十四作(我原本計畫今年初就要看的,但是卻遲遲無法取得DVD,所以就拖到現在才看了。stO),片名取自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的短篇小說《from a view to a kill》(不過故事其實完全是原創的),也是羅傑(Roger Moore)最後一次飾演龐德,編導也都沒換,製作成本是三千萬美元,上映後在北美收穫了五千萬美元,其他地區加起來則是一億美元,全球票房總計為一億五千萬美元。

風格浮誇,情節鬆散,評價平庸,算是為羅傑(Roger Moore)的油膩007形象畫下一個瀟灑浪漫的句點(?)。龐德一開始就很帥氣地在西伯利亞雪地裡的槍林彈雨中取回死去的003身上的晶片,順利完成任務的他緊接著就去調查疑似和蘇聯勾結的富商佐倫。好,各位男人們,可以開始想像自己是詹哥了。同名主題曲由杜蘭杜蘭(Duran Duran)所演唱,偏向搖滾的編曲震盪出一股勇敢無畏的氣勢,讚啦!

詹哥首先來到巴黎跟另一個特務見面,不料對方沒幾分鐘就領便當了,殺手也從艾菲爾鐵塔上乘著飛行傘逃走了,縱使詹哥在街上橫衝直撞也無法追到她,還因此挨了上司一頓罵。好吧,那麼就假裝成買馬人去佐倫的莊園偵查一下吧(哇!馬竟然打了類固醇,難怪能拿冠軍。)!無奈一下子身分就被識破了,同事遇害了,詹哥則被佐倫逼著一起賽馬,而隨車被推入湖裡的詹哥靠著吸輪胎的氣而逃過一劫(真正有夠譀stO),不過這次他仍然算有賺到,因為跟佐倫身材健美的女保鑣上了床。

鏡頭一轉,詹哥來到了舊金山跟CIA特務會面,也慢慢地察覺到佐倫在當地探油及採礦事業中不太尋常的動作(原來這個瘋子想要淹沒整個矽谷,這樣他就能壟斷晶片市場了。)。後來他在逃跑時遇到了以前打過照面的蘇聯特務,兩人泡澡又做愛,真是爽翻了。後來他又跟蹤一個年輕貌美的女人回家(這可以用跟騷法來辦了吧= ="),不過這次在解決完不速之客後竟然很克制地沒有跟她上床,充分展現了他的紳士風範(@@?)。

後來詹哥和史黛西被困在陷入火海的大樓電梯裡,他臨危不亂地讓兩人脫離了困境,還很勇地扛著她逃出現場,真是太帥啦。最後,兩人混進了佐倫的礦坑,也終於發現了他的陰謀。黑美人在得知自己被佐倫遺棄後憤而以命阻止了他的計畫,而詹哥則為了救史黛西而攀上了佐倫汽艇的繩梯。最後詹哥和佐倫在金門大橋上的搏鬥無疑是生死一瞬間,而活下來的當然是詹哥囉。^^y

雖然這次只玩了兩個地方,不過相信鄉民也都能看出整個行程是相當有深度的(@@?)。而詹哥在完成任務後終究還是按捺不住了,他和史黛西一起沖著澡,此前兩人做了啥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見他之前裝紳士只是被盜帳號而已stO。啊!好希望可以變成詹哥啊!^^"

先來提一些選角時的傳聞。提摩西達頓(Timothy Dalton)已經成為備胎,一旦羅傑(Roger Moore)不演了,他就立刻補上。波德瑞克(Bo Derek)、莎朗史東(Sharon Stone)與普莉西拉普雷斯利(Priscilla Presley)都曾是史黛西的考慮人選。本來是要找此前演出【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s me)的芭芭拉巴赫(Barbara Bach)繼續飾演蘇聯特務安雅亞瑪索娃,但她婉拒了,編劇也只好另創新角;而瑪麗安達波(Maryam d'Abo)曾試鏡爭取此角,可惜因為太年輕而被刷掉。大衛鮑伊(David Bowie)是佐倫的考慮人選,不過他決定去演【魔王迷宮】(labyrinth)(後於2003年坦承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龐德電影,甚至連看都沒看過)。

然後是一些有關製作與拍攝的瑣事。拍攝行程因為片場燒毀而延宕了好幾個月。葛導(John Glen)希望曾一同撰寫【八爪女】(Octopussy)劇本的喬治麥當勞佛雷瑟(George MacDonald Fraser)可以再來合寫劇本,可是他當時忙於其他事情而只得婉拒。蝴蝶釣鉤殺人手法的構想原本要應用在【太空城】(Moonraker),不過當時是要用蜜蜂。幾乎所有的動作場面都是使用替身。西伯利亞橋段其實是在冰島拍攝。芭芭拉布洛寇利(Barbara Broccoli)每天早上都必須去叫討厭早起的葛莉絲瓊斯(Grace Jones)起床上工。杜夫朗格(Dolph Lundgren)因為當時正在和葛莉絲(Grace Jones)交往而常在片場出現,所以就幸運獲得演出戈哥將軍保鑣的機會(雖然只有少少的鏡頭)。羅傑(Roger Moore)和葛莉絲(Grace Jones)在片場處得並不融洽。特技演員鮑伯西蒙斯(Bob Simmons)最後一次參與系列作,因為他於1987年不幸過世。杜蘭杜蘭(Duran Duran)能夠譜寫主題曲是因為他們的貝斯手約翰泰勒(John Taylor)在一場宴會上遇見了製作人亞柏特布洛寇利(Albert R. Broccoli),不過據說主旋律譜寫者約翰貝瑞(John Barry)並不是很贊同由流行搖滾樂團來主唱。滑雪橋段由湯瑪斯席姆斯(Thomas Sims)擔任替身。來自法國的雷米朱利安特技團貢獻了許多特技鏡頭,不過開消防車橋段卻因為特技人員太矮踩不到油門而導致拍攝工作一度停擺,所幸當過貨車司機的羅傑(Roger Moore)請纓上陣才得以順利拍下去。舊金山首任女市長黛安方斯坦(Dianne Feinstein)在前三任龐德中最喜歡羅傑(Roger Moore),所以她在拍攝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也因此決定就在這裡舉行全球首映,而且還和慈善團體共襄盛舉。

最後則是花絮。羅傑(Roger Moore)拍攝此片時已經五十七歲,至今仍是最老紀錄。錢班霓最初的扮演者洛伊絲麥斯威爾(Lois Maxwell)當時也已年近六旬,她被告知是最後一次飾演此角時曾表示想改演M,不過沒有如願,總計她在這廿三年間演了十四作,只露臉大約一小時,台詞也少於兩百句。七項系列首見:黑皮膚的龐德女郎、龐德到俄羅斯境內出任務、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與哈利索茲曼(Harry Saltzman)以外的人一同掛名製作人、亞柏特(Albert R. Broccoli)參與過多部系列作的繼子麥可威爾森(Michael G. Wilson)掛名製作人、不在英國首映、獲得金酸莓演員獎項提名(譚雅羅柏茲(Tanya Roberts))以及獲得奧斯卡演員獎項(克里斯多福華肯(Christopher Walken))。唯一主題曲在美國告示牌單曲榜攻頂的系列作。最後一次在片頭完整播放主題曲,後來的系列作都會剪到三分鐘左右。將企業命名為『佐倫』(Zorin)其實很有風險,因為『卓然』(Zoran)曾揚言提告。擔任過龐德女郎的莫德亞當斯(Maud Adams)在碼頭橋段有客串演出,但一時間沒人能在鏡頭上找到她,直到好幾年後才被指認出來。羅傑(Roger Moore)在自己演出的系列七作中最不喜歡的就是此片。卡爾莫納醫生的原型即是約瑟夫門格勒(Josef Mengele)。情節跟【金手指】(Goldfinger)很相似。宣傳海報上龐德明顯高於龐德女郎,不過若以實際情況來講的話是不可能這樣的,羅傑(Roger Moore)大約六呎一吋,而五呎十吋半的葛莉絲(Grace Jones)在穿上高跟鞋後應該是會高過他的。兩位龐德女郎當時都謊報了年紀,葛莉絲(Grace Jones)報1952年,譚雅(Tanya Roberts)則報1955年,其實她們分別是1948年與1949年生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在2003年有做過實驗,結果是在水中根本不可能以吸輪胎氣這種方式存活下來。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0264/
2022/12/03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30.jpg  

由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自編自導,主角是齊洛莫斯托(Zero Mostel)和金懷德(Gene Wilder)等人,製作成本是九十四萬多美元,全球票房落在一百六十萬美元左右。上映時因為題材牽涉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而引發爭議,不過評價隨著時光荏苒逐漸攀升(主要是1970年代十六毫米影盤在大學生間帶起了一波流行),先於1996年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進保存名單裡,後於2000年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百年百大喜劇。

布導(Mel Brooks)還真是有才,首次自編自導就榮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能亂中有序地將這麼胡鬧的故事呈現得這麼詼諧也是滿不簡單的。主題是人生的荒謬無奈(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情節就像兩位主角所製作的那齣舞台劇一樣不知所云,到處都瀰漫著令人忍俊不住的插科打諢(不過有些部分其實令人感到尷尬stO),角色的性格也都塑造得很爆笑(兩位主角、崇拜納粹的編劇、男同性戀導演與助手以及自我陶醉地引吭高歌的演員)。片時僅僅八十八分鐘,節奏輕盈明快,絲毫不拖泥帶水,雖然配方太過傳統,不過口味倒是甜而不膩。^^"

花絮:布導(Mel Brooks)早在1963年就拿劇本給金(Gene Wilder)看過了。布導(Mel Brooks)原本想用彼得賽勒斯(Peter Sellers)來演李奧,可惜被他婉拒了,後來他表示相當後悔。在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轉而去拍【畢業生】(the graduate)之後,金(Gene Wilder)補上了空缺,而這也是他唯一獲得的奧斯卡提名。布導(Mel Brooks)將自己的片酬降到三分之一以取得編導自由。齊洛(Zero Mostel)的合約中有下午五點半後不工作的但書,因為他的腳有傷,雖然也破過一次例,不過據說他老兄可是大肆抱怨。大使館的老闆約瑟夫列文(Joseph E. Levine)在看過一些毛片後一度想炒掉金(Gene Wilder),不過布導(Mel Brooks)拍胸脯保證他會表現得很好。布導(Mel Brooks)和齊洛(Zero Mostel)在片場處得不怎麼好,他們自此再也沒合作過。麥克斯物色爛劇本時明顯提到了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變形記】(die verwandlung)。胖子的姓氏『Bialystock』取自波蘭城市,也是布導(Mel Brooks)祖先的家鄉。布導(Mel Brooks)真的曾寫過兩次失敗的舞台劇本。約瑟夫(Joseph E. Levine)因為覺得此片口味太嗆辣而不打算讓其上映,後來是彼得(Peter Sellers)的強力推薦改變了他的主意,不過他堅持片名【springtime for Hitler】必須改掉。在西德被禁映,因為當時法律規定不能公開展示納粹圖騰。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3462/
2022/11/28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9.jpg  

改編自1960年代美國的同名電視動畫劇集,由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和瑞克莫拉尼斯(Rick Moranis)等人主演,導演則是布萊恩拉凡(Brian Levant),製作成本是四千六百萬美元,光是在北美就囊括了一億三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擠入前五),在海外更是橫掃超過兩億美元,全球票房為三億四千多萬美元,年度排名高居第六。續集【石頭族樂園2:賭城萬歲】(the Flintstones in viva rock Vegas)在2000年上映,無奈是一顆票房炸彈。

故事背景混合了石器時代與1960年代美國而顯現出一股令人噴飯的滑稽感,情節沒啥新意,反正從頭到尾都在亂演(這根本是還沒看之前就已經知道的事情了,我也承認此片就是拿來湊數用的,相信金酸莓也會很贊同我。stO),或許美國人更能體會到箇中笑點吧。@@

花絮:翻拍版權起初是在基斯巴里許(Keith Barish)和喬爾希佛(Joel Silver)手中,當時敲定的導演是理查唐納(Richard Donner),後來於1992年被賣給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安培林。前前後後採用的編劇多達卅幾個,是業界紀錄,不過最終只有三個人得以掛名。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曾被邀請來掌鏡,不過他覺得故事太奇怪而婉拒了。喬爾(Joel Silver)還擔任製作人時,他一直希望能由吉姆貝魯西(Jim Belushi)來主演;丹艾克洛伊(Dan Aykroyd)、比爾莫瑞(Bill Murray)和切維蔡斯(Chevy Chase)等人也都曾是佛列德的考慮人選,但也都因為不夠胖而被摒棄了;而身材符合的約翰坎迪(John Candy)也曾在考慮之列,可惜他不幸早逝。凱薩琳奧哈拉(Catherine O'Hara)、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和費絲福特(Faith Ford)等人都曾是葳瑪的考慮人選。史蒂芬(Steven Spielberg)力邀丹尼狄維托(Danny DeVitto)來飾演巴尼,但是他覺得自己不適合而反過來推薦了瑞克(Rick Moranis)。佛列德的秘書本來真的要找莎朗史東(Sharon Stone)來演,可惜她因為檔期衝突而婉拒了。約翰(John Goodman)是在情境喜劇【Roseanne】第六季和第七季的空檔中拍了此片。工地老闆的形象取自被認為是最先使用水泥技術的法國建築師夏爾勒柯比西埃(Charles Le Corbusier)。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大銀幕隱退作。發行權原本為新線所有,後來被賣給環球。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9813/
2022/11/24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8.jpg  

由泰瑞莎萊特(Teresa Wright)和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等人主演,導演則是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北美票房大約落在一百廿萬美元左右,儘管當時並不算是賣座,不過影評大多給予讚賞,如今更已被視為希導(Alfred Hitchcock)的傑作之一,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亦於1991年將其收入保存名單裡。

戈登麥克唐納(Gordon McDonell)(大衛賽茲尼克(David Z. Selznick)的劇本部門主管瑪格麗特(Margaret McDonell)的老公)的故事真的太優異了(獲得奧斯卡最佳故事提名即為明證),雖然情節相當簡單,但是身為說故事高手的希導(Alfred Hitchcock)將懸疑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也不可以忘記其中的幽默感啊,最好笑的大概就是喬和鄰居休比熱衷於討論謀殺的部分了吧。),他不著痕跡地將查莉對舅舅查理由憧憬到厭惡與期待到失落的情緒轉變傳達給觀眾,氣氛也由歡快轉為陰沉,晴空忽地遠去而烏雲逐漸籠罩(載著查理來到聖塔羅莎的蒸汽火車所噴出的黑煙象徵了邪惡),這次不是轉移焦點的紅鯡魚了,而是足以致命的大白鯊。

不知情的紐頓家歡喜地迎接這位睽違已久的親戚(尤其是身為姐姐的艾美和身為外甥女的查莉),純樸的小鎮也對這位遠來的外人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人們常對內在神秘或外表好看的人事物表現出好奇或崇尚,不過這樣稍嫌粗淺的看法有時會錯得離譜。懸疑的陰影從一開始就存在了,查理到底做了什麼而遭到追緝呢?原來是涉嫌勒殺有錢寡婦,查莉看到報導的那一瞬間,觀眾也跟著恍然大悟。殺人犯竟然在小鎮上受到景仰,真是荒謬透頂!

由查理對整個社會的評論就可看出他的價值觀已經完全扭曲了,明明是自私妄為,他卻還可以毫不羞慚地表現得彷彿豁達地看破世事,真可謂喪心病狂。查莉驚訝地發現了舅舅亟欲掩蓋的醜陋秘密,但是她礙於母親的心情與自家的名譽而隱忍不說,她希望他能夠盡快離開鎮上,才不會讓心思細膩的母親因為他被逮捕而精神崩潰。不過察覺事跡敗露的他已決定要殺人滅口,他先是破壞樓梯導致她摔倒,又將她引入有汽車正發出廢氣的倉庫而後卡住木門,最後更試圖將她從快速行進中的火車推下去,如此兇狠的殺意令人膽戰心驚。查莉原本很崇拜的舅舅竟然想殺死她!其意涵清晰明白,她的粉紅泡泡破滅了,她被迫在痛苦的領悟中學習成長,而這也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事情。

結尾戛然而止,聖塔羅莎小鎮竟然還在哀悼一個卑劣可惡的殺人犯,只有查莉和警探明白其中真相(兩人之間純真的情意令人欣羨)。時值二戰,所以其寓意亦淺顯易懂:人往往不滿意現況而生在福中不知福,其實單純平凡的生活即是珍貴美好的。(相對於歐洲或亞洲許多國家正慘遭戰火的蹂躪,多數美國人的生活並未受到重大的影響。)

接著先來提一些跟製作與拍攝有關的瑣事。查理的原型是厄爾奈爾森(Earle Nelson)──1920年代美國的連續殺人犯。希導(Alfred Hitchcock)想要威廉鮑威爾(William Powell)來飾演查理,無奈米高梅不想出借他,據說卡萊葛倫(Cary Grant)也曾被列入考慮中;而他屬意的女主角人選是瓊芳鄧(Joan Fontaine)和奧莉維亞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可惜她們也都沒有空檔。飾演安的愛德娜梅沃納科特(Edna May Wonacott)與飾演羅傑的查爾斯貝茲(Charles Bates)都是聖塔羅莎當地人,據說前者甚至是製作人傑克史基爾波(Jack H. Skirball)在她等公車時相中的,而兩人如今也都仍在世。環球雇用了米高梅最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亞德里安(Adrian)來幫泰瑞莎(Teresa Wright)設計服裝。警探和查莉在車庫互訴心事的橋段由飾演艾美的派翠西亞柯林吉(Patricia Collinge)所寫。希導(Alfred Hitchcock)將自身背景放進故事哩,他的中間名是約瑟夫,他的母親叫艾瑪,他是家裡三個小孩中最小的,他小時候騎腳踏車曾受傷過。希導(Alfred Hitchcock)一向比較喜歡掌控度較高的棚內拍攝,不過戰時生產局所頒布的建材限制規定(五千美元)卻逼得他必須外出取鏡,最後整個布景只花了不到三千美元。紐頓家屋主在把房子租給劇組時興奮地將裡裡外外全面翻新,使得劇組必須再費一番工夫讓它看起來稍微舊一點。

最後則是花絮。片頭那座橋是位於紐澤西州跨越哈肯薩克河連結澤西和紐華克的普拉斯基高架公路。那首華爾滋是1905年在維也納首演的輕歌劇【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的配樂。希導(Alfred Hitchcock)在哪兒呢?片頭火車上那個拿到黑桃一條龍的乘客。狄米崔提歐姆金(Dimitri Tiomkin)和希導(Alfred Hitchcock)四次合作中的第一次。情節完全沒提到二戰,不過若你眼尖一點就會在查莉於圖書館查閱報紙時看到有關東條英機的報導。休比提到的法國偵探就是鼎鼎大名的赫丘勒白羅,很多人都誤以為他是法國人,不過其實他是比利時人。片中出現一堆二:舅舅和外甥女同名、兩次火車站場景、兩個嫌犯在逃、兩個警探追查以及酒吧的名字等等。多次被改成廣播劇。泰瑞莎(Teresa Wright)掛了頭牌,她能壓過前輩約瑟夫(Joseph Cotten)大概是因為她的演藝生涯前三部作品皆獲得影藝學院青睞(第一作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第二作獲得最佳女配角,第三作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不過從此第四作之後就完全和小金人絕緣了。休姆克洛寧(Hume Cronyn)的出道作;法蘭西絲卡森(Frances Carson)的息影作。希導(Alfred Hitchcock)常說這此片是他最愛的作品。有許多人將此片視為吸血鬼電影。紐頓家和車站如今都還在,不過圖書館和某些建築物分別在1960年代的兩次地震中毀壞,而且大部分地區在幾十年後當然都已經是嶄新的風貌了。1943年的四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六十多萬美元。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6342/
2022/11/20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7.jpg  

由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自編自導,主演的是布萊絲達拉斯霍華(Bryce Dallas Howard)和亞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等人,製作成本是六千萬美元,在北美收入一億一千多萬美元,在海外則掃進一億四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兩億五千萬美元,在當年可以排進前廿名。

沙導(M. Night Shyamalan)的作品大多是這種故弄玄虛的懸疑風格,他總是將自己想闡述的主題隱藏在精心設計的詭異恐怖氛圍裡(紅黃兩色的鮮明配置讓畫面變得稍具藝術性),讓觀眾從表面根本看不出裡面是什麼東西,所以他就在如此刻意營造的情境下盡情地賣著關子,而觀眾也被他唬得很想一探究竟。

正因為故事晦澀難懂,所以每個人在謎底揭曉後的感想也就不盡相同,而且似乎各種說法都有點譜,導致一個故事卻衍生出多種解讀(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了@@),沙導(M. Night Shyamalan)的作品常常會造成這種情況,這也真的是滿奇特的。就拿此片來說,實質上算是描繪親情與愛情的劇情片,卻硬生生地被包裝成怪力亂神的驚悚片,這種表現手法在巧妙之餘也稍嫌做作,有人大為讚賞,也有人不以為然,觀眾評價他的作品常常呈現兩極化,不過他老兄就好像沒事人一樣繼續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著實令人哭笑不得。

那群人當初是因為被邪惡的人性所傷而逃避俗世,他們將痛苦的回憶鎖上且絕口不提,希望後代能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所以他們塑造禁忌來嚇唬後代,久而久之就無中生有,大多數年輕人都以為森林那邊真的有怪物,殊不知只是幾位長老在裝神弄鬼。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會莫名地感到畏懼,長久以來的傳說多多少少都在人們的心裡種下了根,只是發出來的芽有程度上的差別罷了。但在這樣的環境裡,也還是可能有人會感到困惑而敢於提問,魯休斯就是這樣的人,可惜他後來被愚昧跟嫉妒化身的諾亞所重傷,而這個橋段也堪稱是故事的轉捩點。

全片的重心無疑是艾薇對魯休斯的愛,眼盲的她不畏艱難地穿越森林去求救,其勇氣令人敬佩且動容。當年才廿幾歲的布萊絲(Bryce Dallas Howard)展現了精湛的演技,將無助又堅強的少女詮釋得恰如其分。結局戛然而止,魯休斯的智與艾薇的勇合力戳破了長久以來的假象,儘管迷信依然根深柢固,不過其中寓意已是顯而易見。智者不幸受害,愚者自取滅亡,勇者克服萬難,懦者畏縮卻步,直是人生百態。

花絮:亞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湯瑪斯簡(Thomas Jane)、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和海登克里斯坦森(Hayden Christensen)等人都曾是諾亞的考慮人選。潔西卡貝爾(Jessica Biel)和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都曾是女主角的考慮人選;原本預定要演艾薇的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後來決定改演【伊莉莎白小鎮】(Elizabethtown)。故事靈感據說來自《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和【金剛】(King Kong)。劇組以拍攝地查茲福當地的藝術家安德魯衛斯(Andrew Wyeth)的作品當作靈感來構思村莊樣貌,後來則花了十一週建造出整個聚落場景。沙導(M. Night Shyamalan)讓整個卡司都住到十九世紀的營地裡以讓他們感受那個時代氛圍。兩位主角的名字都有其象徵意涵,魯休斯在拉丁語中是光亮的意思,長春藤則是一種堅韌且會爬牆的植物。原本的結局是艾薇爬出牆後得到卡車司機的幫忙,不過後來劇本被偷走了,所以沙導(M. Night Shyamalan)被迫要略做修改。情節和瑪格麗特彼得森海蒂克斯(Margaret Peterson Haddix)於1995年發表的《running out of time》有點相像,她揚言提告抄襲,沙導(M. Night Shyamalan)則嗤之以鼻。片尾那個看報紙的警衛隊長就是沙導(M. Night Shyamalan)所飾演,而他所看的《費城詢問報》也暗指故事發生在費城。華納原本要將片名取為【the woods】,但米高梅當時也有一部片預定要使用這個名稱,所以華納決定更改片名。

http://www.imdb.com/title/tt0368447/
2022/11/1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6.jpg  

改編自藤澤周平的兩則短篇小說──《隱劍鬼爪》(隠し剣 鬼の爪)與《雪明り》(前者我在昨晚看完了,而後者無中譯就沒辦法了。),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第二彈,由永瀨正敏與松隆子等人主演,票房將近十億日圓,年度排名落在五十幾。

藤澤筆下的武士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瀟灑豪邁而常常顯得抑鬱憂愁,他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描寫低階武士的日常生活與真實情感,因為他認為武士其實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冰冷僵硬的機器。片時有點長──一百卅一分鐘,所以節奏稍嫌緩慢,氣氛也略顯沉滯,不過就像是必須靜靜品味的美酒一般,淺酌入喉之後才會嚐到香醇的味道,而這也正是山導的作品中最令人稱道的地方,他總是能藉由一些瑣事來凸顯出人的無奈與苦悶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如果把武士看做一分工作的話,那麼觀眾就可以很輕易地理解到,被認為必須注重榮譽與服從命令的武士在職場上也會遭遇許多不如己意或力不從心的事情,身為低階武士的片桐當然就更是如此。在幕末急速西化的過程中,時常對新式武器感到苦惱的他仍兢兢業業地學習並表現出正直負責的態度,心心念念著父親的教誨與母親的慈祥,義無反顧地保護自家女傭(因為喜歡她^^),苦口婆心地勸降昔日好友(因為不想殺他@@),由此即可看出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好男人,在親情、愛情與友情等方面都做到了仁至義盡。

結局令人欣慰,片桐用師父傳授的的密技隱劍鬼爪暗殺了卑劣的上司堀(這種人真是標準的衣冠禽獸),還和心愛的希惠互訴衷情(兩人之間單純真摯的愛情實在令人羨慕),與其當個窩囊的武士而因為階級限制無法和希惠結為連理,他寧願當個普通的商人而能夠自由自在地和希惠相知相守……

http://www.imdb.com/title/tt0442286/
2022/11/11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5.jpg  

改編自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於193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中文書名被臉譜取為《馬爾他之鷹》,我在昨晚拜讀完畢。),由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自編自導,獨挑大樑的是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搭配的女主角則是瑪莉亞斯特(Mary Astor),製作成本是卅七萬五千美元,在北美掃入近百萬美元,在海外撈進八十萬美元,全球票房達到一百七十幾萬美元。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於1989年指定將廿五部電影收入國家圖書館中保存,這些是首批進入保存名單的電影,而此片正列於其中,美國電影學會則先後於1998年、2001年與2008年將此片選為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驚悚電影與十大類型(懸疑)十大佳片,這種種榮耀即已證明此片有多麼優異。

黑色電影的經典之作(被奧斯卡提名為最佳影片),甚至被認為是該類型的濫觴,與其原著在推理小說史上的崇高地位遙相輝映,我一直認為將冷硬派偵探小說拍成黑色電影真的再適合不過了,因為書裡那種處處充滿死亡威脅的可怖氛圍在螢幕前變得更容易感受到。孤僻謹慎的偵探、故作天真的美人、虛張聲勢的掮客、城府深沉的商賈與暴戾狂妄的保鑣等等,由這些角色構築出一個灰暗現實的故事,真相在撲朔迷離中漸漸清晰明朗,過程令人膽戰心驚,結局則令人心有餘悸。有些黑色電影會有節奏跳躍過快且出場人物過多而導致觀眾理解困難的情況,不過此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不只節奏流暢明快,人物也不多並各具特色,情節更是幾乎忠於原著(被奧斯卡提名為最佳改編劇本)。

當年才卅五歲的休導(John Huston)首次執導演筒就表現得相當出色,更別說他還寫了劇本,其中甚至將段落或場景安排得很詳細,如此才華著實令人嘆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已經是很大的肯定了;亨佛萊(Humphrey Bogart)無疑是當時的超級明星,而黑色電影正是他賴以成名的類型,他先後飾演了山姆史貝德和菲利普馬羅這兩個在冷硬派偵探小說裡最為崇高的角色,也為他的演藝生涯寫下了重要的一章;瑪莉(Mary Astor)戲分不多,不過她卻將那個聰慧狡黠又故作單純的神祕女郎詮釋得恰到好處。

馬爾他之鷹隱喻著誘人的龐大利益,各路人馬都想要得到它,所以它的周邊布滿了致命的危險,史貝德因為接受了布麗姬歐香奈西的委託而被捲入其中,他費了一番工夫弄清了整個情勢,然後且看且走。私家偵探就是在槍口下討生活,想要溫飽甚至生存就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且沉著地應對,所以他時時刻刻都表現得冷酷強悍,就算心裡有點害怕也依然故作鎮定。冷硬派偵探是男人無腦的浪漫,每個男人或多或少都幻想著自己就是那個硬漢,不過喔,想像一下是可以啦,親身體會就免了吧。stO

眾所周知,黑色電影的風格相當鮮明,不管在畫面呈現或故事敘述等方面都是如此,不斷出現的陰影畫面自然而然地營造出懸疑感覺與絕望意味,而情節則偏向虛無主義,看著角色們在對抗爭奪的過程中喪命且最終一無所獲,觀眾總會不自覺地感到鬱悶或惆悵。世界持續運作,時間不斷流轉,人們始終就像螻蟻般汲汲營營,想想也令人感到五味雜陳。

結局令人無言,幾個人追逐著一隻價值連城的老鷹雕像,終於好不容易地弄到手了(它現身的那一刻還真是有戲劇力啊)。什麼?假的!真是令人洩氣,既然這裡沒搞頭了,那大家就解散吧。房間裡只剩下史貝德和布麗姬了,他沒有逞英雄,也沒有被美色沖昏頭,他理智地將她交給了警方(她那絕望的眼神還真是哀怨啊QQ),想要在爾虞我詐的江湖中走跳,必須抱持這種防衛思維才能明哲保身。他跳出了這個是非漩渦,退回了以前的生活,繼續當他的私家偵探,遊走於法律邊緣和暗巷裡,因為他明白,太過感情用事很可能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

先來講一些前製與拍攝時的瑣事。希尼格林史崔(Sydney Greenstreet)重達三百五十七磅,他穿的服裝和坐的椅子都是特別訂做的。休導(John Huston)在拍攝布麗姬表現緊張的橋段前都會要瑪莉(Mary Astor)在片場附近先跑動一下。傑克華納(Jack L. Warner)很討厭看到別人抽菸,而亨佛萊(Humphrey Bogart)和彼得羅瑞(Peter Lorre)偏偏就故意要抽更多來唱反調,兩人甚至慫恿瑪莉(Mary Astor)和希尼(Sydney Greenstreet)一起抽,此舉讓傑克(Jack L. Warner)氣到把休導(John Huston)叫到辦公室並威脅他如果不能制止演員亂搞的話就要炒掉他,不過他後來以抽菸可以氤氳出緊張氣氛來說服了這個火冒三丈的大老闆。渥特休斯頓(Walter Huston)故意踉蹌得很笨拙,所以他的導演兒子必須不斷地喊卡重拍。瑪莉(Mary Astor)於拍攝當時和休導(John Huston)打得火熱,而她的放蕩形象在業界相當出名。馬爾他之鷹雕像道具由佛列德塞克森頓(Fred Sexton)所刻,模樣是取自克尼普豪森之鷹,總共做了八隻,兩隻鉛的,六隻塑膠的,現仍存三隻,據說拍賣價值會超過一百萬美元,其中一隻現在在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手上。華納原本想將片名取為【the gent from Frisco】,因為1931年已經拍了一部【the Maltese falcon】,不過休導(John Huston)很堅持要用【the Maltese falcon】,所以華納也就不再強求。

最後則是花絮。原作者達許(Dashiell Hammett)曾在平克頓偵探事務所任職過,他以自身經驗描寫情節並塑造角色,例如布麗姬就是取自他的秘書佩姬歐圖(Peggy O'Toole)和一個曾雇用他去辭掉管家的女人。葛蕾蒂絲喬治(Gladys George)的掛名排在第三位,但是她的戲分卻少得可憐。舞台劇出身的希尼(Sydney Greenstreet)在好萊塢的初登場,也是他唯一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出。被美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年百大台詞的『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由夢想編織而成)其實是取材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暴風雨》(the tempest)。於1943年至1950年間三度被改編成廣播劇。於1956年才首次在電視上播映。由於票房很棒,所以華納想拍續集(片名取為【three strangers】),不過達許(Dashiell Hammett)提醒華納他們買了翻拍版權並不代表他們擁有那些角色,華納只好將該片的角色都改掉。此片最後一位辭世的演員就是飾演威瑪的小艾力夏庫克(Elisha Cook Jr.),他在1995年走完了他九十一歲的人生。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3870/
2022/11/05

文章標籤

克拉克.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